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家用電器,特別涉及一種電磁爐。
背景技術:
電磁爐是一種廣泛使用的烹飪器具,由于其產品的節(jié)能、清潔、加熱速度快等優(yōu)勢獲得廣大消費者的認可,其中,電磁爐使用過程中線圈盤會產生大量的熱量,為了保證電磁爐自身零件不因過熱而失效,電磁爐內會設置風扇進行散熱。
目前,專利(CN201110578Y)公開一種超薄電磁爐,具體公開(參見圖1和圖2):包括面板1和底盤2,在底盤2內安裝有電磁線圈盤、散熱器板、主電路板、面板控制電路板和風扇,在底盤2上設有風扇吸風口3,在底盤2的側壁設有出風口4和出風口6,在底盤2上還設有風道,風道由風道隔板7和風道阻風板5構成,風扇吸風口3設在風道的一端,風道的另一端是出風口4和出風口6,電磁爐加熱過程中,由風扇吸風口3進風,經過風扇吹向底盤2內的電磁線圈盤、主電路板和面板控制電路板,最終由側壁的出風口4和出風口6出風。
然而,當出風口4和出風口6設置在底盤2的側壁時,電磁爐使用過程中,若鍋內的水或湯汁等液體溢出時,液體會通過位于側壁的出風口4或出風口6直接滲入底殼內部,而液體進入電磁爐內會對內部的器件造成損害,甚至發(fā)生短路,極大地影響了電磁爐的使用性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中提到的涉及電磁爐內的器件因液體滲入而發(fā)生損壞的至少一個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有效防止液體滲入的電磁爐。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磁爐,包括:底殼以及設置在所述底殼內的線圈盤、控制板和風機,其中,所述底殼的底壁開設有進風口,其中,所述底殼的至少一側壁向所述底殼內彎折形成彎折部,且所述彎折部上開設有與所述底殼內部連通的出風口。
通過在底殼的至少一側壁上形成彎折部,且彎折部上開設有出風口,這樣電磁爐加熱過程中,當鍋內的水或湯汁溢出鍋后流到電磁爐底殼側壁上時,由于側壁上有向殼體內彎折的彎折部,這樣水或湯汁流到側壁與彎折部的連接處時會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到工作臺面,而不會像現(xiàn)有電磁爐中順著側壁的出風口滲入到底座內部,因此,本實施例中防止液體通過出風口滲入底殼內對底殼內設置的元器件造成損壞,確保了底殼內元器件的安全。
可選的,所述彎折部為兩端分別與所述側壁和所述底壁相連的凹面。
可選的,所述凹面為弧形凹面。
可選的,所述凹面由垂直于所述側壁的頂面和垂直于所述底壁的側面相連構成。
可選的,所述彎折部為凹槽。
可選的,所述凹槽為半圓形凹槽;或者,所述凹槽為方形凹槽。
可選的,所述彎折部為兩端分別與所述側壁和所述底壁相連的傾斜面。
可選的,所述控制板設置在所述進風口之上,所述風機設置在所述控制板上,且所述進風口與所述風機的進風口相連通;
所述風機的出風口朝向所述線圈盤。
通過將風機的出風口朝向線圈盤,這樣風機可以同時對控制板和線圈盤進行散熱,避免了線圈盤和控制板相互之間的熱量輻射。
可選的,所述控制板上設置散熱片,所述風機設置在所述散熱片上,且所述散熱片上開設有散熱孔,所述風機的進風口通過所述散熱孔與所述進風口相連通。
可選的,所述風機、所述散熱片和所述進風口在豎直方向上同軸設置。
通過將風機、所述散熱片和所述進風口在豎直方向上同軸設置,使得更容易進風。
本實用新型的構造以及它的其他實用新型目的及有益效果將會通過結合附圖而對優(yōu)選實施例的描述而更加明顯易懂。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的電磁爐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現(xiàn)有的電磁爐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中底殼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主視示意圖;
圖5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左視示意圖;
圖5c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右視示意圖;
圖6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6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又一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
圖9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結構示意圖;
圖9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又一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底殼 10;
側壁-11;
底壁-12;
彎折部-111;
頂面-111a;
側面-111b;
進風口-102;
出風口-101;
線圈盤-20;
控制板-30;
散熱片-301;
風機 40。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裝配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中底殼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主視示意圖,圖5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左視示意圖,圖5c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右視示意圖,如圖3-5c所示,電磁爐包括:底殼10以及設置在底殼10內的線圈盤20、控制板30和風機40,其中,風機40用于對線圈盤20和控制板30進行散熱,底殼10的前端還設有操作顯示板,用戶通過操作顯示板對電磁爐進行相應的操作,底殼10上蓋設有面板,使用時,鍋具放置在面板上進行加,其中,電磁爐的其他結構可以參考現(xiàn)有電磁爐的結構,本實施例中不再贅述。
其中,為了便于對電磁爐進行散熱,本實施例中,底殼10的底壁12上開設有進風口102,底殼10外的空氣通過進風口102進入底殼10內,且進入底殼10內的空氣在風機40的旋轉驅動下風壓和流速不斷增大,并由風機40的出風口吹向底殼10內設置的器件以進行冷卻,最終從底殼10上的出風口101向外吹出。
其中,為了防止電磁爐使用過程中液體從底殼10上的出風口101滲入底殼10內,本實施例中,具體的,在底殼10的至少一側壁11向底殼10內彎折形成彎折部111,彎折部111上開設有與底殼10內部連通的出風口101,即出風口101不是直接開設在底殼10的側壁11上,而是通過在底殼10的側壁11上向內彎折形成彎折部111,在彎折部111上開設出風口101,這樣電磁爐加熱過程中,當鍋內的水或湯汁溢出鍋后流到電磁爐邊沿時,由于出風口101位于彎折部111上,當水或湯汁流到底殼10側壁11上時,水或湯汁流到彎折部111與側壁11的連接處時,由于彎折部111向內彎折,這樣水或湯汁在重力的作用會直接滴落到工作臺面,而不會像現(xiàn)有電磁爐中順著側壁11的出風口101滲入到底座內部,因此,本申請通過將出風口101設置在彎折部111上防止水滴滲入底殼10內對底殼10內設置的元器件造成損壞,確保了底殼10內元器件的安全。
其中,本實施例中,底殼10的側壁11上設置彎折部111時,具體可以在底殼10的一個側壁11上設置彎折部111,例如在底殼10的后端側壁上,或者也可以在底殼10的左右兩個側壁11上設置彎折部111,還可以在底殼10的左側壁、右側壁、前端側壁和后端側壁四個側壁11上均設置彎折部111,這樣出風口101在底殼10的側壁11上設置一圈,從而更加有利于散熱。其中,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出風口101具體設置在底殼10的左側壁、右側壁和后側壁上,其中為了使得電磁爐外觀更加美觀,在彎折部111上設置出風口101時,可以將出風口101設置在彎折部111靠近側壁11頂端的一側上,這樣從電磁爐側壁11的四個方向上均看不到出風口101(如圖5b-5c所示)。同時,本實施例中,電磁爐加熱中,底殼10內的空氣經元器件加熱會上浮,這樣當出風口101設置在彎折部111靠近側壁11頂端的一側時,能夠更大程度的使底殼10內的熱量散發(fā)出去,有利于內部的熱量散發(fā)。
其中,彎折部111具體可以凹槽,也可以為凹面,也可以為傾斜面,本本實施例中,如圖5a所示,本實施例中,彎折部111具體為兩端分別與側壁11和底壁12相連的凹面,即彎折部111一端與側壁11相連,另一端與底壁12相連,其中,為了確保水或湯汁在側壁11與彎折部11上端的連接處通過重力直接滴落到工作臺面上,可以將側壁11與彎折部111上端的連接處彎折幅度增大,例如可以將彎折部111上端與側壁11之間彎折為直角,這樣水或湯汁沿著側壁11往下流時,流到彎折部111與側壁11的連接處時,由于連接處為直角,水或湯汁在重力作用下直接滴落到工作臺面上,而且即使有小部分水或湯汁流到彎折部111的上端處,由于彎折部111上端與側壁11垂直,水或湯汁也無法從出風口101進入殼體10內。
圖6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結構示意圖,其中,當彎折部111為凹面時,具體的,如圖6a所示,該凹面可以為弧形凹面,且弧形凹面的弧度具體根據(jù)實際需求選擇,只要保證水或湯汁流到側壁11與凹面連接處時可以直接滴落到工作臺面上即可。
圖6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又一結構示意圖,與圖6a不同的是,圖6b中,彎折部111為凹面時,該凹面具體由垂直于側壁11的頂面111a和垂直于底壁12的側面111b相連構成,即凹面由頂面111a和側面111b垂直構成,凹面為方形凹面,出風口101可以開設在頂面111a或/和側面111b上,這樣由于頂面111a與側壁11之間垂直,水或湯汁流到頂面111a與側壁11連接處時在重力作用下滴落到工作臺面上。
其中,本實施例中,為了對底殼10內的控制板30進行散熱,本實施例中,控制板30設置在進風口102之上,具體將控制板30設置在進風口102的正上方,風機40設置在控制板30上,且進風口102與風機40的進風口相連通,這樣風機40在運行時,底殼10外的空氣從進風口102抽入風機40時,風機40吹出的風可以對控制板30進行散熱,且控制板30和風機40疊層設置,保證了風機40第一時間內把控制板30上的熱量帶走,避免控制板30元器件長期工作在高溫環(huán)境中,同時風機40設置在控制板30上,節(jié)省了風機40在底殼10內的占用空間,其中,本實施例中,風機40具體為渦流風機。
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提供的電磁爐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8是圖7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圖,其中,由于控制板30上會設置大功率的元件,為了保證大功率元件的散熱,控制板30上設置散熱片301,且將大功率的元件設置在散熱片301的背面,本實施例中,如圖7-8所示,當控制板30上設置散熱片301時,為了對散熱片301進行散熱,將風機40設置在散熱片301上,且散熱片301上開設有散熱孔,風機40的進風口通過散熱孔與進風口102相連通,風機40運行時,吹出的風將散熱片301的熱量帶走從而實現(xiàn)對控制板30的散熱。
其中,為了更容易進風,本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風機40、散熱片301和進風口102在豎直方向上同軸設置,即風機40、散熱片301和進風口102的中心位于同一豎直的直線上,這樣進風口102進風后直接通過散熱孔進入風機40中,使得進風更加容易。
其中,為了避免風機40吹出的風對控制板30冷卻后再對線圈盤20進行冷卻,本實施例中,將風機40設置在散熱片301上時,具體將風機40的出風口朝向線圈盤20,這樣,風機40吹出的風可以同時對散熱片301和線圈盤20進行冷卻,具體為,風機40出風口底端吹出的風對散熱片301進行散熱,風機40出風口頂端吹出的風對線圈盤20進行散熱,這樣避免了線圈盤20和控制板30之間相互的熱量輻射。
其中,為了保證風機40吹出的風最大程度地對線圈盤20進行散熱,本實施例中,將風機40的扇葉與線圈盤20位于同一水平面上,具體將扇葉的上端與線圈盤20的上端保持在同一水平面上,這樣保證風機40能夠最大量的給線圈盤20進行散熱。
實施例二
圖9a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結構示意圖,圖9b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又一結構示意圖,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彎折部111具體為凹槽,該凹槽的兩端可以均與側壁11相連,如圖9a所示,該凹槽可以為半圓形凹槽;或者如圖9b所示,該凹槽為方形凹槽,其中,出風口101可以開設在凹槽的各個面上。
實施例三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提供的電磁爐中彎折部的結構示意圖,與上述實施例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如圖10所示,該彎折部111具體為兩端分別與側壁11和底壁12相連的傾斜面,且為了保證水或湯汁不易進入底殼10內,本實施例中,將出風口101沿著豎直方向開設在傾斜面上,這樣即使到水或湯汁沿著側壁11流到傾斜面上,但由于該出風口101在傾斜面上豎直開設,水或湯汁不易流入殼體10內。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傾斜面的傾斜角越大,則側壁11彎折形成傾斜面時彎折的幅度越小,這樣水或湯汁更易順著傾斜面往下流,從而使得水或湯易進入到殼體10內,所以,本實施例中,將傾斜面的傾斜角盡量設置較小,這樣側壁彎折形成傾斜面時彎折幅度較大,水或湯汁在重力作用下更易滴落到工作臺面上。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