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在介質上進行記錄的記錄裝置,尤其涉及具有使從收納介質的介質收納部送出的介質彎曲翻轉的翻轉路徑的記錄裝置。
背景技術:
在以傳真機和打印機等為代表的記錄裝置中,如專利文獻1所示,采用以下的結構:在裝置底部具有收納作為介質的一例的紙張的紙張盒,從該紙張盒送出紙張,利用大徑的翻轉輥(在專利文獻1中為中間輥33)使該紙張翻轉,并朝向記錄頭近前的運送構件(在專利文獻1中為輸送輥對40)運送。
并且,專利文獻1記載的記錄裝置具有手動用的輸送路徑。構成手動用的輸送路徑的手動托盤(在專利文獻1中為手動托盤50)配置于翻轉輥的正上方且圖像讀取部的后側的位置。
并且,在手動用的輸送路徑上設置有由一對輥構成的負載賦予機構52。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3-100185號公報
近年來,作為記錄裝置,期求更進一步的小型化,但像專利文獻1記載的記錄裝置那樣,除了中間輥33還具有手動用的輸送路徑,而且在手動用的輸送路徑上設置一對輥(負載賦予機構52),在該結構中,尤其高度方向的裝置尺寸容易變大,成為小型化的阻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這樣的問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具有多個紙張供給路徑的記錄裝置中實現(xiàn)更進一步的小型化。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第一方式的記錄裝置的特征在于,該記錄裝置具有:介質收納部,其收納介質;翻轉路徑,其使從所述介質收納部送出的介質彎曲翻轉;運送構件,其在所述翻轉路徑的下游,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于比所述翻轉路徑的頂部低的位置,該運送構件向在介質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部側運送介質;以及輸送輥,其在所述翻轉路徑與所述運送構件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向下游側輸送,在裝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輸送輥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翻轉路徑重疊。
根據(jù)本方式,在使從介質收納部送出的介質彎曲翻轉的翻轉路徑的基礎上,在翻轉路徑與運送構件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朝向運送構件運送的輸送輥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與翻轉路徑重疊,因此在裝置高度方向尺寸上所述輸送輥的尺寸與所述翻轉路徑的尺寸不疊加,從而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本發(fā)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礎上,特征在于,所述記錄裝置具有構成所述記錄部的滑架,該滑架具有在介質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頭,在裝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輸送輥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滑架重疊。
根據(jù)本方式,所述輸送輥的至少一部分相對于構成所述記錄部的滑架在裝置高度方向上重疊,其中,滑架具有在介質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頭,因此,在裝置高度方向尺寸上所述輸送輥的尺寸與所述滑架的尺寸不疊加,能夠更進一步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本發(fā)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礎上,在裝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輸送輥整體和所述翻轉路徑整體位于比所述滑架的頂部低的位置。
根據(jù)本方式,由于在裝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輸送輥整體和所述翻轉路徑整體位于比所述滑架的頂部低的位置,因此在裝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輸送輥和所述翻轉路徑不從所述滑架突出,因此能夠更進一步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本發(fā)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基礎上,特征在于,所述記錄裝置具有在所述翻轉路徑與所述運送構件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所述介質朝向所述運送構件引導的介質引導路徑,所述介質引導路徑具有對介質進行引導的引導部,所述引導部被設置成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進行裝卸。
根據(jù)本方式,由于所述介質引導路徑具有對介質進行引導的引導部,所述引導部被設置成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進行裝卸,因此在所述介質引導路徑上產生卡紙時,卡紙?zhí)幚碜鳂I(yè)變得容易。
本發(fā)明的第五方式在第四方式的基礎上,特征在于,所述翻轉路徑被設置于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進行裝卸的單元體,所述引導部相對于所述單元體設置于裝置里側,通過卸下所述單元體而露出所述引導部,并且所述引導部能夠相對于所述裝置主體進行裝卸。
根據(jù)本方式,為了卸下所述引導部,需要卸下所述單元體。即,為了接近比所述引導部靠裝置里側的位置,需要首先卸下所述單元體,接著卸下所述引導部。由此,能夠抑制容易接近裝置內部的結構要素的情況,從而保護裝置內部的結構要素。
本發(fā)明的第六方式在第四或第五方式的基礎上,特征在于,所述引導部構成所述翻轉路徑的一部分。
根據(jù)本方式,所述引導部不僅構成所述介質引導路徑,還構成所述翻轉路徑的一部分,因此能夠實現(xiàn)裝置結構的簡單化和低成本化。
本發(fā)明的第七方式的特征在于,具有:介質收納部,其收納介質;翻轉路徑,其使從所述介質收納部送出的介質彎曲翻轉;運送構件,其在所述翻轉路徑的下游,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在比所述翻轉路徑的頂部低的位置,該運送構件向在介質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部側運送介質;滑架,其構成所述記錄部且具有在介質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頭;以及輸送輥,其在所述翻轉路徑與所述運送構件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向下游側輸送,在裝置高度方向上,所述輸送輥的至少一部分與所述滑架重疊。
根據(jù)本方式,在使從介質收納部送出的介質彎曲翻轉的翻轉路徑的基礎上,在翻轉路徑與運送構件之間運送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的輸送輥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與滑架重疊,因此在裝置高度方向尺寸上所述輸送輥的尺寸與所述滑架的尺寸不疊加,從而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本發(fā)明的第八方式在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方式的基礎上,特征在于,在裝置主體的上部具有讀取圖像的圖像讀取部。
根據(jù)本方式,在裝置主體的上部具有讀取圖像的圖像讀取部,在該結構中,能夠得到上述的第一至第七方式中的任意方式所述的作用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中的介質的運送路徑的側視剖視圖。
圖3是示出來自裝置背面?zhèn)壬戏降慕橘|的運送路徑的側視剖視圖。
圖4是示出介質的運送時的誘導部與介質的關系的側視剖視圖。
圖5是從背面?zhèn)扔^察本發(fā)明的打印機時的立體圖。
圖6是具有翻轉輥的單元體的立體圖。
圖7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8是示出將單元體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下的介質的運送路徑的側視剖視圖。
圖9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⒁龑Р亢蛦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
圖10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⒁龑Р亢蛦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
圖11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⒁龑Р亢蛦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側視剖視圖。
圖12是對反向運送介質時的介質與引導部和誘導部的關系進行說明的側視剖視圖。
標號說明
10:打印機;12:裝置主體;14:掃描部;16:操作部;18:顯示構件;20、24、32、70:蓋;21:排紙托盤;26:介質引導路徑;28:輸送口;30:原稿臺;34:介質收納部;42:拾取輥;44:轉動軸;46:介質運送路徑;48:翻轉輥;51a、51b、51c;76:從動輥;53:運送輥對;53a:運送驅動輥;53b:運送從動輥;54:記錄部;56:滑架;56a:頂部;58:記錄頭;60:介質支承部;62:排出輥對;64:引導部;64a:第一引導面;64b:第二引導面;64c:限制部;64d:反向運送引導面;66:輸送輥;68:單元體;68a:背面?zhèn)榷瞬浚?8b:傾斜面;72:鎖定解除桿;74、74’:誘導部;74a:基端側;74b:末端側;75:路徑部件;p:介質;pe:后端;pf、pf’:前端;s1:切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另外,在各實施例中,對相同的結構標注相同的標號,僅在最初的實施例中進行說明,在這之后的實施例中省略該結構的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打印機的外觀立體圖,圖2是示出本發(fā)明的打印機中的介質的運送路徑的側視剖視圖,圖3是示出來自裝置背面?zhèn)壬戏降慕橘|的運送路徑的側視剖視圖,圖4是示出介質的運送時的誘導部與介質的關系的側視剖視圖,圖5是從背面?zhèn)扔^察本發(fā)明的打印機時的立體圖,圖6是具有翻轉輥的單元體的立體圖,圖7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8是示出將單元體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下的介質的運送路徑的側視剖視圖,圖9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⒁龑Р亢蛦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⒁龑Р亢蛦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分解立體圖,圖11是示出在裝置主體背面?zhèn)葘⒁龑Р亢蛦卧w從裝置主體卸下后的狀態(tài)的側視剖視圖,圖12是對反向運送介質時的介質與引導部和誘導部的關系進行說明的側視剖視圖。
并且,在各圖所示的x-y-z坐標系中,x方向是掃描部的輸送機構部的原稿的運送方向并且是記錄裝置的寬度方向,y方向是讀取機構部的主掃描方向并且是記錄裝置的進深方向,z方向示出了裝置高度方向。另外,在各圖中,設+x方向側為裝置左側,設-x方向側為裝置右側,設-y方向為裝置正面?zhèn)?,設+y方向側為裝置背面?zhèn)龋O+z軸方向側為裝置上方側,設-z軸方向側為裝置下方側。
■■■實施例■■■■
<<<打印機的概要>>>
參照圖1至圖3,打印機10具有裝置主體12和作為“圖像讀取部”的掃描部14(參照圖2)。操作部16以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轉動的方式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裝置正面?zhèn)?。在操作?6設置有顯示面板等顯示構件18。
在裝置主體12的裝置正面?zhèn)?,在操作?6的下方配置有蓋20。并且,在裝置主體12設置有排紙托盤21。排紙托盤21構成為能夠在收納于裝置主體12內的狀態(tài)(參照圖2)和向裝置主體12的裝置正面?zhèn)日归_的狀態(tài)(參照圖1中的雙點劃線部)之間切換。
并且,在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鹊纳喜恳阅軌蜣D動的方式安裝有蓋24。蓋24構成為能夠在圖1所示的相對于裝置主體12閉合的狀態(tài)和圖3所示的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如圖3所示,當使蓋24為相對于裝置主體12打開的狀態(tài)時,后述的介質引導路徑26的輸送口28露出。而且,能夠沿圖1所示的箭頭a的方向向輸送口28插入介質p(參照圖3)。
并且,如圖2所示,在裝置主體12的上部設置有掃描部14。在掃描部14設置有原稿臺30。原稿臺30作為一例由透明的玻璃板形成,構成為能夠將原稿載置于原稿臺30的上表面上。
并且,在掃描部14設置有使掃描部14的上部打開和閉合的蓋32。蓋32在閉合的狀態(tài)(參照圖1和圖2)下覆蓋原稿臺30,在打開的狀態(tài)(未圖示)下使原稿臺30露出。即,使蓋32相對于原稿臺30轉動以設為打開的狀態(tài),從而使原稿臺30露出,將原稿放置在原稿臺30上的表面上,再將蓋32閉合,由此能夠在原稿臺30處讀取原稿。另外,在原稿臺30的下方設置有能夠讀取放置在原稿臺30上的原稿的讀取部(未圖示)。
<<<介質運送路徑的概要>>>
接下來,參照圖2至圖4對打印機10中的介質的運送路徑進行說明。在裝置主體12的下部設置有收納介質p的介質收納部34。在本實施例中,介質收納部34構成為能夠從裝置正面?zhèn)认鄬τ谘b置主體12進行裝卸。并且,蓋20以能夠相對于介質收納部34進行轉動的方式安裝。
而且,在裝置主體12內的背面?zhèn)龋诮橘|收納部34的上方設置有拾取輥42。拾取輥42構成為能夠以轉動軸44為支點進行轉動。拾取輥42通過與收納于介質收納部34內的介質p接觸而沿著作為“翻轉路徑”的介質運送路徑46將收納于介質收納部34內的介質中的最上位的介質p向運送方向下游側運送。另外,圖2中的粗線示出了沿著介質運送路徑46被運送的介質p的路徑。
在介質運送路徑46上,在拾取輥42的下游側設置有翻轉輥48。從動輥51a、51b、51c分別以能夠相對于翻轉輥48進行從動旋轉的方式設置于翻轉輥48的周圍。
而且,拾取輥42所運送的介質p經(jīng)由翻轉輥48和從動輥51a、51b被向設置于運送方向下游側的作為“運送構件”的運送輥對53運送。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運送輥對53具有:運送驅動輥53a,其從未圖示的驅動源接受驅動力而進行旋轉驅動;以及運送從動輥53b,其相對于運送驅動輥53a進行從動旋轉。并且,運送輥對53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在比翻轉輥48的頂部低的位置。
并且,在運送輥對53的運送方向下游側設置有記錄部54。在本實施例中,記錄部54具有滑架56、記錄頭58以及介質支承部60。在本實施例中,滑架56構成為能夠在裝置寬度方向上往復運動。而且,在滑架56的下部設置有記錄頭58。在本實施例中,記錄頭58構成為朝向裝置高度方向下方側噴出墨水。
并且,在記錄頭58的下方,在與記錄頭58對置的區(qū)域設置有介質支承部60。介質支承部60對由運送輥對53向與記錄頭58對置的區(qū)域運送來的介質p的下表面(與記錄面相反一側的面)進行支承。而且,記錄頭58對由介質支承部60支承的介質p噴出墨水,在介質p的記錄面上執(zhí)行記錄。
而且,執(zhí)行了記錄的介質p被設置于記錄部54的運送方向下游側的排出輥對62夾著朝向排紙托盤21(參照圖1)排出,其中,排紙托盤21向裝置正面?zhèn)韧怀觥?/p>
接著,參照圖3,當使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鹊纳w24為打開的姿勢時,介質引導路徑26的輸送口28露出。介質引導路徑26具有引導部64和輸送輥66。在本實施例中,介質引導路徑26在裝置進深方向上設置于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另外,圖3中的粗線示出了沿著介質引導路徑26被運送的介質p的引導路徑。
而且,介質引導路徑26構成為利用輸送輥66將從輸送口28插入的介質p輸送到介質運送路徑46上的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在本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輸送輥66以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的至少一部分與滑架56重疊的方式配置于裝置主體12內。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整體和介質運送路徑46整體位于比滑架56的頂部56a低的位置。
并且,在本實施例中,輸送輥66以輸送輥66的至少一部分與介質運送路徑46重疊的方式配置于裝置主體12內。而且,參照圖2和圖3,在本實施例中,翻轉輥48、引導部64、輸送輥66以及滑架56各自的一部分以全部重疊的方式配置于裝置主體12內。
而且,被引導到介質運送路徑46上的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的介質p被運送輥對53向記錄部54運送,并在記錄部54被執(zhí)行記錄,然后被排出輥對62朝向排紙托盤21排出。
在本實施例中,由于將介質引導路徑26設置于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因此能夠縮短介質引導路徑26的路徑長,從而也能夠應對長度短的介質。并且,由于使輸送輥66相對于輸送口28位于裝置主體12內的里側,因此,在名片、l尺寸(l判)橫放等長度較短的介質的情況下,在將這些長度較短的介質插入到輸送口28后,能夠在使蓋24閉合的狀態(tài)下進行輸送。由此,能夠抑制灰塵和異物進入裝置主體12內。
并且,在記錄部54中要在介質p的第一面(記錄面)上執(zhí)行了記錄后,接著在與第一面相反一側的第二面(下表面)上進行記錄的情況下,使運送驅動輥53a倒轉,將介質p向運送方向上游側運送。向運送方向上游側被運送的介質p通過引導部64的下方,被翻轉輥48和從動輥51c夾著。而且,介質p利用翻轉輥而第一面和第二面被翻轉,然后被再次向記錄部54運送,在記錄部54執(zhí)行了第二面的記錄后,朝向排紙托盤21被排出。
<<<關于單元體和引導部>>>
接下來,進一步參照圖2至圖12對單元體68和引導部64進行說明。首先,先對單元體68進行說明。如圖6和圖11所示,在單元體68中設置有翻轉輥48和從動輥51a、51c。而且,如圖5所示,單元體68構成為能夠在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认鄬τ谘b置主體12進行裝卸。
如圖5所示,單元體68的背面?zhèn)鹊亩瞬?8a在單元體68被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構成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鹊耐庥^的一部分。并且,蓋70以能夠裝卸的方式安裝于背面?zhèn)鹊亩瞬?8a。如圖9所示,當將蓋70從端部68a卸下時,一對鎖定解除桿72露出。在本實施例中,當在單元體68被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將一對鎖定解除桿72朝向相靠近的方向即裝置寬度方向上的中心方向按壓時,單元體68相對于裝置主體12的鎖定狀態(tài)被解除,從而能夠將單元體68從裝置主體12卸下。
并且,在單元體68的裝置進深方向正面?zhèn)仍O置有朝向裝置高度方向下方側且朝向裝置進深方向前方側延伸的傾斜面68b。如圖2至圖4所示,傾斜面68b在單元體68被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構成介質運送路徑46的路徑的一部分。
而且,參照圖4和圖6,在單元體68的傾斜面68b的下端部設置有向裝置進深方向前方側突出的多個誘導部74。在本實施例中,誘導部74在裝置寬度方向上隔開間隔地設置有二對。具體而言,一對誘導部74相對于單元體68的裝置寬度方向中心呈左右對稱地配置在單元體68的靠近裝置寬度方向中央部,另一對誘導部74相對于單元體68的裝置寬度方向中心呈左右對稱地配置在裝置寬度方向兩端部。
并且,誘導部74在裝置寬度方向上設置于與介質的兩端部接觸的位置。在本實施例中,例如,設置于裝置寬度方向兩端部的一對誘導部74在裝置寬度方向上以與a4尺寸的介質的兩端部接觸的方式配置于單元體68。由此,能夠矯正介質p的兩端部的朝向裝置高度方向下方側的卷曲(curl),從而能夠抑制卡紙。
在本實施例中,誘導部74構成為能夠進行彈性變形的片狀部件。更具體而言,如圖4所示,誘導部74以與引導部64對置的一側為基端側74a,基端側74a安裝于單元體68的下部。而且,誘導部74從基端側74a朝向引導部64突出,能夠以末端側74b為自由端進行變形。另外,圖4中的標注了標號74’的虛線部示出了以基端側74a為支點而末端側74b向裝置高度方向下方側發(fā)生了變形的誘導部74。
<<<關于引導部>>>
參照圖2至圖12,對引導部64進行說明。參照圖2至圖4,引導部64在裝置進深方向上位于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而且,引導部64在裝置主體12內縮窄了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的區(qū)間。在本實施例中,在引導部64的裝置正面?zhèn)仍O置有形成介質引導路徑26的一部分的第一引導面64a。即,在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構成為從裝置高度方向上方被供給的介質的供給路徑。并且,在引導部64的裝置背面?zhèn)仍O置有形成介質運送路徑46的一部分的作為“引導面”的第二引導面64b。
在第一引導面64a上可轉動地安裝有能夠與輸送輥66抵接的從動輥76。并且,在第二引導面64b上設置有能夠與翻轉輥48抵接的從動輥51b。
而且,第一引導面64a向裝置高度方向斜下方延伸,作為將從輸送口28輸送來的介質朝向運送輥對53引導的引導面發(fā)揮功能。另一方面,第二引導面64b向裝置高度方向斜下方延伸,作為與離開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p的記錄面對置并對介質p進行引導的引導面發(fā)揮功能。
并且,在本實施例中,引導部64構成為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當將單元體68從裝置主體12卸下時,如圖7和圖8所示,引導部64的背面?zhèn)燃吹诙龑?4b在裝置進深方向背面?zhèn)嚷冻?。即,通過將單元體68從裝置主體12卸下,能夠從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冉咏?access)引導部64。
而且,如圖9至圖11所示,能夠將引導部64從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刃断隆A硗?,在本實施例中,構成為,在將引導?4從裝置主體12卸下后的狀態(tài)下,從動輥76與引導部64一同被從裝置主體12卸下,輸送輥66留在裝置主體12側(尤其參照圖11)。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采用在將引導部64從裝置主體12卸下時將輸送輥66留在裝置主體12側的結構,從而無需解除設置于裝置主體12側的輸送輥66與向其傳遞驅動力的驅動機構(未圖示)的連接,能夠避免裝置的復雜化。
并且,在采用了將輸送輥66從裝置主體12卸下的結構的情況下,在將輸送輥66與所述驅動機構連接時,在設置于輸送輥66側的齒輪與設置于所述驅動機構側的齒輪嚙合時,有可能由于齒輪彼此的碰撞導致齒輪破損。在本實施例中,無需解除輸送輥66與驅動機構的連接,因此能夠避免齒輪的破損。
并且,在采用將輸送輥66從裝置主體12卸下的結構的情況下,無法設置對輸送輥66上產生的撓曲進行支承的部件,有可能產生由于輸送輥66與從動輥76的夾持點的位置偏移引起的介質的輸送錯誤。在本實施例中,由于是輸送輥66留在裝置主體12側的結構,因此能夠設置支承撓曲的部件,能夠抑制輸送輥66與從動輥76的夾持點的位置偏移從而減少介質的輸送錯誤。
參照圖11,當將單元體68和引導部64從裝置主體12卸下時,運送輥對53在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嚷冻?。即,能夠從裝置主體12的背面?zhèn)冉咏\送輥對53。
并且,再次參照圖4,在引導部64的下部設置有凹狀的限制部64c,該限制部64c收容誘導部74的末端側74b。在單元體68被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狀態(tài)下,限制部64c限制誘導部74的末端側74b朝向裝置高度方向上方側的移位。而且,誘導部74的末端側74b在裝置進深方向上延伸至與第二引導面64b交叉的位置,被限制部64c收容。并且,如圖12所示,誘導部74被設置成位于通過翻轉輥48與從動輥51b的接觸位置(夾持點)的翻轉輥48和從動輥51b的切線s1上。
參照圖4,當介質p的前端pf與誘導部74(參照實線部)接觸時,前端pf向裝置高度方向下方按壓誘導部74,使誘導部74的末端側74b向裝置高度方向下方側移位(參照標注了標號74’的虛線部)。此時,介質p的前端pf’被移位后的誘導部74’按壓而被向離開翻轉輥48的方向即裝置進深方向前方側(參照雙點劃線部)誘導。由此,能夠減緩介質p的前端pf’與要抵靠的路徑部件75(參照圖4)抵靠時的角度。因此,能夠順暢地進行從翻轉輥48到運送輥對53的范圍內的介質p的運送。
并且,在本實施例中,由于誘導部74能夠進行彈性變形,因此在介質p的前端pf到達運送輥對53后,在使介質p在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撓曲以消除偏斜時誘導部74發(fā)生彈性變形,由此能夠確保介質p進行撓曲的空間。
并且,如圖4和圖12所示,引導部64的下部構成為反向運送引導面64d。在從記錄部54利用運送輥對53向運送方向上游側對介質進行反向運送時,反向運送引導面64d作為介質的引導面發(fā)揮功能。這里,誘導部74在裝置高度方向上位于比反向運送引導面64d靠上方的位置。而且,誘導部74在沒有發(fā)生彈性變形的狀態(tài)下截斷介質運送路徑46上的朝向傾斜面68b側的路徑。
如圖12所示,在對介質p進行反向運送時,介質p的后端pe變?yōu)榍岸?,朝向運送方向上游側。此時,后端pe有時在向裝置高度方向上方側卷曲的狀態(tài)下被運送。在本實施例中,即使后端pe向裝置高度方向上方側卷曲,由于誘導部74位于比反向運送引導面64d靠上方的位置,因此能夠降低介質p的后端pe卡住的可能性。
并且,誘導部74在介質運送路徑46上截斷朝向傾斜面68b側的路徑,并且末端側74b被限制部64c限制了朝向裝置高度方向上方的移位。因此,即使介質p的后端pe與誘導部74接觸,誘導部74也不容易被介質p的后端pe上推,從而能夠防止介質p的后端pe即介質p進入到朝向傾斜面68b側的路徑。因此,能夠防止介質p沒有進入到與反向運送的路徑不同的路徑,即能夠防止介質p誤入到從運送輥對53朝向傾斜面68b側的路徑而沒有進入到從運送輥對53朝向從動輥51c的路徑。
<<<實施例的變更例>>>
(1)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將誘導部74設置于單元體68的結構,但也可以代替該結構,采用將誘導部74設置于裝置主體12的結構。
(2)在本實施例中,誘導部74構成為能夠進行彈性變形的片狀部件,但也可以代替該結構,而采用在單元體68設置利用彈簧等施力構件向裝置高度方向上方側施力的樹脂制的擋板部件的結構。
(3)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設置掃描部14的結構,但也可以代替該結構,不設置掃描部14,而在裝置主體12的上部可轉動地安裝蓋32。
(4)在本實施例中,采用了將引導部64和單元體68分別以能夠進行裝卸的方式安裝于裝置主體12的結構,但也可以代替該結構,采用將引導部64和單元體68一體構成,并使它們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的結構。
匯總上述說明,打印機10具有:介質收納部34;其收納介質p;翻轉輥48,其使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運送輥對53,其在翻轉輥48的下游,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于比翻轉輥的頂部低的位置,將介質p向在介質p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部54側運送;引導部64,其具有第二引導面64b,該第二引導面64b與離開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p的記錄面對置且向斜下方向延伸;以及誘導部74,其設置于能夠與離開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p的前端pf抵接的位置,并且將介質p的前端pf向離開翻轉輥48的方向誘導。
根據(jù)上述結構,具有使被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的翻轉輥48的打印機10具有:引導部64,其具有第二引導面64b,該第二引導面64b與離開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p的記錄面對置且向斜下方向延伸;以及誘導部74,其設置于能夠與離開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p的前端pf抵接的位置,并且將介質p的前端pf向離開翻轉輥48的方向誘導。借助第二引導面64b,離開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p的通過軌跡不容易被介質種類和介質前端的卷曲狀態(tài)左右,從而穩(wěn)定。
而且,在該狀態(tài)下,介質p的前端pf被誘導部74向離開翻轉輥48的方向誘導,因此能夠減緩介質p的前端pf與路徑部件75(介質p的前端pf要抵靠的路徑部件)抵靠時的角度,進而能夠避免伴隨著介質p的前端pf的屈曲而造成的卡紙。即,在具有使介質p翻轉的介質運送路徑46的打印機10中,能夠實現(xiàn)更可靠的介質運送。
誘導部74能夠進行彈性變形。根據(jù)該結構,在使介質p在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撓曲以進行偏斜矯正時,通過誘導部74進行彈性變形,能夠確保介質p進行撓曲的空間。即,能夠適當?shù)剡M行偏斜矯正。
誘導部74由如下的片狀部件構成,該片狀部件以與引導部64對置的一側為基端側74a,從基端側74a朝向引導部64突出,以末端側74b為自由端而進行變形。根據(jù)該結構,能夠使誘導部74構造簡單且低成本地構成。
引導部64的下表面構成為對從運送輥對53向上游側被反向運送的介質p進行引導的反向運送引導面64d,誘導部74位于比反向運送引導面64d靠上的位置。根據(jù)該結構,能夠避免為了在介質p的兩面上進行記錄而進行反向運送時介質p卡在誘導部74。
在側視介質運送路徑46時,誘導部74延伸至與第二引導面64b交叉的位置。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或避免在為了在介質p的兩面上進行記錄而進行反向運送時介質p進入到不適當?shù)穆窂降牟涣记闆r。另外,這里的不適當?shù)穆窂绞侵笍慕橘|收納部34經(jīng)由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的運送路徑、即朝向傾斜面68b側的路徑。
引導部64具有限制誘導部74的末端側74b朝向上方移位的限制部64c。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可靠地抑制或可靠地避免在為了在介質p的兩面上進行記錄而進行反向運送時,介質p推開誘導部74而進入不適當?shù)穆窂降牟涣记闆r。另外,這里的不適當?shù)穆窂脚c上述同樣地是指從介質收納部34經(jīng)由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的介質的運送路徑、即朝向傾斜面68b側的路徑。
翻轉輥48設置于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的單元體68,誘導部74設置于單元體68。根據(jù)該結構,誘導部74的維修變得容易。
翻轉輥48設置于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的單元體68,誘導部74設置于裝置主體12。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終端用戶容易接近誘導部74的情況,從而能夠保護誘導部74。
引導部64形成介質引導路徑26,該介質引導路徑26是在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p的供給路徑。根據(jù)該結構,由于引導部64形成多個介質供給路徑,因此能夠實現(xiàn)裝置的低成本化。
誘導部74設置于與介質p的兩端部接觸的位置。根據(jù)該結構,通過對容易卷曲的介質p的兩端部進行誘導,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卡紙的產生。
具有與翻轉輥48接觸而從動旋轉的從動輥51b,在側視介質p的介質運送路徑46時誘導部74位于通過翻轉輥48與從動輥51b的接觸位置的翻轉輥48和從動輥51b的切線s1上。根據(jù)該結構,介質p的前端能夠可靠地與誘導部74抵接,進而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卡紙的產生。
匯總上述說明,打印機10具有:介質收納部34,其收納介質p;介質運送路徑46,其使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運送輥對53,其在介質運送路徑46的下游,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于比介質運送路徑46的頂部低的位置,將介質p向在介質p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部54側運送;以及介質引導路徑26,其在介質運送路徑46與運送輥對53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p朝向運送輥對53引導,介質引導路徑26具有將介質p向下游側輸送的輸送輥66,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的至少一部分與介質運送路徑46重疊。
根據(jù)上述結構,打印機10除了使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的介質運送路徑46之外,還具有在介質運送路徑46與運送輥對53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p朝向運送輥對53引導的介質引導路徑26,在該打印機10中,設置于介質引導路徑26上的輸送輥66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與介質運送路徑46重疊,因此在裝置高度方向尺寸上輸送輥66的尺寸與介質運送路徑46的尺寸不疊加,從而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打印機10具有構成記錄部54的滑架56,該滑架56具有在介質p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頭58,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的至少一部分與滑架56重疊。根據(jù)該結構,在裝置高度方向尺寸上輸送輥66的尺寸與滑架56的尺寸不疊加,從而能夠更進一步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整體和介質運送路徑46整體位于比滑架56的頂部56a低的位置。根據(jù)該結構,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和介質運送路徑46不從滑架56突出,能夠更進一步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介質引導路徑26具有對介質p進行引導的引導部64,引導部64被設置成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根據(jù)該結構,在介質引導路徑26上產生了卡紙時,卡紙?zhí)幚碜鳂I(yè)變得容易。
介質運送路徑46設置于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的單元體68,引導部64相對于單元體68設置于裝置里側,通過將單元體68卸下而引導部64露出,并且引導部64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根據(jù)該結構,為了卸下引導部64,需要卸下單元體68。即,為了接近比引導部64靠裝置里側的位置,需要首先卸下單元體68,接著卸下引導部64。由此,能夠抑制容易接近裝置內部的結構要素的情況,從而能夠保護裝置內部的結構要素。
引導部64構成介質運送路徑46的一部分。根據(jù)該結構,能夠實現(xiàn)裝置結構的簡單化和低成本化。
打印機10具有:介質收納部34,其收納介質p;介質運送路徑46,其使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運送輥對53,其在介質運送路徑46的下游,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于比介質運送路徑的頂部低的位置,將介質p向在介質p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部54側運送;滑架56,其構成記錄部54并具有記錄頭58,該記錄頭58在介質p上進行記錄;以及介質引導路徑26,其在介質運送路徑46與運送輥對53之間將從上方供給的介質p朝向運送輥對53引導,介質引導路徑26具有將介質p向下游側輸送的輸送輥66,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輸送輥66的至少一部分與滑架56重疊。
根據(jù)該結構,打印機10除了具有使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的介質運送路徑46之外,還具有在介質運送路徑46與運送輥對53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p朝向運送輥對53引導的介質引導路徑26,在該打印機10中,設置于介質引導路徑26上的輸送輥66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至少一部分與滑架56重疊,因此在裝置高度方向尺寸上輸送輥66的尺寸與滑架56的尺寸不疊加,從而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
在裝置主體12的上部具有讀取圖像的掃描部14。根據(jù)該結構,在裝置主體12的上部具有讀取圖像的掃描部14的結構中,能夠得到上述的作用效果。
匯總上述說明,打印機10具有:介質收納部34,其收納介質p;翻轉輥48,其使從介質收納部34送出的介質p彎曲翻轉;以及運送輥對53,其在翻轉輥48的下游,在裝置高度方向上設置于比翻轉輥48的頂部低的位置,將介質向在介質p進行記錄的記錄部54側運送,翻轉輥48設置于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的單元體68,在運送輥對53與翻轉輥48之間設置有引導部64,該引導部64縮窄了裝置內部的運送輥對53與翻轉輥48之間的空間并且形成從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被運送的介質p的路徑,通過卸下單元體68而引導部64露出,該引導部64能夠相對于裝置主體12進行裝卸。
根據(jù)上述結構,由于在運送輥對53與翻轉輥48之間設置有引導部64,該引導部64縮窄裝置內部的運送輥對53與翻轉輥48之間的空間并且形成從翻轉輥48朝向運送輥對53被運送的介質p的路徑,因此能夠穩(wěn)定地將介質p從翻轉輥48向運送輥對53運送。并且,同時能夠抑制容易接近裝置內部的情況,從而保護裝置內部的結構要素。
而且,由于引導部64是能夠裝卸的,因此在裝置內部的較深位置產生了卡紙時,其處理變得容易。而且,要想裝卸引導部64,首先需要卸下單元體68,因此能夠將接近裝置內部的較深位置的情況抑制為最小限度。通過以上內容,能夠實現(xiàn)兼顧在裝置內部的較深位置產生了卡紙時的處理的容易性、和容易接近裝置內部的較深位置的情況的抑制。
具有在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將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p朝向運送輥對53引導的介質引導路徑26,引導部64構成介質引導路徑26。根據(jù)該結構,引導部64不僅構成從翻轉輥48至運送輥對53的介質運送路徑46,還在翻轉輥48與運送輥對53之間構成從上方供給來的介質的介質引導路徑26,因此能夠實現(xiàn)部件數(shù)量的削減和低成本化。
介質引導路徑26具有將介質p向下游側輸送的輸送輥66和在與輸送輥66之間夾著介質地進行從動旋轉的從動輥76,從動輥76構成為,被設置成能夠相對于引導部64與裝置主體12一起進行裝卸,并且在將引導部64和從動輥76從裝置主體12卸下后的狀態(tài)下,輸送輥66留在裝置主體12。根據(jù)該結構,由于構成為在將引導部64和從動輥76從裝置主體12卸下后的狀態(tài)下,輸送輥66留在裝置主體12,因此無需例如斷開用于對輸送輥66進行旋轉驅動的驅動系統(tǒng)。由此,出于無需進行齒輪彼此的嚙合和嚙合解除等各種觀點,是優(yōu)選的。
在將單元體68和引導部64從裝置主體12卸下后的狀態(tài)下,能夠接近運送輥對53。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容易接近運送輥對53的情況,從而保護運送輥對53。
打印機10具有構成記錄部54的滑架56,該滑架56具有在介質p上進行記錄的記錄頭58,在裝置高度方向上翻轉輥48、引導部64、輸送輥66、滑架56各自的一部分都重疊。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抑制裝置高度方向尺寸,實現(xiàn)裝置的小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