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作業(yè)車輛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241235閱讀:149來源:國知局
作業(yè)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作業(yè)車輛,第一冷卻裝置在發(fā)動機室內相對于發(fā)動機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第二冷卻裝置相對于第一冷卻裝置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第三冷卻裝置相對于第二冷卻裝置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諝馀涔軐l(fā)動機和第三冷卻裝置連接??諝馀涔芤源┻^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堵塞部件將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空間的周圍堵塞。在堵塞部件上設有開口。罩部件可開閉開口地設置。
【專利說明】作業(yè)車輛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作業(yè)車輛。
【背景技術】
[0002]通常,作業(yè)車輛的冷卻裝置在發(fā)動機室內暴露于空氣流中,因此,容易附著塵埃。因此,需要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例如,專利文獻I中公開的作業(yè)車輛中,油冷卻器、散熱器和風扇護罩隔開規(guī)定的間隔配置。油冷卻器、散熱器和風扇護罩通過螺栓固定于框架上。在進行散熱器和油冷卻器的清掃時,作業(yè)者將固定散熱器和油冷卻器的螺栓拆卸,用吊車將散熱器和油冷卻器吊起。然后,在將散熱器和油冷卻器從車體拆卸后,進行散熱器和油冷卻器的清掃。
[0003]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 - 123940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06]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課題
[0007]如上所述,為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從車體拆卸冷卻裝置時,清掃時的作業(yè)繁雜。特別是,在吊起冷卻裝置進行拆卸的情況下,如果在冷卻裝置的上方配置有配管,則需要拆卸配管,作業(yè)變得更繁雜。另外,在配置于冷卻裝置的上方的配管為與發(fā)動機連接的空氣配管的情況下,因拆卸空氣配管而空氣配管內可能會侵入異物??諝馀涔軆鹊漠愇锟赡艹蔀槭拱l(fā)動機的性能降低的要因。
[0008]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作業(yè)車輛,能夠容易地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并且能夠避免清掃作業(yè)帶來的對發(fā)動機性能的不良影響。
[0009]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具備車輛主體、發(fā)動機、第一冷卻裝置、第二冷卻裝置、第三冷卻裝置、空氣配管、堵塞部件、罩部件。車輛主體具有發(fā)動機室。發(fā)動機配置于發(fā)動機室內。第一冷卻裝置在發(fā)動機室內相對于發(fā)動機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第二冷卻裝置相對于第一冷卻裝置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第三冷卻裝置相對于第二冷卻裝置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空氣配管將發(fā)動機和第三冷卻裝置連接。空氣配管以穿過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堵塞部件將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空間的周圍堵塞。在堵塞部件上設有開口。罩部件可開閉開口地設置。
[0010]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距離大于空氣流向上的第一冷卻裝置的厚度或空氣流向上的第二冷卻裝置的厚度。
[0011]本發(fā)明第三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距離為空氣流向上的第一冷卻裝置的厚度和第二冷卻裝置的厚度之和以上。
[0012]本發(fā)明第四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一方面的基礎上,罩部件配置于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空間的上方。[0013]本發(fā)明第五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四方面的基礎上,罩部件的局部位于空氣配管的正下方。
[0014]本發(fā)明第六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一?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基礎上,具備液壓泵、液壓促動器和油冷卻器。液壓泵由發(fā)動機來驅動。液壓促動器由從液壓泵排出的工作油來驅動。油冷卻器對工作油進行冷卻。第一冷卻裝置為油冷卻器的第一芯。第二冷卻裝置為油冷卻器的第二芯。第一芯和第二芯之間的空間被密閉。
[0015]本發(fā)明第七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六方面的基礎上,還具備冷卻發(fā)動機的冷卻液的散熱器。散熱器在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油冷卻器相鄰配置。
[0016]本發(fā)明第八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七方面的基礎上,油冷卻器在空氣流向上的厚度大于散熱器在空氣流向上的厚度。
[0017]本發(fā)明第九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八方面的基礎上,還具備固定框架。固定框架將油冷卻器和散熱器彼此固定。固定框架具有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在第一固定部上固定散熱器。在第二固定部上固定油冷卻器。第二固定部具有比第一固定部更向與空氣流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形狀。
[0018]本發(fā)明第十方面的作業(yè)車輛在第六方面的基礎上,第三冷卻裝置為后冷卻器。
[0019]發(fā)明效果
[0020]在本發(fā)明第一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通過使罩部件移動而打開開口,可以從開口插入清掃裝置的噴嘴。由此,即使不將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從車輛主體拆卸,也能夠清掃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空間。由此,能夠容易地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另夕卜,由于不拆卸空氣配管而進行清掃,所以能夠避免清掃作業(yè)帶來的對發(fā)動機性能的不良影響。
[0021]在本發(fā)明第二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由于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的間隔寬,所以能夠更容易地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
[0022]在本發(fā)明第三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由于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的間隔寬,所以能夠更容易地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
[0023]在本發(fā)明第四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在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空間,從上方插入清掃裝置的噴嘴,由此能夠進行清掃。
[0024]在本發(fā)明第五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罩部件的局部在空氣配管的正下方將開口堵塞。因此,不需要在空氣配管的正下方配置堵塞部件,因此,堵塞部件的維護變得容易。
[0025]在本發(fā)明第六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能夠容易地清掃油冷卻器的第一芯和第二芯之間的空間。
[0026]在本發(fā)明第七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相比將散熱器和油冷卻器沿空氣流向排列配置的情況,新鮮的空氣流入散熱器和油冷卻器這兩方。因此,能夠提高散熱器和油冷卻器的冷卻能力。
[0027]在本發(fā)明第八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能夠加寬油冷卻器的第一芯和第二芯的間隔。
[0028]在本發(fā)明第九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能夠利用固定框架將形狀不同的油冷卻器和散熱器一體化。
[0029]在本發(fā)明第十方面的作業(yè)車輛中,將后冷卻器配置于比第一冷卻裝置及第二冷卻裝置更靠空氣流向的上游側。因此,能夠提高后冷卻器的冷卻能力。另外,不拆卸將后冷卻 器和發(fā)動機連接的空氣配管而能夠進行第一冷卻裝置和第二冷卻裝置的清掃。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0]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的立體圖;
[0031]圖2是表不配置于發(fā)動機室內的設備的俯視圖;
[0032]圖3是表示配置于發(fā)動機室內的設備的側視圖;
[0033]圖4是冷卻單元的俯視圖;
[0034]圖5是圖4的V — V剖面圖;
[0035]圖6是表示從油冷卻器拆卸了罩部件的狀態(tài)的冷卻單元的俯視圖;
[0036]圖7是罩部件的立體圖;
[0037]圖8是固定框架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下面,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
【附圖說明】本發(fā)明一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圖1是作業(yè)車輛100的立體圖。作業(yè)車輛100是液壓挖掘機。作業(yè)車輛100具有車輛主體I和工作裝置2。車輛主體I具有旋轉體3和行駛裝置5。旋轉體3通過未圖示的液壓馬達可旋轉地設置。旋轉體3具有駕駛室4、發(fā)動機室9、配重16。駕駛室4載置于旋轉體3的前部。發(fā)動機室9配置于駕駛室4的后方。配重16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的后方。行駛裝置5具有履帶5a、5b,通過履帶5a、5b旋轉,作業(yè)車輛100行駛。
[0039]工作裝置2安裝于車輛主體I的前部,具有大臂6、小臂7、鏟斗8。大臂6的基端部經由大臂銷13可擺動地安裝于車輛主體I的前部。小臂7的基端部經由小臂銷14可擺動地安裝于大臂6的前端部。在小臂7的前端部,經由鏟斗銷15可擺動地安裝有鏟斗8。工作裝置2具有大臂缸10、小臂缸11和鏟斗缸12。大臂缸10、小臂缸11和鏟斗缸12通過從液壓泵17排出的工作油來驅動。
[0040]圖2是表示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內的設備的俯視圖。圖2中,紙面左方與作業(yè)車輛100的前方對應。圖2中,紙面右方與作業(yè)車輛100的后方對應。在本實施方式中,前方及后方是指作業(yè)車輛100的前方及后方。圖3是表示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內的設備的側視圖。如圖2所示,在發(fā)動機室9內配置有發(fā)動機18、液壓泵17和冷卻單元20。發(fā)動機18具有進氣歧管181、排氣歧管182和增壓器183。液壓泵17通過利用發(fā)動機18進行驅動,排出工作油。從液壓泵17排出的工作油向大臂缸10、小臂缸11、鏟斗缸12等液壓促動器供給。
[0041]冷卻單元20配置于發(fā)動機18的側方。冷卻單元20具有冷卻風扇21。冷卻風扇21在發(fā)動機室9內生成通過冷卻單元20的空氣流。發(fā)動機室9內的空氣流沿車寬方向流通??諝饬鲝睦鋮s單元20流向發(fā)動機18。因此,冷卻單元20相對于發(fā)動機18配置于發(fā)動機室9內的空氣流的上游側。在本實施方式中,“上游側”是指發(fā)動機室9內的空氣流的上游側。另外,“下游側”是指發(fā)動機室9內的空氣流的下游側。冷卻單元20具有油冷卻器22、散熱器23、后冷卻器24、固定框架25、護罩26。
[0042]油冷卻器22對工作油進行冷卻。油冷卻器22構成為供空氣通過。油冷卻器22配置于上述的駕駛座4的后方。油冷卻器22具有油出口部31和未圖示的油入口部。油出口部31設于油冷卻器22的上部。油入口部設于油冷卻器22的下部。[0043]散熱器23對發(fā)動機18的冷卻液進行冷卻。散熱器23構成為供空氣通過。散熱器23在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油冷卻器22相鄰配置。具體而言,散熱器23在車輛前后方向上與油冷卻器22相鄰配置。散熱器23配置于油冷卻器22的后方。
[0044]后冷卻器24配置于油冷卻器22及散熱器23的上游側。后冷卻器24通過第一托架32及第二托架33固定于固定框架25上。后冷卻器24在與空氣流向平行的方向上離開油冷卻器22及散熱器23配置。如圖3所示,后冷卻器24的高度尺寸比油冷卻器22的高度尺寸及散熱器23的高度尺寸小。后冷卻器24的底部位于比油冷卻器22及散熱器23的底部更靠上方。后冷卻器24以與油冷卻器22及散熱器23的上部相對的方式配置。另外,后冷卻器24具有入口部241、出口部242和主體部243。入口部241與主體部243的下表面連接。出口部242與主體部243的上表面連接。
[0045]固定框架25將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相互固定。后面詳細說明固定框架25。如圖2所不,護罩26配置于油冷卻器22及散熱器23的下游側。在護罩26內配置有上述的冷卻風扇21。
[0046]如圖2所示,在發(fā)動機室9內配置有第一散熱器軟管34、第二散熱器軟管35、后冷卻器入口配管36、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油冷卻器出口配管38。另外,如圖3所示,在發(fā)動機室9內配置有油冷卻器入口配管39。在第一散熱器軟管34和第二散熱器軟管35各自中流通用于冷卻發(fā)動機18的冷卻液。第一散熱器軟管34和第二散熱器軟管35分別將發(fā)動機18和散熱器23連接。第一散熱器軟管34和第二散熱器軟管35分別從發(fā)動機18向散熱器23延伸,且連接于散熱器23的下游側的面。
[0047]后冷卻器入口配管36將發(fā)動機18和后冷卻器24連接。具體而言,后冷卻器入口配管36將增壓器183和后冷卻器24的入口部241連接。在后冷卻器入口配管36中流通從增壓器183送向后冷卻器24的空氣。后冷卻器入口配管36以穿過冷卻單元20的前方的方式配置。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將發(fā)動機18和后冷卻器24連接。具體而言,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將后冷卻器24的出口部242和進氣歧管181連接。在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中流通從后冷卻器24送向進氣歧管181的空氣。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以穿過油冷卻器22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0048]油冷卻器入口配管39與油入口部(未圖示)連接。在油冷卻器入口配管39中流通從油冷卻器22送向未圖示的工作油箱的工作油。油冷卻器出口配管38與油出口部31連接。在油冷卻器出口配管38中流通從液壓缸10、11、12送向油冷卻器22的工作油。
[0049]其次,詳細說明冷卻單元20的結構。圖4是冷卻單元20的俯視圖。如圖4所示,油冷卻器22在空氣流向上的厚度Ta比散熱器23在空氣流向上的厚度Tb厚。因此,油冷卻器22的下游側的面221比散熱器23的下游側的面231更靠下游側突出。如圖4所示,油冷卻器22具有第一芯41、第二芯42、堵塞部件43、罩部件44。
[0050]第一芯41具有與空氣流向垂直的平板形狀。第二芯42具有與空氣流向垂直的平板形狀。第二芯42相對于第一芯41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圖5是圖4的V — V剖面圖。如圖5所示,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比空氣流向上的第一芯41的厚度Tl大。另外,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比空氣流向上的第二芯42的厚度T2大。進而,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為空氣流向上的第一芯41的厚度Tl和第二芯42的厚度T2的和以上。SP,D蘭Tl + T2。[0051]堵塞部件43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周圍堵塞。S卩,堵塞部件43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密閉。如圖4所示,堵塞部件43具有第一側面部45、第二側面部46和上面部47。另外,如圖5所示,堵塞部件43具有底面部48。第一側面部45將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空間的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的一方堵塞。具體而言,第一側面部45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前方堵塞。第二側面部46將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空氣流垂直的方向的另一方堵塞。具體而言,第二側面部46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后方堵塞。底面部48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下方堵塞。上面部47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上方堵塞。如圖6所示,在上面部47設有開口 49。圖6是表示從油冷卻器22拆卸了罩部件44的狀態(tài)的冷卻單元20的俯視圖。
[0052]罩部件44可開閉地設置開口 49。罩部件44可拆裝地安裝于油冷卻器22上。罩部件44以安裝于油冷卻器22上的狀態(tài)配置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上方。罩部件44的局部位于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的正下方。
[0053]圖7是罩部件44的立體圖。如圖7所示,罩部件44具有密封部件51和支承部件52。如圖5所不,密封部件51被配置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由此將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密閉。密封部件51由橡膠等具有彈性的材料形成。支承部件52固定于密封部件51的上面。支承部件52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53。在凸部53的上面設有供螺栓穿過的孔54、55。
[0054]如圖4及圖5所不,油冷卻器22具有第一框部61和第二框部62。第一框部61和第二框部62分別沿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第一框部61配置于第一芯41的上方。如圖5及圖6所示,在第一框部61上形成有供螺栓穿過的孔611。第二框部62配置于第二芯42的上方。在第二框部62上形成有供螺栓穿過的孔621。
[0055]如圖3及圖4所示,固定框架25具有上框部63、第一側框部64和第二側框部65。上框部63具有沿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狀的形狀。如圖3所示,上框部63配置于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的上方。上框部63在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上橫跨配置。上框部63含有凹部631。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以穿過該凹部631的方式配置。如圖4所示,上框部63在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的上面沿上游側的邊緣配置。
[0056]散熱器23經由散熱器托架66固定于上框部63。散熱器托架66配置于散熱器23的上方,且被固定于散熱器23的上面。另外,散熱器托架66被固定于上框部63。由此,將散熱器23的上部固定于固定框架25上。
[0057]第一側框部64和第二側框部65具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狀的形狀。第一側框部64沿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油冷卻器22相鄰配置。具體而言,第一側框部64被配置于油冷卻器22的前方。第二側框部65沿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散熱器23相鄰配置。具體而言,第二側框部65配置于散熱器23的后方。
[0058]如圖4及圖5所示,罩部件44經由托架68安裝于固定框架25上。如圖5所示,托架68具有彎曲成L形的形狀。托架68具有平面部681和壁部682。平面部681在第一框部61和第二框部62之間橫跨配置。即,平面部681在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上橫跨配置。在平面部681上,在與罩部件44的孔54、55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孔683、684。通過在罩部件44的孔54和托架68的孔683中穿過螺栓71,將罩部件44固定于托架68上。另外,通過在罩部件44的孔55和托架68的孔684內穿過螺栓72,將罩部件44固定于托架68上。在平面部681上,在與第一框部61的孔611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孔685。在與第二框部62的孔621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孔686。通過在孔611和孔685內穿過螺栓73,將托架68固定于油冷卻器22的第一框部61。通過在孔621和孔686內穿過螺栓74,將托架68固定于油冷卻器22的第二框部62。在壁部682形成有孔687。在上述的上框部63,在與壁部682的孔687相對應的位置形成有孔632。通過在孔687和孔632內穿過螺栓75,將托架68固定于上框部63。
[0059]如圖5所示,固定框架25具有底框部69。底框部69具有沿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板狀的形狀。底框部69被配置于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的下方。底框部69在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上橫跨配置。圖8是固定框架25的俯視圖。如圖8所示,底框部69具有第一固定部81和第二固定部82。在第一固定部81固定散熱器23。在第一固定部81形成有孔811、812。散熱器23通過將設于散熱器23的底部的銷穿過孔811、812而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81。在第二固定部82固定油冷卻器22。在第二固定部82形成有孔821、822。通過將設于油冷卻器22的底部的銷穿過孔821、822,固定油冷卻器22。第二固定部82具有比第一固定部81更向與空氣流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形狀。即,第一固定部81和第二固定部82形成與散熱器23的厚度和油冷卻器22的厚度相對應的形狀。具體而言,第二固定部82具有比第一固定部81更向下游側突出的形狀。
[0060]在本實施方式的作業(yè)車輛100中,通過拆卸圖5所示的螺栓73、74、75,可以將罩部件44從油冷卻器22拆卸。由此,如圖6所示,開口 49打開。在進行清掃時,通過將清掃裝置的噴嘴從開口 49插入,可以進行油冷卻器22的清掃。由此,即使不從車輛主體I拆卸冷卻單元20,也能夠清掃油冷卻器22的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由此,可以容易地進行油冷卻器22的清掃。另外,由于可以不拆卸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而進行油冷卻器22的清掃,所以可以防止在清掃作業(yè)中異物侵入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由此,能夠避免對發(fā)動機性能的不良影響。
[0061]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比第一芯41的厚度Tl大,且比第二芯42的厚度T2大。進而,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為第一芯41的厚度Tl和第二芯42的厚度T2的和以上。這樣,由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的間隔寬,所以可以更容易地進行油冷卻器22的清掃。
[0062]開口 49位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上方,因此,可以通過從上方將清掃裝置的噴嘴插入來對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進行清掃。因此,即使冷卻單元20的前方的空間狹窄,也能夠從冷卻單元20的上方容易地進行清掃。
[0063]罩部件44的局部在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的正下方將開口 49堵塞。因此,由于不需要在后冷卻器出口配管37的正下方配置堵塞部件43,所以堵塞部件43的維護變得容易。
[0064]通過加寬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的間隔,油冷卻器22的厚度Ta與散熱器23的厚度Tb不同。通過使用上述的固定框架25,能夠將如上所述形狀不同的油冷卻器22和散熱器23 —體化。
[0065]以上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發(fā)明的宗旨的范圍內可以進行各種變更。
[0066]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作為作業(yè)車輛100示例了液壓挖掘機,但也可以將本發(fā)明適用于輪式裝載機、推土機等其它種類的作業(yè)車輛。
[0067]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液壓促動器示例了大臂缸10、小臂缸11、鏟斗缸12等工作裝置的液壓缸,但液壓促動器也可以是行駛用的液壓馬達、旋轉用的液壓馬達等其它裝置。
[0068]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罩部件44對油冷卻器22的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開口49進行開閉,但也可以對其它冷卻裝置之間的開口進行開閉。例如,將散熱器和油冷卻器在空氣流向上隔開間隔配置時,罩部件也可以對散熱器和油冷卻器之間的開口進行開閉。由此,可以容易地清掃散熱器和油冷卻器之間的空間。
[0069]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冷卻裝置示例了油冷卻器22、散熱器23和后冷卻器24,但也可以使用與這些不同的種類的冷卻裝置。
[0070]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發(fā)動機室9內的空氣流向與車寬方向一致,但也可以是車體前后方向。
[0071 ] 罩部件44配置于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空間的上方,但也可以配置于上方以外的其他方向。
[0072]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散熱器23被配置于在與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油冷卻器22相鄰的位置,但也可以配置于與該位置不同的位置。例如,也可以將散熱器23在空氣流向上與油冷卻器22相鄰配置。
[0073]油冷卻器22的厚度可以為散熱器23的厚度以下。但是,為加寬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的間隔,如上述實施方式,優(yōu)選油冷卻器22的厚度比散熱器23的厚度大。
[0074]固定框架25的形狀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的形狀。例如,第二固定部82也可以具有比第一固定部81更向上游側突`出的形狀。
[0075]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也可以比第一芯41的厚度Tl和第二芯42的厚度T2之和小。或者,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也可以在第一芯41的厚度Tl以下或者在第二芯42的厚度T2以下。但是,為了容易插入噴嘴,優(yōu)選第一芯41和第二芯42之間的距離D具有如上所述的寬度。
[0076]工業(yè)實用性
[0077]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能夠容易地進行冷卻裝置的清掃,并且能夠避免清掃作業(yè)對發(fā)動機性能的不良影響的作業(yè)車輛。
[0078]符號說明
[0079]I車輛主體
[0080]9發(fā)動機室
[0081]10—11液壓促動器
[0082]17 液壓泵
[0083]18發(fā)動機
[0084]22油冷卻器
[0085]23散熱器
[0086]24 后冷卻器
[0087]25固定框架
[0088]39 油冷卻器入口配管[0089]
【權利要求】
1.一種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具備: 車輛主體,其具有發(fā)動機室; 發(fā)動機,其配置于所述發(fā)動機室內; 第一冷卻裝置,其在所述發(fā)動機室內相對于所述發(fā)動機配置于空氣流向的上游側; 第二冷卻裝置,其相對于所述第一冷卻裝置配置于所述空氣流向的上游側; 第三冷卻裝置,其相對于所述第二冷卻裝置配置于所述空氣流向的上游側; 空氣配管,其將所述發(fā)動機和所述第三冷卻裝置連接,且以穿過所述第一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二冷卻裝置的上方的方式配置; 堵塞部件,其將所述第一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空間的周圍堵塞; 罩部件,在所述堵塞部件上設有開口,該罩部件被設置為能夠開閉所述開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空氣流向上的所述第一冷卻裝置的厚度或者所述空氣流向上的所述第二冷卻裝置的厚度。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距離為所述空氣流向上的所述第一冷卻裝置的厚度和所述第二冷卻裝置的厚度的和以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配置于所述第一冷卻裝置和所述第二冷卻裝置之間的所述空間的上方。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件的局部位于所述空氣配管的正下方。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具備: 由所述發(fā)動機驅動的液壓泵、 由從所述液壓泵排出的工作油驅動的液壓促動器、 冷卻所述工作油的油冷卻器, 所述第一冷卻裝置為所述油冷卻器的第一芯, 所述第二冷卻裝置為所述油冷卻器的第二芯。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冷卻所述發(fā)動機的冷卻液的散熱器, 所述散熱器在與所述空氣流向垂直的方向上與所述油冷卻器相鄰配置。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冷卻器在所述空氣流向上的厚度大于所述散熱器在所述空氣流向上的厚度。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還具備將所述油冷卻器和所述散熱器彼此固定的固定框架, 所述固定框架具有固定所述散熱器的第一固定部和固定所述油冷卻器的第二固定部,該第二固定部具有比所述第一固定部更向與所述空氣流向平行的方向突出的形狀。
10.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作業(yè)車輛,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冷卻裝置為后冷卻器。
【文檔編號】F01P3/18GK103561984SQ201280004094
【公開日】2014年2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5月24日
【發(fā)明者】藤森廣圭 申請人:株式會社小松制作所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