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屬于棒材生產(chǎn)設備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鋼鐵企業(yè)在進行鋼材生產(chǎn)時,為了能夠滿足后道工序的要求,需對軋制出的圓棒端部進行倒棱,以清除棒材端部的飛邊、毛刺等缺陷,提高產(chǎn)品的外觀、質(zhì)量及實用價值。倒棱裝置的設計對棒材的倒棱速度、生產(chǎn)效率和質(zhì)量都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鋼廠大多采用砂輪倒棱機對棒材端部進行倒棱作業(yè),但是現(xiàn)有的砂輪倒棱機大多是單工位作業(yè),生產(chǎn)效率較低,隨著鋼廠對產(chǎn)能要求的日益提高,現(xiàn)有的砂輪倒棱機已經(jīng)越來越難以滿足生產(chǎn)的需求。
另外,現(xiàn)有的砂輪倒棱機在對棒材端部進行倒棱后,棒材端部不可避免的會存在部分熔渣(倒棱渣、磨削瘤),從而對后道的生產(chǎn)工藝產(chǎn)生影響。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提供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它能夠大大提高倒棱機的工作效率,從而能滿足日益提高的生產(chǎn)需求。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它包括進料臺、撥料裝置、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第一倒棱裝置、橫向輸送裝置、第二軸向輸送裝置、第二倒棱裝置和收集裝置,所述撥料裝置包括進料臺架、撥料臂和擋料臂,所述撥料臂一端鉸接于進料臺架頂部,所述進料臺架底部鉸接有第一油缸和第二油缸,所述擋料臂下端與第一油缸活塞桿端相鉸接,所述擋料臂中部與進料臺架中部相鉸接,所述第二油缸活塞桿端與撥料臂中部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第一倒棱裝置、橫向輸送裝置、第二軸向輸送裝置和第二倒棱裝置均采用多工位輥道布置。
所述撥料臂上設置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后側設置有多個第二卡槽,所述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均包括一前導料面和一后擋料面,所述第一軸向輸送裝置前側設置有導料架,所述第一卡槽的前導料面位置與進料臺的下料口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一卡槽的后擋料面位置與導料架的位置相對應,每個第一卡槽的前導料面位置均與第一軸向輸送裝置上其前一工位的輥道位置相對應,每個第一卡槽的后擋料面位置均與第一軸向輸送裝置上其相應工位的輥道位置相對應。
所述第一倒棱裝置和第二倒棱裝置還包括倒棱機構,所述倒棱機構包括擺動軸,所述擺動軸外套裝有空心軸,所述空心軸上設置有轉臂,所述轉臂后側設置有電機支座,所述電機支座上設置有第一電機,所述轉臂前側設置有主軸,所述電機輸出端與主軸之間通過第一皮帶相連接,所述主軸上平行設置有多個砂輪。
所述多個砂輪的位置與第一倒棱裝置和第二倒棱裝置的多個輥道位置相對應。
所述第一倒棱裝置和第二倒棱裝置后側均設置有端面去毛刺裝置。
所述端面去毛刺裝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沿豎直方向設置左右兩個導向座,所述左右兩個導向座之間設置有升降油缸,所述升降油缸頂部設置有支撐板,所述支撐板底部設置有左右兩個導向桿,所述導向桿插裝于導向座內(nèi),所述支撐板上設置有前后兩個軸承座,所述前后兩個軸承座之間設置有轉軸,所述轉軸一側設置有第二電機,所述第二電機輸出端與轉軸一端之間通過第二皮帶相連接,所述轉軸上設置有砂布輪。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
本發(fā)明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它在原有的單工位砂輪倒棱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在基本不增加設備成本的情況下使得倒棱機能夠實現(xiàn)多工位同時工作,大大提高了倒棱機的生產(chǎn)效率;同時增設了端面去毛刺機構,能夠將棒材倒棱后產(chǎn)生的熔渣去除,大大提高了倒棱質(zhì)量,避免了熔渣對后道生產(chǎn)工藝產(chǎn)生影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撥料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第一倒棱裝置和第二倒棱裝置的倒棱機構的示意圖。
圖4為圖3的主視圖。
圖5為本發(fā)明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的端面去毛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的左視圖。
其中:
進料臺1
撥料裝置2
進料臺架2.1
撥料臂2.2
擋料臂2.3
第一油缸2.4
第二油缸2.5
第一卡槽2.6
第二卡槽2.7
導料架2.8
第一軸向輸送裝置3
第一倒棱裝置4
擺動軸4.1
空心軸4.2
轉臂4.3
電機支座4.4
第一電機4.5
主軸4.6
第一皮帶4.7
砂輪4.8
橫向輸送裝置5
第二軸向輸送裝置6
第二倒棱裝置7
收集裝置8
底座9
導向座10
升降油缸11
支撐板12
導向桿13
轉軸14
第二電機15
第二皮帶16
砂布輪17
軸承座1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圖6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一種多工位砂輪倒棱機,它包括進料臺1、撥料裝置2、第一軸向輸送裝置3、第一倒棱裝置4、橫向輸送裝置5、第二軸向輸送裝置6、第二倒棱裝置7和收集裝置8,所述撥料裝置2包括進料臺架2.1、撥料臂2.2和擋料臂2.3,所述撥料臂2.2一端鉸接于進料臺架2.1頂部,所述進料臺架2.1底部鉸接有第一油缸2.4和第二油缸2.5,所述第一油缸2.4位于第二油缸2.5前側,所述所述擋料臂2.3與進料臺架2.1的鉸接點位于撥料臂2.2與進料臺架2.1的鉸接點的后側,所述擋料臂2.3下端與第一油缸2.4活塞桿端相鉸接,所述擋料臂2.3中部與進料臺架2.1中部相鉸接,所述第二油缸2.5活塞桿端與撥料臂2.2中部固定連接;
所述第一軸向輸送裝置3、第一倒棱裝置4、橫向輸送裝置5、第二軸向輸送裝置6和第二倒棱裝置7均采用多工位輥道布置;
所述撥料臂2.2上設置有第一卡槽2.6,所述第一卡槽2.6后側設置有多個第二卡槽2.7,所述第一卡槽2.6和第二卡槽2.7均包括一前導料面和一后擋料面,所述第一軸向輸送裝置3前側設置有導料架2.7,所述第一卡槽2.6的前導料面位置與進料臺1的下料口位置相對應,所述第一卡槽2.6的后擋料面位置與導料架2.8的位置相對應,每個第一卡槽2.7的前導料面位置均與第一軸向輸送裝置3上其前一工位的輥道位置相對應,每個第一卡槽2.7的后擋料面位置均與第一軸向輸送裝置3上其相應工位的輥道位置相對應;
所述第一倒棱裝置4和第二倒棱裝置7還包括倒棱機構,所述倒棱機構包括擺動軸4.1,所述擺動軸4.1外套裝有空心軸4.2,所述空心軸4.2上設置有轉臂4.3,所述轉臂4.3后側設置有電機支座4.4,所述電機支座4.4上設置有第一電機4.5,所述轉臂4.3前側設置有主軸4.6,所述電機4.5輸出端與主軸4.6之間通過第一皮帶4.7相連接,所述主軸4.6上平行設置有多個砂輪4.8;
所述第一倒棱裝置4和第二倒棱裝置7后側均設置有端面去毛刺裝置,所述端面去毛刺裝置包括底座9,所述底座9上沿豎直方向設置左右兩個導向座10,所述左右兩個導向座10之間設置有升降油缸11,所述升降油缸11頂部設置有支撐板12,所述支撐板12底部設置有左右兩個導向桿13,所述導向桿13插裝于導向座10內(nèi),所述支撐板12上設置有前后兩個軸承座18,所述前后兩個軸承座18之間設置有轉軸14,所述轉軸14一側設置有第二電機15,所述第二電機15輸出端與轉軸14一端之間通過第二皮帶16相連接,所述轉軸14上設置有砂布輪17。
工作原理:
棒材從進料臺依次向后輸送,撥料裝置的擋料臂向下轉動讓開進料臺的下料口,第一根棒材從進料臺下料口滑落,沿撥料臂第一卡槽的前導料面滑至第一卡槽的后擋料面,此時撥料臂向上轉動將第一根棒料抬起至導料架處,此時撥料臂向下轉動,第一根棒料沿導料架滑落至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的第一工位輥道處,此時擋料臂讓開下料口使第二根棒料滑落至撥料臂的第一卡槽內(nèi);然后撥料臂再向上抬起至導料架處,在抬起過程中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的第一工位輥道處的第一根棒料沿第二卡槽的前導料面滑至第二卡槽的擋料面處;然后撥料臂再次向下轉動,此時第一根棒料落入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的第二工位輥道,第二根棒料沿導料架落入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的第一工位輥道,重復上述動作,將多根棒料依次放入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的多個工位輥道上;
此后多工位的第一軸向輸送裝置、第一倒棱裝置、橫向輸送裝置、第二軸向輸送裝置和第二倒棱裝置依次工作,從而完成多個工位棒材的同時倒棱,大大提高了倒棱效率。
除上述實施例外,本發(fā)明還包括有其他實施方式,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方式形成的技術方案,均應落入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