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回轉窯密封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帶有層疊密 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
背景技術:
回轉窯是冶金、化工、水泥等行業(yè)對散狀物料進行加熱處理的主 要設備, 一般在負壓下工作。在回轉窯的筒體部件和固定的連接裝置 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縫隙,為了防止外界的空氣被吸入窯內或窯內氣 體攜帶物料外泄,回轉窯上必須設置密封裝置。
目前最常用的辦法是徑向密封,雖能達到密封要求,但也有不如 人意之處若采用鑄鐵材料作摩擦密封板,這樣密封板與筒體摩擦大, 密封板更換過于頻繁;若采用石墨或碳素材料作摩擦板,雖使用壽命 增加,但成本較高;若采用橡膠帶環(huán)繞密封或石棉繩纏繞,則耐熱性 不強,且石棉繩易纏繞,也增加了摩擦阻力和檢修難度。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 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具有結構簡單、密封效果好、磨損 小、維護方便的特點。
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是 一種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 置,包括一密封腔室1,密封腔室1的兩側是徑向迷宮密封裝置2、 3,其特征在于,密封腔室l內疊壓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它們 的一端與隔熱層6徑向摩擦接觸,密封腔室1軸向一側有擋板8,螺 柱9穿過擋板8由螺母固定,密封腔室1內有至少一根長螺桿7穿過 中軟纖維板4、軟纖維板5和擋板8由螺母10固定,長螺桿7限制 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的徑向和圓周方向的偏移。
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隔層疊壓。
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呈扇形。
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與隔熱層6的接觸面積少于軟纖維板5和隔 熱層6的接觸面積。
本實用新型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并不是緊壓在隔熱層6 上,所以工作時摩擦較?。煌瑫r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在維護保養(yǎng)時 十分方便,只需拆下外側的徑向迷宮密封2,卸下螺母和擋板8,即 可更換內部的纖維板。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密封腔室1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原理和工作原理作詳細敘述。 參照圖1、圖2,本實用新型配置在回轉的筒體部件11和固定的 連接裝置12之間,包括一密封腔室1,密封腔室1的兩側是徑向迷 宮密封裝置2、 3,密封腔室l內疊壓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 它們的一端與隔熱層6徑向摩擦接觸,密封腔室1軸向一側有擋板8,擋板8由螺母固定,密封腔室1內有至少一根長螺桿7穿 過中軟纖維板4、軟纖維板5和擋板8由螺母10固定,長螺桿7限 制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的徑向和圓周方向的偏移。
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隔層疊壓。
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呈扇形。
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與隔熱層6的接觸面積少于軟纖維板5和隔 熱層6的接觸面積。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本實用新型在回轉的筒體部件和固定 的連接裝置之間,當回轉窯的筒體部件11工作時,密封腔室l內疊 壓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通過層層阻隔,防止外界氣體進入窯 內或窯內氣體攜帶物料外泄,密封腔室1兩側的徑向迷宮密封裝置2、 3,防止外界雜物和窯內散料進入腔室l。
權利要求1、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包括一密封腔室(1),密封腔室(1)的兩側是徑向迷宮密封裝置(2)、(3),其特征在于,密封腔室(1)內疊壓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它們的一端與隔熱層(6)徑向摩擦接觸,密封腔室(1)軸向一側有擋板(8),螺柱(9)穿過擋板(8)由螺母固定,密封腔室(1)內有至少一根長螺桿(7)穿過中軟纖維板(4)、軟纖維板(5)和擋板(8)由螺母(10)固定。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與隔熱層(6)的接觸面積少于軟 纖維板(5)和隔熱層(6)的接觸面積。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隔層疊壓。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呈扇形。
專利摘要帶有層疊密封的回轉窯密封裝置,包括一密封腔室1,密封腔室1的兩側是徑向迷宮密封裝置2、3,密封腔室1內疊壓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它們的一端與隔熱層6徑向摩擦接觸,密封腔室1內有至少一根長螺桿7限制著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的徑向和圓周方向的偏移,密封腔室1軸向一側有擋板8,螺柱9穿過擋板8由螺母固定;疊壓的中軟纖維板4和軟纖維板5通過層層阻隔,防止外界氣體進入窯內或窯內氣體攜帶物料外泄,具有結構簡單、密封效果好、磨損小、維護方便的特點。
文檔編號F27B7/24GK201314780SQ20082022273
公開日2009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2日
發(fā)明者徐鴻鈞, 王廣收, 延 葛, 趙玉良 申請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