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模具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及模具。
背景技術:
注塑成型的塑料制品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將制品與流道冷料頭分離。在注塑生產時,會存在由于進膠方式以及制品結構的不同,往往會遇上牛角進膠或者潛進膠太長,在此種情況下,一般往往難以將料頭一次頂出。
目前,最常用的方式采用二次頂出的方式將料頭頂出,多采用的形式有卡勾形式的二次頂出;彈簧式的二次頂出;或者樹脂開閉器形式的二次頂出等。
但是,目前的二次頂出方式涉及的結構復雜,且頂出效率低,且目前的二次頂出方式均需要將滑塊脫離模具后才能將料頭頂出,頂出過程繁瑣,不利于自動化生產,成本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及模具,能夠無需將滑塊先脫離模具就將料頭頂出,解決了傳統(tǒng)頂出方式中需要將滑塊與模仁分離后才能將滑塊料頭從滑塊中頂出的問題。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一種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包括:
頂出部件,一端與所述滑塊料頭接觸,另一端貫穿模仁。所述頂出部件能夠相對于所述模仁在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上移動。
限位部件。
頂針,用于抵頂所述頂出部件另一端。
其中,在第一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限位部件隨著頂出部件一起往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移動。在第二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頂出部件能夠相對于限位部件在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上移動。
可選的,所述限位部件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結束時使所述限位部件被所述模仁限制而不能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中移動。第二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結束時使所述頂出部件被所述限位部件限制而不能繼續(xù)頂出。
可選的,所述限位部件包括頂出套筒,所述第一限位部設置在所述頂出套筒沿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的前部。所述模仁上設有第一定位臺階,所述第一定位臺階到所述模仁遠離滑塊料頭的一側的距離為第一預定距離。
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結束時,所述第一限位部被所述第一定位臺階限制使所述限位部件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移動。
可選的,所述的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頂出套筒遠離所述滑塊料頭的一端的外凸塊。
所述外凸塊在所述模仁內往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移動所述第一預定距離時,完成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所述外凸塊被所述第一定位臺階限制使所述頂出套筒不能隨著所述頂出部件繼續(xù)移動。
其中,所述頂出套筒內具有通孔,所述頂出部件穿過所述通孔套入所述頂出套筒內。
可選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頂出套筒內的第二定位臺階,所述第二定位臺階到所述頂出部件遠離所述滑塊料頭的一端的距離為第二預定距離。
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結束時,所述頂出部件被所述第二定位臺階限制而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移動。
可選的,所述頂出部件包括頂出鑲針,所述頂出鑲針穿過所述通孔套入所述頂出套筒內;所述頂出鑲針在遠離所述滑塊料頭的一端設置有限位塊。
所述頂出鑲針相對于所述頂出套筒往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移動所述第二預定距離時,完成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所述限位塊被所述第二定位臺階限制而使所述頂出鑲針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頂出方向移動。
可選的,所述頂出套筒與所述滑塊料頭接觸的一端通孔內部設有膨大部,所述膨大部的直徑大于所述通孔的內徑,所述滑塊料頭在所述膨大部內形成凸起,所述頂出鑲針與所述具有凸起的滑塊料頭在套筒的通孔內接觸。
其中,所述頂針位于所述頂出部件遠離所述滑塊料頭的一端的下方,當所述模仁打開時,所述滑塊帶動所述頂出部件與所述限位部件一起移動,使所述頂出部件遠離所述滑塊料頭的一端正對著所述頂針一端。
在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所述模仁上設置有1套或多套所述的滑塊料頭頂出組件。
本發(fā)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模具,包括上述滑塊料頭頂出組件。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第一次頂出過程,通過限位部件和頂出部件共同作用下頂出滑塊料頭,使得滑塊料頭松動,不與滑塊相粘連,逐步脫離滑塊,第二次頂出過程,頂出部件直接將松動的滑塊料頭頂出模仁之外,使得滑塊料頭與滑塊無需先脫離模仁就能通過兩次頂出過程而頂出,解決了傳統(tǒng)頂出結構中需要將滑塊與模仁分離后才能將滑塊料頭從滑塊中頂出的問題。
進一步的,通過頂出鑲針套入頂出套筒內,簡化了頂出組件的結構,且在第一次頂出過程中,兩者共同頂出滑塊料頭,增大了頂出作用力在滑塊料頭上的作用面積,避免了頂出面積過小容易造成所述滑塊料頭斷裂而使料頭頂出受阻等問題。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和圖2,本發(fā)明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實施例包括頂出部件3、限位部件4、頂針5。
所述頂出部件3,一端與所述滑塊料頭1接觸,另一端貫穿模仁2。所述頂出部件3能夠相對于所述模仁2在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上移動。
所述頂針5,用于抵頂所述頂出部件3另一端。
其中,在第一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限位部件4隨著頂出部件3一起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在第二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頂出部件3能夠相對于限位部件4在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上移動。
在實際頂出過程中,所述滑塊料頭1位于所述滑塊上,所述滑塊位于所述模仁2上。開模時,所述滑塊移動使所述頂針5抵頂所述頂出部件3在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此時,由于所述滑塊料頭1的包緊力,所述限位部件4隨著頂出部件3一起往上移動,由于限位部件4和頂出部件3共同頂出作用使得所述滑塊料頭1松動,逐漸脫離所述滑塊,不與所述滑塊相粘連,完成第一次頂出過程。完成第一次頂出過程后,所述頂出部件3相對于所述限位部件4繼續(xù)在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上移動,此時所述頂出部件3單獨頂出所述滑塊料頭1,使得所述滑塊料頭1從所述滑塊中全部脫離到所述模仁2之外,完成第二次頂出過程。
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在所述限位部件4和所述頂出部件3共同作用下頂出所述滑塊料頭1,通過第一次頂出使得所述滑塊料頭1松動,不與所述滑塊相粘連,逐步脫離所述滑塊,無需首先將所述滑塊料頭與所述滑塊整體與所述模仁分離。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頂出部件3直接將松動的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所述模仁2之外,使得所述滑塊料頭1與所述滑塊無需先脫離所述模仁2就能通過兩次頂出過程而頂出,解決了傳統(tǒng)頂出結構中需要將所述滑塊與所述模仁2分離后才能將所述滑塊料頭1從滑塊中頂出的問題。
可選的,所述限位部件4包括:第一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結束時使所述限位部件4被所述模仁2限制而不能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中移動。
第二限位部,以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結束時使所述頂出部件3被所述限位部件4限制而不能繼續(xù)頂出。
所述限位部件4在沿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上,依次設置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即所述第二限位部相對于第一限位部靠近所述滑塊料頭1,第一限位部則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所述的第二限位部與第一限位部之間存在距離差。
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的行程的大小與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的行程的大小,根據(jù)實際情況來確定。
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限位部件4隨著所述頂出部件3一起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使得所述滑塊料頭1松動,不與所述滑塊相粘連,逐步脫離所述滑塊,此時第一限位部被所述模仁2限制而使所述限位部件4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上移動,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結束。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頂出部件3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方向移動,將在第一次頂出過程中已經松動的所述滑塊料頭1從所述滑塊中頂出,從而完全脫離所述滑塊到模仁2之外,此時所述第二限位部件限制所述頂出部件3不能繼續(xù)移動,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結束。
可選的,所述限位部件4包括頂出套筒41。所述第一限位部設置在所述頂出套筒41沿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的前部。所述模仁2上設有第一定位臺階21。所述第一定位臺階21到所述模仁2遠離滑塊料頭1的一側的距離為第一預定距離。
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結束時,所述第一限位部被所述第一定位臺階21限制使所述限位部件4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出套筒41在沿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的方向上,靠近所述滑塊料頭1的位置為后部,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位置為前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預定距離可以根據(jù)所述模仁2、以及所述滑塊料頭1等實際情況進行設定。
第一限位部可為一種相對于所述頂出套筒41具有外凸特征的結構,其外凸部分直徑大于所述頂出套筒41的外徑。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第一定位臺階21這個平面上投影時,與所述第一定位臺階21存在重疊區(qū)域。由于所述重疊區(qū)域的存在,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完成時,所述第一限位部與所述模仁2的第一定位臺階21配合限制所述頂出套筒41的移動。當然,所述第一定位臺階21也可以為限位面等,只要所述模仁2上設有與第一限位部的投影存在重疊區(qū)域的結構,就可以與第一限位部配合限制所述頂出套筒41的移動。
可選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在所述頂出套筒41上的位置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調節(jié),即從所述第二限位部到所述套筒上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的范圍內可以調節(jié)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位置,以適應不同滑塊料頭1以及模仁2的需要。例如所述第一限位部是帶緊固螺栓的環(huán)形外凸部件,所述頂出套筒41套入所述環(huán)形外凸部件中,該環(huán)形外凸部件可以在所述頂出套筒41設置的范圍內上下滑動,以調整固定位置。
可選的,所述的第一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頂出套筒41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的外凸塊42。
所述外凸塊42在所述模仁2內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所述第一預定距離時,完成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所述外凸塊42被所述第一定位臺階21限制使所述頂出套筒41不能隨著所述頂出部件3繼續(xù)移動。
可選的,所述頂出套筒41內具有通孔44,所述頂出部件3穿過所述通孔44套入所述頂出套筒41內。
所述頂出部件3套入所述頂出套筒41,能夠簡化頂出結構,同時所述頂出套筒41的通孔44進一步限制了所述頂出部件3只能在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上運動,提高料頭頂出的精準性,避免了所述頂出部件3頂偏所述滑塊料頭1造成所述滑塊料頭1斷裂等問題。且所述頂出部件3與所述頂出套筒41,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中兩者共同頂出滑塊料頭,增大了頂出作用力在滑塊料頭上的作用面積,避免了頂出面積過小容易造成所述滑塊料頭斷裂而使料頭頂出受阻等問題,方便所述第二次頂出直接將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無需先將所述滑塊料頭1與所述滑塊整體脫離所述模仁就能將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
可選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設置在所述頂出套筒41內的第二定位臺階43,所述第二定位臺階43到所述頂出部件3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的距離為第二預定距離;
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結束時,所述頂出部件3被所述第二定位臺階43限制而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
在實際頂出過程中,所述頂出套筒41在第一次頂出結束時受到所述第一限位部與所述模仁2的第一定位臺階21的限定不能在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中繼續(xù)移動,在第二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頂出部件3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相對于所述頂出套筒41移動所述第二預定距離時,所述頂出部件3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被所述第二定位臺階43所限制,使所述頂出部件3不能繼續(xù)移動,此時所述滑塊料頭1已經從所述滑塊中頂出,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完成。
當然,所述的第二定位臺階可以設置為位置可調,此時所述第二預定距離可以根據(jù)所述可調的第二定位臺階進行確定。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的第二預定距離可以根據(jù)實際頂出情況設定。
可選的,所述頂出部件3包括頂出鑲針31,所述頂出鑲針31穿過所述通孔44套入所述頂出套筒41內。所述頂出鑲針31在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設置有限位塊32。
所述頂出鑲針31相對于所述頂出套筒41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所述第二預定距離時,完成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所述限位塊32被所述第二定位臺階43限制而使所述頂出鑲針31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出鑲針31可以為桿狀結構或棒狀結構,具體的形狀不作限定。所述限位塊32為外凸結構或其他具有外凸特征的結構,外凸部分直徑大于所述頂出鑲針31的直徑,同時小于所所述頂出套筒41通孔44的內徑。所在限位塊32在所述第二定位臺階43所在平面上的投影與所述限位塊32有存在重疊區(qū)域。由于存在所述重疊區(qū)域,在所述頂出鑲針31相對于所述頂出套筒41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所述第二預定距離時,完成所述第二次頂出過程時,所述限位塊32被所述第二定位臺階43限制而使所述頂出鑲針31不能繼續(xù)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
可選的是,所述頂出套筒41與所述滑塊料頭1接觸的一端的通孔44內部設有膨大部45,所述膨大部45的直徑大于所述通孔44的內徑,同時小于所述頂出套筒41的外徑,所述滑塊料頭1在所述膨大部45內形成凸起,所述頂出鑲針31與所述具有凸起的滑塊料頭1在套筒內接觸。
在模具注塑過程中,由于膨大部45的存在會使得塑料在膨大部45形成凸起,從而成為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部分。整個所述滑塊料頭1在未頂出時,對所述頂出套筒41的膨大部45形成一種抱緊力,使得所述頂出鑲針31與所述頂出套筒41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中,一起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使得所述滑塊料頭1松動,逐漸脫離所述滑塊。
當然,也可以在所述頂出套筒41通孔44內設置凸部和相對應在所述頂出鑲針31設置凹部,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的配合能夠使所述頂出套筒41與所述頂出鑲針31在所述第一次頂出過程中一起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例如凸部具有圓弧面或者球缺,凹部為相對應的圓弧凹槽或者球缺凹槽,具有圓弧形的圓滑配合,方便在第二次頂出過程中,所述頂出鑲針31能夠順利脫離凸部與凹部的配合,相對于所述頂出套筒41往所述滑塊料頭1方向移動。
當然,也可以在所述頂出套筒41通孔44內設置凹部和相對應在所述頂出鑲針31設置凸部,所述凸部與所述凹部的配合能夠使所述頂出套筒41與所述頂出鑲針31在第一次頂出過程中一起往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方向移動。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頂針5位于所述頂出部件3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的下方,當所述模仁2打開時,所述滑塊帶動所述頂出部件3與所述限位部件4一起移動,使所述頂出部件3遠離所述滑塊料頭1的一端正對著所述頂針5一端。
由于不需要將所述滑塊料頭1與所述滑塊整體脫離所述模仁2就能頂出所述滑塊料頭1,因此在進行滑塊料頭1頂出時,本實施例所述頂出組件可以實現(xiàn)更簡易的自動化操作,只需實現(xiàn)所述滑塊自動移動而無需進行更復雜的脫離轉移,就可將所述滑塊料頭1頂出,頂出后再自動移動所述模仁2使頂針5對準下一個滑塊料頭1所對應的頂出部件3即可,所述頂針5自動抵頂所述頂出部件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模仁2上設置有1套或多套所述的滑塊料頭1頂出組件??蛇x的是1-100套,可選的是10-50套。設置多套頂出組件,能夠提高模仁2的滑塊料頭1頂出效率,方便多個滑塊料頭1同時頂出。
本發(fā)明模具實施例,包括上述本發(fā)明滑塊料頭頂出組件實施例中所述的頂出組件M。在此不進行贅述。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