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卷取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腹板(web)材料的卷取裝置。
背景技術:
在例如切割腹板材料的切條機中,在切割后,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一般,如特開平9-86733號公報所記載,以卷取臂支承卷取輥,驅動電機設在卷取臂上,通過驅動電機卷取輥旋轉,以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
此時,若驅動電機發(fā)生振動,其反作用力會傳至卷取臂及卷取輥,免不了會影響到卷取精度。因此,強烈期盼其改良。
因此,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特別構造的新的卷取裝置,以便消除驅動電機的振動影響。
發(fā)明內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以卷取臂支承卷取輥,驅動電機與其組合在一起。驅動電機具有主體及旋轉軸,旋轉軸貫穿主體并突出其兩側。此外在卷取臂上設置有一對軸承,以便將旋轉軸以能旋轉的方式支承于主體兩側。此外,制轉件設在卷取臂與主體間,通過制轉件在旋轉軸的旋轉方向限制主體移動,使主體不旋轉。因此,可通過驅動電機使卷取輥旋轉,以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
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驅動電機具有中空軸,旋轉軸嵌入中空軸內。此外,沿其旋轉方向,旋轉軸及中空軸受到鍵或花鍵限制,旋轉軸與中空軸一體旋轉。此外,旋轉軸或中空軸連結于卷取輥,由此卷取輥旋轉。
在優(yōu)選實施例中,保持間隔配置有多個卷取臂,在相鄰成對的臂間分別支承有卷取輥。此外,在各對臂中,在兩個或其中之一的臂上設有驅動電機,通過此電機卷取輥旋轉。
此外,各電機配置于同一軸線上,其旋轉軸可相互連結。
此外,各電機配置成朝相同方向旋轉。
圖1是顯示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說明圖。
圖2是圖1裝置的驅動電機的剖面圖。
圖3是顯示圖1的旋轉軸的連結狀態(tài)的說明圖。
圖4是顯示另一實施例的說明圖。
圖5是顯示使用于圖4裝置的止動器的說明圖。
圖6是顯示另一實施例的說明圖。
圖7是顯示另一實施例的說明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
圖1顯示本發(fā)明的卷取裝置。在此裝置中,以卷取臂1支承卷取輥2,驅動電機與其組合在一起。驅動電機具有主體3及旋轉軸4,旋轉軸4貫穿主體3,并突出其兩側。此外在卷取臂1設置有一對軸承5,以便將旋轉軸4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于主體3兩側。此外,制轉件6設在卷取臂1與主體3間。制轉件6由金屬片構成,其一端安裝并固定于卷取臂1,另一端安裝并固定于主體3。因此,由制轉件6在旋轉軸4的旋轉方向限制主體3活動,使主體3不旋轉。
此外,如圖2所示,驅動電機具有中空軸7,旋轉軸4嵌入中空軸7內,并突出主體3兩側。再者,沿其旋轉方向,旋轉軸4及中空軸7受到鍵或花鍵限制,旋轉軸4與中空軸7一體旋轉。并且,在主體3兩側,由軸承5支承旋轉軸4。因此,若旋轉軸4或中空軸7連結于卷取輥2,則可由驅動電機使卷取輥2旋轉,而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2上。
再者,此裝置是切條機的卷取裝置,其在保持間隔配置有多個卷取臂1、在相鄰成對的臂1間分別支承卷取輥2方面,是與日本特開平9-86733號公報的配置相同。在腹板材料切割后,將其卷取于芯部8以形成卷取輥2,這方面也與同公報的配置相同。此外在各對臂1中的兩個或其中之一的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由此電機使芯部8及卷取輥2旋轉,以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2。例如,將傳動軸9設于卷取臂1,將夾頭(chuck)10設于傳動軸9,在相鄰成對的臂1間分別配置芯部8,并將其兩端固定于夾頭10。此外,旋轉軸4或中空軸7與傳動軸9由齒輪11或帶12連結,旋轉軸4與中空軸7一體旋轉,分別由齒輪11及帶12減速,利用其轉矩芯部8及卷取卷簡2旋轉。
因此,在此裝置的情形,驅動電機具有一定重量,由軸承5來支承旋轉軸4,重量作用于軸承5。而且由軸承5來支承該重量。制轉件6僅限制主體3,重量不作用于制轉件6上。因此,即使在驅動電機發(fā)生振動,振動會由軸承5所吸收,其反作用力不會傳輸至卷取臂1及卷取輥2。其結果,能夠確實地卷取腹板材料,其卷取精度高,優(yōu)選為,在旋轉軸4及齒輪11損傷時,可自中空軸7將其拆下,任意地進行更換。
雖然如前述,在腹板材料切割后,將其卷取于卷取輥2,但不限于切割寬度一定。因此,在此裝置中,可沿導軌13移動卷取臂1,使其間隔對應切割寬度。其后,在相鄰成對的臂1間分別配置芯部8支承卷取輥2,而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其上。卷取輥2具有對應切割寬度的長度。
再者,在此裝置中,各電機配置于同一軸線上,其旋轉軸4可相互連結。此外,各電機配置成朝相同方向旋轉,在各電機朝相同方向旋轉時,其轉矩特性相同。
因此,例如圖3所示,在長尺寸卷取輥2的情況下,沿導軌13移動卷取臂1,適當增大其間隔,使其對應卷取輥2的長度。此后,由夾頭10固定芯部8,以卷取臂1支承卷取輥2。再者,不僅在支承卷取輥2的卷取臂1上,在其以外的卷取臂1上也設置驅動電機,并如前述,將各電機配置于同一軸線上。因此,其旋轉軸4可由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4及連結軸15連結。
因此,可由各電機使卷取輥2旋轉,能夠擴大其轉矩控制范圍,即便是長尺寸卷取輥2也沒有問題。并且,電機具有相同轉矩特性,容易進行轉矩控制。進而,在使卷取輥2旋轉時,其轉矩大,在減速前,僅由聯(lián)結器14及連結軸15傳送電機的轉矩,其轉矩變小。因此,不必使用大規(guī)格的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4。
此外,雖然日本特開平9-86733號公報記載有在切割機中,在腹板材料切割后,將其分配至前后兩側的卷取裝置,但圖4的實施例,是在前側的卷取裝置中保持間隔配置四對臂1,驅動電機設于各對臂1中的左側臂1。如同圖1的實施例,驅動電機具有主體3、旋轉軸4及中空軸。再者,旋轉軸4或中空軸與傳動軸9由帶12等驅動系統(tǒng)連結,中空軸及旋轉軸4由驅動電機旋轉,經(jīng)帶12等驅動系統(tǒng)減速后,利用其轉矩使芯部8及卷取輥2旋轉,而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2。再者,在右側臂1設有旋轉軸16,旋轉軸16與傳動軸9由帶12等驅動系統(tǒng)連結。因此,也可沿導軌移動卷取臂1,由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7連結旋轉軸4與旋轉軸16,在特定的一對臂1間,由二電機來使芯部8及卷取輥2旋轉。后側的卷取裝置也相同。
在圖4的實施例中,也可如圖5所示,在沿導軌移動卷取臂1、由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7連結旋轉軸4與旋轉軸16時,由止動器18停止卷取臂1。當止動器19呈垂直狀態(tài)直立時,可由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7連結旋轉軸4與旋轉軸16,而當止動器19呈水平狀態(tài)倒下時,可使卷取臂1停止,而使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7保持在分離狀態(tài)。
此外,在圖6的實施例中,在前側的卷取裝置中保持間隔配置四對臂1,就左半部的臂1而言,在外側的一對臂1中的右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在內側的一對臂1中的右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在左側臂1設有旋轉軸16。就右半部的臂1而言,在外側的一對臂1中的左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在內側的一對臂1中的左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在右側臂1上設有旋轉軸16。再者,可由帶12等驅動系統(tǒng)連結旋轉軸4或中空軸與傳動軸9,由驅動電機使芯部8及卷取卷簡2旋轉,而將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2。此外,也可由帶12等驅動系統(tǒng)連結旋轉軸16與傳動軸9,由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7連結旋轉軸4與旋轉軸16,在內側的成對臂1間,由二電機使芯部8及卷取輥2旋轉。后側的卷取裝置也相同。
此外,在圖7的實施例中,在前側的卷取裝置中保持間隔配置四對臂1,就左半部的臂1而言,在外側的一對臂1中的右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在內側的一對臂1中的左側臂上1設有驅動電機。就右半部的臂1而言,在外側的一對臂1中的左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在內側的一對臂1中的右側臂1上設有驅動電機。此外,可由帶12等驅動系統(tǒng)連結旋轉軸4或中空軸與傳動軸9,由驅動電機使芯部8及卷取輥2旋轉,而將級板材卷取于卷取輥2。也可由離合器或聯(lián)結器17連結旋轉軸4與旋轉軸4,在內側或外側的成對臂1間,由二電機使芯部8及卷取輥2旋轉。后側的卷取裝置也相同。
權利要求
1.一種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支承卷取輥的卷取臂;驅動電機,其具有主體及旋轉軸,該旋轉軸貫穿主體并突出其兩側;一對軸承,其設于該卷取臂,將所述旋轉軸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于所述主體兩側;以及制轉件,其設于所述卷取臂與所述主體間,在所述旋轉軸的旋轉方向限制所述主體活動,以使主體不旋轉,并且,由所述驅動電機使所述卷取輥旋轉,而將腹板材料卷取于所述卷取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電機具有中空軸,所述旋轉軸嵌入所述中空軸內,沿其旋轉方向,所述旋轉軸及所述中空軸受到鍵或花鍵限制,所述旋轉軸與所述中空軸一體旋轉,此外,所述旋轉軸或所述中空軸連結于所述卷取輥,由此所述卷取輥旋轉。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保持間隔配置多個所述卷取臂,在相鄰成對的臂間分別支承所述卷取輥,在所述各對臂中的兩個或其中之一的臂上設置所述驅動電機,由該電機使所述卷取輥旋轉。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電機配置于同一軸線上,其旋轉軸可相互連結。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電機配置成朝相同方向旋轉。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特別構造的新的卷取裝置,以消除驅動電機的振動影響。以卷取臂(1)支承卷取輥(2),驅動電機與其組合。驅動電機具有主體(3)及旋轉軸(4),旋轉軸貫穿主體并突出其兩側。此外在卷取臂上設有一對軸承(5),以將旋轉軸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承于主體兩側。此外,制轉件(6)設在卷取臂與主體間,由制轉件在旋轉軸的旋轉方向限制主體活動,使主體不旋轉。因此,可由驅動電機旋轉卷取輥,以腹板材料卷取于卷取輥。
文檔編號B65H19/22GK1926036SQ200480042358
公開日2007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04年4月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畑中正之, 木村弘司, 加納弘一, 中村隆 申請人:株式會社西村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