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浸漬紙生產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浸漬紙印刷機的烘干裝置。
背景技術:
浸漬紙是一種多孔性材料,由纖維交織而成,纖維之間有許多空隙,內部充滿了空氣,紙在膠中浸漬的過程實際上是膠與紙中的空氣交換的過程。
傳統(tǒng)技術中,浸漬紙的生產過程如下:經(jīng)檢驗合格得浸漬原紙卷裝到浸漬干燥生產線的紙架上,把調制合格得三聚氰胺浸漬樹脂分別放入浸漬槽和第二涂膠機的貯膠槽中,根據(jù)室溫和膠液溫度調節(jié)浸漬槽夾套中得水溫,使樹脂的溫度始終保持在要求得范圍內20-35℃。在紙端開始進入浸漬槽之前,浸漬機上的裁紙刀將原紙兩邊各裁去1厘米左右,以使紙在浸漬干燥后因濕漲其幅面寬度不致超過規(guī)定得公稱尺寸,同時減少膠液的消耗降低成本。紙端按要求的順序引入浸漬機的張緊棍、潤濕滾、浸漬槽進行第一次浸膠,在第一浸膠槽浸漬后,進計量滾,調整上膠量和膠液在紙寬度上得均勻性,進行第一次干燥,控制第一干燥階段的溫度使得在第二次涂膠前,紙的含水率得大小保持在規(guī)定得范圍。接下來進行二次涂膠,二次涂膠后,進行第二干燥階段進行干燥,此時應控制好各干燥區(qū)得溫度,使所出來得浸漬紙各項指標符合工藝要求,冷卻后,除靜電,然后,通過印刷機進行浸漬紙印刷,印刷完以后需要進行干燥。
在上述通過印刷機進行印刷后,需要干燥,干燥程度直接影響到浸漬紙產品的生產質量,如果太干,紙面會直接吸收空氣的濕空氣而產生氣孔,因此,如何調整干燥所用的溫度和風量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如何調整干燥所用的溫度和風量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浸漬紙印刷機的烘干裝置。
為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浸漬紙印刷機的烘干裝置,所述烘干裝置為方形結構,其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浸漬紙進口和出口,所述進口的浸漬紙穿過上導向輥和下導向輥之間的縫隙,所述烘干裝置內部設置有循環(huán)風腔體,所述循環(huán)風腔體的左側或右側設置有風機,所述循環(huán)風腔體的上側設置有上加熱棒結構,下側設置有下加熱棒結構,所述循環(huán)風腔體內設置有風機的另一側的壁上,設置有多個風孔,風從風機進入循環(huán)風腔體,經(jīng)過加熱棒結構后,通過風孔吹出,形成風循環(huán),所述烘干裝置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用于監(jiān)測烘干裝置內的溫度,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所述風機、上加熱棒結構和下加熱棒結構均與PLC控制器相連接。
其中,所述上加熱棒結構和下加熱棒結構均為一排加熱棒。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熱風循環(huán)結構以及自動控制溫度的結構,可以很好地控制一段干燥器的溫度以及風量,從而保證浸漬紙產品干燥的生產質量,提高了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圖1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圖中,1-上導向輥,2-下導向輥,3-風機,4-下加熱棒結構,5-溫度傳感器,6-風孔,7-烘干裝置,8-上加熱棒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應當說明的是,本申請中所述的“連接”和用于表達“連接”的詞語,如“相連接”、“相連”等,其既可以指代某一部件與另一部件直接連接,也可以指代某一部件通過其他部件與另一部件相連接。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浸漬紙印刷機的烘干裝置,所述烘干裝置7為方形結構,其前后兩側分別設置有浸漬紙進口和出口,所述進口的浸漬紙穿過上導向輥1和下導向輥2之間的縫隙,所述烘干裝置7內部設置有循環(huán)風腔體,所述循環(huán)風腔體的左側或右側設置有風機3,所述循環(huán)風腔體的上側設置有上加熱棒結構8,下側設置有下加熱棒結構4,所述循環(huán)風腔體內設置有風機3的另一側的壁上,設置有多個風孔6,風從風機3進入循環(huán)風腔體,經(jīng)過加熱棒結構后,通過風孔6吹出,形成風循環(huán),所述烘干裝置7內設置有溫度傳感器5,所述溫度傳感器用于監(jiān)測烘干裝置內的溫度,所述溫度傳感器5和所述風機3、上加熱棒結構8和下加熱棒結構4均與PLC控制器(圖中未示出)相連接。
在優(yōu)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上加熱棒結構和下加熱棒結構均為一排加熱棒。
使用的時候,溫度傳感器采集溫度信號,PLC控制器根據(jù)采集信號,自動控制風機以及加熱棒的開啟,進行干燥。
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熱風循環(huán)結構以及自動控制溫度的結構,可以很好地控制一段干燥器的溫度以及風量,從而保證浸漬紙產品干燥的生產質量,提高了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