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紡織用繞線裝置。
背景技術:
紡織機械是把天然纖維或化學纖維加工成為紡織品所需要的各種機械設備,廣義的紡織機械還包括生產化學纖維的化工機械,紡織機械是紡織工業(yè)的生產手段和物質基礎,其技術水平、質量和制造成本,直接關系到紡織工業(yè)的發(fā)展。
化學纖維在生產結束后都纏繞在固定纏繞管上,而這種纏繞管成本較高不適用于直接對化學纖維進行加工,因此需要將其轉移到特定銅管上,從而進行化學纖維的加工。
而現有的繞線裝置單次只能對一組纖維進行纏繞,若同時纏繞多組則很容易發(fā)生線頭交織在一起,因此目前市場上的繞線裝置工作效率低下,需要發(fā)明一種工作效率高,同時不會出現線頭發(fā)生交織的情況的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紡織用繞線裝置,具備纏繞效率高,并且同時可以進行分線的優(yōu)點,解決了背景技術中提到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紡織用繞線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頂部與分線裝置的底部固定連接,且底座的頂部并且位于分線裝置的一側固定安裝有固定塊,所述固定塊的頂部與電機箱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電機箱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電機。
所述分線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底部開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壁的一側與分線板的一側固定連接,所述分線板遠離凹槽內壁的一側鑲嵌有軸承,所述軸承的中心處插接有分線桿,分線桿和軸承的數量都為十個,且分線板的上方并且位于每兩個分線桿之間均設置有擋板,所述擋板底部的一側與分線板的頂部固定連接,且擋板的底部并且位于遠離分線板的一側與支撐桿的頂部固定連接,擋板的一側與凹槽的側壁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的底部與底座的頂部固定連接,所述凹槽的頂部開設有貫穿殼體的分線孔,且分線孔連通殼體的頂部與凹槽的內腔。
所述分線裝置的頂部從左到右依次固定安裝有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靠近第二固定板的一側與轉動桿的一端活動連接,所述電機的輸出軸貫穿第二固定板并與轉動桿遠離第一固定板的一段固定連接,所述第一固定板上開設有貫穿第一固定板兩側的通孔,且通孔位于轉動桿的上方,且通孔的內部貫穿設置有連桿,所述連桿靠近第二固定板的一段與轉桿的一段固定連接,所述轉桿遠離連桿的一端與第二固定板活動連接,且連桿遠離轉桿的一端與把手的一段固定連接,且轉桿的表面纏繞有拉繩,所述拉繩遠離轉桿的一段與拉環(huán)固定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的底部與支撐腿的頂部固定連接,且支撐腿的數量為四個。
優(yōu)選的,所述電機箱的表面呈網狀開設有散熱孔。
優(yōu)選的,所述分線桿遠離分線板的一側螺紋連接有螺母。
優(yōu)選的,所述把手呈L形,且把手遠離轉桿的一端設置有防滑墊。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腿的底部設置有減震墊,且減震墊的底部設置有防滑紋。
優(yōu)選的,所述拉環(huán)的半徑小于分線孔的半徑。
優(yōu)選的,所述轉桿和轉動桿的表面均設置有限位板。
優(yōu)選的,所述限位板的數量為九個,且九個限位板等距離排列在轉桿和轉動桿上。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分線裝置,通過分線板、分線桿、擋板和分線孔的配合,通過將纏繞化學纖維的纏繞筒固定在分線桿上,然后使每根化學纖維單獨穿過分線孔,從而使分線時化學纖維不會發(fā)生纏繞在一起的效果,并同時,可以進行多組化學纖維同時進行繞線的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繞線效率。
2、本發(fā)明通過設置轉桿、把手、拉繩和拉環(huán)的配合,從而使化學纖維可以快速的穿過分線孔,達到分線孔的頂部并且與轉動桿進行連接綁定,從而進行纏繞的工作,從而大大的加快了繞線的工作效率。
3、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便于推廣和使用。
4、本發(fā)明通過設置把手,通過手動調節(jié)轉桿的,從而大大的增加了可操作的空間避免因機械式的操作導致拉繩的斷裂,設計更加人性化。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分線裝置的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發(fā)明限位板側視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分線裝置、201殼體、202凹槽、203分線板、204軸承、205分線桿、206擋板、207支撐桿、208分線孔、3固定塊、4電機箱、5電機、6第一固定板、7第二固定板、8轉動桿、9通孔、10連桿、11轉桿、12把手、13拉繩、14拉環(huán)、15支撐腿、16散熱孔、17螺母、18防滑墊、19減震墊、20限位板。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3,一種紡織用繞線裝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底部與支撐腿15的頂部固定連接,且支撐腿15的數量為四個,支撐腿15的底部設置有減震墊19,且減震墊19的底部設置有防滑紋,通過設置支撐腿15來支撐底座1,使底座1更加的穩(wěn)定,并且通過設置減震墊19來保護改繞線裝置,放置在工作時發(fā)生抖動,底座1的頂部與分線裝置2的底部固定連接,且底座1的頂部并且位于分線裝置2的一側固定安裝有固定塊3,固定塊3的頂部與電機箱4的底部固定連接,電機箱4的表面呈網狀開設有散熱孔16,通過開設散熱孔16對電機箱4內的電機進行散熱,從而防止其因長時間工作導致電機5的壽命降低的問題,電機箱4的內部固定安裝有電機5,電機5的供電方式為外置電源供電,通過分線裝置2進行分線,并且通過啟動電機5從而進行繞線的工作,達到同時進行多組化學纖維同時纏繞并且不會發(fā)生線頭交織的效果。
分線裝置2包括殼體201,殼體201為實心殼體201,殼體201的底部開設有凹槽202,凹槽202內壁的一側與分線板203的一側固定連接,分線板203遠離凹槽202內壁的一側鑲嵌有軸承204,軸承204的中心處插接有分線桿205,分線桿205遠離分線板203的一側螺紋連接有螺母17,將纏繞筒固定在分線桿205上后,通過螺母17對其進行纖維,放置其發(fā)生脫落的情況,分線桿205和軸承204的數量都為十個,且分線板203的上方并且位于每兩個分線桿205之間均設置有擋板206,擋板206底部的一側與分線板203的頂部固定連接,且擋板206的底部并且位于遠離分線板203的一側與支撐桿207的頂部固定連接,擋板206的一側與凹槽202的側壁固定連接,支撐桿207的底部與底座1的頂部固定連接,凹槽202的頂部開設有貫穿殼體201的分線孔208,且分線孔208連通殼體201的頂部與凹槽202的內腔,通過設置多個分線桿205和分線孔208,并且對應設置相同數量的分線孔208,從而使該分線裝置2同時可以進行多組分線工作提高了分線的效率,同時每一組化學纖維對應穿過一個分線孔208,從而避免化學纖維的線頭發(fā)生交織的情況。
分線裝置2的頂部從左到右依次固定安裝有第一固定板6和第二固定板7,第一固定板6靠近第二固定板7的一側與轉動桿8的一端活動連接,第一固定板6上開設有盲孔,并且轉動桿8的一端通過螺栓配合固定安裝有呈圓柱形的突出狀并插入盲孔的內部,并且圓柱形的突出狀與盲孔的內部滑動連接,并且電機5的輸出軸貫穿第二固定板7并與轉動桿8遠離第一固定板6的一段固定連接,第一固定板6上開設有貫穿第一固定板6兩側的通孔9,且通孔9位于轉動桿8的上方,且通孔9的內部貫穿設置有連桿10,連桿10靠近第二固定板7的一段與轉桿11的一段固定連接,轉桿11遠離連桿10的一端與第二固定板7活動連接,且連桿10遠離轉桿11的一端與把手12的一段固定連接,把手12呈L形,且把手12遠離轉桿11的一端設置有防滑墊18,通過設置把手12,并將其設置成L形,從而方便人工進行搖動,并且手動調節(jié)轉桿11的,若是發(fā)生拉環(huán)14卡在分線孔208內的情況,人工操作便可以反向轉動把手12,從而使拉環(huán)14下降,然后重新將其吊起,避免機器操作使拉繩13斷裂,從而使機器發(fā)生損壞,從而大大的增加了可操作的空間避免因機械式的操作導致拉繩13的斷裂,設計更加人性化,且轉桿11的表面纏繞有拉繩13,拉繩13遠離轉桿11的一段與拉環(huán)14固定連接,拉環(huán)14的半徑小于分線孔208的半徑,轉桿11和轉動桿8的表面均設置有限位板20,限位板20的數量為九個,且九個限位板20等距離排列在轉桿11和轉動桿8上,限位板20呈矩形,且限位板20的表面開設有讓轉桿11穿過的圓形孔,并且限位板20的一側開設有放置轉動桿8的半圓形槽,并且限位板20的底部與殼體201的頂部固定連接,通過設置轉桿11、把手12、拉繩13和拉環(huán)14的配合,通過轉動把手12使轉桿11旋轉,從而使拉繩13和拉環(huán)14的一端通過分線孔208達到凹槽202的內部,然后將化學纖維綁定在拉環(huán)14上,然后反向轉動把手12,從而使轉桿11反向轉動,從而使拉繩13和拉環(huán)14配合將化學纖維的一端吊起并穿過分線孔208到達殼體201的頂部,然后將其纏繞在設置在轉動桿8上的銅管上,從而使化學纖維可以快速的穿過分線孔208,達到分線孔208的頂部并且與轉動桿8進行連接綁定,從而進行纏繞的工作,從而大大的加快了繞線的工作效率。
使用時,將纏繞化學纖維的纏繞筒固定在分線桿205上,然后擰上螺母17從而對其進行限位,然后轉動把手12使轉桿11旋轉,從而使拉繩13和拉環(huán)14的一端通過分線孔208達到凹槽202的內部,然后將化學纖維綁定在拉環(huán)14上,然后反向轉動把手12,從而使轉桿11反向轉動,從而使拉繩13和拉環(huán)14配合將化學纖維的一端吊起并穿過分線孔208到達殼體201的頂部,然后將其纏繞在設置在轉動桿8上的銅管上,然后啟動電機5,此時轉動桿8進行轉動,當轉動桿8轉動時,從而使化學纖維分別穿過對應的分線孔208纏繞在銅管上,從而進行后續(xù)的加工和操作。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通過設置分線裝置2,通過分線板203、分線桿205、擋板206和分線孔208的配合,通過將纏繞化學纖維的纏繞筒固定在分線桿205上,然后使每根化學纖維單獨穿過分線孔208,從而使分線時化學纖維不會發(fā)生纏繞在一起的效果,并同時,可以進行多組化學纖維同時進行繞線的工作大大的加快了繞線效率。
并同時,通過設置轉桿11、把手12、拉繩13和拉環(huán)14的配合,從而使化學纖維可以快速的穿過分線孔208,達到分線孔208的頂部并且與轉動桿8進行連接綁定,從而進行纏繞的工作,從而大大的加快了繞線的工作效率。
并同時,通過設置把手12,通過手動調節(jié)轉桿11的,從而大大的增加了可操作的空間避免因機械式的操作導致拉繩13的斷裂,設計更加人性化。
且本發(fā)明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便于推廣和使用。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盡管已經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