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包裝材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578052閱讀:222來源:國知局
包裝材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包裝材料,尤指一種一體制成并通過翻折組裝實施的包裝材。



背景技術:

隨著商品生產(chǎn)的高度分工與全球化發(fā)展,商品或其原料經(jīng)常需要經(jīng)過長距離的運輸方能抵達工廠或銷售據(jù)點,在現(xiàn)今商品越趨精密的情況下,必須于運輸過程中對商品提供良好的保護,諸多廠商會于商品周緣設置緩沖材料,一般而言為將所述緩沖材料固定在商品的邊角或端面,以防止商品因碰撞受損。然而,現(xiàn)有的緩沖材料仍存在諸多缺點。

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號第390340號“紙漿成形之打包用角紙”,所述前案揭示其角紙是利用于一模具倒入紙漿烘干后而成形成L形狀的角紙,成形后的L形狀的角紙形成一定形的固定結構,無法以平整堆疊的方式收納,導致收納存放時會占據(jù)過多的倉儲空間,不利于運送。又,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號第516507號“紙板型護角紙結構改良”,所述前案揭示其主要是利用多片紙板來相互黏合,預先形成一具有多層紙板而上下疊合黏固結合成一體的結構,之后再以一包覆面紙將上述已黏固成一體的多層結構包覆,最后經(jīng)模具加壓制成為L型護角紙結構。然而此種現(xiàn)有角紙結構需通過模具加壓才能形成L型護角紙結構,工序復雜,且成形后的紙板型護角紙亦形成一固定的態(tài)樣,而無法以平整堆疊的方式收納,導致收納存放時會占據(jù)過多的倉儲空間,且不利倉儲與運送。

由上述可知,現(xiàn)有的緩沖材料普遍具有制作工序繁雜以及占用空間過大的缺點,進而產(chǎn)生存放、運送不易的問題,亟待改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緩沖材料的制作工序繁雜的問題。本發(fā)明的次要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緩沖材料型態(tài)固定難以堆疊,而導致的運送及倉儲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包裝材,由一緩沖材料一體制作而成,包含一底板、一第一側板及一第二側板。所述底板包含有一供所述第一側板連接的第一側邊以及一連接所述第一側邊并與所述第一側邊共同界定出一夾角并供所述第二側板連接的第二側邊,所述第一側板具有一第一板體、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板體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一側邊的第一折線以及一設置于所述第一板體鄰近所述第二側板一側的第一組接部,所述第二側板具有一第二板體、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板體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側邊的第二折線以及一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體鄰近所述第一側板一側的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板體以所述第一折線朝所述底板彎折,而所述第二板體則以所述第二折線朝所述底板彎折,并令所述第一組接部與所述第一連接部產(chǎn)生卡接完成所述包裝材。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接部為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連接部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鄰近所述第一側板一側的第一連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連接片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板體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連接片朝遠離所述第二板體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一連接片以所述第一折痕朝所述第一板體方向彎折,并令所述第一卡榫與所述第一凹槽產(chǎn)生卡接。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為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組接部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板體鄰近所述第二側板一側的第一連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連接片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一板體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連接片朝遠離所述第一板體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一連接片以所述第一折痕朝所述第二板體方向彎折,并令所述第一卡榫與所述第一凹槽產(chǎn)生卡接。

于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側板更包含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板體遠離所述第一折線一側的第一加固片以及一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板體與所述第一加固片的第一折疊線,且所述第一加固片于遠離所述第一折疊線一側為一第一組裝側邊,所述第二側板則更包含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遠離所述第二折線一側的第二加固片以及一用于連接所述第二板體與所述第二加固片的第二折疊線,而所述第二加固片于遠離所述第二折疊線一側為一第二組裝側邊,于所述第一板體朝所述底板方向彎折后,令所述第一加固片以所述第一折疊線朝所述第一板體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一板體上,進而以所述第一組裝側邊抵頂所述底板形成固定,亦于所述第二板體朝所述底板方向彎折后,進一步令所述第二加固片以所述第二折疊線朝所述第二板體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二板體上,以所述第二組裝側邊抵頂所述底板形成固定。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底板具有一連接所述第二側邊并與所述第二側邊共同界定出另一夾角的第三側邊,而所述包裝材更包含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三側邊的第三側板,所述第三側板具有一第三板體、一形成于所述第三板體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三側邊的第三折線以及一設置于所述第三板體鄰近所述第二側板一側的第二組接部,而所述第二側板更具有一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體鄰近所述第三側板一側的第二連接部,于所述第二板體朝所述底板彎折后,所述第三板體以所述第三折線朝所述底板彎折,并令所述第二組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產(chǎn)生卡接完成所述包裝材。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接部及所述第二組接部分別為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連接部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鄰近所述第一側板一側的第一連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連接片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板體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連接片朝遠離所述第二板體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鄰近所述第三側板一側的第二連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片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板體的第二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二連接片朝遠離所述第二板體方向突出的第二卡榫,所述第一連接片以所述第一折痕朝所述第一板體方向彎折,而所述第二連接片以所述第二折痕朝所述第三板體方向彎折,令所述第一卡榫與所述第一凹槽產(chǎn)生卡接,且令所述第二卡榫與所述第二凹槽產(chǎn)生卡接。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部及所述第二連接部分別為一第一凹槽及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一組接部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板體鄰近所述第二側板一側的第一連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連接片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一板體的第一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一連接片朝遠離所述第一板體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所述第二組接部具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三板體鄰近所述第二側板一側的第二連接片、一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片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三板體的第二折痕以及一自所述第二連接片朝遠離所述第三板體方向突出的第二卡榫,其中,所述第一連接片及所述第二連接片分別以所述第一折痕及所述第二折痕朝所述第二板體方向彎折,而令所述第一卡榫與所述第一凹槽產(chǎn)生卡接,且令所述第二卡榫與所述第二凹槽產(chǎn)生卡接。

于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三側板更包含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三板體遠離所述第三折線一側的第三加固片以及一用于連接所述第三板體與所述第三加固片的第三折疊線,且所述第三加固片于遠離所述第三折疊線一側為一第三組裝側邊,所述第三板體朝所述底板方向彎折后,令所述第三加固片以所述第三折疊線朝所述第三板體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三板體上,進而以所述第三組裝側邊抵頂所述底板形成固定。

通過前述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具有下述優(yōu)點:

一、本發(fā)明制成時為一平面板狀結構,當使用者需要時再通過折疊卡接的手法即可組裝成立體結構而完成所述包裝材的實施,具有便利性高、利于儲存及運輸?shù)奶攸c。

二、本發(fā)明通過所述多個組接部分別與所述多個連接部卡合固定,使不同側板之間形成強固的連結關系,經(jīng)碰撞不易松脫而可緊密迫緊于商品的邊角,提升結構強度及可靠性。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附圖說明

圖1為第一實施例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第一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3A至圖3E為第一實施例的組裝示意圖(一)~(五)。

圖4為第二實施例的局部實施示意圖。

圖5為第三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

圖6為第四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

其中,附圖標記:

1底板 11第一側邊

12第二側邊 13第三側邊

14第四側邊

2第一側板 21第一板體

211第一折線 212第一凸出切破段

22第一加固片 221第一折疊線

222第一組裝側邊 223第一卡接凸部

23第一組接部 231第一連接片

232第一折痕 233第一卡榫

24第四組接部 25第五凹槽

3第二側板 31第二板體

311第二折線 312第二凸出切破段

32第二加固片 321第二折疊線

322第二組裝側邊 323第二卡接凸部

33第一連接部 331第一連接片

332第一折痕 333第一卡榫

34第二連接部 341第二連接片

342第二折痕 343第二卡榫

4第三側板 41第三板體

411第三折線 412第三凸出切破段

42第三加固片 421第三折疊線

422第三組裝側邊 423第三卡接凸部

43第二組接部 44第三組接部

45頂板 451第五卡榫

5第四側板 51第四板體

511第四折線 512第四凸出切破段

52第四加固片 521第四折疊線

522第四組裝側邊 523第四卡接凸部

53第三連接部 531第三連接片

532第三折痕 533第三卡榫

54第四連接部 541第四連接片

542第四折痕 543第四卡榫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2,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包裝材,所述包裝材由一緩沖材料一體制作而成,如一瓦楞紙、一塑化材料板、一發(fā)泡板或是其它具有適當強度及彈性的材料所制成。于本實施例中,所述包裝材包含一底板1以及分別連接所述底板1的一第一側板2、一第二側板3、一第三側板4與一第四側板5,所述底板1包含一第一側邊11、一連接所述第一側邊11并與所述第一側邊11共同界定出一夾角的第二側邊12、一連接所述第二側邊12并與所述第二側邊12共同界定出另一夾角的第三側邊13及一連接所述第三側邊13及所述第一側邊11的第四側邊1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底板1為四邊形,且任意二相鄰側邊之間的夾角為90°,但本發(fā)明并不應以此為限,所述底板1亦可為三角形、五角形或其它多邊形。

承上,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側板3、所述第三側板4及所述第四側板5分別連接于所述底板1的所述第一側邊11、所述第二側邊12、所述第三側邊13及所述第四側邊14。其中,所述第一側板2具有一第一板體21、一形成于所述第一板體21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一側邊11的第一折線211、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板體21遠離所述第一折線211一側的第一加固片22、一用于連接所述第一板體21與所述第一加固片22的第一折疊線221及一設置于所述第一板體21鄰近所述第二側板3一側的第一組接部23。所述第一加固片22于遠離所述第一折疊線221一側為一第一組裝側邊222,所述第一組裝側邊222上設有至少一自所述第一加固片22朝遠離所述第一折疊線221方向一體凸出的第一卡接凸部223,而所述第一折線211包含有至少一對應所述第一卡接凸部2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一凸出切破段212。又,所述第二側板3的結構與所述第一側板2相似,具有一第二板體31、一形成于所述第二板體31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側邊12的第二折線311、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31遠離所述第二折線311一側的第二加固片32、一用于連接所述第二板體31與所述第二加固片32的第二折疊線321以及一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體31鄰近所述第一側板2一側的第一連接部33。又,所述第二加固片32于遠離所述第二折疊線321一側為一第二組裝側邊322,所述第二組裝側邊322上設有至少一自所述第二加固片32朝遠離所述第二折疊線321方向一體凸出的第二卡接凸部323,所述第二折線311包含有至少一對應所述第二卡接凸部3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二凸出切破段312。再者,所述第一組接部23及所述第一連接部33可以多種不同的形態(tài)實施,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接部23為一面向所述第二側板3的一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連接部33包含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31鄰近所述第一側板2一側的第一連接片331、一形成于所述第一連接片331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板體31的第一折痕332及一自所述第一連接片331朝遠離所述第二板體31方向突出以與所述第一凹槽形成卡接關系的第一卡榫333。

請參閱圖2及圖3A至圖3E,欲實施本發(fā)明,首先令所述第一加固片22以所述第一折疊線221朝所述第一板體21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一板體21上,并令所述第二加固片32以所述第二折疊線321朝所述第二板體31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二板體31上,使所述第一卡接凸部223及所述第二卡接凸部323分別位于所述第一凸出切破段212及所述第二凸出切破段312上方。接著,將所述第一板體21以所述第一折線211朝所述底板1彎折,使所述第一加固片22的所述第一組裝側邊222緊密抵頂于所述底板1形成卡固,且彎折后所述第一凸出切破段212與所述底板1分離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一卡接凸部223移動的空間(圖未示),以進一步加強所述第一側板2與所述底板1之間的卡固關系。另一方面,所述第二板體31以所述第二折線311朝所述底板1彎折,使所述第二加固片32的所述第二組裝側邊322緊密抵頂于所述底板1形成卡固,且彎折后所述第二凸出切破段312與所述底板1分離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二卡接凸部323移動的空間(圖未示),以加強所述第二側板3與所述底板1之間的卡固關系。承上,待所述第一側板2及所述第二側板3均朝向所述底板1彎折后,所述第二板體31的所述第一連接片331以所述第一折痕332朝向所述第一側板2彎折,直至所述第一連接片331與所述第一板體21共平面,而令所述第一卡榫333卡接于所述第一組接部23(即所述第一凹槽)而使得所述第一側板2與所述第二側板3之間形成穩(wěn)固的卡合關系,此時所述包裝材即可裝設于受保護商品的邊角位置,做為緩沖防護角材使用。

再者,所述第三側板4的位置與所述第一側板2的位置為對應,并具有與所述第一側板2相似的結構,所述第三側板4具有一第三板體41、一形成于所述第三板體41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三側邊13的第三折線411、一連接于所述第三板體41遠離所述第三折線411一側的第三加固片42、一用于連接所述第三板體41與所述第三加固片42的第三折疊線421及一設置于所述第三板體41鄰近所述第二側板3一側的第二組接部43。又,所述第三加固片42于遠離所述第三折疊線421一側為一第三組裝側邊422,所述第三組裝側邊422上設有至少一自所述第三加固片42朝遠離所述第三折疊線421方向一體凸出的第三卡接凸部423,而所述第三折線411包含有至少一對應所述第三卡接凸部4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三凸出切破段412。又,所述第二側板3更具有一設置于所述第二板體31鄰近所述第三側板4一側的第二連接部34,并通過所述第二連接部34與所述第三側板4的所述第二組接部43產(chǎn)生卡接。具體來說,所述第二組接部43為一面向所述第二側板3的一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連接部34包含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二板體31鄰近所述第三側板4一側的第二連接片341、一形成于所述第二連接片341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二板體31的第二折痕342以及一自所述第二連接片341朝遠離所述第二板體31方向突出以與所述第二凹槽形成卡接關系的第二卡榫343。

復請參閱圖3A至圖3E,欲進一步組裝本發(fā)明,需令所述第三加固片42以所述第三折疊線421朝所述第三板體41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三板體41上,使所述第三卡接凸部423位于所述第三凸出切破段412上方,再將所述第三板體41以所述第三折線411朝所述底板1彎折,使所述第三加固片42的所述第三組裝側邊422緊密抵頂于所述底板1,并使所述第三凸出切破段412與所述底板1分離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三卡接凸部423移動的空間(圖未示),令所述第三側板4與所述底板1之間形成穩(wěn)定的卡固關系。接著,所述第二側板3朝向所述底板1彎折固定之后,所述第二連接片341以所述第二折痕342朝向所述第三側板4彎折,直至所述第二連接片341與所述第二板體31共平面,令所述第二卡榫343卡接于所述第二凹槽(即所述第二組接部43)而使得所述第二側板3與所述第三側板4之間亦形成穩(wěn)固的組接關系。

最末,所述第四側板5與所述第二側板3為對應相似結構,所述第四側板5具有一第四板體51、一形成于所述第四板體51上并用以連接所述第四側邊14的第四折線511、一連接于所述第四板體51遠離所述第四折線511一側的第四加固片52、及一用于連接所述第四板體51及所述第四加固片52的第四折疊線521,且所述第四加固片52于遠離所述第四折疊線521一側為一第四組裝側邊522,所述第四組裝側邊522上設有至少一自所述第四加固片52朝遠離所述第四折疊線521方向一體凸出的第四卡接凸部523,而所述第四折線511包含至少一對應所述第四卡接凸部523的位置切割形成的第四凸出切破段512。進一步地,所述第三板體41鄰近所述第四側板5的一側設置有一第三組接部44,所述第一板體21鄰近所述第四側板5的一側設置有一第四組接部24,而所述第四板體51鄰進所述第三板體41及所述第一板體21的相對兩側分別設置有一第三連接部53及一第四連接部54。于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三組接部44及所述第四組接部24分別為一第三凹槽及一第四凹槽,所述第三連接部53包含有一第三連接片531、一用以連接所述第四板體51及所述第三連接片531的第三折痕532以及一朝遠離所述第四板體51方向突出以與所述第三凹槽形成卡接關系的第三卡榫533,而所述第四連接部54包含有一第四連接片541、一用以連接所述第四板體51及所述第四連接片541的第四折痕542以及一朝遠離所述第四板體51方向突出以與所述第四凹槽形成卡接關系的第四卡榫543。

欲完成本發(fā)明的包裝材,需令所述第四加固片52以所述第四折疊線521朝所述第四板體51翻折而疊置于所述第四板體51上,再將所述第四板體51以所述第四折線511朝所述底板1彎折,以令所述第四組裝側邊522緊密抵頂于所述底板1,并使所述第四凸出切破段512與所述底板1分離而形成一限制所述第四卡接凸部523移動的空間(圖未示),使所述第四側板5與所述底板1之間形成穩(wěn)定的卡固關系。最后,于所述第一側板2及所述第三側板4朝向所述底板1彎折固定之后,令所述第三連接片531以所述第三折痕532朝向所述第三側板4彎折至與所述第三板體41共平面,并令所述第四連接片541以所述第四折痕542朝向所述第一側板2彎折至與所述第一板體21共平面,使所述第三卡榫533及所述第四卡榫543分別卡接于所述第三凹槽(即所述第三組接部44)及所述第四凹槽(即所述第四組接部24),以使所述第四側板5穩(wěn)固連接所述第一側板2及所述第三側板4,而完成本發(fā)明所述包裝材第一實施例的實施態(tài)樣。此時彼此連接的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側板3、所述第三側板4及所述第四側板5環(huán)繞定義出一容置空間,使用者可將所述商品置放于所述容置空間內,以對所述商品的周緣提供完成的防護效果。

需注意的是,本案第一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組接部23、24、43、44與所述多個連接部33、34、53、54的型態(tài)為相符,以圖3E為例,所稱型態(tài)相符的含意是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一卡榫333具有彼此對應的形狀而能互相吻合,例如所述第一凹槽為一燕尾槽,而所述第一卡榫333為形狀與所述燕尾槽相對應的燕尾卡榫,但不限為燕尾形。又,所述多個組接部23、24、43、44與所述多個連接部33、34、53、54的型態(tài)亦可為相異,請參圖4所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局部實施示意圖,所述第四組接部24(所述第四凹槽)以燕尾槽型態(tài)實施,但所述第四卡榫543卻以圓弧形卡榫的型態(tài)實施,如此一來,當所述第四卡榫543卡接于所述第四凹槽時會產(chǎn)生些微形變,并借由本身的彈性恢復力抵頂所述第四凹槽的內緣形成干涉,如此亦可使所述第四組接部24與所述第四連接部54形成穩(wěn)固組接在一起。同理,所述第一組接部23與所述第一連接部33的型態(tài)、所述第二組接部43與所述第二連接部34的型態(tài)及所述第三組接部44與所述第三連接部53的型態(tài)亦可為相異。

再者,請參閱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此例中所述包裝材的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基本相同,但省略了所述四側板5的構造,僅以所述底板1、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側板3及所述第三側板4構成一畚箕狀的實施態(tài)樣,以此態(tài)樣實施的所述包裝材可包覆所述商品的邊角及邊緣,保護商品的末端。

最末,請參閱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此例中所述包裝材的結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基本相同,差異在于所述第三側板4更具有一頂板45以取代所述第三加固片42。其中,所述頂板45通過所述第三折疊線421連接所述第三板體41遠離所述第三折線411的一側,并具有一設于所述頂板45遠離所述第三板體41一側的第五卡榫451,而所述第一板體21連接所述第一加固片22的一側則對應所述第五卡榫451的位置設有一第五凹槽25。實施時,先將所述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側板3、所述第三側板4及所述第四側板5分別向所述底板1彎折固定后,再令所述頂板45以所述第三折疊線421朝所述第一側板2方向彎折并抵靠于第一側板2、所述第二側板3及所述第四側板5上,再進一步將所述第五卡榫451朝所述第一板體21彎折卡接于所述第五凹槽25內,完成組裝。借所述頂板45的彎折,使所述包裝材形成一盒狀結構并得以將所述商品封閉限制于所述容置空間內,對所述商品提供全方位的防護。

此外,第四實施例中所述多個組接部23、24、43、44與所述多個連接部33、34、53、54的結構恰與第一實施例相反,以所述第一組接部23及所述第一連接部33為例,所述第一組接部23包含有一連接于所述第一板體21的第一連接片231、一用以連接所述第一板體21與所述第一連接片231的第一折痕232以及一自所述第一連接片231朝遠離所述第一板體21方向突出的第一卡榫233,而所述第一連接部33為一對應所述第一卡榫233并與所述第一卡榫233形成卡接關系的第一凹槽,也就是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組接部23及所述第一連接部33的型態(tài)互換實施。同理,所述第二組接部43及所述第二連接部34、所述第三組接部44及所述第三連接部53及所述第四組接部24及所述第四連接部54亦為與第一實施例所揭露型態(tài)互換實施。

當然,本發(fā)明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jù)本發(fā)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