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方向盤鎖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鎖具,特別是一種汽車用的方向盤鎖。
背景技術:
申請?zhí)枮?92215109的臺灣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汽車方向盤鎖,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結構內容如下本體上設有一對翼板,該翼板具有凹槽部,該本體上還有一桿體,該桿體上有數定位齒;移動座,套置在本體的桿體上并可以在桿體上移動,該移動座上設鎖心并可以被驅動旋轉,以使控制栓卡入在桿體上的定位齒中以及離開;護板,由一對耳板被鉸接元件鉸接在移動座上并可旋轉,該護板至少設二個伸出腳,在該移動座接近本體的翼板時,腳可以伸入在該翼板之下方,當該移動座遠離本體的翼板時,腳與該翼板離開。
然而,在制作和使用上述汽車方向盤鎖時,發(fā)現有一些明顯的缺陷,舉例如下1、所述汽車方向盤鎖的本體、移動座與護板形成垂直方向上的設置,故無法根據方向盤的不同規(guī)格及與儀表板間位置的高低差作出調整,致使該汽車方向盤鎖無法廣泛配合各種車輛作防盜使用。
2、所述汽車方向盤鎖的護板與移動座的結構較為薄弱,護板在移動座上作彎折僅是貼靠而已,致使展開配合的位置與方向盤間有空洞而容易受破壞。
3、所述汽車方向盤鎖僅利用扣置方向盤上端與抵靠儀表板上之兩點定位,故在鎖固上的穩(wěn)固性效不佳,且一旦方向盤與儀表板間的位置超乎該汽車方向盤鎖所能定位范圍,那么汽車方向盤鎖容易出現無法鎖固或鎖固不牢靠的問題。
鑒于上述汽車方向盤鎖的設計上存在諸多缺陷的問題,制作改良與開發(fā)汽車方向盤鎖成為必然。
(三)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點定位、鎖固可靠的汽車方向盤鎖。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汽車方向盤鎖,是由本體、擋止桿體及移動鎖緊機構所組成,該本體最好呈板狀結構,它的尾部設有可卡扣方向盤下緣的勾掣,形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第一定位,該本體頂端設有鉸接座,鉸接座自下而上的容置內腔壁設有數個卡位槽,鉸接座的兩側鉆有貫通的銷孔;本體的軸對稱線上開有數個卡位孔、卡位孔的兩側平行開有貫通的滑槽;擋止桿體的端口內槽中有一能彈性向外向內伸縮的卡塊,卡塊的兩側有貫通的長型槽孔,擋止桿體端口與卡塊長型槽孔相對應的壁上開有銷孔,卡塊內置于鉸接座容置內腔中,卡塊頂部的卡頭可卡入其內的卡位槽中,銷軸從鉸接座的兩側貫通的銷孔插入,分別穿過擋止桿體壁上的銷孔和卡塊兩側的長型槽孔,將擋止桿體和本體在鉸接座處鉸接,并使該擋止桿體作出0度至大于90度的旋轉定位,該擋止桿體最終抵靠于汽車儀表板上,形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第二定位;移動鎖緊機構,是由上移動板及下移動板分別位于本體上、下側所組成,上移動板和下移動板通過連接件相互固裝并且連接件置于本體兩側的滑槽中,上移動板上設有一鎖座,鎖座底端設有鎖位銷頭,鎖位銷頭穿過上移動板上的通孔可卡入本體上的卡位孔內,下移動板具有向前卡扣方向盤上緣的勾掣;連接成一體的上移動板及下移動板可在本體上作往復移動,控制上移動板上鎖座的轉動可將上移動板在本體上鎖住或回位脫離,下移動板具有與本體的勾掣相對應的另一勾掣,可向前卡扣住方向盤上緣而形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第三定位;自此,三點定位的汽車方向盤鎖穩(wěn)固牢靠、便利操作,可適用各種不同規(guī)格或高低的方向盤。
鎖座的底部在緊鄰鎖位銷頭處設有可彈性伸縮的定位鋼珠,該定位鋼珠穿過上移動板上的另一通孔可半卡入本體上的另一卡位孔內;該定位鋼珠是由置于鎖座底部的彈性元件及定位鋼珠所組成,此定位鋼珠可對應另一卡位孔而可以彈性突出于上移動板外,其作用是使在移動鎖緊機構調整中,即使鎖位銷頭脫離本體的卡位孔時,此時可借助定位鋼珠作暫時卡位用,可有效防止移動鎖緊機構由于作動過快而脫位的情形。
鎖座內置一鎖心、一上下移動的鎖位銷頭壓塊及一彈性元件,鎖位銷頭壓塊置于鎖心的底部,鎖位銷頭固聯在鎖位銷頭壓塊的底部,彈性元件置于上移動板與鎖位銷頭壓塊之間;鎖心可被鑰匙驅動旋轉,使其底端對應頂推著鎖位銷頭壓塊作上下移動,驅動鎖位銷頭朝著本體上的卡位孔嵌入,即可將移動鎖緊機構限制不動。
擋止桿體的端口內槽中有一擋塊,擋塊前端有一彈性元件,卡塊套裝入擋止桿體端口內槽中并抵住彈性元件,擋止桿體端口至擋塊之間的壁上開有一長型孔,卡塊控制器通過連接件從外面穿過擋止桿體上的長型孔與卡塊固裝,其連接件位于長型孔中,搬動卡塊控制器從而控制卡塊在擋止桿體端口的縮回伸出;以此功能在將擋止桿體與本體在本體前端鉸連之后,放松卡塊控制器將卡塊頂撐進卡位槽中,擋止桿體可保持其位置不動,搬動卡塊控制器卡塊回縮脫離卡位槽,即可達到擋止單元作0度至大于90度的旋轉定位。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的特點1、本體與擋止桿體之間形成鉸接,使該擋止桿體可作展開、收合,展開時可依據方向盤與儀表板的高低位差作所需抵靠角度的調整;收合時可縮減整體面積,擺設時亦不占空間。
2本體在鉸接座內有可調整角度的卡位槽的設計,使之可依據汽車內方向盤的高低,作出不同角度的調整,能夠確實將本體與擋止桿體之間保持穩(wěn)固的鎖緊定位。
3.擋止桿體具有相連接為一體的彈性卡塊及控制器的設計,使該控制器容易實施將卡塊在本體中的卡位或脫離,且該彈性卡塊具有彈性回復設置,讓該擋止桿體在操作上更為方便。
4.移動鎖緊機構可直接控制扣置方向盤的勾掣作多段位置的移動,可適用各種不同直徑規(guī)格的方向盤的調整。
5.移動鎖緊機構利用對應于本體卡位孔兩旁滑槽的設計,使該移動鎖緊機構在本體間形成對稱平穩(wěn)的移動設置。
6.移動鎖緊機構的上移動板上具有鎖位銷頭與定位鋼珠的搭配設計,使該移動鎖緊機構在調整中,即使鎖位銷頭脫離本體,此時可借助定位鋼珠會有有暫時卡位的功能,可有效防止移動鎖緊機構因作動過快而脫位的情形。
7.本實用新型利用本體的勾掣、擋止桿體、移動鎖緊機構的勾掣形成三點定位的設置,具有相當牢靠穩(wěn)固的鎖合功能,增進了該汽車方向盤鎖使用上的實質效益。
圖1是本實用新型典型實施案例的零部件組裝分解示意圖。
圖2是典型實施例中擋止桿體回收成0度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典型實施例中擋止桿體在0度角至大于90度角范圍間旋轉定位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典型實施例中鎖芯開啟狀態(tài)下鎖緊機構移動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典型實施例中鎖芯鎖緊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典型實施例中上移動板7和下移動板8組裝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典型實施例具體在方向盤上實施時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和功效易于被明白了解,茲配合圖式及圖號詳細說明如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汽車方向盤鎖結構,是由本體1、擋止桿體4及移動鎖緊機構所組成,如圖1所示,其中本體1為平板狀,其頂端設有垂直向下的鉸接座2,此鉸接座2可另外制作成形后再與本體1頂端固聯,該鉸接座2下方設有凹陷的圓弧型內腔,圓弧型內腔壁上具有數個卡位槽,鉸接座2兩側開有貫通的銷孔,與之相配合的是銷軸6,本體1尾端有與之聯成一體并朝下向外的勾掣3,勾掣3可扣置在方向下緣的位置上;本體1軸中線的位置上開有數個貫通卡位孔,卡位孔的兩旁還設有平行的貫通滑槽;擋止桿體4包括
擋止桿體4是方形管件,相對于本體1的鉸接座2處的開口呈長方形的凹槽孔,該凹槽內固聯有一擋塊,壓縮彈簧從前端放置進擋塊的定位孔中,在擋止桿體4底部擋塊前方處的壁上開有與擋止桿體4同向的貫通長形孔,擋止桿體4端口附近兩側的壁上開有貫通的銷孔,該銷孔供鉸接時使用;一彈性伸縮的卡塊5,其外形尺寸與擋止桿體4凹槽孔一致,可套裝于擋止桿體4的凹槽內,其外露的一端端頭設有卡頭,此卡頭一側具有導斜面,以供擋止桿體4與本體1鉸接時可順暢卡置進卡位槽中;卡塊5兩側且對應于擋止桿體4的鉸接銷孔處設有貫通的長型孔,該卡塊5底端有與壓縮彈簧相配合的定位孔,卡塊5底部位于擋止桿體4的長形孔處的部位處開有螺絲孔;一卡塊控制器15為方形的塊狀,其上固聯有長條形的滑塊并從外側嵌入擋止桿體4底部的長形孔中,并可左右滑動,螺絲孔從滑塊的表面貫通于卡塊控制器15的底部,卡塊5套裝于擋止桿體4的凹槽內后,兩者的螺絲孔對齊時即可用螺釘將卡塊控制器15和卡塊5固聯成一體;移動鎖緊機構,是由上移動板7及下移動板8組成并分別位于本體1前、后側,其中上移動板7上設有一鎖座9,該鎖座9由外至內依序設置有一鎖心13、鎖位銷頭壓塊14、和壓縮彈簧;該鎖心13可被鑰匙驅動旋轉至有限角度,使其底部凸塊對應頂推著鎖位銷頭壓塊14作向下移動;該鎖位銷頭壓塊14底部朝本體1卡位孔的方位設有鎖位銷頭11,以供鎖位銷頭壓塊14被鎖心13底端頂推而朝本體1位移時,鎖位銷頭11正好可對應嵌入卡位孔內;壓縮彈簧則裝置于鎖位銷頭壓塊14與上移動板7之間,以供該鎖位銷頭壓塊14在被作動時具有彈性;另外,上移動板7在朝本體1另一卡位孔的方位設有可彈性伸縮的定位鋼球12,該定位鋼球12置于上移動板7與鎖座9之間,鎖座9內的另一個壓縮彈簧壓在定位鋼珠12上,該定位鋼珠12表面形成圓弧狀,可從上移動板7相對應的孔中彈性突出;下移動板8上固聯有對應于本體1兩旁所設滑槽的滑塊,此滑塊可在本體滑槽間作直線移動,而該下移動板8在相對本體1底端的勾掣3相反的方位形成向前的勾掣10。
再者,本創(chuàng)作上述部件予以組合時,可分別將擋止桿體4、移動鎖緊機構的部件組裝后再與與本體1總裝,其實施如下一、擋止桿體4的部分是先將卡塊5嵌置于擋止桿體4端頭的凹槽內,此時卡塊5將壓縮彈簧正好壓制于凹槽中卡塊擋塊的孔槽內,接著將卡塊控制器15其上的滑塊嵌入擋止桿體4底部的長型孔內并用螺釘與卡塊5固聯成為一體,再將卡塊5上的長型孔對應桿體1的鉸接孔后,將擋止桿體4置于本體1的鉸接座2的容置內腔中,并將擋止桿體4的鉸接孔對應本體1的鉸接孔后,用銷軸6穿置而過將擋止桿體4鉸接,而該擋止桿體4的卡塊5正好被壓縮彈簧頂撐而出伸于擋止桿體4外,即可對應卡進容置內腔的卡位槽中,直至卡塊控制器15被操控將卡塊5朝內收回即可脫離,此時該擋止桿體4收合于本體1下側如,圖二所示。
二、移動鎖緊機構的部分是先將上移動板7的鎖座9內放置鎖位銷頭壓塊14,使其上的鎖位銷頭11與本體1的卡位孔相對應,此時可用鑰匙將鎖座9上的鎖心13驅動旋轉至有限角度,使其鎖心13底端將鎖位銷頭11頂出到上移動板7外,而上移動板7上緊鄰突出的鎖位銷頭11處有可彈性伸縮的定位鋼球12,該定位鋼珠12因被鎖座9內的另一壓縮彈簧頂撐而突出于外,此時可將上移動板7置于本體1前側方位,以讓突出于上移動板7外的鎖位銷頭11及定位鋼珠12對應嵌入本體1的兩個卡位孔中,如圖五所示;接著將下移動板8置于本體1下側方位,以其上的滑塊對應本體1兩旁所設有滑槽嵌入,再透過滑塊上的對應孔與上移動板7用鉚釘固聯而成為一體,如圖六所示。
當上述所組合的汽車方向盤鎖欲操作鎖設于方向盤上時,將擋止桿體4的卡塊控制器15予以扳挪,以使卡塊控制器15的滑塊在擋止桿體4的長方形孔間移動,而同時拉引卡塊5呈下壓狀態(tài),使該卡塊5的卡頭部脫離本體1容置內腔中的卡位槽,此時可扳轉擋止桿體4整個在以銷軸6為支點而呈角度轉動,直至該擋止桿體4與本體1間形成0度角至大于90度角之間的轉動范圍,如圖三所示;接著先將本體1底端的勾掣3扣置于方向盤的下緣,此時將移動鎖緊機構其上移動板7的鎖心13用鑰匙驅動旋轉到回復原位,使鎖位銷頭壓塊14受其與上移動板7之間的壓縮彈簧頂推,順勢將原本突出于上移動板7外的鎖位銷頭11縮回而脫離本體1的卡位孔,而定位鋼珠12仍暫嵌入本體1的另一卡位孔中,可用外力使定位鋼珠12在移動過程中呈跳動狀,如圖四所示;如此,可將移動鎖緊機構作朝上移動,使下移動板8的勾掣10對應扣置于方向盤之上緣,再將呈垂直狀的擋止桿體4底部靠在儀表板上,即完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完全定位,如圖七所示。
權利要求1.汽車方向盤鎖,其特征在于是由本體(1)、擋止桿體(4)及移動鎖緊機構所組成,其中本體(1)頂端設有鉸接座(2),且后端形成向外的勾掣(3),本體(1)上開有數個呈直線狀的卡位孔、卡位孔的兩側平行開有貫通滑槽,鉸接座(2)的從下往上的容置內腔中設有數個卡位槽,鉸接座(2)的兩側鉆有貫通的銷孔;擋止桿體(4)的端口內槽中有一能彈性向外向內伸縮的卡塊(5),卡塊(5)的兩側有貫通的長型槽孔,擋止桿體(4)端口與卡塊(5)長型槽孔相對應的壁上開有銷孔,卡塊(5)內置于鉸接座(2)容置內腔中,卡塊(5)的頂部的卡頭可卡入其內的卡位槽中,銷軸(6)從鉸接座(2)的兩側貫通銷孔插入,分別穿過擋止桿體(4)壁上的銷孔和卡塊(5)兩側的長型槽孔;移動鎖緊機構,是由上移動板(7)及下移動板(8)分別位于本體(1)上、下側所組成,上移動板(7)和下移動板(8)由連接件相互固裝并且連接件置于本體(1)兩側的滑槽中,上移動板(7)上設有一鎖座(9),鎖座(9)底端設有鎖位銷頭(11),鎖位銷頭(11)穿過上移動板(7)上的通孔可卡入本體(1)上的卡位孔內,下移動板(8)具有與勾掣(3)反向的向前勾掣(10)。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方向盤鎖,其特征在于鎖座(9)的底部緊鄰鎖位銷頭(11)處設有能彈性伸縮的定位鋼珠(12),該定位鋼珠(12)穿過上移動板(7)上的另一通孔可半卡入本體(1)上的另一卡位孔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方向盤鎖,其特征在于鎖座(9)內置一鎖心(13)、一上下移動的鎖位銷頭壓塊(14)及一彈性元件,鎖位銷頭壓塊(14)置于鎖心(13)的底部,鎖位銷頭(11)固聯在鎖位銷頭壓塊(14)的底部,彈性元件置于上移動板(7)與鎖位銷頭壓塊(14)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方向盤鎖,其特征在于擋止桿體(4)的端口內槽中有一擋塊,擋塊前端有一彈性元件,卡塊(5)套裝入擋止桿體(4)端口內槽中并抵住彈性元件,擋止桿體(4)端口至擋塊之間的壁上開有一長型孔,卡塊控制器(15)通過連接件從外側穿過擋止桿體(4)上的長型孔與卡塊(5)固裝,連接件置于長型孔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汽車方向盤鎖結構,是由本體、擋止桿體及移動鎖緊機構組成,該本體上設有可扣置方向盤的勾掣,形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第一定位,該本體頂端為與擋止桿體鉸接而設,并使該擋止桿體可繞鉸接點作0度至100度的扳轉定位,使該擋止桿體抵靠于汽車儀表板上,形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第二定位,而該移動鎖緊機構分為上移動板和下移動板,兩者相互固聯并分別位于本體上下兩側,可在本體上作往復移動,該上移動板上設有鎖座,可操控對本體卡位或回復脫離,該下移動板具有與本體的勾掣相對的另一勾掣,可扣置于方向盤上而形成該汽車方向盤鎖的第三定位;因此,使得定位穩(wěn)固牢靠、便利操作及可適用各種不規(guī)格或高低的方向盤,以達實用及防盜的實質效益。
文檔編號B60R25/02GK2772905SQ200520033460
公開日2006年4月19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3月7日
發(fā)明者徐振強 申請人:徐振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