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輛頂蓋軟模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
背景技術:
目前,在車輛頂蓋類零件樣車生產(chǎn)中,通常包含5個工序,OP10(第1工序)拉延→OP20(第2工序)激光切割→OP30(第3工序)整形→OP40(第4工序)上翻邊→OP50(第5工序)精確激光切割,得到的車輛頂蓋1a如圖1所示。其中,圖2至圖4分別為車輛頂蓋工序件的后段2a經(jīng)OP10拉延后、OP30整形后及OP40上翻邊后的斷面圖。
現(xiàn)有技術中,OP30整形工序所用的模具主要工作內容是對頂蓋工序件的后段2a的側整形,OP40上翻邊工序中的頂蓋工序件的后段2a的上翻邊則需要更換另一套模具來完成。
可見,現(xiàn)有的OP30整形工序所用模具不能適用于OP40上翻邊工序。由此,OP30整形工序及OP40上翻邊工序需要兩套模具實現(xiàn),生產(chǎn)效率低、生產(chǎn)周期長及模具成本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整形工序及上翻邊工序需要兩套模具實現(xiàn),導致生產(chǎn)效率低、生產(chǎn)周期長及模具成本高的缺陷,提供一種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
包括上模座及下模座,所述上模座的一側設置有上模壓料板及側整形斜楔,所述側整形斜楔上設置有側整形上模鑲塊,所述下模座的一側設置有下模鑲塊、側整形下模鑲塊及上翻邊鑲塊,所述上模壓料板與下模鑲塊在模具壓合方向相對設置,所述側整形上模鑲塊與側整形下模鑲塊及上翻邊鑲塊在模具壓合方向相對設置,所述上翻邊鑲塊活動裝配在所述下模座上且可沿模具壓合方向上下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側整形上模鑲塊包括與所述側整形下模鑲塊相對設置的側整形部及與所述上翻邊鑲塊相對設置的上翻邊部。
進一步地,所述上翻邊鑲塊在初始狀態(tài)下與所述上翻邊部脫離。
進一步地,所述側整形斜楔上設置有斜楔導滑板,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導滑面,所述斜楔導滑板在模具壓合過程中沿所述導滑面滑動。
進一步地,所述導滑面相對于模具壓合方向傾斜設置,所述導滑面的下邊緣相對于其上邊緣更靠近所述上翻邊鑲塊,所述斜楔導滑板的外側表面與所述導滑面平行。
進一步地,所述側整形下模鑲塊位于所述下模鑲塊及上翻邊鑲塊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下模座上設置有頂桿孔,所述頂桿孔內滑動設置有一頂桿,所述頂桿的上端抵住上翻邊鑲塊,所述頂桿沿模具壓合方向移動能夠推動上翻邊鑲塊相對下模座沿模具壓合方向上下移動。
進一步地,所述下模座安裝在壓機的下工作臺上,壓機的下工作臺內設置有驅動所述頂桿沿模具壓合方向移動的氣動元件或液壓元件。
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工作時,頂蓋工序件放置在上模座與下模座之間,當壓機閉合時,上模座帶動側整形斜楔和側整形上模鑲塊垂直向下運動,當上模座及下模座完全閉合后,側整形上模鑲塊與側整形下模鑲塊分別作用在頂蓋工序件后段需整形部位的上下兩側,完成頂蓋工序件后段的側整形工序;側整形完成之后,可通過壓機的下工作臺內設置的氣動元 件或液壓元件驅動頂桿向上頂出,推動上翻邊鑲塊向上移動,直到上翻邊鑲塊將頂蓋工序件后段需上翻邊部位壓緊在側整形上模鑲塊上,完成上翻邊工序??梢姡撥囕v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能夠實現(xiàn)側整形及上翻邊工序,由此在一套模具中實現(xiàn)了整形工序及上翻邊工序,能夠提高生產(chǎn)效率、縮短生產(chǎn)周期及降低模具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車輛頂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車輛頂蓋工序件經(jīng)OP10拉延后沿圖1中A-A方向的斷面圖;
圖3是車輛頂蓋工序件經(jīng)OP30整形后沿圖1中A-A方向的斷面圖;
圖4是車輛頂蓋工序件經(jīng)OP40上翻邊后沿圖1中A-A方向的斷面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其上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其下模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其側整形斜楔與下模的位置示意圖。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1、上模座;2、下模座;21、導滑面;3、上模壓料板;4、側整形斜楔;41、斜楔導滑板;5、側整形上模鑲塊;51、側整形部;52、上翻邊部;6、下模鑲塊;7、側整形下模鑲塊;8、上翻邊鑲塊;9、頂桿。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5-7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包括上模座1及下模座2,所述上模座1的一側設置有上模壓料板3及側整形斜楔4,所述側整形斜楔4上設置有側整形上模鑲塊5,所述下模座2的一側設置有下模鑲塊6、側整形下模鑲塊7及上翻邊鑲塊8,所述側整形下模鑲塊7位于所述下模鑲塊6及上翻邊鑲塊8之間。所述上模壓料板3與下模鑲塊6在模具壓合方向相對設置,所述側整形上模鑲塊5與側整形下模鑲塊7及上翻邊鑲塊8在模具壓合方向相對設置,所述下模座2上設置有頂桿孔(圖中未標示),所述頂桿孔內滑動設置有一頂桿9,所述頂桿9的上端抵住上翻邊鑲塊8,所述上翻邊鑲塊8活動裝配在所述下模座2上。
本實施例中,上模座1、上模壓料板3、側整形斜楔4及側整形上模鑲塊5位于上模,下模座2、下模鑲塊6、側整形下模鑲塊7、上翻邊鑲塊8及頂桿9位于下模。上、下模分別安裝在壓機的上、下工作臺上,壓機能夠帶動上模上下移動。
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模座2固定在壓機的下工作臺(圖中未示出)上,壓機的下工作臺內設置有驅動所述頂桿9沿模具壓合方向移動的氣動元件或液壓元件,頂桿9沿模具壓合方向移動能夠推動上翻邊鑲塊8相對下模座2沿模具壓合方向上下移動。
如圖7所示,所述側整形上模鑲塊5包括與所述側整形下模鑲塊7相對設置的側整形部51及與所述上翻邊鑲塊8相對設置的上翻邊部52。所述上翻邊鑲塊8在初始狀態(tài)下(未進行上翻邊工序之前)與所述上翻邊部52脫離。
如圖5-7所示,所述側整形斜楔4上設置有斜楔導滑板41,所述下模座2上設置有導滑面21,所述斜楔導滑板41在模具壓合過程中沿所述導滑面21滑動。所述導滑面21相對于模具壓合方向傾斜設置,所述導滑面21的下邊緣相對于其上邊緣更靠近所述上翻邊鑲塊8,所述斜楔導滑板41的外側表面與所述導滑面21平行。上述的斜楔導滑板41與導滑面21的滑動配合使得上模與下模接觸之后,側整形上模鑲塊5相對下模的運動為斜向下,使得側整形上模鑲塊5 斜向下移動至與側整形下模鑲塊7配合,側整形工作完成。
如圖5所示,斜楔導滑板41有四塊,四塊斜楔導滑板41在側整形斜楔4的一個側表面上等間隔設置。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其工作原理如下:
將拉延后的頂蓋工序件進行激光預切邊后,放置在上模座1與下模座2之間,當壓機閉合時,上模座1帶動側整形斜楔4和側整形上模鑲塊5垂直向下運動,當側整形斜楔4上的斜楔導滑板41接觸到下模座2的導滑面2時,導滑面21開始對斜楔導滑板41起到導向作用,上模座1繼續(xù)向下運動時,由于導滑面21對斜楔導滑板41的導向作用,側整形上模鑲塊5相對下模的運動為斜向下,使得側整形上模鑲塊5斜向下移動至與側整形下模鑲塊7配合,當上模座1及下模座2完全閉合后,側整形上模鑲塊5與側整形下模鑲塊7分別作用在頂蓋工序件后段需整形部位的上下兩側,完成頂蓋工序件后段的側整形工序。
頂蓋工序件后段的側整形完成之后,可通過壓機下工作臺內的氣動元件或液壓元件驅動頂桿9向上頂出,推動上翻邊鑲塊8向上移動,直到上翻邊鑲塊8將頂蓋工序件后段需上翻邊部位壓緊在側整形上模鑲塊5上,完成上翻邊工序。
最后,壓機打開,帶動上模座1向上運動,側翻邊斜楔4回退復位,頂桿9回退,上翻邊鑲塊8落下,即可取出頂蓋工序件。
該車輛頂蓋整形及上翻邊模具能夠實現(xiàn)側整形及上翻邊工序,由此在一套模具中實現(xiàn)了整形工序及上翻邊工序,能夠提高生產(chǎn)效率、縮短生產(chǎn)周期及降低模具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