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桿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撐桿的上端設(shè)有第三凹槽,位于左側(cè)的傳送輪收容于所述第三凹槽中且與所述第三支撐桿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三支架呈L型,所述第三支架的一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支架的另一端呈水平狀,所述第四豎桿呈豎直狀,所述第三支架與所述第四豎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的上端與所述粉碎框固定連接,所述第四豎桿的下端頂靠在所述傳送帶上,所述第一墊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墊塊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墊塊呈長方體,所述第一墊塊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墊塊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傳送帶貫穿所述第一墊塊的左右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呈Z字形,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下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撐桿的上端設(shè)有第四凹槽,位于右側(cè)的傳送輪收容于所述第四凹槽中且與所述第四支撐桿軸轉(zhuǎn)連接。
[0013]所述第一連接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左表面與所述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連接桿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三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三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氣缸連接,所述壓塊呈長方體,所述壓塊呈水平放置,所述第三推動桿的下表面與所述壓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壓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三豎桿的右表面滑動連接,所述定位架呈L型,所述定位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三推動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定位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且位于所述粉碎框的上方,所述第四支架呈L型,所述第四支架的一端與所述框體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支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氣缸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豎桿呈長方體,所述第五豎桿豎直放置,所述第五豎桿的下端與所述第四支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豎桿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二支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呈L型,所述第五支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五豎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五支架的另一端呈豎直狀。
[0014]所述第一彎曲桿呈彎曲狀,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左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架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上設(shè)有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下端與所述第一彎曲桿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氣缸上設(shè)有位于右側(cè)的第二固定架及位于左側(cè)的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呈凹字形,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第四氣缸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三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固定架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氣缸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連接桿的上端與所述第三固定架固定連接,所述第四推動桿呈長方體,所述第四推動桿豎直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上端與所述第四氣缸連接,所述定位桿呈長方體,所述定位桿豎直放置,所述定位桿的上表面與所述第四氣缸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彎曲桿的右端與所述定位桿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呈長方體,所述頂靠塊水平放置,所述第四推動桿的下表面與所述頂靠塊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頂靠塊的左表面與所述定位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收料箱呈空心的長方體,所述收料箱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接觸,所述收料箱上設(shè)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呈長方體,所述連接塊的右表面與所述收料箱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連接塊的左表面與所述第五支撐桿的右表面接觸,所述擋板呈豎直狀,所述擋板的下表面與所述收料箱的上表面接觸,所述頂靠塊的右表面與所述擋板的左表面滑動連接,所述擋板上設(shè)有第四固定架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四固定架上的第三橫桿,所述第四固定架呈L型,所述第四固定架的一端與所述擋板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四固定架的另一端與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連接。
[0015]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發(fā)明建筑垃圾回收制粉裝置結(jié)構(gòu)簡單,使用方便,能夠?qū)⒔ㄖM行集中,然后統(tǒng)一倒入到框體中進行攪拌,使其均勻后再進行更加精細的粉碎,粉碎后的建筑垃圾通過傳送帶向右側(cè)傳送,然后再次進行粉碎,使得粉碎的更加精細,從而更加有利于回收利用,并且經(jīng)過第三轉(zhuǎn)輪的旋轉(zhuǎn),將粉碎后的建筑垃圾甩至收料箱中,同時第三轉(zhuǎn)輪可以對其進行再次粉碎,然后將進入到收料箱中的垃圾壓成塊,從而方便回收。因此,本發(fā)明自動化程度高,可以減少人員的使用,并且移動方便,可以任意移動到需要的地方,降低企業(yè)的采購成本,并且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0016]圖1為本發(fā)明建筑垃圾回收制粉裝置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下面將結(jié)合附圖對本發(fā)明建筑垃圾回收制粉裝置做出清楚完整的說明。
[0018]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建筑垃圾回收制粉裝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下方的滾輪裝置2、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倒料裝置3、位于所述倒料裝置3右側(cè)的攪拌裝置4、位于所述攪拌裝置4下方的粉碎裝置5、位于所述粉碎裝置5下方的傳送帶裝置6、位于所述傳送帶裝置6上方的氣缸裝置7、位于所述傳送帶裝置6右側(cè)的甩料裝置8及位于所述甩料裝置8右側(cè)的收料裝置9。
[0019]如圖1所示,所述底板1呈長方體,所述底板1水平放置。
[0020]如圖1所示,所述滾輪裝置2包括第一支撐塊21、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21下方的第一滾輪22、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21上方的第一豎桿2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塊21左側(cè)的第二支撐塊24、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24下方的第二滾輪25、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24右側(cè)的第一橫桿26、位于所述第一橫桿26上方的第二豎桿27、位于所述第二支撐塊24左側(cè)的第一支架28、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8左側(cè)的第一三角塊29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架28下方的第三滾輪20。所述第一支撐塊21的橫截面呈等腰梯形,所述第一支撐塊21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塊21的下表面設(shè)有第一凹槽211,所述第一凹槽21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一滾輪22呈圓柱體,所述第一滾輪2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211中且與所述第一支撐塊21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一豎桿23呈豎直狀,所述第一豎桿23的上端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豎桿23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21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24橫截面呈倒置的等腰梯形,所述第二支撐塊24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支撐塊24的下表面設(shè)有第二凹槽241,所述第二凹槽241呈半圓柱體狀。所述第二滾輪25呈圓柱體,所述第二滾輪25收容于所述第二凹槽241中且與所述第二支撐塊24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6呈水平狀,所述第一橫桿26的左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24的右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橫桿26的右端與所述第一支撐塊21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27呈豎直狀,所述第二豎桿27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橫桿26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豎桿27的上端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8呈L型,所述第一支架28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支撐塊25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架28的另一端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三角塊29的橫截面呈直角三角形,所述第一三角塊29的上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三角塊29的右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架28的左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三滾輪20呈圓柱體,所述第三滾輪20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支架28的下表面上。
[0021]如圖1所示,所述倒料裝置3包括第一氣缸31、位于所述第一氣缸31上方的第一推動桿32、位于所述第一推動桿32上方的第一支撐板33、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33上方的第二氣缸34、位于所述第二氣缸34上方的第二推動桿35、位于所述第二推動桿35上方的第一固定塊36、位于所述第一固定塊26上方的料斗37、位于所述第二氣缸34右側(cè)的第一支撐桿38及位于所述第一支撐桿38上方的第二固定塊39。所述第一氣缸31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架28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氣缸31位于所述底板1的下方。所述第一推動桿32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推動桿32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氣缸31連接,所述第一推動桿32貫穿所述底板1的上下表面且與其滑動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板33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板33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板33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接觸,所述第一推動桿32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33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氣缸34的下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33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35呈Z字形,所述第二推動桿35的下端與所述第二氣缸34連接,所述第二推動桿35的上端與所述第一固定塊36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一固定塊36呈長方體。所述料斗37的橫截面呈V字形,所述第一固定塊36的上表面與所述料斗3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一支撐桿38呈長方體,所述第一支撐桿38豎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撐桿38的下表面與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39呈長方體,所述第二固定塊39的下端與所述第一支撐桿38的上端軸轉(zhuǎn)連接,所述第二固定塊39的上端與所述料斗37的下表面固定連接。
[0022]如圖1所示,所述攪拌裝置4包括框體41、位于所述框體41內(nèi)的第一橫板42、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橫板42上的分料塊43、位于所述框體41右側(cè)的第二支架44、設(shè)置于所述第二支架44上的電機45、位于所述電機45下方的轉(zhuǎn)軸46、位于所述轉(zhuǎn)軸46下方的攪拌框47、位于所述攪拌框47下方的第一攪拌桿48及設(shè)置于所述第一攪拌桿48上的第二攪拌桿49。所述框體41呈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