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囊及其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導入由充氣機產(chǎn)生的氣體而能在落座的乘員和車身之間膨脹展 開的氣囊。
背景技術:
在氣囊中,有一種這樣的氣囊在利用從充氣機導入的氣體使氣囊展開時,利用排 氣孔罩覆蓋設在氣囊上的排氣孔,由此,對氣體從排氣孔的放出進行限制。為了不使排氣孔 罩相對于排氣孔錯位,排氣孔的附近被罩引導部件支承(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根據(jù)該專利文獻1公開的氣囊,通過排氣孔罩對氣體的放出進行限制,直到氣囊 展開成為能夠束縛乘員的形狀。在氣囊展開到能夠束縛乘員的形狀時,固定排氣孔罩的縫 線斷開。通過縫線斷開,由縫線進行的對排氣孔罩的保持被釋放,排氣孔罩從排氣孔向氣 囊的外側被壓出,從排氣孔罩和排氣孔之間形成的間隙將氣體向外部放出,由此,能夠對氣 囊的內壓進行調整。專利文獻1的氣囊中,為了不使排氣孔罩相對于排氣孔錯位,排氣孔的附近被罩 引導部件支承。但是,由于罩引導部件沒有支承與排氣孔對應的部位(即,堵塞排氣孔的部 位),所以很難不使與排氣孔對應的部位從排氣孔偏移(不錯位)地進行支承。因此,認為在氣囊展開到能夠束縛的形狀之前,氣體會從排氣孔向外部放出。因 此,為了使氣囊良好地展開,需要以某種程度增加充氣機的氣體發(fā)生量。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199987號公報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一種氣囊,其能夠限制排氣孔罩相對于排氣孔的錯位,且 能夠適當?shù)剡M行氣體從排氣孔的放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氣囊,由充氣機和氣囊構成,所述氣囊能夠通過從 所述充氣機導入的氣體展開且具有能夠將所述氣體向外部放出的排氣孔,所述氣囊具有 排氣孔罩,覆蓋所述排氣孔,且通過在所述氣囊中產(chǎn)生的規(guī)定內壓能夠以使得所述排氣孔 開放的方式移動;罩引導部件,覆蓋所述排氣孔罩,且容許所述排氣孔罩通過所述規(guī)定的內 壓以使得所述排氣孔開放的方式移動,在所述罩引導部件中的與所述排氣孔對應的部位上 形成有開口部。優(yōu)選地,所述排氣孔罩具有從與所述充氣機對應的部位延伸的延伸部、和從所述 延伸部的前端沿相對于該延伸部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正交部,所述排氣孔罩由所述延伸 部以及所述正交部形成大致T字狀,并且以所述延伸部以及所述正交部交叉的交叉部與所 述排氣孔對應的方式形成,所述罩引導部件向所述交叉部的兩側以與所述正交部相對的方 式延伸。優(yōu)選地,所述罩引導部件具有從該罩引導部件的前端到所述排氣孔的距離尺寸,該距離尺寸被設定成比從所述罩引導部件的前端到所述排氣孔罩的前端之間的長度尺寸 大。優(yōu)選地,所述罩引導部件以其前端相對于所述正交部傾斜的方式形成。優(yōu)選地,所述延伸部具有第一側緣,所述正交部具有第二側緣,從所述第一側緣及 第二側緣交叉的角緣到所述排氣孔的周緣之間的距離被設定成比從所述排氣孔罩的其他 部位到所述排氣孔的周緣之間的距離小。優(yōu)選地,所述角緣與所述罩引導部件的所述開口部的周緣大致一致。優(yōu)選地,所述罩引導部件被縫合在所述氣囊的基布上,且在所述罩引導部件的各 縫合端具有用于抑制應力向所述縫合端集中的應力集中抑制部。優(yōu)選地,所述各應力集中抑制部形成為圓弧狀。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提供一種氣囊的制造方法,是通過接合兩張基布而形成的 氣囊的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兩張基布中的一個上形成排氣孔的工序;將覆蓋所述排氣 孔的排氣孔罩接合在形成有所述排氣孔的基布上的工序;將限制所述排氣孔罩的移動的罩 引導部件接合在形成有所述排氣孔的基布上的工序;接合所述兩張基布的周圍的工序。優(yōu)選地,所述方法還具有以下工序,在對所述兩張基布的周圍進行接合后,通過能 夠斷開的縫合線對所述兩張基布進行縫合,由此將所述排氣孔罩的端部固定在兩張基布上 的工序。優(yōu)選地,使形成有所述排氣孔的基布、排氣孔罩及罩引導部件分別由具有表里不 同的摩擦特性的相同材料的片材形成,并且在所述各部件間,以所述片材的表面和背面相 面對的方式配置。發(fā)明的效果本發(fā)明的氣囊裝置中的氣囊,具有覆蓋排氣孔的排氣孔罩。而且,具有覆蓋排氣孔 罩的罩引導部件。因此,能夠通過罩引導部件來限制排氣孔罩相對于排氣孔的錯位。由此, 能夠在氣囊展開成為能夠束縛的形狀之前防止氣體從排氣孔向外部放出。因此,能夠適當 地進行氣體從排氣孔的放出,能夠使氣囊良好地展開。而且,在罩引導部件中的與排氣孔對應的部位上形成有開口部。因此,能夠使氣囊 的內壓經(jīng)由開口部作用在排氣孔罩上。由此,在氣囊袋體上升到規(guī)定內壓時,能夠以使得排 氣孔開放的方式使排氣孔罩在規(guī)定內壓作用下移動。因此,在排氣孔罩和排氣孔之間形成 間隙,通過使氣體從形成的間隙向外部放出,能夠對氣囊袋體的內壓進行適當調整。在上述氣囊中,排氣孔罩由延伸部以及正交部形成為大致T字狀,并使延伸部以 及正交部的交叉部與排氣孔對應。而且,使罩引導部件向交叉部的兩側以與正交部相對的 方式延伸。因此,能夠通過罩引導部件覆蓋與排氣孔對應的交叉部,且能夠通過罩引導部件 覆蓋交叉部的兩側。由此,能夠通過罩引導部件進一步良好地限制排氣孔罩相對于排氣孔 的錯位。在上述氣囊中,使從罩引導部件的前端到排氣孔的距離尺寸比從罩引導部件的前 端到排氣孔罩的前端之間的長度尺寸(即,露出的部位的長度尺寸)大。因此,在露出的部 位在展開過程中向開口部側折回的情況下,能夠防止露出的部位到達開口部并被拉入開口 部。由此,能夠以使得排氣孔開放的方式使排氣孔罩可靠地移動。而且,在上述氣囊中,以相對于正交部傾斜的方式形成罩引導部件的前端。因此,在展開過程中,露出的部位在左右的前端以相對于移動方向傾斜的狀態(tài)其折回方向被限 制。由此,在折回的部位與罩引導部件的前端接觸的情況下,能夠將在折回的部位上產(chǎn)生的 摩擦力抑制得小。因此,能夠以使得排氣孔開放的方式使排氣孔罩順暢地移動。在本發(fā)明中,將從延伸部的側緣以及正交部的側緣交叉的角緣到排氣孔的周緣之 間的距離設定得比從排氣孔罩的其他部位到排氣孔周緣的距離小。因此,在排氣孔罩的其 他部位和排氣孔之間形成間隙時,能夠在角緣和排氣孔之間良好地形成間隙。由此,能夠使 氣體從形成的間隙向外部良好地放出,抑制了排氣孔罩的變形的同時,能夠適當?shù)卣{整氣 囊的內壓。在上述氣囊中,在罩引導部件中的與排氣孔對應的部位上形成有開口部,使開口 部的周緣與角緣大致一致。因此,能夠不通過罩引導部件覆蓋角緣。由此,能夠使氣體從角 緣和排氣孔之間形成的間隙向外部良好地放出,能夠進一步適當?shù)卣{整氣囊的內壓。由于罩引導部件在各縫合端上具有應力集中抑制部,所以能夠防止罩引導部件從 氣囊的基布剝離。由于應力集中抑制部形成為圓弧狀,所以能夠防止引導部件和排氣孔罩的干涉, 能夠實現(xiàn)排氣孔罩的順暢地移動。在本發(fā)明的其他方面的方法中,能夠在一側的基布側將排氣孔罩以及引導部件等 功能零件全部配置后對兩張基布進行接合。由此,氣囊袋體的制造時的操作變得容易,能夠 實現(xiàn)氣囊的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本發(fā)明方法中,由于在將排氣孔罩固定在一側的基布上后將排氣孔罩的端部固定 在兩張基布上,所以不容易在排氣孔罩上產(chǎn)生錯位。由于在形成有排氣孔的基布、排氣孔罩及引導部件間以片材的摩擦特性不同的表 面和背面相面對的方式配置,所以能夠使各部件間的摩擦特性(滑動特性)均勻。其結果 為,能夠制造將展開特性限制在規(guī)定范圍內的氣囊。
圖1是具有本發(fā)明的氣囊的車輛的立體圖。
圖2是氣囊的后視圖。
圖3是圖2的3-3線的部視圖。
圖4是圖2所示的氣囊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圖2所示的氣囊的斷開用縫合部的剖視圖。
圖6是圖2的6-6線的剖視圖。
圖7是排氣孔罩以及罩引導部件的主視圖。
圖8是圖7所示的排氣孔罩以及罩引導部件的分解主視圖。
圖9是表示圖6所示的排氣孔罩的一部分的放大圖。
圖10是表示將氣囊展開到中途的狀態(tài)的圖。
圖11是圖10的11-11線的剖視圖。
圖12A是表示氣囊的展開狀態(tài)的圖。
圖12B是表示圖12A所示的排氣孔罩的狀態(tài)的圖。
圖13是表示氣體從氣囊的排氣孔向外部放出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
圖14是表示罩引導部件的應力集中抑制部的圖。圖15是對不具有應力集中抑制部的罩引導部件和本實施例的罩引導部件進行比 較的圖。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氣囊的制造方法的前半部分的圖。圖17是表示從圖16接續(xù)的氣囊的制造方法的中間部分的圖。圖18是表示從圖17接續(xù)的氣囊的制造方法的后半部分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基于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說明。圖1所示的車輛10中,在配置于駕駛席11的前方的方向盤12中收納有車輛用氣 囊裝置13。氣囊裝置13在有碰撞能量作用在車輛10上的情況下,在駕駛者的前側展開來 束縛駕駛者(乘員)而進行保護。參照圖2、圖3以及圖4,氣囊裝置13具有產(chǎn)生高壓氣體的充氣機20 ;被導入由 充氣機20產(chǎn)生的氣體的氣囊30 ;用于將氣囊30安裝在方向盤12 (圖1)上的保持器22以 及固定環(huán)23。充氣機20通過保持器22以及固定環(huán)23被安裝在方向盤12上,當有碰撞能量作 用在車輛10(圖1)上時,充氣機20產(chǎn)生高壓氣體(以下,稱為“氣體”),將產(chǎn)生的氣體向 氣囊30內供給。在通過凸緣21和固定環(huán)23挾持保持器22的狀態(tài)下,將螺栓M插入形成在充氣 機20的安裝凸緣21上的安裝孔以及配置在氣囊30內的固定環(huán)23的安裝孔中,通過螺母 緊固該螺栓24,由此,充氣機20被固定在方向盤12上。保持器22是設在方向盤12上的部 件。氣囊30具有外形形成為圓形的第一基布31 ;外形形成為圓形的第二基布41 ;覆 蓋第一基布31的排氣孔34(后述)的排氣孔罩60 ;抑制排氣孔罩60的錯位的罩引導部件 70 ;第一、第二、第三加固片81、82、83。氣囊30中,第一基布31以及第二基布41重合,各自的外周部42被接合(在外周 的縫合部43縫制成一體),由此,形成圓形的氣囊主體,氣囊30構成為通過從充氣機20被 導入氣體而能夠展開。第一基布31是在氣囊30展開時,以與方向盤12 (圖1)相對的方式位于車身的前 方向側的片。該第一基布31形成有用于插入充氣機20的充氣機插入孔32、用于安裝充氣 機20的多個螺栓孔33、和用于放出(逃逸)氣體的排氣孔34。充氣機插入孔32同軸地形成在第一基布31的中心CP上。充氣機插入孔32為能 夠將充氣機20的前端部引導到氣囊30內的圓形的貫通孔。通過將充氣機20的前端部引 導到氣囊30內,能夠將由充氣機20產(chǎn)生的氣體導入到氣囊30的內部。多個螺栓孔33設在充氣機插入孔32的周圍,是能夠穿插螺栓M的貫通孔。排氣孔34是例如為了對展開的氣囊30的氣囊內壓(因氣體產(chǎn)生的內壓)進行調 整而將導入到氣囊30內的氣體的一部分向外部放出的圓形狀的貫通孔。該排氣孔34被配 置在從充氣機插入孔32的中心CP只偏移規(guī)定距離的位置HP(孔中心HP)。第二基布41形成為與第一基布31大致相同的圓形,是在氣囊30展開時,以與乘員相對的方式位于車身的后方向側的片。氣囊30中,如圖3、圖4所示,在第一基布31的表面重合有第一加固片81,第二加 固片82、排氣孔罩60、罩引導部件70以及第三加固片83以該順序重合在第一基布31的背 面,各部件在充氣機插入孔32的周圍以成為一體的方式被縫合。第一、第二基布31、41、排氣孔罩60、罩引導部件70以及第一、第二、第三加固片 81、82、83全部為相同材質,且由相同厚度的布(或具有柔軟性的板)形成。這些布在其表面(一側的面)和背面(另一側的面)上具有互不相同的摩擦特性 (摩擦阻力)。例如,通過僅對布的單面實施硅酮涂布,其表里摩擦特性不同。第一基布31 和排氣孔罩60、以及排氣孔罩60和罩引導部件70分別以各自的表面和背面互不相同的方 式相面對地配置。例如,第一基布31的摩擦阻力,背面(與第二基布41相對的面)比表面大。第一 基布31的背面(摩擦阻力小的面)與排氣孔罩60的摩擦阻力小的面相對。排氣孔罩60 的摩擦阻力大的面與罩引導部件70的摩擦阻力小的面相對。第一加固片81、第二加固片82、排氣孔罩60、罩引導部件70以及第三加固片83 相對于第一基布31的多個螺栓孔33同軸地分別形成有螺栓孔。被一體縫合的第一加固片 81、第一基布31、第二加固片82、排氣孔罩60、罩引導部件70以及第三加固片83被夾持在 充氣機20 (具體地,安裝凸緣21)和固定環(huán)23之間。在該狀態(tài)下,安裝凸緣21的螺栓孔以 及固定環(huán)23的螺栓孔相對于第一基布31的多個螺栓孔33分別同軸地配置。在螺栓孔33以及其他的螺栓孔中插入螺栓M并螺紋結合,由此,氣囊30被安裝 在充氣機20的安裝凸緣21上。安裝凸緣21被安裝在方向盤12內的保持器22上,由此, 氣囊30通過安裝凸緣21被支承在保持器22上。該氣囊30中,如圖2及圖5所示,在第一基布31以及第二基布41 (圖4)重合的 狀態(tài)下,在多條例如3條縫合部51、52、53處縫合。縫合部51、52、53從充氣機插入孔32的 中心CP附近的各縫合起點M到外周部42的縫合終點55被縫合成漩渦狀。位于徑向內端的縫合起點M向氣囊袋體30的中心CP延伸。由此,通過氣囊30 的氣囊內壓,能夠使應力集中在縫合起點討。斷開用縫合部51、52、53全部為相同結構,從縫合起點M到縫合終點55的長度相 同,并相互以使相位錯開120°的方式配置。即,斷開用縫合部51、52、53從充氣機插入孔32 的中心CP到縫合起點M的距離全都相同,從中心CP到縫合終點55的距離也全都相同。在圖2中,以充氣機插入孔32的中心CP為基準,使孔中心HP所處位置的方位為 0°,角度繞圖中順時針變大。將從充氣機插入孔32的中心CP通過孔中心HP的中心而向 方位0°延伸的直線作為基準線SL1。在第一基布31的面上,將相對于基準線SLl正交的 直線作為正交基準線SL2。第一斷開用縫合部51是以方位0°為縫合起點54,并從該縫合起點討稍向徑外 側延伸同時向周方向被較小地縫合成圓弧狀,然后,繞圖中逆時針只旋轉對0°縫合成漩渦 狀,以方位120°作為縫合終點55??p合起點M位于與排氣孔34相比的徑外側??p合終 點55形成在到達基布31、41的外周緣的近前側,由此,允許在終點和外周緣之間流入氣體。同樣地,第二斷開用縫合部52以方位120°作為縫合起點54,一邊沿第一斷開用 縫合部51的外周,一邊繞圖中逆時針只旋轉地被縫合成漩渦狀,將方位作為縫合終點陽。同樣地,第三斷開用縫合部53以方位作為縫合起點54,一邊沿第二斷開用 縫合部52的外周,一邊繞圖中逆時針只旋轉地被縫合成漩渦狀,將方位0°作為縫合 終點55。各斷開用縫合部51、52、53在徑向具有規(guī)定的間隔從而相分離。該間隔隨著從縫 合起點討趨向縫合終點陽而逐漸變窄??p合部51、52、53因氣囊30展開時產(chǎn)生的氣囊的內壓而從各縫合起點M到外周 側的各縫合終點陽順次斷開。通過縫合部51、52、53斷開,氣囊30的體積變大并能夠對氣 囊30的內壓進行調整。如圖6所示,各斷開用縫合部51、52、53中,通過縫合線56從兩基布31、41的中央 部附近向外周部順次斷開,第一及第二基布31、41分離。縫合線56由第一線56a和第二線56b構成。第一線56a由能夠在規(guī)定以上的氣 囊內壓的作用下斷開的脆弱的線,例如拉伸強度(拉斷所需要的力即斷開載荷)從20N到 60N的沒有被實施著色加工的細絲線形成。另一方面,第二線56b為將第一線56a向各斷開 用縫合部51、52、53的縫合方向引導的線,其拉伸強度被設定為比第一線56a大,以使第二 線56b不會在氣囊袋體30展開時因氣囊內壓斷開。因此,通過基于規(guī)定以上的氣囊內壓而作用在第一線上的張力,第一線56a首先 斷開。而且,第一線56a被第二線56b向縫合方向引導。因此,第一線56a在各斷開用縫合 部51 53中的哪個位置都能夠保持大致一定的斷開強度。因此,第一線56a從第一及第 二基布31、41中的中央部向外周部可靠地順次斷開。氣囊30通過從充氣機20供給的氣體,能夠以更好的時機且順暢地展開。因此,能 夠進一步適當?shù)貙饽覂葔旱淖兓M行控制。從充氣機20開始向氣囊30供給氣體后,能 夠使氣囊30的內壓特性更可靠。第一線56a由作為連續(xù)的長纖維的細絲線(filament yarn)構成,沒有捻繞或基 本沒有捻繞。由于沒有捻繞,所以在線的長度方向上斷開負荷不均勻的情況少。因此,第一 線56a通過規(guī)定以上的氣囊內壓,從第一及第二基布31、41中的中央部向外周部可靠地順 次斷開。如圖7及圖8所示,排氣孔罩60是如下的片狀的擋板,其通過覆蓋排氣孔34,能夠 封閉排氣孔34直到氣囊30的氣囊內壓到達規(guī)定值,在氣囊袋體30的氣囊內壓到達規(guī)定值 時,通過氣囊內壓能夠以使得排氣孔34開放的方式移動。該排氣孔罩60由通過螺栓M…被安裝在第一基布31上的環(huán)狀的罩基部61、從罩 基部61向排氣孔34沿徑向延伸的縱帶狀的延伸部62和設在延伸部62的前端的橫帶狀的 正交部63構成。排氣孔罩60由延伸部62以及正交部63形成為大致T字狀,并以延伸部 62以及正交部63的交叉部66對應于排氣孔34的方式形成。排氣孔罩60相對于圖2所示 的基準線SLl形成為左右對稱。罩基部61是同軸地設在充氣機插入孔32 (還參照圖4)的中心CP的環(huán)狀的部位, 具有相對于充氣機插入孔32同軸且大致相同直徑的貫通孔67。該罩基部61在充氣機插入 孔32的周圍被縫合在第一基布31上。延伸部62是沿第一基布31的背面從罩基部61 ( S卩,圖4所示的充氣機20側)向排氣孔34以規(guī)定寬度延伸的縱帶狀的部位。正交部63是沿第一基布31的背面從延伸部62的前端62a向相對于延伸部62大 致正交的方向(即,左右兩方)延伸的橫帶狀的部位。該正交部63具有設在延伸部62的 上方的交叉部66 ;從交叉部66向左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帶狀部64 ;從交叉部66向右 方向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右?guī)畈?4。交叉部66以及左右的帶狀部64的各上緣66a、64b、64b在同一水平線上連續(xù)地延 伸。即,正交部63的上緣相對于圖2所示的正交基準線SL2大致平行地形成。左帶狀部64的下緣6 從交叉部66向左前端以向上的傾斜度延伸成斜坡狀。右 帶狀部64的下緣6 從交叉部66向右前端以向上的傾斜度延伸成斜坡狀。左帶狀部64的前端64d沿氣囊30的縫合部43形成為傾斜狀。右?guī)畈?4的前 端64d沿氣囊30的縫合部43形成為傾斜狀。左右的帶狀部64、64的前端部(即,正交部63的兩端部)6如、6如從罩引導部件 70露出,并在能夠斷開的縫合部51、52、53處被縫合在第一、第二基布31、41上。即,左右的 帶狀部64、64的前端部64a、6^為“露出的部位”。如圖9所示,在延伸部62的左側緣62b以及左帶狀部64的下緣6 交叉的部位 形成有凹狀的左角緣68。將從左角緣68到排氣孔34的周緣3 之間的左角距離設定為 Li。在延伸部62的右側緣62b以及右?guī)畈?4的下緣6 交叉的部位形成有凹狀的 右角緣69。從右角緣69到排氣孔34的周緣3 之間的右角距離與左角距離同樣地被設定 為Li。而且,從交叉部66的上緣(排氣孔罩60的其他部位)66a到排氣孔34的周緣3 之間的上緣距離被設定為L2。左角距離Ll以及右角距離Ll被設定為比上緣距離L2小。左角緣68以及右角緣69被延伸部62支承。因此,在利用氣囊30的氣囊內壓將 左角緣68以及右角緣69向排氣孔34拉入時,左角緣68以及右角緣69的拉入被延伸部62 阻礙。左角緣68以及右角緣69的拉入被阻礙時,難以將交叉部66整個區(qū)域均等地向排 氣孔34拉入。因此,排氣孔罩60的形狀變得不穩(wěn)定,有可能無法使氣體從排氣孔罩60和 排氣孔34之間的間隙的流出量穩(wěn)定化。因此,將左角距離Ll以及右角距離Ll設定得比上緣距離L2小。因此,當在交叉 部66的上緣66a和排氣孔34之間形成間隙時,能夠在左角緣68和排氣孔34之間良好地 形成間隙,且能夠在右角緣69和排氣孔34之間良好地形成間隙。由此,能夠抑制交叉部60 的變形并能夠使氣體從形成的間隙向外部良好地放出,從而能夠適當?shù)貙饽?0的內氣
囊壓進行調整。再參照圖7及圖8,罩引導部件70是為了限制排氣孔罩60的交叉部66相對于排 氣孔34錯位而覆蓋罩部位85,并允許排氣孔罩60以使得排氣孔34開放的方式移動的片。排氣孔罩60的罩部位85是從排氣孔罩60中除去左帶狀部64的前端部(露出的 部位)64a以及右?guī)畈?4的前端部(露出的部位)64a之外的部位,在其大致中央包含有 與排氣孔;34對應的部位(以下,稱為“孔封閉部位”)86??追忾]部位86形成在交叉部66 上。
覆蓋罩部位85的罩引導部件70由環(huán)狀的引導基部71和設在引導基部71的上端 的橫帶狀的引導部72構成,所述引導基部71經(jīng)由螺栓孔33(圖4)通過螺栓M安裝在第 一基布31上。罩引導部件70相對于圖2所示的基準線SLl左右對稱地形成。引導基部71與排氣孔罩60的罩基部61同樣地,是同軸地設在充氣機插入孔 32 (還參照圖4)的中心CP上的環(huán)狀的部位,具有相對于充氣機插入孔32同軸且大致相同 直徑的貫通孔87。該引導基部71在充氣機插入孔32的周圍被一體地縫合在第一基布31 上。通過將引導基部71縫合在充氣機插入孔32的周圍,能夠使引導基部71延長到充 氣機20的附近。由此,充氣機20和罩引導部件70的相對位置的調整變得容易,制造精度提尚。引導部72是從引導基部71中的上端71a沿第一基布31的背面在左右方向上延 伸的橫帶狀的部位。該引導部72與排氣孔罩60的正交部63重合,該引導部72的上邊部 72b通過第一縫合部73被縫合在第一基布31上,該引導部72的左下邊部72c通過第二縫 合部74被縫合在第一基布31上,該引導部72的右下邊部72d通過第三縫合部75被縫合 在第一基布31上。引導部72 —直延伸配置到斷開用縫合部51 53 (圖2)附近,并且以 其左右的前端72a、7h沒有被縫合在第一基布31上的方式被開放。在第一縫合部73的左側部位和第二縫合部74之間配置有左帶狀部64,左帶狀部 64的前端部(露出的部位)6 從左前端72a向引導部72的外部突出。在第一縫合部73 的右側部位73a和第三縫合部74之間配置有右?guī)畈?4,右?guī)畈?4的前端部(露出的 部位)6 從右前端72a向引導部72的外部突出。S卩,引導部72朝向交叉部66的左右側(兩側)以與正交部63 (左右的帶狀部64) 相對的方式延伸。引導部72在其與孔封閉部位86對應的部位88形成有圓形的開口部77。開口部77的周緣77a與凹狀的左角緣68以及凹狀的右角緣69大致一致(圖7)。 因此,能夠不通過罩引導部件70覆蓋凹狀的左角緣68以及凹狀的右角緣69。開口部77與 排氣孔34同軸地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縫合部73、74、75是對排氣孔罩60的正交部63移動(滑動)的 方向進行限制的引導部。因此,在排氣孔罩60的正交部63移動(滑動)時,通過引導用的 三個縫合部73、74、75引導正交部63,并且正交部63的移動方向被限制。第一縫合部73沿引導部72的上邊部72b從左前端72a附近被縫合到右前端7 附近。換言之,第一縫合部73以大致平行于引導部72的上緣的方式被縫合。第二縫合部74沿引導部72的左下邊部72c從左前端7 附近被縫合到延伸部62 的左側緣62b (圖9)附近。換言之,第二縫合部74從左前端72a附近到左側緣62b附近以 接近充氣機插入孔32的方式并以向下的傾斜度傾斜著被縫合。第三縫合部75沿引導部72的右下邊部72d從右前端72a附近到延伸部62的右 側緣62b附近被縫合。換言之,第三縫合部75從右前端72a附近到右側緣62b附近以接近 充氣機插入孔32的方式并以向下的傾斜度傾斜著被縫合。第一 第三縫合部73 75在兩側的縫合端分別具有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第 一縫合部73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形成在第一縫合部73的上例。第二、第三縫合部74、 75的各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分別形成在第二、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4、75的下側。
第一 第三縫合部73 75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在從排氣孔罩60遠離的方 向上被縫合成環(huán)狀。在本實施例中,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以沿第一 第三縫合部73 75 的方式形成為大致長圓形,即彎曲狀。由此,能夠防止第一 第三縫合部73 75從各應力 集中抑制部76、76斷開,能夠使排氣孔罩60順暢地移動(滑動)。這樣,使罩引導部件70的引導部72以與正交部63 (左右的帶狀部64)相對的方 式延伸,上邊部72b通過第一縫合部73被縫合在第一基布31上,左右的下邊部72c、72d通 過第二、第三縫合部74、75被縫合在第一基布31上。因此,能夠通過罩引導部件70限制排 氣孔罩60的罩部位85相對于排氣孔34錯位。尤其,能夠通過罩引導部件70對與排氣孔34對應的交叉部66 (詳細地說,除了交 叉部66中的與開口部77相當?shù)奈恢靡酝獾牟课?進行覆蓋。因此,能夠可靠地通過罩引 導部件70對排氣孔罩60相對于排氣孔34的錯位進行限制。而且,在罩引導部件70中的與孔封閉部位86對應的部位形成了開口部77。因此, 能夠經(jīng)由開口部77使氣囊30的氣囊內壓作用在孔封閉部位86上。由此,在氣囊內壓上升 到規(guī)定的內壓時,能夠以使得排氣孔34開放的方式通過氣囊內壓使排氣孔罩60的正交部 63移動。因此,排氣孔罩60被壓入排氣孔34內,排氣孔34周邊的排氣孔罩60成為起伏的 褶皺狀態(tài),在該排氣孔罩60和第一基布31之間形成有間隙,該間隙與排氣孔34連通。這 樣,經(jīng)由間隙氣體從排氣孔向外部放出,由此能夠對氣囊30的內壓進行適當調整。引導部72中,從引導部72的左前端72a到排氣孔34的左距離尺寸被設定為L3, 從引導部72的右前端72a到排氣孔34的距離尺寸被設定為L3。另一方面,排氣孔罩60中,從引導部72的左前端72a到左帶狀部64的前端64d 的露出的部位(即,前端部)64a的左長度尺寸被設定為L4,從弓I導部72的右前端7 到右 帶狀部64的前端64d的露出的部位(即,前端部)6 的右長度尺寸被設定為L4。左距離尺寸L3被設定為比左長度尺寸L4大,右距離尺寸L3被設定為比右長度尺 寸L4大。在左帶狀部64的露出的部位(S卩,前端部)6 被向開口部77側折回的情況下, 能夠防止被折回的前端部6 到達開口部77而被拉入開口部77。此外,右側也同樣。由 此,能夠使排氣孔罩60可靠地移動來開放排氣孔34。而且,引導部72中,引導部72的左右的前端7 相對于排氣孔罩60的正交部63 分別傾斜地形成。左帶狀部64的露出的部位(即,前端部)6 被折回成在左前端7 處 以相對于移動方向傾斜的狀態(tài)。此外,對于右側也同樣。由此,在左側的被折回的部位與左 前端7 接觸的情況下,能夠將在左側的被折回的部位上產(chǎn)生的摩擦力抑制得較小。此外, 對右側也同樣。因此,能夠使排氣孔罩60順暢地移動,以便開放排氣孔34。下面,基于圖10 圖13對展開車輛用氣囊裝置13的氣囊30的實施例進行說明。在圖10中,在車輛10(圖1)上作用有超過規(guī)定值的碰撞能量的情況下,氣體如箭 頭A所示那樣從充氣機20被導入到氣囊30內。通過將氣體導入到氣囊30內,氣囊30開 始展開。在圖11中,氣囊30的第一、第二基布31、41彼此通過能夠斷開的縫合部51 53(縫合部52參照圖10)被一體地縫合。因此,排氣孔罩60的左右側的前端部64a、64a(右 側的前端部6 參照圖10)通過縫合部51 53被束縛在第一、第二基布31、41上。通過罩引導部件70來限制排氣孔罩60的罩部位85相對于排氣孔34錯位。尤其,與排氣孔;34對應的交叉部66 (詳細地說,除了交叉部66中的與開口部77相當?shù)奈恢靡酝?的部位)被罩引導部件70覆蓋。這樣,第一基布31以及第二基布41在縫合部51 53被縫合,并且,防止氣體從排 氣孔34向外部放出,由此,對氣囊30在展開初期的膨脹容積進行限制。因此,氣囊30中, 在中央部以及縫合部51 53間的被限制的容積內迅速地達到均勻的膜壓分布。該時刻,在乘員位于接近方向盤12(圖1)的位置,并開始與氣囊30接觸的情況 下,隨著氣囊內壓的上升,縫合部51 53的斷開逐步推進,由此,氣囊內壓上升量被抑制從 而能夠柔和地束縛乘員。另一方面,在乘員沒有接觸氣囊30的情況下,也能夠與基于來自充氣機20的氣體 導入所產(chǎn)生的氣囊內壓的增加相應地,縫合部51 53從縫合起點M向縫合終點55順次 斷開。因此,氣囊30 —邊維持合適的氣囊內壓,一邊逐漸增加容積,且展開成規(guī)定的形狀。圖12A及圖12B示出了氣囊30展開的狀態(tài)。在圖12A中,縫合部51 53 (圖10) 斷開,由此,能夠一邊適當?shù)乇3謿饽?0的氣囊內壓一邊使氣囊30展開成為規(guī)定的形狀。在縫合部51 53斷開后,排氣孔罩60的左右側的前端部64a、6 的拘束被解除。 另一方面,氣囊30的氣囊內壓如箭頭B所示那樣經(jīng)過罩引導部件70的開口 77作用到排氣 孔罩60的孔封閉部位86上。因此,由于縫合部51 53斷開從而左右側的前端部64a、64a 的拘束被解除,所以,排氣孔罩60的左右的帶狀部64、64如箭頭C那樣移動(被拉入)。在圖12B中,左右的帶狀部64、64如箭頭C那樣移動(被拉入),由此,孔封閉部位 86從排氣孔34被向氣囊30的外部壓出。如圖9所示,左角距離Ll以及右角距離Ll被設定得比上緣距離L2小。因此,在 交叉部66的上緣66a和排氣孔34之間形成間隙時,能夠抑制交叉部66的變形,從而能夠 在左角緣68和排氣孔34之間良好地形成間隙,且能夠在右角緣69和排氣孔34之間良好 地形成間隙。而且,如圖7所示,開口部77的周緣77a與凹狀的左角緣68和凹狀的右角緣69 大致一致。因此,能夠不通過罩引導部件70覆蓋凹狀的左角緣68以及凹狀的右角緣69。圖13示出了氣體從氣囊30的排氣孔34向外部放出的實施例。如圖12B所說明的那樣,在左右的角緣68、69和排氣孔34之間良好地形成間隙, 且不通過罩引導部件70來覆蓋左右的角緣68、69。由此,能夠如圖11所示那樣使氣囊30 內的剩余氣體如箭頭D所示那樣從左右的角緣68、69和排氣孔34之間的間隙良好地向外 部放出。通過使剩余氣體向外部良好地放出,即使在氣囊30成為最大形狀后,也能夠防止 氣囊30的氣囊內壓過剩地上升,從而能夠合適地調整氣囊內壓。如圖12A所說明的那樣,在左右的帶狀部64、64如箭頭C那樣移動(被拉入)時, 考慮到左右的帶狀部64、64的前端部(露出的部位)6如、6如被折回,但如前述那樣,由于 在前端部6 向開口部77側被折回的情況下,能夠防止被折回的前端部6 到達開口部77 并被拉入開口部77,且能夠將前端部6 與罩引導部件70的前端7 接觸的情況下發(fā)生的 摩擦力抑制得較小,所以能夠使排氣孔罩60順暢地移動,以便開放排氣孔34。圖14(a)、(b)示出了圖8所示的罩引導部件的應力集中抑制部。第一 第三引導 用縫合部73 75分別在兩側的縫合端具有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如圖7及圖14(a)、(b)所示,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是在引導用縫合部73 75的各縫合端,在從排氣孔罩60遠離的方向上被進一步縫合成環(huán)狀的部分。在本實施例中, 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形成為在沿各引導用縫合部73 75的方向上細長的主視大致長圓 形。因此,各縫合端呈圓弧狀。如圖14(a)所示,若以第一引導用縫合部73為例進行說明,則應力集中抑制部76 由以下部分構成在主縫合部73a的端部朝向從排氣孔罩60離開的方向被縫合成半圓弧 狀的第一圓弧部76a ;從該第一圓弧部76a被縫合成直線狀的第一直線部76b ;從該第一直 線部76b向接近排氣孔罩60的方向被縫合成半圓弧狀的第二圓弧部76c ;從該第二圓弧部 76c以直線狀且以沿主縫合部73a的方式縫合的第二直線部76d。形成在第二及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4、75上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也如圖14(b)所 示,與第一引導用縫合部73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相同。第二及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4、75 也分別具有主縫合部74a、75a。圖15(a)示出了為了與本實施例進行比較而不具有應力集中抑制部的罩引導部 件,圖15(b)示出了具有應力集中抑制部的本實施例的罩引導部件。圖15 (a)所示的氣囊300設有覆蓋排氣孔309的排氣孔罩301,并設有對該排氣孔 罩301進行引導的罩引導部件302。該罩引導部件302通過第一 第三引導用縫合部303 305被縫合在氣囊袋體300的基布(未圖示)上。由于第一 第三引導用縫合部303 305形成為直線狀,所以在通過由充氣機 (未圖示)產(chǎn)生的氣體排氣孔罩301相對于罩引導部件302移動時,例如,會在第一引導用 縫合部303的縫合端部306以及第二引導用縫合部304的縫合端部307、307上作用有剪切 應力,罩引導部件302有可能從氣囊300的基布剝離。而且,第一引導用縫合部303的縫合端部306以及第二引導用縫合部304的縫合 端部307、307相對于罩引導部件302以類似點接觸的方式被縫制,所以存在在罩引導部件 302上作用有排氣孔罩301被咬入的力的情況,可能會妨礙排氣孔罩301順暢的移動。在圖15(b)中,本實施例的氣囊30如圖2及圖3所示那樣,通過充氣機20的氣體 展開,具有防止內壓的上升的排氣孔34。氣囊30具有覆蓋排氣孔34的排氣孔罩60、和限 制或引導該排氣孔罩60的移動的罩引導部件70。由于罩引導部件70被縫合在氣囊30的第一基布31上,并形成有多個抑制向罩引 導部件70的縫合端發(fā)生應力集中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所以罩引導部件70不會從氣囊30 的第一基布31剝離。由于應力集中抑制部76形成為圓弧狀,所以能夠防止罩引導部件70和排氣孔罩 60的干涉,能夠實現(xiàn)排氣孔罩60的順暢的移動。如圖7所示,相對于第一 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3 75,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具 有如下的關系。即,第一引導用縫合部73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形成在與第一引導用縫 合部73相比的上方。第二及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4、75的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形成在與 第二及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4、75相比的下方。這樣,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設在第一 第三引導用縫合部73 75的縫合端上。 當排氣孔罩60在第一、第二引導用縫合部73、74間移動時,或當排氣孔罩60在第一、第三 引導用縫合部73、75間移動時,排氣孔罩60的緣部一邊與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接觸一邊 移動。由于這些應力集中抑制部76、76形成為圓弧狀,所以能夠抑制應力集中在該部分。因此,不用擔心引導用縫合部73 75中的各縫合端與排氣孔罩60摩擦受損。另外,排氣孔 罩60和罩引導部件70也不會相干涉。因此,排氣孔罩60能夠順暢地移動。從基準線SLl到引導部72的前端7 之間的長度被設定得比從基準線SLl到帶 狀部64的前端部6 之間的長度短。但是,從基準線SLl到引導部72的前端7 之間的 長度被設定得比從該前端7 到帶狀部64的前端部6 之間的長度長。因此,斷開用縫合 部51 53斷開從而前端部6 的拘束被解除,即使在帶狀部64向基準線SLl側移動的中 途,帶狀部64向引導部72側折回,排氣孔34也不會被前端部6 封閉。引導部72中的左右的前端72a、7h形成為相對于基準線SLl傾斜的(相對于排 氣孔罩60的正交部63傾斜的)傾斜狀。因此,即使在排氣孔罩60的帶狀部64向基準線 SLl側移動的中途,帶狀部64向引導部72側折回,也會沿傾斜的前端7 傾斜地折回。因 此,帶狀部64的折回狀態(tài)極容易解除。帶狀部64能夠在引導部72內順暢地移動。引導部72具有位于孔中心HP(圖2)的開口部77。即,引導部72的開口部77形 成在與排氣孔34對應的部位。該開口部77為與排氣孔34大致同型的圓形孔。下面,對氣囊裝置13的作用進行說明。當在車輛10 (參照圖1)上作用有規(guī)定以上的碰撞能量時,如圖3所示的充氣機20 產(chǎn)生氣體,向氣囊30供給氣體。以折疊狀態(tài)被收納在方向盤12 (圖1)中的氣囊30通過氣 體開始展開。在氣囊30展開的過程中,安裝在方向盤12上的罩(未圖示)從撕裂線斷開 從而形成用于使氣囊30展開的開口。其結果,氣囊30開始在車室內展開。如圖2及圖3所示,氣囊30的第一及第二基布31、41彼此通過三個斷開用縫合 部51 53被縫合。因此,氣囊30在展開初期其膨脹容積被限制,在中心和斷開用縫合部 51 53間的被限制的容積內迅速達到均勻的膜壓分布。在該時刻,乘員位于接近方向盤 12的位置,在開始接觸時,隨著內壓上升,斷開用縫合部51 53的斷開推進,由此,內壓上 升量被抑制,能夠柔和地束縛乘員。在不與乘員接觸時,也能夠與基于來自充氣機20的氣體流入所導致的氣囊30中 的氣囊內壓的增加相應地,三個斷開用縫合部51 53從縫合起點M向縫合終點55順次 斷開。因此,氣囊30能夠一邊維持適當?shù)臍饽覂葔?,一邊逐漸增加容積,并展開成規(guī)定的形 狀。如圖7所示,排氣孔罩60中的左右的帶狀部64、64的前端部64a、6 通過各斷開 用縫合部51 53被縫合在第一、第二基布31、41上。因此,直到各斷開用縫合部51 53 斷開,前端部64a、6^被束縛在第一、第二基布31、41上。由于排氣孔34被排氣孔罩60封 閉,所以阻止氣囊30內的氣體向外部逃逸。其結果,氣囊30內的氣壓迅速上升,并且該氣 壓被適當?shù)乇3?。氣?0內的氣壓通過罩引導部件70的開口部77作用在排氣孔罩60的 正交部63中的中央部。然后,在氣囊30的展開末期,全部的斷開用縫合部51 53斷開后,帶狀部64、64 的前端部64a、64a的拘束被解除。排氣孔罩60的正交部63中的中央部從排氣孔34被向 外部壓出。隨著被壓出,左右的帶狀部64、64被引導部72引導(被引導用縫合部73 75 引導),向排氣孔34移動。其結果,排氣孔34被開放。這樣,在各斷開用縫合部對壓力上升 的緩和結束后,由于氣囊30內的剩余的氣體從排氣孔34排出,所以在氣囊30成為最大形 狀后,也能防止氣囊30的氣囊內壓過剩地上升。
本實施例的氣囊,如圖14(a)、(b)所示,示出了應力集中抑制部76形成為由第一 圓弧部76a、第一直線部76b、第二圓弧部76c、第二直線部76d構成的環(huán)狀的實施例,但不限 于此,還可以是包含橢圓、圓弧或曲線在內的縫制端部包含卷曲的縫制。下面,基于圖16、圖17以及圖18對氣囊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在圖16(a)中,準備具有規(guī)定外徑的加工前的第一基布31A及第二基布41。在圖16(b)中,在加工前的第一基布31A上形成排氣孔34。同時,形成用于插入充 氣機20的充氣機插入孔32、和將氣囊30安裝在充氣機20上的四個螺栓孔33。如前說明的那樣,第一基布31、第二基布41、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使用僅 在單面被實施了硅酮涂布的坯料(片)。第一基布31、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分別 以各個的表面與背面相面對的方式配置。在氣囊30的完成品中,第一基布31的內表面為 涂層面31a,外表面為非涂層面31b。第二基布41的內表面為涂層面41a,外表面為非涂層 面41b。氣囊30是在形成了外周的縫合部43后,從充氣機插入孔32以使外周的縫合部43 位于內部的方式翻過來。因此,在圖16(b)中,第一基布31以使圖面表側成為涂層面31a 的方式設置,第二基布41以使圖面表側成為非涂層面41b的方式設置。在圖16 (c)中,在第一基布31的涂層面31a上配置第二加固片82及排氣孔罩60。 在第一基布31的非涂層面31b (圖幻上配置第一加固片81。在第一基布31上縫合第一、 第二加固片81,82及排氣孔罩60。第一、第二加固片81,82及排氣孔罩60以在圖面表側成 為涂層面81a、82a、60a的方式被縫合。在圖17(a)中,在第一基布31的涂層面31a上且以覆蓋排氣孔罩60的方式配置 罩引導部件70,在該罩引導部件70上配置第三加固片83。罩引導部件70的涂層面70a及 第三加固片83的涂層面83a以朝向圖面表側的方式被配置。氣囊的制造方法是,如圖16(b)、圖16(c)及圖17(a)所示那樣,形成了排氣孔34 的第一基布31、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分別通過具有表里不同的摩擦特性的相同材 料的片材來形成,在各部件31、60、70間以片材的表面和背面相對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夠 使各部件31、60、70間的摩擦特性(滑動特性)均勻。其結果,能夠制造使展開特性限定在 規(guī)定范圍內的氣囊30。在圖17(b)中,在第一基布31上縫合有罩引導部件70及第三加固片83。在罩引 導部件70上形成有引導用縫合部73 75,在引導用縫合部73 75上分別形成有應力集 中抑制部76、76。在圖17 (c)中,將縫合了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的第一基布31的非涂層面 31b (參照圖3)如箭頭al那樣重合在第二基布41的非涂層面41b上。排氣孔罩60以及罩 引導部件70的涂層面60a、70a成為圖面表側。在圖18 (a)中,對將縫合了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的第一基布31的非涂層 面31b (參照圖3)重疊于第二基布41的非涂層面41b上而成的第一、第二基布31、41的周 圍如箭頭a2所示那樣進行縫合。然后,將第二基布41從充氣機插入孔32向圖面表側拉出。在圖18(b)中,從充氣機插入孔32將第二基布41向紙面表側拉出的結果為,第 一、第二基布31、41被翻過來。排氣孔罩60、罩引導部件70及第一、第二基布31、41的外周 的縫合部43 (圖幻被收納在氣囊30的內部,第一、第二基布31、41的非涂層面31b、41b露 出(圖3)。S卩,基布31、41的表里翻轉。
16
在圖18(c)中,第一及第二基布31、41 (31參照圖3)通過從中央部向外周部在大 致圓周方向上連續(xù)的多條例如3條縫合部51、52、53被縫合(螺旋縫制)。對于縫合部51、 52、53,如圖6所示,使用能夠斷開的縫合線56。排氣孔罩60的兩端部通過縫合部51、52、 53被縫合在第一、第二基布31、41上。在本實施例的氣囊的制造方法中,在對兩張基布31、41的周圍進行縫合后,通過 能夠斷開的縫合線56(參照圖6)來縫制兩張基布31、41,由此,將排氣孔罩60的端部固定 在兩張基布31、41上,由于具有這樣的工序,所以在將排氣孔罩60固定在第一基布31上 后,能夠將排氣孔罩60的端部固定在兩張基布31、41上。其結果,在排氣孔罩60上不容易 發(fā)生錯位。如圖3、圖16 圖18所說明的那樣,本實施例的氣囊的制造方法是通過對兩張基 布31、41進行縫合而形成的氣囊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在兩張基布31、41中的一個上 形成排氣孔34的工序;將覆蓋排氣孔34的排氣孔罩60接合在形成了排氣孔34的基布31 上的工序;將限制排氣孔罩60的移動的罩引導部件70接合在形成了排氣孔34的基布31 上的工序;接合兩張基布31、41的周圍的工序。在氣囊的制造方法中,在兩張基布31、41中的一個上形成排氣孔34,且將覆蓋排 氣孔34的排氣孔罩60縫合在形成有該排氣孔34的基布31上,并將限制排氣孔罩60的移 動的罩引導部件70縫合在形成了排氣孔34的基布31上,對兩張基布31、41的周圍進行縫 合,所以能夠在一方的基布31側配置全部排氣孔罩60以及罩引導部件70等功能零件后對 兩張基布31、41進行縫合。由此,氣囊30制造時的操作變得容易。其結果,能夠實現(xiàn)氣囊 30的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在本實施例的氣囊的制造方法中,如圖16(c)及圖17(b)所說明的那樣,示出了在 第一基布31上縫合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的工序是分開的工序的例子,但不限于 此,還可以在同一工序中對排氣孔罩60及罩引導部件70 —起進行縫合。此時,排氣孔罩60 以及罩引導部件70被事先設置成臨時組裝的狀態(tài)。本實施例所示的排氣孔34、排氣孔罩60、延伸部62、正交部63、左右的帶狀部64、 交叉部66、交叉部的上緣66a、左右的角緣68、69、罩引導部件70、引導部72、開口部77等不 限于例示的形狀,能夠適當變更。工業(yè)實用性本發(fā)明優(yōu)選適用于具有如下氣囊袋體的汽車,該氣囊袋體通過導入由充氣機產(chǎn)生 的氣體,能夠在落座的乘員和車室之間膨脹展開。附圖標記的說明10…車輛,13…車輛用氣囊裝置,20…充氣機,30…氣囊袋體,34…排氣孔,60…排 氣孔罩,62···延伸部,6 …延伸部的前端,63…正交部,64···左右的帶狀部,64d…左右的帶 狀部的前端,66···交叉部,70···罩引導部件,72···引導部,7 …罩引導部件的左右的前端 (前端),77…開口部,86…孔封閉部位(與排氣孔對應的部位),L3…左右的距離尺寸(距 離尺寸),L4…左右的長度尺寸(長度尺寸)。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通過從充氣機導入的氣體能夠展開,具有能夠將所述氣體向外部放出的 排氣孔,其特征在于,具有排氣孔罩,覆蓋所述排氣孔,且通過在所述氣囊內產(chǎn)生的規(guī)定內壓能夠以使得所述排 氣孔開放的方式移動;罩引導部件,覆蓋所述排氣孔罩,且容許所述排氣孔罩通過所述規(guī)定內壓以使得所述 排氣孔開放的方式移動,在所述罩引導部件中的與所述排氣孔對應的部位形成有開口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氣孔罩具有從與所述充氣機對應的部位延伸的延伸部;從所述延伸部的前端沿相對于該延伸部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的正交部,所述排氣孔罩由所述延伸部以及所述正交部形成大致T字狀,并且以所述延伸部以及 所述正交部交叉的交叉部與所述排氣孔對應的方式形成,所述罩引導部件向所述交叉部的兩側以與所述正交部相對的方式延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引導部件具有從該罩引導部件的前 端到所述排氣孔的距離尺寸,該距離尺寸比從所述罩引導部件的前端到所述排氣孔罩的前 端之間的長度尺寸大。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引導部件以其前端相對于所述正交 部傾斜的方式形成。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具有第一側緣,所述正交部具有 第二側緣,從所述第一側緣及第二側緣交叉的角緣到所述排氣孔的周緣之間的距離被設定 成比從所述排氣孔罩的其他部位到所述排氣孔的周緣之間的距離小。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角緣與所述罩引導部件的所述開口部 的周緣大致一致。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引導部件被縫合在所述氣囊的基布 上,且在所述罩引導部件的各縫合端具有用于抑制應力向所述縫合端集中的應力集中抑制 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氣囊,其特征在于,所述各應力集中抑制部形成為圓弧狀。
9.一種氣囊的制造方法,是通過接合兩張基布而形成的氣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包括在所述兩張基布中的一個上形成排氣孔的工序;將覆蓋所述排氣孔的排氣孔罩接合在形成有所述排氣孔的基布上的工序;將限制所述排氣孔罩的移動的罩引導部件接合在形成有所述排氣孔的基布上的工序;接合所述兩張基布的周圍的工序。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以下工序在對所述兩 張基布的周圍進行接合后,通過能夠斷開的縫合線對所述兩張基布進行縫合,由此,將所述 排氣孔罩的端部固定在兩張基布上的工序。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氣囊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形成有所述排氣孔的基布、排氣孔罩及罩引導部件分別由具有表里不同的摩擦特性的相同材料的片材形成,并且在所 述各部件間,以所述片材的表面和背面相面對的方式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氣囊,能夠限制排氣孔罩相對于排氣孔的錯位,并能夠適當?shù)剡M行氣體從排氣孔的放出。氣囊(30)具有罩引導部件(70),該罩引導部件(70)容許排氣孔罩(60)通過規(guī)定的氣囊內壓以使得排氣孔(34)開放的方式移動。罩引導部件具有在與排氣孔對應的位置上形成的開口部(77)。
文檔編號B60R21/16GK102066158SQ20098012355
公開日2011年5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9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17日
發(fā)明者千田祐介, 野崎裕之, 長井誠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