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12月22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5-249933的公開,包括其說明書、附圖及摘要作為參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本發(fā)明涉及驅動力分配裝置,該驅動力分配裝置搭載于具有左右一對主驅動輪和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的四輪驅動車并向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分配驅動源的驅動力。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搭載于具有左右一對主驅動輪和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的四輪驅動車并向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分配驅動源的驅動力的驅動力分配裝置,已知有日本特開2015-129534號公報記載的結構。
日本特開2015-129534號公報記載的驅動力分配裝置具備:差速機構,將經由傳動軸傳遞的驅動源的驅動力允許差動地向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分配;離合機構,配置在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中的一方的輔助驅動輪與差速機構之間,能夠調節(jié)從差速機構向一方的輔助驅動輪傳遞的驅動力。在四輪驅動車的以二輪驅動狀態(tài)的行駛時,將傳動軸與驅動源的連結切斷并且離合機構成為分離狀態(tài),傳動軸及差速機構的差速器殼的旋轉停止。這種情況下,差速機構的一對小齒輪由支承于差速器殼的小齒輪軸進行軸支承而相互向反方向旋轉。
在具備如上所述構成的驅動力分配裝置的四輪驅動車中,在二輪驅動狀態(tài)下的行駛時,傳動軸及差速器殼的旋轉停止,因此以與它們的旋轉相伴的旋轉阻力為起因的行駛阻力降低,燃油經濟性提高。
在日本特開2015-129534號公報記載的驅動力分配裝置中,差速機構的小齒輪的旋轉由差速器殼內的潤滑油潤滑,但是在二輪驅動狀態(tài)下的行駛時,差速器殼的旋轉停止,因此該停止狀態(tài)下的小齒輪軸的角度相對于水平方向而接近于垂直的情況下,不向位于比差速器殼的旋轉軸靠上方處的小齒輪供給潤滑油,若此狀態(tài)持續(xù)長時間,則由于潤滑不足而可能會促進小齒輪的磨損。
另外,為了避免這樣的小齒輪的潤滑不足,可考慮例如以規(guī)定的時間間隔使離合機構工作,通過輔助驅動輪的旋轉力使差速器殼及傳動軸旋轉,但是這種情況下,在差速器殼及傳動軸開始旋轉時可能會產生沖擊或振動,并且提高燃油經濟性的效果受限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驅動力分配裝置,其即使在四輪驅動車的二輪驅動時輔助驅動輪側的差速機構的差速器殼的旋轉停止,也能夠向位于比差速器殼的旋轉軸靠上方處的小齒輪供給潤滑油。
本發(fā)明的一方式涉及一種驅動力分配裝置,搭載于四輪驅動車,該四輪驅動車具備前輪及后輪中的一方作為左右一對主驅動輪,且具備前輪及后輪中的另一方作為經由傳動軸而被傳遞驅動力的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能夠通過能切斷驅動力從驅動源向所述傳動軸的傳遞的第一離合機構切換二輪驅動狀態(tài)與四輪驅動狀態(tài),
所述驅動力分配裝置包括:差速機構,在所述四輪驅動狀態(tài)下,將經由所述傳動軸傳遞的所述驅動源的驅動力允許差動地向所述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分配;及第二離合機構,配置在所述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中的任一方的輔助驅動輪與所述差速機構之間,能夠切斷驅動力從所述差速機構向所述一方的輔助驅動輪的傳遞,所述差速機構具有經由齒輪機構而與所述傳動軸連結的差速器殼、支承于所述差速器殼且與所述差速器殼進行一體旋轉的小齒輪軸、軸支承于所述小齒輪軸的多個小齒輪、使齒輪軸與所述多個小齒輪正交而嚙合的一對側齒輪,所述多個小齒輪與所述一對側齒輪的嚙合由潤滑油潤滑,在所述小齒輪軸形成有流路,在所述差速器殼的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所述一對側齒輪相互向反方向旋轉的二輪驅動時,該流路能夠使所述潤滑油從所述多個小齒輪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齒輪側向其他的小齒輪側流動,通過位于所述下方的小齒輪的旋轉來向所述流路供給所述潤滑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驅動力分配裝置,即使在四輪驅動車的二輪驅動時輔助驅動輪側的差速機構的差速器殼的旋轉停止,也能夠從多個小齒輪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齒輪側向位于上方的小齒輪側供給潤滑油。
附圖說明
前述及后述的本發(fā)明的特征及優(yōu)點通過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并參照附圖而明確,其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件。
圖1是搭載有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分配裝置的四輪驅動車的整體構成圖。
圖2是驅動力分配裝置的構成例的以水平截面表示的剖視圖。
圖3是差速機構的以與旋轉軸線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視圖。
圖4是表示小齒輪軸的立體圖。
圖5是小齒輪的從齒輪背面?zhèn)扔^察的俯視圖。
圖6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差速機構的剖視圖。
圖7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小齒輪的剖視圖。
圖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差速機構的剖視圖。
圖9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墊圈的剖視圖。
圖10a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差速機構的剖視圖。
圖10b是圖10a的a-a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至圖5,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
圖1是表示搭載有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驅動力分配裝置的四輪驅動車的構成例的整體構成圖。
四輪驅動車100具備產生行駛用的驅動力的作為驅動源的發(fā)動機102、變速器103、左右一對的作為主驅動輪的前輪104l、104r、及左右一對的作為輔助驅動輪的后輪105l、105r、能夠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向前輪104l、104r及后輪105l、105r傳遞的驅動力傳遞系統(tǒng)101、控制裝置13及液壓單元14。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各標號中的l及r在相對于車輛的前進方向的左側及右側的意思下使用。
該四輪驅動車100能夠切換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向前輪104l、104r及后輪105l、105r傳遞的四輪驅動狀態(tài)、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僅向前輪104l、104r傳遞的二輪驅動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應用內燃機即發(fā)動機作為驅動源的情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可以通過發(fā)動機與ipm(interiorpermanentmagnetsynchronous)馬達等高輸出電動馬達的組合來構成驅動源,也可以僅通過高輸出電動馬達構成驅動源。
驅動力傳遞系統(tǒng)101具有前差速器11、傳動軸108、能夠切斷從發(fā)動機102向傳動軸108的驅動力的傳遞的作為第一離合機構的嚙合離合器12、驅動力分配裝置1、前輪側的驅動軸106l、106r、后輪側的驅動軸107l、107r,并將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向前輪104l、104r及后輪105l、105r傳遞。
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始終向前輪104l、104r傳遞。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經由嚙合離合器12、傳動軸108及驅動力分配裝置1向后輪105l、105r傳遞。即,四輪驅動車100具備前輪104l、104r及后輪105l、105r中的一方(前輪104l、104r)作為左右一對主驅動輪,并且具備另一方(后輪105l、105r)作為經由傳動軸108而被傳遞驅動力的左右一對輔助驅動輪。
前差速器11具有與一對前輪側的驅動軸106l、106r連結的一對側齒輪111、111、使齒輪軸與一對側齒輪111、111正交而嚙合的一對小齒輪112、112、支承一對小齒輪112、112的小齒輪軸113及收容這一對側齒輪111、111、一對小齒輪112、112、小齒輪軸113的前差速器殼114。
嚙合離合器12具有與前差速器殼114一體旋轉的第一旋轉構件121、與第一旋轉構件121沿軸向并列的第二旋轉構件122、配置在第一旋轉構件121及第二旋轉構件122的外側并將第一旋轉構件121與第二旋轉構件122連結成不能相對旋轉的圓筒狀的套筒123。
具體而言,通過設置在第一旋轉構件121及第二旋轉構件122的外周面上的外周花鍵嵌合部與設置在套筒123的內周面上的內周花鍵嵌合部嚙合,第一旋轉構件121與第二旋轉構件122成為通過套筒123連結成一體旋轉的連結狀態(tài)。而且,通過套筒123的軸向移動,套筒123的內周花鍵嵌合部僅與第二旋轉構件122的外周花鍵嵌合部嚙合而與第一旋轉構件121的外周花鍵嵌合部不嚙合的情況下,第一旋轉構件121與第二旋轉構件122成為能夠相對旋轉的非連結狀態(tài)。套筒123通過未圖示的促動器能夠沿軸向進退移動。
傳動軸108從前差速器殼114經由嚙合離合器12接受發(fā)動機102的轉矩,向驅動力分配裝置1側傳遞。在傳動軸108的前輪側端部設有小齒輪108a,該小齒輪108a與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嚙合離合器12的第二旋轉構件122上的齒圈108b嚙合。齒圈108b及小齒輪108a例如由準雙曲面齒輪構成,從而構成齒輪機構109。
在四輪驅動車100的四輪驅動狀態(tài)下,嚙合離合器12成為連結狀態(tài),經由傳動軸108及驅動力分配裝置1向左右一對后輪105l、105r側傳遞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在二輪驅動狀態(tài)下,嚙合離合器12成為非連結狀態(tài),向傳動軸108的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的傳遞被切斷。
驅動力分配裝置1在四輪驅動狀態(tài)下,將從傳動軸108輸入的驅動力允許差動地向左右一對后輪105l、105r分配。驅動軸107l與左后輪105l連結,驅動軸107r與右后輪105r連結。
液壓單元14由控制裝置13控制,向驅動力分配裝置1供給工作油。驅動力分配裝置1通過該工作油的壓力而工作,從傳動軸108向后輪側的驅動軸107l、107r傳遞驅動力。
圖2是將驅動力分配裝置1的構成例以水平截面表示的剖視圖。
如圖2所示,驅動力分配裝置1具備:由第一至第三殼體構件21~23構成的殼體2;連結傳動軸108的連結構件31;與連結構件31一體旋轉的小齒輪軸32;在四輪驅動狀態(tài)下將經由傳動軸108傳遞的發(fā)動機102的驅動力允許差動地向左右一對后輪105l、105r分配的差速機構4;能夠調節(jié)從差速機構4向后輪105l傳遞的驅動力的作為第二離合機構的離合機構5;通過從液壓單元14(圖1所示)供給的工作油的壓力而進行動作的活塞60。
離合機構5具有由活塞60按壓的摩擦離合器53,配置在驅動軸107l與差速機構4之間。而且,離合機構5通過摩擦離合器53能夠切斷從差速機構4向后輪105l的驅動力的傳遞。
在第二殼體構件22設有從液壓單元14供給工作油的環(huán)狀的缸室221和與缸室221連通的工作油供給孔222。在缸室221內收容活塞60的一端部。在圖2中,工作油供給孔222由虛線表示。
差速機構4具有差速器殼40、支承于差速器殼40的小齒輪軸41、軸支承于小齒輪軸41的多個小齒輪42、42、使齒輪軸與多個小齒輪42、42正交而嚙合的一對側齒輪43、43、分別配置在多個小齒輪42、42的齒輪背面?zhèn)鹊囊粚|圈44、與差速器殼40一體旋轉的齒圈45。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小齒輪軸41的長度方向的兩端部分別配置一對小齒輪42、42。差速器殼40的車寬方向的兩端部由圓錐滾子軸承71、72支承為能夠旋轉,從而差速器殼40以旋轉軸線o為中心與小齒輪軸41一體旋轉。
在差速機構4的一對側齒輪43、43中,連結軸33經由離合機構5而同軸地配置于一方的側齒輪43,驅動軸107r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另一方的側齒輪43。驅動軸107l不能相對旋轉地連結于連結軸33。在圖2中,圖示出在后輪側的驅動軸107l、107r的端部配置的等速萬向節(jié)的外環(huán)。
連結構件31與小齒輪軸32通過螺栓301及墊片302而結合。而且,小齒輪軸32具有軸部321和齒輪部322,軸部321由一對圓錐滾子軸承73、74支承為能夠旋轉。齒輪部322與差速機構4的齒圈45嚙合。差速器殼40經由齒輪機構34而連結于傳動軸108,該齒輪機構34由齒圈45及小齒輪軸32的齒輪部322構成。
離合機構5配置在一方的側齒輪43與連結軸33之間,通過摩擦離合器53從一方的側齒輪43側向連結軸33側傳遞驅動力。在四輪驅動車100的四輪驅動狀態(tài)下,當通過離合機構5調節(jié)從一方的側齒輪43經由連結軸33向驅動軸107l傳遞的驅動力時,由于差速機構4的差動功能,向驅動軸107r也傳遞與向驅動軸107l傳遞的驅動力同等的驅動力。由此,離合機構5能夠調節(jié)左右一對后輪105l、105r的驅動力。
另一方面,在四輪驅動車100的二輪驅動狀態(tài)下,嚙合離合器12成為非連結狀態(tài),并且離合機構5的摩擦離合器53成為分離狀態(tài)。由此,無論是從驅動力傳遞系統(tǒng)101的上游側(發(fā)動機102側)還是下游側(后輪105l、105r側)都不再向傳動軸108傳遞旋轉力,即便四輪驅動車100為行駛中其旋轉也會停止。而且,關于連結構件31、小齒輪軸32及差速器殼40,也與傳動軸108同樣地,各自的旋轉停止。由此,在二輪驅動狀態(tài)下,抑制由小齒輪108a及齒圈108b構成的齒輪機構109(參照圖1)以及由齒圈45及小齒輪軸32的齒輪部322構成的齒輪機構34中的油攪拌阻力等引起的損失,燃油經濟性提高。
殼體2具有:收容小齒輪軸32及差速機構4的第一殼體構件21;通過多個螺栓201而與第一殼體構件21結合的第二殼體構件22;通過多個螺栓202而與第二殼體構件22結合的第三殼體構件23。在圖2中,圖示出多個螺栓201、202中的各1個的螺栓201、202。
在殼體2中,收容差速機構4的第一收容室2a與收容離合機構5的第二收容室2b由密封構件81界定,該密封構件81固定于在第二殼體構件22的中心部形成的軸孔220的內表面。向第一收容室2a封入適合于齒輪的潤滑的粘度的潤滑油(齒輪油)。差速機構4通過該潤滑油對于一對小齒輪42、42與一對側齒輪43、43的嚙合進行潤滑。
在第二收容室2b封入有對于構成離合機構5的摩擦離合器53的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多個內離合器板532的摩擦滑動進行潤滑的粘度比較低的潤滑油(離合器油)。外離合器板531和多個內離合器板532通過該潤滑油來抑制磨損或燒熔的發(fā)生。
在第一殼體構件21中,在供驅動軸107r插通的插通孔的內表面嵌合有密封構件82,在供連結構件31及小齒輪軸32插通的插通孔的內表面嵌合有密封構件83。而且,在第三殼體構件23中,在供連結軸33插通的插通孔的內表面嵌合有密封構件84。
離合機構5具有:與連結軸33一體旋轉的離合器鼓51;與差速機構4的一方的側齒輪43一體旋轉的軸狀的內軸52;在離合器鼓51與內軸52之間傳遞驅動力的摩擦離合器53;將活塞60的按壓力向摩擦離合器53傳遞的按壓力傳遞機構54。
摩擦離合器53具有:與離合器鼓51一起旋轉的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內軸52一起旋轉的多個內離合器板532。在本實施方式中,摩擦離合器53具有9片外離合器板531和同樣9片的內離合器板532,這些外離合器板531及內離合器板532沿軸向交替配置。
外離合器板531在其外周側的端部具有與離合器鼓51的內周面進行花鍵卡合的多個突起,從而相對于離合器鼓51連結成能夠進行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而且,內離合器板532在其內周側的端部形成有與內軸52的外周面進行花鍵卡合的多個突起,從而相對于內軸52連結成能夠進行軸向移動且不能相對旋轉。
摩擦離合器53經由按壓力傳遞機構54而接受活塞60的按壓力,由此在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多個內離合器板532之間產生摩擦力,通過該摩擦力來傳遞驅動力。若活塞60的按壓力大,則多個外離合器板531與多個內離合器板532之間的摩擦力變大??刂蒲b置13通過調整從液壓單元14向缸室221供給的工作油的壓力,從而能夠調節(jié)利用離合機構5傳遞的驅動力。控制裝置13根據(jù)前輪104l、104r與后輪105l、105r的轉速差、油門踏板的踏入量等,使從液壓單元14輸出的工作油的壓力增減。
按壓力傳遞機構54具有:不能相對旋轉且沿軸向與內軸52連結的環(huán)狀的滑動構件541;推力滾針軸承542;調整按壓力傳遞機構54的旋轉軸線o方向的位置的填隙片543。
滑動構件541由施力構件55向從摩擦離合器53分離的方向施力。施力構件55例如由彈簧等彈性體構成,軸向的第一端部與形成于內軸52的階梯面抵接,第二端部與滑動構件541的內突緣部抵接。
在離合器鼓51與第三殼體構件23的內表面之間配置推力滾子軸承75,通過該推力滾子軸承75來限制離合器鼓51的軸向移動。內軸52由固定在軸孔220的內表面上的球軸承76支承為能夠旋轉。在內軸52的中心部形成有收容連結軸33的一端部的收容孔520。連結軸33由配置在該連結軸33與收容孔520的內表面之間的球軸承77及配置在該連結軸33與第三殼體構件23之間的球軸承78支承為能夠旋轉。
如上所述構成的驅動力分配裝置1如前所述在二輪驅動狀態(tài)的行駛時使差速器殼40的旋轉停止。這種情況下,連結于驅動軸107r的右側的側齒輪43與驅動軸107r一起旋轉,左側的側齒輪43通過以小齒輪軸41為中心的一對小齒輪42、42的自轉而向右側的側齒輪43的反方向旋轉。伴隨于此,與左側的側齒輪43連結的內軸52和與驅動軸107l連結的離合器鼓51相互向反方向旋轉。
圖3是差速機構4的以與旋轉軸線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視圖。圖4是表示小齒輪軸41的立體圖。在圖3中,利用包含小齒輪軸41的中心軸的截面來表示中空的差速器殼40、圓柱狀的小齒輪軸41、一對小齒輪42、42及右側的側齒輪43。而且,在圖3中,示出在小齒輪軸41與水平方向垂直的狀態(tài)下差速器殼40停止旋轉的狀態(tài)。需要說明的是,在以下的記載中,上及下是指驅動力分配裝置1搭載于四輪驅動車100的狀態(tài)下的鉛垂方向的上下。
側齒輪43與小齒輪42的嚙合通過潤滑油l潤滑。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潤滑油l的油面ls位于比旋轉軸線o靠下方處。
在二輪驅動時,在差速器殼40的旋轉停止的狀態(tài)下,一對小齒輪42、42相互向反方向旋轉。在各個小齒輪42的中心部形成有供小齒輪軸41插通的小齒輪軸插通孔420。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內徑形成得比小齒輪軸41的外徑稍大。
在差速器殼40形成有供小齒輪軸41插通的2個插通孔400。小齒輪軸41將長度方向的兩端部41a、41b分別收容在插通孔400內。在小齒輪軸41的第一端部41a形成有沿徑向貫通小齒輪軸41的銷插通孔414,在該銷插通孔414中貫通有向形成于差速器殼40的壓入孔401(參照圖2)壓入的銷46。小齒輪軸41通過該銷46而相對于差速器殼40進行防脫及防旋。
另外,在差速器殼40形成有在差速機構4的組裝時用于將一對側齒輪43、43等配置于內部的齒輪插入孔402。潤滑油l經由該齒輪插入孔402在差速器殼40的內外流動。
在小齒輪軸41形成有流路410,在二輪驅動時,該流路410能夠使?jié)櫥蚻從一對小齒輪42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齒輪42側向另一小齒輪42側(位于比差速器殼40的旋轉軸線o靠上方處的小齒輪42側)流動。在本實施方式中,流路410通過沿著小齒輪軸41的長度方向而形成于中心部的第一流路411、在小齒輪軸41的第二端部41b側與第一流路411連通的第二流路412、在小齒輪軸41的第一端部41a側與第一流路411連通的第三流路413形成。在圖4中,小齒輪軸41的內部的第一流路411、第二流路412、第三流路413及銷插通孔414由虛線表示。
第一流路411通過從小齒輪軸41的第二端部41b側的軸向端面朝向第一端部41a側穿設的孔形成。第一流路411的第二端部41b側的開口由填塞栓47閉塞。第二流路412及第三流路413沿徑向貫通小齒輪軸41,且兩端向小齒輪軸41的外周面開口。
一對小齒輪42、42中,位于上方的小齒輪42借助通過位于下方的小齒輪42的旋轉而向小齒輪軸41的流路410供給的潤滑油l,對于與小齒輪軸41及墊圈44之間的滑動進行潤滑。
需要說明的是,殼體2的第一收容室2a內的潤滑油l的量設定為,其油面ls的高度成為在小齒輪軸41成為水平的位置而差速器殼40停止旋轉的情況下兩小齒輪42、42的各自的至少一部分浸沒于潤滑油l的高度。由此,在小齒輪軸41成為水平的位置而差速器殼40停止旋轉的情況下,一對小齒輪42、42由差速器殼40內的潤滑油l直接潤滑。
圖5是小齒輪42的從齒輪背面42a側觀察的俯視圖。小齒輪42的齒輪背面42a與墊圈44相對。需要說明的是,在圖5中,圖示出一對小齒輪42中的一方的小齒輪42的齒輪背面42a,但是關于另一方的小齒輪42也同樣地構成。
將潤滑油l向小齒輪軸41的流路410引導的多個背面油槽421相對于小齒輪42的旋轉方向而傾斜地形成于小齒輪42。該背面油槽421的傾斜方向是四輪驅動車100的二輪驅動狀態(tài)下的前進時(二輪驅動時)的越靠小齒輪42的旋轉方向前方則越成為齒輪背面42a的外周側的方向。
在圖3中,二輪驅動時的右側的側齒輪43的旋轉方向由箭頭a1表示。而且,在圖5中,二輪驅動時的小齒輪42的旋轉方向由箭頭a2表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小齒輪42的齒輪背面42a上等間隔地形成有7條背面油槽421。各個背面油槽421從齒輪背面42a的外周端至內周端(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開口緣部)形成。而且,多個背面油槽421形成為越靠齒輪背面42a的外周端側則相對于小齒輪42的周向的傾斜角度越淺的渦旋狀。
在該小齒輪42浸沒于潤滑油l的狀態(tài)下向箭頭a2方向旋轉時,小齒輪42的周邊的潤滑油l由背面油槽421引導而向中心部側(小齒輪軸插通孔420側)流動。
小齒輪軸41的流路410中的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設置在與一對小齒輪42、42的各自的齒輪背面42a側的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開口緣部相對的位置。由此,流路410的開口412a、412b、413a、413b面向一對小齒輪42、42的背面油槽421的內周端,由背面油槽421引導的潤滑油l從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下方的開口(在圖3的例子中為開口412a、412b)向流路410流入。
流入到流路410的潤滑油l如圖3的虛線的箭頭所示那樣流動,從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上方的開口(在圖3所示的例子中為開口413a、413b)流出。并且,通過從流路410流出的潤滑油,對于一對小齒輪42、42中的位于上方的小齒輪42進行潤滑。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在四輪驅動車100的二輪驅動時即使差速機構4的差速器殼40的旋轉停止,也向一對小齒輪42、42中的位于比差速器殼40的旋轉軸線o靠上方處的小齒輪42供給潤滑油l。由此,能抑制潤滑不足引起的小齒輪42、小齒輪軸41或墊圈44的磨損。
另外,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通過比油面ls靠下側的一方的小齒輪42的自轉而向小齒輪軸41的流路410供給潤滑油,因此不會帶來部件個數(shù)或組裝工時的增大,而向比油面ls靠上側的另一方的小齒輪42供給潤滑油l。
接下來,參照圖6及圖7,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第二實施方式的小齒輪軸41a及軸支承于小齒輪軸41a的一對小齒輪42a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差速機構4a的以與差速器殼40的旋轉軸線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視圖。圖7是表示由差速機構4a的小齒輪軸41a進行軸支承的小齒輪42a的剖視圖。在圖6及圖7中,對于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要素同樣的功能的構成要素,標注與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標號相同的標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小齒輪軸41a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小齒輪軸41同樣地通過第一流路411、第二流路412及第三流路413形成流路410,但是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的位置不同,上述的開口412a、412b、413a、413b與小齒輪42a的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內周面420a相對。
另外,第一實施方式的小齒輪42在齒輪背面42a形成有多個背面油槽421,在小齒輪軸插通孔420內未形成油槽,但是本實施方式的小齒輪42a中,除了形成于齒輪背面42a的多個背面油槽421之外,在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內周面420a還形成有多個內周面油槽422。
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周面油槽422的個數(shù)與背面油槽421的個數(shù)相同,背面油槽421與內周面油槽422在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齒輪背面42a側的開口端部處連通。但是,內周面油槽422的個數(shù)與背面油槽421的個數(shù)也可以不同,內周面油槽422與背面油槽421也可以不連通。
另外,在小齒輪42a中,在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內周面420a形成有沿著周向形成的環(huán)狀槽423。多個內周面油槽422在與齒輪背面42a側相反的一側的端部與環(huán)狀槽423連通。
內周面油槽422相對于小齒輪42a的軸向傾斜,該傾斜方向是二輪驅動時的越靠小齒輪42a的旋轉方向前方則越成為齒輪背面42a側的方向。由此,在二輪驅動時,潤滑油l由內周面油槽422引導而從齒輪背面42a側向環(huán)狀槽423側流動。
小齒輪軸41a的流路410的開口412a、412b、413a、413b設置在與環(huán)狀槽423相對的位置。由此,經由多個內周面油槽422向環(huán)狀槽423流動的潤滑油l從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下方的開口(在圖6的例子中為開口412a、412b)向流路410流入。
流入到流路410的潤滑油l如圖6的虛線的箭頭所示流動,從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上方的開口(在圖6所示的例子中為開口413a、413b)流出。并且,通過從流路410流出的潤滑油,對于一對小齒輪42a、42a中的位于上方的小齒輪42a進行潤滑。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第二實施方式,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而且,根據(jù)第二實施方式,潤滑油l向小齒輪軸41a的外周面與小齒輪42a的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內周面420a之間供給,因此能更可靠地抑制與小齒輪軸41a的旋轉相伴的小齒輪軸41a的磨損。
接下來,參照圖8及圖9,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第三實施方式的小齒輪42b及該小齒輪42b所滑動接觸的墊圈44b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圖8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差速機構4b的以與差速器殼40的旋轉軸線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視圖。圖9是表示夾插在差速機構4b的小齒輪42b與差速器殼40之間的墊圈44b的俯視圖。在圖8及圖9中,關于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要素同樣的功能的構成要素,標注與第一實施方式使用的標號相同的標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第一實施方式的小齒輪42在齒輪背面42a形成有多個背面油槽421,但是本實施方式的小齒輪42b在齒輪背面42a未形成背面油槽421而齒輪背面42a為局部球面狀。
在本實施方式的墊圈44b中,在小齒輪42b的齒輪背面42a所滑動接觸的作為滑動接觸面的內表面44a上形成有在二輪驅動時將潤滑油l向小齒輪軸41的流路410引導的多條內表面油槽441。該墊圈44b是本發(fā)明的滑動接觸構件的一方式。
內表面油槽441相對于小齒輪42b的旋轉方向傾斜形成,該傾斜方向是二輪驅動時的越靠小齒輪42b的旋轉方向后方則越成為外周側的方向。由此,在二輪驅動時,伴隨著一對小齒輪42b、42b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齒輪42b的旋轉,潤滑油l由內表面油槽441引導而從墊圈44b的外周側向內周側流動。在圖9中,二輪驅動時的小齒輪42相對于墊圈44b的旋轉方向由箭頭a3表示。
小齒輪軸41的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設置在與一對小齒輪42b、42b的各自的小齒輪軸插通孔420的開口緣部相對的位置。流入到流路410的潤滑油l如圖8的虛線的箭頭所示那樣流動,從第二流路412的開口412a、412b及第三流路413的開口413a、413b中的位于上方的開口(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為開口413a、413b)流出。并且,通過從流路410流出的潤滑油,對于一對小齒輪42b、42b中的位于上方的小齒輪42b進行潤滑。
根據(jù)以上說明的第三實施方式,也能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而且,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在墊圈44b的沖壓成型時能夠形成墊圈44b的多個內表面油槽441,因此加工變得容易。
需要說明的是,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小齒輪42b的齒輪背面42a未形成背面油槽421的情況,但是在齒輪背面42a也可以形成背面油槽421。即,可以將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小齒輪42與第三實施方式的墊圈44b組合。
另外,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墊圈44b的內表面44a形成有多個內表面油槽441的情況,但是也可以廢除墊圈44b,并且在與小齒輪42b的齒輪背面42a相對的差速器殼40的內表面上形成相當于內表面油槽441的油槽。這種情況下,差速器殼4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滑動接觸構件。需要說明的是,優(yōu)選對于形成該油槽的部分的差速器殼40的內表面實施用于提高耐磨損性的熱處理等處理。
另外,若將以上說明的第一至第三實施方式匯總,則可知將潤滑油向小齒輪軸的流路引導的油槽只要形成于小齒輪的齒輪背面及齒輪背面所滑動接觸的滑動接觸構件的滑動接觸面中的至少一方的面上即可。
接下來,參照圖10,說明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方式。第四實施方式的小齒輪軸9的結構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
圖10(a)是第四實施方式的差速機構4c的以與差速器殼40的旋轉軸線o正交的截面表示的剖視圖。圖10(b)是圖10(a)的a-a線剖視圖。在圖10(a)中,關于具有與第一實施方式說明的要素同樣的功能的構成要素,標注與第一實施方式中使用的標號相同的標號而省略重復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小齒輪軸9由軸狀的主體部91和將主體部91的一部分覆蓋的圓筒狀的罩構件92構成。主體部91通過壓入于壓入孔911的銷46,相對于差速器殼40進行防脫及防旋。罩構件92將軸支承于主體部91的一對小齒輪42、42之間的部分的主體部91的外周面91a覆蓋。需要說明的是,罩構件92可以固定于主體部91,也可以相對于主體部91能夠沿軸向相對移動。
在主體部91的外周面91a形成有沿軸向延伸的槽作為流路910。在圖10中,示出在主體部91形成有3條流路910的情況,但是流路910也可以為1條或2條,還可以為4條以上。流路910形成于主體部91的軸向整體。
通過一對小齒輪42、42中的位于下方的小齒輪42的旋轉而流入到流路910的潤滑油l向上方流動,向位于比油面ls靠上方處的小齒輪42供給。來自一對小齒輪42、42之間的部分的流路910的潤滑油l的漏出由罩構件92抑制。
根據(jù)該第四實施方式,也能得到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的效果。而且,根據(jù)第四實施方式,由于流路910形成于主體部91的外周面91a,因此其加工容易。
以上,基于上述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說明了本發(fā)明,但是本發(fā)明沒有限定為該實施方式。例如,在上述第一至第三實施方式中,說明了在小齒輪軸41、41a形成有1條流路410的情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小齒輪軸形成多條流路,將其中的一部分的流路作為用于使?jié)櫥蛷牡谝欢瞬總认虻诙瞬總攘鲃拥牧髀?,將其他的流路作為用于使?jié)櫥蛷牡诙瞬總认虻谝欢瞬總攘鲃拥牧髀?。而且,這種情況下,可以是一部分的流路與一方的小齒輪的小齒輪插通孔的開口緣部以及另一方的小齒輪的小齒輪插通孔的內周面相對而開口,并且其他的流路向一方的小齒輪的小齒輪插通孔的內周面以及另一方的小齒輪的小齒輪插通孔的開口緣部開口。而且,在上述第一至第四實施方式中,說明了使齒輪軸與一對側齒輪正交而嚙合的小齒輪為2個的情況,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3個或4個或4個以上的小齒輪與一對側齒輪嚙合。
另外,四輪驅動車100的結構并不局限于圖1例示的情況,在具備左右一對主驅動輪及輔助驅動輪的各種結構的四輪驅動車中都可以應用本發(fā)明的驅動力分配裝置。例如,可以設置能夠調節(jié)從發(fā)動機向傳動軸傳遞的驅動力的離合機構作為第一離合機構。而且,可以將能夠切斷從發(fā)動機向傳動軸的驅動力的傳遞的第一離合機構及能夠切斷從輔助驅動輪側的差速機構向一方的輔助驅動輪的驅動力的傳遞的第二離合機構作為嚙合離合器,除了這些嚙合離合器之外,還可以設置能夠調節(jié)所傳遞的驅動力的離合機構。這種情況下,設置離合機構的位置不是從發(fā)動機至主驅動輪之間,只要是從發(fā)動機至輔助驅動輪之間就可以是任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