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進氣道安裝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具體適用于增大駕駛室的內(nèi)部空間。
背景技術:
由于整車的長度是一定的,車廂長度決定車輛運貨能力,決定整車競爭力,在滿足駕駛室內(nèi)布置空間的前提下,所以駕駛室的長度越短越好。傳統(tǒng)商用車駕駛室后圍幾乎是平的駕駛室后圍在裝上進氣道后,增加了駕駛室長度,在不能夠減小車廂的前提下,這就要求駕駛室內(nèi)部空間縮短,從而降低了駕駛室內(nèi)部空間,影響了駕駛室競爭力。
中國專利公開號為CN205101149U,公開日為2016年3月23日的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重型卡車的進氣道,屬于重型汽車的進氣系統(tǒng)領域,包括可安裝在車輛駕駛室后圍的曲面殼體、設置在殼體內(nèi)部的導流板和旋流除塵裝置;曲面殼體的兩端固定在駕駛室背板上形成用于氣體流動的進氣口和出氣口,所述進氣口和旋流除塵裝置間設有排塵裝置,所述出氣口兩側安裝有用于將殼體固定在駕駛室后圍上的固定件。雖然該實用新型能夠?qū)崿F(xiàn)進氣道的固定,但其仍存在以下缺陷:
該實用新型的進氣道直接固定于駕駛室背板上,占用了較大的駕駛室縱向空間,縮短了駕駛室的長度。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駕駛室縱向空間小的問題,提供了一種增大駕駛室內(nèi)部空間的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
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包括進氣道、駕駛室背板,所述進氣道與駕駛室背板相連接;
所述駕駛室背板的側部設置有進氣道安裝凹臺,所述進氣道設置于進氣道安裝凹臺內(nèi)部。
所述進氣道安裝凹臺包括上安裝板、內(nèi)凹板、側板和頂板,所述內(nèi)凹板的頂部通過頂板與上安裝板相連接,所述上安裝板與駕駛室背板的頂部相連接,所述內(nèi)凹板的一側通過側板與駕駛室背板的側部相連接,所述內(nèi)凹板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有進氣道外飾板。
所述進氣道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外殼和第二外殼,所述第一外殼與內(nèi)凹板相接觸,所述第二外殼的頂部設置有上固定板,所述上固定板通過上固定螺栓與上安裝板相連接,所述第二外殼的一側設置有側固定板,所述側固定板通過側固定螺栓與駕駛室背板相連接,所述第二外殼的另一側通過螺栓與進氣道外飾板的一側相連接,所述進氣道外飾板的另一側與內(nèi)凹板相連接。
所述駕駛室背板及其上的進氣道安裝凹臺為一體沖壓成型結構,所述內(nèi)凹板上設置有多個加強凸臺,所述加強凸臺與進氣道上的第一外殼壓緊配合。
所述上固定螺栓依次穿經(jīng)上固定板、上加固板和上安裝板后與螺帽螺紋連接,所述側固定螺栓依次穿經(jīng)側固定板、側加固板和駕駛室背板后與螺帽螺紋連接。
所述上加固板與上安裝板點焊連接,所述側加固板與駕駛室背板點焊連接。
所述上安裝板與頂板之間的夾角為110度–120度,所述頂板與內(nèi)凹板之間的夾角為130度–140度,所述內(nèi)凹板與駕駛室背板平行設置。
所述內(nèi)凹板的寬度為300毫米–400毫米,所述內(nèi)凹板與駕駛室背板的距離為100毫米–150毫米。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本實用新型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中在駕駛室背板上設置進氣道安裝凹臺,將駕駛室背板的安裝位置向后平移,將進氣道放置于進氣道安裝凹臺內(nèi),這樣的設計能夠更加充分的利用駕駛室后部空間,在駕駛室縱向上增加了100毫米–150毫米的長度,從而擴大了駕駛室的內(nèi)部使用空間,提高了駕駛室的空間利用率。因此,本設計的駕駛室內(nèi)部空間大,空間利用率高。
2、本實用新型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中進氣道安裝凹臺與駕駛室背板一起沖壓成型,零件一體性高、機械性能優(yōu),同時能夠有效減少駕駛室背板的振動,能夠有效提高駕駛室背板的強度。因此,本設計的駕駛室背板機械性能優(yōu)、減振性能好。
3、本實用新型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中駕駛室背板上與進氣道的連接處點焊有加固板,能夠有效提高進氣道的連接強度,防止駕駛室背板因金屬疲勞而開裂。因此,本設計連接強度高,抗金屬疲勞性能優(yōu)。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駕駛室背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進氣道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進氣道1、第一外殼11、第二外殼12、上固定板13、上固定螺栓14、側固定板15、側固定螺栓16、駕駛室背板2、進氣道安裝凹臺3、上安裝板31、內(nèi)凹板32、側板33、頂板34、加強凸臺35、進氣道外飾板4。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至圖3,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包括進氣道1、駕駛室背板2,所述進氣道1與駕駛室背板2相連接;
所述駕駛室背板2的側部設置有進氣道安裝凹臺3,所述進氣道1設置于進氣道安裝凹臺3內(nèi)部。
所述進氣道安裝凹臺3包括上安裝板31、內(nèi)凹板32、側板33和頂板34,所述內(nèi)凹板32的頂部通過頂板34與上安裝板31相連接,所述上安裝板31與駕駛室背板2的頂部相連接,所述內(nèi)凹板32的一側通過側板33與駕駛室背板2的側部相連接,所述內(nèi)凹板32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有進氣道外飾板4。
所述進氣道1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所述第一外殼11與內(nèi)凹板32相接觸,所述第二外殼12的頂部設置有上固定板13,所述上固定板13通過上固定螺栓14與上安裝板31相連接,所述第二外殼12的一側設置有側固定板15,所述側固定板15通過側固定螺栓16與駕駛室背板2相連接,所述第二外殼12的另一側通過螺栓與進氣道外飾板4的一側相連接,所述進氣道外飾板4的另一側與內(nèi)凹板32相連接。
所述駕駛室背板2及其上的進氣道安裝凹臺3為一體沖壓成型結構,所述內(nèi)凹板32上設置有多個加強凸臺35,所述加強凸臺35與進氣道1上的第一外殼11壓緊配合。
所述上固定螺栓14依次穿經(jīng)上固定板13、上加固板和上安裝板31后與螺帽螺紋連接,所述側固定螺栓16依次穿經(jīng)側固定板15、側加固板和駕駛室背板2后與螺帽螺紋連接。
所述上加固板與上安裝板31點焊連接,所述側加固板與駕駛室背板2點焊連接。
所述上安裝板31與頂板34之間的夾角為110度–120度,所述頂板34與內(nèi)凹板32之間的夾角為130度–140度,所述內(nèi)凹板32與駕駛室背板2平行設置。
所述內(nèi)凹板32的寬度為300毫米–400毫米,所述內(nèi)凹板32與駕駛室背板2的距離為100毫米–150毫米。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說明如下:
進氣道安裝凹臺3的設計增加了駕駛室的整體長度,增大了駕駛室的內(nèi)部空間,所述內(nèi)凹板32的寬度為300毫米–400毫米,所述內(nèi)凹板32與駕駛室背板2的距離為100毫米–150毫米。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進氣道安裝凹臺3的厚度薄、寬度小,僅僅占用了駕駛室后方臥鋪很小的邊角空間,不影響乘客躺臥休息但是增大了整個駕駛室的內(nèi)部面積。
實施例1:
一種商用車駕駛室進氣道布置結構,包括進氣道1、駕駛室背板2,所述進氣道1與駕駛室背板2相連接,所述駕駛室背板2的側部設置有進氣道安裝凹臺3,所述進氣道1設置于進氣道安裝凹臺3內(nèi)部;所述進氣道安裝凹臺3包括上安裝板31、內(nèi)凹板32、側板33和頂板34,所述內(nèi)凹板32的頂部通過頂板34與上安裝板31相連接,所述上安裝板31與駕駛室背板2的頂部相連接,所述內(nèi)凹板32的一側通過側板33與駕駛室背板2的側部相連接,所述內(nèi)凹板32的另一側固定連接有進氣道外飾板4;所述駕駛室背板2及其上的進氣道安裝凹臺3為一體沖壓成型結構,所述內(nèi)凹板32上設置有多個加強凸臺35,所述加強凸臺35與進氣道1上的第一外殼11壓緊配合。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進氣道1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外殼11和第二外殼12,所述第一外殼11與內(nèi)凹板32相接觸,所述第二外殼12的頂部設置有上固定板13,所述上固定板13通過上固定螺栓14與上安裝板31相連接,所述第二外殼12的一側設置有側固定板15,所述側固定板15通過側固定螺栓16與駕駛室背板2相連接,所述第二外殼12的另一側通過螺栓與進氣道外飾板4的一側相連接,所述進氣道外飾板4的另一側與內(nèi)凹板32相連接。
實施例3:
實施例3與實施例2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上固定螺栓14依次穿經(jīng)上固定板13、上加固板和上安裝板31后與螺帽螺紋連接,所述側固定螺栓16依次穿經(jīng)側固定板15、側加固板和駕駛室背板2后與螺帽螺紋連接;所述上加固板與上安裝板31點焊連接,所述側加固板與駕駛室背板2點焊連接。
實施例4:
實施例4與實施例3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
所述上安裝板31與頂板34之間的夾角為110度–120度,所述頂板34與內(nèi)凹板32之間的夾角為130度–140度,所述內(nèi)凹板32與駕駛室背板2平行設置;所述內(nèi)凹板32的寬度為300毫米–400毫米,所述內(nèi)凹板32與駕駛室背板2的距離為100毫米–150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