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美國專利法35U.S.C.§119,本實用新型基于申請日為2015年9月30日、申請?zhí)枮樘卦?015-193336的日本專利申請,并要求該申請的優(yōu)先權,所述申請的全部內容結合在此作為參考。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座椅的升降設備。
背景技術:
座椅升降設備用于調整車輛座椅的豎直位置,其通常具有使座椅進行上升和下降操作的聯(lián)桿機構、與設于聯(lián)桿機構中的輸入齒輪嚙合的小齒輪,以及用于控制小齒輪轉動的轉動控制設備。當座椅升降設備為手動式座椅升降設備時,采用這樣的構造,即,其中,通過借助于轉動控制設備將輸入到操作手柄的驅動力傳送至小齒輪來調整由聯(lián)桿機構支撐的座椅的豎直位置。
舉例說明,揭示于JP-A-2013-224692(對比文件1)的座椅升降設備的轉動控制設備(離合器單元)能夠通過聯(lián)接于該轉動控制設備的操作手柄的上拉或下推操作而在豎直方向上移動座椅。這種轉動控制設備包括與小齒輪的轉軸一體轉動的第一嚙合部件,以及與第一嚙合部件嚙合的第二嚙合部件。通過形成借由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之間的嚙合限制小齒輪轉動的所謂分級式鎖系統(tǒng)的轉動限制機構,可以在不對操作手柄進行操作的狀態(tài)時穩(wěn)定地保持座椅的豎直位置(升降位置)。
相關技術中的轉動控制設備包括通過滑動接觸小齒輪的轉軸以向轉軸施加摩擦阻力的滑動接觸部件。由此,座椅構造成不會因為座椅負荷而急劇下移,即使是在對操作手柄進行操作期間轉動限制機構的轉動限制被解除的狀態(tài)下也是如此。
然而,在現(xiàn)有技術的構造中,當基于摩擦阻力的制動力(保持力)過大時,小齒輪的轉軸可能不能夠在運行操作手柄后轉動至構成轉動限制機構的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正確嚙合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因為振動和類似原因,坐在座椅上的乘客可能由于嚙合位置的轉換所產(chǎn)生的振動和聲響感到不舒服。
同時,在施加于轉軸的制動力被設置地較小以避免嚙合位置轉換的情況下,當解除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之間的嚙合時各嚙合部件的解除操作會在大負荷施加到各嚙合部件的狀態(tài)下執(zhí)行。由于當大負荷施加于嚙合部件時與執(zhí)行嚙合部件的解除操作均相關的操作力的增大和解除聲響的產(chǎn)生可能變成降低操作舒適性的因素,從這個角度看,還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解決上述課題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中,優(yōu)選地具備與使座椅進行升降動作的聯(lián)桿機構的輸入齒輪嚙合的小齒輪以及對所述小齒輪的轉動進行控制的轉動控制設備,所述轉動控制設備具備與所述小齒輪同步轉動的轉軸、具有與所述轉軸一同轉動的第一嚙合部件和與該第一嚙合部件嚙合以限制所述轉軸的轉動的第二嚙合部件的轉動限制機構、與操作手柄連動地繞所述轉軸轉動的輸入部件、通過所述輸入部件從中性位置的轉動來解除所述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的解除機構、以及對所述轉軸施加制動力的制動機構,所述制動機構構造成具備彈簧部件,該彈簧部件中,彈簧主體在基于彈力而與所述轉軸的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設于該轉軸,并且在所述轉軸的徑向外側配置有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所述彈簧部件在所述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從而所述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化,而使所述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并且基于所述解除機構的動作解除所述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時,使所述彈簧主體向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所述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化被限制。
即,在彈簧主體基于彈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通過彈簧部件適配至轉軸,從而能夠基于該摩擦力對轉軸施加制動力。另外,該彈簧部件基于與該轉軸之間的摩擦力沿該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因此,根據(jù)所述結構,在基于相對于操作手柄的操作輸入使轉軸轉動時,該彈簧部件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施加于彈簧部件的制動力減弱,從而能夠順利地進行對該操作手柄的操作輸入。而且,在對操作手柄進行操作后,能夠使該轉軸轉動至構成轉動限制機構的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正確嚙合的位置。
另外,在基于解除機構的動作解除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時,使彈簧主體向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化被限制,從而能夠使基于該彈簧部件的摩擦力的制動力不減弱地施加于轉軸。而且,由此,在解除該嚙合時,來自與聯(lián)桿機構的輸入齒輪嚙合的小齒輪側的較大負荷能夠不施加至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因此,能夠減少該轉動限制機構的解除操作所需的操作力而提高操作性。另外,能夠一并抑制該解除聲響的產(chǎn)生以確保較高的靜肅性。而且,由此,能夠實現(xiàn)更加優(yōu)越的操作舒適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結構,能夠抑制轉軸轉動所產(chǎn)生的摩擦狀態(tài)的變化,即從靜摩擦狀態(tài)移至動摩擦狀態(tài)從而產(chǎn)生的摩擦力的變化。而且,由此,對該轉軸施加穩(wěn)定的制動力,從而能夠在轉動限制結構的解除操作時,不使該座椅因座椅載荷而急劇向下移動。
解決上述課題的車輛用座椅升降設備中,優(yōu)選地,所述制動機構具備第一接合部、保持桿以及止動件,在所述彈簧部件向所述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的情況下,第一接合部對所述第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進行限制,保持桿被軸向支承以能夠繞支承軸轉動并且在所述彈簧部件沿所述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的情況下與所述第二彈簧端部抵接,在基于所述解除機構的操作而解除所述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時,通過與所述輸入部件一起轉動并移動至抵接所述保持桿的周向位置,止動件對所述保持桿的轉動進行限制,所述保持桿構造成在處于繞所述支承軸的轉動被限制的狀態(tài)的情況下,對所述第二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進行限制,并且在繞所述支承軸的轉動被允許的情況下,壓入所述第二彈簧端部以轉動,從而允許所述第二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并且所述止動件構造成,通過所述輸入部件轉動超過使所述第二嚙合部件從所述第一嚙合部件脫離的轉動角度,所述止動件移動至允許所述保持桿的轉動的周向位置。
根據(jù)上述結構,僅在基于解除機構的動作而解除第一嚙合部件以及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時,才可以使會導致彈簧部件的彈簧主體向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化被限制。另外,當解除該嚙合時,可以使沿轉軸的轉動方向進行周向移動的第二彈簧端部接近周向移動被限制的第一彈簧端部,從而能夠以該彈簧主體向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方式使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化。而且,由此,能夠使操作手柄順利地操作以解除該轉動限制機構的轉動限制。
解決上述課題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優(yōu)選具備操作輸入傳送機構,該操作輸入傳送機構通過所述輸入部件從中性位置沿第一方向的轉動而將輸入至所述操作手柄的驅動力傳遞至所述轉軸,所述操作輸入傳送機構是棘輪機構,其允許所述轉軸在所述座椅向上移動時所沿的第一方向的轉動,并且允許所述轉軸在所述座椅向下移動時所沿的第二方向的轉動,所述解除機構通過所述輸入部件從中性位置向第二方向轉動,而解除基于所述棘輪機構的對所述轉軸的轉動限制,所述制動機構具備所述第一接合部、所述保持桿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在所述彈簧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第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并且在所述彈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的情況下允許所述第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保持桿在所述彈簧部件向第二方向轉動的情況下與所述第二彈簧端部抵接,第二接合部在所述彈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的情況下限制所述第二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
根據(jù)上述結構,相對于操作手柄進行使輸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的操作輸入,從而能夠解除轉軸的轉動限制,而使該座椅向下移動。另外,對操作手柄進行使輸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的操作輸入,基于構成轉動限制機構的棘輪機構的功能以及操作輸入傳遞機構的功能,能夠使由該聯(lián)桿機構支承的座椅向上移動。另外,此時,彈簧部件基于與轉軸的摩擦力向第一方向轉動,第一彈簧端部接近該第一方向的周向移動被限制的第二彈簧端部,從而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以該彈簧主體向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方式變化。而且,由此,能夠順利地操作操作手柄以使該座椅向上移動。
解決上述課題的車輛用座椅升降裝置,優(yōu)選所述操作輸入傳遞機構具備棘輪和驅動桿,該棘輪與所述轉軸一起轉動,該驅動桿具有與所述棘輪嚙合的嚙合部并與所述輸入部件一起轉動,所述驅動桿構造成基于施力部件的作用力被施力為繞軸支承件轉動,從而在所述輸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的情況下,所述嚙合部與所述棘輪嚙合而向該棘輪傳遞驅動力,并且在所述輸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的情況下,驅動桿克服所述作用力繞所述軸支承件轉動,從而所述嚙合部從所述棘輪脫離,所述制動機構構造成所述驅動桿的軸支承件作為所述止動件發(fā)揮作用。
根據(jù)上述結構,通過重復對操作手柄的使輸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以及使該輸入部件返回中性位置的操作,從而能夠使座椅向上移動。而且,驅動桿的軸支承件兼作止動件,從而能夠實現(xiàn)該結構的簡化。
在解決上述問題的車輛座椅升降裝置中,優(yōu)選地,所述彈簧部件是扭力盤簧。
根據(jù)上述結構,使第一彈簧端部以及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化,從而能夠使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而且,具有螺旋狀的彈簧主體,從而能夠容易地設定其適當?shù)膹澢俊?/p>
附圖說明
本公開的前述、附加特點和特征通過后續(xù)結合參考附圖進行的詳細說明而變得更加清楚,其中:
圖1為座椅升降設備的側面圖(沿車輛寬度方向從外側看);
圖2為座椅升降設備的側面圖(沿車輛寬度方向從內側看);
圖3為構成操作手柄和座椅升降設備的轉動控制設備的立體圖;
圖4為與轉軸一體成型的小齒輪和棘輪的側面圖;
圖5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側面圖;
圖6為轉動控制設備的正視圖;
圖7為轉動控制設備的立體圖;
圖8為轉動控制設備的立體分解圖;
圖9為轉動控制設備的立體分解圖;
圖10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6的Ⅹ-Ⅹ截面);
圖11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6的Ⅺ-Ⅺ截面);
圖12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Ⅻ-Ⅻ截面);
圖13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Ⅲ-XⅢ截面,中性位置);
圖14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Ⅲ-XⅢ截面,沿第一方向轉動時);
圖15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Ⅲ-XⅢ截面,沿第二方向轉動時);
圖16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Ⅵ-XⅥ截面,中性位置);
圖17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Ⅵ-XⅥ截面,沿第一方向轉動時);
圖18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Ⅵ-XⅥ截面,沿第二方向轉動時);
圖19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Ⅱ-XⅡ截面,棘輪機構處于解除狀態(tài)時);
圖20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X-XX截面,中性位置);
圖21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X-XX截面,沿第一方向轉動時);
圖22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的XX-XX截面,沿第二方向轉動時);
圖23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中的XⅢ-XⅢ截面,鎖定部件的脫離角度時);以及
圖24為轉動控制設備的剖視圖(圖10中的XⅥ-XⅥ截面,鎖定部件的脫離角度時)。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根據(jù)附圖對關于車輛座椅升降設備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車輛用座椅1具有座椅襯墊2以及設置成相對所述座椅襯墊2的后端部自由傾斜的椅背3。本實施例中,一對左-右下軌5設于車輛的地板部4上,每個下軌5沿車輛前-后方向延伸。能夠沿下軌5的延伸方向在相應的下軌5上面進行相對運動的上軌6安裝于每個下軌5上。本實施例中的下軌5支撐于設在地板部4的支架7之上。本實施例中的座椅1支撐于由下軌5和上軌6所構成的座椅滑動設備8上。
本實施例的座椅1通過座椅升降設備10固定至上軌6。通過使用座椅升降設備10的功能,車輛的乘客能夠進行豎直方向上座椅1的位置調整(座椅襯墊2的高度調整)。
具體地,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設有聯(lián)桿機構12,所述聯(lián)桿機構12通過自由轉動的多個聯(lián)桿部件11支撐座椅1。具體地,聯(lián)桿機構12設有前聯(lián)桿11a,所述前聯(lián)桿11a連接于構成座椅2框架的側框13的前端部(圖2左側的端部),并連接于設在上軌6上的基座部件14的前端部。前聯(lián)桿11a被連接成能夠轉動。聯(lián)桿機構12具有連接側框13后端部(圖2右側的后端部)和基座部件14后端部的后聯(lián)桿11b。后聯(lián)桿11b被連接成能夠轉動。換言之,一種眾所周知的平行連接結構用于本實施例的聯(lián)桿機構12。通過構成聯(lián)桿機構12的各聯(lián)桿部件11的轉動,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能夠使支撐于座椅升降設備10上的座椅1進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本實施例中,相比連接基座部件14的前聯(lián)桿11a和后聯(lián)桿11b的連結點X3、X4,連接側框13的前聯(lián)桿11a和后聯(lián)桿11b的連結點X1、X2被設為更接近車輛后側(圖2的右側)。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聯(lián)桿結構12中,支撐于聯(lián)桿部件11上的座椅1通過聯(lián)桿部件11沿側框13側的連結點X1、X2朝車輛前方(圖2的左側)移動的方向轉動(圖2中的逆時針轉動)而向上移動。支撐于聯(lián)桿部件11上的座椅1構造成通過聯(lián)桿部件11沿連結點X1、X2朝車輛后方移動的方向轉動(圖2中的順時針轉動)而向下移動。
本實施例中,輸入齒輪16(扇形齒輪)形成在后聯(lián)桿11b上,其連接右側的側框13。后聯(lián)桿11b是構成聯(lián)桿機構12的連接部件11之一,并且輸入齒輪16的轉動中心是連結點X2。換言之,輸入齒輪16與后聯(lián)桿11b共享轉軸Q1并與后聯(lián)桿一起轉動。本實施例中,連接左右兩側的側框13(的后端部13b)的扭矩桿17構成后聯(lián)桿11b的轉軸Q1。通過以輸入齒輪16驅動后聯(lián)桿11b,本實施例的聯(lián)桿機構12能夠使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撐的座椅1進行上升和下降操作。
此外,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具有小齒輪18,該小齒輪18與如上述構造的聯(lián)桿機構12的輸入齒輪16嚙合。如圖1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操作手柄20設于座椅襯墊2的側邊(圖1圖紙的前側)。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具有基于對操作手柄20的操作輸入來控制小齒輪18轉動的轉動控制設備21。
具體地,如圖4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中,小齒輪18與轉軸22一體成型。如圖5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以自由轉動方式支承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
如圖8至圖10所示,第一支承部件23具有基本呈板形的外部。第二支承部件24具有面向第一支承部件23的板部25。本實施例的第二支承元件24包括多個(本實施例中為兩個)腿部26,這些腿部26固定于第一支承部件23,并且因此,板部25設為面向第一支承部件23。小齒輪18的轉軸22經(jīng)由插孔27和28插入,插孔27和28分別設于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和第一支承部件23中。
具體地,如圖4中所示,本實施例的小齒輪18形成于轉軸22的一端側(第一端部22a,圖4中右側的端部)。沿軸線方向從小齒輪18延續(xù)并延伸至中央側(圖4中左側)的大直徑部22c設于轉軸22上。
同時,如圖10所示,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23之內的插孔28的內徑設定為約等于(稍大于)設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上的大直徑部22c的外徑。形成于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中的插孔27的內徑設定為約等于(稍大于)轉軸22的另一端側(第二端部22b,圖10中左側的端部)的外徑,該另一端側位于小齒輪18的相對側。換言之,本實施例中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大直徑部22c由第一支承部件23保持,而轉軸22的第二端部22b由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保持。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在小齒輪18從轉軸控制設備21的第一支承部件23的背面23b側(圖10中右側)突出的狀態(tài)下支持小齒輪18的轉軸22自由轉動。
如圖3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固定于構成座椅襯墊2框架的側框13的側表面13s,利用轉動控制設備21的第一支承部件23的背面23b作為固定面。具體地,如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座椅1中,沿座椅的寬度方向(垂直于圖2圖紙表面的方向)穿透側框13的通孔30形成于側框13的側表面13s中。聯(lián)桿機構12側的輸入齒輪16設于面向通孔30的位置。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在從第一支承部件23的背面23b伸出的小齒輪18插設于通孔30中的模式下固定至座椅1的側框13。
如圖4、圖8和圖9所示,棘輪31用作與轉軸22一起轉動的第一嚙合部件,并設于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的小齒輪18的轉軸22上。本實施例中,棘輪31大致設于轉軸22的中央部。如圖8、圖9和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多個鎖定部件32,鎖定部件32限制設有棘輪31和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轉動。轉軸22的轉動是通過鎖定部件32與棘輪31之間的嚙合而被限制的。
具體地,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鎖定部件32設于棘輪31的徑向外側,鎖定部件32處在由于設于第一支承部件23上的鎖持部33的保持作用而不能沿周向移動的狀態(tài)下。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一對鎖定部件32,這一對鎖定部件32位于沿周向呈約180°分開的位置上以插置棘輪31。本實施例的鎖定部件32具有基本呈板形的外部,并包括位于一端上的與棘輪31嚙合的嚙合部32a。構成鎖定部件32的鎖持部33的多個突持部34形成于第一支承部件23的表面23a上。
具體地,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每一個鎖持部33由在棘輪31的周向上以預設間隔排列的一對突持部34構成。每一個鎖定部件32構造成插設于構成鎖持部33的兩個突持部34之間,并因此限制繞棘輪31在周向上的移動。
本實施例的鎖持部33允許由鎖持部33保持的鎖定部件32沿徑向移動,即,允許鎖定部件32的嚙合部32a沿著接近和離開棘輪31的方向做相對移動。此外,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環(huán)形彈簧35,環(huán)形彈簧35用作偏置部件,其偏置鎖定部件32以將鎖定部件32推入棘輪31。換言之,所述環(huán)形彈簧35包括彎曲成大致弧形(大致C形)的彈簧主體35c。鎖定部件32構造成使得:通過鎖定部件32的、基于沿環(huán)形彈簧35直徑減小的方向的彈力(彈性恢復力)而向徑向內側的相對移動,嚙合部32a與棘輪31嚙合。
此時,在本實施例中,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構造成使得:基于嚙合部分的形狀(齒形),當棘輪31沿如圖12中的逆時針方向轉動時,產(chǎn)生與棘輪31嚙合的鎖定部件32向徑向外側移動的作用力,即,產(chǎn)生使鎖定部件32脫離于棘輪31的作用力。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形成起轉動限制機構作用的棘輪機構40,所述轉動限制機構限制轉軸22沿座椅1下移方向的轉動,同時允許轉軸22沿座椅1上移方向的轉動。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構造成使得:由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與棘輪31沿第一方向(圖12中的逆時針方向)一起轉動,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撐的座椅1向上移動。此時,棘輪機構40中,與棘輪31嚙合的鎖定部件32基于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形狀克服環(huán)形彈簧35的偏置作用力向徑向外側移動。由此,本實施例的棘輪機構40構造成允許轉軸22沿第一方向轉動,支撐于聯(lián)桿機構12上的座椅1在嚙合于棘輪31的鎖定部件32每次一齒地越過棘輪31齒部的模式中沿該第一方向向上移動。
此外,本實施例的棘輪機構40構造成使得:當棘輪31沿著第二方向(圖12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之間的嚙合因為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形狀而被加強(咬入)。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能夠通過限制轉軸22沿支承于聯(lián)桿機構12上的座椅1向上移動時所沿方向的轉動克服座椅負荷以保持座椅位置。
如圖6至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基本板形的輸入部件41,所述輸入部件41基于對操作手柄20的輸入操作而繞著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如圖8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輸入部件41包括小齒輪18的轉軸22(第二端部22b)通過其插入的插孔41a。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構造成使操作手柄20直接固定至輸入部件41。由此,本實施例的小齒輪18構造成與處于和小齒輪18同軸的位置處的操作手柄20一起轉動。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的操作手柄20具有延伸至車輛前側(圖1中的右側)的桿形,同時使用末端部作為把手部20a。把手部20a設于座椅襯墊2一側,使用把手部20a大致平行于車輛地板部時所在的位置作為中性位置P0。
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中,操作手柄20沿著把手部20a被上拉的方向和把手部20a被下推的方向進行轉動操作。本實施例的輸入部件41構造成通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而在第一方向(圖6中的逆時針方向)上轉動,以及通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在第二方向(圖6中的順時針方向)上轉動。
此處,如圖8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第二支承部件24包括扁平圓筒部42,所述圓筒部42為大致圓筒形并以在轉軸22徑向外側環(huán)繞轉軸22的模式設于板部25和腿部26之間的位置處。如圖8和圖13所示,以構成棘輪機構40的偏置部件的環(huán)形彈簧35(參考圖12)的相同方式,包括以大致弧形(大致C形)彎曲的彈簧主體43c的環(huán)形彈簧43設于圓筒部42內側上。如圖11和圖13至圖15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手柄回復機構44,該手柄回復機構44基于環(huán)形彈簧43的彈力(彈性恢復力)使連接至輸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回復至中性位置P0。
具體地,如圖7、圖8和圖11所示,連接部45設于本實施例的輸入部件41上,以從輸入部件41的周向邊緣部分沿轉軸22軸線方向朝第一支承部件23側(圖11的右側)延伸。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環(huán)形彈簧43包括從彈簧主體43c的兩端部向徑向內側折彎的折彎部分43a和43b。如圖11和圖13所示,設于輸入部件41上的連接部45的末端位于折彎部分43a和43b兩者之間。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使得:通過基于操作手柄20的操作輸入而轉動輸入部件41,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按壓沿周向設于環(huán)形彈簧43兩端的折彎部分43a和43b中的任何一個。本實施例中,連接部45的末端構造成適配解除部件65(在后文描述)的連接部74,并且環(huán)形彈簧43的折彎部分43a和43b通過解除部件65的連接部74按壓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本實施例的手柄回復機構44構造成,基于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按壓折彎部分43a和43b所產(chǎn)生的環(huán)形彈簧43的彈力,將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回復至轉動前沿周向的位置,即,回復至對應于操作手柄20中性位置P0的周向位置。
具體地,如圖14所示,本實施例的手柄回復機構44中,輸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在第一方向(圖6和圖14中的逆時針方向)上轉動,而且,由此,設于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按壓環(huán)形彈簧43的第一折彎部43a。如圖15所示,輸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在第二方向(圖6和圖15中的順時針方向)上轉動,而且,由此,設于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按壓環(huán)形彈簧43的第二折彎部43b。
如圖6和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與環(huán)形彈簧43的折彎部分43a和43b接合的接合部46形成于第二支承部件24上。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基于折彎部分43a和43b與接合部46之間的接合關系,限制折彎部分43a和43b沿與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按壓折彎部分43a和43b的方向相反的周向轉動。
具體地,如圖11和圖14所示,當由輸入部件41的連接部45按壓的環(huán)形彈簧43的第一折彎部分43a在周向上沿第一方向(圖11的頂側)移動時,另一側的第二折彎部分43b鄰抵接合部46,而且,由此,在周向上沿第一方向的移動被限制。如圖11和圖15所示,當由輸入部件41連接部45按壓的環(huán)形彈簧43的第二折彎部分43b在周向上沿第二方向(圖11的底側)移動時,另一側的第一折彎部分43a在周向上沿第二方向的移動被限制。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可以基于環(huán)形彈簧43的彈性恢復力、通過抑制環(huán)形彈簧43相對于輸入部件41的共同轉動使固定于輸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回復至中性位置P0。
如圖16至圖18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操作輸入傳動機構50(進給機構),所述傳動機構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通過輸入部件41在第一方向(圖16至圖18中的逆時針方向)的轉動而將輸入至操作手柄20的驅動力傳送至小齒輪18的轉軸22。
具體地,本實施例的操作輸入傳動機構50具有與小齒輪18的轉軸22一起轉動的棘輪51,還具有驅動桿52,驅動桿52包括與棘輪51嚙合的嚙合部52a,并與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
如圖9和圖16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具有六邊形截面的六邊形部22d設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第二端部22b側。棘輪51具有與轉軸22的六邊形部22d嚙合的六邊形孔51a。
如圖6、圖8和圖16所示,向第一支承部件23側延伸并大致平行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軸支承件53設于本實施例的輸入部件41上,驅動桿52由軸支承件53軸向支承,而且,由此,驅動桿52以能夠轉動的狀態(tài)設于棘輪51的徑向外側。驅動桿52通過適配于軸支承件53內的扭力盤簧54所產(chǎn)生的彈力(彈性恢復力)而繞著軸支承件53以轉動方式偏置。由此,本實施例的驅動桿52構造成使設于驅動桿52一端的嚙合部52a與棘輪51嚙合。
此外,本實施例的操作輸入傳動機構50中,棘輪51和驅動桿52構造成使得:當與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的驅動桿52在周向上沿第一方向朝棘輪51徑向外側移動時,棘輪51和驅動桿52之間的嚙合基于嚙合部分的形狀(齒形)被加強(咬入)。當驅動桿52在周向上沿著第二方向朝棘輪51徑向外側移動時,基于驅動桿52和棘輪51的嚙合部分的形狀,驅動桿52的與棘輪51嚙合的嚙合部52a構造成產(chǎn)生朝徑向外側移動的作用力,即產(chǎn)生使嚙合部52a脫離于棘輪51的作用力。
換言之,如圖17所示,本實施例的操作輸入傳動機構50通過輸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從中性位置p0(P0)沿第一方向的轉動使小齒輪18的轉軸22經(jīng)由與棘輪51嚙合的驅動桿52而和輸入部件41一體轉動。當輸入部件41回復至中性位置p0(P0)時,與棘輪51嚙合的驅動桿52構造成在驅動桿52每次一齒地越過棘輪51齒部的模式中允許轉軸22在第二方向上的轉動。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能夠通過固定至輸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的重復上拉操作,以轉動方式驅動小齒輪18的轉軸22。本實施例中,操作手柄20每一次上拉操作的轉動角度最大設定為一值,該值對應棘輪31的兩個齒部。由此,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構造成能夠使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承的座椅1向上移動。
如圖16和圖18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接合部件55,該接合部件55抵接與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的驅動桿52的另一端側的端部(抵接端52b),即,該端部是當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著第二方向(圖16和圖18中的順時針方向)轉動時與嚙合棘輪51的嚙合部52a相對一側的端部。本實施例的操作輸入傳動機構50構造成使得:抵接接合部件55的驅動桿52克服扭力盤簧54的偏置力轉動。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操作輸入傳動機構50構造成使得:當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轉動時,驅動桿52的嚙合部52a從棘輪51脫離。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當遭受下推操作的操作手柄20回復至中性位置p0時驅動桿52不與棘輪51干涉。
如圖9和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包括支承板57,所述支承板57包括使小齒輪18的轉軸22插入的插孔56。支承板57固定至中間部件61(在后文描述),而且,由此,支承板57圍繞轉軸22的轉動被限制。本實施例的接合部件55具有基本平行于轉軸22的軸形,并由支承板57的周向邊緣部所支承。
如圖19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解除機構60,所述解除機構60通過輸入部件41的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從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的轉動來解除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之間的嚙合。
具體地,如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中間部件61,所述中間部件沿著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軸線方向插設于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的板部25之間。
如圖8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中間部件61具有扁平的大致呈帽狀的圓筒外形,所述圓筒外形具有圓筒部61a和帽部61b。圓筒部61a圍繞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徑向外側,而帽部61b設于圓筒部61a軸向的一端。中間部件61包括位于帽部61b中部的圓孔62。此外,具有比大直徑部22c更大直徑的第二大直徑部22e比棘輪31相對第二端部22b側的距離更近(參考圖4)地設于本實施例的轉軸22上。設于中間部件61的帽部61b的圓孔62的內徑設定為約等于(稍大于)第二大直徑部22e。
換言之,在小齒輪18的轉軸22插入設于帽部61b內的圓孔62中并且圓筒部61a的另一端側抵接第一支承部件23的表面23a的狀態(tài)下,本實施例的中間部件61設于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之間。如圖8、圖9和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多個軸向延伸的切口63設于中間部件61的圓筒部61a內。本實施例的中間部件61構造成使得:中間部件61繞轉軸22相對于第一支承部件23和第二支承部件24的相對轉動由于切口63與第二支承部件24的腿部26的接合而受限。
如圖9、圖10和圖2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連接至輸入部件41以繞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的解除部件65設于中間部件61的帽部61b和棘輪31之間。此外,與解除部件65接合的接合部66形成于鎖定部件32內。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構造成基于解除部件65的操作,解除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
具體地,如圖8至圖10所示,本實施例的解除部件65具有基本板形的外部,該板形的外部在解除部件65的周向邊緣部具有周向壁部65a,該周向壁部65a(參考圖12)沿著中間部件61的圓筒部61a延伸。設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上的第二大直徑部22e通過插孔71插入,該插孔71設于解除部件65的中央部。此外,本實施例中,插孔71的內徑還設定為約等于(稍大于)第二大直徑部22e。由此,本實施例的解除部件65構造成在周向壁部65a面向第一支承部件23的表面23a側的狀態(tài)下被支承以能夠繞著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
如圖9和圖20所示,本實施例的解除部件65具有從解除部件65的外周邊緣朝向徑向外側延伸的連接部74。具體地,如圖8和圖12所示,本實施例的解除部件65中,周向壁部65a設于周向分開的兩個位置。連接部74形成于兩個周向壁部65a之間的中間位置處。
如圖9、圖11和圖13所示,配合槽部74a形成于連接部74的末端部。設于輸入部件41上的連接部45末端部適配進入配合槽部74a中。由此,本實施例的解除部件65構造成基于對操作手柄20的輸入操作而與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
同時,如圖9、圖10和圖20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構成棘輪機構40的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具有沿軸向朝解除部件65側(圖10中的左側)突出的突出形狀。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所插入的一對接合孔75設于本實施例的解除部件65中。
具體地,每個接合孔75具有長孔形狀,其長度方向沿著軸向支承解除部件65的轉軸22的周向。本實施例中,每個接合孔75徑向內側的內壁表面75a用作凸輪面76,基于解除部件65轉動位置,該凸輪面76抵接各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中,凸輪面76構造成使鎖定部件32通過克服環(huán)形彈簧35的偏置力而脫離與小齒輪18的轉軸22一起轉動的棘輪31,此過程是基于解除部件65轉動位置、通過將插入接合孔75的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朝徑向外側按壓而實現(xiàn)的。
更詳細地,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在解除部件65中,朝徑向內側突出的限制突出部77形成于每個接合孔75徑向外側的每個內壁表面75b上。如圖20和圖6所示,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構造成使得:當輸入部件41處在中性位置p0時,限制突出部77的末端設為面向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中,當輸入部件41位于中性位置p0時,限制突出部77限制鎖定部件32朝徑向外側的移動,而且,由此,防止鎖定部件32從棘輪31脫離的操作。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在沒有對操作手柄20進行操作輸入時將小齒輪18的轉軸22保持在不能轉動的狀態(tài)。
如圖21所示,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構造成使得:當解除機構60與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著第一方向(圖21中的逆時針方向)一起轉動時,設于接合孔75中的凸輪面76不抵接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由此,解除機構60構造成在每個接合孔75徑向外側的內壁表面75b與每個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之間形成間隙。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在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期間允許鎖定部件32的徑向移動。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能夠基于棘輪機構40的作用使小齒輪18的轉軸22沿第一方向轉動。
此外,如圖22所示,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構造成,在解除部件65與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圖22中的順時針方向)一起轉動時,設于接合孔75之內的凸輪面76抵接鎖定部件32的接合部66,以朝徑向外側按壓接合部66。由此,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構造成解除由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所造成的對轉軸22的轉動限制,即,由棘輪機構40通過使鎖定部件32從棘輪31脫離而實現(xiàn)。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能夠將小齒輪18的轉軸22設定成能夠基于固定至輸入部件41的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轉動的狀態(tài)。由此,本實施例的座椅升降設備10能夠使座椅1基于座椅負荷向下移動。
(制動機構)
接下來描述設于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之中的制動機構。
如圖8、圖9和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包括扭力盤簧主體80c的扭力盤簧80,所述扭力盤簧主體80c在接觸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外周的狀態(tài)下插入以適配轉軸22。基于扭力盤簧80的摩擦力向小齒輪18的轉軸22施加制動力的制動機構81設于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
具體地,如圖10所示,扭力盤簧80設于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位于中間部件61的帽部61b和支承板57之間,支承板57沿著轉軸22的軸線方向面向帽部61b。如圖13所示,在中間部件61的帽部61b中,設有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通過將扭力盤簧80適配至小齒輪18的轉軸22之上,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與設在轉軸22徑向外側的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接合。
具體地,在通過沿周向推動和壓縮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以使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的狀態(tài)下,本實施例的扭力盤簧80安裝至小齒輪8的轉軸22。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第一接合部83包括限制第二方向(圖13中的順時針方向)上的周向移動的抵接表面83s。第二接合部84包括限制第一彈簧端部80a在第一方向(圖13中的逆時針方向)上的周向移動的抵接表面84s。
換言之,本實施例的扭力盤簧80構造成使得:由于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之間的周向間隙的收縮而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的彈簧主體80c由于基于彈簧主體80c的彈力(彈性恢復力)所造成的直徑收縮而接觸轉軸22的外周。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能夠設定與小齒輪8的轉軸22接觸的彈簧主體80c的摩擦力,即,以合適程度施加于轉軸22的制動力,由于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將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之間的、會基于彈力而變寬的周向間隔保持為預設間隔,從而產(chǎn)生該制動力。
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第一接合部83構造成允許第一彈簧端部80a沿第一方向的周向移動。此外,第二接合部84構造成允許第二彈簧端部80b沿第二方向的周向移動。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使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由于扭力盤簧80在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轉動方向上轉動以及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改變而在徑向擴展方向上撓曲。
換言之,當小齒輪8的轉軸22轉動時,在與轉軸22的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配裝的扭力盤簧80基于摩擦力沿轉軸22的轉動方向轉動。由此,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還適于在扭力盤簧80轉動方向上進行周向移動。
此時,通過使用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構造成允許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之一沿著朝向扭力盤簧80轉動方向的進行周向移動,并限制其中另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由此,制動機構81構造成使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之間周向間隙收縮,而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而且,由此,與小齒輪8的轉軸22接觸的彈簧主體80c的摩擦力、即施加于轉軸22的制動力減弱。
例如,如圖14所示,由于通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的輸入而被輸入的驅動力經(jīng)由操作輸入傳送機構50被傳送至小齒輪8的轉軸22,轉軸22在第一方向(圖14中的逆時針方向)上轉動。由此,在與轉軸22的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配裝的扭力盤簧80基于扭力盤簧80和轉軸22之間的摩擦力沿第一方向轉動。
此時,通過使用第二接合部件84,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限制第二彈簧端部80b沿第一方向進行周向移動,而制動機構81允許比第二彈簧端部80b更靠近轉動方向后側(第二方向側)的第一彈簧端部80a沿第一方向進行周向移動。換言之,由于在第一方向上進行周向移動的第一彈簧端部80a接近被限制周向移動的第二彈簧端部80b,所以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由于施加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上的制動力減弱,可以執(zhí)行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該操作使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承的座椅1順利向上移動。
在此,如圖13和圖23所示,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具有保持桿86,當扭力盤簧80基于扭力盤簧80和在第二方向(圖13和圖23中的順時針方向)上轉動的小齒輪18的轉軸22之間的摩擦力而在第二方向上轉動時,該保持桿86抵接第二彈簧端部80b。制動機構81具有止動件87,通過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與在第二方向上轉動的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該止動件87沿周向移動至一位置,在該位置處,止動件87抵接保持桿86。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構造成,當形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由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而被解除時,基于保持桿86和止動件87的操作,該制動機構81限制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在周向上的相對位置變動。
具體地,本實施例的保持桿86被軸向支承以能夠繞著設于中間部件61的帽部61b上的支承軸88轉動。本實施例中,支承軸88設置為在大致平行于轉軸22的狀態(tài)下處在第二接合部84附近的、比第二接合部84更接近于第一方向側(圖13和圖23的逆時針方向)的位置。本實施例的保持桿86側的第一端86a穿過第二接合部84并延伸至第一方向側。本實施例中,保持桿86基于適配至支承軸88的扭力盤簧(未示)的彈力在附圖中的逆時針方向上被以轉動方式偏置。由此,本實施例中的保持桿86中,被設置為面向構成第二接合部84的抵接表面84s的第一端86a的基端部用作抵接第二彈簧端部80b的抵接部90。
如圖8、圖9、圖23和圖24所示,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中,構成操作輸入傳送機構50的驅動桿52的軸支承件53、具體地朝第一支承部件23側延伸的該一端側構造成也能起止動件87的作用。如圖23所示,止動件87構造成通過與輸入部件41一起在第二方向上轉動以移動至一周向位置來限制保持桿86沿附圖中順時針方向的轉動,在該周向位置處,止動件87抵接保持桿86的第二端86b。
更具體地,如圖23和圖24所示,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使得,根據(jù)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在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轉動預設轉動角度θx時,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鎖定部件32與棘輪31脫離。
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中,止動件87構造成,當輸入部件41沿周向定位在達到周向轉動角度θx的預設范圍內時,止動件87進入能夠抵接保持桿86的第二端86b的狀態(tài),基于輸入部件41的轉動,通過止動件87在第二方向上進行的周向移動,該預設范圍達到周向轉動角度θx。保持桿86構造成在保持桿86沿附圖中順時針方向繞支承軸88的轉動受到止動件87限制的狀態(tài)下通過使用設有抵接部90的第一端86a來限制第二彈簧端部80b沿第二方向的周向移動。
換言之,如上所述,本實施例的解除機構60通過使鎖定部件32朝棘輪31的徑向外側移動來逐漸減少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量。由此,解除機構60構造成最終使鎖定部件32與棘輪31脫離。
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構造成,止動件87在一時間段期間抵接保持桿86以限制保持桿86的轉動,該時間段是從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量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而開始減少的時刻一直到鎖定部件32從棘輪31脫離時的時間段。由此,制動機構81構造成,當通過保持桿86限制第二彈簧端部80b在第二方向上的周向移動、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而解除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時,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時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變化被限制。
如圖15所示,本實施例的止動件87構造成,通過輸入部件41轉動超過使鎖定部件32從棘輪31脫離的轉動角度θx,止動件87移動至周向上允許保持桿86的轉動的位置。由此,本實施例的保持桿86構造成通過將沿周向在第二方向上移動以繞支承軸88轉動的保持桿86壓入第二彈簧端部80b來允許第二彈簧端部80b在第二方向上的周向移動。
換言之,當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被解除時,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量減少,而且,由此,小齒輪18的轉軸22適于基于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承的座椅1的負荷沿第二方向轉動。由此,在與轉軸22的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配裝的扭力盤簧80基于扭力盤簧80和轉軸22之間的摩擦力沿第二方向轉動。
此時,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中,通過與輸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一起轉動的止動件87限制保持桿86的轉動(參考圖23),來限制抵接保持桿86的第二彈簧端部80b在周向上的移動。
換言之,當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被解除時,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限制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變動,維持與轉軸22接觸的彈簧主體80c的內徑,而且,由此,將基于摩擦力的制動力施加至轉軸22,而不減弱該制動力。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當通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解除棘輪機構40的轉動限制時,來自與聯(lián)桿機構12的輸入齒輪16嚙合的小齒輪18側的大負荷不被施加至構成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
隨后,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構造成使得,第二彈簧端部80b在這樣的模式中沿第二方向進行周向移動,即,在該模式下,通過輸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轉動超過使鎖定部件32從棘輪31脫離的轉動角度θx,并且解除由止動件87造成的對保持桿86的轉動限制,來推動保持桿86(參考圖15)。
換言之,由于第二彈簧端部80b接近被第一接合部83限制沿第二方向進行周向移動的第一彈簧端部80a,所以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中,由于施加至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制動力減弱,可以使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撐的座椅1順利地向下(和向上)移動。
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中,允許第二彈簧端部80b在一期間中沿第二方向進行周向移動,直到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而沿第二方向與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的止動件87移動至止動件87抵接保持桿86第二端86b的周向位置為止。
換言之,當操作手柄20位于中性位置P0附近時,本實施例的制動機構81構造成,由于扭力盤簧80沿著小齒輪18的轉軸22的轉動方向轉動(而不論該轉動方向如何),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改變,并且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由此,本實施例的轉動控制設備21構造成,在對操作手柄進行操作后,小齒輪18的轉軸22能夠轉動至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正確嚙合的位置。
根據(jù)上述的本實施例,可以獲得以下效果。
(1)座椅升降設備10的轉動控制設備21具有輸入部件41和解除機構60,輸入部件41連接至操作手柄20以繞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解除機構60通過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的轉動來解除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轉動控制設備21還具有向轉軸22施加制動力的制動機構81。制動機構81具有起彈簧部件作用的扭力盤簧80,其中彈簧主體80c在基于彈力而接觸于轉軸22外周的狀態(tài)下適配至轉軸22,且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設于轉軸22的徑向外側。制動機構81構造成使扭力盤簧80沿著轉軸22的轉動方向轉動,而且,由此,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改變,且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制動機構81構造成,當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解除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時,在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時的、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徑向擴展方向的變動被限制。
換言之,在彈簧主體80c基于彈力接觸轉軸22的狀態(tài)下,通過扭力盤簧80適配至小齒輪18的轉軸22之上,可以基于摩擦力施加制動力至轉軸22。基于扭力盤簧80和轉軸22之間的摩擦力,扭力盤簧80沿轉軸22的轉動方向轉動。根據(jù)此構造,當基于操作手柄20的操作輸入以使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時,由于扭力盤簧80在徑向擴展方向彎曲以及施加至扭力盤簧80的制動力減弱,可以對操作手柄20的操作輸入順利執(zhí)行。在對操作手柄進行操作之后可以使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至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正確嚙合的位置。
當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而被解除時,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在彈簧主體80c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時的變動受限,而且,由此,可以將基于扭力盤簧80的摩擦力的制動力施加至小齒輪18的轉軸22,而不減弱該制動力。由此,可以確保當嚙合被解除時與聯(lián)桿機構12的輸入齒輪16嚙合的小齒輪18側產(chǎn)生的大負荷不施加至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因此,可以使棘輪機構40的解除操作所需要的操作力減小以提高可用性。另外,可以抑制解除聲響的產(chǎn)生以保證高度的靜肅性。由此,可以比相應技術實現(xiàn)更優(yōu)越的操作舒適性。
此外,根據(jù)上述構造,可以抑制由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轉動所造成的摩擦狀態(tài)變化、即由于從靜態(tài)摩擦狀態(tài)到動態(tài)摩擦狀態(tài)的過渡而產(chǎn)生的摩擦力變化。由此,通過將穩(wěn)定的制動摩擦力施加至轉軸22,可以確保座椅1不會因為在棘輪機構40的轉動限制的解除操作期間由于座椅負荷而急劇向下移動。
(2)根據(jù)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通過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轉動,解除機構60解除構成棘輪機構40的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之間的嚙合。制動機構81具有第一接合部83和保持桿86,當扭力盤簧80在第二方向轉動時第一接合部83限制第一彈簧端部80a的周向移動,保持桿86被軸向支承以能夠繞支承軸88轉動并在扭力盤簧80沿第二方向轉動時抵接第二彈簧端部80b。此外,制動機構81具有止動件87,當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而被解除時,通過止動件87與輸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一起轉動以移動至止動件87抵接保持桿86所處的周向位置,止動件87限制保持桿86的轉動。保持桿86構造成當保持桿86處于繞支承軸88的轉動被限制的狀態(tài)時限制第二彈簧端部80b的周向移動,而當其繞支承軸88的轉動被允許時通過將保持桿86壓入第二彈簧端部80b以允許第二彈簧端部80b的周向移動。止動件87構造成通過輸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轉動超過使鎖定部件32從棘輪31脫離的轉動角度θx的角度而移動至允許保持桿86轉動的周向位置。
根據(jù)此構造,在輸入部件41從中性位置p0沿第二方向轉動的情況下,僅當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而解除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時,才可以限制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的變化,在所述相對位置變化時,彈簧主體80c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另外,當解除該嚙合時,可以使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的相對位置改變,使得由于第二彈簧端部80b接近在第二方向上的周向移動受限的第一彈簧端部80a,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由此,通過操作手柄20的下推操作,可以順利解除棘輪機構40的轉動限制。
(3)制動機構81具有操作輸入傳送機構50,所述操作輸入傳送機構50通過輸入部件41基于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從中性位置p0沿第一方向轉動來將輸入至操作手柄20的驅動力傳送至小齒輪18的轉軸22。制動機構81具有第二接合部84,當扭力盤簧80沿第一方向轉動時,第二接合部84限制第二彈簧端部80b沿周向的移動。第一接合部83構造成當扭力盤簧80沿第一方向轉動時允許第一彈簧端部80a沿周向的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可以使由聯(lián)桿機構12支撐的座椅1基于棘輪機構40的作用而向上移動,棘輪機構40允許小齒輪18的轉軸22沿座椅1上移時所沿的第一方向的轉動,并且基于操作輸入傳送機構50的作用限制轉軸22沿座椅1下移時所沿的第二方向的轉動。此時,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80a、80b的相對位置改變使得:由于扭力盤簧80基于小齒輪18的轉軸22和扭力盤簧80之間的摩擦力沿第一方向轉動以及第一彈簧端部80a接近沿第二方向的周向移動受限的第二彈簧端部80b,扭力盤簧80的彈簧主體80c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由此,可以執(zhí)行使座椅1順利地向上移動的、對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
(4)操作輸入傳送機構50具有與小齒輪18的轉軸22一起轉動的棘輪51,還具有驅動桿52,該驅動桿52包括與棘輪51嚙合的嚙合部52a,并且與輸入部件41一起轉動。驅動桿52構造成,在輸入部件41沿第一方向轉動時,由于驅動桿52基于適配至軸支承件53的扭力盤簧54的彈力而被轉動地偏置,嚙合部52a與棘輪51嚙合以傳送驅動力至棘輪51。此外,驅動桿52構造成,由于當輸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轉動時驅動桿52克服扭力盤簧54的偏置力而轉動,嚙合部52a從棘輪51脫離。制動機構81構造成使驅動桿52的軸支承件53起止動件87的作用。
根據(jù)此構造,通過重復操作手柄20的上拉操作,可以使座椅1向上移動。通過使驅動桿52的軸支承件53也起止動件87的作用,可以實現(xiàn)構造的簡化。
上述實施例可以由以下方式改良。
上述實施例中,使用連結點X2與座椅1的側框13作為轉動中心的輸入齒輪16(扇形齒輪)設于聯(lián)桿機構12的后聯(lián)桿11b上。然而,輸入齒輪16的構造不限于此,可以被任意變更。例如,輸入齒輪16可以設于前聯(lián)桿11a上,且不一定是扇形齒輪。輸入齒輪16與聯(lián)桿部件11共享的轉動中心可以是起座椅側連接部件作用的與側框13連接的連接點(X1或X2),也可以是起地板側連接部件作用的與基座部件14連接的連接點(X3或X4)。
上述實施例中,聯(lián)桿部件11構成了眾所周知的平行聯(lián)桿機構。然而,不限于此構造,而且只要可以使座椅1基于與輸入齒輪16嚙合的小齒輪18的轉動進行上升和下降操作,聯(lián)桿機構12的類型就可以被任意變更,包括聯(lián)桿部件11的數(shù)量也是如此。
上述實施例中,操作手柄20直接固定至輸入部件41。通過操作手柄20的轉動操作,輸入部件41與操作手柄20一起轉動。然而,不限于此構造,例如,可以采用通過齒輪或類似構件使操作手柄20連結至輸入部件41的構造。操作手柄20和輸入部件41不一定設于同一軸線上。
此外,上述實施例中,采用這樣的構造,即,通過操作手柄20上拉操作使座椅1向上移動,且通過下推操作解除棘輪機構40的轉動限制。然而,不限于此構造,還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通過操作手柄20上拉操作解除棘輪機構40,以及通過下推操作使座椅1向上移動。
上述實施例中,通過輸入部件41沿第二方向的轉動,解除機構60解除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作為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構成作為轉動限制機構的棘輪機構40。制動機構81具有保持桿86和止動件87,當扭力盤簧80沿第二方向轉動時保持桿86抵接第二彈簧端部80b,當棘輪31和鎖定部件32的嚙合基于解除機構60的操作被解除時止動件87限制保持桿86的轉動。
然而,不限于此構造,并且設有一解除機構,即使輸入部件41沿第一方向轉動時,解除機構也能解除構成轉動限制機構的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該制動機構可以具有保持桿和止動件,該保持桿構造成當扭力盤簧80沿第一方向轉動時抵接第一彈簧端部80a,當?shù)谝缓偷诙Ш喜考膰Ш匣诮獬龣C構的操作被解除時該止動件限制該保持桿的轉動。由此,可以將其中不使用棘輪機構40的構造應用于該轉動限制機構。
上述實施例中,具有盤形彈簧主體80s的扭力盤簧80用作制動機構81的彈簧部件。在該扭力盤簧80中,彈簧主體80c由于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之間的周向間隔而在徑向擴展方向上彎曲。然而,不限于此構造,并且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其中,使用扭力盤簧,該扭力盤簧中,彈簧主體80c由于第一彈簧端部80a和第二彈簧端部80b之間的周向間隔變寬而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此時,在第一接合部83和第二接合部84中的抵接表面83s和84s和保持桿86(的鄰接部90)面對與上述實施例相反的方向。只要彈簧主體在基于彈力而與轉軸22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適配至轉軸22,且設于轉軸22徑向外側上的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改變以使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構造,即,該構造中使用帶有如C形彈簧主體或類似構件的其它彈簧部件。
轉軸22不一定與小齒輪18一體成型。此外,例如,轉軸(諸如通過齒輪連結的轉軸)不一定與小齒輪同軸設置。操作輸入傳送機構、解除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嚙合的解除機構以及類似機構的構造也可以被任意變更。
根據(jù)本公開的一方面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優(yōu)選地包括:小齒輪,所述小齒輪與聯(lián)桿機構的輸入齒輪嚙合,所述聯(lián)桿機構使座椅進行上升和下降操作;以及轉動控制設備,所述轉動控制設備控制小齒輪的轉動,其中所述轉動控制設備包括與小齒輪同步轉動的轉軸、轉動限制機構、輸入部件、解除機構,以及制動機構,所述轉動限制機構包括與轉軸一起轉動的第一嚙合部件和通過與第一嚙合部件嚙合來限制轉軸轉動的第二嚙合部件,所述輸入部件聯(lián)接到操作手柄以繞轉軸轉動,所述解除機構通過輸入部件的從中性位置的轉動以解除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之間的嚙合,所述制動機構施加制動力于轉軸,其中,該制動機構具有彈簧部件,在該彈簧部件中,彈簧主體在基于彈力而與轉軸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適配至轉軸,并且在轉軸的徑向外側設有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其中由于彈簧部件沿轉軸的轉動方向的轉動,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改變并且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并且其中,所述制動機構構造成,當基于解除機構的操作而解除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的嚙合時,造成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變動被限制。
因此,在彈簧主體基于彈力而與轉軸外周接觸的狀態(tài)下,通過彈簧部件適配至轉軸,可以基于摩擦力將制動力施加至轉軸?;趶椈刹考娃D軸之間的摩擦力,彈簧部件沿轉軸的轉動方向轉動。因此,根據(jù)上述構造,當基于對操作手柄的操作輸入使轉軸轉動時,可以由于彈簧部件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以及施加于彈簧部件的制動力減弱,而順利地對操作手柄的進行操作輸入??梢栽趯Σ僮魇直M行操作后,使轉軸轉動至構成轉動限制機構的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正確嚙合的位置。
當?shù)谝缓偷诙Ш喜考膰Ш匣诮獬龣C構的操作被解除時,會使彈簧部件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相對位置的變動被限制,因此,可以使基于彈簧部件摩擦力的制動力施加至轉軸,而不減弱該制動力。由此,可以確保來自與聯(lián)桿機構的輸入齒輪嚙合的小齒輪側的大負荷在嚙合解除時不被施加至第一和第二嚙合部件。因此,可以使轉動限制機構的解除操作所必需的操作力減小以提高可用性。另外,可以抑制解除聲響的產(chǎn)生以保證高度的靜肅性。由此,可以比相應技術實現(xiàn)更優(yōu)越的操作舒適性。
另外,根據(jù)上述構造,可以抑制由轉軸轉動造成的摩擦狀態(tài)變化、即從靜摩擦狀態(tài)到動態(tài)摩擦狀態(tài)的過渡而產(chǎn)生的摩擦力變化。由此,通過將穩(wěn)定的制動力施加至轉軸,可以確保座椅在轉動限制機構的解除操作期間不會因為座椅負荷而急劇向下移動。
根據(jù)本公開的該方面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中,優(yōu)選地,制動機構包括第一接合部、保持桿和止動件,當彈簧部件沿轉軸轉動方向轉動時,第一接合部限制第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保持桿被軸向支承以能夠繞支承軸轉動并在彈簧部件沿轉軸轉動方向轉動時抵接第二彈簧端部,當?shù)谝缓偷诙Ш喜考膰Ш匣诮獬龣C構的操作而被解除時,通過止動件與輸入部件一起轉動以移動至止動件抵接保持桿的周向位置處,止動件限制保持桿的轉動,保持桿構造成當保持桿處于繞支承軸的轉動被限制的狀態(tài)時,限制第二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并構造成當繞支承軸的轉動被允許時通過將保持桿壓入第二彈簧端部以轉動,從而允許第二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并且止動件構造成,通過輸入部件轉動超過使第二嚙合部件從第一嚙合部件脫離的轉動角度,止動件移動至允許保持桿轉動的周向位置。
根據(jù)本構造,只有當?shù)谝缓偷诙Ш喜考诮獬龣C構的操作被解除時,才可以使會導致彈簧部件的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的、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相對位置徑向擴展方向的變動被限制。另外,當該嚙合被解除時,可以使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改變,使得由于沿轉軸轉動方向進行周向移動的第二彈簧端部接近沿周向的移動被限制的第一彈簧端部,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由此,可以使操作手柄順利操作以解除轉動限制機構的轉動限制。
優(yōu)選地,根據(jù)本公開的該方面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中,還包括操作輸入傳送機構,該操作輸入傳送機構通過輸入部件從中性位置沿第一方向的轉動將輸入至操作手柄的驅動力傳送至轉軸,優(yōu)選地,所述操作輸入傳送機構為棘輪機構,該棘輪機構限制轉軸沿座椅下移時所沿的第二方向的轉動,同時允許轉軸沿座椅上移時所沿的第一方向的轉動,優(yōu)選地,所述解除機構通過輸入部件從中性位置沿第二方向的轉動而解除由棘輪機構造成的轉軸的轉動限制,并且優(yōu)選地,所述制動機構包括第一接合部、保持桿和第二接合部,第一接合部當彈簧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時限制第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并且當彈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時允許第一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當彈簧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時,保持桿抵接第二彈簧端部,并且當彈簧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時,第二接合部限制第二彈簧端部的周向移動。
根據(jù)此構造,通過在操作手柄上執(zhí)行使輸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的操作輸入,可以解除轉軸的轉動限制以使座椅下移?;跇嫵赊D動限制機構的棘輪機構的功能以及基于操作輸入傳送機構的功能,通過在操作手柄上執(zhí)行操作輸入使輸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可以使由聯(lián)桿機構支撐的座椅上移。另外,此時,由于彈簧部件基于轉軸和彈簧部件之間的摩擦力轉動徑向擴展方向,并且由于第一彈簧端部接近沿第一方向的周向移動被限制的第二彈簧端部,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改變成使得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由此,可以運行操作手柄以使座椅順利上移。
根據(jù)本公開的該方面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中,優(yōu)選地,操作輸入傳送機構包括與轉軸一起轉動的棘輪,以及驅動桿,該驅動桿包括與棘輪嚙合的嚙合部,并且與輸入部件一起轉動,優(yōu)選地,所述驅動桿構造成使得,在輸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時,由于驅動桿基于偏置部件的偏置力而繞著軸支承件轉動地偏置使得嚙合部與棘輪嚙合以將驅動力傳送至棘輪,并且所述驅動桿構造成使得,在輸入部件沿第二方向轉動時由于驅動桿克服偏置力繞軸支承件轉動,嚙合部與棘輪脫離,并且優(yōu)選地,制動機構構造成使驅動桿的軸支承件起止動件的作用。
根據(jù)此構造,可以通過重復對操作手柄的造成輸入部件沿第一方向轉動并造成輸入部件回復至中性位置的操作,而使座椅上移。通過使驅動桿的軸支承件也起到止動件的作用,可以實現(xiàn)構造的簡化。
根據(jù)本公開的該方面的車輛座椅升降設備中,彈簧部件優(yōu)選地為扭力盤簧。
根據(jù)該構造,可以通過改變第一和第二彈簧端部的相對位置使彈簧部件的彈簧主體沿徑向擴展方向彎曲。通過具有螺旋狀彈簧主體,可以輕易地設定合適的彎曲量。
根據(jù)本公開的該方面,可以實現(xiàn)優(yōu)于現(xiàn)有技術的操作舒適性。
本發(fā)明的原理、較佳實施例和操作模式已在前述說明書中進行了描述。然而,本發(fā)明意圖保護的并不限于已揭示的特定實施例。而且,描述于此的實施例被視為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的情況下,其他人可以作出變型和改變并采用等同物。由此,特別指出,所有落入本發(fā)明精神和如權利要求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的類似變型、改變和等同物都預期包括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