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噴墨記錄裝置及用于該裝置的泵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從噴嘴噴出油墨并記錄在記錄介質上的噴墨記錄裝置,特別是涉及設置在將油墨供給到噴嘴的油墨供給通道或從噴嘴排出油墨的油墨排出通道的一部分上的泵的結構。
以往,提出了很多恢復裝置,它是用來在噴墨記錄裝置中,當噴嘴附近油墨粘度增大、或者噴嘴內(nèi)混入氣泡時,使噴墨頭恢復正常狀態(tài)的。已知方案是在這樣的恢復裝置中設置這種機構,即,用一個帽蓋住噴嘴,驅動設置在與帽連通的油墨排出通道中的泵,利用泵產(chǎn)生的壓力(負壓),從噴嘴吸入、排出油墨。
另外,為了從油墨槽將油墨供給到噴嘴中,在連接油墨槽和噴嘴的油墨供給通道中設置一個泵,利用泵產(chǎn)生的壓力供給油墨的供給裝置也是公知的。
一種用于這樣的恢復裝置、供給裝置中的泵,它設有沿導軌被安裝成圓弧狀的撓性管、支撐向上述撓性管加壓的輥的旋轉體,也曾提出過利用管道的變形產(chǎn)生壓力的管式泵。借助在這樣的管式泵中轉動旋轉體,使輥一邊順次擠壓撓性管,一邊移動,從而使管內(nèi)產(chǎn)生壓力。
在日本專利公報特開平6-286158號中公開了正向轉動旋轉體時輥壓緊管,逆向轉動旋轉體時輥對管擠壓的力減弱的管式泵。該管式泵的輥軸嵌入在被設置在旋轉體上的長孔里,根據(jù)旋轉體的旋轉方向決定輥軸的位置向旋轉體的哪個端部移動。由于從該長孔的各端部到旋轉體的中心的距離不同,因而形成輥每次改變旋轉方向地進退。
日本專利公報特開平4-261864號中公開了一種通過彈簧將輥彈壓到管上,管由于該彈簧的壓力而變形、并由此產(chǎn)生壓力的管式泵。
但是,上述的管式泵會產(chǎn)生下列問題(1)在特開平6-286158號公報所展示的泵中,輥擠壓管的量(侵入量)會對從旋轉體中心到長孔一端的輥軸的距離、輥外徑、放置管所用圓弧形導軌的形狀以及管的壁厚以至上述構件的安裝精度產(chǎn)生影響。因此,要考慮到上述構件的尺寸精度和組裝精度,即使采用公差不是最好的構件也必須在輥擠壓部分的管內(nèi)不產(chǎn)生空間(將管完全壓緊)。
為此,選用功率大的大型電動機,以便根據(jù)構件精度和安裝精度所形成的輥侵入量誤差,使得即使在侵入量向大的一側偏移時也不會造成驅動旋轉體的電動機扭矩不夠。因此,不僅從成本看,從印字機的小型化來看也是不利的。
(2)特開平4-261864號公報所展示的管式泵由于它的結構是用彈簧壓接擠壓管的輥,因而可防止驅動泵的扭矩增大。
但由于這種管式泵的輥經(jīng)常壓接彈簧,擠壓在管上,這就產(chǎn)生了下述問題。即當輥擠壓到正處于圓弧形導軌上的管時,經(jīng)常會對管加壓而使管處于變形狀態(tài)。在此狀態(tài)下輥長時間放置時管要產(chǎn)生塑性變形或管劣化破損等問題。因此,有必要讓泵在非動作時使輥停在離開導軌上的管的位置。所以,為把握好輥的位置(泵的相位),有必要設置例如光電傳感器之類的檢測器。輥和光電傳感器等檢測機構的增加又會帶來成本的上升和泵尺寸的增大。
本發(fā)明就是為解決這些問題而作出的,其目的是不管管和泵的其他構件在零件精度或安裝精度上有某些誤差都能使驅動泵的力較小,因此驅動泵的電動機扭矩也能較小,而且管的壽命也長的管式泵。
進而,提供一種裝備有這種管式泵的高可靠性噴墨記錄裝置,其可達到體積小而產(chǎn)生的負壓高,可使記錄頭可靠地恢復位置。
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它具有設置在向噴嘴供給油墨的供墨通路或者從噴嘴排出油墨的排墨通路上的、由旋轉體上裝配的輥順次擠壓撓性管而使之變形產(chǎn)生壓力的泵。此種泵具有以下特征。即撓性管的一部分放置在圓弧形導軌上,由導軌和輥相挾而使撓性管變形。輥由支持旋轉體轉動的桿來支持其移動,例如在桿上設有槽使輥軸插入這個槽中,輥就可沿著槽在槽的兩端之間移動。由于槽在旋轉體的圓周方向上呈傾斜狀,所以使輥可沿旋轉方向相當于放置在導軌上的管而進退。這就使說,旋轉體沿正向旋轉時輥處于擠壓管的第一位置;旋轉體沿反向旋轉時輥移動到對管的擠壓力較緩和的第二位置。由于采用了例如螺旋彈簧壓接機構,桿可壓接到導軌一側,因而管可由彈簧的彈力而被處于第一位置的輥所擠壓。
這樣,由于輥擠壓管的量(侵入量)由彈簧的彈力所決定,因而可防止因構件精度或安裝精度的誤差而造成泵驅動扭矩的增大、成為低驅動扭矩泵。
旋轉體沿正向轉動時,輥移動到第一位置,順次擠壓管而使管內(nèi)產(chǎn)生壓力。停泵時在旋轉體停下來后,使之沿反向旋轉一定量地使輥移動到第二位置。輥處于第二位置時,采用桿抑制機構使彈簧壓接的桿不再過多轉動。這樣就可解除輥對管的擠壓力,輥處于輕微接觸管的狀態(tài),由此解決了管的塑性變形和劣化破損的問題。而且沒必要為了解決此類問題而設置把握輥位置的檢測器。
設有2個以上輥,而且設有支撐各輥用的多個桿,至少有一個輥經(jīng)常處于圓弧形導軌的前面,這樣產(chǎn)生的壓力會積累,因而從泵效率的觀點看是好的,由于輥順次擠壓管而產(chǎn)生的壓力不會因輥離開一端的管而返回大氣壓,可直接增壓。
但是,如果設有輥處于在離開導軌上的管時可使管閉合的閥,那么即使只有一個輥也可使泵具有良好的效率。
圖1是表示適合使用本發(fā)明的噴墨記錄裝置的概略構成的斜視圖。
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噴墨記錄裝置中的管式泵的一個實施例構成的分解斜視圖。
圖3是表示圖2實施例中的管式泵主要部分的斜視圖。
圖4是圖2所示管式泵的桿107的部分剖面圖,輥105處于待避位置,且離開導軌106A處于停止狀態(tài)。
圖5是圖2所示管式泵的桿107的部分剖面圖,表示泵在產(chǎn)生負壓的方向上處于旋轉狀態(tài)。
圖6是圖2所示管式泵的桿107的部分剖面圖,表示泵在產(chǎn)生負壓的方向上處于旋轉狀態(tài)。
圖7是圖2所示管式泵的桿107的部分剖面圖,表示泵處于反轉狀態(tài)。
圖8是圖2所示管式泵的桿107的部分剖面圖,表示泵處于反轉狀態(tài)。
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管式泵15動作的概略說明圖。
圖10是圖2所示管式泵15的閥110從安裝面所看到的頂視圖,表示輥105處于圓弧形導軌106A的頂部X-后部Y之間的狀態(tài)。
圖11是圖2所示管式泵15的閥110從安裝面所看到的頂視圖,表示輥105處于導軌106A的后部Y的狀態(tài)。
圖12是圖2所示管式泵15的閥110從安裝面所看到的頂視圖,表示輥105處于離開導軌106A的狀態(tài)。
圖13是表示圖2所示管式泵的旋轉與輥以及閥動作關系的時間圖。
圖14是本發(fā)明其他實施例中管式泵從側面所看到的剖面圖。
圖15是圖14的AA剖面圖,表示輥205處于動作位置的狀態(tài)。
圖16是圖14的AA剖面圖,表示輥205處于待避位置的狀態(tài)。
(對裝置的概略說明)下面,參照附圖來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先參照圖1到圖3以及圖9,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中的噴墨記錄裝置進行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的噴墨記錄裝置的概略圖。記錄頭11(示于圖9)搭載在托架12上,在導軌軸14引導下由托架電動機13通過傳送帶帶動使之移動。帽17是為了進行記錄頭11的噴嘴11A(示于圖9)的壓頂?shù)?。?7與作為管式泵15的構成組件的撓性管103相接。管式泵15由泵電動機18驅動。
圖9為表示管式泵15動作的概略說明圖。管103形成排墨通路,其一端與帽17相接;另一端與廢墨罐30相接。借助使旋轉板104以軸104A為中心沿箭頭a方向旋轉,帶動輥105沿b方向旋轉,同時對托在圓弧形導軌106A上的管103順次加壓。這樣管就變形,由管103內(nèi)產(chǎn)生的負壓通過帽來抽吸噴嘴11A中的油墨,不用的油墨被排到廢墨罐中。雖然在本實施例中還說明了在一個排墨通路的一部分上設置泵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對連接供墨罐和記錄頭11的供墨通路所設的泵也適用。
(有關泵結構的說明)圖2是表示圖1中的噴墨記錄裝置中的管式泵15的結構側視圖,圖3是表示圖2中的管式泵15主要部分的組裝側視圖。
此種管式泵15由導引構件106、管103、輥105、桿107、旋轉板104和螺旋彈簧108構成。
管103至少在被輥105加壓的部分具有撓性。此被加壓部分能由輥105順次圓滑加壓地搭載于筒形導引構件106的內(nèi)壁上所形成的圓弧形導引面106A上(示于圖4)。管103的103A一側與帽相接,103B一側在由導引構件106底面的圓弧形導軌106D引導后,與廢墨罐相接。
輥105的軸部105A可旋轉地安裝在桿107的槽形凸輪109上。在支撐輥105用的桿107上設有槽形凸輪109,在其上安裝輥軸105A。在桿107組裝到旋轉板104上的狀態(tài)下,凸輪109具有相對于旋轉板的圓周方向呈傾斜的形狀。即由旋轉板104中心到槽形凸輪109一端的距離和到另一端的距離不同。
桿107在同一線上設有旋轉孔107A和旋轉軸107B,旋轉孔107A插到旋轉板104所設的軸104A上,旋轉軸107B則插到旋轉板104所設的孔104B上。這樣,桿107就安裝在旋轉板104上而可以旋轉。
在桿107的旋轉板一側的面上設有制動銷107C(示于圖4),其作用是由下述的螺旋彈簧108的作用、將彈壓在旋轉板104外側的桿107的轉動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這個制動銷107C插到旋轉板104制動孔104D內(nèi),由制動銷107C與孔104D的壁面相接,將桿107的旋轉限制在一定量之下。
螺旋彈簧108采用雙扭力式彈簧,其螺旋部分松弛地插到設在旋轉板上的圓柱軸104E的外圓周上。彈簧108的臂部108A與設在旋轉板104上的彈簧承受柱104F相接,使彈簧108的兩端兩根彈簧臂108B與桿107的彈簧承受部107D(示于圖4)相連地將彈簧108安裝在旋轉板104上。
圖4是圖2所示泵的桿107部分的剖面圖。
槽形輥凸輪109的一端109A處于凸輪曲線中離旋轉板104的旋轉軸104C最遠的位置,當輥軸105A處于這一位置(第一位置,以下稱為動作位置)時、管103被輥105所擠壓。輥凸輪109的另一端109B處于離旋轉板104的旋轉軸104C最近的位置,當輥軸105A處于這一位置(第二位置,以下稱為待避位置)時對管的擠壓較松緩。
旋轉體104沿正向(a方向)旋轉時、則輥105沿桿107的凸輪曲線109移動到動作位置,沿反向(b方向)旋轉時混105移動到待避位置。
輥處于動作位置而順次擠壓管時、制動銷107C從孔104D的壁面脫離,由彈簧108的彈力而擠壓管。另外,彈簧108要預先設定適當?shù)膹椓?,以便使其具有必要的力來使?03的被擠壓部分管內(nèi)側空間達到0。
另一方面,當輥處于待避位置時,制動銷107C與孔104D的壁面相接,抑制了桿107的轉動,防礙輥105擠壓管103。如圖4所示,與旋轉板104的旋轉方向無關,輥105在離開圓弧形導引面106A的位置時、由制動銷107C來限制桿107的轉動。
當輥105處于待避位置時,從旋轉板104的旋轉軸104C的中心到輥105的管側的距離L1相對于從旋轉軸104C的中心到管103的旋轉軸側的距離L2,設定時需滿足下列條件(距離L1)>(距離L2)····(1)這就是說,即使輥105處于待避位置,也可不完全解除對管的擠壓而與之接觸。但是,為使管內(nèi)側具有充分的空間,在輥105與管103的接觸部分要預先確定制動銷的位置。
如圖2所示,旋轉板104的安裝要保證其相對于筒形導引構件106能夠旋轉。旋轉板104的下部與齒輪120形成一體,通過驅動泵電動機18(示于圖1),借助與齒輪120相接的空轉齒輪(圖中未標出),則旋轉板104可沿正反兩個方向旋轉。
在導引構件106中,形成了與旋轉軸104C連接的孔106B。在導引構件106的旋轉板104安裝面的反面,沿導軌106D而引導管103。在導引構件106的這一面上安裝有可閉塞管103的T形閥110,它能以設在導引構件106上的軸106C為中心地轉動。閥110的孔110A是為了將閥安裝在導引構件106的軸106C上而開的。
用來使閥動作的凸輪107E設在桿107上,當輥105處于離開導軌106A的位置時,凸輪107E擠壓閥110的閥110C的頂部,使閥110轉動,閥桿110B的頂部則擠壓管103。由此在泵的動作中,即使是輥處于不擠壓管的位置,也可防止管103內(nèi)部向大氣開放。
(有關泵動作的說明)有關本實施例中管式泵的動作由圖4~圖8加以說明。
圖4~圖8的每一個圖均是圖2所示的管式泵桿107部分的剖面圖,圖4表示輥105處于待避位置、而且離開導軌106A處于停止狀態(tài),圖5和圖6表示泵產(chǎn)生負壓時沿箭頭a方向(以下稱為正轉)旋轉時的狀態(tài),圖7和圖8是泵沿與正轉方向相反的箭頭b方向(以下稱為反轉)旋轉時的狀態(tài)。
如圖5所示,在圖4的狀態(tài)下、當旋轉板104沿箭頭a方向旋轉時、輥105與管103接觸,進一步旋轉時、輥105沿凸輪109由待避位置移動到動作位置。這樣,如圖6所示,由輥105與管103的接觸力而使之一邊按箭頭c方向從動地旋轉,一邊慢慢移動到圓弧形導軌106A一側,在導軌106A的始點X位置上擠壓管,使之變形,從而造成管103的內(nèi)部空間為0。
從這一狀態(tài)旋轉板104進一步旋轉時,由于由輥所擠壓的管的體積變化,產(chǎn)生負壓而開始噴嘴的抽吸動作。在管103的被導引構件引導到X位置的上游處配置有帽17,在Y位置的下游處配置有儲存油墨的廢墨罐30。
下面采用圖7和圖8來說明泵的停止動作。
當記錄頭的恢復所必須的抽吸動作(預定次數(shù)的正轉)結束時,停止電動機18使泵的驅動停止。如上所述,在這個狀態(tài)下輥105處于動作位置,當輥105停在導引構件的導軌106A的頂部X到后部Y之間時,如圖7所示,管103處于被輥105擠壓的狀態(tài)。如在此狀態(tài)下長期放置,則會產(chǎn)生如前所述的管永久變形和耐久性變差等問題。
為此,為了使泵停,在旋轉板104由正轉停下來后,使旋轉板104反轉一下,使輥105由動作位置109A移動到待避位置109B,然后再停泵。
這就是說,由于旋轉板104的反轉(b方向),處于動作位置109A的輥(圖7)移動到了待避位置109B(圖8)。這樣使旋轉板反轉再停泵后,如圖8所示,即使輥105停在導軌106A的X-Y之間,輥105也會處于輕微接觸管103的狀態(tài)。假使在此狀態(tài)下泵繼續(xù)反轉,因為管幾乎不再受壓,曾被抽吸的油墨則不會逆流。
(有關閥動作的說明)下面采用圖10~圖12就輥105和閥110的動作做一說明。
圖10~圖12中的任意一個圖都是圖2所示的管式泵15的閥110從安裝面所看到的頂視圖,圖10表示輥105處于圓弧形導軌106A的頂部X-后部Y之間的狀態(tài),圖11表示輥105處于導軌106A的后部Y的狀態(tài),圖12表示輥105處于離開導軌106A的狀態(tài)。
如上所述,管103的導引構件106上、導軌106A的頂部X的上游一側與帽17相接。管103可從導軌106A的后部延伸到跟前,由導軌106D來引導,進一步再與其下游的廢墨罐相接。
圖10所示的輥105處于動作位置,一邊沿a方向移動一邊順次擠壓導軌106A上的管,并由此而從噴嘴抽吸油墨。如圖12所示,輥105通過導軌106A的后部Y時將進入不能擠壓管的領域(除去導軌部X-Y的領域)。
如圖11所示,當輥105到達導軌106A的后部時、桿107所設的凸輪107E與閥110的一部分110C相接,閥110以軸106C為支點而沿箭頭d方向轉動。由此管103被閥的頂部110B擠壓而閉塞。其后,當輥105到達導軌106A的頂部時、凸輪107E對閥110的約束力被解除,閥110由管自身的彈性而恢復到原來的位置,即由閥所造成的閉塞狀態(tài)得到解除。
以上所述的泵正轉時輥105和閥110的一系列動作可由圖13所示的時間流圖來說明。
圖13的橫軸為泵的旋轉角,縱軸表示輥和閥對管擠壓的ON(動作狀態(tài))和OFF(待避狀態(tài))狀態(tài)。當輥和閥同時處于動作狀態(tài)時,將管閉塞;當處于待避狀態(tài)時則被開放。由此圖可知,泵在正轉時由于輥或閥至少有一個經(jīng)常擠壓著管,從泵開始的上游一側的管內(nèi)空間不會在泵的下流一側開放。
由此,當輥處于位置X-Y之間時擠壓管,使泵上游一側的管內(nèi)產(chǎn)生負壓,當輥在位置X-Y以外的領域時由閥來使管閉塞,管內(nèi)產(chǎn)生的負壓得到保持。因而,當輥再次處于位置X-Y之間時可將閥所保持的負壓增大。這樣反復動作,則泵所產(chǎn)生的負壓從第一轉到第二轉、第二轉到第三轉就會積累,逐漸地增大起來。
這就是說,由于此種閥的設置,即使是只設有一個輥的管式泵,當輥通過不擠壓管的位置時,不會由于負壓的降低而造成泵效率的降低。由此,與具有多個輥的管式泵相比,一個輥就可完成工作,可顯著地實現(xiàn)泵的小型化。
在本實施例中閥110設在輥擠壓管的X-Y領域的下游一側(廢墨罐一側),但、如設在上游一側(帽一側)也可得到同樣的良好效果。
在閥110擠壓管103的部分比輥105擠壓的部分較松緩的情況下,也可采用細管。此時還可使閥110擠壓管的壓力減小,可收到降低泵驅動扭矩的功效。
(其他實施例)下面用圖14~圖16來說明采用兩個輥的泵。
圖14為本發(fā)明其他實施例中管式泵的側斷面圖,圖15和圖16為圖14的AA剖面圖。圖15表示輥205處于動作位置時的狀態(tài),圖16是輥205處于待避位置時的狀態(tài)。
管式泵200由一對輥205、支撐輥205的一對桿207、支撐各個桿207轉動的旋轉體204、將各個桿207分設而彈壓在外側的兩個彈簧、支撐旋轉板204旋轉的筒形導引構件206等所組成。筒形導引構件106的內(nèi)壁形成引導管103的圓弧形導軌面206A。
各個桿207的安裝要保證其以設在旋轉板204上的軸204A為支點相對于旋轉板204能旋轉。各個桿207相對于旋轉板204的軸204C成點對稱地配置。旋轉板204上形成兩個突起204F,各個彈簧安裝在突起204F和桿207之間。為使各個輥205的加壓壓力相等,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單獨作用在各桿上的兩個彈簧,但也可采用在兩個桿207打開的方向上共同作用的一個彈簧。
桿207中設有槽形凸輪109,輥205的軸205A可安裝在上面,以保證其可以旋轉。由此,各個輥207在旋轉板204正轉(箭頭A方向)時移動到動作位置(圖15),反轉(箭頭B方向)時移動到待避位置(圖16)。移動機構與上述實施例相同,因而就不贅述。
在各桿207的旋轉板204一側的面上,設置有制動銷207C、以便把壓接在外側的桿207的轉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當輥處于待避位置時,制動銷207與設在旋轉板204上的孔204D的壁面相接,由此將各桿207的轉動限制在一定范圍內(nèi)。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例中,兩個輥相對于旋轉板204的軸204C成點對稱地配置。在導引構件206的內(nèi)壁,由于形成搭載達180°以上的管103的導軌面206A,無論哪一個輥肯定位于導軌面206A的前面。根據(jù)輥的直徑,不一定非要達到180°以上,試驗中已確認、即使在170°以上、功能上也不存在問題。因此本實施例的管式泵沒有前面實施例中所說的閥。這樣可提供擁有兩個輥而效率更好的泵。
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輥擠壓管的量(侵入量)由彈簧的彈力所決定,所以它可防止由構件精度和安裝精度的誤差所產(chǎn)生的驅動扭矩的增大,能得到低驅動扭矩泵由此能實現(xiàn)驅動電動機的小型化和低成本化。
由于根據(jù)旋轉板的方向,輥可順次移動到擠壓管的動作位置或解除輥對管的擠壓力的待避位置,因此當停泵時管不會產(chǎn)生塑性變形或劣化破損。
總之,本發(fā)明能提供一種低成本、低驅動扭矩、小型和長壽命的泵。
權利要求
1.噴墨記錄裝置,它具有設置在向噴嘴供油墨的供墨通路或者從噴嘴排出油墨的部分排墨通路、由旋轉體上裝配的輥順次擠壓撓性管而使之變形產(chǎn)生壓力的泵,其特征在于設有帶有如下構件的泵,即裝載部分撓性管的圓弧形導軌,在沿上述旋轉體的旋轉方向、擠壓上述管的第一位置和將加在上述管上的擠壓力緩和下來的第二位置,將上述輥可移動地支撐同時可旋轉地安裝在上述旋轉體上的桿,將上述桿壓接在上述導軌一側的壓接機構。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墨記錄裝置,其特征在于它設有當輥處于上述導軌上的從與管離開的位置上時,切斷上述泵或該泵所設置的供墨通路或排墨通路的閥。
3.噴墨記錄裝置的泵,它是設置在向噴墨記錄裝置的噴嘴供給油墨的供墨通路或從噴嘴排出油墨的部分排墨通路,由旋轉體上裝配的輥順次擠壓撓性管而使之變形產(chǎn)生壓力的泵,其特征在于它設有下列構件,即裝載部分撓性管的圓弧形導軌,在沿上述旋轉體的旋轉方向擠壓上述管的第一位置和非加在上述管上的擠壓力緩和下來的第二位置,將上述輥可移動地支撐同時可旋轉地安裝在上述旋轉體上的桿,將上述桿壓接在上述導軌一側的壓接機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上述壓接機構由螺旋彈簧構成。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設有當輥處于上述導軌的從與管離開的位置時,閉塞上述管的閥。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設有多個輥和獨立地支撐、分別能旋轉地被支撐在上述旋轉體上的多個桿。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設有把上述各桿獨立地壓接在上述導軌一側的多個壓接機構。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設有把上述各桿壓接在上述導軌一側的共同壓接機構。
9.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設有能夠抑制以上述壓接機構壓接的上述桿超過設定量的轉動的桿抑制機構。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泵,其特征在于上述輥處于上述第二位置時,抑制上述桿轉動地配置著桿抑制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裝有泵驅動扭矩小、管壽命長的管式泵的高可靠性噴墨記錄裝置。噴墨記錄裝置所設的泵15裝有帶撓性的管103和架載管預定部分的導軌106。擠壓管103使之變形的至少一個輥105、當輥正向旋轉時擠壓管、當輥反向旋轉時由桿107支撐而使擠壓得以緩和。桿107由彈簧108的作用使輥壓接在擠壓管的方向上。
文檔編號B41J2/175GK1176179SQ971180
公開日1998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1997年7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7月11日
發(fā)明者西岡篤 申請人:精工愛普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