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車身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車身,其具有在汽車底板上設置于橫截面
為u形斷面形的中央通道兩側的用于汽車前座的座椅橫梁。
背景技術:
由DE 102 32 843 Al已公開了用于汽車的座椅橫梁,其在底板區(qū)域中在汽車車身的中央通道兩側延伸。作為空氣導引通道的通孔延伸穿過座椅橫梁之一。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提供一種汽車車身,其具有在汽車底板上設置于中央通道之兩側的座椅橫梁,這些座椅橫梁相對于中央通道布置和固定,使得在側面碰撞時的最佳沖撞特性得到保證。
這 一 任務按照本發(fā)明通過 一 種汽車車身來解決,該汽車車身具有在汽車底板上設置于橫截面為U形斷面的中央通道兩側的用于汽車前座的座椅橫梁,其中,所述中央通道在它的敞開下側與至少一個橫向設置的橋式支座相連接,所述橋式支座設置在所述中央通道的腿折彎部的下側并且通過在汽車的縱向和橫向上錯開的至少兩個螺紋連接件與設置在所述腿折彎部上側的支承托架相連接,所述橋式支座和所述支承托架有間距地位于所述座椅橫梁的端面的對面。
通過本發(fā)明主要實現的優(yōu)點在于,座椅橫梁在原始位置上被設置成與中央通道以及與橋式支座保持有間距,從而由此得到氣隙并且因此能夠獲得在側面碰撞時的最佳碰撞特性。這種最佳的碰撞特性按照本發(fā)明本質上通過如下方式實現,即,中央通道在它的敞開下側與至少一個橫向設置的橋式支座相連接,該橋式支座設置在中央通道的腿折彎部的下側并通過在汽車的縱向和橫向上錯開的至少兩個螺紋連接件與設置在腿折彎部上側的支承托架相連接,以及該橋式支座和該支承托架以暴露的方式或者說有間距地位于座椅橫梁的端面的對面。
另外,特別地,按照本發(fā)明的一種設計方案,該橋式支座的朝向座椅橫梁的端面以及支承托架的折彎為直立的腿部位于一個共同的豎直平面中,該共同的豎直平面在原始位置上有間距地位于座椅橫梁的延伸經過其端面的另一豎直平面的對面,并且在碰撞位置上這兩個平面相互緊靠。通過座椅橫梁、橋式支座和支承托架以及連接元件相對于中央通道的這種布置和結構可以在同時獲得最佳強度的情況下實現這樣的間距。通過橋式支座在中央通道上錯開的螺紋連接件獲得了在沖撞情況下最佳化的力矩傳遞。
此外還按照本發(fā)明設計,連接至中央通道的連接元件由在中央通道和座椅橫梁之間設置的支承板構成,該支承板以向下折彎的腿
下能夠變形。另一個連接元件由所謂的Z形底部邊緣型材構成,其由中央通道的腿折彎部構成并且能夠與底板相連接,以及在該Z形型材的腿部之間的直立連接部被設計為在碰撞情況下能夠變形。
支承托架的折彎為直立的腿部在原始位置上與支承板的向下折彎的腿部有間距,并且在碰撞位置上與支承板的向下折彎的腿部
緊靠。橋式支座的端面在原始位置上有間距地位于腿折彎部的z形底部邊緣型材的直立連接部的對面,并且在碰撞位置上與該直立連接部緊靠。通過連接元件相對于中央通道和/或相對于座椅橫梁及相
對于橋式支座的這種布置,以有利方式一方面在座椅橫梁和中央通道之間并另一方面在橋式支座與中央通道及底板之間實現穩(wěn)固的強度聯合體。
按照本發(fā)明另 一種設計方案,在座椅橫梁中設置位于連接板中的空氣導引套筒。該空氣導引套筒應當能沿汽車橫向附加地增加座椅橫梁的強度。此外,按照一種設計方案,第二橋式支座設置在中央通道的端側并且兩個橋式支座通過縱向支撐相互連接。
附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在下面對其作詳細地說明。
附圖中
圖1是從后方看的座椅橫梁的視圖,其中包括中央通道和橋式支座及連接元件,
圖2是按照圖l從箭頭方向Z看的視圖,
圖3是從上方看的座椅橫梁和橋式支座的視圖,和
圖4是具有設置在中央通道兩側的座椅橫梁的汽車底板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機動車的車身在底板中包括橫截面為U形斷面且向下方敞開的中央通道l,其在兩側分別具有兩個座椅橫梁2和3,這兩個座椅橫梁與汽車底板4相連接并且支承前座。在中央通道l的下側,橫向于汽車設置的橋式支座5與中央通道1的腿折彎部6以及與支承托架7相連接,其中,支承托架保持在腿折彎部6的內側,而橋式支座5保持在腿折彎部6的外側。腿折彎部6的端部被分別設計成Z形型材10并且與汽車底板4相連接。橋式支座5通過在汽車的橫向及縱向上錯開的螺紋連接件8,9固定在中央通道1的腿折彎部6上。
座椅橫梁3固定在汽車底板4上并通過支承板13與中央通道1連接,座椅橫梁3以它在自由端處的朝向橋式支座5及支承托架7的端面11延伸到與橋式支座5的端面12相距一個間距a,并且座椅橫梁被設置成在原始位置I上相對于橋式支座是暴露的。
支承托架7具有一個直立的腿部7a,其位于包含橋式支座5的端面12的一個豎直平面x-x中。這個平面x-x以間距a位于由座椅橫梁3的端面11確定的平面y-y的對面。
在碰撞位置II上,座椅橫梁3由于沿箭頭方向P的橫向力被朝中央通道1方向偏移,因此支承板13和中央通道1的腿折彎部6 的Z形型材IO,如虛線所示,發(fā)生變形并且平面x-x和y-y相互緊 靠,其中,支承板13與座椅橫梁3—起緊靠在支承托架7的直立腿 部7a上,而中央通道1的腿折彎部6的Z形型材10以它的直立連 接部10a并與座椅橫梁3—起緊靠在橋式支座5的端面12上。
座椅橫梁3可設有空氣導引套筒15,其保持在連接板16中。 該空氣導引套筒15在側面沖撞時增加座椅橫梁3的強度。 一個橋式 支座5設置在位于中央通道1兩側的座椅橫梁3之間并且另一個橋 式支座5a可設置在中央通道1的后端上,并且兩個橋式支座5和5a 是通過縱向支撐20, 21相互連接。
權利要求
1.汽車車身,具有在汽車底板上設置于橫截面為U形斷面的中央通道兩側的用于汽車前座的座椅橫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通道(1)在它的敞開下側與至少一個橫向設置的橋式支座(5)相連接,所述橋式支座設置在所述中央通道(1)的腿折彎部(6)的下側并且通過在汽車的縱向和橫向上錯開的至少兩個螺紋連接件(8,9)與設置在所述腿折彎部(6)上側的支承托架(7)相連接,所述橋式支座(5)和所述支承托架(7)有間距地位于所述座椅橫梁(3)的端面(11)的對面。
2. 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橋式支座 (5)朝向所述座椅橫梁(3)的端面(12)以及所述支承托架(7) 的折彎成直立的腿部(7a)位于一個共同的豎直平面(x-x)中,所 述共同的豎直平面在原始位置(I)上有間距(a)地位于所述座椅橫 梁(3)的延伸經過它的所述端面(11 )的另一豎直平面(y-y)的對 面并且這兩個所述平面(x-x, y-y)在碰撞位置(II)上相互緊靠。
3. 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車車身,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 央通道(1)和所述座椅橫梁(3)之間設有橫截面為角形的支承板 (13),該支承板以向下折彎的腿部(13a)與所述座椅橫梁(3) 的上側相連接并且所述折彎的腿部(13a)在碰撞情況(II)下能夠 變形。
4. 按權利要求1, 2或3所述的汽車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 中央通道(1 )的腿折彎部(6)被設計成為Z形的底部邊緣型材(10) 并且能夠與汽車底板(4)相連接,以及在該Z形型材(10)的兩個 腿部之間的直立連接部(10a)在碰撞情況下能夠變形。
5. 按前面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汽車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支 承托架(7)的折彎成直立的腿部(7a)在所述原始位置(I)上與所 述支承板(13)的向下折彎的腿部(13a)有間距,并且在碰撞位置 (II)上緊靠在所述支承板(13)的向下折彎的腿部(13a)。
6. 按前面權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汽車車身,其特征在于,所述橋 式支座(5)的端面(12)在所述原始位置(I)上有間距地位于所述 中央通道(1 )的腿折彎部(6)的Z形底部邊緣型材(10)的直立 連接部U0a)的對面,并且在所述碰撞位置(II)上緊靠在該直立 連接部(10a)上。
7. 汽車車身,具有在汽車底板上設置于橫截面為U形斷面形的 中央通道兩側的用于汽車前座的座椅橫梁,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央 通道(1 )在它的敞開下側與至少一個橫向設置的橋式支座(5)相 連接,所述橋式支座設置在所述中央通道(1)的腿折彎部(6)的 下側并且通過在汽車的縱向和橫向上錯開的至少兩個螺紋連接件(8, 9)與設置在所述腿折彎部(6)上側的支承托架(7)相連接; 所述橋式支座(5)和所述支承托架(7)有間距地位于所述座椅橫 梁(3)的端面(11 )的對面;在所述橋式支座(5, 5a)之間設置 縱向支撐(20, 21);所述座椅橫梁(3)具有保持在位于內部的連 接板(16)中的空氣導引套筒(15),該空氣導引套筒貫穿地設置 在所述座椅橫梁(3)中。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車身,該車身具有中央通道,該中央通道在它的敞開下側與至少一個橫向設置的橋式支座相連接,所述橋式支座設置在中央通道的腿折彎部底側并通過在汽車的縱向和橫向上錯開的至少兩個螺紋連接件與設置在腿折彎部上側的支承托架連接,以及所述橋式支座和所述支承托架暴露地位于座椅橫梁的端面對面。另外,可以在中央通道上設置兩個橋式支座,它們通過縱向支撐相互連接。
文檔編號B62D21/09GK101643088SQ200910159540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8月4日
發(fā)明者B·S·門多察, H·泰西曼, U·舍夫 申請人:F·波爾希名譽工學博士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