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過線結構,更具體地涉及一種能夠在空調裝置中使用的過線結構。
背景技術:
在以往的空調機中,存在如下結構:如圖1和圖2所示,在例如柜體1(cabinet)等結構上設置插入口2,并在將電源投入箱3插入到上述插入口2后,將設有缺口5的蓋4安裝于上述電源投入箱3,并且將配線保護用的橡膠墊圈6插入缺口5。
由于上述結構具有不可能另行設置服務口(檢修口),同時上述缺口5的防水及防塵也非常不完善,而存在危險性高、可靠性低這樣的缺陷,因此,在專利文獻1(日本實用新型公告實公昭58-038630)中,提出了改進措施。
更具體來說,在專利文獻1中,提出如下方案:如圖3(a)所示,在嵌入(或插入)到設于柜體1的插入口2中的前表面已開口的電源投入箱3的底面或側面上,設置有孔7、12,并且在上述插入口2的下部柜體設置缺口10或是在插入口2的下方位置設置孔12,將一端已安裝于上述電源投入箱3的電線8的另一端經由上述柜體1的夾嵌了橡膠墊圈6的缺口10或孔12伸出,并用盲板(或者蓋)9將上述電源投入箱3堵塞(參照專利文獻1的權利要求1、圖6)。
但是,在這種結構中,由于需要在電源投入箱3的底面或側面開設孔7,同時需要使電線8經由柜體1的內部(特別是下部柜體所占據的位置)而從設于下部柜體的孔12穿出,使得柜體1內部的空間無法被更理想地應用。
同時,雖然使用盲板(或者蓋)9將上述電源投入箱3的前表面堵塞、封閉,但如圖3(b)所示在供電線8穿出的孔處,仍存在防水、防塵的問題。
因此,目前市場上采用了如下的過線結構,該過線結構包括過線孔(圖3(a)中由符號10表示的構件)和封堵上述過線孔的線扣120(如圖4所示),在上述線扣120的外周側面120a上設置有與上述過線孔的內周緣部配合的外周配合槽121,在上述線扣120的內周側面120b所圍起的部位處具有封堵結構122。
在上述過線結構100中,通過使用上述線扣120的封堵結構對上述過線孔進行封堵,能夠有效地解決專利文獻1中存在的防水、防塵的問題,但是,利用設于上述線扣120的外周側面120a上的外周配合槽121和上述過線孔的內周緣的配合,雖然能夠實現(xiàn)線扣120相對于過線孔在一個方向(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定位,在某些情況下,上述線扣120依然能夠相對于過線孔在另一個方向(插入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因此,在上述過線結構100中,仍然存在無法可靠地利用上述線扣120對上述過線孔進行封堵的可能性。
同時,在已采用上述過線結構的裝置、例如空調裝置中,倘若空調裝置在安裝、整機搬運時以向下方傾斜或是開放側向下的方式地放置,則可能存在上述線扣120從上述過線孔中松開、甚至脫落的危險。另外,隨著時間的經過,由橡膠等具有彈性回復力的材料制成的線扣120可能會發(fā)生老化、變形而喪失了彈性回復力。這時,有可能會發(fā)生電線松動、灰塵甚至是水汽進入裝置主體內,進而會對裝置本身帶來安全隱患。
因此,如何能夠提供一種既能發(fā)揮穿線功能和防水、防塵等封堵功能,同時又能避免某些情況(例如線扣相對于過線孔的位置移動,或是線扣發(fā)生老化、變形等)下封堵功能失效,能可靠地實現(xiàn)這種封堵功能,以避免因線扣的松開、脫落引起裝置本身的安全隱患的過線結構便成為亟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過線結構,該過線結構不僅能夠發(fā)揮穿線功能和防水、防塵等封堵功能,同時又能避免因其 中線扣相對于過線孔的位置移動或是線扣發(fā)生老化、變形等而引起的封堵功能失效,能可靠地實現(xiàn)這種封堵功能,以避免因線扣的松開、脫落引起裝置本身的安全隱患。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過線結構,包括過線孔和封堵所述過線孔的線扣,在所述線扣的外周側面上設置有與所述過線孔的內周緣部配合的外周配合槽,在所述線扣的內周側面所圍起的部位處具有封堵結構,其特征是,所述過線孔具有固定部,所述線扣具有能供所述過線孔的所述固定部插入的固定部收納部。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不僅能夠發(fā)揮穿線功能和防水、防塵等封堵功能,同時又能避免因其中的線扣相對于過線孔的位置移動或是線扣發(fā)生老化、變形等而引起的封堵功能失效。由于能夠利用過線孔的內周緣部和固定部以及線扣的外周配合槽和固定部收納部來可靠地實現(xiàn)過線結構的封堵功能,因此,能夠避免因線扣的松開、脫落引起裝置本身的安全隱患。
本實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線扣的所述外周配合槽設置在所述線扣的整個所述外周側面上,所述固定部收納部設置在所述線扣的所述外周配合槽的槽底面上,所述固定部設置在與所述線扣的所述外周配合槽相配合的所述過線孔的所述內周緣部上,并朝供所述線扣插入的插入區(qū)域突出。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通過利用線扣的外周配合槽與過線孔的內周緣部的配合,能夠防止線扣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實施方式1)或是防止線扣在過線孔內發(fā)生水平移動(實施方式2),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固定部與固定部收納部的卡合,來防止上述線扣相對于過線孔在線扣的插入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實施方式1)或是防止線扣相對于過線孔在線扣的周向上發(fā)生轉動(實施方式2)。藉此,在如上所述構成的過線孔結構中,當過線孔具有開放側時,能夠更有利地適用于過線孔的開放側朝下方設置時的情形,當然也能夠適用于過線孔的開放側朝上方設置或是朝向水平方向設置的情形(實施方式1)。
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過線 結構的基礎上,所述過線孔具有開放側和封閉側。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本實用新型的過線結構既能夠應用于“缺口”類型的過線孔、即具有開放側和封閉側的過線孔(實施方式1、實施方式3、實施方式4),也能夠應用于“孔口”類型的過線孔、即不具有開放側的過線孔(實施方式2)。
本實用新型的第四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所述過線孔具有小徑孔部分、大徑孔部分以及連接所述小徑孔部分與所述大徑孔部分的臺階部,所述線扣具有與所述過線孔的所述小徑孔部分相同的形狀,所述外周配合槽與所述過線孔的所述小徑孔部分對應地設置在所述線扣的靠所述封閉側的一部分外周側面上,所述固定部收納部設置在形成于所述線扣的外周側面的所述外周配合槽的靠所述開放側的槽側面上,所述固定部設置在所述過線孔的所述臺階部上,并朝向所述過線孔的所述開放側突出。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不僅能使線扣緊密地插入到過線孔中,并且在線扣與過線孔配合后的過線結構中,利用外周配合槽的槽底面與過線孔的小徑孔部分的內周緣部的貼合、或是線扣的彈性回復力,防止線扣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另外,通過將過線孔的固定部插入到線扣的固定部收納部中,從而能更有效地防止線扣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在如上所述構成的過線孔結構中,因安裝更為簡便,因此,能夠更有利地適用于朝上方設置或是朝向水平方向設置的情形。
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三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所述線扣具有線扣主體部和從該線扣主體部朝所述線扣的周向外側突出的外凸緣部,所述外周配合槽設置在所述線扣的所述線扣主體部的外周側面上,并延伸直至所述外凸緣部處,所述固定部收納部設置在所述線扣的所述外凸緣部的靠所述封閉側的內端面上,所述固定部設置在位于所述過線孔的所述開放側的金屬板的外端面上,并朝向所述過線孔的所述開放側突出。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在將線扣插入過線孔時,通過利用上述線扣的外 周側配合槽、固定部收納部和過線孔的內周緣部和固定部,能夠將線扣緊密地安裝于過線孔。另外,在如上所述構成的過線孔結構中,因過線孔和線扣的結構均能更為簡單,因此,能夠更有利地適用于朝上方設置或是朝向水平方向設置的情形。
本實用新型的第六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五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設于所述線扣的所述外凸緣部的所述內端面上的所述固定部收納部與設于所述線扣的所述線扣主體部的外周側面上的所述外周配合槽不連通。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能更好地避免線扣相對于過線孔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實施方式4)。
本實用新型的第七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所述固定部收納部是固定貫通孔。
根據如上所述構成,通過以貫通線扣的外周配合槽的槽底面或槽側面或者是貫穿所述外凸緣部的內端面的方式形成固定貫通孔,相較于僅以凹進與固定部的突出量相當的凹陷量的方式形成的凹坑相比,制造更為簡單,因此,更為理想。
本實用新型的第八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所述固定部是插片或固定柱。
本實用新型的第九方面的過線結構是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方面至第六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過線結構的基礎上,所述封堵結構是柔性的毛束或翻邊。
附圖說明
圖1是以往的具有過線結構的空調裝置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的空調裝置中,主要由柜體、電源投入箱、蓋、橡膠墊圈組成的過線結構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圖3(a)和圖3(b)是專利文獻1的空調裝置中,主要由柜體、電源投入箱、盲板組成的過線結構的圖,其中,圖3(a)是分解立體圖,圖3(b) 是除了盲板之外的已基本完成組裝后的過線結構。
圖4是現(xiàn)有技術的過線結構中的線扣的示意圖。
圖5(a)和圖5(b)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實施方式1)的過線結構的圖,其中,圖5(a)是過線孔的示意俯視圖,圖5(b)是線扣的示意立體圖。
圖6(a)和圖6(b)是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方式(實施方式2)的過線結構的圖,其中,圖6(a)是過線孔的示意俯視圖,圖6(b)是線扣的示意立體圖。
圖7(a)、圖7(b)和圖7(c)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方式(實施方式3)的過線結構的示意圖,其中,圖7(a)是過線孔的示意俯視圖,圖7(b)是線扣的示意立體圖,圖7(c)是上述線扣的示意側剖視圖。
圖8(a)和圖8(b)是本實用新型又一實施方式(實施方式4)的過線結構的圖,其中,圖8(a)是過線孔的局部剖視圖,圖8(b)是線扣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方式的過線結構進行說明。
在本實用新型中,以過線結構適用于空調裝置為例來進行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此,除了空調領域,其它任何在金屬板上設置過線孔的結構,均能夠采用本實用新型的過線結構,這點是自不待言的。
另外,在下述各實施方式的過線結構中,均包括過線孔和線扣,并且線扣具有外周配合槽和封堵結構。
此外,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實施方式中,有一部分的實施方式的過線結構能夠應用于圖2所示這樣的“缺口”類型的過線孔、即具有開放側的過線孔,另一部分的實施方式的過線結構能夠應用于圖3所示這樣的“孔口”類型的過線孔、即不具有開放側的過線孔。也就是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的范圍內,不應當將過線結構中的過線孔限定為“孔口”類型的過線孔或是“缺口”類型的過線孔。
(實施方式1)
參照圖5(a)和圖5(b),對實施方式1的過線結構100A進行說明。圖5(a)和圖5(b)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1的過線結構100A的圖,其中,圖5(a)是過線孔110A的示意俯視圖,圖5(b)是線扣120A的示意立體圖。
本實施方式1的過線結構100A包括過線孔110A(參見圖5(a))和封堵上述過線孔110A的線扣120A(參見圖5(b))。
在本實施方式1中,如圖5(a)所示,過線孔110A是在例如金屬板上開設的“缺口”類型的過線孔,呈大致“U”字形,具有開放側OSA和封閉側CSA。
如圖5(b)所示,線扣120A例如由橡膠等具有彈性回復力的材料制成,在上述線扣120A的外周側面120Aa上,設置有與上述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配合的外周配合槽121A。在線扣120A與過線孔110A配合后的過線結構100A中,利用外周配合槽121A與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的配合,能夠防止線扣120A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圖5(a)的上下方向)上發(fā)生移動。
另外,如圖5(b)所示,在本實施方式1中,上述線扣120A的內周側面120Ab所圍起的部位處具有封堵結構122A。上述封堵結構例如是柔性的毛束或翻邊,電線(未圖示)能夠穿過上述封堵結構,來實現(xiàn)穿線功能。同時,利用實質上僅供電線穿過的上述封堵結構122A,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防塵、防水(水汽)等功能。
此外,如圖5(a)所示,在上述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上,以朝供上述線扣120A插入的插入區(qū)域SA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固定部112A。在本實施方式1中,上述固定部112A例如是插片,但也可以是固定柱等其它任何合適的固定部。另外,多個固定部112A既可以位于上述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的相對的部位處,也可以位于上述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的錯開(并非相對)的部位。
對應地如圖5(b)所示,在形成于上述線扣120A的外周側面120Aa 的外周配合槽121A的槽底面上形成有能供上述過線孔110A的固定部112A插入的固定部收納部123A。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部收納部123A貫穿外周配合槽121A的槽底面(外周側面120Aa),直至線扣120A的內周側面120Ab。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局限于此,固定部收納部123A只要能夠將形成于上述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的固定部112A收納在其中,則未必一定要貫穿線扣120A的外周配合槽121A的槽底面(外周側面120Aa),直至線扣120A的內周側面120Ab。
此外,如圖5(a)和圖5(b)所示,上述過線結構100A的過線孔110A的內周形狀與線扣120A的外周形狀具有相同的形狀、即呈大致“U”字形。更具體來說,例如,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平行段和呈圓弧形的圓弧段,與之相對應的是,線扣120A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側壁部和呈圓弧形的封閉端圓弧壁部。過線孔110A的兩個平行段間的水平距離(下稱“過線孔內側面間最大尺寸D1”)小于線扣120A的兩個外周側面120Aa間的水平距離(下稱“線扣外側面間最大尺寸D2”)。
更理想的是,過線孔110A的過線孔內側面間最大尺寸D1與線扣120A的外周配合槽121A的槽底面間的距離(下稱“槽底面間距離D3”)相等、或是比槽底面間距離D3稍小。這樣,能夠利用線扣120A的外周配合槽121A的槽底面,來與過線孔110A的兩個平行段貼合或是彈性配合。
此外,因在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上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固定部112A,因此,位于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的相對部位處的兩個固定部112A的前端間、或是位于過線孔110A一側的固定部112A的前端與位于和過線孔110A一側平行的另一側的過線孔110A的內周緣部111A間的水平距離(下稱“線扣插入所需尺寸D4”)必定比槽底面間距離D3小。
通過如上所述構成,在本實施方式1中,當將線扣120A插入過線孔110A時,首先,通過擠壓線扣120A,利用橡膠等線扣120A的材質的彈性回復力,使線扣120A的槽底面間距離D3小于等于線扣插入所需尺寸D4,以便使線扣120A能夠越過過線孔110A的固定部112A而插入到過線孔110A中,在將線扣120A的固定部收納部123A與過線孔110A的固定部112A對 齊后,松開上述擠壓,從而使過線孔110A的固定部112A進入線扣120A的固定部收納部123A,藉此,能夠利用上述固定部112A與固定部收納部123A的卡合,來防止上述線扣120A相對于過線孔110A在線扣120A的插入方向上發(fā)生移動。另外,本實施方式1能更有利地適用于過線孔110A的開放側OSA朝下方設置時的情形,另外,其能夠適用于過線孔110A的開放側OSA朝上方設置或是朝向水平方向設置的情形,這點是自不待言的。
(實施方式2)
參照圖6(a)和圖6(b),對實施方式2的過線結構100B進行說明。圖6(a)和圖6(b)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2的過線結構100B的圖,其中,圖6(a)是過線孔110B的示意俯視圖,圖6(b)是線扣120B的示意立體圖。
在本實施方式2中,主要圍繞與上述實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進行詳細說明,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會適當地進行簡化,甚至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2的過線結構100B包括過線孔110B(參見圖6(a))和封堵上述過線孔110的線扣120B(參見圖6(b))。
在本實施方式2中,如圖6(a)所示,過線孔110B是在例如金屬板上開設的“孔口”類型的過線孔,并不具有上述實施方式1這樣的開放側。
另外,與上述實施方式1同樣地,如圖6(b)所示,在線扣120B的外周側面120Ba上,設置有與上述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配合的外周配合槽121B,由此,利用該外周配合槽121B與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的配合,能夠防止線扣120B在過線孔110B內發(fā)生水平移動、即圖6(a)中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移動。
另外,如圖6(b)所示,上述線扣120B的內周側面120Bb所圍起的部位處具有封堵結構122B,利用上述封堵結構122B,能夠實現(xiàn)穿線功能和防塵、防水(水汽)等功能。
此外,如圖6(a)所示,在上述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上,以朝供上述線扣120B插入的插入區(qū)域SB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固定 部112B(插片或固定柱等)。同樣地,多個固定部112B既可以位于上述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的相對的部位處,也可以位于上述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的錯開(并非相對)的部位。
對應地如圖6(b)所示,在形成于上述線扣120B的外周側面120Ba的外周配合槽121B的槽底面上形成有能供上述過線孔110B的固定部112B插入的固定部收納部123B。另外,與上述實施方式1同樣地,固定部收納部123B貫穿外周配合槽121B的槽底面(外周側面120Ba),直至線扣120B的內周側面120Bb。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局限于此,固定部收納部123B只要能夠將形成于上述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的固定部112B收納在其中,則未必一定要貫穿線扣120B的外周配合槽121B的槽底面(外周側面120Ba),直至線扣120B的內周側面120Bb。
另外,上述過線結構100B的過線孔110B的內周形狀與線扣120B的外周形狀具有相同的形狀。更具體來說,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呈圓形,與之相對應的是,線扣120B也呈圓形。當然,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圓形,也可以是方形、橢圓形等其它任意合適的形狀,只要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均可采用。另外,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的相距最遠的兩個位置間的距離(在圖6(a)所示的圓形的過線孔110B的情況下為過線孔110B的直徑,下稱“過線孔內側面間最大尺寸D1”)小于線扣120B的外周側面120Ba的的最大的兩點間距離(在圖6(b)所示的圓形的線扣120B的情況下為線扣110B的直徑,下稱“線扣外側面間最大尺寸D2”)。
更理想的是,過線孔110B的過線孔內側面間最大尺寸D1與線扣120B的外周配合槽121B的槽底面間的距離(下稱“槽底面間距離”,在圖6(b)中未圖示)相等、或是比槽底面間距離稍小。這樣,能夠利用線扣120B的外周配合槽121B的槽底面,來與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貼合或是彈性配合。
此外,因在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上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固定部112B,因此,位于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的相對部位處的兩個固定部112B的前端間、或是形成于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上的固定部 112B的前端與位于和該固定部112B的前端正對的過線孔110B的內周緣部111B間的水平距離(下稱“線扣插入所需尺寸D4”)必定比槽底面間距離小。
通過如上所述構成,在本實施方式2中,當將線扣120B插入過線孔110B時,首先,通過擠壓線扣120B,利用橡膠等線扣120B的材質的彈性回復力,使線扣120B的設有固定部收納部123B的部分的槽底面間距離小于等于線扣插入所需尺寸D4。然后,在將線扣120B的固定部收納部123B與過線孔110B的固定部112B對齊后,松開上述擠壓,從而使過線孔110B的固定部112B進入線扣120B的固定部收納部123B,藉此,能夠利用上述固定部112B與固定部收納部123B的卡合,來防止上述線扣120B相對于過線孔110B在線扣120B的周向上發(fā)生轉動。
(實施方式3)
參照圖7(a)、圖7(b)和圖7(c),對實施方式3的過線結構100C進行說明。圖7(a)、圖7(b)和圖7(c)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3的過線結構100C的示意圖,其中,圖7(a)是過線孔110C的示意俯視圖,圖7(b)是線扣120C的示意立體圖,圖7(c)是上述線扣120C的示意側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3中,主要圍繞與上述實施方式1不同的部分進行詳細說明,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會適當地進行簡化,甚至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3的過線結構100C包括過線孔110C(參見圖7(a))和封堵上述過線孔110C的線扣120C(參見圖7(b))。
在本實施方式3中,如圖7(a)所示,過線孔110C是在例如金屬板上開設的“缺口”類型的過線孔,呈馬蹄形,具有開放側OSC和封閉側CSC。更具體來說,過線孔110C具有:呈“U”字形的小徑孔部分110C1;呈長方形的大徑孔部分110C2;以及連接上述小徑孔部分110C1與上述大徑孔部分110C2的臺階部110C3。此外,在圖7(a)中所示的小徑孔部分110C1呈“U”字形,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上述小徑孔部分110C1也可以是半圓形 或是矩形等其它任意合適的形狀。
如圖7(b)所示,線扣120C具有與上述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相同的形狀。在上述線扣120C的外周側面120Ca上,設置有與上述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的內周緣部111C配合的外周配合槽121C。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外周配合槽121A設置在上述線扣120A的外周側面120Aa的整個外周側上,但在本實施方式3中,外周配合槽121C僅與上述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對應地設置在上述線扣120C的靠封閉側CSC的一部分外周側面120Ca上。
另外,如圖7(b)所示,上述線扣120C的內周側面120Cb所圍起的部位處具有封堵結構122C。上述封堵結構122C例如是柔性的毛束或翻邊,電線(未圖示)能夠穿過上述封堵結構,來實現(xiàn)穿線功能。同時,利用實質上僅供電線穿過的上述封堵結構122C,能夠有效地實現(xiàn)防塵、防水(水汽)等功能。
此外,如圖7(a)所示,在上述過線孔110C的臺階部110C3上,以朝上述過線孔110C的開放側OSC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固定部112C(插片或固定柱等)。
對應地如圖7(c)所示,在形成于上述線扣120C的外周側面120Ca的外周配合槽121C的靠開放側OSC(即,在將線扣120C插入到過線孔110C時的過線孔110C的開放側OSC)的槽側面121Ca上,形成有能供上述過線孔110C的固定部112C插入的固定部收納部123C。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固定部收納部123C貫穿外周配合槽121C的槽側面121Ca,直至線扣120C的靠上述開放側OSC(即,在將線扣120C插入到過線孔110C時的過線孔110C的開放側OSC)的外側面120Cc。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局限于此,固定部收納部123C只要能夠將形成于上述過線孔110C的的臺階部110C3上的固定部112C收納在其中,則未必一定要貫穿外周配合槽121C的槽側面121Ca,直至線扣120C的靠上述開放側OSC的外側面120Cc。
在本實施方式3中,如圖7(a)所示,設置在過線孔110C的臺階部110C3上的固定部112C的內側面與上述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 的內周緣部111C連續(xù)地形成,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固定部112C的內側面也可以與上述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的內周緣部111C不連續(xù)地形成,此時,固定部112C形成在上述臺階部110C3的中間位置。
另外,如圖7(c)所示,上述線扣120C的固定部收納部123C與上述外周側配合槽121C連通地形成。
此外,如圖7(a)和圖7(b)所示,上述過線結構100C的過線孔110C的內周形狀與線扣120C的外周形狀具有不同的形狀,但通過利用上述線扣120C的外周側配合槽121C、固定部收納部123C和過線孔110C的內周緣部111C和固定部112C,能夠將線扣120C緊密地安裝于過線孔110C。
更具體來說,在本實施方式3中,過線孔110C具有呈“U”字形的小徑孔部分110C1、呈長方形的大徑孔部分110C2以及臺階部110C3。過線孔110C的大徑孔部分110C2的內周緣為相互平行的兩個平行段,它們間的水平距離為過線孔110C的第一尺寸Da。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的內周緣部111C具有相互平行的兩個平行段和呈圓弧形的圓弧段,過線孔110C的兩個平行段間的水平距離為過線孔110C的第二尺寸Db。
與之對應地,呈大致“U”字形的線扣120C的兩個外周側面120Ca間的水平距離為線扣120C的第一尺寸Dc,而連續(xù)地形成于線扣120C的外周側面120Ca的外周配合槽121C的槽底面121Cb(參照圖7(c))間的最大水平距離為線扣120C的第二尺寸(未圖示),其中,上述線扣120C的第一尺寸Dc大于上述線扣120C的第二尺寸。
上述過線孔110C的第一尺寸Da與上述線扣120C的第一尺寸Dc相等、或是比上述線扣120C的第一尺寸Dc稍小,但大于上述線扣120C的第二尺寸。此外,上述過線孔110C的第二尺寸Db與上述線扣120C的第二尺寸相等、或是比上述線扣120C的第二尺寸稍小。這樣,能使線扣120C緊密地插入到過線孔110C中,并且在線扣120C與過線孔110C配合后的過線結構100C中,利用外周配合槽121C的槽底面與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的內周緣部111C的貼合、或是線扣120C的彈性回復力,能夠防止線扣120C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圖7(a)的上下方向)上發(fā)生移動。
另外,通過將過線孔110C的固定部112C插入到線扣120C的固定部收納部123C中,從而能更有效地防止線扣120C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圖7(a)的上下方向及紙面的內外方向)上發(fā)生移動。
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比,本實施方式3能更有利地適用于朝上方設置或是朝向水平方向設置的情形。
(實施方式4)
參照圖8(a)和圖8(b),對實施方式4的過線結構100D進行說明。圖8(a)和圖8(b)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4的過線結構100D的圖,其中,圖8(a)是過線孔110D的局部剖視圖,圖8(b)是線扣120D的立體圖。
在本實施方式4中,主要圍繞與上述實施方式3不同的部分進行詳細說明,對于與上述實施方式3相同的部分,會適當地進行簡化,甚至省略說明。
本實施方式4的過線結構100D包括過線孔110D(參見圖8(a))和封堵上述過線孔110D的線扣120D(參見圖8(b))。
在上述實施方式3中,過線孔110C是呈馬蹄形的“缺口”類型的過線孔,具有呈“U”字形的小徑孔部分110C1、呈長方形的大徑孔部分110C2以及連接上述小徑孔部分110C1與上述大徑孔部分110C2的臺階部110C3,而線扣120C具有與上述過線孔110C的小徑孔部分110C1相同的形狀、即呈“U”字形。但在本實施方式4中,過線孔110D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1相同的大致“U”字形的形狀,具有開放側OSD和封閉側CSD,而線扣120D具有與上述各實施方式的“U”字形不同的形狀。
更具體來說,線扣120D具有線扣主體部120D1和從該線扣主體部120D1朝所述線扣120D的周向外側突出的外凸緣部120D2。
如圖8(b)所示,在上述線扣120D的線扣主體部120D1的外周側面120D1a上,設置有與上述過線孔110D的內周緣部111D配合的外周配合槽121D。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外周配合槽121A設置在上述線扣120A的外周側面120Aa的整個外周側上,但在本實施方式4中,外周配合槽121D 設置在上述線扣120D的線扣主體部120D1的外周側面120D1a上,并延伸直至上述外凸緣部120D2處。
另外,如圖8(b)所示,上述線扣120D的內周側面120D1b所圍起的部位處具有封堵結構122D。利用上述封堵結構122D,能夠實現(xiàn)穿線功能和防塵、防水(水汽)等功能。
此外,如圖8(a)所示,在位于過線孔110D的開放側OSD的金屬板的外端面上,以朝上述過線孔110D的開放側OSD突出的方式形成有一個或多個固定部112D(插片或固定柱等)。
對應地如圖8(b)所示,在上述線扣120D的外凸緣部120D2的靠封閉側CSD的內端面(即,插入過線孔110D時,外凸緣部120D2的面向朝向封閉側CSD的端面)上,形成有能供固定部112D插入的固定部收納部123D。此時的固定部收納部123D既可以是貫穿整個外凸緣部120D2直至靠開放側OSD的外端面的固定貫通孔,也可以是僅從外凸緣部120D2的靠封閉側CSD的內端面凹進與固定部112D的突出量相當的凹陷量的固定凹坑。另外,為了更好地避免線扣120D相對于過線孔110D在與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即,圖8(a)的上下方向)上發(fā)生移動,較為理想的是,使設于外凸緣部120D2的固定部收納部123D與設于線扣主體部120D1的外周側面120D1a的外周側配合槽121D不連通。
在將線扣120D插入過線孔110D時,通過利用上述線扣120D的外周側配合槽121D、固定部收納部123D和過線孔110D的內周緣部111D和固定部112D,能夠將線扣120D緊密地安裝于過線孔110D。
另外,與上述實施方式3同樣地,本實施方式4能更有利地適用于朝上方設置或是朝向水平方向設置的情形。
上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應當理解,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以上公開內容的基礎上進行多種修改,而不超出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例如,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對其中某些構件的一些可能的變化形式 進行了說明,但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只要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宗旨,則這些變形能在上述各實施方式間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