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條軸支承裝置以及具備該裝置的轉(zhuǎn)向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齒條軸支承裝置以及具備該裝置的轉(zhuǎn)向裝置,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支承軛(50)、襯套(60)、中間部件(70)、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以及滾動體(80)。襯套(60)具有襯套端部(65)以及形成于襯套端部(65)的襯套凸輪面(65A)。中間部件(70)在能夠相對于齒條殼體(21)旋轉(zhuǎn)、以及相對于齒條殼體(21)而朝按壓的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襯套(60)與支承軛(50)之間。中間部件(70)具有與襯套端部(65)對置的中間對置部分(72)以及與襯套凸輪面(65A)對置的中間凸輪面(72A)。滾動體(80)配置在襯套凸輪面(65A)與中間凸輪面(72A)之間,分別與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中間凸輪面(72A)接觸。
【專利說明】齒條軸支承裝置以及具備該裝置的轉(zhuǎn)向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利用支承軛來支承齒條軸的齒條軸支承裝置以及具備該裝置的轉(zhuǎn)向
>J-U ρ?α裝直。
【背景技術】
[0002]US2010/0024583A1的轉(zhuǎn)向裝置具有支承軛、襯套、中間部件以及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中間部件位于支承軛與襯套之間。中間部件具有中間凸輪面。
[0003]襯套具有襯套凸輪面。襯套凸輪面與中間凸輪面進行面接觸。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配置于由襯套以及中間部件所包圍的空間內(nèi)。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的一端安裝于襯套,另一端安裝于中間部件。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對中間部件施加使中間部件相對于襯套旋轉(zhuǎn)的力。
[0004]在上述齒條軸支承裝置中,襯套凸輪面以及中間凸輪面的摩擦力成為相對于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使中間部件相對于襯套旋轉(zhuǎn)的力的抵抗力。并且,為了使中間部件相對于襯套順利地旋轉(zhuǎn),優(yōu)選襯套凸輪面以及中間凸輪面的摩擦力較小。另一方面,由于襯套凸輪面與中間凸輪面進行面接觸,因此從降低襯套凸輪面以及中間凸輪面的摩擦力的觀點出發(fā),上述齒條軸支承裝置存在改善的余地。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具有使中間部件易相對于襯套旋轉(zhuǎn)的構成的齒條軸支承裝置,以及具備該裝置的轉(zhuǎn)向裝置。
[000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例子的特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齒條軸支承裝置,具備:支承軛,該支承軛收容于齒條殼體內(nèi),能夠在朝小齒輪軸推動齒條軸的方向亦即按壓方向上移動;襯套,該襯套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軛一側(cè)的襯套端部、和形成于所述襯套端部的襯套凸輪面,該襯套相對于所述支承軛而配置在與所述按壓方向一側(cè)相反的一側(cè),并固定于所述齒條殼體;中間部件,該中間部件是在能夠相對于所述齒條殼體旋轉(zhuǎn)、以及相對于所述齒條殼體而朝所述按壓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所述襯套與所述支承軛之間的部件,該中間部件具有:與所述襯套端部對置的中間對置部分、以及形成于所述中間對置部分且與所述襯套凸輪面對置的中間凸輪面;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該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對所述中間部件施加使所述中間部件相對于所述襯套旋轉(zhuǎn)的力亦即彈簧力;以及滾動體,該滾動體配置在所述襯套凸輪面與所述中間凸輪面之間,并分別與所述襯套凸輪面以及所述中間凸輪面接觸。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以下通過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使本發(fā)明的上述以及其它部件的特征及優(yōu)點變得更加清楚,其中,對相同的要素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
[0008]圖1是示出實施方式的轉(zhuǎn)向裝置`的結(jié)構的結(jié)構圖。
[0009]圖2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及其周邊部分的截面構造的剖視圖。
[0010]圖3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的滾動體及其周邊部分的分解立體構造的立體圖。
[0011]圖4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的滾動體、襯套、以及中間部件的展開構造的展開圖。
[0012]圖5是示出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的滾動體、襯套以及中間部件的展開構造的展開圖。
[0013]圖6是其他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的剖視圖。
[0014]圖7是其他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16]參照圖1對轉(zhuǎn)向裝置I的結(jié)構進行說明。轉(zhuǎn)向裝置I具有轉(zhuǎn)向裝置主體10、軸收容裝置20、輔助裝置30以及齒條軸支承裝置40。轉(zhuǎn)向裝置I具有作為齒條并聯(lián)式的電動動力轉(zhuǎn)向裝置的構成,該齒條并聯(lián)式的電動動力轉(zhuǎn)向裝置利用輔助裝置30輔助轉(zhuǎn)向輪2的操作。
[0017]轉(zhuǎn)向裝置主體10具有柱軸11、中間軸12、小齒輪軸13、齒條軸14、齒輪齒條機構
15、搖柄16以及轉(zhuǎn)向橫拉桿17。轉(zhuǎn)向裝置主體10中,伴隨轉(zhuǎn)向盤2的旋轉(zhuǎn)而使柱軸11、中間軸12以及小齒輪軸13 —體地旋轉(zhuǎn)。轉(zhuǎn)向裝置主體10利用小齒輪軸13的旋轉(zhuǎn)而使齒條軸14在長度方向上直線移動。轉(zhuǎn)向裝置主體10通過使齒條軸14直線移動,由此經(jīng)由轉(zhuǎn)向節(jié)4而使轉(zhuǎn)向輪3的轉(zhuǎn)向角變化。
[0018]齒條軸14具有齒輪形成部分14A以及螺紋形成部分14B。齒條軸14在齒輪形成部分14A遍布長度方向的規(guī)定范圍具有齒條齒輪14C。齒條軸14在螺紋形成部分14B遍布長度方向的規(guī)定范圍具有作為齒條螺紋14D的陽螺紋。齒條軸14在與長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具有類似于D字形狀的截面形狀。
[0019]齒輪齒條機構15具有小齒輪軸13的小齒輪13A以及齒條軸14的齒條齒輪14C。齒輪齒條機構15將小齒輪軸13的旋轉(zhuǎn)轉(zhuǎn)換為齒條軸14的直線運動。
[0020]軸收容裝置20(參照圖2)具有齒條殼體21、油封26、球軸承27以及滾針軸承28。軸收容裝置20由作為單獨的部件形成的殼體21、油封26、球軸承27以及滾針軸承28的集合體而構成。
[0021]齒條殼體21由金屬材料形成。齒條殼體21具有與齒條軸14的形狀對應的筒形狀。齒條殼體21具有:基部殼體22、端蓋23、基礎收容空間24以及支承收容空間25。齒條殼體21具有作為單獨的部件形成的基部殼體22以及端蓋23相互結(jié)合的結(jié)構。齒條殼體21在基礎收容空間24中收容小齒輪軸13、齒條軸14、搖柄16、輔助裝置30的減速裝置32、以及滾珠螺桿33。齒條殼體21在支承收容空間25中收容齒條軸支承裝置40。
[0022]輔助裝置30具有電力馬達31、減速裝置32以及滾珠螺桿裝置33。輔助裝置30具有滾珠螺桿裝置33位于齒條螺紋14D的結(jié)構。輔助裝置30利用減速裝置32將電力馬達31的旋轉(zhuǎn)傳遞至滾珠螺桿裝置33從而使?jié)L珠螺桿裝置33旋轉(zhuǎn),由此對齒條軸14施加作用于齒條軸14的長度方向的力。
[0023]參照圖2對齒輪齒條機構15的周邊部分的結(jié)構進行說明。齒條殼體21中由基礎部分內(nèi)表面21A形成基礎收容空間24。齒條殼體21中由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1B形成支承收容空間25。在齒條殼體21的支承開口部分21C,使支承收容空間25朝外部開口。齒條殼體21在支承開口部分21C的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1B具有開口部分陽螺紋21D。齒條殼體21在基礎收容空間24中收容小齒輪軸13的小齒輪13A、齒條軸14的齒條齒輪14C、油封26、球軸承27以及滾針軸承28。
[0024]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一個支承軛50、一個襯套60、一個中間部件70、三個滾動體80、一個保持器90、一個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以及一個中間環(huán)110。在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內(nèi),支承軛50、襯套60、中間部件70、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以及中間環(huán)110為同軸。齒條軸支承裝置40借助襯套60、中間部件70、滾動體80以及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而將支承軛50按壓于齒條軸14的齒條背面部分14E。
[0025]參照圖2對齒條軸支承裝置40的結(jié)構進行說明。另外,按壓方向表示:在支承收容空間25內(nèi)將齒條軸14朝小齒輪13推壓的方向。并且,分離方向表示:在支承收容空間25內(nèi)使齒條軸14從小齒輪軸13離開的方向。并且,周向表示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旋轉(zhuǎn)方向。
[0026]支承軛50在支承收容空間25內(nèi)被配置于齒條軸14的背面一側(cè)。支承軛50在支承收容空間25內(nèi)具有能夠沿按壓方向以及分離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支承軛50具有軛主體51、低摩擦薄板56以及樹脂彈性部件57。
[0027]軛主體51由金屬材料形成。軛主體51具有在圓柱形狀的部件中去除一部分后的形狀。軛主體51在主體外表面5IA被齒條殼體21的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IB所支承。軛主體51具有軛支承部分52和軛背面部分53。
[0028]軛支承部分52形成于軛主體51中的齒條軸14 一側(cè)的部分。軛支承部分52具有與齒條軸14的齒條背面部分14E對應的形狀。軛支承部分52經(jīng)由低摩擦薄板56來支承齒條背面部分14E。
[0029]軛背面部分53具有形成有凹部的圓柱形狀。軛背面部分53形成于軛主體51中的襯套60 —側(cè)的部分。軛背面部分53具有軛背面槽54以及軛孔部分55。軛背面部分53隔著間隙而與中間環(huán)110對置。
[0030]樹脂彈性部件57嵌入軛背面槽54。對于樹脂彈性部件57而言,樹脂彈性部件57中的襯套60 —側(cè)的一部分從軛背面槽54突出而與中間環(huán)110接觸。樹脂彈性部件57被中間環(huán)110以及支承軛50壓縮。樹脂彈性部件57借助伴隨壓縮變形而產(chǎn)生的復原力而將中間環(huán)110朝中間部件70按壓。
[0031]中間環(huán)110由摩擦系數(shù)比中間部件70以及支承軛50小的金屬材料形成。中間環(huán)110配置在支承軛50與中間部件70之間。中間環(huán)110具有環(huán)狀貫通孔111。中間環(huán)110在環(huán)外表面112處隔著間隙而與齒條殼體21的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1B對置。中間環(huán)110在環(huán)內(nèi)表面113處隔著間隙而與中間部件70的突出部分74的外表面對置。
[0032]中間部件70在支承收容空間25內(nèi)相對于支承軛50而配置在與齒條軸14相反的一側(cè)。中間部件70以相對于齒條殼體21的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1B能夠沿周向旋轉(zhuǎn)的狀態(tài)并且能夠向按壓方向以及分離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配置。中間部件70借助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所施加的力而相對于支承軛50、襯套60以及中間環(huán)110旋轉(zhuǎn),由此抑制與支承軛50之間的間隙擴大。
[0033]襯套60在支承收容空間25相對于中間部件70而配置在與支承軛50相反的一側(cè)。襯套60具有襯套主體61、襯套栓部件68以及鎖緊螺母69。襯套60具有由作為單獨的部件而形成的襯套主體61、襯套栓部件68以及鎖緊螺母69相互結(jié)合而成的結(jié)構。在襯套60中,襯套主體61以及鎖緊螺母69為同軸。襯套60堵塞齒條殼體21的支承開口部分21。
[0034]鎖緊螺母69由金屬材料形成。鎖緊螺母69具有螺母端面69A以及螺母陽螺紋69B。鎖緊螺母69利用螺母陽螺紋69B而擰入襯套主體61的襯套陽螺紋62B。鎖緊螺母69在螺母端面69A處與支承開口部分21C的端面接觸。鎖緊螺母69抑制襯套主體61相對于齒條殼體21產(chǎn)生松動。
[0035]作為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受扭螺旋彈簧,由金屬材料形成。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具有第一彈簧端部101、第二彈簧端部102以及彈簧卷繞部分103。在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中,第一彈簧端部101安裝于襯套主體61。在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中,第二彈簧端部102安裝于中間部件70。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對中間部件70施加使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60旋轉(zhuǎn)的力。(以下,稱為“彈簧力”)。
[0036]滾動體80由金屬材料形成。滾動體80形成為球形狀。滾動體80在襯套60的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中間部件70的中間凸輪面72A之間分別與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中間凸輪面72A接觸。
[0037]保持器90由金屬材料形成。在俯視觀察時,保持器90形成為圓環(huán)形狀。保持器90配置在襯套60與中間部件70之間。保持器90以使三個滾動體在周向上成為等間隔的方式保持各滾動體80。
[0038]參照圖3對襯套60、中間部件70及其周邊部分的部件的詳細結(jié)構進行說明。另夕卜,施力方向表示沿周向?qū)χ虚g部件70施加彈簧力的方向。并且反作用方向表示沿周向與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
[0039]襯套主體61由金屬材料形成。襯套主體61具有在圓筒形狀的部件中將一側(cè)的開口部分堵塞的形狀。襯套主體61具有襯套固定部分62、襯套背壁部分63、彈簧安裝部分64、襯套端部65、襯套內(nèi)部空間66以及襯套預固定孔67。
[0040]襯套固定部分62具有圓筒形狀。對于襯套固定部分62,固定部分外表面62A的一部分具有襯套陽螺紋62B。襯套固定部分62利用襯套陽螺紋62B而擰入齒條殼體21的開口部分陽螺紋21D (參照圖2)。
[0041]襯套背壁部分63具有未形成開口部分的實心構造。襯套背壁部分63相對于襯套固定部分62而形成在與中間環(huán)110 (參照圖2)相反側(cè)的部分。襯套背壁部分63配置于齒條殼體21的外部(參照圖2)。襯套背壁部分63將襯套固定部分62中的襯套內(nèi)部空間66的開口部分的一側(cè)堵塞。
[0042]彈簧安裝部分64具有從襯套背壁部分63朝向襯套內(nèi)部空間66突出的柱形狀。彈簧安裝部分64插入到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卷繞部分103的內(nèi)部空間。彈簧安裝部分64具有沿襯套主體61的軸向延伸的彈簧保持槽64A。彈簧安裝部分64具有由彈簧保持槽64A劃分為兩個柱形狀部分的構成。在彈簧安裝部分64中,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第一彈簧端部101被壓入到彈簧保持槽64A中。
[0043]襯套端部65具有圓環(huán)形狀。襯套端部65具有三個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三個面分割部分65B。在襯套端部65中,在周向上相鄰的襯套凸輪面65A之間形成有面分割部分65B。在襯套端部65中,在一個面分割部分65B形成有襯套預固定孔67。[0044]襯套凸輪面65A在俯視觀察時具有以下形狀,S卩:周向為長方向,襯套主體61的徑向為短方向,且沿周向的彎曲的形狀。襯套凸輪面65A具有朝向與按壓方向分離的方向凹陷成彎曲狀的形狀。詳細而言,襯套凸輪面65A從周向上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起、越趨向周向的中間位置65C越朝向與按壓方向分離的方向傾斜。襯套凸輪面65A從中間位置65C起越趨向周向上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襯套凸輪面65A的軸向的曲率半徑PR (參照圖4)比滾動體80的半徑大。另外,中間位置65C表示襯套凸輪面65A的周向的中間點。中間位置65C位于襯套凸輪面65A中最遠的分離方向一側(cè)。
[0045]襯套內(nèi)部空間66具有圓柱形狀。襯套內(nèi)部空間66形成為由襯套固定部分62的內(nèi)表面以及襯套背壁部分63所包圍的空間。襯套內(nèi)部空間66收容彈簧安裝部分64以及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在襯套內(nèi)部空間66內(nèi),中間部件70側(cè)的開口部分被中間部件70的中間部件主體71堵塞。
[0046]襯套預固定孔67沿襯套主體61的軸向貫穿襯套主體61。即,襯套預固定孔67將襯套背壁部分63、襯套固定部分62以及襯套端部65貫穿。襯套預固定孔67在襯套背壁部分63側(cè)的開口部分的內(nèi)表面具有預固定陽螺紋67A。
[0047]襯套栓部件68由金屬材料形成。襯套栓部件68具有栓部件陽螺紋68A以及工具插入孔68B (參照圖2)。襯套栓部件68借助栓部件陽螺紋68A而擰入襯套預固定孔67的預固定陽螺紋67A。襯套栓部件68將襯套預固定孔67的襯套背壁部分63 —側(cè)的開口部分堵塞。
[0048]中間部件70由金屬材料形成。中間部件70具有中間部件主體71、中間對置部分72、彈簧安裝部73以及突出部分74 (參照圖2)。
[0049]中間部件主體71具有圓盤形狀。中間部件主體71在中間主體正面71A處與中間環(huán)110對置。中間部件主體71在中間主體背面71B處與襯套背壁部分63以及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卷繞部分103對置。
[0050]中間對置部分72具有圓環(huán)形狀。中間對置部分72朝向從中間部件主體71的徑向外側(cè)的部分分離的方向突出。中間對置部分72具有三個中間凸輪面72A、三個面分割部分72B以及一個中間預固定孔72D。在中間對置部分72,在周向上相鄰的中間凸輪面72A之間形成有面分割部分72B。在中間對置部分72中的一個面分割部分72B形成有中間預固定孔72D。
[0051]在俯視觀察中間凸輪面72A時,中間凸輪面72A具有周向為長方向、中間部件70的徑向為短方向的圓弧形狀。中間凸輪面72A具有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凹陷為彎曲狀的形狀。詳細而言,中間凸輪面從周向上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起、越趨向中間位置72C則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中間凸輪面72A從中間位置72C越趨向周向上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傾斜。中間凸輪面72A的曲率半徑MR (參照圖4)大于滾動體80的半徑。另外,中間位置72C表示在中間凸輪面72A周向的中間點。中間位置72C位于中間凸輪面72A中最靠按壓方向一側(cè)。
[0052]彈簧安裝部分73從中間主體正面71A向分離方向突出。彈簧安裝部分73插入到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卷繞部分103的內(nèi)部空間。彈簧安裝部分73具有沿軸向延伸的彈簧保持槽73A。彈簧安裝部分73具有被彈簧保持槽73A分割為兩個柱形狀部分的結(jié)構。在彈簧安裝部分73,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第二彈簧端部102被壓入于保持槽73A。[0053]突出部分74 (參照圖2)具有圓筒形狀。突出部分74從中間部件主體71的中間主體正面7IA向按壓方向突出。突出部分74從中間環(huán)110的環(huán)貫通孔111形成至支承軛50的軛孔部分55 (同樣參照圖2)。突出部分74隔著間隙而與支承軛50以及中間環(huán)110對置。突出部分74具有與六角扳手對應的形狀的六邊形孔74A (參照圖2)。在將中間部件70與襯套60組裝的工序中,突出部分74形成為用于安裝使中間部件70旋轉(zhuǎn)的工具的部分。
[0054]保持器90具有三個保持孔91以及一個螺栓插入孔92。保持器90在保持器外表面90A處隔著間隙而與齒條殼體21的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1B (參照圖2)對置。保持器90在保持器的內(nèi)表面90B處隔著間隙而與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對置。在保持器90中,沿周向以等間隔形成有保持孔91。在保持器90中,螺栓插入孔92形成于周向上相鄰的保持孔91之間。螺栓插入孔92形成為周向為長度方向的長孔。保持器90以滾動體80在保持孔91中能夠滑動的狀態(tài)保持滾動體80。
[0055]參照圖2對齒條軸支承裝置40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齒條軸支承裝置40依次經(jīng)過第一組裝工序?第五組裝工序而完成。
[0056]第一組裝工序是將支承軛50配置于齒條軸14的齒條背面部分14E上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一工序中將支承軛50從齒條殼體21的支承開口部分21C插入到支承收容空間25,進而將支承軛50的低摩擦薄板56配置于齒條背面部分14E上。
[0057]第二組裝工序是將中間環(huán)110配置于支承軛50的樹脂彈性部件57上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二組裝工序中,將中間環(huán)Iio從齒條殼體21的支承開口部分21C插入到支承收容空間25中,在樹脂彈性部件57處,將中間環(huán)110配置在環(huán)外表面112與齒條殼體21的支承部分內(nèi)表面21B之間形成有間隙的位置。
[0058]第三組裝工序是組裝襯套組件的工序。襯套組件具有使襯套主體61、中間部件70、滾動體80、保持器90以及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相互組合,并且將預固定螺栓(省略圖示)插入到襯套預固定孔67以及中間預固定孔72D中的結(jié)構。操作者在第三組裝工序中,將襯套主體61、中間部件70、滾動體80以及保持器90相互組合之后,通過將預固定螺栓插入到襯套預固定孔67以及中間預固定孔72D中,由此完成襯套組件的組裝。
[0059]第4組裝工序是將襯套組件固定于襯套殼體21的工序。操作者在第四組裝工序中,將襯套組件從襯套殼體21的支承開口部分21C插入到支承收容空間25,并將襯套主體61的襯套陽螺紋62B擰入襯套殼體21的開口部分陽螺紋21D。在第四組裝工序中,在將襯套陽螺紋62B全部擰入到開口部分陽螺紋21D中時,在中間環(huán)110與軛背面部分53之間形成有間隙的狀態(tài)下,中間環(huán)110被中間部件70壓接于樹脂彈性部件57。
[0060]第五組裝工序是完成齒條軸支承裝置40相對于齒條殼體21的安裝的工序。操作者將鎖緊螺母69的螺母陽螺紋69B擰入到襯套主體61的襯套陽螺紋62B。接下來,操作者將預固定螺栓從襯套預固定孔67以及中間預固定孔72D中拔出,并將襯套栓部件68的栓部件陽螺紋68A擰入襯套預固定孔67的預固定陽螺紋67A。在第五組裝工序中,通過將襯套栓部件68擰入到襯套主體61中從而組裝襯套,并且完成齒條軸支承裝置40相對于齒條殼體21的安裝。
[0061]下面對襯套組件的組裝方法進行說明。襯套組件通過依次經(jīng)過第一中間工序?第六中間工序而完成。[0062]第一中間工序是將滾動體80安裝于保持器90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一中間工序中向保持器90的各保持孔91中插入一個滾動體80。第二中間工序是將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安裝于襯套主體61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二中間工程中將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從第I彈簧端部101側(cè)插入到襯套內(nèi)部空間66,并將第一彈簧端部101壓入彈簧安裝部分64。
[0063]第三中間工序是將滾動體80以及保持器90安裝于襯套60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三中間工序中將滾動體80配置于襯套凸輪面65A。在第三中間工序中,滾動體80位于襯套凸輪面65A的中間位置65C。
[0064]第四中間工序是將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安裝于中間部件70的工序。操作者在第四中間工序中將中間部件70的彈簧安裝部分73插入襯套內(nèi)部空間66,并將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第二彈簧端部102壓入彈簧安裝部分73。在第四中間工序中,在將第二彈簧端部102壓入彈簧安裝部分73的過程中,在中間凸輪面72A處配置有滾動體80。在第四中間工序中,滾動體80位于中間凸輪面72A的中間位置72C。
[0065]第五中間工序是調(diào)整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力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五中間工序中,在將襯套主體61安裝于固定夾具(省略圖示)之后,將六角扳手(省略圖示)插入到中間部件70的突出部分74的六邊形孔74A中。接著,操作者通過對六角扳手施加轉(zhuǎn)矩,由此使中間部件70朝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力增加的方向,即反作用方向旋轉(zhuǎn)規(guī)定的量。在使中間部件70旋轉(zhuǎn)了規(guī)定量時,中間部件70的中間預固定孔72D位于與襯套主體61的襯套預固定孔67同軸的位置上。在第五中間工序中,滾動體80分別與襯套凸輪面65A的比中間位置65C靠施力方向一側(cè)的部分、以及中間凸輪面72A的比中間位置72C靠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部分接觸。
[0066]第六中間工序是將預固定螺栓插入襯套主體61以及中間部件70的工序。操作者在第五工序中,利用六角扳手來固定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主體61的旋轉(zhuǎn)位置,并將預固定螺栓從襯套主體61的襯套背壁部分63插入到襯套預固定孔67以及中間預固定孔72D中。接下來,操作者將六角扳手從中間部件70的突出部分74取下,并從固定夾具取下襯套主體61。在第六中間工序中,通過將預固定螺栓插入襯套預固定孔67以及中間預固定孔72D,由此襯套組件被組裝完成。在襯套組件中,利用預固定螺栓來固定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主體61的旋轉(zhuǎn)位置。
[0067]參照圖2、圖4以及圖5對齒條軸支承裝置40的動作以及作用進行說明。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第一功能?第三功能。第一功能是抑制齒條軸14朝相對于小齒輪軸13分離方向移動的功能。第二功能是在齒條軸14將朝分離方向推壓小齒輪軸13的力施加于小齒輪軸13時,抑制齒條齒輪14C作用于小齒輪13A的力增大的功能。第三功能是抑制由于齒條軸14的摩擦部分的磨損的發(fā)展而引起的齒條齒輪14C以及小齒輪13A的嚙合部分的間隙增加的功能。另外,齒條軸14的摩擦部分包括齒條齒輪14C與小齒輪13A的嚙合部分、以及齒條背面部分14E與支承軛50的低摩擦薄板56的接觸部分。
[0068]參照圖2對齒條軸支承裝置40的第一功能進行說明。齒條軸支承裝置40通過襯套60與襯套凸輪面65A中的滾動體80接觸、以及中間部件70與中間凸輪面72A中的滾動體80接觸,由此限制中間部件70朝相對于齒條殼體21等分離的方向移動。中間部件70經(jīng)由中間環(huán)110以及樹脂彈性部件57來支承支承軛50的軛背面部分53,由此限制支承軛50朝相對于齒條殼體21等分離的方向移動。支承軛50在軛支承部分52處支承齒條軸14的齒條背面部分14E。
[0069]因此,限制齒條軸14朝相對于小齒輪軸13分離的方向移動。因此,抑制由于伴隨小齒輪軸13的旋轉(zhuǎn),齒條軸14朝相對于小齒輪軸13分離的方向移動的原因而產(chǎn)生的部件彼此的接觸音。另外,在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在軛背面部分53與中間環(huán)110之間形成有間隙。因此在軛主體51受到作用于從齒條軸14離開的方向的力時,允許軛主體51朝分離方向僅移動軛背面部分53與中間環(huán)110之間的間隙的距離。軛主體51在朝相對于齒條殼體21等分離的方向移動時,會使樹脂彈性部件57的壓縮變形量增加。因此增加樹脂彈性部件57朝按壓方向按壓軛主體51的力。
[0070]參照圖2以及圖4說明齒條軸支承裝置40的第二功能。另外,分割部分之間的距離DA表示襯套60的面分割部分65B與中間部件70的面分割部分72B之間的軸向距離。并且,初期狀態(tài)表示在齒條軸14的摩擦部分未產(chǎn)生磨損的狀態(tài)。
[0071]如圖4所示,在初期狀態(tài)下,滾動體80分別與襯套凸輪面65A的比中間位置65C靠施力方向一側(cè)的部分、以及中間凸輪面72A的比中間位置72C靠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部分接觸。因此滾動體80與位于襯套凸輪面65A的中間位置65C以及中間凸輪面72A的中間位置72C的結(jié)構的分割部之間的距離DA相比較,分割部分之間的距離DA較大。
[0072]如圖2所示,在齒條軸14將支承軛50朝分離方向推的力作用于支承軛50時,經(jīng)由軛主體51的軛背面部分53、樹脂彈性部件57以及中間環(huán)110,中間部件70被施加朝分離方向推中間部件70的力。此時,滾動體80被中間部件70壓接于襯套凸輪面65A。因此來自襯套凸輪面65A的反作用力作用于滾動體80。來自滾動體80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中間凸輪面72A。由此對中間部件70作用有使中間部件70朝反作用方向旋轉(zhuǎn)的力。因此中間部件70朝反作用方向旋轉(zhuǎn)。此時,如圖4所示,由于滾動體80朝向襯套凸輪面65A的中間位置65C以及中間凸輪面72A的中間位置72C移動,因此分割部分之間的距離DA減小。即,中間部件70朝分離方向移動。因此,由于支承軛50 (參照圖2)朝分離方向移動,從而抑制作用于齒條齒輪14C以及小齒輪13A (同樣參照圖2)的嚙合部分的力增大。
[0073]參照圖4以及圖5說明齒條軸支承裝置40的第三功能。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參照圖3)對中間部件70施加使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主體60旋轉(zhuǎn)的力。即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對中間部件70施加使中間凸輪面72A相對于襯套凸輪面65A旋轉(zhuǎn)的力。
[0074]施加于中間部件70的彈簧力,借助與中間凸輪面72A接觸的滾動體80而向與按壓方向相同的方向作用。因此借助施加于中間部件70的彈簧力,中間部件70處于要相對于襯套主體61朝按壓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
[0075]另一方面,中間部件70向相對于齒條殼體21等按壓的方向的移動被支承軛50(同樣參照圖2)限制。因此在從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向中間部件70施加了彈簧力的狀態(tài)下,中間部件70不會相對于襯套主體61朝按壓方向移動。然而在齒條軸14 (參照圖2)的摩擦部分的磨損量增加時,允許支承軛50沿按壓方向相對于齒條殼體21等移動的范圍擴大。因此允許中間部件70沿按壓方向相對于齒條殼體21等移動的范圍也擴大。
[0076]因此,利用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力使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主體61旋轉(zhuǎn)。此時如圖5所示,滾動體80朝襯套凸輪面65A的施力方向的端部移動。并且,滾動體80朝向中間凸輪面72A的反作用方向的端部移動。由此與初期狀態(tài)的分割部分之間的距離DA相比較,分割部分之間的距離DA增大。S卩,中間部件70從初期狀態(tài)的位置朝按壓方向移動。因此按壓方向上的中間部件70與支承軛50的相對位置關系被保持為與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主體61的旋轉(zhuǎn)產(chǎn)生之前的關系實質(zhì)上相同的關系。即,按壓方向上的中間部件70與支承軛50的相對位置關系被保持為與齒條軸14的摩擦部分的磨損量增加之前的關系實質(zhì)上相同的關系。
[0077]因此,抑制由于齒條軸14的摩擦部分的磨損量增加而引起的在分離方向上支承軛50相對于齒條背面部分14E (參照圖2)的移動范圍擴大。因此即便在齒條軸14的摩擦部分的磨損量增加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小齒輪軸13A (參照圖2)以及齒條軸14產(chǎn)生接觸
曰?
[0078]本實施方式的轉(zhuǎn)向裝置I能夠獲得以下效果。
[0079](I)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分別與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中間凸輪面72A接觸的滾動體80。根據(jù)該結(jié)構,由于滾動體80在與中間凸輪面72A以及襯套凸輪面65A接觸的狀態(tài)下相對于各面72A、65A滾動,因此與中間凸輪面以及襯套凸輪面直接接觸的結(jié)構相比較,中間部件70的旋轉(zhuǎn)阻力較小。因此中間部件70易相對于襯套60順利地旋轉(zhuǎn)。
[0080](2)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如下結(jié)構:滾動體80與襯套凸輪面65A的比中間位置65C靠施力方向一側(cè)的部分接觸,且與中間凸輪面72A的比中間位置72C靠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部分接觸。根據(jù)該構成,在齒條軸14朝分離方向按壓支承軛50時,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60朝反作用方向旋轉(zhuǎn),由此支承軛50以及中間部件70朝分離方向移動。因此抑制作用于齒條齒輪14C以及小齒輪13A的嚙合部分的力增大。
[0081](3)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保持器90。根據(jù)該結(jié)構,由于保持器90保持各滾動體80,因此抑制滾動體80相互接觸以及滾動體80單獨移動。因此抑制由于滾動體80單獨移動所引起的中間部件70相對于襯套60傾斜。
[0082]本發(fā)明包括上述實施方式以外的實施方式。以下,示出作為本發(fā)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上述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另外,以下各變形例能夠相互組合。
[0083]實施方式的支承軛50具有軛主體51、軛支承部分52以及軛背面部分53由相同的金屬材料一體地形成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支承軛50也可以具有軛支承部分52以及軛背面部分53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為獨立于軛主體51的單獨的部件的結(jié)構。該變形例的支承軛50具有形成為單獨的部件的軛支承部分52以及軛背面部分53中的至少一方與軛主體51結(jié)合的結(jié)構。在該變形例的支承軛50中,軛支承部分52以及軛背面部分53中的至少一方的部件,也可以由與軛主體51不同的材料來形成。
[0084]實施方式的襯套60的襯套主體61具有將襯套固定部分62、襯套背壁部分63以及襯套端部65由相同的金屬材料一體地形成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襯套60也可以具有將襯套背壁部分63以及襯套端部65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為獨立于襯套固定部分62的單獨的部件的結(jié)構。該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具有形成為單獨的部件的襯套背壁部分63以及襯套端部65中的至少一方與襯套固定部分62結(jié)合的結(jié)構。在該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中,襯套背壁部分63以及襯套端部65中的至少一方的部件可以由與襯套固定部分62不同的材料形成。
[0085]實施方式的襯套60的襯套主體61具有將襯套背壁部分63以及彈簧安裝部分64由相同的金屬材料一體地形成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也可以具有將彈簧安裝部分64形成為獨立于襯套背壁部分63的單獨的部件的結(jié)構。該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具有使彈簧安裝部分64與襯套背壁部分63結(jié)合的結(jié)構。在該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中,也可以將彈簧安裝部分64由與襯套背壁部分63不同的材料形成。
[0086]并且,如圖6所示,另外的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也可以代替彈簧安裝部分64而具有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以及鎖緊螺母124。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形成為獨立于襯套背壁部分63的單獨的部件。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由金屬材料形成。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形成為圓柱形狀。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具有陽螺紋121、彈簧安裝部分122以及彈簧保持槽123。通過在形成于襯套背壁部分63的螺紋孔63A中擰入陽螺紋121,由此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與襯套背壁部分63結(jié)合。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具有彈簧安裝部分122從襯套背壁部分63朝襯套內(nèi)部空間66突出的結(jié)構。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具有在彈簧安裝部分122中被彈簧保持槽123分割為兩個柱形狀部分的結(jié)構。在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中,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第一彈簧端部101被壓入到彈簧保持槽123中。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具有將鎖緊螺母124擰入陽螺紋121的結(jié)構。鎖緊螺母124與襯套背壁部分63的分離方向一側(cè)的端面接觸。鎖緊螺母124抑制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相對于襯套主體61產(chǎn)生松動。
[0087]在具有該另外的變形例的襯套主體61的齒條支承裝置40中,能夠從中間部件70省略突出部分74。在上述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力的調(diào)整以如下方式進行。即,操作者利用預固定螺栓將襯套60以及中間部件70固定。接下來,操作者使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沿周向而向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的彈簧力增加的方向旋轉(zhuǎn)規(guī)定量。接著,操作者將鎖緊螺母124安裝于彈簧調(diào)整部件120。
[0088]實施方式的中間部件70具有將中間部件主體71、中間對置部分72、彈簧安裝部分73以及突出部分74由相同的金屬材料一體地形成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中間部件70也可以具有將中間對置部分72、彈簧安裝部分73以及突出部分74中的至少一方形成為獨立于中間部件主體71的單獨的部件的結(jié)構。該變形例的中間部件70具有將中間對置部分72、彈簧安裝部分73以及突出部分74中的至少一方與中間部件主體71結(jié)合的結(jié)構。在該變形例的中間部件70中,中間對置部分72、彈簧安裝部分73以及突出部分74中的至少一方也可以由與中間部件主體71不同的材料形成。
[0089]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形成為從按壓方向朝分離方向彎曲的彎曲形狀的襯套凸輪面65A和形成為從分離方向朝按壓方向彎曲的彎曲形狀的中間凸輪面72A。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以下任意一種結(jié)構。
[0090](Al)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將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中間凸輪面72A的一方形成為與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的結(jié)構。
[0091](A2)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凸輪面65A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朝向從按壓方向分離的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092](A3)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中間凸輪面72A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朝向從按壓方向朝分離的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093](A4)變形例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襯套凸輪面65A,其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朝向從按壓方向分離的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中間凸輪面72A,其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朝向從按壓方向分離的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094](A5)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襯套凸輪面65A,其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中間凸輪面72A,其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095](A6)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襯套凸輪面65A,其形成為與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中間凸輪面72A,其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096](A7)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襯套凸輪面65A,其形成為從施力方向越趨向反作用方向、越從按壓方向朝分離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中間凸輪面72A,其形成為與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
[0097]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襯套凸輪面65A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趨向中間位置65C、越從按壓方向朝分離方向以彎曲狀傾斜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以下任意一種結(jié)構。
[0098](BI)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凸輪面65A中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至中間位置65C的部分形成為與襯套主體61的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
[0099](B2)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凸輪面65A形成為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趨向中間位置65C、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100]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襯套凸輪面65A從中間位置65C越趨向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為彎曲狀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以下任意一種結(jié)構。
[0101](Cl)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凸輪面65A中從中間位置65至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的部分形成為與襯套主體61的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
[0102](C2)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凸輪面65A形成為從中間位置65C越趨向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103](C3)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凸輪面65A形成為從中間位置65C越趨向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104]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中間凸輪面72A從中間位置72C越趨向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以彎曲狀傾斜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以下任意一種結(jié)構。
[0105](Dl)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中間凸輪面72A中從中間位置72C至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的部分形成為與中間部件70的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
[0106](D2)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中間凸輪面72A形成為從中間位置72C越趨向反作用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107]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中間凸輪面72A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趨向中間位置72C、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以彎曲狀傾斜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以下任意一種結(jié)構。
[0108](El)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中間凸輪面72A中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至中間位置72C的部分形成為與中間部件70的徑向平行的平面形狀。
[0109](E2)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中間凸輪面72A形成為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趨向中間位置72C、越從分離方向朝向按壓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
[0110](E3)在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中間凸輪面72A形成為從施力方向一側(cè)的端部越趨向中間位置72C、越從按壓方向朝向分離方向傾斜的平面形狀。[0111]實施方式的滾動體80形成為球狀。另一方面,變形例的滾動體80形成為圓筒形狀。作為該變形例的滾動體80也可以使用滾子。
[0112]在一個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一個中間凸輪面72A之間配置有實施方式的一個滾動體80。另一方面,也可以在一個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一個中間凸輪面72A之間配置變形例的多個滾動體80。
[0113]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三個滾動體80。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四個以上的滾動體80。在該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襯套60具有與滾動體80的個數(shù)相同數(shù)量的襯套凸輪面65A,中間部件70具有與滾動體80的個數(shù)相同數(shù)量的中間凸輪面72A。并且在另外的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在一個襯套凸輪面65A以及一個中間凸輪面72A之間配置有多個滾動體80。
[0114]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保持器90。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不具有保持器90。
[0115]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中間環(huán)110與中間部件70的中間主體正面71A進行面接觸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使三個滾動體130和一個保持器140位于中間部件70與中間環(huán)150之間的結(jié)構。詳細而言,中間部件70的中間主體正面7IA具有與襯套60的襯套凸輪面65A相同形狀的中間滾動面71C。中間滾動面71C形成于在周向以及中間部件70的徑向上與襯套凸輪面65A處于相同位置的中間部件70的部分。中間環(huán)150具有與實施方式的中間環(huán)110相同的形狀。中間環(huán)150具有與中間部件70的中間凸輪面72A相同形狀的中間環(huán)滾動面151。中間環(huán)滾動面151形成于在周向預計中間環(huán)150的徑向上與中間凸輪面72A處于相同位置的中間環(huán)150的部分。滾動體130在中間滾動面71C以及中間環(huán)滾動面151之間,與中間滾動面71C以及中間環(huán)滾動面151接觸。保持器140具有與保持器90相同的形狀。
[0116]根據(jù)該結(jié)構,由于中間部件70經(jīng)由滾動體130而相對于中間環(huán)150旋轉(zhuǎn),因此與中間部件70以及中間環(huán)150進行面接觸的結(jié)構相比較,中間部件70的旋轉(zhuǎn)阻力減小。因此中間部件70易相對于中間環(huán)150旋轉(zhuǎn)。
[0117]在上述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也可以省略中間環(huán)150和樹脂彈性部件57。即在上述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也可以形成為以與中間部件70以及支承軛50接觸的狀態(tài)夾持滾動體130的結(jié)構。
[0118]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作為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而具有受扭螺旋彈簧。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中,作為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100也可以具有盤簧。
[0119]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將樹脂彈性部件57安裝于軛主體51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具有從軛主體51中省略彈性部件57的結(jié)構。
[0120]實施方式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具有中間環(huán)110。另一方面,變形例的齒條軸支承裝置40也可以不具有中間環(huán)110。
[0121]實施方式的轉(zhuǎn)向裝置I具有與軸向正交的截面形狀類似于D字形狀的齒條軸14。另一方面,變形例的轉(zhuǎn)向裝置I也可以代替齒條軸14而具有與軸向正交的截面形狀類似于Y字形狀的齒條軸。
[0122]實施方式的轉(zhuǎn)向裝置I具有作為齒條并聯(lián)式的電動動力轉(zhuǎn)向裝置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轉(zhuǎn)向裝置I也可以具有作為立柱助力式、小齒輪助力式、雙小齒輪助力式或齒條同軸式的電動動力轉(zhuǎn)向裝置的結(jié)構。
[0123]實施方式的轉(zhuǎn)向裝置I具有作為擁有輔助裝置30的電動動力轉(zhuǎn)向裝置的結(jié)構。另一方面,變形例的轉(zhuǎn)向裝置I也可以具有作為省略了輔助裝置30的機械式的轉(zhuǎn)向裝置的結(jié)構。
【權利要求】
1. 一種齒條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支承軛,該支承軛收容于齒條殼體內(nèi),能夠在朝小齒輪軸推動齒條軸的方向亦即按壓方向上移動; 襯套,該襯套具有形成于所述支承軛一側(cè)的襯套端部、和形成于所述襯套端部的襯套凸輪面,該襯套相對于所述支承軛而配置在與所述按壓方向一側(cè)相反的一側(cè),并固定于所述齒條殼體; 中間部件,該中間部件是在能夠相對于所述齒條殼體旋轉(zhuǎn)、以及相對于所述齒條殼體而朝所述按壓方向移動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所述襯套與所述支承軛之間的部件,該中間部件具有:與所述襯套端部對置的中間對置部分、以及形成于所述中間對置部分且與所述襯套凸輪面對置的中間凸輪面; 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該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對所述中間部件施加使所述中間部件相對于所述襯套旋轉(zhuǎn)的力亦即彈簧力;以及 滾動體,該滾動體配置在所述襯套凸輪面與所述中間凸輪面之間,并分別與所述襯套凸輪面以及所述中間凸輪面接觸。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條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視觀察所述襯套凸輪面時,所述襯套凸輪面是所述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的旋轉(zhuǎn)方向亦即周向成為長度方向的圓弧形狀,所述襯套凸輪面具有以下形狀,即:從所述襯套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中間位置起、越趨向施力方向越朝所述按壓方向傾斜的形狀,其中施力方向是所述產(chǎn)生旋轉(zhuǎn)力彈簧將所述彈簧力施加于所述中間部件的方向, 在俯視觀察所述中間凸輪面時,所述中間凸輪面是所述周向成為長度方向的圓弧形狀,所述中間凸輪面具有以下形狀,即:從所述中間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中間位置起、越趨向反施力方向越朝與所述按壓方向相反的方向亦即分離方向傾斜的形狀,其中反施力方向是與所述施力方向相反的方向。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齒條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襯套凸輪面具有以下形狀,即:從所述襯套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所述中間位置起、越趨向所述反施力方向越朝所述按壓方向傾斜的形狀, 所述中間凸輪面具有以下形狀,即:從所述中間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所述中間位置起、越趨向所述施力方向越朝所述分離方向傾斜的形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齒條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間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所述中間位置,位于比所述襯套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所述中間位置靠所述施力方向一側(cè), 在所述襯套凸輪面內(nèi),所述滾動體與比所述襯套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所述中間位置靠所述施力方向一側(cè)的部分接觸,并且在所述中間凸輪面內(nèi),所述滾動體與比所述中間凸輪面的所述周向的所述中間位置靠所述反施力方向一側(cè)的部分接觸。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條軸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齒條軸支承裝置具有保持器以及多個所述滾動體, 所述保持器對多個所述滾動體以在所述周向上相互分離的狀態(tài)進行保持。
6.一種轉(zhuǎn)向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所述齒條殼體;所述齒條軸; 與所述齒條軸嚙合的小齒輪軸;以及權利要求1所述的齒條軸支承裝置。
【文檔編號】B62D3/12GK103569190SQ201310302674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3年7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7月20日
【發(fā)明者】中村賢作 申請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