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加強結構,特別是涉及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微車車身的C柱搭接頭通常比較薄弱,如圖1和圖2所示,存在如下問題 ⑴、上導軌與側圍外板搭接部分重合區(qū)域小,僅有一排焊點進行連接,連接強度不足;⑵、 由于受中門運動區(qū)域限制,上導軌部分區(qū)域鈑金布置空間不足,接頭位置出現腔體截面較小甚至局部沒有形成腔體結構。上述結構缺陷在工況較惡劣的情況下,導致C柱上接頭剛度和強度不足,容易產生變形,造成該區(qū)域焊點開裂,最終引起零件出現較大裂紋,嚴重影響車身質量。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有效提高車身C柱區(qū)域搭接頭的剛度和零件連接強度,增加車身的剛度和局部強度,解決C柱上接頭剛度和強度不足的問題,提高整體車身質量的上導軌加強結構。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包括C柱區(qū)域一側面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以及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均固定在一起的一體成形的流水槽連接板,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向上折彎中部設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內壁與所述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之間形成空腔。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還一種可以是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通過焊接固定。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為打開的W形,所述最外面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通過焊接固定。所述最外面的兩側面延長面相互垂直。所述流水道連接板中部向上凸起部分后側與所述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之間可空腔為菱形。所述流水槽連接板與所述側圍外板重合固定區(qū)域至少為150mm。所述流水槽連接板與所述上導軌重合固定區(qū)域至少為180mm。所述側圍外板與所述上導軌側面通過焊接固定。所述上導軌的外側面與所述側圍外板的中部內側面焊接固定,所述上導軌的后部內側面與所述流水槽后端外側面焊接固定,所述側圍外板的上部內側面與所述流水槽前端外側面焊接固定。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由于其包括C柱區(qū)域一側面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以及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均固定在一起的一體成形的流水槽連接板, 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向上折彎中部設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內壁與所述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之間形成空腔。這樣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具有的優(yōu)點是在C柱區(qū)域除了側面固定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還有與兩者均側面固定的流水槽連接板增加了搭接固定的區(qū)域,同時由于腔體的存在,有效提高車身C柱區(qū)域搭接頭的剛度和零件連接強度,增加車身的剛度和局部強度,解決C柱上接頭剛度和強度不足的問題,提高整體車身質量。而且僅僅只多設置一個流水槽連接板,結構簡單。
圖1是現有的汽車C柱區(qū)域部件示意圖。圖2是圖1中的C-C截面圖。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實施例C柱區(qū)域示意圖。圖4是本發(fā)明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圖3中A-A截面圖。圖號說明L···上導軌2…側圍外板3…流水槽連接板4…空腔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的圖3至圖4對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請參考圖3至圖4,包括C柱區(qū)域一側面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2和上導軌1以及與所述側圍外板2和所述上導軌1均固定在一起的一體成形的流水槽連接板3,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的兩側向上折彎中部設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2和所述上導軌1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的內壁與所述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2和上導軌1之間形成空腔4。這樣相對于現有技術而言具有的優(yōu)點是在C柱區(qū)域除了側面固定的側圍外板2和上導軌1,還有與兩者均側面固定的流水槽連接板3增加了搭接固定的區(qū)域,同時由于腔體的存在,有效提高車身 C柱區(qū)域搭接頭的剛度和零件連接強度,增加車身的剛度和局部強度,解決C柱上接頭剛度和強度不足的問題,提高整體車身質量。而且僅僅只多設置一個流水槽連接板3,結構簡單。 CAE(計算機輔助設計)分析表明常規(guī)結構該位置應力值為178MPa;而采用上述結構后, 該位置應力值為88MPa,應力值大大降低。同時,采用常規(guī)結構的路試車該位置焊點開裂嚴重;而采用上述結構的路試車順利完成路試,解決了車身C柱接頭區(qū)域上導軌1與側圍外板 2焊點開裂而引起的頂蓋橫向開裂問題。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請參考圖3至圖4,還可以是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 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2和所述上導軌1通過焊接固定。焊接固定的優(yōu)點是成本低, 工藝簡單,而且固定比較牢固。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為打開的W 形,所述最外面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2和所述上導軌1通過焊接固定。由于W形狀是不容易變形的形狀,因此,能夠更加牢固地固定,并提高C柱區(qū)域的剛度和強度。進一步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為所述最外面的兩側面延長面相互垂直。這樣,其更加不容易開焊而且在這兩個方向上有效保持該位置和該區(qū)域的剛度和強度。另外,所述流水道連接板中部向上凸起部分后側與所述側圍外板2和上導軌1之間可空腔4為菱形。由于形成菱形的空腔 4,吸收各方向的能力加強,避免開焊。
本發(fā)明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請參考圖3至圖4,在前面所述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還可以是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與所述側圍外板2重合固定區(qū)域至少為150mm。另外,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與所述上導軌1重合固定區(qū)域至少為180mm。重合區(qū)域越大,那么增加局部區(qū)域的剛度和強度的效果越明顯。還可以是所述側圍外板2與所述上導軌1側面通過焊接固定。焊接固定的優(yōu)點是結構簡單,成本低,而且固定比較牢固。另外,所述上導軌1 的外側面與所述側圍外板2的中部內側面焊接固定,所述上導軌1的后部內側面與所述流水槽后端外側面焊接固定,所述側圍外板2的上部內側面與所述流水槽前端外側面焊接固定。當然還可以采用其他的焊接位置,但是上述位置和對應的搭接面是最優(yōu)選的。另外,所述流水槽連接板3由高強鋼材料制成。使用高強鋼材料的優(yōu)點是強度有保證。上述僅對本發(fā)明中的幾種具體實施例加以說明,但并不能作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凡是依據本發(fā)明中的設計精神所作出的等效變化或修飾或等比例放大或縮小等,均應認為落入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C柱區(qū)域一側面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以及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均固定在一起的一體成形的流水槽連接板,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向上折彎中部設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內壁與所述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之間形成空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通過焊接固定。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為打開的W形,所述最外面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通過焊接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最外面的兩側面延長面相互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道連接板中部向上凸起部分后側與所述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之間可空腔為菱形。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連接板與所述側圍外板重合固定區(qū)域至少為150mm。
7.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連接板與所述上導軌重合固定區(qū)域至少為180mm。
8.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側圍外板與所述上導軌側面通過焊接固定。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導軌的外側面與所述側圍外板的中部內側面焊接固定,所述上導軌的后部內側面與所述流水槽后端外側面焊接固定,所述側圍外板的上部內側面與所述流水槽前端外側面焊接固定。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意一權利要求所述的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由高強鋼材料制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上導軌加強結構,包括C柱區(qū)域一側面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以及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均固定在一起的一體成形的流水槽連接板,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向上折彎中部設有向上的凸起,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兩側面分別與所述側圍外板和所述上導軌的表面固定,所述流水槽連接板的內壁與所述固定在一起的側圍外板和上導軌之間形成空腔。本發(fā)明的上導軌加強結構可以有效提高車身C柱區(qū)域搭接頭的剛度和零件連接強度,增加車身的剛度和局部強度,解決C柱上接頭剛度和強度不足的問題,提高整體車身質量。
文檔編號B62D25/04GK102416982SQ20111034164
公開日2012年4月18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日
發(fā)明者秦海, 許冰, 郭明龍 申請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