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同一平面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輸送裝置30使保持部33在第一配置空間R1和第二配置空間R2內(nèi)移動并且使保持部33配置在預定位置處。此外,通過第一輸送裝置30的第二移動機構34將保持部33的中心線與第一成形鼓21和第二成形鼓22的軸線配置在同一直線上。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輸送裝置30的第一移動機構32使保持部33在第一配置空間R1內(nèi)沿著第一成形鼓21和第二成形鼓22的軸線移動。結果,使保持部33移動至收納第一成形鼓21的第一位置P1、收納第二成形鼓22的第二位置P2以及位于第一成形鼓21與第二成形鼓22之間的第三位置P3(中間位置)。在第一成形鼓21與第二成形鼓22之間的區(qū)域中,第二移動機構34將保持部33移動至第三位置P3和與第三成形鼓23相鄰的第四位置P4。該第四位置P4為將圓筒構件7傳送至第三成形鼓23的傳送位置,并且在第四位置P4處,保持部33的中心線與第三成形鼓23的軸線配置在同一直線上。
[0038]第三成形鼓23具有與導軌10連接的移動裝置27。第三成形鼓23的驅(qū)動裝置26安裝于移動裝置27,從而通過移動裝置27來使驅(qū)動裝置26和第三成形鼓23移動。導軌10與第三成形鼓23的軸線平行地配置,并且從第二配置空間R2通過框架2的開口部2C安裝到框架2的外部。移動裝置27由驅(qū)動部的馬達(這里,伺服馬達)(未示出)驅(qū)動,并且沿著導軌10移動。移動裝置27使第三成形鼓23在第二配置空間R2內(nèi)沿第三成形鼓23的軸向移動。此時,第三成形鼓23沿配置在第四位置P4處的保持部33的中心線方向移動。此外,在圓筒構件7 (保持部33)配置在傳送位置(第四位置P4)的狀態(tài)下,通過移動裝置27將第三成形鼓23配置在位于圓筒構件7外側(cè)的位置(外側(cè)位置S1)處以及位于圓筒構件7內(nèi)側(cè)的位置(內(nèi)側(cè)位置S2)處。
[0039]移動裝置27將第三成形鼓23移動至位于傳送位置處的圓筒構件7的外側(cè)位置S1和內(nèi)側(cè)位置S2。第三成形鼓23的外側(cè)位置S1為第三成形鼓23的基準位置。在外側(cè)位置S1處,第三成形鼓23配置在第一成形鼓21的下方,并且成形供給自第三供給裝置13的該對胎側(cè)構件5。第三成形鼓23的內(nèi)側(cè)位置S2為將圓筒構件7從第一輸送裝置30傳送至第三成形鼓23的位置。伴隨著向內(nèi)側(cè)位置S2的移動,第三成形鼓23插入保持部33和圓筒構件7,并且配置在圓筒構件7的內(nèi)側(cè)。在內(nèi)側(cè)位置S2處,第三成形鼓23接收圓筒構件7,并且使圓筒構件7與圓筒狀的該對胎側(cè)構件5組合。結果,成形了包括胎體簾布層3、內(nèi)襯層4和胎側(cè)構件5的胎體帶8。此后,第三成形鼓23移動至外側(cè)位置S1,保持部33移動至第三位置P3。隨后,通過第二輸送裝置40將該對胎圈構件6輸送至第三成形鼓23。
[0040]第二輸送裝置40具有:移動機構41,其與導軌10連接;以及一對保持部42,其安裝于移動機構41。移動機構41由驅(qū)動部的馬達(這里,伺服馬達)(未示出)驅(qū)動并且沿著導軌10移動。該對環(huán)狀的保持部42通過保持部件(未示出)保持胎圈部6和胎體帶8,并且通過移動機構41沿第三成形鼓23的軸向移動。第二輸送裝置40保持供給自第四供給裝置14的該對胎圈構件6,并且將胎圈構件6輸送至第三成形鼓23。該對胎圈構件6繞著胎體帶8配置,并且通過第三成形鼓23與胎體帶8組合。此后,第二輸送裝置40通過該對保持部42而在維持胎體帶8的圓筒形狀的同時保持胎圈構件6和胎體帶8。
[0041]隨后,將說明圓筒狀的胎體帶8的成形順序。
[0042]首先,通過第一成形鼓21來成形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通過第二成形鼓22來成形圓筒狀的內(nèi)襯層4。通過第三成形鼓23成形圓筒狀的該對胎側(cè)構件5,并且將該對胎圈構件6保持在第二輸送裝置40中。成形裝置1同時執(zhí)行胎體簾布層3、內(nèi)襯層4和該對胎側(cè)構件5的成形。隨后,將第一成形鼓21配置在移除位置H3處,第一輸送裝置30將保持部33移動至收納第一成形鼓21的位置(第一位置P1)。將第一成形鼓21和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配置在保持部33的內(nèi)側(cè)。然后,通過保持部33保持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此后,縮小第一成形鼓21,從而從第一成形鼓21移除胎體簾布層3。將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從第一成形鼓21移除并由保持部33保持。
[0043]隨后,第一輸送裝置30將保持部33和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移動至收納第二成形鼓22的位置(第二位置P2),從而將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從第一成形鼓21輸送至第二成形鼓22。通過第一輸送裝置30將第二成形鼓22和圓筒狀的內(nèi)襯層4配置在保持部33和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的內(nèi)側(cè),使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繞著圓筒狀的內(nèi)襯層4配置。此時,在將第一成形鼓21和第二成形鼓22的軸線定位在同一直線的狀態(tài)下,第一輸送裝置30將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從第一成形鼓21輸送至第二成形鼓22。此外,第一輸送裝置30 (保持部33)在維持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的圓筒形狀的同時保持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并且將該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配置在與圓筒狀的內(nèi)襯層4組合的位置處。隨后,通過擴大第二成形鼓22,使內(nèi)襯層4與胎體簾布層3緊密接觸,將胎體簾布層3與內(nèi)襯層4形成為一體。如上所述,第二成形鼓22使圓筒狀的胎體簾布層3與圓筒狀的內(nèi)襯層4組合,從而成形圓筒構件7。在該狀態(tài)下,縮小第二成形鼓22,從而從第二成形鼓22移除圓筒構件7。從第二成形鼓22移除圓筒構件7并由保持部33保持該圓筒構件7。
[0044]在圓筒構件7由保持部33保持的狀態(tài)下,通過第一輸送裝置30將圓筒構件7從第二成形鼓22輸送至第三成形鼓23。具體地,第一輸送裝置30使保持部33和圓筒構件7與第二成形鼓22分離,并且將保持部33和圓筒構件7移動至第三位置P3。此外,第一輸送裝置30的第二移動機構34使保持部33和圓筒構件7在第一成形鼓21與第二成形鼓22之間沿上下方向移動,并且將保持部33和圓筒構件7從第三位置P3移動至第四位置P4。結果,將圓筒構件7輸送至用于向第三成形鼓23的傳送的傳送位置(第四位置P4)。因此,第二移動機構34為用于通過使圓筒構件7在第一成形鼓21與第二成形鼓22之間移動來將圓筒構件7輸送至傳送位置的輸送機構。
[0045]當輸送圓筒構件7時,第一輸送裝置30(保持部33)在維持圓筒構件7的圓筒形狀的同時保持圓筒構件7,并且將圓筒構件7配置在傳送位置(與胎側(cè)構件5組合的位置)處。隨后,移動裝置27將第三成形鼓23從位于傳送位置處的圓筒構件7的外側(cè)位置S1移動至內(nèi)側(cè)位置S2 (第四位置P4),并且將第三成形鼓23插入圓筒構件7。結果,將第三成形鼓23和圓筒狀的該對胎側(cè)構件5配置在保持部33和圓筒構件7的內(nèi)側(cè)。此外,圓筒構件7繞著圓筒狀的該對胎側(cè)構件5配置,將圓筒狀的該對胎側(cè)構件5配置在與圓筒構件7組合的位置處。隨后,通過擴大第三成形鼓23,使該對胎側(cè)構件5與圓筒構件7緊密接觸,胎側(cè)構件5與圓筒構件7 —體化。如上所述,第三成形鼓23使圓筒狀的胎側(cè)構件5與圓筒構件7組合,從而成形了圓筒狀的胎體帶8。
[0046]此后,接觸保持部33對圓筒構件7的保持,并且將第三成形鼓23從內(nèi)側(cè)位置S2移動至外側(cè)位置S1。通過第一輸送裝置30將保持部33從第四位置P4移動至第三位置P3。隨后,第二輸送裝置40將該對胎圈構件6輸送至第三成形鼓23,從而使該對胎圈構件6與胎體帶8組合。在該狀態(tài)下,縮小第三成形鼓23,從而從第三成形鼓23移除胎圈構件6和胎體帶8。胎圈構件6和胎體帶8由第二輸送裝置40保持,并且被從第三成形鼓23輸送至隨后步驟。通過成形裝置1反復執(zhí)行前述步驟,從而連續(xù)地成形胎體帶8。
[0047]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成形鼓21至第三成形鼓23是不旋轉(zhuǎn)的,但是第三成形鼓23配置在第一成形鼓21和第二成形鼓22的配置空間(第一配置空間R1)的下方,在第一成形鼓21至第三成形鼓23之間輸送成形后的構件。結果,通過有效地利用該空間,能夠減小胎體帶8的成形所需的空間(成形裝置1的安裝空間)。還能夠減小成形裝置1所占據(jù)的面積。此外,防止了第一成形鼓21至第三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