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轉向操縱機構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及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及汽車轉向操縱機構,特別涉及一種輕型卡車使用正面碰撞吸能裝置的轉向操縱機構。
背景技術:
轉向操縱機構是實現(xiàn)車輛按照駕駛員的意愿進行行駛的裝置,主要包括轉向管柱、轉向傳動軸和轉向盤。目前國內(nèi)現(xiàn)有的輕型卡車,其轉向操縱機構的轉向管柱都為不能吸收碰撞能量的結構,不利于保護駕駛室內(nèi)駕駛員的安全?,F(xiàn)國內(nèi)的輕型卡車上使用的轉向操縱機構都存在這一現(xiàn)象。為了提高整車正碰撞的安全性,減輕轉向盤對駕駛員造成的危害,針對現(xiàn)存在的情況,有必要對轉向管柱機構進行改進。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采用轉向操縱機構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能最大限度的改善駕駛員在受到正向撞擊時的安全性。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轉向操縱機構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安裝于轉向操縱機構的轉向管柱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轉向可調(diào)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動軸、下調(diào)整支架和滑動軸;所述轉向管柱上分別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動軸分別穿套過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的移動槽,并由分別設置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左、右兩側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彈性卡接;所述滑動軸滑動套設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長槽內(nèi),所述下調(diào)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動軸伸出所述長槽的兩軸端。
上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動槽為長形槽,兩長形槽交叉設置。
上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軸包括連接在一起的鎖緊螺栓和鎖緊套。
上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為變形吸能彈性件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
上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長槽兩側的固定墊圈和滑塊,所述固定墊圈設有與所述長槽相對應的滑動槽,在所述滑動槽內(nèi)滑動的滑塊分別與所述滑動軸連接。
上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螺栓分別穿設在所述滑塊和滑動軸中。
上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調(diào)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一側。
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有正面碰撞吸能裝置的車輛,包括轉向操縱機構,所述轉向操縱機構又包括轉向盤、轉向傳動軸、轉向管柱和安裝在所述轉向管柱上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轉向可調(diào)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動軸、下調(diào)整支架和滑動軸;所述轉向管柱上分別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動軸分別穿套過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的移動槽,并由分別設置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左、右兩側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彈性卡接;所述滑動軸滑動套設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長槽內(nèi),所述下調(diào)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動軸伸出所述滑動槽的兩軸端。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動槽為長形槽,兩長形槽交叉設置。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軸包括連接在一起的鎖緊螺栓和鎖緊套。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為變形吸能彈性件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長槽兩側的固定墊圈和滑塊,所述固定墊圈設有與所述長槽相對應的滑動槽,在所述滑動槽內(nèi)滑動的滑塊分別與所述滑動軸連接。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螺栓分別穿設在所述滑塊和滑動軸中。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調(diào)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一側。
上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固定連接在車身儀表板橫梁上。
本實用新型的功效在于,使用結構簡單,價格低廉的鋼板沖壓件左、右限位支架,在車輛正向前部受到撞擊時,左、右限位支架產(chǎn)生變形以吸收能量,從而可以達到提高整車正碰撞的安全性,減輕轉向盤對駕駛員造成的危害。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為本實用新型鋼板吸能裝置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鋼板吸能裝置工作狀態(tài)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操縱機構的部件拆裝示意圖其中,附圖標記1、轉向盤2、右限位支架3、鎖緊螺栓 4、轉向可調(diào)支架5、鎖緊套6、左限位支架7、上固定架 8、下固定架9、六角頭螺栓10、螺母11、下調(diào)整支架 12、滑塊13、固定墊圈 14、轉向管柱15、滑動軸 16、螺栓17、調(diào)整手柄 18、螺母19、防松墊片 20、六角頭螺栓21、精密定位 22、轉向傳動軸25、上固定架 26、下固定架27、車身儀表板橫梁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1、圖2、圖3,分別是本實用新型鋼板吸能裝置示意圖、工作狀態(tài)示意圖及轉向操縱機構部件拆裝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轉向操縱機構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是安裝在汽車操縱機構的轉向管柱上,在轉向管柱上分別焊接上固定架25下固定架26,將轉向可調(diào)支架4騎置于上固定架25上,將鎖緊螺栓3穿過轉向可調(diào)支架4及上固定架25上的長形移動槽后另一端套穿鎖緊套5,兩長形槽為交叉設置,然后分別將左限位支架6、右限位支架2加裝平墊圈7彈簧墊圈8由六角頭螺栓9固定于轉向可調(diào)支架4上,使具有吸能功能的左、右限位支架的彈性槽與轉向可調(diào)支架4上的長形槽相對應,并且鎖緊螺栓及鎖緊套分別套穿在左、右限位支架的彈性槽中,在鎖緊套5外側通過螺母18連接調(diào)整手柄17,調(diào)整手柄17外側安裝防松墊片19,該防松墊片19通過加裝平墊圈7,彈簧墊圈9由六角頭螺栓20固定在調(diào)整手柄17上,在下固定架26兩側分別加裝固定墊圈13、滑塊12,固定墊圈13上開有與下固定架26一致的槽,將滑動軸15貫穿其中,然后將下調(diào)整支架11的兩端通過螺栓16、螺母10固定于滑動軸15伸出的兩端,螺栓16穿過滑動軸15。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是帶有正面碰撞吸能裝置的車輛,將吸能裝置按上述方法組裝后與安裝精密定位圈21的轉向傳動軸22及轉向盤1組裝。
轉向可調(diào)支架4連接在車身儀表板橫梁27上。
在正常情況下左限位支架6、右限位支架2只起到限制轉向盤前后調(diào)整角度的作用,此時本實用新型工作狀態(tài)處于碰撞前狀態(tài),當車輛受到正向撞擊后,下調(diào)整支架11開始受力使滑塊12向上滑動,同時鎖緊螺栓3開始受力產(chǎn)生滑動,首先接觸到左、右限位支架(即到達最前最低位置),之后進入能量開始吸收狀態(tài),左、右限位支架變形,過程一直持續(xù)到鎖緊螺栓3與轉向可調(diào)支架焊合4接觸,即到達全行程位置,能量吸收完成,此時本實用新型鋼板吸能裝置處于圖2所示的能量吸收結束狀態(tài)。
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轉向操縱機構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安裝于轉向操縱機構的轉向管柱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轉向可調(diào)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動軸、下調(diào)整支架和滑動軸;所述轉向管柱上分別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動軸分別穿套過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的移動槽,并由分別設置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左、右兩側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彈性卡接;所述滑動軸滑動套設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長槽內(nèi),所述下調(diào)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動軸伸出所述長槽的兩軸端。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動槽為長形槽,兩長形槽交叉設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軸包括連接在一起的鎖緊螺栓和鎖緊套。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為變形吸能彈性件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長槽兩側的固定墊圈和滑塊,所述固定墊圈設有與所述長槽相對應的滑動槽,在所述滑動槽內(nèi)滑動的滑塊分別與所述滑動軸連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螺栓分別穿設在所述滑塊和滑動軸中。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調(diào)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一側。
8.一種帶有正面碰撞吸能裝置的車輛,包括轉向操縱機構,所述轉向操縱機構又包括轉向盤、轉向傳動軸、轉向管柱和安裝在所述轉向管柱上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轉向可調(diào)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動軸、下調(diào)整支架和滑動軸;所述轉向管柱上分別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動軸分別穿套過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的移動槽,并由分別設置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左、右兩側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彈性卡接;所述滑動軸滑動套設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長槽內(nèi),所述下調(diào)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動軸伸出所述滑動槽的兩軸端。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和所述上固定架上的移動槽為長形槽,兩長形槽交叉設置。
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或9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軸包括連接在一起的鎖緊螺栓和鎖緊套。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限位支架為變形吸能彈性件并通過螺栓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
12.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分別設置在所述下固定架長槽兩側的固定墊圈和滑塊,所述固定墊圈設有與所述長槽相對應的滑動槽,在所述滑動槽內(nèi)滑動的滑塊分別與所述滑動軸連接。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螺栓分別穿設在所述滑塊和滑動軸中。
14.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調(diào)整手柄,固定在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一側。
15.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固定連接在車身儀表板橫梁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轉向操縱機構的正面碰撞吸能裝置及車輛,該裝置安裝于轉向操縱機構的轉向管柱上,包括上固定架、下固定架、轉向可調(diào)支架、左限位支架、右限位支架、移動軸、下調(diào)整支架和滑動軸;所述轉向管柱上分別固定有所述上固定架和下固定架,所述移動軸分別穿套過所述上固定架和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上的移動槽,并由分別設置于所述轉向可調(diào)支架的左、右兩側的左限位、右限位支架彈性卡接;所述滑動軸滑動套設于所述下固定架的長槽內(nèi),所述下調(diào)整支架固定于所述滑動軸伸出所述長槽的兩軸端。其可以提高整車正碰撞的安全性,減輕轉向盤對駕駛員造成的危害。
文檔編號B60R21/04GK2848643SQ200520114620
公開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請日期2005年11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10日
發(fā)明者曹立臣, 王萬順, 向元龍, 韓權武, 王鵬, 闞文娟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