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空調器的風道組件、空調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401488閱讀:233來源:國知局
空調器的風道組件、空調器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空調器技術領域,具體而言,尤其是涉及一種空調器的風道組件、空調器及空調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相關技術中,空調器的導風板的風向調節(jié)范圍有限,調整之后的風仍是直擊風,易對用戶健康造成危害。尤其是壁掛式空調器,長期使用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十分嚴重,因此,市面上出現(xiàn)一些空調器的導風裝置。但是這些導風裝置普遍存在結構復雜,調節(jié)角度小的缺陷,不利于安裝,拆卸和更換,也不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差異化需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空調器的風道組件,所述空調器的風道組件具有風量大、噪音小的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空調器,所述空調器包括上述空調器的風道組件。

本實用新型還提出一種空調器的控制方法,所述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用于上述空調器。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風道組件,包括:蝸殼;蝸舌,所述蝸舌與所述蝸殼限定出出風道,所述出風道具有出風口,所述出風口外分為靠近所述蝸舌的第一出風區(qū)域和靠近所述蝸殼第二出風區(qū)域,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內有第一預定位置,所述第二出風區(qū)域有第二預定位置;適于遮擋或打開所述出風口導風板;以及驅動組件,所述驅動組件驅動所述導風板在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和所述第二出風區(qū)域內移動,所述導風板與所述驅動組件可轉動地連接,當所述導風板的旋轉軸線位于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內的第一預定位置時,所述導風板打開所述出風口,所述導風板具有第一狀態(tài),所述導風板適于延長所述出風道的靠近所述蝸舌處的擴壓段;當所述導風板的旋轉軸線位于所述第二出風區(qū)域內的第二預定位置時,所述導風板打開所述出風口,所述導風板具有第二狀態(tài),所述導風板適于延長所述出風道的靠近所述蝸殼處的擴壓段。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的風道組件,通過設置驅動組件,使驅動組件驅動導風板在第一出風區(qū)域內移動到第一預定位置或使驅動組件驅動導風板在第二出風區(qū)域內移動到第二預定位置,并使導風板處于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可以延長出風道的擴壓段,從 而有效地增大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當所述導風板處于所述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側壁為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出風口的最短距離為H1,所述H1滿足:1mm≤H1≤20mm。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出風道在所述出風口外的延伸面為延伸面m,當所述導風板處于所述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側壁為第一側壁,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延伸面m之間的最短距離為H2,所述H2滿足:0mm≤H2≤20mm。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出風道在所述出風口外的延伸面為延伸面m,當所述導風板處于所述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時,所述導風板靠近所述出風口的側壁為第一側壁,所述導風板上與所述第一側壁相對的側壁為第二側壁,從所述第一側壁到所述第二側壁上相應位置處的平面為平面n,所述平面n與所述延伸面m之間的夾角為α,所述α滿足:0°≤α≤45°。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導風板的內表面為弧形面。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還包括:導風子板,所述導風子板可轉動地設在所述出風口內,當所述導風板遮擋所述出風口時,所述導風子板位于所述導風板的內側且遮擋部分所述出風口。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驅動組件為兩組且分別設在所述導風板的兩端。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和所述第二出風區(qū)域之間具有中心面,當所述導風板處于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或第二出風區(qū)域時,所述導風板具有繞其旋轉軸線可擺動的第三狀態(tài),當所述導風板位于所述第三狀態(tài)時,所述導風板在所述中心面附近擺動,且所述導風板的內表面朝向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或朝向所述第二出風區(qū)域。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驅動組件包括:盒體,所述盒體內設有驅動導軌和限位導軌,所述驅動導軌上設有輪齒;推桿,所述推桿的一端設有第一驅動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的動力輸出端設有與所述輪齒嚙合的驅動齒輪,所述推桿上設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與所述限位導軌配合以使所述推桿從位于所述盒體內的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以及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設在所述推桿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與所述導風板連接以驅動所述導風板轉動,其中,當所述推桿位于所述初始位置時,所述導風板適于遮擋所述出風口,當所述推桿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時,所述導風板的旋轉軸線位于所述第一預定位置,當所述推桿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時,所述導風板的旋轉軸線位于所述第二預定位置。

可選地,所述限位導軌沿直線延伸,所述驅動導軌包括第一段和與所述第一段連通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限位導軌的延伸方向相同且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限 位導軌的延長線上,所述第一段的延伸方向與所述第二段的延伸方向垂直。

可選地,所述限位導軌和所述驅動導軌均為形成在所述盒體內部的槽體,所述輪齒設在相應的所述槽體的內壁上。

可選地,所述盒體上設有伸出口,所述推桿適于從所述伸出口伸出。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具有進風口;以及上述空調器的風道組件,所述風道組件設在所述殼體內,且所述風道組件的出風口與所述殼體外部連通。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通過設置上述空調器的風道組件,可以提高空調器的風量和送風距離,同時可以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的控制方法,空調器為上述空調器,所述控制方法包括:當所述空調器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所述導風板的旋轉軸線位于所述第一出風區(qū)域內的第一預定位置,調整所述導風板處于第一狀態(tài),所述導風板適于延長所述出風道的靠近所述蝸舌處的擴壓段;當所述空調器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所述導風板的旋轉軸線位于所述第二出風區(qū)域內的第二預定位置,調整所述導風板處于第二狀態(tài),所述導風板適于延長所述出風道的靠近所述蝸殼處的擴壓段。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的控制方法,可以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空調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主視圖,其中導風板位于擴壓段的上下方;

圖3是沿圖2中A-A線的截面圖;

圖4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左視圖;

圖5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內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爆炸圖;

圖10是圖9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的示意圖;

圖11是圖8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爆炸圖;

圖12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主視圖,其中導風板位于擴壓段的上方;

圖13是沿圖12中B-B線的截面圖;

圖14是圖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主視圖,其中導風板遮擋出風口;

圖15是沿圖14中C-C線的截面圖;

圖16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空調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17是圖1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主視圖;

圖18是沿圖17中D-D線的截面圖;

圖19是圖17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

圖20是圖17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二狀態(tài);

圖21是圖17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三狀態(tài);

圖22是圖21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驅動組件的位置圖;

圖23是圖17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

圖24是圖17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一狀態(tài);

圖25是圖17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三狀態(tài);

圖26是圖25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驅動組件的位置圖;

圖27是圖16中所示的空調器內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8是圖27中所示的空調器內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29是圖27中所示的空調器內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30是圖27中所示的驅動組件中的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31是圖30所示的盒體的主視圖;

圖32是圖27中所示的推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3是圖32中所示的推桿的另一個角度結構示意圖;

圖34是圖27中所示的推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35是圖34中所示的推桿的另一個角度結構示意圖;

圖36是圖27中所示的驅動組件中的盒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37是圖36中所示的盒蓋的另一個角度的結構示意圖;

圖38是圖27中所示的驅動組件中的驅動齒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39是圖38中所示的驅動齒輪的右視圖;

圖40是圖38中所示的驅動齒輪的主視圖;

圖41是圖38中所示的驅動齒輪的左視圖;

圖42是圖27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爆炸圖;

圖43是圖42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的示意圖;

圖44是圖27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裝配示意圖;

圖45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三的空調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46是圖45中所示的空調器的主視圖;

圖47是沿圖46中E-E線的截面圖;

圖48是圖4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

圖49是圖4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二狀態(tài);

圖50是圖4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三狀態(tài);

圖51是圖49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驅動組件的位置圖;

圖52是圖4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

圖53是圖4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一狀態(tài);

圖54是圖46中所示的空調器的剖面圖,其中導風板處于第三狀態(tài);

圖55是圖53中所示的空調器的驅動組件的位置圖;

圖56是圖45中所示的空調器內的驅動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57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結構示意圖;

圖58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59是圖58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內部結構的另一個角度示意圖;

圖60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內的連桿本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61是圖60中所示的連桿本體的左視圖;

圖62是圖60中所示的連桿本體的另一個角度的示意圖;

圖63是圖60中所示的連桿本體的再一個角度的示意圖;

圖64是圖60中所示的連桿本體的又一個角度的示意圖;

圖65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盒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66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盒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67是圖66中所示的盒蓋的另一個角度結構示意圖;

圖68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中的驅動齒輪的結構示意圖;

圖69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爆炸圖;

圖70是圖69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爆炸圖;

圖71是圖56中所示的驅動組件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標記:

空調器100,

殼體1,進風口11,出風口12,換熱器13,

蝸殼21,出風道211,

蝸舌22,

導風板23,第一側壁231,第二側壁232,轉動臂234,

導風子板24,

驅動組件25,

盒體251,

伸出口2511,盒蓋2512,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齒輪2514,

導向槽2515,

推桿252,限位件2521,導向柱2522,

連桿組件253,

連桿本體2531,第一槽體2532,伸出端2533,電機座2534,

安裝槽2535,驅動導軌2536,第一段2537,第二段2538,

輪齒2539,

限位組件254,

限位槽2541,限位柱2542,軸套2543,限位導軌2544,第一導軌2545,

第一子導軌2546,第二導軌2547,第二子導軌2548,

第二驅動電機255,

出風區(qū)域256,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參考圖1-圖71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

如圖1-圖7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包括:蝸殼21、蝸舌22、導風板23和驅動組件25。

具體而言,蝸舌22與蝸殼21限定出出風道211,出風道211具有出風口12,出風口12外分為靠近蝸舌22的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靠近蝸殼21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有第一預定位置(如圖24和圖53所示的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所處的位置),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有第二預定位置(如圖20和圖49所示的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所處的位置)。導風板23適于遮擋或打開出風口12,驅動組件25驅動導風板23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導風板23與驅動組件25可轉動地連接,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的第一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打開出風口12,導風板23具有第一狀態(tài)(例如圖24和圖53所示的導風板23所處的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的第二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打開出風口12,導風板23具有第二狀態(tài)(例如圖20和 圖49所示的導風板23所處的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

由此,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時,熱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下壓熱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模式時,冷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通過設置驅動組件25,使驅動組件25驅動導風板23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到第一預定位置或使驅動組件25驅動導風板23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到第二預定位置,并使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可以延長出風道211的擴壓段,從而有效地增大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具體地,如圖8、圖27-圖29、圖56和圖57所示,驅動組件25為兩組且分別設在導風板23的兩端。由此,可以使導風板23的移動更穩(wěn)定,提高導風板23移動的可靠性,從而提高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工作的可靠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1、圖22、圖25、圖26、圖50和圖54所示,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之間具有中心面,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或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時,導風板23具有繞其旋轉軸線可擺動的第三狀態(tài),當導風板23位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導風板23的內表面可以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也可以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也就是說,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之間具有中心面,導風板23具有繞其旋轉軸線可擺動的第三狀態(tài)(如圖25和圖54所示的導風板23的狀態(tài)),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且導風板23位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且導風板23繞其旋轉軸線擺動且導風板23的內表面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當導風板23處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且導風板23位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且導風板23繞其旋轉軸線擺動且導風板23的內表面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具有較佳的導風效果。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圖42和圖43所示,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推桿252和第二驅動電機255。盒體251內設有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驅動導軌2536上設有輪齒2539,推桿252的一端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設有與輪齒2539嚙合的驅動齒輪2514,推桿252上設有限位件2521,限位件2521與限位導軌2544配合以使推桿252從位于盒體251內的初始位置(當推桿252的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一端位于如圖31所示的a點時的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當推桿252的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一端位于如圖31所示的c點時的位置)或第二位置(當推桿252 的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一端位于如圖31所示的b點時的位置),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推桿252的另一端,第二驅動電機255與導風板23連接以驅動導風板23轉動,其中,當推桿252位于初始位置時,導風板23適于遮擋出風口12;當推桿252位于第一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預定位置;當推桿252位于第二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預定位置。

當空調器100工作時,第一驅動電機2513工作,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轉動,驅動齒輪2514通過與驅動導軌2536上的輪齒2539嚙合以實現(xiàn)沿驅動導軌2536移動,并在限位導軌2544的作用下,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當推桿252移動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即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預定位置或第二預定位置時,第二驅動電機255可以工作以驅動導風板23旋轉。

進一步地,如圖33、圖37和圖43所示,盒體251的一側壁上設有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盒體251的另一側壁上設有與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軌跡相同的導向槽2515,推桿252的與盒體251另一側壁相對的壁面上設有兩個導向柱2522,兩個導向柱2522分別在與驅動導軌2536對應的導向槽2515和與限位導軌2544對應的導向槽2515內移動,從而進一步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

例如,在圖32-圖35、圖42和圖43所示的示例中,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推桿252、第一驅動電機2513和第二驅動電機255。盒體251形成為四邊形且其中一個拐角處采用圓角過度,盒體251包括具有一側敞開的主體和用于封閉主體的盒蓋2512。主體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盒蓋2512與主體限定出容納空間。盒體251的內側壁上設有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驅動導軌2536上設有輪齒2539,盒蓋2512的與盒體251相對的側壁上設有與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對應且軌跡相同的兩個導向槽2515。推桿252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電機座2534,電機座2534內設有安裝槽2535,第一驅動電機2513設在推桿252的一端的電機座2534的安裝槽2535內,且其動力輸出端設有與輪齒2539嚙合的驅動齒輪2514,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推桿252的另一端的電機座2534的安裝槽2535內以驅動導風板23旋轉。推桿252上設有限位件2521,限位件2521與限位導軌2544配合以使推桿252從位于盒體251內的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推桿252的與盒蓋2512相對的側壁上設有兩個導向柱2522,其中一個導向柱2522與限位件2521對應,且在與限位導軌2544對應的導向槽2515內移動,另一個導向柱2522與驅動齒輪2514對應且在與驅動導軌2536對應的導向槽2515內移動。由此,可以進一步地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

進一步地,如圖22、圖26、圖28、圖30和圖31所示,限位導軌2544沿直線延伸,驅動導軌2536包括第一段2537和與第一段2537連通的第二段2538,第一段2537的延伸 方向與限位導軌2544的延伸方向相同,且第一段2537位于限位導軌2544的延長線上,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段2538的延伸方向垂直。當推桿252伸出盒體251內時,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a點移動至b點時,即推桿252由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且移動至第二預定位置,同時可以通過第二驅動電機255驅動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內表面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b點移動至c點時,即推桿251由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且移動至第一預定位置,同時可以通過第二驅動電機255驅動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內表面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且在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a點移動至c點的過程中,及推桿251由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的過程中,限位件2521由d點移動至e點,從而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

當推桿252伸入盒體251內時,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c點移動至b點時,即推桿251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b點移動至a點時,即推桿由第二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且在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c點移動至a點的過程中,即在推桿251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的過程中,限位件2521由e點移動至d點,從而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以使推桿252伸入到盒體251內的準確位置。

可選地,如圖42和圖43所示,限位導軌2544和驅動導軌2536均為形成在盒體251內部的槽體,輪齒2539設在相應的槽體的內壁上。相應地,限位件2521可以形成為限位柱。需要說明的是,輪齒2539可以設在槽體的沿其長度方向延伸的兩個側壁的其中一個上,且沿側壁的深度方向,輪齒2539可以設在至少部分側壁上,相應地,如圖38和圖40所示,驅動齒輪2514在沿其軸線方向上,可以加工部分輪齒,只要能夠保證驅動齒輪2514與輪齒2539嚙合,且在驅動齒輪2514轉動的過程中可以相對槽體由槽體的一端移動至另一端即可。由此,可以簡化限位導軌2544和驅動齒輪2514的結構,從而簡化盒體251的結構,可以提高生產(chǎn)效率,同時便于驅動齒輪2514在槽體內移動。具體地,限位導軌2544與盒體251可以一體成型,由此可以簡化裝配工序。

優(yōu)選地,如圖28、圖29、圖42、圖43所示,盒體251上設有伸出口2511,推桿252適于從伸出口2511伸出。由此便于推桿252伸出。例如,在圖43所示的示例中,盒體251 的朝向出風口12的圓角處的側壁上設有伸出口2511,推桿252可以從伸出口2511伸出盒體251內。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如圖60-圖64、圖69和圖70所示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驅動齒輪2514和連桿本體2531,盒體251上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齒輪2514與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連接,導風板23與連桿本體2531的一端連接,連桿本體2531的一側設有驅動導軌2536,驅動導軌2536上設有輪齒2539,連桿本體2531的另一側與盒體251內壁之間設有限位組件254,在限位組件254限定下驅動齒輪2514與輪齒2539嚙合。當連桿本體2531伸出盒體251內時,第一驅動電機2513可以驅動驅動齒輪2514轉動,驅動齒輪2514與輪齒2539嚙合,從而在限位組件254的作用下沿驅動導軌2536移動,從而使連桿本體2531伸出盒體251內,進而使導風板23伸出出風口12。

例如,在圖69和圖70所示的示例中,盒體251形成為四邊形且其中一個拐角處采用圓角過度,盒體251包括具有一側敞開的主體和用于封閉主體的盒蓋2512。主體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盒蓋2512與主體限定出容納空間。盒蓋251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第一驅動電機2513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穿過盒蓋2512與驅動齒輪2514連接。連桿本體2531的一端設有電機座2534,電機座2534上具有安裝槽2535,安裝槽2535內通過螺紋緊固件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255,第二驅動電機255的動力輸出端與導風板23連接以驅動導風板23旋轉。

可選地,如圖60、圖63和圖69所示,驅動導軌2536為設在連桿本體2531上的槽體,輪齒2539形成在槽體的內側壁上。由此可以簡化連桿本體2531的結構,從而節(jié)約生產(chǎn)周期,降低生產(chǎn)成本。優(yōu)選地,如圖65和圖69所示,盒體251上設有伸出口2511,連桿主體適于從伸出口2511伸出。由此便于連桿本體2531伸出。例如,在圖69所示的示例中,盒體251的朝向出風口12的圓角處的側壁上設有伸出口2511,連桿本體2531可以從伸出口2511伸出盒體251內。

優(yōu)選地,如圖62、圖64、圖65和圖69所示,限位組件254包括限位導軌2544和限位柱2542。限位導軌2544設在連桿本體2531和盒體251內壁中的一個上,限位柱2542與限位導軌2544相適配,限位柱2542設在連桿本體2531和盒體251內壁中的另一個上。由此不但可以簡化限位組件254的結構,節(jié)約生產(chǎn)周期,降低生產(chǎn)成本,而且可以在限位柱2542和限位導軌2544的作用下確保連桿本體2531的移動軌跡,防止驅動齒輪2514與驅動導軌2536發(fā)生轉動。例如,在圖64和圖65所示的示例中,盒體251的內側壁上設置有限位柱2542,連桿本體2531的與盒體251相對的側壁上形成有限位導軌2544,在連桿本體2531伸出和伸入盒體251的過程中,限位柱2542可以相對限位導軌2544移動,從而確保連桿本體2531移動的軌跡。

具體地,如圖62和圖64所示,限位導軌2544包括第一導軌2545和與第一導軌2545連通的第二導軌2547,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時,限位柱2542與第一導軌2545配合,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時,限位柱2542與第二導軌2547配合。由此,當驅動齒輪2514驅動連桿本體2531伸出盒體251時,可以根據(jù)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所處的位置,選擇第一導軌2545或第二導軌2547,從而使連桿本體2531移動至準確位置。

進一步地,如圖62和圖64所示,限位柱2542包括多個,第一導軌2545包括多個第一子導軌2546,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時,每個第一子導軌2546與至少一個限位柱2542配合,第二導軌2547包括多個第二子導軌2548,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時,每個第二子導軌2548與至少一個限位柱2542配合。由此可以進一步地保證連桿本體2531的移動軌跡,從而使連桿本體2531移動至準確的位置。

例如,在圖62、圖64和圖65所示的示例中,限位柱2542為四個,四個限位柱2542依次連線可以組成梯形,梯形具有兩條平行的邊及位于兩側的兩條邊,位于兩側的兩條邊為梯形的腰。第一導軌2545包括三條平行的第一子導軌2546,其中一條第一子導軌2546靠近連桿本體2531的側壁(如圖60所示的第二段2538所在的側壁)設置且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另外兩條第一子導軌2546位于連桿本體2531的中間部位。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時,位于梯形的一側腰上的兩個限位柱2542沿靠近連桿本體2531側壁的第一子導軌2546移動,另外兩個限位柱2542分別沿位于連桿本體2531中間部位的兩個第一子導軌2546移動。第二導軌2547包括三條平行的第二子導軌2548,其中一條第二子導軌2548靠近連桿本體2531的另一側壁(如圖60所示的第一段2537所在的側壁)設置且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另外兩條第二子導軌2548位于連桿本體2531的中間部位。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時,位于梯形的另一側腰上的兩個限位柱2542沿靠近連桿本體2531另一側壁的第二子導軌2548移動,另外兩個限位柱2542分別沿位于連桿本體2531中間部位的兩個第二子導軌2548移動。

可選地,如圖51、圖55、圖60、圖63和圖69所示,驅動導軌2536為V型導軌且包括第一段2537和與第一段2537連通的第二段2538,當驅動齒輪2514與第一段2537配合時,限位柱2542與第一導軌2545配合,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當驅動齒輪2514與第二段2538配合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限位柱2542與第二導軌2547配合。由此,可以實現(xiàn)導風板23的第一狀態(tài)、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進而提高空調器100的風量和送風距離,同時減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需要說明的是,當空調器100未工作時,即導風板23遮擋出風口12時,驅動齒輪2514 位于V型驅動導軌2536的尖端處,當驅動齒輪2514逆時針(如圖69中箭頭r所示的反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以在第一段2537驅動導軌2536上沿如圖63所示的箭頭w移動,此時限位柱2542與第一導軌2545配合且相對沿第一導軌2545移動,導風板23的樞轉軸線可以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導風板23可以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且導風板23的內側壁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當驅動齒輪2514順時針(如圖69中箭頭r所示的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以在第二段2538驅動導軌2536上沿如圖63所示的箭頭v移動,此時限位柱2542與第二導軌2547配合且相對沿第二導軌2547移動,導風板23的樞轉軸線可以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導風板23可以處于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且導風板23的內側壁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

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和圖13所示,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與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重合,第一預定位置與第二預定位置重合且靠近出風區(qū)域256的中部。由此便于導風板23在出風區(qū)域256內的移動,從而提高導風板23工作的可靠性??蛇x地,預定狀態(tài)包括第一狀態(tài)(如圖13所示)和第二狀態(tài)(如圖3所示),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導風板23位于擴壓段的上方,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導風板23位于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位于擴壓段的下方,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由此,當導風板23位于第一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將氣流下壓,尤其是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時,熱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下壓熱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當導風板23位于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將氣流抬高,尤其是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模式時,冷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如圖9-圖11所示,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連桿組件253、限位組件254、第二驅動電機255,盒體251上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設有驅動齒輪2514,連桿組件253設在盒體251內,連桿組件253上設有與驅動齒輪2514嚙合的連桿輪齒2539,第一驅動電機2513適于驅動連桿組件253從位于盒體251內的初始位置移動至預定位置,當連桿組件253位于初始位置時,導風板23可以遮擋出風口12,限位組件254設在盒體251內且可以限定連桿組件253移動的軌跡,由此可以提高連桿組件253的穩(wěn)定性。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連桿組件253的一端,第二驅動電機255與導風板23連接以驅動導風板23轉動。當連桿組件253位于預定位置時,連桿組件253的一端帶動第二驅動電機255移出至殼體1外部的出風區(qū)域256內。

例如,在圖9-圖11所示的示例中,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連桿組件253、限位組件254、第一驅動電機2513和第二驅動電機255。盒體251形成為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盒體251包括具有一側敞開的主體和用于封閉主體的盒蓋2512。主體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盒蓋2512與主體限定出容納空間,連桿組件253設在容納空間內。盒蓋2512上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第一驅動電機2513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穿過盒蓋2512后與驅動齒輪2514連接,連桿組件253上設有與驅動齒輪2514嚙合的連桿輪齒2539,第一驅動電機2513可以驅動驅動齒輪2514轉動,驅動齒輪2514與連桿輪齒2539嚙合以驅動連桿組件253運動,從而第一驅動電機2513可以通過驅動齒輪2514和連桿組件253上的連桿輪齒2539驅動連桿組件253從位于盒體251內的初始位置移動至預定位置。限位組件254設在盒體251內,且在連桿組件253由初始位置至預定位置移動的過程中,限位組件254可以確保連桿組件253的運動軌跡,從而保證連桿組件253工作的可靠性。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連桿組件253的一端,第二驅動電機255與導風板23連接以驅動導風板23轉動。當空調器100工作時,第一驅動電機2513工作以驅動連桿組件253由初始位置移動至預定位置,然后第二驅動電機255可以工作以驅動導風板23旋轉到合適的位置(例如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

進一步地,如圖9-圖11所示,連桿組件253包括連桿本體2531、伸出端2533和電機座2534。連桿本體2531可移動的與盒體251連接,連桿本體2531上設有沿其移動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體2532,第一槽體2532的內壁上設有連桿輪齒2539,驅動齒輪2514伸入至第一槽體2532內且與連桿輪齒2539配合,由此,通過驅動齒輪2514與連桿輪齒2539的嚙合實現(xiàn)驅動齒輪2514沿第一槽體2532的延伸方向移動,從而實現(xiàn)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的移動。限位組件254與連桿本體2531配合以限定連桿本體2531的運動軌跡。伸出端2533適于從盒體251內伸出至盒體251外,伸出端2533與連桿本體2531連接,電機座2534設在伸出端2533的自由端,電機座2534用于固定第二驅動電機255。當伸出端2533伸出盒體251內且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預定位置時,第二驅動電機255驅動導風板23旋轉,從而提高風量及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另外,電機座2534內具有安裝槽2535,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安裝槽2535內,由此可以對第二驅動電機255起到固定的作用,從而提高第二驅動電機255工作的可靠性。

例如,在圖11所示的示例中,連桿本體2531上設有沿其移動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體2532,第一槽體2532形成長圓形孔結構,第一槽體2532的上壁面(如圖11所示的上方)上設有連桿輪齒2539,驅動齒輪2514伸入第一槽體2532內且與連桿輪齒2539配合,由此,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帶動驅動齒輪251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相對連桿本體2531由第一槽體2532的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第一槽體2532的遠離電機座2534 的一端,從而使伸出端2533伸出盒體251內;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帶動驅動齒輪2514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相對連桿本體2531由第一槽體2532的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第一槽體2532的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從而使伸出端2533伸入盒體251內。當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此,連桿輪齒2539可以設在第一槽體2532的下壁面上(如圖11所示的下方),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相對連桿本體2531由第一槽體2532的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第一槽體2532的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從而使伸出端2533伸出盒體251內;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相對連桿本體2531由第一槽體2532的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第一槽體2532的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從而使伸出端2533伸入盒體251內。

更進一步地,如圖11所示,限位組件254包括多條限位槽2541和多個限位柱2542。限位槽2541設在盒體251的內壁和連桿本體2531中的一個上,限位柱2542設在盒體251的內壁和連桿本體2531中的另一個上,限位柱2542伸入至限位槽2541內。由此,通過限位柱2542在限位槽2541內的移動可以限定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的移動軌跡,防止驅動齒輪2514在第一槽體2532內發(fā)生轉動,從而保證連桿本體2531工作的可靠性。具體地,如圖11所示,限位槽2541和限位柱2542均為兩個且一一對應,驅動齒輪2514的旋轉軸線、以及兩個限位柱2542的中心線相互平行且位于不同的平面內。由此可以確保連桿本體2531的移動軌跡,從而保證連桿本體2531工作的可靠性。

例如,在圖11所示的示例中,盒體251的內壁上設有兩個間隔開的限位柱2542,連桿本體2531上設有兩個間隔開的且與第一槽體2532平行的限位槽2541,限位槽2541形成為長圓孔結構,兩個限位柱2542分別伸入兩個限位槽2541內。當驅動齒輪2514驅動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移動且伸出端2533伸出盒體251內時,驅動齒輪2514相對第一槽體2532由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對限位槽2541由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當驅動齒輪2514驅動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移動且伸出端2533伸入盒體251內時,驅動齒輪2514相對第一槽體2532由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對限位槽2541由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由此,可以防止驅動齒輪2514與第一槽體2532發(fā)生相對轉動,從而保證驅動齒輪2514沿第一槽體2532的延伸方向移動,進而保證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沿直線移動,提高連桿本體2531工作的可靠性。另外,在限位柱2542的自由端設有兩個軸套2543,軸套2543套設在限位柱2542的外側,且分別位于限位槽2541的兩端,可以對連桿組件253起到固定的作用。

如圖11所示,盒體251上設有伸出口2511,伸出端2533適于從伸出口2511伸出。由 此便于伸出端2533伸出。例如,在圖11所示的示例中,盒體251的朝向出風口12的一側壁上設有伸出口2511,伸出端2533可以從伸出口2511伸出盒體251內。另外,盒體251的底壁上開設有U型槽,由此可以避免當伸出端2533深入盒體251內時,盒體251與導風板23或第二驅動電機255等發(fā)生干涉。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圖13、圖20、圖24、圖49和圖53所示,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靠近出風口12的側壁為第一側壁231,第一側壁靠近蝸殼21或蝸舌22,且第一側壁231與出風口12的最短距離為H1,H1滿足:1mm≤H1≤20mm。由此既可以防止第一側壁231與出風口12的側壁發(fā)生碰撞,從而保證導風板23工作的可靠性,又可以防止從出風口12流出的氣流在第一側壁231與出風口12的側壁之間的空隙向上或向下流動,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需要說明的是,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第一側壁231靠近蝸舌22,當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時,第一側壁231靠近蝸殼21。

可選地,如圖3、圖13、圖20、圖24、圖49和圖53所示,出風道211在出風口12外的延伸面為延伸面m,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靠近出風口12的側壁為第一側壁231,第一側壁231與延伸面m之間的最短距離為H2,H2滿足:0mm≤H2≤20mm。由此可以避免由于H2過大,而使出風道211與導風板23的朝向旋轉軸線的一側的側面形成階梯結構,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優(yōu)選地,如圖3、圖13、圖20、圖24、圖49和圖53所示,出風道211在出風口12外的延伸面為延伸面m,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或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靠近出風口12的側壁為第一側壁231,導風板23上與第一側壁231相對的側壁為第二側壁232,從第一側壁231到第二側壁232上相應位置處的平面為平面n,平面n與延伸面m之間的夾角為α,α滿足:0°≤α≤45°。由此可以避免氣流在流經(jīng)導風板23時快速上升或下沉,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圖13、圖20、圖24、圖49和圖53所示,導風板23的內表面為弧形面。由此,可以進一步地抬升或下壓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同時,可以保證氣流流動的順暢性。

可選地,如圖3、圖13、圖15、圖20、圖24、圖49和圖53所示,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還包括導風子板24,導風子板24可轉動地設在出風口12內,當導風板23遮擋出風口12時,導風子板24位于導風板23的內側且遮擋部分出風口12。由此,可以進一步地提高氣流流動的順暢性,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需要說明的是,導風子板24與導風板23之間可以無聯(lián)動關系也可以有聯(lián)動關系,即導風板23的運動可以與導風子板24的運動相關聯(lián),也可以不相關聯(lián)。例如,當導風板23的運動與導 風子板24的運動相關聯(lián)時,導風板23在出風區(qū)域256內移動或導風板23繞其旋轉軸線旋轉的同時,導風子板24可以發(fā)生運動以實現(xiàn)對出風口12的遮擋或打開。當導風板23的運動與導風子板24的運動不相關聯(lián)時,導風板23在出風區(qū)域256內移動或導風板23繞其旋轉軸線旋轉的同時,導風子板24均不發(fā)生任何運動。

下面參考圖1-圖71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

如圖1-圖7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包括殼體1和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具體地,殼體1具有進風口11,風道組件設在殼體1內,且風道組件的出風口12與殼體1外部連通。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通過設置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可以提高空調器100的風量及送風距離,同時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的控制方法,空調器100為上述空調器100,控制方法包括: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的第一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的第二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由此可以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由此,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導風板23可以將氣流下壓,熱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下壓熱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導風板23位于第二狀態(tài),導風板23可以將氣流抬高,冷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可選地,如圖3和圖13所示,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重合,第一預定位置和第二預定位置重合。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具有第一狀態(tài)(如圖13所示)和第二狀態(tài)(如圖3所示),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

進一步地,控制方法包括: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

下面參考圖1-圖71描述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三個具體實施例的空調器100。下述描述只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實施例一

如圖1-圖15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空調器100包括殼體1和風道組件,殼體1具有進風口11和出風口12,風道組件設在殼體1內,風道組件的出風口12與殼體1外部連通,換熱器13鄰近風道組件的進風口設置。室內的空氣可以通過殼體1上的進風口11進入殼體1內與換熱器13進行換熱處理,換熱處理結束后的空氣經(jīng)過風道組件的進風口11進入風道組件內,并通過風道組件的出風口12排出。

如圖3和圖13所示,風道組件包括蝸殼21、蝸舌22、導風板23和驅動組件25。蝸舌22與蝸殼21限定出出風道211,出風道211具有出風口12,出風口12外具有出風區(qū)域256,出風區(qū)域256內有預定位置,導風板23適于遮擋或打開出風口12,導風板23的內表面為弧形面。導風板23具有轉動臂234,驅動組件25與轉動臂234可轉動地連接,驅動組件25驅動導風板23在出風區(qū)域256內移動,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出風區(qū)域256內的預定位置時(如圖3和圖13所示的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所處的位置),導風板23具有預定狀態(tài),當導風板23處于預定狀態(tài)時,導風板23打開出風口12,且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擴壓段。

具體地,如圖3和圖13所示,預定位置位于靠近出風區(qū)域256的中間部位,預定狀態(tài)包括第一狀態(tài)(如圖13所示)和第二狀態(tài)(如圖3所示),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時,導風板23位于擴壓段的上方,導風板23適于延長靠近蝸舌22的擴壓段,當導風板23位于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位于擴壓段的下方,導風板23適于延長靠近蝸殼21的擴壓段。由此,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模式時,熱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上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下壓熱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模式時,冷氣流流出出風口12后具有向下的趨勢,導風板23能有效地抬高氣流,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如圖8-圖11所示,驅動組件25為兩組且分別設在導風板23的兩端。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連桿組件253、限位組件254、第一驅動電機2513和第二驅動電機255。盒體251形成為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盒體251包括具有一側敞開的主體和用于封閉主體的盒蓋2512。主體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盒蓋2512與主體限定出容納空間,連桿組件253和限位組件254設在容納空間內。盒蓋2512上設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第一驅動電機2513與盒蓋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穿過盒蓋2512后與驅動齒輪2514連接。

如圖11所示,連桿組件253包括連桿本體2531、伸出端2533和電機座2534,連桿本 體2531可移動的與盒體251連接,連桿本體2531上設有沿其移動方向延伸的第一槽體2532,第一槽體2532形成長圓形孔(由兩條平行的直線及位于直線兩端的兩個半圓組成)結構,第一槽體2532的上壁面上設有連桿輪齒2539,驅動齒輪2514伸入第一槽體2532內且與連桿輪齒2539配合,由此,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帶動驅動齒輪2514沿順時針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相對連桿本體2531由第一槽體2532的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第一槽體2532的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從而使伸出端2533伸出至盒體251外;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帶動驅動齒輪2514沿逆時針方向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相對連桿本體2531由第一槽體2532的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第一槽體2532的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從而使伸出端2533縮回至盒體251內。

伸出端2533與連桿本體2531連接,伸出端2533適于從盒體251內伸出至盒體251外,電機座2534設在伸出端2533的自由端,電機座2534具有安裝槽2535,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安裝槽2535內。從而可以提高第二驅動電機255工作的可靠性。

限位組件254包括兩條限位槽2541和兩個限位柱2542連桿本體2531上設有兩個間隔開的且與第一槽體2532平行的限位槽2541,限位槽2541形成為長圓孔結構,盒體251的內壁上設有兩個間隔開的與限位槽2541一一對應的限位柱2542,兩個限位柱2542分別伸入兩個限位槽2541內。當驅動齒輪2514驅動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移動且伸出端2533伸出盒體251內時,驅動齒輪2514相對第一槽體2532由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對限位槽2541由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當驅動齒輪2514驅動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移動且伸出端2533伸入盒體251內時,驅動齒輪2514相對第一槽體2532由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限位柱2542相對限位槽2541由遠離電機座2534的一端移動至靠近電機座2534的一端。由此,可以防止驅動齒輪2514與第一槽體2532發(fā)生相對轉動,從而保證驅動齒輪2514沿第一槽體2532的延伸方向移動,進而保證連桿本體2531在盒體251內沿直線移動,提高連桿本體2531工作的可靠性。

另外,在限位柱2542的自由端設有兩個軸套2543,軸套2543套設在限位柱2542的外側,且分別設在限位槽2541的兩側,可以對連桿組件253起到固定的作用。

如圖9和圖10所示,盒體251的朝向出風口12的一側壁上設有伸出口2511,伸出端2533可以從伸出口2511伸出盒體251內。另外,盒體251的底壁上開設有U型槽,由此可以避免當伸出端2533深入盒體251內時,盒體251與導風板23或第二驅動電機255等發(fā)生干涉。

如圖3和圖13所示,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二狀態(tài)時,導風板23靠近出風口12的側壁為第一側壁231,且第一側壁231與出風口12的最短距離為H1,H1滿足:1mm ≤H1≤20mm;出風道211在出風口12外的延伸面為延伸面m,第一側壁231與延伸面m之間的最短距離為H2,H2滿足:0mm≤H2≤20mm;導風板23上與第一側壁231相對的側壁為第二側壁232,從第一側壁231到第二側壁232上相應位置處的平面為平面n,平面n與延伸面m之間的夾角為α,α滿足:0°≤α≤45°。由此可以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此外,如圖3和圖13所示,空調器100的風道組件還包括導風子板24,導風子板24可轉動地設在出風口12內,當導風板23遮擋出風口12時,導風子板24位于導風板23的內側且遮擋部分出風口12。由此,可以進一步地提高氣流流動的順暢性,從而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需要說明的是,導風子板24與導風板23之間無聯(lián)動關系,即導風板23的運動可以與導風子板24的運動不相關聯(lián)。

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由此可以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實施例二

如圖16-圖44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一的結構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不同之處僅在于,出風區(qū)域256分為靠近蝸舌22的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靠近蝸殼21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有第一預定位置,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有第二預定位置。驅動組件25驅動導風板23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導風板23與驅動組件25可轉動地連接,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的第一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打開出風口12,導風板23具有第一狀態(tài)(例如圖24和圖53所示的導風板23所處的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和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之間具有中心面,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的第一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還具有繞其旋轉軸線擺動的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導風板23的內表面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的第二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打開出風口12,導風板23具有第二狀態(tài)(例如圖20和圖49所示的導風板23所處的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的第二預定位置時,導風板23還具有繞其旋轉軸線擺動的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可以在中心面附近擺動,導風板23的內表面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

另外,如圖30-圖43所示,本實施例的驅動組件25與實施例一的驅動組件25不同,在本實施例中,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推桿252、第一驅動電機2513和第二驅動電機255。如圖42和圖43所示,盒體251形成為四邊形且其中一個拐角處采用圓角過度,盒體251包括具有一側敞開的主體和用于封閉主體的盒蓋2512,主體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盒蓋2512與主體限定出容納空間。

盒體251的內側壁上設有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驅動導軌2536上設有輪齒2539,盒蓋2512的與盒體251相對的側壁上設有與驅動導軌2536和限位導軌2544對應且軌跡相同的兩個導向槽2515。限位導軌2544沿直線延伸,驅動導軌2536包括第一段2537和與第一段2537連通的第二段2538,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與限位導軌2544的延伸方向相同,第一段2537的延伸方向與第二段2538的延伸方向垂直。當推桿252伸出盒體251內時,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a點移動至b點時,即推桿252由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且移動至第二預定位置,同時可以通過第二驅動電機255驅動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內側壁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b點移動至c點時,即推桿251由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且移動至第一預定位置,同時可以通過第二驅動電機255驅動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內側壁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且在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a點移動至c點的過程中,及推桿251由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的過程中,限位件2521由d點移動至e點,從而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

當推桿252伸入盒體251內時,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c點移動至b點時,即推桿251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當?shù)谝或寗与姍C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如圖31所示的b點移動至a點時,即推桿由第二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且在第一驅動電機2513驅動驅動齒輪2514由c點移動至a點的過程中,即在推桿251由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再由第二位置移動至初始位置的過程中,限位件2521由e點移動至d點,從而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以使推桿252伸入到盒體251內的準確位置。

其中,限位導軌2544和驅動導軌2536均為形成在盒體251內部的槽體,輪齒2539設在相應的槽體的一側的內壁上。

推桿252為兩個且分別設在導風板23的兩側,其中一側的推桿252的一端具有電機座 2534,電機座2534具有安裝槽2535,第一驅動電機2513安裝在安裝槽2535內且其動力輸出端設有與輪齒2539嚙合的驅動齒輪2514,以驅動推桿252移動;另一側的推桿252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電機座2534,電機座2534內設有安裝槽2535,第一驅動電機2513設在推桿252的一端的電機座2534的安裝槽2535內,且其動力輸出端設有與輪齒2539嚙合的驅動齒輪2514,第二驅動電機255設在推桿252的另一端的電機座2534的安裝槽2535內以驅動導風板23旋轉。推桿252上設有限位柱2542,限位柱2542與限位導軌2544配合以使推桿252從位于盒體251內的初始位置移動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當推桿252位于初始位置時,導風板23適于遮擋出風口12,當推桿252位于第一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預定位置,當推桿252位于第二位置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預定位置。推桿252的與盒蓋2512相對的側壁上設有兩個導向柱2522,其中一個導向柱2522與限位柱2542對應,且在與限位導軌2544對應的導向槽2515內移動,另一個導向柱2522與驅動齒輪2514對應且在與驅動導軌2536對應的導向槽2515內移動。由此,可以進一步地確保推桿252的移動軌跡。

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的第一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的第二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由此可以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實施例三

如圖45-71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二的結構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圖標記,不同之處僅在于驅動組件25的結構。

如圖60-70所示,本實施例中驅動組件25包括盒體251、驅動齒輪2514和連桿本體2531。

如圖69和圖70所示,盒體251形成為四邊形且其中一個拐角處采用圓角過度,盒體251包括具有一側敞開的主體和用于封閉主體的盒蓋2512,主體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盒蓋2512與主體限定出容納空間。盒蓋2512的外側壁上設置有第一驅動電機2513,第一驅動電機2513與盒蓋2512通過螺紋緊固件連接,第一驅動電機2513的動力輸出端穿過盒蓋2512與驅動齒輪2514連接。連桿本體2531的一端設有電機座2534,電機座2534上具有安裝槽2535,安裝槽2535內通過螺紋緊固件安裝有第二驅動電機255,第二驅動電機255的動力輸出端與導風板23連接以驅動導風板23旋轉。

如圖60-圖64所示,連桿本體2531的一側設有驅動導軌2536,驅動導軌2536為設在連桿本體2531上的槽體,槽體的內側壁上設有輪齒2539,連桿本體2531的另一側與盒體 251內壁之間設有限位組件254,在限位組件254限定下驅動齒輪2514與輪齒2539嚙合。

其中,如圖62、圖64和圖69所示,限位組件254包括限位導軌2544和限位柱2542,盒體251的內側壁上設置有限位柱2542,連桿本體2531的與盒體251相對的側壁上形成有限位導軌2544,在連桿本體2531伸出和伸入盒體251的過程中,限位柱2542可以相對限位導軌2544移動,從而確保連桿本體2531移動的軌跡。具體地,如圖62和圖64所示,限位導軌2544包括第一導軌2545和與第一導軌2545連通的第二導軌2547,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時,限位柱2542與第一導軌2545配合,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時,限位柱2542與第二導軌2547配合。由此,當驅動齒輪2514驅動連桿本體2531伸出盒體251時,可以根據(jù)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所處的位置,選擇第一導軌2545或第二導軌2547,從而使連桿本體2531移動至準確位置。

進一步地,如圖62、圖64和圖65所示,限位柱2542為四個,四個限位柱2542依次連線可以組成梯形,梯形具有兩條平行的邊及位于兩側的兩條邊,位于兩側的兩條邊為梯形的腰。第一導軌2545包括三條平行的第一子導軌2546,其中一條第一子導軌2546靠近連桿本體2531的側壁(如圖60所示的第二段2538所在的側壁)設置且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另外兩條第一子導軌2546位于連桿本體2531的中間部位。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時,位于梯形的一側腰上的兩個限位柱2542沿靠近連桿本體2531側壁的第一子導軌2546移動,另外兩個限位柱2542分別沿位于連桿本體2531中間部位的兩個第一子導軌2546移動。第二導軌2547包括三條平行的第二子導軌2548,其中一條第二子導軌2548靠近連桿本體2531的另一側壁(如圖60所示的第一段2537所在的側壁)設置且沿其長度方向延伸,另外兩條第二子導軌2548位于連桿本體2531的中間部位。當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時,位于梯形的另一側腰上的兩個限位柱2542沿靠近連桿本體2531另一側壁的第二子導軌2548移動,另外兩個限位柱2542分別沿位于連桿本體2531中間部位的兩個第二子導軌2548移動。

如圖60、圖63和圖69所示,驅動導軌2536為V型導軌且包括第一段2537和與第一段2537連通的第二段2538,當驅動齒輪2514與第一段2537配合時,限位柱2542與第一導軌2545配合,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當驅動齒輪2514與第二段2538配合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限位柱2542與第二導軌2547配合。由此,可以實現(xiàn)導風板23的第一狀態(tài)、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進而提高空調器100的風量和送風距離,同時減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當空調器100未工作時,即導風板23遮擋出風口12時,驅動齒輪2514位于V型驅動導軌2536的尖端處,當驅動齒輪2514逆時針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以在第一段2537驅動導軌2536上移動,此時限位柱2542與第一導軌2545配合且相對沿第一導軌2545移 動,導風板23的樞轉軸線可以在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移動,導風板23可以處于第一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內側壁朝向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當驅動齒輪2514順時針轉動時,驅動齒輪2514可以在第二段2538驅動導軌2536上移動,此時限位柱2542與第二導軌2547配合且相對沿第二導軌2547移動,導風板23的樞轉軸線可以在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移動,導風板23可以處于第二狀態(tài)和第三狀態(tài),且當導風板23處于第三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內側壁朝向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

當空調器100處于制熱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一出風區(qū)域2561內的第一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一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舌22處的擴壓段;當空調器100處于制冷狀態(tài)時,導風板23的旋轉軸線位于第二出風區(qū)域2562內的第二預定位置,調整導風板23處于第二狀態(tài),導風板23適于延長出風道211的靠近蝸殼21處的擴壓段。由此可以提高風量和送風距離,進而降低噪音,提高舒適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shù)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或彼此可通訊;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jù)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盡管上面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