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檢測塊安裝機構,特別是一種新型起吊裝置。
背景技術:
中小型模具、檢具在需要運輸或翻轉時必須用到起吊裝置,通常使用吊車與起吊裝置配合實現(xiàn)模具、檢具的運輸或翻轉。
現(xiàn)有的起吊裝置結構如圖1所示,是在檢具或模具底板上設置四個吊耳101,其包括懸掛部102和連接部103,該懸掛部102的縱剖面呈T形;連接部103上設有兩個貫穿其自身的安裝孔104,每個吊耳101通過兩個螺栓固定在檢具或模具底板上。其起承重作用的懸掛部102凸出模、檢具體,模具、檢具在存放時所占空間較大,而且存放時容易發(fā)生磕碰,給吊耳101造成損傷,從而降低吊耳101的承重能力。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起吊裝置,以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問題,它能夠自由伸縮,在不使用的狀態(tài)下吊棒本體的端部不會超出模、檢具的外輪廓尺寸,降低了發(fā)生磕碰的可能,提高了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起吊裝置,包括套筒、吊棒本體和安裝座,所述套筒固定設置在所述安裝座上,所述吊棒本體的一端與所述套筒插接連接,另一端安裝有吊棒擋塊,所述套筒內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通過調節(jié)螺栓與所述套筒的端部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吊棒本體插入所述套筒內的一端連接。
前述的新型起吊裝置中,優(yōu)選地,所述安裝座上至少設有2個安裝孔,每個所述安裝孔內均設有一根螺栓。
前述的新型起吊裝置中,優(yōu)選地,所述套筒的側壁上設有L形通孔,所述L形通孔的長邊沿所述套筒的長度方向設置,其短邊與所述長邊靠近所述吊棒擋塊的一端連接;還包括第一限位螺栓,所述第一限位螺栓與所述L形通孔滑動配合,其一端螺接在所述吊棒本體的側壁上。
前述的新型起吊裝置中,優(yōu)選地,所述吊棒本體的兩端均設有螺紋孔,所述吊棒擋塊上設有臺階孔,所述臺階孔內設有沉頭螺栓,所述沉頭螺栓穿過所述臺階孔后與所述吊棒本體一端的螺紋孔螺接。
前述的新型起吊裝置中,優(yōu)選地,所述吊棒本體與所述彈簧連接的一端通過鎖緊螺栓固定安裝有第一U形桿,所述調節(jié)螺栓的端部設有第二U形桿,所述彈簧的一端卡接在所述第一U形桿上,另一端卡接在所述第二U形桿上。
前述的新型起吊裝置中,優(yōu)選地,所述套筒靠近所述吊棒擋塊的一端設有第二限位螺栓。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包括套筒、吊棒本體和安裝座,套筒固定設置在安裝座上,吊棒本體的一端與套筒插接連接,另一端安裝有吊棒擋塊,套筒內設有彈簧,彈簧的一端通過調節(jié)螺栓與套筒的端部連接,另一端與吊棒本體插入套筒內的一端連接。使用時將本實用新型通過螺栓固定安裝在模具或檢具上,需要對模具或檢具進行吊裝或翻轉時,只需將吊棒本體從套筒內拔出即可,將鋼絲繩套在吊棒本體上,由于吊棒本體的端部設有吊棒擋塊,因此可以防止鋼絲繩松脫,當不需要進行吊裝或翻轉操作時,拆掉鋼絲繩,在彈簧的作用下吊棒本體會自動縮回到套筒內,防止產生磕碰,對吊棒本體起到有效的保護,提高其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是現(xiàn)有技術中起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軸測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剖視圖。
附圖標記說明:
圖1中:101-吊耳,102-懸掛部,103-連接部,104-安裝孔;
圖2-圖3中:1-套筒,2-L形通孔,3-第一限位螺栓,4-吊棒本體,5-吊棒擋塊,6-沉頭螺栓,7-安裝座,8-螺栓,9-鎖緊螺栓,10-第一U形桿,11-調節(jié)螺栓,12-第二U形桿,13-彈簧,14-第二限位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如圖2和圖3所示,一種新型起吊裝置,包括套筒1、吊棒本體4和安裝座7,套筒1固定設置在安裝座7上,為了保證套筒1的結構強度,通常套筒1與安裝座2之間采用焊接固定,吊棒本體4的一端與套筒1插接連接,另一端安裝有起限位作用的吊棒擋塊5,套筒1內設有彈簧13,彈簧13的一端通過調節(jié)螺栓11與套筒1的端部連接,另一端與吊棒本體4插入套筒1內的一端連接。
本實用新型通常配合吊車使用,在需要進行吊裝或翻轉操作時,將吊棒本體4從套筒1內拉出一段距離,將吊車的鋼絲繩套在吊棒本體4上,由于吊棒本體4的端部設有吊棒擋塊5,因此鋼絲繩不會脫出。當完成吊裝或翻轉操作后,拆掉鋼絲繩,在彈簧13的回復力作用下,吊棒本體4自動縮進套筒1內,防止模具或檢具在使用過程中磕傷吊棒本體4。
上述安裝座7上至少設有2個安裝孔,每個安裝孔內均設有一根螺栓8。在將安裝座7裝到模具或檢具上時,需要注意的是,安裝后要保證吊棒擋塊5的外端面不能超出模具或檢具的外輪廓面,這樣才能對吊棒本體4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更安全,優(yōu)選地,在套筒1的側壁上設有L形通孔2,L形通孔2的長邊沿套筒1的長度方向設置,其短邊與長邊靠近吊棒擋塊5的一端連接;還包括第一限位螺栓3,第一限位螺栓3與L形通孔2滑動配合,其一端螺接在吊棒本體4的側壁上。在將吊棒本體4向外拔出時,第一限位螺栓3沿L形通孔2的長邊移動,當移動至端部時吊棒本體4無法繼續(xù)向外移動,然后轉動吊棒本體4,此時第一限位螺栓3沿L形通孔2的短邊移動,并在彈簧13的作用下定位在短邊區(qū)域內,防止吊棒本體4自動回退。這樣能夠更有效地保證吊裝、翻轉時的安全性。
由于吊棒擋塊5為易損件,為了便于吊棒擋塊5的更換,優(yōu)選地,在吊棒本體4的兩端均設有螺紋孔,吊棒擋塊5上設有臺階孔,臺階孔內設有沉頭螺栓6,沉頭螺栓6穿過臺階孔后與吊棒本體4一端的螺紋孔螺接,需要更換吊棒擋塊5時只需拆下沉頭螺栓6即可。
進一步,為了使彈簧13便于安裝和拆卸,在一種優(yōu)選地實施方式中,吊棒本體4與彈簧13連接的一端通過鎖緊螺栓9固定安裝有第一U形桿10,調節(jié)螺栓11的端部設有第二U形桿12,彈簧13的一端卡接在第一U形桿10上,另一端卡接在第二U形桿12上。
更進一步,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有彈簧13,吊棒本體4在彈簧13的作用下能自動縮入套筒1內,為了便于將吊棒本體4從套筒1內拔出,優(yōu)選地,在套筒1靠近吊棒擋塊5的一端設有第二限位螺栓14。通過第二限位螺栓14的設置,可以使吊棒本體4與套筒1之間留有一定的縫隙,便于操作。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是,設置第二限位螺栓14僅是一種優(yōu)選地實施方式,也可以采用其它手段來實現(xiàn),例如將吊棒擋塊5的直徑設置的比套筒1的直徑大也可提高操作的便利性。
以上依據(jù)圖式所示的實施例詳細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構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但本實用新型不以圖面所示限定實施范圍,凡是依照本實用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仍未超出說明書與圖示所涵蓋的精神時,均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