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電潤濕裝置的已知方法可能需要大量流體來為最終制造的裝置分配相對少量流體。這可能導致制造效率低下(例如,浪費未使用的可能昂貴的流體量)和被分配流體的高蒸發(fā)率。
希望提供一種用于制造電潤濕裝置的更高效的流體分配方法。
附圖簡述
圖1示意性地示出示例性顯示元件;
圖2示出示例性顯示元件的平面圖;
圖3至圖6各自示出制造電潤濕裝置的方法的一部分的不同實例;以及
圖7和8示出制造電潤濕裝置的方法的實例的流程圖。
詳細描述
圖1示出電潤濕顯示裝置1的實例的部分的示意性橫截面,所述電潤濕顯示裝置1包括多個圖片元件或顯示元件2,圖中示出其中一個并且也可將它們稱為電潤濕單元。顯示元件的橫向范圍在圖中由兩條虛線3、4指示。顯示元件包括第一支撐板5和第二支撐板6。支撐板可以是每個顯示元件的單獨部分,但支撐板可由多個顯示元件共同共用。支撐板可包括玻璃或聚合物襯底6、7,并且可以是剛性的或柔性的。在以下描述的制造實例中,襯底是充分柔性的、透明的并且可由例如聚碳酸酯或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酯12、13”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本領(lǐng)域技術(shù)人員將理解的任何其他合適材料形成。
顯示裝置具有觀察側(cè)8和后側(cè)9,在所述觀察側(cè)8上可以觀察由顯示裝置形成的圖像或顯示。在圖中,第一支撐板5的表面(在這個實例中是襯底7的表面)限定后側(cè)9;第二支撐板6的表面(在這個實例中是襯底6的表面)限定觀察側(cè);或者,在其他實例中,第一支撐板的表面可限定觀察側(cè)。顯示裝置可以是反射型、透射型或半透反射型。顯示裝置可以是有源矩陣驅(qū)動顯示裝置。多個顯示元件可以是單色的。對于彩色顯示裝置,顯示元件可分成多個組,每一組具有不同的顏色;或者,單個顯示元件可能能夠顯示不同的顏色。
每個顯示元件的介于支撐板之間的空間10由兩種流體填充:第一流體11和第二流體12,這兩種流體中的至少一種可以是液體。第二流體與第一流體不能混溶。因此,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大致上不會彼此混合,并且在一些實例中不會有任何程度的彼此混合。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的不可混溶性是由于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性質(zhì),例如,它們的化學組成;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趨于保持彼此分離,因此不趨于混合在一起來形成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的均勻混合物。由于這種不可混溶性,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在界面處彼此相遇,所述界面限定第一流體的體積與第二流體的體積之間的邊界;這個界面或邊界可被稱為彎月面,并且圖1中在第一流體因施加電壓而收縮的情況下將它展示為界面57,而當施加零電壓時將它展示為界面55。由于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大致上不會彼此混合,因此在一些實例中設(shè)想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有某種程度的混合,但是這種混合可被忽略,因為第一流體的大部分體積不會與第二流體的大部分體積混合。
第二流體是導電的或極性的,并且可以是水或鹽溶液,諸如氯化鉀的水溶液。第二流體可以是透明的;但作為代替可以是有色的或吸收性的。第一流體是不導電的,并且例如可以是烷烴(如十六烷)或可以是油(諸如硅油)。
第一流體可吸收光譜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流體可以透射光譜的一部分,從而形成濾色片。出于這個目的,可通過添加顏料顆?;蛉玖蟻頌榈谝涣黧w著色?;蛘?,第一流體可以是黑色的,即大致上吸收光譜的所有部分,或者是反射性的。反射性第一流體可反射整個可見光譜,從而使得層呈現(xiàn)白色;或可反射光譜的一部分,從而使得層有顏色。在以下描述的實例中,第一流體是黑色的并且因此大致上吸收例如在可見光譜中的光譜的所有部分。術(shù)語“大致上吸收”包括某種程度的變化,因此第一流體可能不吸收所有波長,而是吸收給定光譜(諸如可見光譜)內(nèi)的大部分波長,以便在元件中執(zhí)行第一流體的功能。第一流體因此被配置來吸收大致上所有入射在第一流體上的光。例如,第一流體可吸收在可見光譜中并且入射在第一流體上的光中的90%或更多。支撐板5包括絕緣層13。所述絕緣層可以是透明的或反射性的。絕緣層13可在顯示元件的壁之間延伸。為了避免第二流體12與布置在絕緣層下方的電極之間出現(xiàn)短路,如圖所示,絕緣層的各層可在多個顯示元件2上不間斷地延伸。絕緣層具有面向顯示元件2的空間10的表面14。在這個實例中,表面14是疏水的。絕緣層的厚度可以小于2微米并且可以小于1微米。
絕緣層可以是疏水層;或者,絕緣層可包括疏水層15和具有預定電介質(zhì)性質(zhì)的障礙層16,如圖所示,疏水層15面向空間10。疏水層在圖1中示意性地示出,并且可由AF1600形成。障礙層16可具有在垂直于襯底的平面的方向上測量的介于50納米與500納米之間的厚度,并且可由無機材料(如氧化硅或氮化硅或這些物質(zhì)的堆疊(例如,氧化硅-氮化硅-氧化硅))或有機材料(如聚酰亞胺或聚對二甲苯)制成。
表面14的疏水特性致使第一流體11優(yōu)先附著到絕緣層13,因為針對絕緣層13的表面,第一流體比第二流體12具有更高的可潤濕性??蓾櫇裥陨婕傲黧w對固體表面的相對親合力??蓾櫇裥钥赏ㄟ^流體與固體表面之間的接觸角來測量。接觸角由流體與固體在流體-固體邊界處的表面張力的差決定。例如,高的表面張力差可指示疏水性質(zhì)。
每個顯示元件2包括作為支撐板5的一部分的第一電極17。在示出的實例中,每個元件中存在一個這種電極17。通過絕緣層13使電極17與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電絕緣;通過不導電的層使相鄰顯示元件的電極分離。在一些實例中,可在絕緣層13與電極17之間布置另外的層。電極17可以是任何期望的形狀或形式。圖中示意性地指示,通過信號線18向顯示元件的電極17供應電壓信號。
支撐板6包括第二電極19,所述第二電極19可在顯示元件的壁之間延伸或在多個顯示元件2上不間斷地延伸,如圖所示。電極19與導電的第二流體12處于電接觸,并且是所有顯示元件所共有的。所述電極可由例如透明導電材料銦錫氧化物(ITO)制成。第二信號線20連接到電極19?;蛘撸鲭姌O可布置在支撐板的邊界處,在這個邊界處與第二流體處于電接觸。當所有元件通過第二流體被流體地互連并且共用第二流體、不因壁而間斷時,這個電極可以是所有元件所共有的。可通過施加在信號線18與20之間的電壓V來控制顯示元件2。信號線18可以聯(lián)接到襯底7上的控制線矩陣。信號線20聯(lián)接到顯示驅(qū)動系統(tǒng)。
在這個實例中通過沿著一個顯示元件的橫截面的壁21將第一流體11局限于所述顯示元件。顯示元件的橫截面可具有任何形狀;當顯示元件被布置成矩陣形式時,橫截面通常是正方形或矩形。雖然壁被示出為從絕緣層13突出的結(jié)構(gòu),但是作為代替,所述壁可以是支撐板的排斥第一流體的表面層,諸如親水層或疏水性較低的層。壁可從第一支撐板延伸到第二支撐板,但作為代替,如圖1所示,可部分地從第一支撐板延伸到第二支撐板。顯示元件的范圍(由虛線3和4指示)由壁21的中心限定。表面14的介于顯示元件的壁(由虛線22和23指示)之間的區(qū)域被稱為顯示區(qū)域24,顯示效果發(fā)生在所述顯示區(qū)域24上。顯示效果取決于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鄰接由顯示區(qū)域限定的表面的程度,這取決于上述施加電壓V的大小。施加電壓V的大小因此確定電潤濕元件內(nèi)的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配置。換句話說,顯示效果取決于顯示元件中的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配置,所述配置取決于施加到顯示元件的電極的電壓的大小。顯示效果給觀看顯示元件的觀察者帶來顯示元件的顯示狀態(tài)。當將電潤濕元件從一個流體配置切換到不同的流體配置時,分別地,第二流體鄰接顯示區(qū)域表面的程度可增加或減小,而第一流體鄰接顯示區(qū)域表面的程度減小或增加。
圖2用第一支撐板的疏水表面14的平面視圖示出矩形圖片元件的矩陣。對應于圖1中虛線3和4的圖2中的中心圖片元件的范圍由虛線26指示。線27指示壁的內(nèi)部邊界,所述線也是顯示區(qū)域23的邊緣。
當在電極17與電極19之間施加零電壓或大致上零電壓時,即當電潤濕元件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時,第一流體11在壁21之間形成層,如圖1所示。電壓的施加將使第一流體收縮,例如,抵靠如由圖1或圖2中虛線形狀25所示的壁收縮。取決于施加電壓的大小,第一流體的可控制形狀用來將圖片元件操作為光閥,從而在顯示區(qū)域23上提供顯示效果。例如,切換流體來增加第二流體與顯示區(qū)域的鄰接可增加由元件提供的顯示效果的亮度。
這個顯示效果確定了觀察者在看向顯示裝置的觀察側(cè)時將會看到的顯示狀態(tài)。顯示狀態(tài)可以是從黑到白,帶有任何的中間灰色狀態(tài);在彩色顯示裝置中,顯示狀態(tài)還可包括顏色。
圖3示意性地示出制造電潤濕顯示裝置的示例性方法的部分。為了描述清晰起見,結(jié)合設(shè)備所提供的用于制造裝置的方法來描述在制造過程中使用的設(shè)備。然而應理解,這個描述包括對設(shè)備的單獨描述,即當未使用時并且在被組裝來制造裝置的顯示裝置材料或部件不存在的情況下。圖7是示出本文描述的示例性制造過程的部分的流程圖。
根據(jù)以下描述的實例,用于提供制造電潤濕裝置的方法的設(shè)備包括配置來提供第一支撐板的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和配置來提供第二支撐板的第二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
在將要描述的實例中,用于制造顯示裝置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各自是彼此分開提供的并且至少部分地被預組裝。所以,在以下描述的實例中,由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進給的支撐板可以是如以上參考圖1所描述的第一支撐板,并且由第二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進給的支撐板可以是如以上參考圖2所描述的第二支撐板。為了示例清晰起見,在圖3至6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各自示意性地示出為單個層,而未示出形成所述板的單獨各層。例如,未示出第一支撐板的壁,但是將理解,當通過以下描述的設(shè)備進給第一支撐板時,第一支撐板的壁是存在的。
對于本文中描述的一些制造實例,方法可稱為“卷對卷”技術(shù),所述“卷對卷”技術(shù)涉及使用一系列滾子通過制造過程來進給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因此,通過設(shè)備進給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每一個需要是充分柔性的以在不引起板損壞的情況下由滾子操縱。因此,如以上所解釋,在此類實例中,襯底是充分柔性的以圍繞滾子的至少部分彎曲,以便在卷對卷技術(shù)期間被進給。這種柔度也適用于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其他部分,包括絕緣層、障礙層、壁材料和先前描述的電極,使得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是充分柔性的以在卷對卷技術(shù)中與滾子配合。然而,支撐板的柔度在適當時是受限的,使得制造出的電潤濕顯示裝置是充分剛性的以便用于其預期用途;因此,在一些實例中,支撐板可以是大致上剛性的,但是當暴露于卷對卷技術(shù)期間所使用的機械力時具有充分柔度以便在卷對卷技術(shù)中使用;在其他實例中,在顯示裝置意圖是柔性的情況下,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可以具有較低剛性。在實例中,制作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所用的材料與滾子化學地且機械地兼容,使得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每一個與相應滾子之間沒有滑動。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每一個可從來源(例如,第一支撐板的卷和第二支撐板的卷)分別進給,或者在其他實例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每一個可從制造過程的較早階段進給,在所述較早階段至少部分地制造了所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在圖3中,分別由箭頭F1、F2示出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進給。
分別由第一進給系統(tǒng)和第二進給系統(tǒng)進給的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可以各自分別是多個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較大片材的部分。話句話說,在組裝顯示裝置之后,可例如使用技術(shù)人員已知的“劃線與折斷”過程將由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進給的片材(另外稱為箔)分割成多個第一支撐板??蓪Φ诙伟孱愃频剡M行這種操作。使用這種箔使制造過程更高效,從而可連續(xù)且高效地組裝許多顯示裝置。
在這個實例中,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包括第一滾子30,并且第二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包括第二滾子32,但是在其他實例中可代替第一滾子或第二滾子使用不同元件,例如帶有至少部分彎曲表面的元件,以將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相對于彼此定位,以用于將要描述的制造過程。
從第一支撐板源傳送來的第一支撐板至少部分地卷繞在第一滾子上。第二支撐板在從第二支撐板源傳送來之后至少部分地卷繞在第二滾子上。更具體地,在這個實例中,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每一個的外表面至少部分地卷繞在相應的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上。第一滾子與第二滾子彼此分離,并且相對于彼此定位,使得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相對于彼此成角度,即第二支撐板相對于第一支撐板成角度,并且反之亦然,以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限定(即,形成)空腔34??涨?4朝向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縮頸C變窄。在這個實例中,縮頸是在第一滾子30與第二滾子32之間的某一區(qū)域處形成,在所述區(qū)域處第一滾子與第二滾子最靠近彼此,即,滾子之間的空腔的最窄區(qū)域,另外可將所述區(qū)域稱為滾子之間的輥隙。在圖3中在標記為C1與C2的箭頭之間示出這個實例中的縮頸。在這個實例中,空腔34是大致V形的;換句話說,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空腔朝向縮頸漸縮或變窄。空腔34的在縮頸上方的較寬部分是在第一滾子的部分與第二滾子的部分之間形成,所述部分不如在縮頸處那樣靠近在一起。大致V形包括空腔34的形狀,所述形狀具有大致上平的側(cè),即在一些實例中柔性第一支撐板和柔性第二支撐板在滾子之間被進給時是被拉緊的,并且在其他實例中盡管在第一支撐板上有不平的壁,并且在其他實例中空腔34的形狀沒有平的側(cè),例如空腔34的側(cè)由于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中的每一個的彎曲表面而是彎曲的。例如,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具有第一距離的第一位置處第一支撐板相對于第二支撐板的第一角度可大于位于縮頸處的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第二位置處第一支撐板相對于第二支撐板的第二角度。第一位置與空腔的較寬部分相對應,并且第二位置與空腔的較窄部分相對應。在第一角度大于第二角度的情況下,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在第二位置處相比在第一位置處相對于彼此的平行程度較低。實際上,在位于縮頸處的第二位置處,第一支撐板的部分與第二支撐板的部分可大致上彼此平行,即在可接受的制造容差內(nèi)平行。
為了制造顯示裝置,用第二流體12(在圖3中用陰影示出第二流體12)至少部分地填充空腔34。第二流體可由合適的第二流體供應系統(tǒng)提供在空腔內(nèi)??涨?4因此用作第二流體的儲存器,以便于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分配第二流體。話句話說,空腔34用作第二流體的容器或漏斗,所述容器或漏斗的兩側(cè)由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形成,第二流體可從所述容器或漏斗流出。這避免了如已知方法所做那樣將支撐板浸沒在第二流體浴器中以將第二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此類已知方法需要的第二流體比需要被分配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第二流體多得多,這可能導致制造過程中的低效率,例如由于需要大量可能昂貴的流體并且導致浪費或污染未分配的流體以及由蒸發(fā)引起的損耗。在本文實例描述的新制造方法中,使用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來形成第二流體儲存器,使得沒有必要將第二流體提供在第一支撐板和/或第二支撐板的兩側(cè)上以將第二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例如通過減少上述低效率中的至少一個來給出更高效的方法。
應注意的是,空腔中第二流體的體積不需要在所有側(cè)上被封閉以被恰當?shù)厝菁{來形成儲存器。實際上,在實例中,使用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就足以形成空腔;例如不需要位于與繪制圖3所在的平面平行的平面中的障礙物。盡管如此,在此類實例中,由于第二流體的表面張力而將第二流體容納在空腔內(nèi),前提是在形成空腔時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距離不超過克服表面張力的距離,這會導致第二流體從空腔中溢出。因此,在實例中,當與包圍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外部的氣體交界時,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距離可處于第二流體的毛細管長度性質(zhì)內(nèi)。如將在以下解釋,可使用通道來分配第一流體。在實例中,由于第二流體的表面張力使第二流體保持在空腔內(nèi),第二流體還可圍繞通道中第一流體的體積形成第二流體的障礙物,由此阻止第一流體從空腔中溢出。
在實例中,可在空腔34的最下部區(qū)域處提供縮頸,以幫助使用重力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分配第二流體。實際上,在此類實例中,在縮頸上方的第二流體的重量可以幫助在縮頸處施加壓力來分配第二流體并且?guī)椭诙黧w流過縮頸。
為了制造顯示裝置,進給第一支撐板并且由此使第一支撐板在第一滾子之上移動,在這個實例中通過使第一滾子在第一旋轉(zhuǎn)方向R1(在這個實例中是順時針方向)上旋轉(zhuǎn)同時使第一支撐板在第一滾子之上移動來幫助上述操作。進給第二支撐板并且由此使第二支撐板在第二滾子之上移動,在這個實例中通過使第二滾子在第二旋轉(zhuǎn)方向R2(在這個實例中與第一旋轉(zhuǎn)方向相反并且由此為逆時針方向)上旋轉(zhuǎn)同時使第二支撐板在第二滾子之上移動來幫助上述操作。
考慮到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的定位,在這個實例中通過使?jié)L子在上述方向上旋轉(zhuǎn)而使第一支撐板在第一滾子之上移動并且使第二支撐板在第二滾子之上移動,這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朝向縮頸并且朝向彼此移動。換句話說,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在縮頸處朝向彼此。將理解,在其他實例中,可認為在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朝向縮頸移動的同時使第一支撐板朝向第二支撐板移動,或者反之亦然。
在縮頸處,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靠在一起,在這個實例中,兩個支撐板之間的距離D1大致上等于所制造出的顯示裝置的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距離,從而設(shè)定所述板之間的距離。因此,在已經(jīng)進給通過縮頸之后,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距離還是大致上等于制造出的顯示裝置的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距離。短語“大致上等于”涵蓋由于例如在可接受制造容差內(nèi)的變化或由固化引起的(以下描述的)密封材料的收縮而從制造出的顯示元件的距離發(fā)生的變化。在這個實例中在垂直于第二支撐板的表面的方向上獲得距離D1,第二流體鄰接所述表面。
因此,在縮頸處,將第二流體從空腔34中的第二流體儲存器分配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這是由于朝向縮頸移動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從而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更靠近在一起,即朝向彼此。因此,在分配期間,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移動通過縮頸并且將第二流體從儲存器通過縮頸分配到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的中間。隨著第二流體被分配,在一些實例中可能有必要使用合適的第二流體供應系統(tǒng)將更多的第二流體供應到空腔34中,以在繼續(xù)進給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的同時維持第二流體的供應以便于在縮頸處分配。另外,可能有必要供應更多的第二流體,以維持以下描述的第一流體的通道。在其他實例中,在空腔中提供的第二流體的體積可能足以用于在分配第二流體的預期持續(xù)時間內(nèi)分配第二流體。在實例中可取決于旋轉(zhuǎn)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的速率來控制第二流體的分配;因此,可選擇適當速率來確保第二流體的令人滿意且穩(wěn)定的流動。
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至少一個部分上。在這個實例中,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每個顯示元件的顯示區(qū)域的表面上。這在圖3中被示出為第一流體11的區(qū)域。將理解,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另外顯示區(qū)域(未示出)的表面上;這些顯示區(qū)域包括將被進給到縮頸的片材的另外顯示區(qū)域,而且包括跨第一支撐板的范圍的另外顯示區(qū)域,所述范圍是在垂直于圖的平面的平面中獲得的。應注意,盡管圖3中為了清晰起見未示出顯示元件的壁,但是在圖3中用標記21指示它們,在所述標記21處存在第一流體11的區(qū)域之間的間斷。
為了分配第一流體,使用例如第一流體供應系統(tǒng)將第一流體提供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空腔34的部分中。更具體地,將第一流體至少部分地(在這個實例中是整體地)提供在通道36內(nèi),所述通道36是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一部分38與第二流體12之間形成。所述通道可具有在第二流體中的縱向凹陷、凹槽、槽或縱向凹進的形式。由于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的不可混溶性而形成第一流體的通道,并且因此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即,彎月面)限定(即,確定)通道的形式。在空腔34中的第二流體的表面上,鄰近第一支撐板供應充分量的第一流體,以形成第一流體的通道。因此,第一流體的通道用作第一流體儲存器以便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上。考慮到第一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的疏水性質(zhì),第一流體而不是第二流體趨于潤濕所述顯示區(qū)域。因此,在這個實例中隨著通過使第一支撐板在第一滾子之上移動而使第一支撐板朝向縮頸移動,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38沿著通道38的一側(cè)移動并且顯示區(qū)域由第一流體潤濕。隨著第一支撐板繼續(xù)朝向縮頸移動,顯示區(qū)域保持涂有第一流體,這些顯示區(qū)域是用于制造出的顯示裝置的第一流體分配區(qū)域。圖3示出第一流體的區(qū)域被形成為第一流體的突出區(qū)域,所述突出區(qū)域從通道38沿著第一支撐板的表面延伸。由于壁的疏水性低于顯示區(qū)域并且因此對第一流體的可潤濕性低于對第二流體的可潤濕性(例如是親水的),考慮到第一流體優(yōu)先將顯示區(qū)域潤濕,壁不會涂有第一流體。可通過控制以下各項中的一項或多項來控制第一流體的分配(例如在每個顯示區(qū)域上形成的第一流體層的厚度):第一支撐板的角度;沿著通道的所述側(cè)移動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38的速度(在這個實例中是在第一滾子上進給第一支撐板的速度);空腔中第一流體的體積;空腔中第二流體的體積;或第一流體的性質(zhì),諸如第一流體針對顯示區(qū)域的可潤濕性。在一些實例中,可能有必要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上分配第一流體期間使用第一流體供應系統(tǒng)在通道中供應更多的第一流體,以維持通道中第一流體的供應;在其他實例中,通道中第一流體的體積對于分配第一流體的預期持續(xù)時間來說可能是充分的。在實例中,如技術(shù)人員將理解的,可使用以下各項中的一項或多項來控制通道的形狀:另外表面相對于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的位置;另外表面與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之間的間距;另外表面針對第一流體的可潤濕性;另外表面針對第二流體的可潤濕性;提供的第二流體的體積;提供的第一流體的體積;第一流體的表面張力性質(zhì);第二流體的表面張力性質(zhì);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不可混溶程度;第一流體的密度;第二流體的密度;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的形狀;另外表面的形狀;或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相對于另外表面的角度。
在實例中,在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朝向縮頸移動期間,在第二支撐板的一部分到達縮頸之前,將用于聯(lián)接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的密封材料分配在第二支撐板的所述部分的表面上。雖然圖3中為了清晰起見未示出密封材料,但是示出了用于分配密封材料的密封材料分配系統(tǒng)40。密封材料在實例中是用于形成密封元件,所述密封元件用于密封顯示裝置的外圍并且因此可形成為矩形或正方形的密封件,例如以用于圍繞正在制造的顯示裝置的顯示元件的矩陣。因此,可將密封材料分配成具有合適形狀和充分厚度,以用于在縮頸處聯(lián)接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在這個實例中在縮頸之前分配密封材料,并且進給第二支撐板會使密封材料朝向縮頸C移動。在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最靠近在一起的縮頸C處,通過使第一支撐板與分配在第二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上的密封材料接觸來將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聯(lián)接。密封材料的分配可與旋轉(zhuǎn)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的速度相協(xié)調(diào)并且取決于第一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的布局來定時,所述顯示區(qū)域包括例如第一支撐板的密封區(qū)域(未示出),所述密封區(qū)域不含顯示區(qū)域并且圍繞用于顯示裝置的顯示區(qū)域的矩陣,使得第一支撐板在期望位置(即密封區(qū)域)處與第二支撐板聯(lián)接。密封材料可被分配為可固化且可模塑的化合物,使得當被分配成具有大于距離D1的厚度時,縮頸通過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向密封材料施加壓力,由此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壓縮密封材料以確保密封材料恰當附著到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每一個,以便為顯示裝置提供合適的密封。在密封材料可固化的情況下,在縮頸之后可用紫外光輻照(未示出)密封材料,以固化密封材料并且由此形成密封元件。在其他實例中,密封材料可以是壓敏粘合劑。
在密封材料已經(jīng)固化來形成密封元件之后并且支撐板已經(jīng)進給通過縮頸的情況下,在方向F3上進給組裝的顯示裝置以對其進行進一步處理,例如分割聯(lián)接的第一支撐板片材和第二支撐板片材來形成單獨的顯示裝置。
圖4示出制造電潤濕顯示裝置的方法的部分的不同實例。設(shè)備的特征結(jié)構(gòu)和它們在制造顯示裝置中發(fā)揮的作用類似于使用圖3所描述的那些,并且在圖4中使用相同參考數(shù)字標記出;對應的描述適用。因此將描述圖4的實例與圖3的實例相比較的不同之處。
在圖4的這個實例中,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上是以不同于圖3的方式執(zhí)行。另外表面在這個實例中是由另外元件提供,所述另外元件在這個實例中是第三滾子42,所述第三滾子42相對于第一支撐板5定位并且與第一支撐板5間隔開,以在這個實例中在標記為C3和C4的箭頭之間形成第二縮頸44。在第一支撐板被進給到縮頸C之前,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三滾子42的表面之間形成第二縮頸。在第一滾子30與定位在第一滾子前面的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的未示出部分之間,第一支撐板中的張力維持第一支撐板的一部分相對于第三滾子42的表面的位置,由此限定(即,形成)第二縮頸,在所述第二縮頸處第三滾子最靠近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第三滾子42定位成至少部分地浸沒在處于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空腔34中的第二流體中。將第一流體供應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三滾子之間的空腔46中。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處于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空腔34中的第二流體12與第三滾子的表面之間形成通道48。對于先前描述的通道,通道48是由于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不可混溶性而形成,并且因此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即,彎月面)限定(即,確定)通道48的形式。通道的形式也受到第三滾子42的表面位置的影響并且因此受到第二縮頸44的影響。隨著第一滾子30使第一支撐板朝向縮頸C移動,由第二縮頸44并且因此在第二縮頸44處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上。更具體地,使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形成通道48的那部分沿著通道48的一側(cè)移動。第二縮頸44(具體地是另外表面與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之間的間距大小)控制第一流體的厚度以便于分配第一流體,所述厚度在這個實例中是在垂直于第一支撐板在第二縮頸48處的那部分的表面的方向上獲得的。例如,第二縮頸44減小第一流體的厚度并且?guī)椭谝涣黧w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擴展以使其涂有第一流體。以上參考圖3描述的用于控制第一流體的分配的因素在這個實例中也恰當?shù)剡m用。
在這個實例中,使用第四滾子54在第三滾子42的表面52上供應第一流體50。相對于第三滾子定位第四滾子以在第三滾子與第四滾子之間提供第三縮頸56,所述第三縮頸由箭頭C5和C6指示。例如由第一流體供應系統(tǒng)在第三縮頸56處提供第一流體。第三縮頸控制被供應在第三滾子的表面上來形成層的第一流體的量,并且因此控制由第三滾子在第三滾子與第一支撐板之間的通道48中提供的第一流體的量。第三滾子在這個實例中在逆時針旋轉(zhuǎn)方向R3上旋轉(zhuǎn)以在通道48中提供第一流體,而在這個實例中第四滾子在相反的旋轉(zhuǎn)方向R4(即,在這個實例中是順時針方向)上旋轉(zhuǎn)以控制在第三滾子上提供第一流體(即,將第一流體從第四滾子轉(zhuǎn)移到第三滾子表面)。在沿著通道的側(cè)移動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期間,第三滾子可被旋轉(zhuǎn)。旋轉(zhuǎn)第三滾子的速度(相對于沿著通道的側(cè)移動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的速度)在實例中控制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上的速率。
在圖4的這個實例中,第二滾子32執(zhí)行使用圖3所描述的第二滾子的功能,但是比這個實例中的第一滾子具有更大直徑以形成更深的空腔34。因此,當用第二流體12填充空腔34時,空腔34浸沒第三滾子的部分,以便形成通道48。
盡管未示出第一支撐板的壁,但應理解,第二縮頸44的尺寸被設(shè)定以使得第一支撐板的壁可在不損壞的情況下被進給通過第二縮頸44。第三滾子可因此被定位成當?shù)谝恢伟暹M給通過第二縮頸44時不會接觸所述壁。另外,在實例中,壁針對第一流體可具有較差的可潤濕性,這意味著來自通道48的第一流體可能不會沉積在壁上;可能施加到壁的任何第一流體可由第一流體通道中的第一流體從壁上去除,因此進一步幫助將第一流體準確分配在顯示區(qū)域上。
圖5示意性地示出電潤濕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的部分的另一實例。設(shè)備的特征結(jié)構(gòu)和它們在制造顯示裝置中發(fā)揮的作用類似于使用圖3所描述的那些,并且在圖5中使用相同參考數(shù)字標記出;對應的描述適用。因此將描述圖5的實例與圖3的實例相比較的不同之處。
在圖5的這個實例中,描述了與圖3的實例相比不同的但是與先前描述的特征結(jié)構(gòu)類似的另外特征結(jié)構(gòu)。此類特征結(jié)構(gòu)標記有后綴“a”并且采用與先前給出的描述類似的描述,但是具有現(xiàn)在描述的不同之處。
在這個實例中,第二支撐板58具有與先前描述的構(gòu)造不同的構(gòu)造并且作為代替在這個實例中具有與第一支撐板的構(gòu)造類似的構(gòu)造。在空腔的另外部分中并且在第二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60與第二流體12之間形成的另外通道36a內(nèi)提供另外第一流體。另外第一流體可具有與先前描述的第一流體11相同的組成,或可以是不同的,例如用與使用通道36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上的第一流體不同的染料來著色。通過如先前所描述朝向縮頸C移動第二支撐板來將另外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二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60上,這使得沿著另外通道60的一側(cè)移動第二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60,以便于將另外第一流體作為另外第一流體的區(qū)域11a分配在第二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上。
在圖5實例中,例如從另外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提供另外支撐板62,如箭頭F4所示。另外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被配置來提供相對于第二支撐板成角度的另外支撐板,以在第二支撐板58與另外支撐板62之間限定(即,形成)另外空腔64。在這個實例中,另外支撐板具有與第一支撐板5類似的構(gòu)造。另外空腔是在第二支撐板58的離第二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最遠的表面與之間形成。另外空腔64朝向在箭頭C7與C8之間指示的另外縮頸66變窄,所述另外縮頸66是在第二支撐板與另外支撐板之間形成,并且所述另外支撐板被提供在另外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的另外滾子68上,所述滾子被定位以形成另外縮頸。另外空腔64至少部分地由另外第二流體12a填充,所述另外第二流體12a具有與先前描述的第二流體12相同的化學組成或不同的化學組成。在另外空腔64中的另外第二流體因此提供另外第二流體的另外儲存器,以便于在第二支撐板與另外支撐板之間分配另外第二流體。
在這個實例中,使另外支撐板62在另外元件之上移動,所述另外元件在這個實例中是另外滾子68,另外支撐板至少部分地卷繞在所述另外滾子68上。另外滾子68通過朝向另外縮頸66并且朝向第二支撐板移動另外支撐板以便在第二縮頸處分配另外第二流體來以與第一滾子類似的方式起作用,通過旋轉(zhuǎn)R5另外轉(zhuǎn)子來幫助上述操作。在其他實例中,可使第二支撐板朝向另外支撐板移動,或者可使第二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朝向彼此移動。
在另外空腔64的部分中并且在另外通道70內(nèi)提供另外第一流體72,所述另外第一流體72可以具有與先前描述的第一流體相同的化學組成或不同的化學組成。另外通道70是在另外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與另外第二流體之間形成,盡管在其他實例中另外通道可在第二流體與第二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之間形成。另外通道以與使用圖3所描述的通道36類似的方式起作用,并且所述描述應被認為在此處適用,用于通過沿著另外通道的一側(cè)移動第二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中恰當?shù)囊粋€來分配另外第一流體,以在另外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上提供另外第一流體72的區(qū)域。另外第一流體供應系統(tǒng)可用來在另外空腔的部分中供應另外第一流體,以形成并且維持另外第一流體的另外通道??墒褂脤⒘硗獾诙黧w供應到另外空腔中的另外第二流體供應系統(tǒng)(未示出)來形成并且維持在另外空腔的部分中的另外第二流體的儲存器。可使用另外滾子來幫助供應另外第一流體,與使用圖4所描述的第一流體供應類似。
在使第二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朝向縮頸移動期間,在到達另外縮頸之前,使用用于將另外密封材料分配在另外支撐板的一部分的表面上的另外密封材料分配系統(tǒng)40a,以與先前描述的聯(lián)接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的方式類似的方式將第二支撐板與另外支撐板在這個實例中聯(lián)接在一起,其中通過使第二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靠在一起來將第二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聯(lián)接在一起,因此第二支撐板接觸另外密封材料;先前描述應被認為在作出相應修改后在此處適用。
圖6示意性地示出電潤濕顯示裝置的制造方法的部分的不同實例。設(shè)備的特征結(jié)構(gòu)和它們在制造顯示裝置中發(fā)揮的作用類似于使用圖3所描述的那些,并且在圖6中使用相同參考數(shù)字標記出;對應的描述適用。因此將描述圖6的實例與圖3的實例相比較的不同之處。
在這個實例中,通過將第一支撐板至少部分地卷繞在第一滾子上,向第一滾子30并且在第一滾子30上進給F1第一支撐板74。在這個實例中,第一支撐板具有與使用圖3所描述的第二支撐板類似的構(gòu)造。從恰當?shù)倪M給系統(tǒng)進給F4另外支撐板76,所述另外支撐板76的構(gòu)造也與圖3的第二支撐板類似。在這個實例中,通過例如將另外支撐板至少部分地卷繞在第二滾子上,向第二滾子32并且在第二滾子32上進給另外支撐板。在這個實例中第二支撐板78的構(gòu)造與使用圖3所描述的第一支撐板5類似,但是在這個實例中可包括單個襯底7,其中電極、障礙層、疏水層和壁的堆疊形成在襯底7的兩個相反的且平行的表面上。使用恰當?shù)倪M給系統(tǒng)在第一支撐板74與另外支撐板76之間進給F2第二支撐板。第一滾子30和第二滾子32彼此分離且相對于彼此地定位,以在第一滾子與第二滾子之間形成由箭頭C1和C2指示的縮頸。然而,與圖3的縮頸形成對比,在這個實例中,縮頸包括兩個縮頸: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縮頸80,以及第二支撐板與另外支撐板之間的縮頸82(可被稱為另外縮頸)。
第一支撐板相對于第二支撐板成角度,并且另外支撐板相對于第二支撐板成角度,以分別提供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空腔84和第二支撐板與另外支撐板之間的空腔86。這些空腔至少部分地由第二流體填充,對于每個空腔84、86來說,所述第二流體可以相同或不同。以與先前描述類似的方式,旋轉(zhuǎn)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來分別使第一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在第一滾子和第二滾子之上移動;還是在這個實例中,通過恰當?shù)剡M給第二支撐板78,由分別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和在第二支撐板與另外支撐板之間的縮頸80、82分配第二流體,這是通過使第一支撐板和第二支撐板中的至少一個以及第二支撐板和另外支撐板中的至少一個朝向彼此移動以使它們靠在一起。
在空腔84、86中的每一個中形成第一流體的通道88、90。除了分別是在每個空腔中的第二流體與第二支撐板的部分之間形成,通道88、90各自類似于先前使用圖3所描述的通道。通過沿著每個通道88、90的側(cè)移動第二支撐板來分配第一流體。對于每個空腔84、86來說,每個通道中的第一流體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的。用與以上描述類似的第一流體分配方法,可在第二支撐板的顯示區(qū)域上形成第一流體92的區(qū)域。
以上實施方案將被理解為說明性實例。圖5的實例是制造具有三層第一流體(每層例如著色不同)的顯示裝置的實例,而圖6是制造具有兩層第一流體的顯示裝置的替代方法。將理解,可使用以上描述的原理制造另外類型的顯示裝置,例如使用兩個支撐板之間的空腔作為第二流體儲存器并且例如使用第一流體的通道來分配第一流體。在一些此類實例中,可使用具有與上述構(gòu)造不同的構(gòu)造的支撐板;例如,可使用構(gòu)造類似于以上用圖1描述的第一支撐板的構(gòu)造而不是類似于用圖1描述的第二支撐板的構(gòu)造的支撐板,并且反之亦然。
在使用圖4所描述的實例中,作為分配第一流體的過程的部分來使用第三滾子和第四滾子。已設(shè)想,在另外實例中,對諸如滾子的至少表面的使用可按使用第三滾子和任選地第四滾子將第一流體分配在電潤濕裝置的支撐板上的方式來使用;在一些實例中,可在不按上述方式分配第二流體的情況下使用這種第一流體分配技術(shù)。換句話講,在其他實例中,可彼此獨立地使用這些分配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的方法。因此,在其他實例中,參考圖8,制造電潤濕顯示裝置的方法包括:提供第一支撐板;提供第一流體和第二流體,所述第一流體至少部分地提供在由以下各項形成的通道內(nèi):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以及另外表面;通過沿著通道的一側(cè)移動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來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上。在一些此類實例中,可將第二流體提供為由容器(諸如浴器)容納的第二流體的儲存器,其中第一支撐板浸沒在第二流體浴器中,而不是如以上實例中所述將第二流體儲存器提供在第一支撐板與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空腔中。在一些實例中,提供第一支撐板以使得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和水平面形成以下角度中的一個:介于90度與170度之間,或介于135度與160度之間。根據(jù)一些此類另外實例,可使用包括以下各項的設(shè)備: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其被配置來提供具有表面的第一支撐板;系統(tǒng),其用于提供第二流體的儲存器;以及例如以上所述的另外表面,其用于形成通道,第一流體至少部分地提供在所述通道內(nèi)。如以上實例中所解釋,通道可由以下各項形成: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通道中的第一流體與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以及另外表面。在此類實例中,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還被配置來沿著通道的一側(cè)移動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以將第一流體分配在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上。
以上描述的實例涉及電潤濕顯示裝置。設(shè)想了用于制造不是顯示裝置的電潤濕裝置的另外實例。
設(shè)想了另外實例,例如,如以下編號條款所述。應理解的是,關(guān)于任何一個實施方案所描述的任何特征可單獨使用,或與所描述的其它特征結(jié)合使用,并且也可與任何其它實施方案或任何其它實施方案的任何組合的一個或多個特征結(jié)合使用。此外,在不脫離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的范圍的情況下,還可使用上文未描述的等效物和修改。
條款
1.一種制造包括第一流體和與所述第一流體不能混溶的第二流體的電潤濕顯示裝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第一支撐板;
提供所述第一流體和所述第二流體,所述第一流體至少部分地提供在由以下各項形成的通道內(nèi):所述第一支撐板的表面的部分、所述第一流體與所述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以及另外表面;以及
通過沿著所述通道的一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將所述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
2.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包括使用以下各項中的一項或多項來控制所述通道的形狀:所述另外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的位置;所述另外表面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之間的間距、所述另外表面針對所述第一流體的可潤濕性、所述另外表面針對所述第二流體的可潤濕性、所述提供的第二流體的體積、所述提供的第一流體的體積、所述第一流體的表面張力性質(zhì)、所述第二流體的表面張力性質(zhì)、所述第一流體和所述第二流體的不可混溶程度、所述第一流體的密度、所述第二流體的密度、所述第一流體與所述第二流體之間的所述界面的形狀、所述另外表面的形狀、或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相對于所述另外表面的角度。
3.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另外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定位并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間隔開,以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與所述另外表面的最靠近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的部分之間形成縮頸。
4.如條款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將所述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是在所述沿著所述通道的所述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期間發(fā)生在所述縮頸處。
5.如條款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分配所述第一流體將所述第一流體的層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其中在所述縮頸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與所述另外表面之間的間距的大小控制所述第一流體的所述層的厚度。
6.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另外表面是滾子的表面,所述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定位并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間隔開,以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與所述另外表面的最靠近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的部分之間形成縮頸。
7.如條款6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在所述沿著所述通道的所述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期間使所述滾子旋轉(zhuǎn)。
8.如條款7所述的方法,其包括相對于所述沿著所述通道的所述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的速度來控制所述使所述滾子旋轉(zhuǎn)的速度,以控制所述將所述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的速率。
9.如條款6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將所述第一流體提供到所述另外表面上以在所述另外表面上形成所述流體的層,以及使所述滾子旋轉(zhuǎn)以在所述通道中提供所述第一流體以便所述將所述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
10.如條款6所述的方法,其包括:提供另外滾子,所述另外滾子相對于所述滾子定位以在所述滾子與所述另外滾子之間提供縮頸;在所述另外滾子的表面上提供所述第一流體;使所述滾子和所述另外滾子在彼此相反的旋轉(zhuǎn)方向上旋轉(zhuǎn),從而將第一流體從所述另外滾子的所述表面轉(zhuǎn)移到所述另外表面。
11.如條款3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另外表面是滾子的表面,所述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定位并且與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間隔開,以形成所述縮頸,所述方法包括:
將所述第一流體提供到所述另外表面上;
旋轉(zhuǎn)所述滾子以將所述第一流體移動到所述縮頸;
所述縮頸使所述第一流體從所述另外表面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部分擴展。
12.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包括使用以下各項中的一項或多項來控制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的所述第一流體的層的厚度: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相對于所述通道的角度、提供在所述通道中的所述第一流體的體積、所提供的所述第二流體的體積、或所述沿著所述通道的所述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的速度。
13.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表面是疏水的。
14.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板被提供成使得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和水平面形成在以下一個范圍內(nèi)的角度:90度與170度之間,或135度與160度之間。
15.如條款1所述的方法,其包括:
提供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成角度的第二支撐板,由此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形成空腔,所述空腔朝向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部分之間形成的縮頸變窄;
用所述第二流體至少部分地填充所述空腔,由此提供所述第二流體的儲存器,以便于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分配第二流體;
朝向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所述部分之間的所述縮頸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以使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更靠近在一起;以及
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部分與所述第二支撐板的所述部分之間的所述縮頸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分配所述第二流體,
其中所述通道形成在所述空腔的部分中。
16.如條款15所述的方法,其包括:
在所述空腔的另外部分中、在另外通道內(nèi)提供另外第一流體,所述另外通道形成在所述第二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部分與所述第二流體之間;以及
通過沿著所述另外通道的一側(cè)移動所述第二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將所述另外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二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
17.用于制造包括第一流體和與所述第一流體不能混溶的第二流體的電潤濕裝置的設(shè)備,所述設(shè)備包括:
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其被配置來提供具有表面的第一支撐板;
系統(tǒng),其用于提供所述第二流體的儲存器;以及
另外表面,其被定位以便于形成通道,所述第一流體至少部分地提供在所述通道內(nèi),所述通道由以下各項形成: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部分、所述通道中的第一流體與所述第二流體之間的界面以及所述另外表面,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還被配置來沿著所述通道的一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以將所述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
18.如條款17所述的設(shè)備,其中所述另外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定位以便于在由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進給時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與所述另外表面的最靠近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部分的部分之間形成縮頸。
19.如條款17所述的設(shè)備,其中所述另外表面是滾子的表面,所述表面相對于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定位,以便于在由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進給時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與所述另外表面的最靠近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部分的部分之間形成縮頸。
20.如條款19所述的設(shè)備,其中所述滾子可相對于所述沿著所述通道的所述側(cè)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的速度以某個速度旋轉(zhuǎn),這個速度由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控制,從而控制將所述第一流體分配在所述第一支撐板的所述表面的所述部分上的速率。
21.如條款19所述的設(shè)備,其包括另外滾子,所述另外滾子相對于所述滾子定位以在所述滾子與所述另外滾子之間提供縮頸,所述滾子和所述另外滾子可在彼此相反的旋轉(zhuǎn)方向上旋轉(zhuǎn),以便于將提供在所述另外滾子的表面上的所述第一流體轉(zhuǎn)移到所述另外表面。
22.如條款17所述的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包括用于進給所述第一支撐板的至少一個滾子。
23.如條款17所述的設(shè)備,其包括第二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所述第二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被配置來提供相對于所述提供的第一支撐板成角度的第二支撐板,以用于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形成空腔并且用于提供所述第二流體的所述儲存器以便于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分配所述第二流體,所述空腔朝向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的縮頸變窄,
其中所述第一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包括第一元件并且所述第二支撐板進給系統(tǒng)包括第二元件,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彼此分離且相對于彼此地定位,以便在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分別由所述第一元件和所述第二元件進給時在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提供所述縮頸。
24.如條款23所述的設(shè)備,其中所述第一元件包括第一滾子,所述第一滾子用于將所述第一支撐板至少部分地卷繞在所述第一滾子上,所述第二元件包括第二滾子,所述第二滾子用于將所述第二支撐板至少部分地卷繞在所述第二滾子上,所述第一滾子可旋轉(zhuǎn)以朝向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的所述縮頸移動所述第一支撐板,并且所述第二滾子可旋轉(zhuǎn)以朝向所述第一支撐板與所述第二支撐板之間的所述縮頸移動所述第二支撐板,從而使所述第一支撐板和所述第二支撐板更靠近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