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及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具備右舷氣體吹出部、左舷氣體吹出部、船底氣體吹出部。右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瘦型船的船首部的右舷船側的船體外板上,且能夠吹出氣體。左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首部的左舷船側的船體外板上,且能夠吹出氣體。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底的船體外板上,且能夠吹出氣體。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體中心線上或船體中心線附近。
【專利說明】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及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船舶,尤其是涉及一種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及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作為減少作用在船舶的船體上的阻力的一方法,已知有從船底吹出空氣(氣泡),并利用氣泡將船底整體覆蓋的方法。在上述方法中,空氣吹出部主要設置在平坦的船底。圖1A是采用了這樣的阻力減少方法的船舶(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簡要仰視圖。船舶511在船體512的平坦的船底513具備空氣吹出部514。通過在平坦的船底513設置空氣吹出部514,而能夠利用穩(wěn)定的氣泡的膜將船底513的整體覆蓋。由此,能夠減少海水產(chǎn)生的作用于船體512的阻力。這種方法對于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大的船舶,例如,方形肥痩系數(shù)(Block coefficient,Cb)相對大的船舶(例示:肥大船)有效。這樣的船舶由于平坦的船底的比例大并利用氣泡覆蓋船底,而能夠得到大的阻力減少效果。
[0003]如上所述,上述的方法在圖1A所示的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大的船舶中更有效。另一方面,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例如方形肥痩系數(shù)Cb相對小的船舶(例示:瘦型船)的情況下,這種情況有所不同。圖1B是采用了與圖1A同樣的阻力減少方法的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的簡要仰視圖。船舶501在船體502的平坦的船底503具備空氣吹出部504。這種情況下,與圖1A那樣的船舶相比,平坦的船底503的面積相對小。因此,由氣泡覆蓋的面積也減小。例如,該圖的A所示的主要船首部的范圍幾乎未由氣泡覆蓋。其結果是,即使在圖1B那樣的船舶中使用上述的方法,也難以得到充分的摩擦阻力減少效果。
[0004]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中,為了增加由氣泡覆蓋的面積,考慮利用氣泡來覆蓋船首部的范圍A的方法,并考慮將空氣吹出部設置在船首部的船側的方法。由此,包括船側或不平坦的船底在內,能夠增加由氣泡覆蓋的面積。此時,空氣吹出部的空氣供給用的室內的空氣擴散性能受到水頭(水深)的影響。例如,即使在同一室內,在空氣吹出部的孔中的水深較深的孔的附近,供給用的空氣的擴散也減少。其結果是,認為即使是設置在船側的相同的空氣吹出部,由于孔的位置,尤其是水深的不同,空氣的吹出量也會變動。而且,在船首部的側面設置空氣吹出部時,船底的中央部存在朝向長度方向而氣泡密度變低的傾向。因此,利用具有充分的密度的氣泡可能無法將船底完全覆蓋。
[0005]作為關聯(lián)的技術,在日本特開平9-226673號公報(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摩擦阻力減少船。該摩擦阻力減少船的特征在于,在船首部的船體表面的浸水部,在流線朝向從船底到船尾的各方向的區(qū)域且靜壓小的位置,將壁部穿設有多個氣體吹出口而兩端閉塞的筒型構件以朝向船首尾方向的方式安裝,將該筒型構件內設為空氣分散室,且將上述筒型構件經(jīng)由空氣送給管與加壓空氣供給裝置連通連接。
[0006]日本特開平9-226673號公報(專利文獻I)公開的摩擦阻力減少船具備從船體的外側安裝在比船首船側的吃水深度靠下方的位置的筒型構件。筒型構件形成有多個空氣吹出口且兩端閉塞。在筒型構件內形成有空氣分散室。筒型構件經(jīng)由空氣送給管而與鼓風機連接。從空氣吹出口噴出加壓空氣而產(chǎn)生微小氣泡。
[0007]在此,由于筒型構件安裝在船體的外側,因此由于筒型構件而阻力可能會增加。
[0008]另外,在日本特開平10-100984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該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特征在于,在船首部的船體外板設置船首尾方向長的開口部,并將包圍該開口部的海水吸入箱安裝在船體外板的內側,將多個氣體吹出箱以前面部露出設置在上述開口部的方式嵌入到上述海水吸入箱內排列而構成氣體吹出器,所述多個氣體吹出箱將后面部開口而在前面部穿設多個氣體吹出口且在與船首尾方向對置的兩側面部設有空氣通路,而且,在上述海水吸入箱的與氣體吹出箱的后面部對置的位置連接有供給加壓空氣的空氣送給管。
[0009]日本特開平10-100984號公報(專利文獻2)公開了一種在船體的外側部不具有突出的部分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參照圖2A及圖2B,說明日本特開平10-100984號公報(專利文獻2)公開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圖2A是設有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體的船首部的側視圖,圖2B是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A-A剖視圖。在船體601的船首部602的沒水部,在流線604朝向船底或船尾的各方向的流線區(qū)域且靜壓小的位置(比吃水線稍靠下側位置)的船體外板603設有船首尾方向長的開口部605。在開口部605安裝形成有多個空氣吹出口 606的多孔板607。在多孔板607的內側以包圍空氣吹出口 606的方式設置海水吸入箱608而構成空氣吹出器609。在船首部602的甲板上設置鼓風機612。鼓風機612與分配集管615連接。分配集管615經(jīng)由空氣送給管614a而與海水吸入箱608連接。通過從空氣吹出口606吹出加壓空氣616而形成微小氣泡617。
[0010]在此,如圖2B所示,空氣送給管614a橫向地與海水吸入箱608連接,空氣送給管614a朝向多孔板607吹出空氣。因此,從空氣送給管614a的正面的空氣吹出口 606吹出大量的空氣,但從空氣送給管614a的不是正面的空氣吹出口 606僅吹出少量的空氣。而且,越靠下方的空氣吹出口 606水壓越高,因此從上方的空氣吹出口 606吹出大量的空氣,而從下方的空氣吹出口 606僅噴出少量的空氣。
[0011]另外,在日本特開平11-291972號公報(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一種摩擦阻力減少船。該摩擦阻力減少船的特征在于,在船體外板的浸水部所需位置設置通過將加壓空氣向水中吹出而產(chǎn)生微小氣泡的主氣體吹出器,并且在比該主氣體吹出器靠船首側的位置設有產(chǎn)生比通過上述主氣體吹出器產(chǎn)生的微小氣泡的直徑大的微小氣泡的副氣體吹出器。
[0012]另外,在日本特開平11-321775號公報(專利文獻4)中公開了一種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該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特征在于,具備在水面下的船體外板上設置的摩擦阻力減少用氣泡吹出口和與該氣泡吹出口連接的船內的壓縮氣體源,用于使從上述氣泡吹出口吹出的氣泡附著在船體外表面的氣泡擴散防止用板構件在該氣泡吹出口的附近以相對于船體外表面隔開間隙的方式配置。
[0013]在先技術文獻
[0014]專利文獻
[001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226673號公報
[0016]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10-100984號公報
[0017]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11-291972號公報[0018]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11-321775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0019]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中,提供一種具有充分的摩擦阻力減少效果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而且,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是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中,提供一種能夠減少空氣吹出部的孔的位置引起的空氣的吹出量的變動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而且,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是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中,提供一種利用氣泡能夠充分地將船底覆蓋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而且,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是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中,提供一種節(jié)能且利用氣泡能夠充分地將船底覆蓋的摩擦阻力減少船。
[0020]另外,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及船舶,其能夠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船首船側部的空氣吹出孔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船首前表面的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均勻地吹出空氣。
[0021]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以外的目的和利益通過以下的說明和附圖能夠容易地確認。
[0022]本發(fā)明的第一觀點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具備右舷氣體吹出部、左舷氣體吹出部、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右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舶的船首部的右舷船側的船體外板上,且能夠吹出氣體。左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首部的左舷船側的船體外板上,且能夠吹出氣體。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底的船體外板上,且能夠吹出氣體。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體中心線上或船體中心線附近。
[0023]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右舷氣體吹出部及左舷氣體吹出部分別具備多個氣體吹出口。多個氣體吹出口優(yōu)選以與吃水線平行的方式配置。
[0024]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具備多個氣體吹出口。
[0025]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設置在沿船體中心線的方向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圍內。其中,第一位置是船首部的前端部在底面的最前端的位置。第二位置是船舶的舯部在底面的位置。
[0026]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右舷氣體吹出部及左舷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設置在沿船體中心線的方向從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的范圍內。其中,第三位置是船首部的前端部上在設置右舷氣體吹出部及左舷氣體吹出部的高度上的最前端的位置。第四位置是船舶的舯部在右舷船側及左舷船側的位置。
[0027]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設置在船體中心線上。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的船寬方向的長度優(yōu)選大于零且為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的設置位置上的船底的平坦部分的船寬方向的長度以下。
[0028]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優(yōu)選還具備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該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底的船體外板的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的后方,且能夠吹出氣體。此時,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設置在船體中心線上或船體中心線附近。
[0029]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具備多個氣體吹出口。
[0030]在上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中,右舷氣體吹出部及左舷氣體吹出部優(yōu)選在船首部的前端部上的最前端的位置結合。[0031]本發(fā)明的第二觀點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具備: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內供給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以及擴散板,將作為所述空氣吹出室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分隔成所述背面板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正面板側的第二部分。所述空氣供給管以朝向所述擴散板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背面板連接。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擴散板的下方相連而在所述擴散板的上方不相連。
[0032]優(yōu)選的是,所述背面板與所述擴散板的間隔越向下越窄。
[0033]優(yōu)選的是,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上段空氣吹出孔;以及下段空氣吹出孔,設置在比所述上段空氣吹出孔低的位置。所述正面板與所述擴散板的間隔越向下越寬。
[0034]優(yōu)選的是,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上段空氣吹出孔,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頂面的高度上;以及下段吹出孔,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底面的高度上。
[0035]本發(fā)明的第三觀點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具備: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內供給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所述空氣供給管在與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與所述背面板連接。
[0036]本發(fā)明的第四觀點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具備: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內供給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以及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所述正面板包括:上段區(qū)域;比所述上段區(qū)域靠下方的中段區(qū)域;以及比所述中段區(qū)域靠下方的下段區(qū)域。所述空氣吹出孔僅形成在所述上段區(qū)域及所述下段區(qū)域。所述空氣供給管以朝向所述中段區(qū)域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背面板連接。所述正面板與所述背面板的間隔越向下越寬。
[0037]本發(fā)明的第五觀點的船舶具備上述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0038]本發(fā)明的第六觀點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具備: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供給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所述空氣供給管以向下將空氣吹出到作為所述空氣吹出室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的方式與所述空氣吹出室連接。
[0039]優(yōu)選的是,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以及擴散板,將所述室內空間分隔成所述背面板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正面板側的第二部分。所述空氣供給管以向所述第一部分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空氣吹出室連接。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擴散板的下方相連而在所述擴散板的上方不相連。
[0040]優(yōu)選的是,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底面的高度上的下段空氣吹出孔。
[0041]優(yōu)選的是,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以及擴散板,將所述室內空間分隔成所述背面板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正面板側的第二部分。所述空氣供給管以向所述第一部分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空氣吹出室連接。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擴散板的下方相連而在所述擴散板的上方不相連。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底面的高度上的下段空氣吹出孔;以及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頂面的高度上的上段空氣吹出孔。
[0042]優(yōu)選的是,所述擴散板與所述背面板的間隔大于所述擴散板與所述正面板的間隔。
[0043]優(yōu)選的是,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以及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上段空氣吹出孔;以及下段吹出孔,設置在比所述上段空氣吹出孔低的位置。所述正面板與所述背面板的間隔越向下越寬。
[0044]本發(fā)明的第七觀點的船舶具備上述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0045]通過上述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摩擦阻力減少船中,能夠起到充分的摩擦阻力減少效果。而且,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摩擦阻力減少船中,能夠減少空氣吹出部的孔的位置引起的空氣的吹出量的變動。而且,在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摩擦阻力減少船中,能夠充分地利用氣泡將船底覆蓋。
[0046]根據(jù)上述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及具備上述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提供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及船舶,其能夠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船首船側部的空氣吹出孔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船首前表面的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均勻地吹出空氣。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7]圖1A是采用以往的阻力減少方法的船舶的簡要仰視圖。
[0048]圖1B是采用與圖1A同樣的阻力減少方法的平坦的船底的面積相對小的船舶的簡要仰視圖。
[0049]圖2A是設有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體的船首部的側視圖。
[0050]圖2B是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A-A剖視圖。
[0051]圖3A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側視圖。
[0052]圖3B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仰視圖。
[0053]圖4A是表示氣體吹出部及氣體供給室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剖視圖。
[0054]圖4B是表示氣體吹出部及氣體供給室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剖視圖。
[0055]圖5A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56]圖5B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57]圖5C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58]圖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59]圖5E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0060]圖5F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61]圖5G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62]圖5H是表示氣體吹出部的結構例的簡圖。
[0063]圖6是表示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位置的簡要仰視圖。
[0064]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仰視圖。
[0065]圖8是具備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的船首部的側視圖。
[0066]圖9A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立體圖。
[0067]圖9B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的B-B剖視圖。
[0068]圖9C是第三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的C-C剖視圖。
[0069]圖10是比較例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0]圖11是具備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的船首部的側視圖。
[0071]圖12是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2]圖13是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3]圖14是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4]圖15是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5]圖16是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6]圖17是本發(fā)明的第九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7]圖18是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78]圖19是具備上述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的船首部的主視圖。
[0079]圖20是具備本發(fā)明的第i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的船首部的側視圖。
[0080]圖21A是表示第十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立體圖。
[0081]圖21B是第i一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的Bl-Bl剖視圖。[0082]圖21C是第i一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的Cl-Cl剖視圖。
[0083]圖22A是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84]圖22B是第十二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的Dl-Dl剖視圖。
[0085]圖23是具備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的船首部的側視圖。`
[0086]圖24是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87]圖25是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88]圖26是本發(fā)明的第十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89]圖27是本發(fā)明的第十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90]圖28是本發(fā)明的第十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空氣吹出室的剖視圖。
[0091]圖29是具備上述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的船舶的船首部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0092]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及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0093](第一實施方式)
[0094]對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進行說明。
[0095]圖3A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側視圖。在本圖中,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I的船體80的船長方向(前后方向)、船寬方向(左右方向)及與它們均垂直的方向分別表示為X方向、y方向及z方向。浮在靜水面上的船體80的與水面相接的線設為吃水線DL。此時,船首部2的流線大致如E那樣。
[0096]該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I是在?;蚝恿髦泻叫械钠教沟拇椎拿娣e相對小的船舶。以下,將這種船舶作為方形肥痩系數(shù)Cb相對小的船舶(Cb的概略值:0.50?0.75)而記為瘦型船。作為具有這種方形肥痩系數(shù)Cb的船舶,例示有渡船、客船、集裝箱船、LNG船。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I具備船體80和設置在船體80內的氣體吹出裝置60。船體80具備包含前端部6的船首部2、中間部8、船尾部3、螺旋槳81、舵82。在此,將船體80沿著船體中心線C的方向進行大致三等分,將船首側的部分設為船首部2,將船尾側的部分設為船尾部3,將它們之間的部分設為中間部8。
[0097]在航行時,為了利用氣泡將船體80的船底5或船側4覆蓋,而氣體吹出裝置60從在船首部2的船側4或船底5設置的氣體吹出部向水中吹出氣體(例示:空氣、來自主機等的廢氣)。氣體吹出裝置60具備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船側氣體吹出部12、氣體供給部57、氣體供給室51。船側氣體吹出部12設置在船首部2的船側4的船體外板20上,能夠向水中吹出空氣。船底氣體吹出部11設置在船首部2的船底5的船體外板20上,能夠向水中吹出空氣。氣體供給部57具備壓縮器或鼓風機。氣體供給部57經(jīng)由配管56而向設置在船底氣體吹出部11、船側氣體吹出部12上的氣體供給室51供給氣體。氣體供給室51設于各氣體吹出部11、12。氣體供給室51將從各氣體吹出部11、12經(jīng)由配管56供給的氣體向水中吹出。
[0098]圖3B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仰視圖。關于X方向、y方向及Z方向,與圖3A相同。船體80的船長方向的中心線設為船體中心線C。螺旋槳81和舵82設置在船體中心線C上的船尾部3。
[0099]船側氣體吹出部12設置在右舷及左舷這兩舷上。右舷側(_y側)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設置在船首部2的右舷船側4a的船體外板20上,能夠向右舷船側4a的水中吹出空氣。左舷側(+y側)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設置在船首部2的左舷船側4b的船體外板20上,能夠向左舷船側4b的水中吹出空氣。右舷側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與左舷側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優(yōu)選相對于船體中心線C對稱設置。這是因為,船體80的摩擦阻力減少效果在左右兩舷為相同程度,轉向變得容易。
[0100]船底氣體吹出部11設置在船體中心線C上或船體中心線C附近。在船底氣體吹出部11為一個的情況下(圖3B的情況下),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相對于船體中心線C具有對稱的形狀。另一方面,在船底氣體吹出部11為多個的情況下,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相對于船體中心線C對稱配置。例如,若船底氣體吹出部11為偶數(shù)個,則以隔著船體中心線C在兩側分別配置相同數(shù)量而成為線對稱的方式配置,若船底氣體吹出部11為奇數(shù)個,則以將至少一個(奇數(shù)個)配置在船體中心線C而將其他的船底氣體吹出部11隔著船體中心線C在兩側分別配置相同數(shù)量而成為線對稱的方式配置。需要說明的是,也可以將全部船底氣體吹出部11配置在船體中心線C上。這是因為,不管哪種方式,船體80的摩擦阻力減少效果在左右兩舷均成為相同程度,轉向變得容易。
[0101]另外,通過從船側氣體吹出部12向水中吹出的氣體而形成的氣泡例如箭頭31那樣沿著流線流動。通過該氣泡,能夠將以往難以覆蓋的船首部2的船側4或船底5覆蓋。由此,能夠增加由氣泡覆蓋的船體80的表面積,能夠提高阻力減少效果。
[0102]船側4及船底5的覆蓋優(yōu)選其大部分通過來自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氣泡進行,其余部分通過來自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氣泡進行。這是因為,船側氣體吹出部12與船底氣體吹出部11相比設置在水深較淺的位置,因此可以進一步減小將氣體向船體80之外噴出的能量。因此,兩舷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加的氣體的噴出量(氣泡的產(chǎn)生量)優(yōu)選大于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噴出量。而且,一個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噴出量更優(yōu)選大于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噴出量。由此,能夠提高節(jié)能效果。
[0103]另外,通過從船底氣體吹出部11向水中吹出的氣體而形成的氣泡例如箭頭32那樣,使船體80的中央附近大致沿著船體中心線C而沿著流線向船尾部3方向流動。通過來自該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氣泡,能夠防止氣泡密度在船底5的中央附近朝向長度方向變低的現(xiàn)象。其結果是,通過所述氣泡,將船側4及船底5覆蓋而進一步減少船體80的摩擦阻力。
[0104]需要說明的是,在使用了圖3A及圖3B的上述說明中,摩擦阻力減少船舶I在船首部2,具有一個船底5的船底氣體吹出部11,具有左右一對船側4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然而,本發(fā)明并未限定為該例,可以是分別具有更多的氣體吹出部11、12的結構,也可以是具有多組的船底氣體吹出部11與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組的結構。
[0105]接下來,進一步說明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船側氣體吹出部12與氣體供給室51的關系。
[0106]圖4A是表示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氣體供給室51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剖視圖。該氣體供給室51結合在船體80內的船底5的船體外板20上。氣體供給室51經(jīng)由配管56而供給氣體。氣體供給室51使氣體擴散到內室52的整體,從設于底板51a的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氣體吹出口 Ila吹出氣體。氣體供給室51的底板51a可以與船底5的船體外板20相同(圖4A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氣體供給室51的外框51b與船體外板20結合。或者氣體供給室51的底板51a也可以與船底5的船體外板20重疊(未圖示)。這種情況下,氣體供給室51的外框51b及底板51a與船體外板20結合?;蛘邭怏w供給室51的底板51a也可以與船底5的船體外板20分離(未圖示)。這種情況下,氣體供給室51的底板51a經(jīng)由配管等(未圖示)而與船體外板20結合。
[0107]圖4B是表示船側氣體吹出部12及氣體供給室51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剖視圖。需要說明的是,在右舷船側4a及左舷船側4b中,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因此僅說明一側(左舷船側4b)。該氣體供給室51結合在船體80內的船側4的船體外板20上。氣體供給室51經(jīng)由配管56而供給氣體。氣體供給室51使氣體向內室52的整體擴散,從設于底板51a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氣體吹出口 12a吹出氣體。氣體供給室51的底板51a也可以與船側4的船體外板20相同(圖4B的情況)。這種情況下,氣體供給室51的外框51b與船體外板20結合?;蛘邭怏w供給室51的底板51a也可以與船側4的船體外板20重疊(未圖示)。這種情況下,氣體供給室51的外框51b及底板51a與船體外板20結合?;蛘邭怏w供給室51的底板51a可以與船側4的船體外板20分離(未圖示)。這種情況下,氣體供給室51的底板51a經(jīng)由配管等(未圖示)而與船體外板20結合。
[0108]接下來,進一步說明船側氣體吹出部12。需要說明的是,在右舷船側4a及左舷船側4b,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因此僅說明一側(左舷船側4b)。船側氣體吹出部12具備一個或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船側氣體吹出部12在船首部2的左舷船側4b的表面上,形成為與吃水線DL平行地延伸的帶形狀(矩形形狀)。船側氣體吹出部12設置在比輕吃水的情況的吃水線DL靠下側的位置。該帶形狀在船體外板20的內側當氣體供給室51與船體外板20結合時,對應于外框51b與船體外板20的結合部分的形狀。在外框51b與船體外板20的結合部分具有其他的形狀(例示:圓、橢圓、多邊形)的情況下,也可以將該形狀設為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形狀。而且,在該氣體供給室51的附近存在有相對于吃水線DL成為相同距離(相同水深)的其他的氣體供給室51的情況下,也可認為具有大致相同作用,因此可以一并看作一個船側氣體吹出部12。其中,氣體供給室51的附近是指氣體供給室51的周圍且氣體供給室51的形狀的最長邊、直徑或長軸的長度的范圍。
[0109]圖5A?圖5H是表示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結構例的簡圖。在圖5A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氣體吹出口 12a具有狹縫形狀。狹縫形狀是沿著左舷船側4b的表面且沿著與吃水線DL平行的方向CL延伸的矩形形狀。船側氣體吹出部12可以將氣體吹出口12a沿著該方向排列設置多個。在圖5B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氣體吹出口 12a具有圓孔形狀。船側氣體吹出部12沿著方向CL排列設置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在圖5C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除了利用橢圓孔形狀或長圓孔來置換氣體吹出口 12a的圓孔這一點之外,與圖5B所示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其中,長軸與方向CL平行。在圖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氣體吹出口 12a的橢圓孔或長圓孔除了短軸與方向CL平行這一點之外,與圖5C所示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在圖5E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除了氣體吹出口 12a的橢圓孔或長圓孔使長軸傾斜(例示:與計劃流線的方向平行)這一點之外,與圖5C所示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在圖5F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氣體吹出口 12a具有圓孔形狀。船側氣體吹出部12沿著兩直線CLl及CL2設置氣體吹出口 12a,這兩直線CLl及CL2沿著方向CL延伸且平行。沿著直線CLl排列的圓孔與沿著直線CL2排列的圓孔的在方向CL上的位置錯開。在圖5G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除了利用橢圓孔或長圓孔置換氣體吹出口 12a的圓孔這一點之外,與圖5F所示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各橢圓孔或長圓孔的長軸與直線CL1、CL2垂直。在圖5H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情況下,除了利用狹縫置換氣體吹出口 12a的圓孔這一點之外,與圖5F所示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同。各狹縫的長度方向與直線CL1、CL2平行。
[0110]在圖5A?圖5H中,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沿著與吃水線DL平行的方向配置的理由是因為,在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相互之間使水深大致相同。通過使水深大致相同,能夠使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處的水壓的影響大致相等而均勻。其結果是,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全部能夠排出大致相同的量的氣體,能夠穩(wěn)定地保持氣泡對船體80的覆蓋率。其中,關于圖5F?圖5H,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具有2列,但各列可以看作水壓為一定。
[0111]需要說明的是,如已述那樣,在圖5A?圖5H中,在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船體80內側設有氣體供給室51。其中,氣體回收室51既可以對每個氣體吹出口 12a設置,也可以對每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設置。此時,這多個氣體吹出口 12a相對于吃水線DL處于相同距離(相同水深),相互設置在附近。即,在氣體供給室51的形狀的最長的邊、直徑或長軸的長度的范圍內接近。
[0112]船底氣體吹出部11具備一個或多個氣體吹出口 11a。船底氣體吹出部11例如在船首部2的船底5,形成為與船體中心線C大致垂直地延伸的帶形狀(矩形形狀)。該帶形狀在船體外板20的內側在氣體供給室51與船體外板20結合時,對應于外框51b與船體外板20的結合部分的形狀。在外框51b與船體外板20的結合部分具有其他的形狀(例示:圓、橢圓、多邊形)的情況下,也可以將該形狀形成為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形狀。而且,在該氣體供給室51的附近存在其他的氣體供給室51的情況下,認為具有大致相同的作用,因此可以一并看作一個船底氣體吹出部U。其中,氣體供給室51的附近是指氣體供給室51的周圍且氣體供給室51的形狀的最長的邊、直徑、或長軸的長度的范圍。
[0113]可以將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氣體吹出口 Ila的結構設為與船側氣體吹出部12及氣體吹出口 12a的結構基本相同(圖5A?圖5H)?;蛘呖梢允褂迷O置在船體的底面上的現(xiàn)有已知的結構。而且,這種情況下,氣體回收室51既可以對每個氣體吹出口 Ila設置,也可以對每多個氣體吹出口 Ila設置。此時,這多個氣體吹出口 Ila相互設置在附近。S卩,在氣體供給室51的形狀的長邊、直徑或長軸的長度的范圍內接近。
[0114]接下來,說明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位置。圖6是表示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及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位置的簡要仰視圖。
[0115]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在船體中心線C的方向上設置在從第一位置Pl到第二位置P2的范圍內。其中,第一位置Pl是船首部2的前端部6的底面5的最前端22的位置。第二位置P2是舯部(Midship)的船底5的位置。
[0116]從盡量利用氣泡來覆蓋通過來自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氣泡無法完全覆蓋的船首部2的前端部6的觀點出發(fā),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在底面5上盡量設置在前端側(+X側)的位置。因此,可以將前端側(+X側)的位置形成至第一位置P1。而且,從向船底5的中央部(中心線C附近)的氣泡的密度低的部位供給氣泡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在底面5上設置在不過分靠近船尾側(-X側)的位置。因此,將船尾側(-X側)的位置形成至第二位置P2。從以上的理由出發(fā),可以說,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設置在從第一位置Pl到第二位置P2的范圍內。
[0117]而且,底面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船寬方向(y方向)的長度LI優(yōu)選大于第一寬度且為第二寬度以下。其中,底面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只要是能夠排出氣體的大小即可,并未特別限制,因此第一寬度為零。第二寬度是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船體中心線C的方向(X方向)的設置位置處的船底5的平坦部分的船寬方向(y方向)的長度L0。需要說明的是,平坦部分也可以具有船底斜率。
[0118]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在底面5上盡量沿著船寬方向(y方向)較長(較寬)設置。因此,若設為船底5的平坦部分的船寬方向(y方向)的上述長度L0,則能夠形成為最長的長度。而且,船底氣體吹出部11只要能夠排出氣體就能夠發(fā)揮其功能,因此只要是能夠排出氣體的大小即可,只要大于零即可。例如,小孔可以是一個(例示:直徑Imm的圓孔或一邊Imm的矩形孔)。從以上的理由出發(fā),船底氣體吹出部11優(yōu)選設置在大于第一寬度(O)且為第二寬度(LO)以下的范圍內。[0119]另外,右舷及左舷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優(yōu)選在船體中心線C的方向(X方向)上設置在從第三位置Tl到第四位置T2的范圍內。其中,第三位置Tl是船首部2的前端部6上的設置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高度(水深)處的最前端21的位置。此時,右舷及左舷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可以在最前端21結合,成為V字型船側氣體吹出部。這種情況下,能夠利用氣泡將距船首部2 —方極寬的范圍的船底5覆蓋,因此優(yōu)選。第四位置T2是舯部(Midship)的船側4 (右舷船側4a、左舷船側4b)的位置。
[0120]從利用氣泡將距船首部2 —方盡量寬的范圍的船底5覆蓋的觀點出發(fā),船側氣體吹出部12優(yōu)選在船側4盡量設置在前端側(+X側)的位置。因此,將前端側(+X側)的位置形成至第三位置Tl。而且,從避免產(chǎn)生利用氣泡未能覆蓋船底5的區(qū)域的觀點出發(fā),優(yōu)選在船側4設置在不過分靠近船尾側(-X側)的位置。因此,將船尾側(-X側)的位置形成至第四位置T2。從以上的理由出發(fā),船側氣體吹出部12優(yōu)選設置在從第三位置Tl到第四位置T2的范圍內。
[0121]通過具有這種結構,能夠更高效、更有效地利用氣泡覆蓋船底,能夠減少空氣吹出部的孔的位置引起的空氣的吹出量的變動,結果是能夠充分地發(fā)揮摩擦阻力減少效果。
[0122]正如以上說明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船首部,在左右兩舷設置船側氣體吹出部12,且在船底的中央部設置船底氣體吹出部11,因此通過從此處吹出的氣泡,能夠充分地覆蓋以往難以覆蓋的船首部的船側或船底,并且,能夠防止氣泡密度在船底的中央附近朝向長度方向變低的現(xiàn)象。由此,能夠進一步減少摩擦阻力。而且,由于船側氣體吹出部12設置在水深較淺的位置,因此將氣體向船體80之外噴出的能量可以進一步減小,實現(xiàn)節(jié)能。而且,船側氣體吹出部12自身相對于吃水線大致平行地設置,因此能夠減少船側空氣吹出部的孔的位置引起的空氣的吹出量的變動。
[0123](第二實施方式)
[0124]對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進行說明。
[0125]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型船舶的結構的一例的簡要仰視圖。本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Ia與第一實施方式的情況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I (圖3A及圖3B)相比,在船底5還設有另一船底氣體吹出部13這一點上不同。以下,主要說明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點。
[0126]船底氣體吹出部13設置在船底5的船體外板20上的船底氣體吹出部11的后方(船尾部3側;-x側)的船體中心線C上或船體中心線C附近。經(jīng)由船底氣體吹出部13用的配管56及氣體供給室51能夠吹出從氣體吹出裝置60供給的空氣。該船底氣體吹出部13的結構、例如整體的形狀、個數(shù)或配置、氣體吹出口 13a的形狀、個數(shù)或配置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船底氣體吹出部11 (氣體吹出口 Ila)的情況相同。
[0127]需要說明的是,將兩舷的船側氣體吹出部12相加的氣體的噴出量(氣泡的產(chǎn)生量)優(yōu)選大于船底氣體吹出部11、13的噴出量。而且,一個船側氣體吹出部12的噴出量更優(yōu)選大于各船底氣體吹出部11、13的噴出量。更優(yōu)選大于船底氣體吹出部11、13相加的噴出量。由此,能夠提高節(jié)能效果。
[0128]在本實施方式中,能夠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而且,除此之外,通過來自船底氣體吹出部13的氣泡,能夠更可靠地防止氣泡密度在船底5的中央附近朝向長度方向降低的現(xiàn)象。[0129](第三實施方式)
[0130]參照圖8,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的船舶具備船體101和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具備鼓風機、壓縮器那樣的空氣供給裝置105、空氣供給管106、空氣吹出室107??諝獯党鍪?07配置在比船體101內的吃水線L低的位置??諝夤┙o管106將來自空氣供給裝置105的空氣向空氣吹出室107供給??諝獯党鍪?07將空氣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船體101的船首船側部102上的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吹出到船外水中。從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吹出的空氣覆蓋船體101的表面。由此,能減少船體101的摩擦阻力。
[0131]參照圖9A,空氣吹出室107形成不具有從船體外板103向船外突出的部分的箱型結構。空氣吹出室107具備背面板112、頂板113、端部板115。端部板115配置在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的兩端,即,配置在空氣吹出室107的船首船尾方向的兩端。空氣供給管106與背面板112連接。
[0132]參照圖9B,空氣吹出室107還具備作為船體外板103的一部分的正面板111、底板114、擴散板116。在正面板111形成有多個空氣吹出孔140。背面板112配置在正面板111的相反側。S卩,背面板112以將作為空氣吹出室107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120夾于其與正面板111之間而與正面板111面對的方式配置。頂板113及底板114以分別從上方及下方夾持室內空間120的方式配置。頂板113比底板114接近吃水線L。擴散板116將室內空間120分隔為背面板112側的第一部分121和正面板111側的第二部分122。擴散板116與背面板112的間隔由Wl表不,擴散板116與正面板111的間隔由W2表不??諝夤┙o管106以橫向地向第一部分121吹出空氣的方式與背面板112連接。空氣供給管106朝向擴散板116吹出空氣。底板114形成空氣吹出室107的底面114a。在擴散板116的下端部116a與底面114a之間形成有在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上細長的狹縫孔130。第一部分121及第二部分122在擴散板116的下方的狹縫孔130處相連,但在擴散板116的上方不相連。第一部分121及第二部分122僅在擴散板116的下方相連。空氣供給管106與背面板112連接的位置比狹縫孔130的位置靠上方。
[0133]參照圖9C,空氣供給管106朝向擴散板116吹出的空氣與擴散板116相碰而使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擴散,通過在擴散板116的下方設置的狹縫孔130而向室內空間120的第二部分122流入,從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吹出到船外水中。
[0134]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107配置在船體1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101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106朝向擴散板116吹出空氣,因此空氣與擴散板116相碰而在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能夠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均勻地吹出空氣。
[0135]而且,與空氣供給管106內相連的第一部分121和經(jīng)由空氣吹出孔140而與船外水中相連的第二部分122在擴散板116的下方相連而在上方不相連,因此只要從空氣供給管106向第一部分121持續(xù)供給空氣,就能防止從船外進入到室內空間120的水侵入空氣供給管106的情況。由于水未侵入空氣供給管106,因此能防止空氣供給管106的生銹。
[0136]相對于此,如圖10所示,在擴散板716的上下兩方形成狹縫孔730時,即使從空氣供給管706向室內空間720持續(xù)供給空氣,從船外進入到室內空間720的水也可能會侵入空氣供給管706。
[0137]而且,通過將擴散板116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l設為比擴散板116與正面板111的間隔W2寬,而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的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的空氣擴散和來自多個空氣吹出孔140的空氣吹出更加穩(wěn)定。
[0138](第四實施方式)
[0139]參照圖11,說明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的空氣吹出孔140包括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和設置在比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低的位置上的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
[0140]參照圖12,從空氣供給管106橫向地向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吹出的空氣與擴散板116相碰而在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擴散,通過在擴散板116的下方設置的狹縫孔130而向室內空間120的第二部分122流入,從多個空氣吹出孔141及142吹出到船外水中。
[0141]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三實施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之外,也有能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的效果。
[0142]需要說明的是,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優(yōu)選將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與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配置成相互不同(鋸齒狀配置)。通過這種相互不同的配置,與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和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相同的情況相比,形成有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正面板111的強度提高。
[0143](第五實施方式)
[0144]參照圖13,對本發(fā)明的第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進行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第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的擴散板116以擴散板116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l越向下越窄且擴散板116與正面板111的間隔W2越向下越寬的方式傾斜設置。
[0145]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擴散板116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l越向下越窄,因此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越是遠離狹縫孔130的上部越寬。因此,第一部分121的空氣的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的擴散更穩(wěn)定。
[0146](第六實施方式)
[0147]參照圖14,說明本發(fā)明的第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第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第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的擴散板116以擴散板116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l越向下越窄且擴散板116與正面板111的間隔W2越向下越寬的方式傾斜設置。
[014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擴散板116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l越向下越窄,因此室內空間120的第一部分121越是遠離狹縫孔130的上部越寬。因此,第一部分121的空氣的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的擴散更穩(wěn)定。
[0149]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擴散板116與正面板111的間隔W2越向下越寬,因此室內空間120的第二部分122在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位置處寬而在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位置處窄。因此,能進一步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
[0150](第七實施方式)
[0151]參照圖15,對本發(fā)明的第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進行說明。第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在第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的空氣吹出室107中,底板114形成空氣吹出室107的底面114a,頂板113形成空氣吹出室107的頂面113a。多個空氣吹出孔141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107的上方位置,多個空氣吹出孔142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107的下方位置。例如,多個空氣吹出孔141配置在頂面113a的高度,多個空氣吹出孔142配置在底面114a的高度。
[0152]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四實施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之外,還具有能夠從多個空氣吹出孔141及142高效率地吹出空氣以免水殘留在空氣吹出室107內的效果。由于水不殘留在空氣吹出室107內,因此能防止空氣吹出室107的生銹。
[0153](第八實施方式)
[0154]參照圖16,對本發(fā)明的第八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進行說明。第八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
[0155]在本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的空氣吹出室107中,未設置擴散板116及頂板113。正面板111包括上段區(qū)域111a、比上段區(qū)域Illa靠下方的中段區(qū)域111b、t匕中段區(qū)域Illb靠下方的下段區(qū)域111c。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形成于上段區(qū)域111a,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形成于下段區(qū)域111c。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僅形成于上段區(qū)域Illa及下段區(qū)域111c,未形成于中段區(qū)域111b。而且,平板形狀的背面板112以正面板111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的方式傾斜設置。空氣供給管106朝向中段區(qū)域Illb吹出空氣。
[0156]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107配置在船體1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101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106朝向中段區(qū)域Illb吹出空氣,因此空氣與中段區(qū)域Illb相碰而在室內空間120中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7的長度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能夠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及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均勻地吹出空氣。而且,由于正面板111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因此能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而且,在第四實施方式中通過兩張板材形成的空氣吹出室107的上部及背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一張平板狀的背面板112形成,因此能簡化本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107的結構。
[0157](第九實施方式)[0158]參照圖17,對本發(fā)明的第九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進行說明。第九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八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背面板112彎曲。背面板112的下部配置在正面板111的相反側。S卩,背面板112的下部以將作為空氣吹出室107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120夾于其與正面板111的下部之間而與正面板111的下部面對的方式配置。背面板112的上部及底板114以分別從上方及下方夾持室內空間120的方式配置。
[0159]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107配置在船體1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101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106朝向中段區(qū)域Illb吹出空氣,因此空氣與中段區(qū)域Illb相碰而在室內空間120中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及下段空氣吹出孔142能夠均勻地吹出空氣。而且,由于正面板111與背面板1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因此能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1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1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而且,在第四實施方式中通過兩張板材形成的空氣吹出室107的上部及背部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一張彎曲的背面板112形成,因此能簡化本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107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彎曲的背面板112能夠由管材容易地形成。
[0160](第十實施方式)
[0161]參照圖18,對本發(fā)明的第十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進行說明。第十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同樣地構成。
[0162]在本實施方式中,正面板111包括上段區(qū)域Illa和上段區(qū)域Illa的下方的下段區(qū)域111c。底板114形成空氣吹出室107的底面114a。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僅形成在下段區(qū)域111c,而未形成在上段區(qū)域111a。多個空氣吹出孔140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107的下方位置。例如,多個空氣吹出孔140配置在底面114a的高度。在室內空間120未設置擴散板116。空氣供給管106朝向上段區(qū)域Illa吹出空氣。
[0163]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107配置在船體1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1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101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106朝向上段區(qū)域Illa吹出空氣,因此空氣與上段區(qū)域Illa相碰而在室內空間120中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空氣吹出孔140能夠均勻地吹出空氣。而且,由于多個空氣吹出孔140配置在底面114a的高度,因此能夠從多個空氣吹出孔140高效率地吹出空氣,以免水殘留在空氣吹出室107內。由于水未殘留在空氣吹出室107內,因此能防止空氣吹出室107的生銹。
[0164]需要說明的是,在正面板111包括配置在上段區(qū)域Illa與下段區(qū)域Illc之間的中段區(qū)域的情況下,空氣供給管106也可以朝向中段區(qū)域吹出空氣??諝夤┙o管106在與形成有多個空氣吹出孔140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與背面板112連接。可以將多個空氣吹出孔140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107的上方位置。
[0165]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第三至第十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及船舶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像雙體船或駁船(大型平底船)那樣從上方觀察而前方(船首)未縮小的船舶的情況下,如圖19所示,空氣吹出室107的長度方向與船寬方向一致,多個空氣吹出孔140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船體101的船首前表面109。即使在多個空氣吹出孔140形成在船首前表面109的情況下,多個空氣吹出孔140也可以包括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而且,可以利用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形成的一個長孔140來置換多個空氣吹出孔140,也可以利用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形成的一個長孔141來置換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141,還可以利用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形成的一個長孔142來置換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142。在此長孔140、141、142為狹縫孔、長圓形孔、橢圓孔、或四面體孔。而且,也可以利用圓孔、橢圓孔或四面體孔來置換狹縫孔130。正面板111可以如上述那樣是船體外板103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設于船體外板103的開口部安裝的板材。而且,也可以將第三至第十實施方式彼此組合。
[0166](第十一實施方式)
[0167]參照圖20,本發(fā)明的第十一實施方式的船舶具備船體201和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具備鼓風機或壓縮器那樣的空氣供給裝置205、空氣供給管206、空氣吹出室207。空氣吹出室207配置在比船體201內的吃水線L低的位置??諝夤┙o管206將來自空氣供給裝置205的空氣向空氣吹出室207供給。空氣吹出室207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船體201的船首船側部202上的多個空氣吹出孔240將空氣吹出到船外水中。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0吹出的空氣將船體201的表面覆蓋。由此,減少船體201的摩擦阻力。
[0168]參照圖21A,空氣吹出室207形成不具有從船體外板203向船外突出的部分的箱型結構。空氣吹出室207具備背面板212、頂板213、端部板215。端部板215配置在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的兩端,即,配置在空氣吹出室207的船首船尾方向的兩端。空氣供給管206與頂板213連接。
[0169]參照圖21B,空氣吹出室207還具備作為船體外板203的一部分的正面板211和底板214。在正面板211形成有多個空氣吹出孔240。背面板212配置在正面板211的相反側。即,背面板212以將作為空氣吹出室207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220夾于其與正面板211之間而與正 面板211面對的方式配置。頂板213及底板214以分別從上方及下方夾持室內空間220的方式配置。頂板213比底板214接近吃水線L。空氣供給管226以向下將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方式與頂板213連接。
[0170]參照圖21C,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空氣與積存于室內空間220的水的水面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擴散,之后,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0吹出到船外水中。需要說明的是,在室內空間220未積存水的情況下,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空氣與底板214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擴散,之后,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0吹出到船外水中。
[0171]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207配置在船體2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201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將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220,因此空氣與室內空間220的水面或底板214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空氣吹出孔240能夠均勻地吹出空氣。而且,由于空氣供給管206與頂板213連接,因此只要從空氣供給管206向室內空間220持續(xù)供給空氣,就能防止從船外進入室內空間220的水侵入空氣供給管206的情況。由于水未侵入空氣供給管206,因此能防止空氣供給管206的生銹。[0172](第十二實施方式)
[0173]參照圖22A,對本發(fā)明的第十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進行說明。第十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十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同樣地構成。第十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的空氣吹出室207還具備擴散板216,該擴散板216將室內空間220分隔為背面板212側的第一部分221和正面板211側的第二部分222。擴散板216與背面板212的間隔由Wl表不,擴散板216與正面板211的間隔由W2表示??諝夤┙o管206以向第一部分221吹出空氣的方式與頂板213連接。底板214形成空氣吹出室207的底面214a。在擴散板216的下端部216a與底面214a之間形成有在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上細長的狹縫孔230。第一部分221及第二部分222在擴散板216的下方的狹縫孔230處相連但在擴散板216的上方不相連。第一部分221及第二部分222僅在擴散板216的下方相連。
[0174]參照圖22B,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第一部分221的空氣與積存于室內空間220的水的水面或底板214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擴散,通過在擴散板216的下方設置的狹縫孔230而流入室內空間220的第二部分222,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0吹出到船外水中。
[0175]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十一實施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之外,還具有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的空氣擴散更穩(wěn)定,因此來自多個空氣吹出孔240的空氣吹出更穩(wěn)定的效果。而且,室內空間220的第一部分221及第二部分222在擴散板216的下方相連而在上方不相連,因此只要從空氣供給管206向第一部分221持續(xù)供給空氣,就能防止從船外進入第二部分222的水到達第一部分221的上部的情況。因此,能防止空氣吹出室207中的將第一部分221的上部包圍的部分的生銹。
[0176]此外,通過使擴散板216與背面板212的間隔Wl比擴散板216與正面板211的間隔W2寬,而室內空間220的第一部分221的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的空氣擴散和來自多個空氣吹出孔240的空氣吹出更加穩(wěn)定。
[0177](第十三實施方式)
[0178]參照圖23,對本發(fā)明的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進行說明。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十二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同樣地構成。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的空氣吹出孔240包括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和設置在比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低的位置的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
[0179]參照圖24,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第一部分221的空氣與積存于室內空間220的水的水面或底板214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擴散,通過在擴散板216的下方設置的狹縫孔230而流入室內空間220的第二部分222,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1及242吹出到船外水中。
[0180]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十二實施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之外,還具有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2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2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的效果。
[0181]而且,通過使擴散板216與背面板212的間隔Wl比擴散板216與正面板211的間隔W2寬,而室內空間220的第一部分221的船首船尾方向(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的空氣擴散和來自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空氣吹出更加穩(wěn)定。
[0182]需要說明的是,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優(yōu)選將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和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配置成相互不同(鋸齒狀配置)。通過這種相互不同的配置,與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和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船首船尾方向位置相同的情況相比,形成有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正面板211的強度提高。
[0183](第十四實施方式)
[0184]參照圖25,對本發(fā)明的第十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進行說明。第十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十一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同樣地構成。在第十四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的空氣吹出室207中,底板214形成空氣吹出室207的底面214a。多個空氣吹出孔240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207的下方位置。例如,多個空氣吹出孔240配置在底面214a的高度。
[0185]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十一實施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0能夠高效率地吹出空氣,以免水殘留在空氣吹出室207內的效果。由于水未殘留在空氣吹出室207內,因此能防止空氣吹出室207的生銹。
[0186](第十五實施方式)
[0187]參照圖26,對本發(fā)明的第十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進行說明。第十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同樣地構成。在第十五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的空氣吹出室207中,底板214形成空氣吹出室207的底面214a,頂板213形成空氣吹出室207的頂面213a。多個空氣吹出孔241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207的上方位置,多個空氣吹出孔242盡可能配置在空氣吹出室207的下方位置。例如,多個空氣吹出孔241配置在頂面213a的高度,多個空氣吹出孔242配置在底面214a的高度。
[0188]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除了第十三實施方式產(chǎn)生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從多個空氣吹出孔241及242能夠高效率地吹出空氣,以免水殘留在空氣吹出室207內的效果。由于水未殘留在空氣吹出室207內,因此能防止空氣吹出室207的生銹。
[0189](第十六實施方式)
[0190]參照圖27,對本發(fā)明的第十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進行說明。第十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十三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同樣地構成。在第十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的空氣吹出室207中,未設置擴散板216及頂板213,而背面板212彎曲。背面板212的下部配置在正面板211的相反側。S卩,背面板212的下部以將作為空氣吹出室207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220夾于其與正面板211的下部之間而與正面板211的下部面對的方式配置。背面板212的上部及底板214以分別從上方及下方夾持室內空間220的方式配置??諝夤┙o管206以向下將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方式與背面板212的上部連接。正面板211與背面板2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
[0191]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207配置在船體2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將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220,因此空氣與室內空間220的水面或底板214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及下段空氣吹出孔242能夠均勻地吹出空氣。而且,由于正面板211與背面板2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因此能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2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2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而且,在第十三實施方式中通過兩張板材形成的空氣吹出室207的上部及背部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一張彎曲的背面板212形成,因此能簡化本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207的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彎曲的背面板212能夠由管材容易地形成。
[0192](第十七實施方式)
[0193]參照圖28,對本發(fā)明的第十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進行說明。第十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除了以下的說明之外,與第十六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同樣地構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平板形狀的背面板212以正面板211與背面板2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的方式傾斜設置??諝夤┙o管206以向下將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220的方式與背面板112連接。
[0194]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由于空氣吹出室207配置在船體201內,因此摩擦阻力減少裝置204不具有在水中向船體的外側突出的部分。而且,由于從空氣供給管206向下將空氣吹出到室內空間220,因此空氣與室內空間220的水面或底板214相碰而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擴散,吹出到船外水中。因此,從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的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及下段空氣吹出孔242能夠均勻地吹出空氣。而且,由于正面板211與背面板212的間隔W越向下越寬,因此能抑制下段空氣吹出孔242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比上段空氣吹出孔241的位置處的船外的水壓高引起的從下段空氣吹出孔242吹出的空氣的流量不足。而且,在第十三實施方式中通過兩張板材形成的空氣吹出室207的上部及背部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一張平板狀的背面板212形成,因此能簡化本實施方式的空氣吹出室的結構。
[0195]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第十一至第十七實施方式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及船舶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在雙體船或駁船(大型平底船)那樣從上方觀察而前方(船首)未縮小的船舶的情況下,如圖29所示,空氣吹出室207的長度方向與船寬方向一致,多個空氣吹出孔240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船體201的船首前表面209。即使在多個空氣吹出孔240形成在船首前表面209的情況下,多個空氣吹出孔240也可以包括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及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而且,可以利用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形成的一個長孔240來置換多個空氣吹出孔240,也可以利用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形成的一個長孔241來置換多個上段空氣吹出孔241,還可以利用沿著船首船尾方向或船寬方向形成的一個長孔242來置換多個下段空氣吹出孔242。在此,長孔240、241、242是狹縫孔、長圓形孔、橢圓孔、或四面體孔。而且,也可以利用圓孔、橢圓孔、或四面體孔來置換狹縫孔230。正面板211既可以如上述那樣是船體外板203的一部分,也可以是在設于船體外板203的開口部安裝的板材。而且,也可以將第十一至第十七實施方式彼此組合。
[0196]以上,參照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本發(fā)明并未限定為上述實施方式。對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也可以將上述實施方式相互組合。
[0197]本申請主張以2011年3月31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出愿特愿2011-078816號、2011年4月4日提出申請的日本出愿特愿2011-082550號、及2011年4月4日提出申請的日本 出愿特愿2011-082540號為基礎的優(yōu)先權,并將其公開的全部內容援引于此。
【權利要求】
1.一種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具備: 右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舶的船首部的右舷船側的船體外板,且能夠吹出氣體; 左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所述船首部的左舷船側的所述船體外板,且能夠吹出氣體;以及 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船底的所述船體外板,且能夠吹出氣體, 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所述船體中心線上或所述船體中心線附近。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右舷氣體吹出部及所述左舷氣體吹出部分別具備多個氣體吹出口, 所述多個氣體吹出口以與吃水線平行的方式配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具備多個氣體吹出口。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沿所述船體中心線的方向從第一位置到第二位置的范圍內,其中,所述第一位置是所述船首部的前端部在底面的最前端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是所述船舶的舯部在所述底面的位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右舷氣體吹出部及所述左舷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沿所述船體中心線的方向從第三位置到第四位置的范圍內,其中,所述第三位置是所述船首部的前端部上在設置所述右舷氣體吹出部及所述左舷氣體吹出部的高度上的最前端的位置,所述第四位置是所述船舶的舯部在所述右舷船側及所述左舷船側的位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所述船體中心線上, 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的船寬方向的長度大于零且為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的設置位置上的所述船底的平坦部分的所述船寬方向的長度以下。
7.根據(jù)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還具備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該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所述船底的所述船體外板的所述第一船底氣體吹出部的后方,且能夠吹出氣體, 所述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設置在所述船體中心線上或所述船體中心線附近。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第二船底氣體吹出部具備多個氣體吹出口。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船舶,其中, 所述右舷氣體吹出部及所述左舷氣體吹出部在所述船首部的前端部上的最前端的位置結合。
10.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具備: 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 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內供給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 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 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 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以及 擴散板,將作為所述空氣吹出室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分隔成所述背面板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正面板側的第二部分, 所述空氣供給管以朝向所述擴散板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背面板連接, 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擴散板的下方相連而在所述擴散板的上方不相連。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背面板與所述擴散板的間隔越向下越窄。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 上段空氣吹出孔;以及 下段空氣吹出孔,設置在比所述上段空氣吹出孔低的位置, 所述正面板與所述擴散板 的間隔越向下越寬。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 上段空氣吹出孔,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頂面的高度上;以及 下段吹出孔,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底面的高度上。
14.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具備: 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 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內供給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 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 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以及 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 所述空氣供給管在與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的高度不同的高度上與所述背面板連接。
15.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具備: 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 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內供給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 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以及 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 所述正面板包括: 上段區(qū)域; 比所述上段區(qū)域靠下方的中段區(qū)域;以及 比所述中段區(qū)域靠下方的下段區(qū)域, 所述空氣吹出孔僅形成在所述上段區(qū)域及所述下段區(qū)域, 所述空氣供給管以朝向所述中段區(qū)域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背面板連接, 所述正面板與所述背面板的間隔越向下越寬。
16.一種船舶,具備權利要求10-15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17.一種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具備: 空氣吹出室,配置在船體內;以及 空氣供給管,向所述空氣吹出室供給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室從空氣吹出孔向船外水中吹出空氣, 所述空氣吹出孔沿著船首船尾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船側部,或沿著船寬方向形成在所述船體的船首前表面, 所述空氣供給管以向下將空氣吹出到作為所述空氣吹出室內的空間的室內空間的方式與所述空氣吹出室連接。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 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 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以及 擴散板,將所述室內空間分隔成所述背面板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正面板側的第二部分, 所述空氣供給管以向所述第一部分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空氣吹出室連接, 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擴散板的下方相連而在所述擴散板的上方不相連。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底面的高度上的下段空氣吹出孔。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 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 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以及 擴散板,將所述室內空間分隔成所述背面板側的第一部分和所述正面板側的第二部分, 所述空氣供給管以向所述第一部分吹出空氣的方式與所述空氣吹出室連接, 所述第一部分及所述第二部分在所述擴散板的下方相連而在所述擴散板的上方不相連, 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 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底面的高度上的下段空氣吹出孔;以及 配置在所述空氣吹出室的頂面的高度上的上段空氣吹出孔。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0、18及20中任一項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擴散板與所述背面板的間隔大于所述擴散板與所述正面板的間隔。
22.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船舶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其中, 所述空氣吹出室具備: 正面板,形成有所述空氣吹出孔;以及 所述正面板的相反側的背面板, 所述空氣吹出孔包括: 上段空氣吹出孔;以及 下段吹出孔,設置在比所述上段空氣吹出孔低的位置, 所述正面板與所述背面板的間隔越向下越寬。
23.一種船舶,具 備權利要求17-22中任一項所述的摩擦阻力減少裝置。
【文檔編號】B63B1/38GK103459245SQ201280011928
【公開日】2013年1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高野真一, 川淵信, 川北千春, 溝上宗二, 大和邦昭 申請人:三菱重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