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反應釜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新型反應釜。
背景技術:
在化工行業(yè),聚合物合成時一般是將幾種聚合物反應單體同時放入反應釜中進行聚合反應,聚合物反應單體在反應過程中,開始時需要升溫誘導反應,進入反應過程后又大量放熱,需要降溫,反應釜夾套內部需要不停冷熱轉換,以此來保證反應質量,另外一般反應釜的攪拌葉片距釜底還有一段距離,原料沉入攪拌葉片下方后就很難被攪動,影響了產品質量,需要作出改進以克服上述技術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公開了新型反應釜,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反應釜反應過程中產品質量不穩(wěn)定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新型反應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應釜本體和攪拌裝置,反應釜本體底部為弧形,反應釜本體上方設置有若干個進料口,反應釜本體底部設有一個出料口,反應釜本體外側設置有夾套,夾套底部設有2-3個進水口,夾套頂部設有2-3個出水口,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電機、傳動箱、攪拌軸、攪拌器,所述攪拌軸豎直設置在反應釜本體內部中央位置,攪拌軸上端通過傳動箱連接電機,所述電機與傳動箱設置在反應釜本體上方,所述攪拌器分為上下兩組,上組的攪拌器為斜葉圓盤渦輪,下組的攪拌器為空心錨狀渦輪,下組的攪拌器距反應釜本體底部的距離為5-1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夾套外側設有溫度儀。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反應釜本體上方設有壓力表。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出料口設有控制閥。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空心錨狀渦輪的下端弧度與反應釜本體底部的弧度相同。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上組的攪拌器為6個葉片構成的斜葉圓盤渦輪。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所述下組的攪拌器為2個弧形葉片構成的空心錨狀渦輪。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發(fā)明所述的新型反應釜,增加進水口與出水口,可以快速地控制反應溫度,極大地提高了反應效率,在攪拌軸的底部設置錨狀渦輪可以將底部的多種聚合物單體之間更充分地均勻混合,有效地提高了產品質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所述的上組的攪拌器示意圖。
附圖標記列表:
1、反應釜本體,2、反應釜本體底部,3、進料口,4、出料口,5、夾套,6、進水口,7、出水口,8、電機,9、傳動箱,10、攪拌軸,11、上組的攪拌器,12、下組的攪拌器,13、溫度儀,14、壓力表,15、控制閥,16、葉片,17、弧形葉片。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進一步闡明本發(fā)明,應理解下述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本發(fā)明而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需要說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詞語“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圖中的方向,詞語“內”和“外”分別指的是朝向或遠離特定部件幾何中心的方向。
如圖所示,本發(fā)明所述的新型反應釜,包括反應釜本體1和攪拌裝置,反應釜本體底部2為弧形,反應釜本體1上方設置有若干個進料口3,反應釜本體底部2設有一個出料口4,反應釜本體1外側設置有夾套5,夾套5底部設有2-3個進水口6,夾套5頂部設有2-3個出水口7,所述攪拌裝置包括電機8、傳動箱9、攪拌軸10、攪拌器,所述攪拌軸10豎直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內部中央位置,攪拌軸10上端通過傳動箱9連接電機8,所述電機8與傳動箱9設置在反應釜本體1上方,所述攪拌器分為上下兩組,上組的攪拌器11為斜葉圓盤渦輪,下組的攪拌器12為空心錨狀渦輪,下組的攪拌器12距反應釜本體底部2的距離為5-10mm。
本發(fā)明所述的新型反應釜,增加進水口與出水口數量,可以快速變換熱媒與冷媒,更好的控制反應溫度,極大地提高了反應效率;在攪拌軸的底部設置錨狀渦輪可以將底部的多種聚合物單體之間更充分地均勻混合,攪拌效率高,有效地提高產品質量。
本發(fā)明所述夾套5外側設有溫度儀13,了解夾套內部溫度。
本發(fā)明在所述反應釜本體1上方設有壓力表14,隨時掌握反應釜內部的壓力,保證產品質量。
本發(fā)明所述出料口4設有控制閥15,出料方便有序。
本發(fā)明所述空心錨狀渦輪的下端弧度與反應釜本體底部2的弧度相同,下組的攪拌器12能夠將底部的原料更好的攪拌。
本發(fā)明所述上組的攪拌器11為6個葉片16構成的斜葉圓盤渦輪,下組的攪拌器12為2個弧形葉片17構成的空心錨狀渦輪。
本發(fā)明方案所公開的技術手段不僅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技術手段,還包括由以上技術特征任意組合所組成的技術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