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塑料加工裝備技術領域,涉及注塑機開合模部分的頂出裝置,尤其涉及一種微型注塑機的頂出裝置。
背景技術:
頂出裝置是注塑機開合模部分中和模具聯(lián)動實現(xiàn)塑料制品頂出落下功能的裝置。常用的頂出裝置多帶有獨立的驅動動力,比如液壓或氣壓。液壓式頂出裝置雖然方便調(diào)節(jié)速度、位置、行程,但是結構復雜,力量小。利用壓縮空氣氣壓直接吹出制品的方法雖然不會在制品上留下頂出痕跡,但是需要在模具上設置氣道、氣孔,需要增設氣源。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傳統(tǒng)注塑機頂出裝置技術不足,提供一種微型注塑機的頂出裝置,該微型注塑機的頂出裝置不需設置獨立的驅動動力,利用開模過程中非移動件與移動件形成的相對運動推動頂針,使制品頂出脫落,簡化了機器結構。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微型注塑機的頂出裝置,包括四根拉桿、可動模板、可動模具、頂出機構、安裝套、滾珠絲杠、滾珠螺母、固定模板、固定模具、夾持主體、蝸輪、蝸桿;所述夾持主體和固定模板之間通過四根拉桿固定連接,可動模板滑動設置在拉桿上,可動模具設置在可動模板上,可動模具上設置頂出機構,固定模具設置在固定模板上,可動模具和固定模具相對布置,所述滾珠絲杠支承在夾持主體上,滾珠絲杠的上端為絲杠、下端為花鍵軸,所述蝸輪支承在夾持主體上,蝸輪內(nèi)開有內(nèi)花鍵,花鍵軸穿設在內(nèi)花鍵中,所述蝸桿支承在夾持主體上,蝸桿與蝸輪嚙合傳動;所述絲杠上套有滾珠螺母,滾珠螺母與可動模板固定連接;所述可動模板底部開有通孔;所述絲杠能夠穿過該通孔;所述頂出機構包括至少一對支承桿、扣環(huán)、頂針、彈簧、支承板、壓出板;所述支承桿和頂針均依次穿過支承板和可動模具,所述支承桿上和頂針上均具有軸肩,軸肩均抵住支承板,每個支承桿上均穿設有彈簧,彈簧的兩端抵住支承板和可動模具,支承桿上卡有扣環(huán),扣環(huán)抵住可動模具,支承板和壓出板滑動設置在可動模具中,壓出板抵住支承桿和頂針。
進一步的,所述壓出板的外端通過第一向心推力軸承支承有擋板。
進一步的,所述絲杠的端部旋接有第一螺栓,所述第一螺栓可與擋板抵接。
進一步的,所述絲杠所在軸線和可動模板底部的通孔所在軸線重合。
進一步的,所述滾珠絲杠和四根拉桿的軸向均相互平行。
進一步的,所述蝸輪通過第二向心推力軸承支承在夾持主體上,滾珠絲杠的下端通過推力軸承支承在夾持主體上,推力軸承的外端通過壓板限位,壓板通過第二螺栓固定在滾珠絲杠上。
進一步的,所述可動模板與拉桿之間設置銅套。
進一步的,所述滾珠螺母通過安裝套與可動模板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其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頂出裝置不需設置獨立的驅動動力,利用開模過程中非移動件與移動件形成的相對運動推動頂針,使制品頂出脫落,簡化了機器結構。
2.本發(fā)明微型注塑機的頂出裝置,可根據(jù)需要加上墊片調(diào)節(jié)螺栓在滾珠絲杠右端螺紋孔中的旋入深度,也就是調(diào)節(jié)螺栓右端面沿軸線的位置,起到調(diào)節(jié)頂出起始位置的作用;另外,通過調(diào)節(jié)開模行程,可起到調(diào)節(jié)頂出行程的作用。
附圖說明
圖1(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剖切立體示意圖;
圖1(b)是圖1(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開始頂出前正視示意圖;
圖2(b)是圖2(a)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開始頂出時正視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完成頂出時正視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可動模板零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可動模具零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支承桿零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支承板零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壓出板零件的立體示意圖。
圖中,拉桿1、可動模板2、可動模具3、支承桿4、扣環(huán)5、頂針6、彈簧7、支承板8、壓出板9、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擋板11、安裝套12、第一螺栓13、滾珠絲杠14、滾珠螺母15、鎖緊螺母16、固定模板17、固定模具18、夾持主體19、蝸輪20、第二向心推力軸承21、第二螺栓22、推力軸承23、壓板24、蝸桿25。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目的和效果將變得更加明顯。
實施例:
如圖1(a)、圖1(b)、圖2(a)、圖2(b)、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微型注塑機的頂出裝置,包括拉桿1、可動模板2、可動模具3、支承桿4、扣環(huán)5、頂針6、彈簧7、支承板8、壓出板9、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擋板11、安裝套12、第一螺栓13、滾珠絲杠14、滾珠螺母15、鎖緊螺母16、固定模板17、固定模具18、夾持主體19、蝸輪20、第二向心推力軸承21、第二螺栓22、推力軸承23、壓板24、蝸桿25。其中拉桿1有四件,鎖緊螺母16有八件,支承桿4、扣環(huán)5、頂針6、彈簧7各有兩件。
如圖5(a)和(b)所示,長方形的可動模板2在四角有拉桿孔2a,中間有方槽2b,中心有圓柱形空腔2c,有中心孔2d。
如圖6所示,長方形的可動模具3中央做有凸模3a,有分布于凸模3a范圍內(nèi)且與頂針6直徑大小對應的兩個頂針孔3b,有分布于凸模3a兩側且與支承桿4直徑大小對應的兩個支承桿孔3c,支承桿孔3c右側有直徑稍大的階梯孔,為的是給扣環(huán)5預留安裝空間。
如圖7所示,支承桿4基本形狀為圓柱形,左側有直徑稍大的圓柱頭4a(即軸肩),中間為圓柱體4b,右側有環(huán)形槽4c,用于安裝扣環(huán)5。
頂針6為細長的圓柱體,左側有直徑稍大的圓柱頭(即軸肩),圓柱頭的軸向長度與支承桿4的圓柱頭4a的軸向長度相等。
如圖8所示,支承板8為一圓板,外圓柱8a直徑與可動模板2的圓柱形空腔2c直徑相等,中間有與可動模具3上頂針孔3b位置及大小對應的兩個頂針孔8b,以及與可動模具3上支承桿孔3c位置及大小對應的兩個支承桿孔8c。
如圖9所示,壓出板9為圓盤形,外圓柱9a直徑與可動模板2的圓柱形空腔2c直徑相等,左側有軸承孔9b。
擋板11為圓柱體,左側有直徑稍大的凸緣。
如圖1(b)、圖2(b)所示,兩根支承桿4的圓柱體4b上從左到右依次穿過支承板8的支承桿孔8c、彈簧7、可動模具3的支承桿孔3c,并將扣環(huán)5卡于環(huán)形槽4c中,扣環(huán)5位于支承桿孔3c右側直徑稍大的階梯孔中起到限位作用,支承桿4可以在一定行程范圍內(nèi)在可動模具3的支承桿孔3c中沿軸線移動。兩根頂針6穿過支承板8的頂針孔8b、可動模具3的頂針孔3b,頂針6可以在可動模具3的頂針孔3b中沿軸線移動。支承板8起到支承連接固定兩根支承桿4和兩根頂針6的作用。支承桿4的圓柱頭4a左端面與頂針6的圓柱頭左端面平齊,壓出板9的右端面壓住支承桿4和頂針6的左端面。壓出板9的軸承孔9b內(nèi)安裝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的外圈,擋板11則安裝于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的內(nèi)圈中,擋板11的凸緣露出于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的左側。安裝有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和擋板11的壓出板9的軸承孔9b置于可動模板2的中心孔2d中,壓出板9的外圓柱9a和支承板8外圓柱8a置于可動模板2的圓柱形空腔2c中。長方形的可動模具3固定安裝在可動模板2的方槽2b中,把壓出板9和支承板8封裝于可動模板2的圓柱形空腔2c中。
這樣的設計使得由支承桿4、扣環(huán)5、頂針6、支承板8、壓出板9、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擋板11構成的裝置作為一個整體可以相對于可動模具3做左右直線運動,實現(xiàn)頂出和復位動作。外力推壓擋板11時該裝置向右運動,頂針6頂出附著于凸模3a上的塑料制品;在沒外力時彈簧7伸展使該裝置向左運動,回復原位。這里的外力借用開模時可動模板2移動的動力。
如圖1(a)、圖1(b)、圖2(a)、圖2(b)所示,固定模板17、可動模板2、夾持主體19外形均為矩形,在四角均有拉桿孔,依次穿在四根相互平行的拉桿1上,固定模板17通過四個鎖緊螺母16以及拉桿1上的臺階結構固定在四根拉桿1的右端,夾持主體19通過四個鎖緊螺母16以及拉桿1上的臺階結構固定在四根拉桿1的左端??蓜幽0?四角的拉桿孔2a穿在拉桿1上,能夠沿著拉桿1的軸線做直線滑移運動。
滾珠絲杠14分為螺旋滾道、軸肩、花鍵軸三段,左右兩端中心做有螺紋孔。中心做有花鍵孔的蝸輪20利用第二向心推力軸承21支撐在夾持主體19的主孔中。滾珠絲杠14的花鍵軸插入蝸輪20的花鍵孔中,相互連接以傳遞扭矩。滾珠絲杠14的軸肩頂住蝸輪20的右側面,限制其向左移動。第二螺栓22旋入滾珠絲杠14的左端螺紋孔中把壓板24固定連接于滾珠絲杠14的左端,且壓板24壓緊推力軸承23的左側,從而限制滾珠絲杠14向右移動。
滾珠螺母15固定安裝于安裝套12,安裝套12固定安裝于可動模板2。所以,滾珠螺母15通過安裝套12與可動模板2固定連接在一起,可以隨可動模板2一起沿軸線左右移動而不能旋轉。滾珠絲杠14由于左右方向都受限制,不能沿軸線移動而只能旋轉。蝸桿25通過軸承支承在夾持主體19中,蝸桿25與蝸輪20相互嚙合,蝸桿25作為動力的輸入端,通過蝸桿25與蝸輪20嚙合傳動,將動力傳遞給滾珠絲杠14。滾珠絲杠14穿入滾珠螺母15中形成滾珠絲杠副,由蝸輪20傳遞來的開合模動力扭矩使?jié)L珠絲杠14旋轉時驅動滾珠螺母15沿軸線左右移動,帶動可動模板2左右移動,即是開模、合模動作。在滾珠絲杠14右端的螺紋孔中旋入第一螺栓13固定連接,可根據(jù)需要加上墊片調(diào)節(jié)其旋入深度,亦即調(diào)節(jié)第一螺栓13右端面沿軸線的位置。做開模、合模動作時,擋板11等零件隨可動模板2沿軸線往復運動,也就是相對滾珠絲杠14沿軸線移動。開模時,當擋板11等零件隨可動模板2沿軸線向左運動到其左端面接觸第一螺栓13右端面時,第一螺栓13隨滾珠絲杠14的旋轉運動通過第一向心推力軸承10釋放,擋板11不再向左運動,而這時可動模板2帶著可動模具3繼續(xù)向左運動,彈簧7被壓縮,因而有擋板11帶動頂針6等零件相對于可動模具3的向右相對直線運動,實現(xiàn)頂出動作。開模到最大行程時,頂針6等零件到達相對于可動模具3的最右位置,完成頂出。合模時,可動模板2帶著可動模具3向右移動,彈簧7伸展使支承板8帶動頂針6等零件做相對于可動模具3的向左直線運動,實現(xiàn)復位動作。這里做頂出動作時,沒有用到專門的動力,而是借用開合模的動力。
圖2(b)、圖3、圖4均是在不同的頂出狀態(tài)下取圖2(a)框中部分局部放大得到。圖2(b)顯示了擋板11的左端面沒有接觸到第一螺栓13右端面時,也就是開始頂出前的狀態(tài)。圖3顯示了當擋板11等零件隨可動模板2沿軸線向左運動到其左端面接觸第一螺栓13右端面時,也就是開始頂出時的狀態(tài)。圖4顯示了開模到最大行程,也就是完成頂出時的狀態(tài)。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fā)明精神作舉例說明。本發(fā)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做各種各樣的修改或補充或采用類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會偏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權利要求書所定義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