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粉末冶金技術,尤其是一種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碳氮化鈦(TiCN)具有高強度、高硬度、耐高溫、耐酸堿、耐磨損、低逸出功以及良好的導電、導熱性等一系列優(yōu)點,因此常用來制備碳氮化鈦基硬質合金。廣泛應用于金屬陶瓷、機械加工,冶金礦產(chǎn),航天航空,微電子等領域。
目前,制備碳氮化鈦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幾種:
(1)TiC和TiN的高溫擴散
Ti+1/2N2→TiN
xTiC+(1-x)TiN→TiCxN1-x
TiCN合金化粉末的傳統(tǒng)制備方法通常是由一定量的TiN和TiC粉末均勻混合于1700-1800°C熱壓固溶或于Ar氣氛中在更高的溫度下固溶而得。該法存在能耗高,難以獲得高純粉末以及N/C比不易準確控制等不足。
(2)高溫氮化法
(1-x)Ti+xTiC+(1-x)1/2N2→TiCxN1-x
該法是以TiC粉末與金屬Ti粉為原料,球磨混合后在高溫(1700~1800°C)和N2氣氛下進行氮化處理的一種方法,該法由于反應溫度高,保溫時間長,因此生產(chǎn)效率低,能耗大,生產(chǎn)成本高。
(3)傳統(tǒng)TiO2碳熱氮化法
2TiO2+2(3-x)C+xN2→2TiC1-xNx+4CO
該法以TiO2為原料,在有碳質還原劑石墨(或TiC)存在時,與N2反應生成TiCxN1-x,合成溫度為1400~1800°C,反應時間為2h左右。該方法簡單,成本低,但是產(chǎn)物艱難達到納米級,且粒度分布極其不均勻。
(4)氨基還原法
TiCl4+H2NCH2CH2NH2+CCl4→絡合物→TiCN+C
化學熱解法制備TiCN的化學反應式如上,該方法盡管耗能較少,但存在工序較繁瑣、產(chǎn)物的雜質較多等缺點。
(5)疊氮基還原法
TiCl4 + CCl4 + 8NaN3 →TiCN + 8NaCl +23/2 N2
以TiCl4、NaN3為原料,其中CCl4可以用CaCl2替代。該方法得到TiCN具有純度高、生成反應溫度低等優(yōu)點。然而,其生產(chǎn)要求苛刻,要求分析純度等級原料,制備環(huán)境要求高,制備成本高。
(6)溶膠凝膠法
80年代開始,溶膠凝膠法制備TiCN粉末的方法備受關注,如中國發(fā)明專利CN 103395755B采用鈦酸四丁酯和酚醛樹脂分別為鈦源和碳源,生成溶膠凝膠前驅體,在氮氣氛或氨分解氣氛保護下加熱至1300~2000°C,保溫1~2小時進行碳熱還原和氮化,可制得TiCN粉體。但是該反應過程復雜,難以控制粉末純度、C/N比和粒末粒度。
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CN 104628385 A公開了一種含硼的納米碳氮化鈦固溶體粉末及其制備方法,其將配備的原料配制成混合溶液并干燥,得到前驅體混合粉末;將前驅體混合粉末煅燒;將煅燒后的粉末料碳熱還原、固溶;最后還需將合成的粉末料純化,制備周期很長,且產(chǎn)物中引入了其他元素。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制備方法。
本發(fā)明的關鍵點是利用溶膠凝膠技術與高溫滲氮反應相結合的方法,工藝簡單,粉末成份和粒度可控,可以替代傳統(tǒng)碳熱氮化法及其他大分子溶膠凝膠法,獲得納米級粒度的穩(wěn)定均勻TiCN粉末。
本發(fā)明所述的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制備方法中,偏鈦酸與去離子水混合后發(fā)生水解,不需要使用催化劑;偏鈦酸與去離子水的投料質量比為1:18-25,保證水解反應的完全。
本發(fā)明所述的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制備方法中,為了獲得膠狀物A,采用恒溫加熱并攪拌,將水分多次加入的原因是為了使活性碳粉末更充分地分散,并與偏鈦酸反應,生成前驅體更加完全,有助于滲氮反應進行,其反應原理如下:
TiO(OH)2+xC→Ti-C前驅體
Ti-C前驅體 +N2→TiCN
本發(fā)明的優(yōu)勢在于產(chǎn)物成分和粒度可控,其控制要素也是本文發(fā)明的關鍵點。具體的,產(chǎn)物成份控制方面,主要取決于2點:①活性碳粉與偏鈦酸在凝膠反應時是否混合充分,水添加時應控制少量多次;如果水一次性過多,將使得恒溫加熱過程延長,靜置過久容易分層,會使得生成前驅體的反應不夠完全②要控制滲氮反應,應注意氮氣的流量,穩(wěn)定在0.2-0.8L/min,過低的氮氣流量,易造成滲氮反應不完全等不良影響。
在粒度控制方面,主要涉及的因素有:①初始原料應足夠細,較細的偏鈦酸粉末和活性炭粉末可增大反應表面積,降低凝膠過程反應勢,促進反應的發(fā)生;混料過程應少量多次添加去離子水,防止靜置分層。②制備的納米粉末,由于顆粒太小,在滲氮反應時可能發(fā)生團簇,故應妥善控制滲氮時間,在升溫至1400℃-1800℃后,保溫0.5-2h為宜。
具體方案如下:
一種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1)取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去離子水混合,攪拌均勻;
(2)之后恒溫加熱并攪拌至溶液呈糊狀,再次加入去離子水,恒溫加熱并攪拌使之重新糊化,重復此步驟三或四次后,得到膠狀物A;
(3)將所得的膠狀物A干燥至恒重量后取出,得到前驅體B;
(4)將所得的前驅體B于真空碳管爐煅燒,通入N2以5-20℃/min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200℃-1800℃后,保溫0.5-2h,冷卻得到納米碳氮化鈦粉末。
進一步的,所述的步驟(1)中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去離子水的投料質量比為1:(2-6):(18-25)。
進一步的,所述的步驟(1)和步驟(2)中攪拌的方式為,使用磁力攪拌器,轉速為1000-1500r/min。
進一步的,所述的步驟(2)中恒溫加熱的溫度40-80℃。
進一步的,所述的步驟(3)中干燥的溫度為100-150℃。
進一步的,所述的步驟(4)中N2的流速為0.3-0.8L/min。
進一步的,所述的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粒徑為100-300nm。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以偏鈦酸和活性炭粉末為原料,以水解溶膠為前驅體,顆粒更容易分散,制備的粉末更加細化;本發(fā)明所述的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制備方法降低滲氮反應溫度,節(jié)能環(huán)保;過程中無需使用氫氣等易燃氣體,工藝安全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3提供的X射線衍射圖譜;
圖2a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的STEM明場圖像;
圖2b是本發(fā)明實施例1提供的STEM暗場圖像。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作進一步闡述。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技術或條件者,按照本領域內的文獻所描述的技術或條件或者按照產(chǎn)品說明書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chǎn)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購獲得的常規(guī)產(chǎn)品。
實施例1
取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和去離子水混合,三者的質量比為1:4:20,其中去離子水分多次加入,邊混合邊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轉速為1000r/min。之后恒溫加熱并攪拌至溶液呈糊狀,加熱溫度為40℃,再次加入去離子水,恒溫40℃加熱并攪拌使之重新糊化,重復此步驟三或四次后,得到膠狀物A;將所得的膠狀物A干燥至恒重量后取出,干燥溫度為100℃,得到前驅體B;將所得的前驅體B于真空碳管爐煅燒,通入N2以0.5L/min的流速和10℃/min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550℃后,保溫1h,冷卻得到納米碳氮化鈦粉末。
對所得到的納米碳氮化鈦粉末進行XRD測試,結果如圖1,從圖可見,粉末均為TiCN相。TiCN結構是面心立方結構,其基本結構與TiN相同,由于原子半徑較大的C原子置換了N原子位置,TiCN晶格常數(shù)較大,衍射峰比TiN朝低角度偏移,其X射線衍射峰位置位于TiC與TiN標準峰位置之間。
采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STEM)對納米碳氮化鈦粉末的形貌進行表征,從圖2a和圖2b可以看出,所制得的粉末粒度均一,約為100~300 nm。
實施例2
取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和去離子水混合,三者的質量比為1:5:18,其中去離子水分多次加入,邊混合邊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轉速為1500r/min。之后恒溫加熱并攪拌至溶液呈糊狀,加熱溫度為80℃,再次加入去離子水,恒溫80℃加熱并攪拌使之重新糊化,重復此步驟三或四次后,得到膠狀物A;將所得的膠狀物A干燥至恒重量后取出,干燥溫度為150℃,得到前驅體B;將所得的前驅體B于真空碳管爐煅燒,通入N2以0.8L/min的流速和15℃/min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580℃后,保溫0.5h,冷卻得到納米碳氮化鈦粉末,所制得的粉末粒度均一,其XRD測試圖見圖1,粉末粒徑約為100~300 nm。
實施例3
取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和去離子水混合,三者的質量比為1: 3.5:25,其中去離子水分多次加入,邊混合邊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轉速為1200r/min。之后恒溫加熱并攪拌至溶液呈糊狀,加熱溫度為60℃,再次加入去離子水,恒溫60℃加熱并攪拌使之重新糊化,重復此步驟三或四次后,得到膠狀物A;將所得的膠狀物A干燥至恒重量后取出,干燥溫度為120℃,得到前驅體B;將所得的前驅體B于真空碳管爐煅燒,通入N2以0.8L/min的流速和20℃/min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600℃后,保溫2h,冷卻得到納米碳氮化鈦粉末,所制得的粉末粒度均一,其XRD測試圖見圖1,粉末粒徑約為100~300 nm。
實施例4
取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和去離子水混合,三者的質量比為1: 3.5:25,其中去離子水分多次加入,邊混合邊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轉速為1200r/min。之后恒溫加熱并攪拌至溶液呈糊狀,加熱溫度為60℃,再次加入去離子水,恒溫60℃加熱并攪拌使之重新糊化,重復此步驟三或四次后,得到膠狀物A;將所得的膠狀物A干燥至恒重量后取出,干燥溫度為120℃,得到前驅體B;將所得的前驅體B于真空碳管爐煅燒,通入N2以0.8L/min的流速和20℃/min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400℃后,保溫2h,冷卻得到納米碳氮化鈦粉末,所制得的粉末粒度均一,粉末粒徑約為100~300 nm。
實施例5
取偏鈦酸、活性炭粉末和去離子水混合,三者的質量比為1: 3.5:25,其中去離子水分多次加入,邊混合邊使用磁力攪拌器攪拌,轉速為1200r/min。之后恒溫加熱并攪拌至溶液呈糊狀,加熱溫度為60℃,再次加入去離子水,恒溫60℃加熱并攪拌使之重新糊化,重復此步驟三或四次后,得到膠狀物A;將所得的膠狀物A干燥至恒重量后取出,干燥溫度為120℃,得到前驅體B;將所得的前驅體B于真空碳管爐煅燒,通入N2以0.8L/min的流速和20℃/min的升溫速度升溫至1800℃后,保溫0.5h,冷卻得到納米碳氮化鈦粉末,所制得的粉末粒度均一,粉末粒徑約為100~300 nm。
盡管上面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實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可以對上述實施例進行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