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液晶模組
技術領域:
,具體涉及一種液晶模組用的多層光學膜。
背景技術:
:液晶顯示技術是平板顯示的主流技術,液晶顯示器廣泛應用于手機、平板電腦、顯示器、電視機等顯示設備上。為保證液晶模組的畫面品味,必須在背光模組中使用多張光學膜,如棱鏡膜、擴散膜、微透鏡膜等。隨著液晶模組超清、薄型化設計的需求,對光學膜片設計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普遍做法是通過粘合劑將諸如棱鏡膜、擴散膜、微透鏡膜貼合在一起成為一張光學復合膜,具體為通過將棱鏡的尖角刺入到粘合劑中來達到貼合的目的。但貼合成的膜片在后續(xù)裁切、組裝、使用時由于粘合強度不高而會產(chǎn)生剝離、分層等問題,造成膜片裁切良率偏低,液晶模組畫面出現(xiàn)不良,模組組裝良率低。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中光學復合膜片在后續(xù)裁切、組裝、使用時由于粘合強度不高而會產(chǎn)生剝離、分層等問題,提供一種液晶模組用的多層光學膜。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多層光學膜,多層光學膜的構造包括:第一層光學膜,所述第一層光學膜為棱鏡膜,所述棱鏡膜由基膜層、背面涂層和棱鏡結構層組成;第二層光學膜,所述第二層光學膜為棱鏡膜、擴散膜或微透鏡膜;所述第二層光學膜涂布有粘合劑層,通過粘合劑層將第一層光學膜與第二層光學膜粘合在一起。上述第一層光學膜為棱鏡膜,所述棱鏡膜的基膜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簡稱PET),其厚度為38~300μm;棱鏡膜的微棱鏡結構頂角部分選自圓角、平角或粗糙平角中的一種。第一層光學膜的微棱鏡正面結構兩側邊夾角為80~100°,棱鏡循環(huán)間距為30~100μm。第一層光學膜棱鏡膜背面涂層厚度為2~8μm,霧度5%~60%,背面霧面采用擴散粒子涂布或沒有擴散粒子的粗糙面涂布兩種方式。上述第一層光學膜的微棱鏡結構圓角為在棱鏡的頂端為一定半徑的圓弧,圓弧的半徑范圍為1~30μm。上述第一層光學膜的微棱鏡結構平角是在棱鏡的頂端為一定寬度的平臺,即整體的微棱鏡結構側面可視為一梯形結構,平臺寬度≤10μm;上述第一層光學膜的粗糙平角是在平角的平臺表面做出高低不平的粗糙結構,平臺寬度≤10μm,粗糙結構深度0.1~3μm.上述第二層光學膜的正面為棱鏡膜、擴散膜或微透鏡膜相應的結構面層,背面為粘合劑層。第二層光學膜所述棱鏡膜正面微棱鏡結構兩側邊夾角為80~100°,棱鏡循環(huán)間距為10~100μm,基膜選用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厚度為38~300μm。所述第二層光學膜棱鏡膜的棱鏡走向方向與第一層光學膜棱鏡膜的棱鏡走向的方向呈45°~135°的夾角,優(yōu)選為90°。第二層光學膜為擴散膜,所述擴散膜的基膜層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基膜層厚度為38~300μm;所述擴散膜正面結構采用擴散粒子混合丙烯酸酯樹脂涂布而成或采用丙烯酸酯樹脂制作的表面粗糙結構。第二層光學膜為微透鏡膜,所述微透鏡膜的基膜層由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制成,基膜層厚度為38~300μm;所述微透鏡膜的正面結構為半球形結構,半球形結構半徑10~100μm;上述粘合劑涂布在第二層光學膜的背面,粘合劑厚度≤10μm,粘合劑采用丙烯酸酯樹脂、聚氨酯丙烯酸酯樹脂、聚酯丙烯酸酯樹脂、環(huán)氧丙烯酸酯樹脂等的一種和幾種組合。粘合劑固化方式采用紫外光固化或熱固化中的一種。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多層光學膜的具體制作方法:制作第一層光學膜棱鏡膜;制作第二層光學膜;在第二層光學膜背面涂布粘合劑;將第一層光學膜與第二層光學膜進行貼合并固化。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多層光學膜,由于棱鏡結構的設計,能使此多層光學膜層間的粘合強度較現(xiàn)光學復合膜粘合強度提升50%以上。粘合強度的提升,使多層光學膜在后續(xù)裁切、組裝、使用中不易出現(xiàn)分層、剝離等問題,提高裁切良率、模組組裝良率。附圖說明圖1為平角棱鏡結構的第一層光學膜示意圖;圖2為以圖1所示第一層光學膜,與棱鏡膜貼合形成的多層光學膜示意圖;圖3為圓角棱鏡結構的第一層光學膜示意圖;圖4為以圖3所示第一層光學膜,與微透鏡膜貼合形成的多層光學膜示意圖;圖5為粗糙平角棱鏡結構的第一層光學膜示意圖;圖6為以圖5所示第一層光學膜,與擴散膜貼合形成的多層光學膜示意圖。圖7為現(xiàn)有技術中尖角棱鏡結構組成的多層光學膜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應該理解,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實施例1附圖1與附圖2為實施例1的示意圖。第一光學膜基膜206厚度為125μm;棱鏡結構205間距為60μm,兩側邊夾角角度α為90°,頂端平角平臺寬度為3μm;背涂層207厚度5μm,霧度8%。第二光學膜為棱鏡膜,基膜202厚度為125μm;棱鏡結構201間距為24μm,兩側邊夾角角度β為90°。第一光學膜的棱鏡走向與第二光學膜的棱鏡走向的夾角為90°。粘合劑層203厚度為2μm。將第二光學膜棱鏡膜背面涂布粘合劑層203,然后與第一光學膜貼合,并通過紫外光(ultravioletlight)進行固化。實施例2附圖3與附圖4為實施例2的示意圖。第一光學膜基膜306厚度為188μm;棱鏡結構305間距為50μm,兩側邊夾角角度γ為93°,頂端圓角半徑為5μm;背涂層307厚度為4μm,霧度為15%。第二光學膜為微透鏡膜,基膜302厚度為100μm,微透鏡半球301半徑為25μm。粘合劑層303厚度為1μm。將第二光學膜微透鏡膜背面涂布粘合劑層303,然后與第一光學膜貼合,并通過熱固化方式進行固化。實施例3附圖5與附圖6為實施例3的示意圖。第一光學膜基膜406厚度為250μm。棱鏡結構405間距為70μm,兩側邊夾角角度δ為88°,平角平臺寬度為5μm,平臺粗糙結構深度為1μm;背涂層407厚度為6μm,霧度為20%。第二光學膜為擴散膜,基膜402厚度為75μm,擴散層401厚度為18μm,霧度為80%。粘合劑層403厚度為3μm。將第二光學膜擴散膜背面涂布粘合劑層403,然后與第一光學膜貼合,并通過紫外光進行固化。對比例附圖7為以現(xiàn)有光學復合膜即尖角棱鏡貼合的復合膜對比例示意圖第一光學膜基膜106厚度為125μm,棱鏡結構105間距為60μm,兩側邊夾角角度ε為90°,棱鏡頂端為尖角結構;背涂層107厚度為5μm,霧度為8%。第二光學膜為棱鏡膜,基膜102厚度為125μm;棱鏡結構101間距為24μm,兩側邊夾角角度θ為90°。第一光學膜棱鏡走向與第二光學膜棱鏡走向的夾角為90°。粘合劑層103厚度為2μm。將第二光學膜棱鏡膜背面涂布粘合劑層103,然后與第一光學膜貼合,并通過紫外光進行固化。根據(jù)以上實施例制作的多層光學膜,測試層間粘合強度。測試方法為將多層光學膜沿順著第一光學膜層的棱鏡方向裁切成寬25mm的膜片條,長度為150mm,按180°剝離方向測試粘合強度;測試結果見表1:表1多層光學膜粘合強度測試結果實施項粘合強度實施例1325g實施例2310g實施例3345g對比例170g由對比結果,可知本實用新型的多層光學膜其兩層之間的粘合強度大大提升,則本實用新型的多層光學膜在后續(xù)裁切、組裝、使用中不易出現(xiàn)分層、剝離等問題,提高裁切良率、模組組裝良率。盡管已經(jīng)詳細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但是應該理解的是,在不偏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做出各種改變、替換和變更。當前第1頁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