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血液成分分離杯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使用的血液成分分離杯中,主要功能部件包括杯體、杯底、靜止頭、外核及內核、上罩及下罩。在血液成分分離杯的生產過程中,通常,上罩使用PP料,下罩則使用PC料,在分別對上罩、下罩通過注塑成型后,再進行裝配作業(yè)。這種作業(yè)方式導致其生產過程較為復雜,降低了上罩與下罩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并造成了人力、物力等資源的浪費。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結構,提升上罩與下罩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結構,包括上罩和下罩,所述的下罩一端貫穿上罩內腔,且下罩與上罩之間形成一體化成型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上罩的內腔中形成若干條定位凸筋,所述上罩、定位凸筋、下罩之間是一體化成型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的若干條定位凸筋環(huán)上罩內腔圓周均勻分布。
優(yōu)選地,所述定位凸筋的截面形狀呈矩形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上罩的底部形成傘狀結構。
優(yōu)選地,所述下罩的底部形成傘狀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下罩與上罩之間形成一體化成型結構,這種結構可以簡化上罩、下罩的生產工藝,從而提高上罩與下罩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并且,這種結構還適合使上罩、下罩之間通過雙射成型而形成一體化結構,第一次注塑成型形成下罩,第二次注塑成型形成上罩,因此,可以極大地簡化上罩、下罩的生產工藝,使得上罩與下罩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大幅度地提升,同時,也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等資源。
附圖說明
圖1為血液成分分離杯的構造示意圖(剖視圖)。
圖2為圖1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3為圖1中的外核與內核的裝配示意圖。
圖4為圖3中B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3中C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6為圖1中的杯底的結構示意圖(剖視圖)。
圖7為圖6中E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一種血液成分分離杯的上罩下罩成型結構的示意圖。
圖9為圖8中的上罩的結構示意圖(剖視圖)。
圖10為圖8中的下罩的結構示意圖(剖視圖)。
圖11為血液成分分離杯的上罩下罩成型工藝示意圖(下罩注塑成型)。
圖12為血液成分分離杯的上罩下罩成型工藝示意圖(上罩注塑成型)。
圖中部品標記名稱:1-杯體,2-外核,3-上罩,4-靜止頭,5-密封碗,6-密封墊,7-密封圈,8-下罩,9-回收流道,10-中心管,11-內核,12-杯底,13-第一溢膠槽, 14-第二溢膠槽,15-焊接線,21-卡扣,22-過渡部,31-定位凸筋,41-進口,42-出口, 101-第一凸起部,102-第二凸起部,110-第三凸起部,120-限位凸臺,121-限位凹槽, 122-保護凸臺,123-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的血液成分分離杯,主要包括杯體1、外核2、上罩3、靜止頭4、下罩8以及內核11和杯底12,在靜止頭4上分別形成進口41和出口42。所述杯體1 頂端與靜止頭4形成密封結構,優(yōu)選地,所述杯體1頂端固定連接密封圈7,所述密封圈7優(yōu)選為陶瓷密封圈。所述靜止頭4的出口端與密封碗5之間固定連接且形成密封結構,所述密封碗5的出口端與密封墊6之間固定連接且形成密封結構,所述的密封墊6與密封圈7之間也形成密封結構。所述的上罩3分別與密封墊6、密封碗5、靜止頭4形成密封結構,所述下罩8的頂部與靜止頭4之間固定連接且形成密封結構,下罩8的底部與中心管10固定連接且形成密封結構,所述下罩8的內腔分別與靜止頭4上的進口41、中心管10相通,所述上罩3與下罩8之間形成與靜止頭4上的出口 42相通的流體通道。
所述杯體1的底部與杯底12形成密封結構,優(yōu)選地,如圖2所示,在杯體1底部分別設置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所述的第一凸起部101、第二凸起部102 與杯體1之間優(yōu)選采用一體化成型結構;在杯底12底部設置限位凹槽121,所述的第一凸起部101與杯體1、杯底12共同形成第一溢膠槽13,所述的第二凸起部102插接到限位凹槽121中。采用這樣的結構設計,可以使杯體1底部與杯底12之間直接通過超聲波焊接方式而形成固定密封結構,不僅密封可靠,而且加工容易。
在杯體1與杯底12之間采用超聲波焊接方式形成固定密封結構時,考慮到杯底 12也為注塑件,在超聲波焊接作業(yè)過程中,注塑的殘留應力被超聲波放大,容易導致杯底12發(fā)生局部破裂,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為了改善杯底12由于注塑應力被超聲波放大而導致破裂的問題,如圖6、圖7所示,可以在杯底12底部固定連接保護凸臺122,所述保護凸臺122的截面形狀通常是呈梯形結構,優(yōu)選地,所述保護凸臺122 的截面形狀呈直角梯形結構。通過增加設置保護凸臺122,可以吸收部分超聲波能量,以減少杯底12由于注塑應力被超聲波放大而導致產品破裂的不良發(fā)生率。
為了提高杯底12的機械強度,并進一步地減少杯底12由于注塑應力被超聲波放大而導致產品破裂的不良發(fā)生率,通常,可以在杯底12底部固定設置若干條的加強筋 123和若干個的保護凸臺122,所述的若干個保護凸臺122、若干條加強筋123優(yōu)選為環(huán)杯底12底部圓周均勻分布;并且,優(yōu)選地,所述的保護凸臺122、加強筋123分別與杯底12之間采用一體化成型結構,所述的加強筋123與保護凸臺122之間是一一對應且分別形成一體化成型結構,如圖7所示。
如圖1、圖3所示,所述的外核2與內核11之間相互固定連接,并且在外核2與內核11之間形成密封的中空腔體。優(yōu)選地,如圖4所示,所述內核11的頂端貫穿外核2頂部,且外核2與內核11之間形成過盈配合結構。優(yōu)選地,如圖5所示,在內核 11底部形成第三凸起部110和第二溢膠槽14;優(yōu)選地,所述的第三凸起部110、第二溢膠槽14與內核11之間采用一體化成型結構。所述外核2底部與第三凸起部110之間通過超聲波焊接而形成焊接線15;優(yōu)選地,所述焊接線15的截面形狀形成為三角形結構。
由于內核11與外核2之間通過超聲波焊接形成了焊接線15,因此,可以完全代替內核11與外核2之間所采用的傳統(tǒng)的粘接結構及其工藝,從而有效地提升了內核11與外核2之間的組裝生產效率。為了提高外核2與內核11之間的焊接牢固可靠性,并保證外核2與內核11之間的密封可靠性,通常,將所述第三凸起部110的截面形狀設計成梯形結構,將所述第二溢膠槽14的截面形狀也設計成梯形結構,優(yōu)選地,所述的第二溢膠槽14的截面形狀呈直角梯形結構,如圖5所示。
如圖1所示,所述的外核2固定連接在杯體1內腔中,在杯體1與外核2之間形成回收流道9,所述回收流道9與中心管10相通。優(yōu)選地,可以在外核2上形成若干個環(huán)外核2分布的卡扣21,所述的若干個卡扣21優(yōu)選為環(huán)外核2均勻分布。所述外核2可以通過卡扣21與杯體1形成固定連接,如圖1所示。優(yōu)選地,所述外核2上的卡扣21與杯體1之間以過盈配合方式形成固定連接。在外核2上還設置過渡部22,且位于過渡部22上方的回收流道9的徑向尺寸要大于位于過渡部22下方的回收流道 9的徑向尺寸。如圖1、圖8所示,所述的上罩3與下罩8相互固定連接成一體,在上罩3與下罩8之間形成與回收流道9相通的流體通道。優(yōu)選地,所述的過渡部22為圓弧形結構,并使外核2呈“凸”字形結構。
采用了上述結構設計的血液成分分離杯,可以在其他零配件的結構及尺寸不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僅僅是通過在外核2上設置過渡部22,并使位于過渡部22一端的回收流道9的徑向尺寸大于位于過渡部22另一端的回收流道9的徑向尺寸,即可減小血液成分分離杯的容量,使其容量小于標稱容量,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加工容易,實施成本低廉。在血液成分分離杯工作過程中,為了保證內核11的工作穩(wěn)定性,可以在杯底12頂部固定連接限位凸臺120,所述限位凸臺120與內核11底部外表面相接觸,如圖1、圖2所示。優(yōu)選地,所述限位凸臺120與杯底12之間是一體化成型結構。
所述的上罩3的結構如圖9所示,在上罩3內腔中形成若干條定位凸筋31,且上罩3底部形成傘狀結構。優(yōu)選地,所述的若干條定位凸筋31環(huán)上罩3內腔圓周均勻分布;所述定位凸筋31的截面形狀呈矩形結構。所述下罩8的底部也形成傘狀結構,如圖10所示。所述下罩8一端貫穿上罩3內腔,且下罩8與上罩3之間通過定位凸筋 31固定連接成一體化結構,如圖8所示,在下罩8與上罩3之間通過定位凸筋31還形成與回收流道9相通的流體通道,如圖1所示。優(yōu)選地,所述的下罩8分別與若干條定位凸筋31之間形成過盈配合結構。
通常,所述上罩3的原材料為PP料,而下罩8則為PC料,如果對上罩3、下罩8 分別通過注塑成型后再進行裝配,必然導致其生產過程較為復雜,降低了上罩3與下罩8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并且浪費人力、物力等資源。
為了提升上罩3與下罩8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根據(jù)上罩3、下罩8的結構特點、裝配關系等因素,可以采用雙射成型的成型工藝來使得下罩8與上罩3之間形成固定連接的一體化結構,并且,在第一次注塑成型后,直接形成下罩8,如圖11所示。然后,在下罩8上進行第二次注塑成型,直接形成上罩3,且上罩3包覆在下罩8上,如圖12所示。由此,可以使得上罩3、定位凸筋31、下罩8之間形成一體化成型結構,從而極大地簡化了上罩3、下罩8的生產工藝,進而使上罩3與下罩8之間的裝配作業(yè)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升,并節(jié)約了人力、物力等資源。
為了更好地保證上罩3、下罩8的成型效率,并有利于提升上罩3、下罩8的成型質量,通常,在所述的第一次注塑成型中,其成型溫度設定為280℃、290℃、300℃、 310℃或者320℃,其成型壓力設定為115Bar、110Bar、105Bar、100Bar、95Bar、90Bar 或者85Bar,成型后的保壓時間為3±2s。在所述的第二次注塑成型中,其成型溫度設定為180℃、190℃、200℃、210℃或者220℃,其成型壓力設定為85Bar、80Bar、75Bar、 70Bar、65Bar、60Bar或者55Bar,成型后的保壓時間設定為3±2s。通常,其成型溫度設定較高,則其對應的成型壓力設定較低。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的是,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