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套筒扳手。
背景技術:
一般在回收鋼帶時和松緊螺絲時,需提前松動錨桿端頭螺帽,拆除鋼帶,據(jù)此,礦井內多采用風動扳手松動螺帽已完成鋼帶的回收或螺絲的松緊。然而,受礦內鋼帶變形及巖石鼓起影響,經常無法使用風動工具松動螺帽,仍采用手動扳手松動錨桿上的螺帽。該方式勞動強度大,施工效果差。
經過現(xiàn)場的多次實踐操作,本實用新型現(xiàn)提供了一種由改裝后的拔柱器配合套筒構成的套筒扳手,用來松緊螺帽,拆卸鋼帶。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可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并保證施工質量的套筒扳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本實用新型包括操作桿、固定連接于操作桿上端的止回機構、套筒以及位于止回機構與套筒之間的連接桿;所述止回機構上設有兩端分別連接主動棘爪與扳機,且被固定于框架內的棘輪。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框架為一前后貫穿相通的框架,所述主動棘爪固定于框架底面上方且通過一連接柱與位于其下方的操作桿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主動棘爪與框架的側壁之間還通過一緊固裝置固定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棘輪具體為一被棘輪外殼包裹的齒輪;所述棘輪外殼固定連接于框架的左右側,其與框架右側壁之間還通過一緊固裝置固定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主動棘爪和扳機分別為帶有外殼的主動棘爪和扳機,其內部分別為與齒輪相抵接的第一齒輪帶動爪、第二齒輪帶動爪。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緊固裝置為螺栓螺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套筒為圓形套筒,包括前端套筒與后端套筒,所述后端套筒與垂直于框架側壁上端的連接桿固定相連。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前端套筒為開口內側呈正六邊形的前端套筒。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連接桿為正方形連接桿;所述后端套筒為開口內側呈正方形且與連接桿相契合的后端套筒。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方式之一,所述連接桿具體為銷子。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xiàn)有技術的優(yōu)點在于:提供了一種由改裝后的拔柱器配合套筒、銷子完成的套筒扳手,既簡單、方便、成本低廉,又使特殊地段松緊螺帽,拆卸鋼帶的速度大大提高,降低了職工勞動強度,保障了施工質量,取得了良好安全的生產效果。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例1中的一種套筒扳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1中的一種套筒扳手的又一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的正視圖;
圖4是圖1的左視圖;
圖5是圖1的俯視圖。
圖中:1為操作桿,2為止回機構,22為主動棘爪,23為扳機,24為框架,25為連接柱,26為棘輪,3為套筒,31為前端套筒,32為后端套筒,4為連接桿,51為第一螺栓螺母,52為第二螺栓螺母。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如圖1-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套筒扳手,包括操作桿1、固定連接于操作桿1上端的止回機構2、套筒3以及位于止回機構2與套筒3之間且呈長方形的連接桿4;所述止回機構2上設有兩端分別連接主動棘爪22與扳機23,且被固定于框架24內的棘輪26。
框架24具體為一前后貫穿相通的框架24,主動棘爪22固定于框架24底面上方且通過一連接柱25與位于其下方的操作桿1相連;主動棘爪22與框架24的側壁之間還通過第一螺栓螺母51固定相連;棘輪26為一被棘輪外殼(圖中未標示)包裹的齒輪(圖中未標示),棘輪外殼固定連接于框架24的左右側,其與框架24右側壁之間還通過第二螺栓螺母52固定相連;主動棘爪22和扳機23也分別為帶有外殼的主動棘爪22和扳機23,其內部分別為與齒輪相抵接的第一齒輪帶動爪(圖中未標示)、第二齒輪帶動爪(圖中未標示)。
套筒3為圓形套筒,包括開口內側呈正六邊形的前端套筒31和開口內側呈正方形且與連接桿4相契合的后端套筒32,后端套筒32與垂直于框架24側壁上端的連接桿4固定相連。
優(yōu)選的,連接桿4具體為銷子。
此外,本實施例的操作桿1、止回機構2均由改裝后的拔柱器配合套筒3、銷子完成,既簡單、方便、成本低廉又高效。
安裝時:先選取一拔柱器保留操作桿1、止回機構2部分,在止回機構2的棘輪26的一端焊接一銷子,再與套筒3相連接。
使用時:將套筒3對準底角鋼帶錨桿端頭的螺帽,轉動操作桿1,主動棘爪22內部的第一齒輪帶動爪帶動齒輪運轉并轉動螺帽;當操作桿1轉到一定的位置之后,按下扳機23,第二齒輪帶動爪又帶動齒輪運轉使操作桿1復位到起始轉動位置;接著,再次轉動操作桿1松動螺帽并往復使用,直至螺帽完全松掉。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