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使用印刷頭進行向印刷介質的圖像的印刷的技術,該印刷頭隔著印刷介質與支承印刷介質的支承部件相對。
背景技術:專利文獻1中記載了如下的圖像記錄裝置:將從用紙輸送(運送)部向用紙拉出部輸送的印刷介質(連續(xù)紙)卷掛并支承于在用紙輸送部和用紙拉出部之間配置的支承部件(輸送鼓)。該圖像記錄裝置中,隔著印刷介質與支承部件相對的印刷頭(印刷部)在支承于支承部件的連續(xù)紙上印刷圖像。另外,在這樣的圖像記錄裝置中,能夠如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那樣適時執(zhí)行調整印刷介質的張力的工作。然而,在通過隔著印刷介質與支承部件相對的印刷頭來進行印刷的圖像記錄裝置中,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的間隔會影響印刷精度。因此,為了確保高的印刷精度,優(yōu)選在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進行印刷。但是,在這樣的結構中,在改變印刷介質的張力時可能會出問題。原因在于,認為:印刷介質會伴隨張力的改變而從支承部件上浮,會與接近的印刷頭接觸,由此印刷介質會受到污染、印刷頭會受到損傷。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0-086472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許第4328043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完成的發(fā)明,目的在于提供能夠一種在實現(xiàn)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的印刷的同時抑制伴隨張力的改變而上浮的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發(fā)生接觸的技術。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涉及的圖像記錄裝置的特征在于,具備:支承部件,其對片狀的印刷介質進行支承;印刷頭,其在印刷位置和退避位置之間移動,所述印刷位置是該印刷頭在隔著印刷介質與支承部件相對的同時執(zhí)行向印刷介質的圖像印刷的位置,所述退避位置是與印刷位置相比距支承部件更遠的位置;張力調整部,其對支承于支承部件的印刷介質的張力進行調整;以及控制部,其在通過張力調整部將印刷介質的張力調整為印刷用張力的同時通過定位于印刷位置的印刷頭執(zhí)行印刷,另一方面,在通過張力調整部改變印刷介質的張力時將印刷頭定位于退避位置。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涉及的圖像記錄方法的特征在于,包括:印刷步驟,使定位于印刷位置的印刷頭隔著由支承部件支承的片狀的印刷介質而與支承部件相對,使印刷頭執(zhí)行向印刷介質的圖像印刷;和張力改變步驟,在印刷步驟之前或之后,在將印刷頭定位于退避位置的狀態(tài)下改變印刷介質的張力,所述退避位置是與印刷位置相比距支承部件更遠的位置。在這樣構成的發(fā)明(圖像記錄裝置、圖像記錄方法)中,定位于印刷位置的印刷頭在隔著印刷介質與支承部件相對的同時執(zhí)行向印刷介質的印刷。另外,印刷頭除了能夠位于執(zhí)行印刷的印刷位置之外,還能夠位于與該印刷位置相比距支承部件更遠的退避位置。而且,在印刷介質的張力改變時,印刷頭被定位于該退避位置。也就是,在本發(fā)明中,在執(zhí)行印刷時,印刷頭定位于比較接近支承部件的印刷位置,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另一方面,在印刷介質的張力改變時,印刷頭定位于距支承部件比較遠的退避位置,印刷頭遠離印刷介質。這樣,能夠實現(xiàn)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的印刷,并且,抑制了伴隨張力的改變而上浮的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發(fā)生接觸。具體而言,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控制部在將印刷頭定位于退避位置的狀態(tài)下使印刷介質的張力上升到印刷用張力之后,使印刷頭移動到印刷位置而執(zhí)行印刷。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的接觸的同時使印刷介質的張力上升到印刷用張力,并且,能夠在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之后的印刷?;蛘?,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當由印刷頭進行的印刷結束后,控制部在使印刷頭移動到退避位置之后使記錄介質的張力從印刷用張力開始減小。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適當?shù)貓?zhí)行印刷,并且能夠一邊印刷介質與印刷頭接觸一邊執(zhí)行之后的印刷介質張力的減小。此外,圖像記錄裝置可以構成為,還具備輸送印刷介質的輸送部,控制部對由輸送部輸送的印刷介質執(zhí)行印刷。其中,在這樣的結構中,認為:在輸送部改變了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那樣的情況下,印刷介質會伴隨該速度變化而從支承部件上浮,會與接近的印刷頭接觸,因此,印刷介質會受到污染、印刷頭會受到損傷。于是,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控制部在輸送部使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變化時將印刷頭定位于退避位置。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的接觸的同時使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變化。此外,有時在使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發(fā)生了變化時印刷介質的張力會變化,這會成為印刷介質上浮的一個主要原因。于是,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還具備檢測印刷介質的張力的張力檢測部,控制部在根據(jù)張力檢測部的檢測結果確認了使輸送速度變化后的印刷介質的張力已經(jīng)穩(wěn)定之后,使印刷頭移動到印刷位置而執(zhí)行印刷。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的接觸的同時使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變化,并且,能夠在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有時在使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變化之后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會暫時變得不穩(wěn)定,這會成為印刷介質上浮的一個主要原因。于是,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控制部在輸送速度變化的期間將印刷頭定位于退避位置,并且,在輸送速度變化后的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穩(wěn)定之后,使印刷頭移動到印刷位置而執(zhí)行印刷。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的接觸的同時使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加速到預定的輸送速度,并且,能夠在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之后的印刷。此外,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支承部件為卷掛并支承印刷介質的圓筒形狀的支承鼓,從動于由輸送部輸送的印刷介質而進行旋轉。與用平面支承印刷介質的結構相比較,由這樣的圓筒形狀的支承鼓卷掛并支承印刷介質的結構能夠使支承部件緊密附著印刷介質而抑制印刷介質上浮,有利于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發(fā)生接觸。此時,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還具備檢測支承鼓的旋轉的旋轉檢測部,控制部在根據(jù)旋轉檢測部的檢測結果確認了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已經(jīng)穩(wěn)定之后,使印刷頭移動到印刷位置而執(zhí)行印刷。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更可靠地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發(fā)生接觸。另外,圖像記錄裝置也可以構成為,由印刷頭進行的印刷結束后,控制部在使印刷頭移動到退避位置之后,使輸送部減小記錄介質的輸送速度。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使印刷頭接近印刷介質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印刷,并且,能夠在抑制印刷介質與印刷頭的接觸的同時執(zhí)行之后的印刷介質的輸送速度的減速。附圖說明圖1是示意表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打印機具備的裝置結構的一例的圖。圖2是例示了記錄頭能夠位于的印刷位置以及退避位置的圖。圖3是示意表示控制圖1所示的打印機的電結構的圖。圖4是表示由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流程圖。圖5是表示由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定時圖。圖6是表示由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流程圖。圖7是表示由第二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定時圖。圖8是表示由第三實施方式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流程圖。(符號說明)1…打印機;200…打印機控制部;30…滾筒鼓;31…前驅動輥;32…后驅動輥;51…記錄頭;52…記錄頭;E30…鼓編碼器;S34…張力傳感器;S…片狀物;P1…印刷位置;P2…退避位置。具體實施方式第一實施方式圖1是示意表示能夠應用本發(fā)明的打印機具備的裝置結構的一例的主視圖。如圖1所示,在打印機1中,其兩端呈卷筒狀卷在輸出軸(送出軸)20以及卷繞軸(收卷軸)40上的1張片狀物S(web,卷紙)張開架設在輸出軸20與卷繞軸40之間,片狀物S沿著這樣張開架設的路徑Pc被從輸出軸20向卷繞軸40輸送。并且,在打印機1中,對沿著該輸送路徑Pc輸送的片狀物S記錄圖像。片狀物S的種類大致分為紙類和膜(film)類。作為具體例,紙類有優(yōu)質紙、版紙、銅版紙(美術印刷紙)、涂層紙等,膜類有合成紙、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polypropylene:聚丙烯)等。概略而言,打印機1具有:從輸出軸20輸出片狀物S的輸出部2;向從輸出部2輸出的片狀物S記錄圖像的處理部3;和將通過處理部3記錄了圖像的片狀物S卷繞到卷繞軸40上的卷繞部4。此外,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片狀物S的兩面中的記錄圖像的一面稱為表面,而將其相反側的一面稱為背面。輸出部2具有:卷住片狀物S的端部的輸出軸20;和卷掛從輸出軸20輸出的片狀物S的從動輥21。輸出軸20在使片狀物S的表面朝向外側的狀態(tài)下卷住并支承片狀物S的端部。并且,通過輸出軸20沿圖1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輸出軸20所卷住的片狀物S經(jīng)由從動輥21被引向處理部3。順便說明,片狀物S經(jīng)由裝卸自如地安裝在輸出軸20上的芯管(省略圖示)而卷在輸出軸20上。因此,在輸出軸20的片狀物S用盡時,能夠將卷有卷筒狀的片狀物S的新的芯管安裝在輸出軸20上來更換輸出軸20的片狀物S。處理部3是如下裝置:由滾筒鼓30支承從輸出部2輸出的片狀物S,并且,通過沿滾筒鼓30的外周面配置的各功能部51、52、61、62、63進行適當處理,將圖像記錄在片狀物S上。在該處理部3中,在滾筒鼓30的兩側設置有前驅動輥31和后驅動輥32,從前驅動輥31向后驅動輥32輸送的片狀物S被滾筒鼓30支承,接受圖像記錄。前驅動輥31在外周面具有通過熱噴鍍形成的多個微小突起,將從輸出部2輸出的片狀物S從背面?zhèn)染頀臁2⑶?,前驅動?1通過沿圖1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將從輸出部2輸出的片狀物S向輸送路徑的下游側輸送。此外,相對于前驅動輥31設置有軋輥31n。該軋輥31n以向前驅動輥31側施力的狀態(tài)與片狀物S的表面抵接,在其與前驅動輥31之間夾入片狀物S。由此,能確保前驅動輥31與片狀物S之間的摩擦力,能夠切實地進行由前驅動輥31對片狀物S的輸送。滾筒鼓30是由省略圖示的支承機構以旋轉自如的方式支承的圓筒形狀的鼓,將從前驅動輥31向后驅動輥32輸送的片狀物S從背面?zhèn)染頀臁T摑L筒鼓30是受到與片狀物S之間的摩擦力而向片狀物S的輸送方向Ds從動旋轉、同時將片狀物S從背面?zhèn)戎С械墓摹m槺阏f明,在處理部3中,在向滾筒鼓30卷掛的卷掛部的兩側設置有將片狀物S折回的從動輥33、34。其中的從動輥33在前驅動輥31與滾筒鼓30之間卷掛片狀物S的表面,將片狀物S折回。另一方面,從動輥34在滾筒鼓30與后驅動輥32之間卷掛片狀物S的表面,將片狀物S折回。這樣,通過相對于滾筒鼓30在輸送方向Ds的上、下游側分別將片狀物S折回,能夠將向滾筒鼓30卷掛的片狀物S的卷掛部確保得較長。后驅動輥32在外周面具有通過熱噴鍍形成的多個微小突起,將從滾筒鼓30經(jīng)由從動輥34輸送來的片狀物S從背面?zhèn)染砝@。并且,后驅動輥32通過沿圖1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將片狀物S向卷繞部4輸送。此外,相對于后驅動輥32設置有軋輥32n。該軋輥32n以向后驅動輥32側施力的狀態(tài)與片狀物S的表面抵接,在其與后驅動輥32之間夾入片狀物S。由此,能確保后驅動輥32與片狀物S之間的摩擦力,能夠切實地進行由后驅動輥32對片狀物S的輸送。這樣,從前驅動輥31向后驅動輥32輸送的片狀物S被滾筒鼓30的外周面支承。并且,在處理部3中,為了對滾筒鼓30所支承的片狀物S的表面記錄彩色圖像,設置有與互不相同的顏色對應的多個記錄頭51。具體而言,與黃色、青色、絳紅色以及黑色對應的4個記錄頭51按該顏色順序沿輸送方向Ds排列。各記錄頭51相對于卷掛于滾筒鼓30的片狀物S的表面隔著一些間隙而相對,以噴墨方式排出對應顏色的墨。并且,通過各記錄頭51對沿輸送方向Ds輸送的片狀物S排出墨,在片狀物S的表面形成彩色圖像。順便說明,作為墨,可以使用通過照射紫外線(光)而固化的UV(ultraviolet)墨(光固化性墨)。于是,在處理部3中,為了使墨固化而定影(固定)在片狀物S上,設置有UV燈61、62(光照射部)。此外,該墨固化分成暫時固化(假固化)和徹底固化兩個階段來執(zhí)行。在多個記錄頭51各自之間,配置有暫時固化用的UV燈61。也即是,UV燈61通過照射弱紫外線來以墨的形狀不會走樣的程度使墨固化(暫時固化),不是使墨完全固化。另一方面,相對于多個記錄頭51在輸送方向Ds的下游側設置有徹底固化用的UV燈62。也即是,UV燈62通過照射比UV燈61照射的紫外線強的紫外線,使墨完全固化(徹底固化)。通過這樣執(zhí)行暫時固化、徹底固化,能夠將多個記錄頭51形成的彩色圖像定影在片狀物S表面上。進一步,相對于UV燈62在輸送方向Ds的下游側設置有記錄頭52。該記錄頭52相對于卷掛于滾筒鼓30的片狀物S的表面隔著一些間隙而相對,以噴墨方式將透明的UV墨排出到片狀物S的表面。也即是,對通過4種顏色的記錄頭51形成的彩色圖像,進一步排出透明墨。另外,相對于記錄頭52在輸送方向Ds的下游側設置有UV燈63。該UV燈63通過照射強紫外線,使記錄頭52排出的透明墨完全固化(徹底固化)。由此,能夠使透明墨定影在片狀物S表面。這樣,在處理部3中,對被卷掛于滾筒鼓30的外周部的片狀物S,適當執(zhí)行墨的排出以及固化,形成由透明墨涂覆的彩色圖像。并且,形成了該彩色圖像的片狀物S通過后驅動輥32被向卷繞部4輸送。如上所述,處理部3中,4種顏色的記錄頭51和透明用記錄頭52分別隔著片狀物S與滾筒鼓30的外周面相對。而且,這些記錄頭51、52各自除了能夠位于對片狀物S排出墨水以進行印刷的印刷位置(圖1中的位置)外,還能夠位于與印刷位置相比距滾筒鼓30的外周面更遠的退避位置。關于這一點,將使用圖2來詳細描述。圖2是例示了記錄頭能夠位于的印刷位置以及退避位置的圖。圖2中,“印刷時”欄中示出了印刷時的記錄頭51、52的位置,“退避時”欄中示出了退避時的記錄頭51、52的位置。如圖2的“印刷時”欄所示,在對片狀物S進行印刷時,各記錄頭51、52位于印刷位置P1,各記錄頭51、52的噴嘴開口面Sn(排出墨水的噴嘴開口的面)與和其相對的滾筒鼓30外周面的間隔為距離d1(=0.7mm)。而且,各記錄頭51、52在該印刷位置P1從噴嘴排出墨水以在片狀物S上印刷圖像。另一方面,如圖2的“退避時”欄所示,各記錄頭51、52能夠位于從印刷位置P1沿滾筒鼓30的徑向遠離的退避位置P2。在該退避位置P2,各記錄頭51、52的噴嘴開口面Sn與和其相對的滾筒鼓30的外周面的間隔為距離d2(=5mm>d1)。也就是,各記錄頭51、52除印刷位置P1外,還能夠位于與該印刷位置P1相比距滾筒鼓30的外周面更遠的退避位置P2。返回圖1繼續(xù)說明。卷繞部4除卷掛片狀物S的端部的卷繞軸40外,還具有在卷繞軸40與后驅動輥32之間將片狀物S從背面?zhèn)染頀斓膹膭虞?1。卷繞軸40在使片狀物S的表面朝向外側的狀態(tài)下卷繞并支承片狀物S的端部。也就是,當卷繞軸40按圖1的順時針方向進行旋轉時,從后驅動輥32輸送來的片狀物S經(jīng)由從動輥41被卷繞到卷繞軸40上。順便說明,片狀物S經(jīng)由裝卸自如地安裝于卷繞軸40的芯管(省略圖示)被卷繞到卷繞軸40上。因此,在卷繞于卷繞軸40的片狀物S裝滿時,能夠按芯管將片狀物S卸下。以上是打印機1的裝置結構的概要。接著,對控制打印機1的電結構進行說明。圖3是示意表示控制圖1所示的打印機的電結構的框圖。上述的打印機1的工作由圖3所示的主機(hostcomputer)10控制。在主機10中,總括控制工作的主控制部100由CPU(CentralProcessingUnit:中央處理單元)和存儲器構成。另外,在主機10設置有驅動器120,該驅動器120從介質122中讀出程序124。此外,作為介質122,可以使用CD(CompactDisk)、DVD(DigitalVersatileDisk)、USB(UniversalSerialBus)存儲器等各種介質。并且,主控制部100基于從介質122讀出的程序124來進行主機10的各部的控制和/或打印機1的工作的控制。進一步,在主機10中,作為與作業(yè)者的接口,設置有由液晶顯示器等構成的監(jiān)視器130和由鍵盤鼠標等構成的操作部140。在監(jiān)視器130中,除了印刷對象的圖像以外還顯示菜單畫面。因此,作業(yè)者通過在確認監(jiān)視器130的同時操作操作部140,能夠從菜單畫面打開印刷設定畫面,設定印刷介質的種類、印刷介質的大小、印刷質量等各種印刷條件。此外,與作業(yè)者的接口的具體結構可以加以各種變形,例如可以將觸摸面板式的顯示器用作監(jiān)視器130,由該監(jiān)視器130的觸摸面板構成操作部140。另一方面,在打印機1中,設置有根據(jù)來自主機10的指令控制打印機1的各部的打印機控制部200。并且,記錄頭、UV燈以及片狀物輸送系統(tǒng)的裝置各部由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打印機控制部200對這些裝置各部的控制的詳細內容如下。打印機控制部200根據(jù)片狀物S的輸送來控制形成彩色圖像的各記錄頭51的墨排出定時。具體而言,對于該墨排出定時的控制,基于安裝于滾筒鼓30的旋轉軸來檢測滾筒鼓30的旋轉位置的鼓編碼器E30的輸出(檢測值)來執(zhí)行。也即是,由于滾筒鼓30隨著片狀物S的輸送而從動旋轉,因此當參照檢測滾筒鼓30的旋轉位置的鼓編碼器E30的輸出時,則能夠掌握片狀物S的輸送位置。于是,打印機控制部200通過根據(jù)鼓編碼器E30的輸出生成pts(printtimingsignal:打印定時信號)信號,基于該pts信號控制各記錄頭51的墨排出定時,從而使各記錄頭51排出的墨附著在所輸送的片狀物S的目標位置上,形成彩色圖像。另外,對于記錄頭52排出透明墨的定時,也同樣地基于鼓編碼器E30的輸出來由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由此,能夠對通過多個記錄頭51形成的彩色圖像,準確地排出透明墨。進而,UV燈61、62、63的亮燈和滅燈的定時和/或照射光量也由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進一步,如圖2所示的記錄頭51、52的移動也由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具體而言,打印機控制部200通過使頭移動機構53工作來控制記錄頭51、52的移動,所述頭移動機構53是使記錄頭51、52移動的機械機構。該頭移動機構53使各記錄頭51、52在印刷位置P1與退避位置P2之間移動,將其選擇性地定位于某一方的位置。此外,頭移動機構53既可以使所有記錄頭51、52一齊移動,也可以使各記錄頭51、52分別移動。另外,打印機控制部200也擔任控制使用圖1詳細描述的片狀物S的輸送的功能。也即是,在構成片狀物輸送系統(tǒng)的部件中的輸出軸20、前驅動輥31、后驅動輥32以及卷繞軸40分別連接有馬達。并且,打印機控制部200在使這些馬達旋轉的同時控制各馬達的速度和/或轉矩,控制片狀物S的輸送。該片狀物S的輸送控制的詳細內容如下。打印機控制部200使驅動輸出軸20的輸出馬達M20旋轉,從輸出軸20向前驅動輥31供給片狀物S。此時,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輸出馬達M20的轉矩,調整從輸出軸20到前驅動輥31的片狀物S的張力(輸出張力Ta)。也即是,在配置于輸出軸20與前驅動輥31之間的從動輥21,安裝有檢測輸出張力Ta的張力傳感器S21。該張力傳感器S21可以由例如檢測從片狀物S受到的力的載荷元件構成。并且,打印機控制部200基于張力傳感器S21的檢測結果,對輸出馬達M20的轉矩進行反饋控制,調整片狀物S的輸出張力Ta。此時,打印機控制部200對從輸出軸20向前驅動輥31供給的片狀物S的寬度方向(圖1的紙面的正交方向)的位置進行調整,同時進行片狀物S的輸出。也即是,在打印機1設置有導引(steering)單元7,該導引單元7使輸出軸20以及從動輥21各自在軸方向(換言之是片狀物S的寬度方向)上移位。另外,在從動輥21與前驅動輥31之間設置有對片狀物S的寬度方向的端部進行檢測的邊緣傳感器Se。該邊緣傳感器Se可以由例如超聲波傳感器等距離傳感器構成。并且,打印機控制部200基于邊緣傳感器Se的檢測結果,對導引單元7進行反饋控制,調整片狀物S的寬度方向的位置。由此,能使片狀物S的寬度方向的位置適當化,能抑制片狀物S彎曲(蛇行)行進等輸送不良。另外,打印機控制部200使驅動前驅動輥31的前驅動馬達M31和驅動后驅動輥32的后驅動馬達M32旋轉。由此,從輸出部2輸出的片狀物S經(jīng)過處理部3。此時,對前驅動馬達M31執(zhí)行速度控制,另一方面,對后驅動馬達M32執(zhí)行轉矩控制。也即是,打印機控制部200基于前驅動馬達M31的編碼器輸出,將前驅動馬達M31的旋轉速度調整成恒定。由此,片狀物S通過前驅動輥31而被以恒定速度輸送。另一方面,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后驅動馬達M32的轉矩,對從前驅動輥31到后驅動輥32的片狀物S的張力(處理張力Tb)進行調整。也即是,在配置于滾筒鼓30與后驅動輥32之間的從動輥34上,安裝有檢測處理張力Tb的張力傳感器S34。該張力傳感器S34可以由例如檢測從片狀物S受到的力的載荷元件構成。并且,打印機控制部200基于張力傳感器S34的檢測結果,對后驅動馬達M32的轉矩進行反饋控制,調整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另外,打印機控制部200使驅動卷繞軸40的卷繞馬達M40旋轉,將后驅動輥32所輸送的片狀物S卷繞到卷繞軸40上。此時,打印機控制部200控制卷繞馬達M40的轉矩,對從后驅動輥32到卷繞軸40的片狀物S的張力(卷繞張力Tc)進行調整。也即是,在配置于后驅動輥32與卷繞軸40之間的從動輥41上,安裝有檢測卷繞張力Tc的張力傳感器S41。該張力傳感器S41可以由例如檢測從片狀物S受到的力的載荷元件構成。并且,打印機控制部200基于張力傳感器S41的檢測結果,對卷繞馬達M40的轉矩進行反饋控制,調整片狀物S的卷繞張力Tc。以上為控制打印機1的電結構的概要。接下來,對由第一實施方式的打印機1執(zhí)行的工作進行說明。圖4是表示由第一實施方式涉及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圖。圖5是表示由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圖。當從主計算機10接收到開始印刷(圖像記錄)之意的指令時,打印機控制部200執(zhí)行圖4的流程圖。此外,該流程圖被從程序124中讀出而被預先存儲在打印機控制部200內的存儲器等中。在步驟S101中,確認各記錄頭51、52是否處于退避位置P2。然后,在各記錄頭51、52位于退避位置P2的情況(步驟S101中為“是”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步驟S102。另一方面,在各記錄頭51、52不在退避位置P2的情況(步驟S101中為“否”的情況)下,在進入步驟S103使各記錄頭51、52移動到退避位置P2后,進入步驟S102。此外,圖5中示出了各記錄頭51、52位于退避位置P2的情況下的工作。在步驟S102中,對片狀物S付與張力(時刻t1)。由此,處理部3的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從零上升到印刷用張力Fp(>0)。另外,輸出部2、卷繞部4的輸出張力Ta、卷繞張力Tc也分別被設定為適當?shù)闹?。此時,這些張力Ta、Tb、Tc不需要相同,可以分別單獨設定。接下來,在步驟S104中,當確認了從張力付與起經(jīng)過預定時間(=t2-t1)時,則在步驟S105中,記錄頭51、52從退避位置P2移動到印刷位置P1(時刻t2)。這里,在步驟S104中確認經(jīng)過預定時間,是為了在等待處理張力Tb穩(wěn)定為印刷用張力Fp之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此外,通過實驗等預先求出使處理張力Tb穩(wěn)定為印刷用張力Fp所需的時間,并將其存儲在打印機控制部200的存儲器中。在步驟S106中,開始輸送片狀物S(時刻t3)。由此,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從零加速到印刷用速度Vp。當這樣開始輸送片狀物S后,則開始步驟S107的由記錄頭51、52進行的印刷(時刻t4)。由此,位于印刷位置P1的各記錄頭51、52對以印刷用速度Vp輸送的片狀物S印刷圖像。然后,當在步驟S108中圖像的印刷結束時(時刻t5),則在步驟S109中停止片狀物S的輸送(時刻t6)。由此,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從該印刷用速度Vp減速到零。在接下來的步驟S110中,各記錄頭51、52從印刷位置P1移動到退避位置P2(時刻t7)。當這樣各記錄頭51、52向退避位置P2的移動完成時,則在步驟S111中解除片狀物S的張力(時刻t8)。由此,處理部3的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從印刷用張力Fp減小到零。另外,輸出部2、卷繞部4的輸出張力Ta與卷繞張力Tc也同樣減小到零。如上所說明的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被定位于印刷位置P1的記錄頭51、52一邊隔著片狀物S與滾筒鼓30相對、一邊執(zhí)行向片狀物S的印刷。另外,記錄頭51、52除了能夠位于執(zhí)行印刷的印刷位置P1之外,還能夠位于與該印刷位置P1相比距滾筒鼓30更遠的退避位置P2。而且,在如圖4的步驟S102、S111那樣改變片狀物S的張力時,記錄頭51、52被定位于該退避位置P2。也就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執(zhí)行印刷時,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比較接近滾筒鼓30的印刷位置P1,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另一方面,在片狀物S的張力改變時,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距滾筒鼓30較遠的退避位置P2,使記錄頭51、52遠離片狀物S。這樣,能夠實現(xiàn)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的印刷,并且抑制了伴隨張力的改變而上浮的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發(fā)生接觸。具體而言,本實施方式,在使記錄頭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的狀態(tài)下使片狀物S的張力上升到印刷用張力Fp之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以執(zhí)行印刷。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使片狀物S的張力上升到印刷用張力Fp,并且,能夠在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當結束由記錄頭51、52進行的印刷時,則在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退避位置P2之后使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從印刷用張力Fp開始減小。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印刷,并且,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執(zhí)行之后的片狀物S的張力的減小。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將片狀物S卷掛并支承于圓筒形狀的滾筒鼓30。在這樣的結構中,與平面地支承片狀物S的結構相比,能夠使作為支承部件的滾筒鼓30緊密附著片狀物S以抑制片狀物S的上浮,有利于抑制片狀物與記錄頭51、52發(fā)生接觸。第二實施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如開始或停止片狀物S的輸送等,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在這樣的結構中,有時伴隨著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的變化,片狀物S會從滾筒鼓30上浮。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為:由于片狀物S與接近的記錄頭51、52接觸,片狀物S會受到污染、記錄頭51、52受到損傷。特別是,有時由于緊隨片狀物輸送速度變化之后發(fā)生的馬達的負荷變動,片狀物S的張力會暫時大幅度地變動。在這樣的情況下認為:當片狀物S的剛性低時,則片狀物S會伴隨著該張力的變動而從滾筒鼓30上浮,會與記錄頭51、52接觸。因此,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在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時,預先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接下來,對該第二實施方式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此外,下面以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來進行說明,關于共同部分適當省略說明。其中,在第2實施方式中,通過具有與上述實施方式共同的結構,當然也能實現(xiàn)與上述施方式同樣的效果。圖6是表示由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圖。圖7是表示由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概要的定時圖。當從主機10接收到開始圖像記錄之意的指令時,則打印機控制部200執(zhí)行圖6的流程圖。此外,該流程圖被從程序124中讀出并被預先存儲在打印機控制部200內的存儲器等中。在步驟S201中,確認各記錄頭51、52是否位于退避位置P2。然后,在各記錄頭51、52處于退避位置P2的情況(步驟S201中為“是”的情況)下,直接進入步驟S202。另一方面,在各記錄頭51、52不在退避位置P2的情況(步驟S201中為“否”的情況)下,在進入步驟S203使各記錄頭51、52移動到退避位置P2之后,進入步驟S202。此外,圖7中示出了各記錄頭51、52位于退避位置P2的情況下的工作。在步驟S202中,對片狀物S付與張力(時刻t1)。由此,處理部3的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從零上升到印刷用張力Fp(>0)。另外,輸出部2、卷繞部4的輸出張力Ta、卷繞張力Tc也分別被設定為適當?shù)闹?。此時,這些張力Ta、Tb、Tc不需要相同,可以分別單獨設定。接下來,在步驟S204中,開始片狀物S的輸送(時刻t2)。由此,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從零開始加速到印刷用速度Vp。當這樣開始片狀物的輸送時,打印機控制部200通過張力傳感器S34測定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步驟S205),根據(jù)該測定結果判斷處理張力Tb是否穩(wěn)定(步驟S206)。具體而言,例如,能夠依據(jù)處理張力Tb的測定值的時間平均處于預定范圍內這一情況來判斷為處理張力Tb穩(wěn)定。反復進行該步驟S205、S206,直至確認到處理張力Tb穩(wěn)定為止。然后,當確認了處理張力Tb穩(wěn)定時(步驟S206中為“是”的情況下),進入步驟S207,記錄頭51、52從退避位置P2移動至印刷位置P1(時刻t3)。然后,開始步驟S208的由記錄頭51、52進行的印刷(時刻t4)。由此,位于印刷位置P1的各記錄頭51、52對以印刷用速度Vp輸送的片狀物S印刷圖像。當在步驟S209中圖像的印刷結束時(時刻t5),則在步驟S210中各記錄頭51、52從印刷位置P1移動至退避位置P2(時刻t6)。當這樣各記錄頭51、52向退避位置P2的移動完成時,在步驟S211中停止片狀物S的輸送(時刻t7)。由此,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從印刷用速度Vp減速到零。當這樣片狀物S停止時,在步驟S212中解除片狀物S的張力(時刻t8)。由此,處理部3的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從印刷用張力Fp減小到零。另外,輸出部2、卷繞部4的輸出張力Ta、卷繞張力Tc也同樣減小到零。如以上說明的那樣,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執(zhí)行印刷時,記錄頭51、52也定位于比較接近滾筒鼓30的印刷位置P1,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另一方面,在片狀物S的張力改變時,記錄頭51、52定位于距滾筒鼓30較遠的退避位置P2,記錄頭51、52遠離片狀物S。這樣,能夠實現(xiàn)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的印刷,并且,抑制了伴隨張力的改變而上浮的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發(fā)生接觸。另外,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時,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因此,即使片狀物S由于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而上浮了,也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特別是如上所述,有時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發(fā)生了變化時片狀物S的張力會變動,這會成為片狀物S上浮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此,本實施方式中,在通過張力傳感器S34的檢測結果確認了使輸送速度變化后的片狀物S的張力已經(jīng)穩(wěn)定之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至印刷位置P1而執(zhí)行印刷。因此,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并且,能夠在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當結束由記錄頭51、52進行的印刷時,則在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退避位置P2之后,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減速。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在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印刷,并且,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執(zhí)行之后的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的減速。第三實施方式如上所述,有時片狀物S會伴隨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的變化而從滾筒鼓30上浮。此外,該片狀物S上浮的原因,除上述的片狀物S張力的變動之外,還可舉出片狀物S的變化后的輸送速度暫時不穩(wěn)定。特別是,在滾筒鼓30從動于片狀物S而旋轉的上述結構中,當片狀物S的摩擦系數(shù)小時,則在片狀物S與滾筒鼓30之間會發(fā)生打滑,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容易變得不穩(wěn)定。在該情況下,有時輸送速度變得不穩(wěn)定的片狀物S會上浮而與記錄頭51、52接觸。因此,第三實施方式中,在片狀物S的變化后的輸送速度穩(wěn)定后,使記錄頭51、52向印刷位置P1、P移動以執(zhí)行印刷。接下來,對該第三實施方式的詳細情況進行說明。此外,下面以與上述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關于共同部分標記相同的符號并適當省略說明。其中,在第三實施方式中,通過具備與上述實施方式共同的結構,當然也能實現(xiàn)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圖8是表示由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打印機執(zhí)行的工作的概要的流程圖。當從主機10接收到開始圖像記錄之意的指令時,則打印機控制部200執(zhí)行圖8的流程圖。此外,該流程圖被從程序124中讀出并被預先存儲在打印機控制部200內的存儲器等中。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圖8的流程圖中,相對于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圖6的流程圖,在步驟S204~S207之間的步驟的內容上不同,另一方面,在其他步驟的內容上是相同的。也就是,第三實施方式中,當步驟S304中開始片狀物的輸送時,則打印機控制部200通過張力傳感器S34測定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步驟S307),并且,通過鼓編碼器E30測定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步驟S305)。然后,根據(jù)S307的測定結果,判斷處理張力Tb是否穩(wěn)定(步驟S308)。此外,該判斷方法與在第二實施方式中說明了的方法是同樣的。反復進行該步驟S307、S308,直至確認到處理張力Tb穩(wěn)定。然后,當確認到處理張力Tb穩(wěn)定時(步驟S308中為“是”的情況下),設置(激活)輸送張力標志。另外,與此并行地,根據(jù)步驟S305的測定結果,判斷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是否穩(wěn)定(步驟S306)。具體而言,例如,能夠依據(jù)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的測定值的時間平均處于預定范圍內這一情況來判斷為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已經(jīng)穩(wěn)定。反復進行該步驟S305、S306,直至確認到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穩(wěn)定為止。然后,當確認到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穩(wěn)定時(步驟S306中為“是”的情況下),則判斷為該滾筒鼓30所從動的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也穩(wěn)定,設置(激活)輸送速度標志。也就是,在此,基于從動于片狀物S的滾筒鼓30的旋轉速度來判斷片狀物S的變化后的輸送速度已經(jīng)穩(wěn)定。然后,當輸送張力標志以及輸送速度標志這兩方激活、確認到片狀物S的張力以及輸送速度這兩方穩(wěn)定時,則記錄頭51、52從退避位置P2向印刷位置P1移動(步驟S309)。接著,依次執(zhí)行以后的步驟。順便說明,對于兩標記中的哪個先激活,這依賴于片狀物S的剛性和摩擦系數(shù)。也就是,片狀物S的剛性越高、片狀物S的張力越早穩(wěn)定,片狀物S的摩擦系數(shù)越大、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越早穩(wěn)定。因此,例如在對剛性高而摩擦系數(shù)小的片狀物S進行印刷的情況下,因為片狀物S的張力一方先穩(wěn)定,所輸送張力標志先激活。另一方面,在對剛性小而摩擦系數(shù)大的片狀物S進行印刷的情況下,因為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一方先穩(wěn)定,所以輸送速度標志先激活。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時,也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因此,即使片狀物S因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而上浮了,也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特別是如上所述,有時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時片狀物S的張力會變動,這成為片狀物S上浮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此,本實施方式中,在通過張力傳感器S34的檢測結果確認了使輸送速度變化后的片狀物S的張力已經(jīng)穩(wěn)定之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而執(zhí)行印刷。因此,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并且,能夠在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適當執(zhí)行之后的印刷。另外,有時在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變化后,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會暫時變得不穩(wěn)定,這也成為片狀物S上浮的一個主要原因。對此,本實施方式中,在輸送速度變化的期間,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并且,在輸送速度變化后的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穩(wěn)定之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而執(zhí)行印刷。因此,能夠在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的接觸的同時使片狀物S加速到預定的輸送速度,并且,能夠在使記錄頭51、52接近片狀物S的狀態(tài)下適當?shù)貓?zhí)行之后的印刷。特別是,本實施方式中,在通過鼓編碼器E30的檢測結果確認了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穩(wěn)定之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以執(zhí)行印刷。在這樣的結構中,能夠更加切實地(可靠地)抑制片狀物S與記錄頭51、52發(fā)生接觸。其他如上所述,上述實施方式中,打印機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圖像記錄裝置”,片狀物S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印刷介質”,滾筒鼓3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支承部件”或“支承鼓”,記錄頭51、5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印刷頭”,印刷位置P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印刷位置”,退避位置P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退避位置”,后驅動輥3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張力調整部”,印刷用張力Fp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印刷用張力”,打印機控制部20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控制部”。另外,沿著輸送路徑Pc配置的各種輥以及軸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輸送部”,張力傳感器S3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張力檢測部”,鼓編碼器E3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旋轉檢測部”。另外,步驟S107~S108、S208~S209、S310~S31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印刷步驟”,步驟S102、S111、S202、S212、S302、S31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張力改變步驟”。此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能夠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對上述的實施方式加以各種改變。例如,上述實施方式中,記錄頭51、52構成為在滾筒鼓30的徑方向上移動自如,但使記錄頭51、52移動的方向不限于此,可以適當變化。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由鼓狀的滾筒鼓30支承片狀物S。但是,支承片狀物S的部件的形狀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例如平板形狀。另外,關于上述流程圖,也可以適當改變各步驟的順序和/或省略一部分步驟。例如,在構成為在流程圖的開始時記錄頭51、52通常退避到退避位置P2的情況下,省略步驟S101~S103、S201~S203、S301~S303即可。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例示了在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從零開始加速之后進行印刷的情況。但是,也可以考慮在印刷的途中改變印刷模式、將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從高速切換為低速這樣的工作,此時,在使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減速之后進行印刷。而且,在這樣的情況下,也可以構成為,在片狀物S減速時,將記錄頭51、52定位于退避位置P2,在片狀物S減速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另外,上述第三實施方式中,在確認到片狀物S的處理張力Tb穩(wěn)定和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穩(wěn)定這兩方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但是,也可以構成為,在僅確認了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穩(wěn)定后,使記錄頭51、52移動到印刷位置P1。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將所有的記錄頭51、52都構成為在印刷位置P1與退避位置P2之間移動自如,但也可以僅將一部分記錄頭51、52構成為這樣。例如,也可以考慮對排出透明UV墨水的記錄頭52不要求其他記錄頭51那樣的印刷精度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在印刷時,可以不是必須使記錄頭52接近片狀物S。因此,關于記錄頭52,也可以構成為預先固定地設在距滾筒鼓30的外周面足夠遠的位置。另外,上述實施方式中,對前驅動輥31執(zhí)行速度控制,對后驅動輥32執(zhí)行轉矩控制。但是,也可以對后驅動輥32執(zhí)行速度控制,通過后驅動輥32確定片狀物S的輸送速度,并且,對前驅動輥31執(zhí)行轉矩控制,通過前驅動輥31來調整片狀物S的張力Tb。此外,此時也可以構成為將檢測片狀物S的張力Tb的傳感器設于從動輥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