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囊,設置于車輛等的高速移動體上,用于在碰撞等緊急情況時膨脹而保護人體。
背景技術:
為了在汽車的碰撞時等緊急情況時保護乘員,采用駕駛席用氣囊裝置等各種氣囊裝置。駕駛席用氣囊裝置包通過將乘員側的前面板和相反側的后面板的周緣部縫合而形成的氣囊。在后面板的中央,設置有用于承受充氣機的前端側的充氣機扣合用開口。該開口的周圍通過螺栓、銷、鉚釘等安裝于保持器上。在該后面板上,設置有通氣孔,該通氣孔用于在駕駛席乘員突入氣囊中時,使氣袋的內部的氣體排出,吸收沖擊。
在特開平1-311930號公報中,描述了下述的氣囊,其中,按照跨于后面板的充氣機用開口和前面板之間的方式,設置內面板(在該公報中,稱為“內側氣體袋”),將氣囊的內部分隔為中央的第1室和周圍的第2室。在該內側氣體袋中,設置有使該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口。如果充氣機動作,則首先第1室膨脹,接著,第2室膨脹。
專利文獻1特開平1-311930號公報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象上述那樣將內部分隔為第1室和第2室的氣囊,盡早實現第2室的膨脹;和使得容易進行調節(jié)氣囊的膨脹時的形狀和厚度的設計。
方案1所述的氣囊為通過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而實現膨脹的氣囊,其包括設置于乘員側的前面板和設置于與乘員相反側的后面板,該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周緣部彼此連接,在該后面板的中央,設有氣體發(fā)生器用的開口,設置有將該氣囊的內部分隔為中央的第1室和圍繞該第1室的第2室的內面板,在該內面板的中央處,設有呈與該后面板的開口基本同心狀設置的開口,該內面板的前端側周緣部與該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緣部之間的中間部連接,其特征在于,該內面板由前面板側的第1內面板和后面板側的第2內面板構成,該第1內面板的后端部與第2內面板的前端部連接,在該第2內面板中,設置有使該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該連通部在該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設置于上述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噴射方向的延長線上。
方案2所述的氣囊,如方案1所述,其中,在后面板中設置有通氣孔,在該內面板中設置有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內通氣孔。
方案3所述的氣囊,如方案1或2所述,其中,上述第1內面板通過約束帶部件與上述前面板連接。
方案4所述的氣囊裝置,包括氣囊以及具有氣體噴出口的氣體發(fā)生器,該氣體發(fā)生器中的至少前端側設置于氣囊內部,并且上述氣體噴出口設置于該氣囊的內部,其特征在于,該氣囊為方案1或3所述的氣囊,上述連通部在該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設置于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噴出口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方案5所述的氣囊裝置,包括氣囊以及具有氣體噴出口的氣體發(fā)生器,該氣體發(fā)生器中的至少前端側設置于氣囊內部,并且該氣體噴出口設置于該氣囊的內部,該氣囊包括設置于乘員側的前面板和設置于與乘員相反側的后面板,該前面板和后面板的周緣部彼此連接,在該后面板的中央處,設有氣體發(fā)生器用的開口,設置有將該氣囊的內部分隔為中間的第1室和與圍繞該第1室的第2室的內面板,在該內面板的中央,設有呈基本與該后面板的開口同心狀設置的開口,該內面板的前端側周緣部與該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緣部之間的中間部連接,其特征在于,在該內面板上,設置有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在該第1室的內部,設置有將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向該連通部導向的導向部件。
方案6所述的氣囊裝置,如方案5所述,其中,該導向部件包括氣體接收室和氣體流出口,該氣體接收室接收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該氣體流出口使該氣體接納室內的氣體流到第1室的內部,上述連通部在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設置于來自該氣體流出口的氣體流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方案7所述的氣囊裝置,如方案5或6所述,其中,上述氣囊和氣體發(fā)生器安裝于保持器上,上述導向部件圍繞該氣體發(fā)生器的前端側,通過與該氣體發(fā)生器共同的安裝部件,安裝于該保持器上。
方案8所述的氣囊裝置,如方案5所述,其中,該導向部件為將該第1室內部分隔為氣體發(fā)生器側的小室和前面板側的大室的分隔用內面板,在該分隔用內面板中,設置有使氣體從該小室向大室流出的流出部,上述連通部與該小室相鄰。
方案9所述的氣囊裝置,如方案8所述,其中,該分隔用內面板與上述第2內面板連接。
方案10所述的氣囊裝置,如方案5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其中,在上述后面板上設置有通氣孔,在該內面板中,設有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內通氣孔。
方案11所述的氣囊裝置,如方案5至10中的任一項所述,其中,上述第1內面板通過約束帶與上述前面板連接。
在方案1,4所述的氣囊和氣囊裝置中,將氣囊內部的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配置于通過后面板和內面板的氣體發(fā)生器用開口而設置于第1室內部的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即,按照與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噴出口相對的方式配置。于是,在氣體發(fā)生器動作時,從該氣體噴射口,向該連通部,噴出氣體。由此,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通過該連通部,還直接供給到第2室。由此,第2室盡早膨脹。
在該氣囊中,由于內面板由前面板側的第1內面板和后面板側的第2內面板的連接體構成,故通過調節(jié)第1內面板的大小,可容易進行調節(jié)氣囊的厚度和形狀的設計。
在方案2所述的氣囊中,由于在后面板中開設通氣孔,在內面板開設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內通氣孔,故在人體與已膨脹的氣囊接觸時,可通過該內面板和通氣孔,使第1室內和第2室內的氣體排出,吸收沖擊。
在方案3所述的氣囊中,通過約束帶部件連接第1內面板和后面板,因此通過調節(jié)該約束帶部件的長度,可更容易進行氣囊厚度的調節(jié)。
在方案5所述的氣囊裝置中,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通過導向部件,導向第1室和第2室的連通部。由此,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通過該連通部,還直接供給到第2室。由此,第2室盡早膨脹。
如方案6,該導向部件包括氣體接收室和氣體流出口,該氣體接收室接收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該氣體流出口使該氣體接收室內的氣體流到第1室的內部,連通部在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設置于來自該氣體流出口的氣體流出方向的延長線上時,即使在無法將連通部設置于來自氣體噴射器的氣體噴出口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的情況下,仍可將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送向連通部。
如方案7,氣囊和氣體發(fā)生器安裝于保持器上,導向部件圍繞該氣體發(fā)生器的前端側,通過與該氣體發(fā)生器共同的安裝部件,安裝于該保持器上,在情況下,導向部件與氣體發(fā)生器一起牢固地安裝于保持器上。另外,使該安裝用的部件共用,可降低成本,削減安裝工時。
如方案8,通過分隔用內面板,將第1室內部分隔為氣體發(fā)生器側的小室和前面板側的大室,在分隔用內面板中設置從該小室延伸到大室的氣體流出部,并且將該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按照相對該小室的方式設置的情況下,在氣體發(fā)生器進行噴出氣體動作時,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首先導入小室,從該小室,通過氣體流出部和連通部,分別分配供向大室和第2室。由此,第1室和第2室均會盡早膨脹。
在這種情況下,優(yōu)選如方案9,該分隔用內面板與第2內面板連接。在這種構成的情況下,伴隨小室的膨脹,第2內面板的后端側盡早固定,使內面板的姿勢穩(wěn)定。
在上述的方案5至9的各方式中,如方案10,在后面板中,開設通氣孔,并且在內面板中,設置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內通氣孔,由此,在人體與已膨脹的氣囊接觸時,可通過該內通氣孔和通氣孔,將第1室內和第2室內的氣體排出,吸收沖擊。
此外,在上述方案5至10的各方式中,也如方案11,當通過約束帶部件連接第1內面板和前面板時,根據調節(jié)該約束帶部件的長度,可極容易地調節(jié)氣囊的厚度。
圖1為實施方式的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圖2為圖1的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3為實施方式的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圖4為實施方式的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圖5為沿圖4中的V-V線的剖視圖。
圖6為表示內面板的另一構成實例的俯視圖和分解透視圖。
圖7為表示內面板的又一構成實例的分解透視圖。
圖8為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圖9為圖8的氣囊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圖10為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圖11為實施方式的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圖12為圖11的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圖1為方案1,4的實施方式的汽車的駕駛席用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剖視圖,圖2為該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該氣囊10,包括分別由圓形的織布形成的前面板12、后面板14和第1內面板22A、第2內面板22B。該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為相同直徑,它們的外周緣部彼此通過由線等形成的接縫15縫合,由此,呈袋狀。該縫合部呈沿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的外周環(huán)繞的圓環(huán)狀。
在后面板14上,設有充氣機(氣體發(fā)生器)用開口16和通氣孔18。該充氣機用開口16設置于后面板14的中央。在該充氣機用開口16的周圍,設置有螺栓插通孔20。
在該氣囊10的內部,設置有上述第1內面板22A和第2內面板22B。該第1和第2內面板22A、22B基本呈與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同心狀設置,其外周緣部彼此通過由線等形成的接縫23B縫合。前面板12側的第1面板22A的內周緣部(在氣囊10膨脹的狀態(tài)下,內面板22A的前端側的周緣部)通過由線等的接縫23A,與該前面板12的中央部和周緣部之間的中間部縫合。
在后面板14側的第2內面板22B的中央部(在氣囊10膨脹的狀態(tài)下,形成第2內面板22B的后端側的部分),設置有呈基本與該后面板14的充氣機用開口16同心狀的充氣機用開口24。這些開口16、24基本為同一直徑。另外,在該內面板22B的該開口24的周圍,設置有后面板14中的與螺栓插通孔20重合的螺栓插通孔26。
在第2內面板22B,按照較接近外周緣的方式設置有內通氣孔28,并且在更靠內的內周側,設置有作為將第1室1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的連通口27。另外,該內通氣孔28也可設置于第1內面板22A上。
該第2內面板22B的該充氣機用開口24的周緣部與后面板14的充氣機用開口16的周緣部重合,與保持器30的充氣機安裝口32的周緣部重合。此外,通過螺栓插通孔26、20,將該充氣機用開口24、16的周緣部固定于保持器30上。由此,第2內面板22B的充氣機用開口24的周緣部與后面板14的充氣機用開口16的周緣部連接,第1和第2內面板22A、22B的外周緣部彼此連接,第1內面板22A的內周緣部與前面板12連接。
通過第1和第2內面板22A、22B,將氣囊10的內部分隔為中央的第1室1、圍繞該第1室1的第2室2。第1室1位于內面板22A、22B的內側。
連通口27設置于通過充氣機用開口16、24,設置于該第1室1內的后述的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即,形成于充氣機36中的與氣體噴出口36a相對的位置。
在該實施方式中,如圖2所示,連通口27和內通氣孔28分別按照等間隔沿氣囊的周方向設置了4個。另外,這些連通口27和內通氣孔28的周方向的相位相對氣囊的中心而錯開。
另外,也可在開口16、24、連通口27、通氣孔18、28的周緣部,安裝增強用的補片。
在用于安裝該氣囊10的保持器30的中央處,開設有充氣機安裝口32,在其周圍設置有螺栓插通孔34。
充氣機36基本呈圓柱形狀,在其筒軸方向的前端側的側周面上,設置有氣體噴出口36a。在該實施方式中,該氣體噴出口36a按照等間距沿充氣機36的周方向設置了4個。充氣機36按照從這些氣體噴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噴出氣體的方式構成。從該充氣機36的筒軸方向的途中部分(比該氣體噴出口36a的更偏后的后端側)的側周面,突設有充氣機固定用的凸緣38。在該凸緣38上,設置有螺栓插通孔40。該充氣機36的該前端側嵌裝于保持器30的充氣機安裝口32中。
在將氣囊10安裝于保持器30上時,通過壓環(huán)42,將后面板14和第2內面板22B的充氣機用開口16、24的周緣部壓進該保持器30的充氣機安裝口32的周緣部。嵌裝于該充氣機安裝口32的充氣機36的前端側通過該充氣機用開口16、24,插入第1室1的內部。設置于該充氣機36的前端側的氣體噴出口36a分別與第2內面板22B的各連通口27相對。
此時,將壓環(huán)42的柱頭螺栓44穿過螺栓插通孔26、20、34、40,在其前端緊固螺母46,由此,將第2內面板22B、氣囊10和充氣機36固定于保持器30上。另外,折疊氣囊10,按照覆蓋該氣囊10的折疊體的方式,將組件罩48安裝于保持器30上,由此,構成氣囊裝置。該氣囊裝置設置于汽車的方向盤(在圖1中,僅僅示出輪緣部50)處。
在車輛碰撞時等,充氣機36動作,將氣體噴出到氣囊10的內部。氣囊10因該氣體而膨脹,將組件罩48推開,在車室內展開,保護駕駛席乘員。
由于在該氣囊10中,將第1室1和第2室2連通的連通口27設置在設于該第1室1內部的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即,按照與該充氣機36中的與氣體噴出口36a相對的方式設置,故在充氣機36動作時,從該氣體噴出口36a朝向該連通口27,噴出氣體。因此,來自該充氣機36的氣體如圖1所示,通過該連通口27,還直接供向第2室2。由此,第2室2會盡早膨脹。
當乘員碰到已膨脹的氣囊10時,第1室1和第2室2的內部的氣體通過內通氣孔28或通氣孔18而流出,吸收沖擊。
上述實施方式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例,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比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第2內面板22B中,設有內通氣孔28,但是,也可在第1內面板22A中,設置內通氣孔28。另外,也可如圖3的氣囊10A那樣,在第1內面板22A和第2內面板22B這兩者中,設置內通氣孔28。另外,該氣囊10A的其它構成與上述圖1、圖2的氣囊10相同。
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分別設置4個氣體噴出口36a和連通口27,但是并不限于4個。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沿充氣機36的全部的氣體噴出口36a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方向,設置了連通口27,但是,也可僅僅沿一部分的氣體噴出口36a的氣體噴出口的延長方向,設置連通口27。另外,也可將一部分的連通口設置于偏離氣體噴出口36a的延長方向的位置,具有不與氣體噴出口36a相對的連通口。
該連通口27的形狀也可為圖示以外的形狀。另外,該連通口27的開口面積對應于第2室2的內容積等而選定,并不是特別限定的。各面板的形狀也可為圖示以外的形狀。
圖4為另一實施方式的氣囊10B和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圖5為沿圖4中的V-V線的剖視圖。
該氣囊10B也由構成外殼的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將內部分隔為中央的第1室1和其周圍的第2室的第1內面板22和第2內面板22C構成。在該實施方式中,該第2內面板22C包括與后面板14的充氣機用開口16的周緣部重合的圓環(huán)狀的中央部70、與從該中央部70的外周沿放射方向突出設置的4個帶狀部71。該帶狀部71按照等間距沿中央部70的周方向設置。在該中央部70的中心開口(充氣機用開口)72的周圍,設置有供壓環(huán)42的柱頭螺栓44插入的螺栓插通孔73。
此外,同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另一前面板12、后面板14和第1內面板22A也為圓形的面板。該前面板12和后面板14的周緣部彼此間通過接縫15縫合。第1內面板22A的內周緣部通過接縫23A,與該前面板12的中央部和周緣部之間的中間部縫合。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該第1內面板22A上,設有內通氣孔28。
第2內面板22C的中央部70呈與第1內面板22A同心狀設置,各帶狀部71的前端側通過接縫23C,與該第1內面板22A的外周部縫合。各帶狀部71的前端側按照等間隔沿該第1內面板22A的周方向設置。在該氣囊10B中,這些帶狀部71彼此之間的間隙成為了將第1室1和第2室2連通的連通部74。
該第2內面板22C的中央部70與后面板14的充氣機用開口16的周緣部重合,通過壓環(huán)42,固定于保持器30的充氣機安裝口32的周緣部上。另外,嵌裝于該充氣機安裝口32的充氣機36的前端側(氣體噴出部)通過各開口16、72,插入第1室1的內部。同樣在該實施方式中,按照等間隔在充氣機36的前端側的側周面形成4個氣體噴出口36a,這些氣體噴出口36a分別與各連通部74相對。
該氣囊10B和具有該氣囊10B的氣囊裝置的其它的結構與前述的圖1、圖2的實施方式相同,在圖4、圖5中,與圖1、圖2相同的標號表示同一部分。
同樣在該氣囊10B中,由于在將第1室1和第2室2連通的連通部74中相對著設置于第1室1內部的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口36a,故在充氣機36動作時,從該氣體噴出口36a向該連通部74,噴出氣體。由此,來自該充氣機36的氣體通過該連通部74,還直接供向第2室2。由此,第2室2會盡早膨脹。
在該氣囊裝置10B中,第2內面板22C由十字形的織布形成,其包括中央部70,與后面板14的充氣機用開口16的周緣部重合;和4個帶狀部71,從該中央部70,呈放射狀延伸,由此,與由圓形的織布形成的情況相比較,整體的面積較小。因此,可抑制制造面板時的織布的使用量,從而可降低材料成本,節(jié)省資源。
另外,帶狀部71的個數不限于4個,可根據充氣機的氣體噴出口的個數等而適當地選定。
在本發(fā)明中,第1內面板也可為圓形以外的形狀。圖6(a)為表示第1內面板的另一構成實例的俯視圖,圖6(b)為第1內面板和第2內面板的分解透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內面板22D由十字形的織布制作而成,其包括與前面板(圖示省略)連接的中央部80、與從該中央部80向四周延出的4個帶狀部81。在該織布中,各帶狀部81從根部向后面板(圖示省略)側折疊,并且鄰接的帶狀部81的側邊部彼此縫合,由此,如圖6(b)那樣,呈無底的袋狀。另外,標號82表示該縫合的接縫。該袋狀的第1內面板22D的內側的空間形成第1室。
在該實施方式中,如圖6(b)所示,在各帶狀部81的前端側緣部,縫合有第2內面板22C的各袋狀部71的前端側。該第2內面板22C與圖4、圖5的實施方式相同。
同樣該第1內面板22D也由十字形的織布形成,其包括中央部80、和從該中央部80向四周延出的4個帶狀部81,因此與由圓形的織布形成的情況相比較,整體的面積較小。因此,可抑制制作面板時的織布的使用量,從而可降低材料成本,節(jié)省資源。
此外,帶狀部的個數不限于4個,也可為3個,或5個以上。
在本發(fā)明中,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也可跨過第1內面板和第2內面板而形成。圖7為如此構成的第1內面板和第2內面板的分解透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內面板22E,包括中央部與前面板(圖示省略)連接的圓形的主體部83、和從該主體部83的外周沿放射方向突設的4個帶狀部84。該帶狀部84按照等間隔沿主體部83的周方向設置。圍繞主體部83的中央部的雙點劃線表示將該主體部83的中央部與前面板連接時的縫合預定線。在該主體部83的中央部和外周的中間附近,設置有內通氣孔28。
同樣在本實施方式中,第2內面板22C’,包括圓環(huán)形狀的中央部70,與后面板(圖示省略)的充氣機用開口的周緣部重合4個帶狀部71’,從該中央部70的外周沿放射方向突設。該帶狀部71’按照等間隔沿該中央部70的周方向設置。此外,本實施方式的該帶狀部71’的長度短于前述的圖4~圖6的實施方式中的帶狀部71。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1內面板22E的各帶狀部84和第2內面板22C’的各帶狀部71’通過縫合等方式連接,帶狀部71’、84的連接體彼此之間的間隙形成將第1室和第2室連通的連通部。
在本發(fā)明中,也可在第1室內部,設置導向部件,使來自充氣機的氣體導向連通部(口)。
圖8為表示導向部件的一個實例的氣囊裝置的剖視圖,圖9為該氣囊裝置的主要部分的分解透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氣囊10的第1室1的內部,設置有向該第1室1和第2室2的連通口27導入來自充氣機36A的氣體的導向部件60。此外,該氣囊10與前述的圖1、圖2的氣囊10相同。
同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充氣機36A的前端側的側周面,具有氣體噴出口36a,該前端側通過充氣機用開口16、24(圖9),設置于第1室1的內部。該充氣機36A也從該氣體噴出口36a,沿放射方向,噴出氣體。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該氣體噴出口36a和連通口27的相位相對氣囊的中心錯開,連通口27不位于來自氣體噴出口36a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該充氣機36A的其它構成與圖1、圖2的氣囊裝置的充氣機36相同。
導向部件60,包括基本呈環(huán)狀的圍壁部61,圍繞該充氣機36A的前端側的側周圍;頂棚部62,將該圍壁部61的前端側(乘員側)封閉;設置于該圍壁部61上的氣體流出口63;壓環(huán)64,沿環(huán)周設置于該周壁部61的后端部;和柱頭螺栓65,從該壓環(huán)64向后方突設。在由該圍壁部61和頂棚部62圍繞的空氣為接收來自充氣機36A的氣體的氣體接收室66。多個氣體流出口63按照等間隔沿圍壁部61的周方向設置,該氣體接收室66內部的氣體從這些氣體流出口63,沿放射方向流出。
該導向部件60,壓環(huán)64從第1室1的內側與第2內面板22B的充氣機用開口24的周緣部重合,同時柱頭螺栓65穿過該第2內面板22B、后面板14、保持器30和充氣機36A的凸緣38的各螺栓插通孔,將螺母46緊固于其前端,由此,與該第2內面板22B和后面板14以及充氣機36A一起固定于保持器30上。此時,充氣機36A的前端側通過保持器30、后面板14和第2內面板22B的各充氣機用開口,設置于氣體接收室66的內部。
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向部件60按照下述方式設置在氣囊10膨脹的狀態(tài)下,連通口27分別位于來自一部分的氣體流出口63的氣體流出方向的延長線上,第2內面板22B的面板部分位于在來自剩余的氣體流出口63的氣體流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導向部件60由金屬或耐熱性合成樹脂構成,但是,并不限于此。
該氣囊裝置的其它的結構與圖1、圖2的氣囊裝置相同。
在上述構成的氣囊裝置中,當在車輛碰撞時等充氣基36A動作時,氣體從該充氣機36A向導向部件60的氣體接收室66的內部噴出,接著,氣體從該氣體接收室66,通過各氣體流出口63,向氣囊10的第1室1的內部流出。此時,由于氣體從一部分的氣體流出口63向各連通口27流出,故該氣體通過各連通口27,也直接供向第2室2的內部。由此,第2室2會盡早膨脹。另外,由于從剩余的氣體流出口63流出的氣體與第2內面板22B的面板部分接觸,故主要留在第1室1的內部。由此,第1室1也會盡早膨脹。
在該氣囊裝置中,即使在無法將第1室1和第2室2的連通口27設置于來自充氣機36A的氣體噴出口36a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的情況下,仍可通過導向部件60,將來自該充氣機36A的氣體導向連通口27,還可將其直接送向第2室2。
圖10為表示導向部件的另一實例的氣囊裝置的剖視圖。
在本實施方式中,氣囊10C的第1室1的內部通過作為導向部件的分隔用內面板90,分隔為充氣機36A側的小室91和前面板12側的大室92。另外,除了設置該分隔用內面板90以外,該氣囊10C的其它方面的構成與圖1、圖2的氣囊10相同。
分隔用內面板90在本實施方式中,由圓形的織布形成,其在第2內面板22B的內側(第1室1的內部側),呈與第2內面板22B同心狀設置,周緣部通過接縫93,縫合于該第2內面板22B的內周側(充氣機用開口24側)和外周側的中間附近。另外,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按照較接近第2內面板22B的外周緣的方式,設置內通氣孔28,并且,在其內周側,設置通向第2室2的連通口27。分隔用內面板90的周緣部縫合于該內通氣孔28和連通口27之間的部分。
小室91為第1室1中的該分隔用內面板90和充氣機36之間,大室92為該分隔用內面板90和前面板12之間。連通口27與小室91相鄰,內通氣孔28與大室92相鄰。
在該分隔用內面板90中,設有用于使氣體從小室91向大室92流出的氣體流出口94。該氣體流出口94的形狀、設置、開口面積等對應于大室92的內部容積等而選定,不特別限制。
在具有上述構成的氣囊10C的氣囊裝置中,在車輛碰撞時,充氣機36進行噴出氣體的情況下,來自該充氣機36的氣體首先導入小室91,從該小室91,通過氣體流出口94和連通口27,分別分配供向大室92和第2室2。由此,大室92(第1室1)和第2室2均會盡早膨脹。
圖11為又一實施方式的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剖視圖,圖12為該氣囊和氣囊裝置的分解透視圖。
在該實施方式的氣囊10D中,通過約束帶部件100,連接了該氣囊10D的內部的第1內面板22A和構成該氣囊10D的乘員相對面的前面板12。
該約束帶部件100,在該實施方式中,具有底片部101,與第1內面板22A的中央部(在氣囊10D膨脹的狀態(tài)下,成為該第1內面板22A的乘員側端部的部分)縫合;和2根約束帶部102、102,從該底片部101延出并形成帶狀。如圖12所示,該底片部101由直徑小于第1內面板22A的圓形的織布構成,以呈同心狀配置于該第1內面板22A的乘員側,其外周緣部通過接縫23D連接在該第1內面板22A上。
該約束帶部102,其一端連接在該底片部101的外周緣部,另一端通過接縫103縫合在前面板12的中央部附近。在該實施方式中,如圖12所示,這些2根約束帶部102、102相互夾持底片部101的中心而以相反的位置關系配置。
但是,約束帶部件100的構成不限于此,例如,還可將約束帶部102設為1根或3根以上。約束帶部102也可為面板狀和筒狀。約束帶部102也可與底片部101分開設置。還可省略該底片部,將約束帶部102的上述一端直接連接到第1內面板22A。
該氣囊10D的其他構成與上述的圖4、圖5的氣囊10B相同,在圖11、圖12中,與圖4、圖5相同的標號表示同一部分。
該氣囊10D,通過約束帶部102,連接了第1內面板22A和前面板12,因此通過調節(jié)該約束帶102的長度,能極簡單地調節(jié)該氣囊10D的膨脹時的厚度。
此外,圖11、圖12的實施方式表示利用約束帶部件100連接第1內面板22A和前面板12的結構,但還可與此相同,在上述的其他實施方式中的第1內面板22A、22D或22E也通過約束帶部件與前面板12連接。但是,省略這些的連接結構的圖示。
上述實施方式均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實例,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各實施例。
在上述各實施方式中,都通過壓環(huán),將第2內面板中的充氣機用開口的周緣部壓靠于后面板的充氣機用開口的周緣部,但是,也可將該第2內面板的充氣機用開口的周緣部與后面板的充氣機用開口的周緣部縫合。通過如此形成,使這些充氣機用開口的周緣部相互補強。另外,與此不同,也可在各開口的周緣部,安裝補強用的補丁布。
權利要求
1.一種氣囊,借助于來自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而膨脹,包括配置于乘員側的前面板和配置于與乘員相反側的后面板,該前面板和后面板,其周緣部彼此連接,在該后面板的中央,設有氣體發(fā)生器用的開口,配置有將該氣囊內部分隔為中央的第1室和圍繞該第1室的第2室的內面板,在該內面板的中央,設有與該后面板的開口大致同心狀配置的開口,該內面板的前端側周緣部與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緣部之間的中間部連接,其特征在于,該內面板由前面板側的第1內面板和后面板側的第2內面板構成,該第1內面板的后端部與第2內面板的前端部連接,在該第2內面板上,設有連通該第1室和第2室的連通部,該連通部在該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配置于所述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囊,其中,在所述后面板上設有通氣孔,在該內面板上設有連通該第1室和第2室的內通氣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氣囊,其中,所述第1內面板通過約束帶部件與所述前面板連接。
4.一種氣囊裝置,包括氣囊、和具有氣體噴出口的氣體發(fā)生器,該氣體發(fā)生器,至少其前端側配置于氣囊內部,并且所述氣體噴出口配置于該氣囊內部,其特征在于,該氣囊為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氣囊,在該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所述連通部配置于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噴出口的氣體噴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5.一種氣囊裝置,包括氣囊、和具有氣體噴出口的氣體發(fā)生器,該氣體發(fā)生器,至少其前端側配置于氣囊內部,并且所述氣體噴出口配置于該氣囊內部,該氣囊包括配置于乘員側的前面板和配置于與乘員相反側的后面板,該前面板和后面板,其周緣部彼此連接,在該后面板的中央,設有氣體發(fā)生器用的開口,配置有將該氣囊內部分隔為中央的第1室與圍繞該第1室的第2室的內面板,在該內面板的中央,設有與該后面板的開口大致同心狀配置的開口,該內面板的前端側周緣部與該前面板的中央部和周緣部之間的中間部連接,其特征在于,在該內面板上,設有連通該第1室和第2室的連通部,在該第1室內,設有將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導向到該連通部的導向部件。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囊裝置,其中,該導向部件,包括氣體接收室,接收來自該氣體發(fā)生器的氣體;和氣體流出口,使該氣體接收室內的氣體流到第1室內,所述連通部在氣囊膨脹的狀態(tài)下,配置于來自該氣體流出口的氣體流出方向的延長線上。
7.根據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氣囊裝置,其中,所述氣囊和氣體發(fā)生器安裝于保持器上,所述導向部件圍繞該氣體發(fā)生器的前端側,通過和該氣體發(fā)生器共同的安裝部件,安裝于該保持器上。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氣囊裝置,其中,該導向部件為將該第1室內部分隔為氣體發(fā)生器側的小室和前面板側的大室的分隔用內面板,在該分隔用內面板上,設有使氣體從該小室流向大室的流出部,所述連通部與該小室相鄰。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氣囊裝置,其中,該分隔用內面板與所述第2內面板連接。
10.根據權利要求5至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氣囊裝置,其中,在所述后面板上,設有通氣孔,在該內面板上,設有連通該第1室和第2室的內通氣孔。
11.根據權利要求5至10中的任一項所述的氣囊裝置,其中,所述第1內面板通過約束帶部件與所述前面板連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在分隔為設置有充氣機的第1室和圍繞該第1室的第2室的氣囊中,盡早實現該第2室的膨脹,同時容易進行調節(jié)氣囊的膨脹時的形狀和厚度的設計。在氣囊(10)的內部,設置有第1和第2內面板(22A,22B),將該氣囊(10)的內部分隔為第1室(1)和圍繞該第1室(1)的第2室。在第2內面板(22B)上,設置有將第1室(1)和第2室(2)連通的連通口(27)。第1內面板(22A)的內周緣通過接縫(23A)與前面板(12)連接,內面板(22A,22B)的外周緣彼此之間通過接縫(23B)連接,第2內面板(22B)的內周緣部通過壓環(huán)(42),與保持器(30)連接。來自充氣機(36)的氣體噴出口(36a)的噴出氣體通過連通口(27),直接供給到第2室(2)。
文檔編號B60R21/16GK1666910SQ20051005449
公開日2005年9月14日 申請日期2005年3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3月8日
發(fā)明者安部和宏 申請人:高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