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氣液分離器,尤其涉及一種廢氣處理氣液分離器。
背景技術:
在廢氣處理過程中,經常需要將氣體進行噴淋洗滌和吸收過程,在此過程中,會有一部分水被帶走,這就使得噴淋液不斷減少,需要不斷進行補充,另一方面,經過前處理噴淋吸收后的工藝通常對氣體的含水率有要求,為了使氣體含水率降低,需要進行氣液分離,以達到含水率要求。
目前工業(yè)應用的氣液分離器主要有絲網除霧器、旋流除霧器,折板氣液分離器,絲網除霧器在處理含塵氣體時容易堵塞,而且設備阻力較大,動力消耗較大。旋流除霧器、折板氣液分離器通常安裝在塔頂,增加了塔的高度,增加了投資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用于廢氣處理的氣液分離器,采用豎流式和孔板式結構,設備阻力小,動力消耗小,節(jié)省塔內空間,節(jié)省材料。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用于廢氣處理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塔體,所述包括嵌套的外筒和內筒,所述內筒的頂部為敞開式的進氣口,所述外筒的頂部與所述內筒之間設有密封連接板,所述外筒的下部設有出氣口,所述內筒的底部高于外筒的底部,所述內筒的底部設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徑是內筒底直徑的1/4,所述外筒的底部為封閉式,所述外筒的底部側面設有放液口,在所述內筒的底部與所述外筒的底部之間形成的空間內設有圓錐面的反射板,所述反射板與所述內筒之間采用連接架連接;所述內筒的側壁上布滿有孔徑不等的排汽孔,所有排汽孔是按照孔徑自上而下逐漸減小來設置,所述排汽孔的直徑為5~10mm。
本實用新型用于廢氣處理的氣液分離器,其中,所述外筒的內壁上自上而下等間距的設有四層集水槽,每個集水槽是沿外筒內壁一圈來設置,相鄰兩層集水槽之間用一導液管聯(lián)通。
集水槽在徑向上的寬度尺寸為50mm,高度為50mm。
所述內筒壁上設置的排汽孔其開孔區(qū)域為距離內筒的頂部300mm至距離內筒的底部100mm的范圍;在開孔區(qū)域內,位于上部1/3區(qū)域的排汽孔直徑為10mm,中部1/3區(qū)域的排汽孔直徑為8mm,下部1/3區(qū)域的排汽孔直徑為5mm;所有排汽孔的中心行距和列距均為80mm。
所述反射板的水錐頂角為120度,所述反射板的錐底直徑為內筒直徑與外筒直徑的平均值。
所述連接架由在周向上均布的4塊連接筋板構成,所述連接筋板的一端與反射板相連,所述連接筋板的另一端與內筒相連。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豎流式雙筒結構,可兼作自塔頂向下的管道,并在外塔的內壁上設有多層次集水槽,集水槽之間連接有導液管,自動的將收集液導流至塔底,節(jié)省了塔內部被占用的空間,減小了整體尺寸,節(jié)省材料,降低成本。
由于本實用新型塔體為內外嵌套的雙筒結構,在內筒壁上布置有排汽孔,采用孔板結構不易堵塞,進入塔內的汽體自排汽孔噴出后與外筒撞擊形成液體,液體沿外筒內壁流到集水槽內,再經導液管流至塔底部,設備阻力小,動力消耗??;通過實踐檢驗,本實用新型氣液分離器的除水率可以達到后續(xù)的活性炭吸附處理工藝要求。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用于廢氣處理的氣液分離器的軸向剖視示意圖。
圖中:1-外筒,2-內筒,3-進氣口,4-連接板,5-出氣口,6-放液口,7-反射板,8-排汽孔,9-集水槽,10-導液管,11-連接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描述,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解釋說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用于廢氣處理的氣液分離器,包括塔體,塔體的基本高度為4至5米,其外徑約為1米,所述塔體包括嵌套的外筒1和內筒2,所述內筒2的頂部為敞開式的進氣口3,所述外筒1的頂部與所述內筒2之間設有密封連接板4,為了提高本實用新型氣液分離器的除水率,所述外筒1的內壁上自上而下等間距的設有四層集水槽9,每個集水槽9是沿外筒1內壁一圈來設置,相鄰兩層集水槽9之間用一導液管10聯(lián)通。集水槽9在徑向上的寬度尺寸為50mm,高度為50mm。所述外筒1的下部設有出氣口5,出氣口5的內端伸入至外筒1內部50mm,并在出氣口5的內端設有30mm的翻邊,以防止外筒1內壁的水從出氣口5流出。所述內筒2的底部高于外筒1的底部,所述內筒2的底部設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的孔徑是內筒底直徑的1/4,所述外筒1的底部為封閉式,所述外筒1的底部側面設有放液口6,在所述內筒2的底部與所述外筒1的底部之間形成的空間內設有圓錐面的反射板7,所述反射板7的水錐頂角為120度,所述反射板7的錐底直徑為內筒直徑與外筒直徑的平均值,所述反射板7與所述內筒4之間采用連接架11連接;所述連接架11由在周向上均布的4塊連接筋板構成,所述連接筋板的一端與反射板7相連,所述連接筋板的另一端與內筒2相連。所述內筒2的側壁上布滿有孔徑不等的排汽孔8,所有排汽孔8是按照孔徑自上而下逐漸減小來設置,所述排汽孔8的直徑為5~10mm,所述內筒2壁上設置的排汽孔8其開孔區(qū)域為距離內筒4的頂部300mm至距離內筒4的底部100mm的范圍;在開孔區(qū)域內,位于上部1/3區(qū)域的排汽孔直徑為10mm,中部1/3區(qū)域的排汽孔直徑為8mm,下部1/3區(qū)域的排汽孔直徑為5mm;所有排汽孔的中心行距和列距均為80mm。
使用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氣液分離器,氣液混合物從進氣口3進入內筒2,一部分氣體通過內筒2壁上的排汽孔8噴出,并與外筒1內壁撞擊,汽體撞擊后形成的液體順外筒1的內壁向下流到集水槽9內,再經導液管10流至塔的底部,再通過放液口6排出,另一部分氣體通過內筒2底部的中心孔噴出,并與反射板7撞擊,形成的液體沿著反射板7流至塔的底部,再通過放液口6排出,氣體自出氣口5流出。
盡管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的情況下,還可以做出很多變形,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