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廚房家電,尤其是一種吸油煙機。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吸油煙機可看作是點匯式抽吸,吸氣氣流的能量衰減很快,隨著離開匯點距離的增加,流速呈二次方衰減,導致吸油煙機實際控制的吸煙區(qū)域很小。當前一些吸油煙機通過提高風量來實現(xiàn)較好的吸油煙效果,導致為了排出很少的油煙而抽吸大量的空氣,也即油煙機實際的吸油煙效率不高。
為了解決上述不足,已有提出形成風幕從而防止油煙外溢的吸油煙機,如申請?zhí)枮?01110327839.2的中國專利申請公開的一種隱藏式風幕油煙機,包括外罩、集煙罩和主機箱,外罩和集煙罩之間設置風幕模塊,風幕模塊包括風機和風道部,風機的出風口與風道部相連通,風道部包括風道蓋板和風道底板,風道蓋板和風道底板之間形成扁平狀的風道。然而,這種吸油煙機,由于風幕模塊只設置在前側,形成的為單出風氣流,由此導致容易在兩側形成油煙外溢,吸油煙效果仍待提高。
此外,也有提出了一種可形成人造龍卷風的吸油煙機,如本申請人的申請?zhí)枮?01410176912.4的中國專利公開的一種可形成人造龍卷風的吸油煙機,包括進風風機、送風風機和旋流器,在旋流器上設有位于中部的縱向進風通道和圍在縱向貫穿通道外部的環(huán)形送風通道,縱向進風通道與進風風機的進風口通過進風管相連通,環(huán)形送風通道的上端與送風風機的出風口通過出風管相連通,環(huán)形送風通道的底端形成供送風風機吹送出的氣流斜向外噴出的出氣口。然而,這種吸油煙機,其結構復雜,與現(xiàn)有油煙機的融合比較困難,應用于實際產(chǎn)品的可行性不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提高適配性和吸油煙效果的吸油煙機。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吸油煙機,包括集煙罩和風幕裝置,所述集煙罩包括多個側壁從而形成上凹的集煙腔,所述風幕裝置設置在所述集煙罩上,所述風幕裝置包括風機、與所述風機連通的出風裝置,所述出風裝置上形成有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通過所述集煙腔的側壁連通到集煙腔內(nèi)、或者所述出風口連通到集煙腔的底部外周,所述出風口設置成吹出的誘導旋流與水平方向形成夾角,所述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構成兩個獨立的同向旋流。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方面,所述集煙腔的各側壁上開設有出風孔,所述出風孔的位置與所述出風口對應。
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所述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幕裝置和第二風幕裝置;所述第一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機、以及與第一風機連接的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二風幕裝置包括第二風機、以及兩個分別與第二風機連接的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上分別開設有所述出風口,所述出風口和出風孔均在縱向上延伸。
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所述出風孔包括設置在集煙腔前側或后側中其中一側中部的互相靠近的兩個、設置在所述集煙腔前側或后側上的互相遠離的兩個、以及分別設置在所述集煙腔左右兩側上的兩個;通過所述集煙腔左側上的出風孔、前側和后側上較近的出風孔吹出的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構成同向旋流,通過所述集煙腔右側上的出風孔、后側上較近的出風孔吹出的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也構成同向旋流;第一風幕裝置和第二風幕裝置分別為兩個,兩個第一風幕裝置的第一出風裝置分別連通到后側的兩個出風孔,兩個第二風幕裝置的每個第二出風裝置則分別連通到左右側壁中的一個出風孔和前側上的一個出風孔。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風幕裝置還包括連接在第一風機和第一出風裝置之間的第一連接器和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風幕裝置還包括連接在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之間的第二連接器和第二引流管。
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所述風幕裝置包括左、右對稱布置的第一風幕裝置和第二風幕裝置,所述第一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機和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二風幕裝置包括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一風機之間連接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之間連接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配合而在集煙罩的側壁、沿著集煙腔的輪廓布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分別沿著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布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內(nèi)分別設置有多個隔板,從而將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分別分隔成多個相對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均呈傾斜的出風口,由此使得誘導旋流形成所述夾角,所述出風孔沿著集煙腔內(nèi)側輪廓延伸。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另一個方面,所述集煙腔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環(huán)繞集煙腔外周的底面,所述底面上開設有穿孔,所述風幕裝置的出風裝置穿過所述穿孔而出風。
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所述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幕裝置和第二風幕裝置;所述第一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機、以及與第一風機連接的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二風幕裝置包括第二風機、以及兩個分別與第二風機連接的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上分別開設有所述出風口,所述出風口和出風孔均在橫向上延伸,所述夾角由設置在所述出風裝置內(nèi)、相對縱向傾斜的隔板而形成。
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所述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幕裝置和第二風幕裝置;所述第一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機、以及與第一風機連接的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二風幕裝置包括第二風機、以及兩個分別與第二風機連接的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一風幕裝置的第一出風裝置、第二風幕裝置的第二出風裝置分別呈豎直延伸的管狀,并且分別從集煙罩上方穿出到集煙罩下方,所述出風口開設在每個出風裝置的側壁上、并沿著豎直方向延伸。
根據(jù)本發(fā)明優(yōu)選的,所述風幕裝置包括左、右對稱布置的第一風幕裝置和第二風幕裝置,所述第一風幕裝置包括第一風機和第一出風裝置,所述第二風幕裝置包括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一風機之間連接有第一引流管,所述第二風機和第二出風裝置之間連接有第二引流管,所述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配合而在集煙罩的底面上方沿著集煙腔的輪廓布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為多個、呈噴嘴狀、并且分別沿著第一引流管和第二引流管布置,所述第一出風裝置和第二出風裝置傾斜地穿過集煙罩的底面而到集煙罩下方,由此使得誘導旋流形成所述夾角。
為了使得吸煙效果較好,所述夾角為0°~45°。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吹出的誘導旋流提供水平方向的剪切力,通過流體本身的粘性剪切力和湍流剪切力來傳遞旋轉運動,氣流方向互不干擾、形成同向旋流,起到有效屏蔽油煙外漏的同時使主吸風負壓下降、吸油煙機的吸煙區(qū)域得到控制,同時形成旋風抽吸,使得吸油煙機的負壓區(qū)域向下延伸,從而提升籠煙吸煙能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圖2為圖1的吸油煙機的局部正視圖(隱藏機箱、離心風機和出風罩);
圖3為圖1的吸油煙機的局部俯視圖;
圖4為圖1的吸油煙機的局部仰視圖;
圖5為圖3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第二個實施例的風幕裝置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8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三個實施例的局部仰視視圖;
圖9為圖7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0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四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11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四個實施例的局部仰視圖;
圖12為圖10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3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四個實施例的局部俯視圖;
圖14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的第四個實施例的局部仰視圖;
圖15為圖13的局部分解結構示意圖;
圖16為圖13的水平方向剖視圖;
圖17為圖16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18為現(xiàn)有技術的吸油煙機形成的負壓區(qū)域示意圖;
圖19為本發(fā)明的吸油煙機形成的負壓區(qū)域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參見圖1,一種吸油煙機,包括集煙罩1、設置在集煙罩1進風口處的濾網(wǎng)2、以及設置在集煙罩1上方的機箱3,機箱3內(nèi)設有離心風機、出風罩等。集煙罩1上設有風幕裝置,風幕裝置包括風機和出風裝置,出風裝置上開設有出風口,其中,圖1中的直線箭頭表示風幕裝置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吹出的誘導旋流的吹風方向,曲線箭頭則為油煙形成的漩渦。
在下文中,“前”、“后”、“左”、“右”、“上”、“下”等表示吸油煙機使用時相對使用者的位置關系,而不應理解為對結構的限定。
實施例一
參見圖2~圖4,集煙罩1包括頂壁11和側壁,側壁包括前側壁121、左側壁122、右側壁123和后側壁124,上述五個壁共同構成上凹的集煙腔13。上述四個側壁底部外周向外延伸而形成有底面,底面與側壁相應地,包括前底面141、左底面142、右底面143和后底面144,底面在外邊緣處向上翻折,翻折處上方設置頂板15,頂板15用于與機箱3連接。
風幕裝置包括兩個第一風幕裝置41和兩個第二風幕裝置42,第一風幕裝置41分別位于頂壁11后側的兩個角,第二風幕裝置42則分別位于頂壁11前側的兩個角。其中,第一風幕裝置41包括第一風機43和第一出風裝置44,第一出風裝置44上形成有第一出風口441。第一風機43和第一出風裝置44之間可以直接連接,由此形成了單出風機直連的形式?;蛘?,也可以如本實施例中所示的,第一風機43通過一第一連接器45連接到一第一引流管46,第一引流管46與第一出風裝置44連接,由此形成了單出風機膠管連接的形式。直連形式的風幕裝置出風損失較小,吸油煙效果較優(yōu);而膠管連接形式的風幕裝置,可以適應多種實際的安裝結構,結構通用性上則較強。第一連接器45內(nèi)中空而形成風道,風道由與第一風機43連接的一端向與第一引流管46連接的一端逐漸縮小,從而可對通過氣流加速。第二風幕裝置42包括第二風機43’和第二出風裝置44’,第二出風裝置44’上形成有第二出風口441’。第二出風裝置44’包括兩個,由此,每個第二風幕裝置42具有兩個第二出風口441’。第二風機43’和每一個第二出風裝置44’之間可以直接連接,或者,也可以如本實施例中所示的,第二風機43’通過一第二連接器45’連接到一第二引流管46’,第二引流管46’與第二出風裝置44’連接。第二連接器45’內(nèi)中空而形成風道,風道由與第二風機43’連接的一端向與第二引流管46’連接的一端逐漸縮小,從而可對通過氣流加速。
第一出風裝置44的第一出風口441、第二出風裝置44’的第二出風口441’均形成為在縱向上延伸的長條狀。在本實施例中,集煙腔13的每個側壁與每個風幕裝置的出風口相應的位置開設有在縱向上延伸的出風孔16,集煙罩1的出風孔16的形狀、尺寸與風幕裝置的出風口相對應,風幕裝置的出風口通過側壁上開設的出風孔16與集煙腔13內(nèi)連通。
在本實施例中,出風孔16分別形成在左右兩個側壁的前端、后側壁124的左右兩端、以及前側壁121的中間并列兩個(也可以在后側壁124的中間并列兩個,前側壁121的左右兩端)。兩個第一風幕裝置41的第一出風裝置44分別連通到后側壁124的兩個出風孔16,兩個第二風幕裝置42的第二出風裝置44’則分別連通到左右側壁中的一個出風孔16和前側壁121上的一個出風孔16。
其中,直線箭頭為誘導旋流吹風方向,橢圓軌跡則為油煙形成的漩渦,通過所述集煙腔13左側上的出風孔16、前側和后側上較近的出風孔16吹出的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構成同向旋流,通過所述集煙罩腔13右側上的出風孔16、前側和后側上較近的出風孔16吹出的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也構成同向旋流。由此形成了左、右并列的雙旋流,可針對兩個灶具的應用環(huán)境。
可替代的,每一個第二風幕裝置42也可以由兩個第一風幕裝置41代替,其中一個第一風幕裝置41的第一出風口441與集風腔13的其中一個側壁上的出風孔16對應,另一個第一風幕裝置41的第一出風口441與前側壁中間的出風孔16對應。只要使得上述位置的出風孔16處均有相應的出風裝置的出風口即可。
再參見圖2,圖中箭頭所示為誘導旋流的吹風方向,為達成較好的吸油煙效果,誘導旋流與水平方向形成夾角α,優(yōu)選的,為0~45°。該夾角α可通過集煙腔13各側壁與水平方向形成一定的角度來實現(xiàn)。誘導旋流主要提供水平方向的剪切力,通過流體本身的粘性剪切力和湍流剪切力來傳遞旋轉運動,使得集煙罩1的進風口下方油煙氣流形成漩渦。各出風孔16吹出的誘導旋流在水平方向上的分流共同作用使得油煙氣流形成漩渦(旋流風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屏蔽周圍氣流的作用,使得吸油煙機的吸煙區(qū)域得到控制,同時形成旋風抽吸,使得吸油煙機的負壓區(qū)域向下延伸,參見圖18和圖19,從而提升籠煙吸煙能力。
實施例二
參見圖6,在本實施例中,與上述實施例一的區(qū)別在于,誘導旋流與水平方向的夾角α或者通過在第一出風裝置44、第二出風裝置44’內(nèi)設置多個平行布置的與縱向傾斜的隔板442來實現(xiàn),圖6以第二出風裝置44’為例。此時,出風孔16形成在集煙腔13底部外周的每一個底面上,風幕裝置的出風口和集煙腔13的出風孔16均在橫向上延伸。
本實施例中的這種出風方式,使得出風位置更靠外,形成的旋流風幕區(qū)域大于上述實施例一中的內(nèi)側出風方式,能更進一步地提高吸油煙效果。
實施例三
參見圖7~圖9,與上述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本實施例中,出風孔16的位置為穿孔,以代替出風孔16,分別開設在集煙腔13底部外周的四個角、以及前底面141的中間并列兩個(也可以在后底面144的中間并列兩個),此時,出風口的位置在集煙腔13底部外周,風幕裝置的各出風裝置可從穿孔穿過而延伸到集煙罩1下方。
第二風幕裝置42的第二出風裝置44’呈豎直延伸的管狀,從集煙罩1上方通過穿孔穿出到集煙罩1下方,第二出風口441’開設在第二出風裝置44’的側壁上、并沿著豎直方向延伸。第一風幕裝置41的第一出風裝置44與第二出風裝置44’結構相同,兩個出風裝置布置的位置與實施例一相同。通過將第一出風裝置44與第二出風裝置44’各自的出風口以一定的朝向中間的角度布置,使得各出風口吹出的誘導氣流同樣地使油煙形成雙旋流。
實施例四
參見圖10~圖12,與上述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第一風幕裝置41和第二風幕裝置42結構相同、左右對稱地設置在集煙罩1的頂壁11。第一風幕裝置41包括第一風機43和第一出風裝置44,第二風幕裝置42包括第二風機43’和第二出風裝置44’。以第一風幕裝置41為例,其第一出風裝置44和第一風機43之間連接有第一連接器45’和第一引流管46,第一引流管46彎曲成圓弧狀,如可呈大致的半圓形,并在其中一個端部具有直線延伸的延伸段461,在本實施例中,延伸段461位于集煙罩1的后底面144上方。集煙腔13一側的輪廓與第一引流管46的形狀適配。
第一出風裝置44包括多個,并呈噴嘴狀,沿著第一引流管46間隔布置,與第一引流管46內(nèi)連通,并向下傾斜延伸,該傾斜延伸設置由此形成上述的角度α。第一引流管46在集煙罩1的底面上方、沿著集煙腔13的外輪廓布置,此外,用穿孔16’代替出風孔16,同樣的包括多個,數(shù)量可以與第一出風裝置44的相同,其位置與第一出風裝置44對應,在集煙罩1的底面、沿著集煙腔13的輪廓布置。第一出風裝置44穿過穿孔16’而延伸到集煙罩1的下方。
第一出風裝置44和第二出風裝置44’結構相同、對稱布置,包括第二引流管46’,從而在集煙罩1的下方形成雙旋流。
實施例五
參見圖13~圖17,在本實施例中,與上述實施例四的不同之處在于,在每一側與第一出風裝置44或第二出風裝置44’對應的出風孔16分別為一個,與第一引流管46和第二引流管46’的形狀相應,在集煙腔13的側壁、沿著集煙腔13的輪廓延伸。第一出風裝置44沿著第一引流管46布置,并且第一出風裝置44穿過出風孔16,第一出風裝置44內(nèi)設置有多個隔板442,將第一出風裝置44分隔成多個第一出風口441,第一出風口441相對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均呈傾斜,并且第一出風口441的傾斜、方向和角度一致,而使得第一出風裝置44吹出的誘導旋流形成上述角度α。
第二出風裝置44’和第一出風裝置44的結構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