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道路施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結實道路及其施工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民群眾出行質量需求不斷升級,交通建設也愈加突顯“環(huán)境友好”的理念。在道路工程領域,如何提高路面的使用功能,如何向社會提供高安全、更舒適、更環(huán)保的道路表面特性,已成為新時期下我國交通部門追求的新目標。
綜觀國內外技術前沿,具有大空隙特征的排水瀝青路面鋪裝因為具有抗滑性能高、噪聲低、抑制水霧、防止水漂、減輕眩光等突出優(yōu)點,可以說達到了現(xiàn)有瀝青路面技術中的“頂端路用性能”,成為實現(xiàn)道路表面特性品質飛躍的最佳路面形式。
現(xiàn)代城市的地表不斷被鋼筋混凝土的房屋建筑和不透水的路面所覆蓋,普通水泥混凝土鋪裝的道路給人們的出行以及商品的流通帶來了極大的方便,雖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和生活質量,但是與自然的土壤相比,普通水泥混凝土路面缺乏吸收熱量和滲透雨水的能力,隨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第一、能夠滲入地下的雨水明顯減少,而工業(yè)生產(chǎn)和現(xiàn)代生活使地下水的抽取量成倍增長,造成地下水位急劇下降,土壤中的水分不足、缺氧、地溫升高等,因而直接影響了城市植被的健康,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干旱、缺水問題。
第二、不透水的路面很難與空氣進行熱量和濕度的交換,容易產(chǎn)生“熱島效應”,使得城市內部溫度過高,導致氣候惡化;
第三、短時間內集中降雨時,由于大量雨水只能通過地下排水設施排入河流,大大加重了排水設施的負擔,而且道路容易積水,給車輛和行人通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帶來不利影響。
目前,大孔隙透水性混凝土作為一種新的環(huán)保型、生態(tài)型的道路材料,已經(jīng)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現(xiàn)如今,國內大多數(shù)研究只是追求將雨水簡單的通過路面結構即可,為了不使路基強度下降,使其在進入路基之前即排出道路整體。但由于其施工成本高,性能不佳等問題,一直來并未能大面積推廣應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問題,提出一種結實道路及其施工工藝。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發(fā)明的第一個方面是提供一種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采用常規(guī)路基壓實方法,將路地基壓實平整,并鋪墊黃沙層整平;
(2)在黃沙層上將雨水儲存模塊按照道路長寬整體有序地鋪設;
(3)在雨水儲存模塊上方鋪設土工布;
(4)然后在土工布上豎直設置盲管,盲管頂端與預設道路齊平;
(5)最后依次在土工布上鋪設道路基層、面層,壓實。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中,所述步驟(1)中黃沙層鋪墊的厚度為3-5cm。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中,所述步驟(2)中雨水儲存模塊采用超強承壓的pp雨水收集模快長,其規(guī)格為1200mmx500mmx500mm,具有上下對穿3個300mm(直徑)通道,具有縱向對穿3個300mm通道,具有橫向1個300mm通道,周圍有規(guī)整的方型或長方型網(wǎng)格。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中,所述步驟(2)中雨水儲存模塊錯位鋪設,且在所述雨水儲存模塊整體底部及其四周包覆有防滲膜,通過防滲膜的設置,可完全將收集于雨水儲存模塊內雨水進行儲存,避免伸入地下,可完全應用于雨水利用裝置,提高雨水利用率。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中,所述步驟(4)盲管上端設有防止堵塞的安全蓋,當步驟(5)將道路壓實到符合要求時,打開盲管上端的安全蓋。
本發(fā)明的第二個方面是提供一種采用所述施工工藝的結實道路,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鋪設的面層1、基層4、隔離層7、過濾層8、土工布9和雨水儲存模塊10;其中,所述水泥路面面層1、水泥路面基層4、混凝土層7和過濾層8內縱向埋設有透水盲管2,所述透水盲管2的頂端與所述面層1的表面齊平,所述透水盲管2的底端位于所述過濾層8內;所述面層1通過透水盲管2與過濾層8連通,用于將路面雨水依次通過透水盲管2、過濾層8、土工布9儲存于雨水儲存模塊10內,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連通雨水利用裝置12。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面層1為水泥路面層;所述基層4為水泥路面基層;所述隔離層7為混凝土層。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面層1為瀝青路面層;所述基層4為瀝青路面基層;所述隔離層7為瀝青層。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水泥路面面層1兩側設有排水格柵3,所述排水格柵3與市政排污管5連通。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還包括與市政排污管5連通的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所述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與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連通,以將由排水格柵3收集的雨水經(jīng)棄流過濾后存儲于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內。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的進水口與所述市政排污管5的上部連通;以及所述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的排污口與所述市政排污管5的底部連通。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過濾層8為鵝卵石過濾層。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底部鋪設有地基層11,所述地基層11為黃沙和水泥墊層。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與所述地基層11之間鋪設有防滲膜。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由若干個相互連通的儲存單元交錯排列組成,所述儲存單元材質采用高抗沖改性聚丙烯原料。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儲存單元的體積為(1000-1200)mm×900mm×(500-600)mm,所述儲存單元的體積的有效儲水量為0.2-0.5m3。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儲存單元具有長方形的主體13,其中,沿其長度方向,所述主體13上均布有相互連通的滲水孔17;在均布有滲水孔17的主體13上,沿且其寬度方向上,在主體13上開設有3個前后貫通的第一通孔14;在均布有滲水孔17的主體13上,沿且其高度方向上,在主體13上開設有3個上下貫通的第二通孔15;以及在均布有滲水孔17的主體13上,沿且其長度方向上,在主體13上開設有1個左右貫通的第三通孔16;且,所述滲水孔17的直徑遠遠小于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以及第三通孔16的直徑。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水泥路面面層1的厚度為30-50mm;所述水泥路面基層4的厚度為40-70mm。所述混凝土層的厚度為60-80mm;所述過濾層8的厚度為80-200mm。
進一步地,在所述的結實道路中,所述瀝青路面面層1的厚度為30-50mm;所述瀝青路面基層4的厚度為40-70mm;所述瀝青層的厚度為60-80mm;所述過濾層8的厚度為80-200mm。
本發(fā)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技術效果:
本發(fā)明的結實道路及其施工工藝中,道路下放雨水儲存模塊,可以儲存500mm雨水;網(wǎng)管的作用不管雨量大小永遠會把雨水及時排到雨水儲存模塊中;結實道路保證有足夠的強度和抗壓;真正做到把道路或(公路)變成海綿公路(道路);如需要對道路下雨水儲存模塊中儲存的雨水進行循環(huán)利用,則在鋪設雨水儲存模塊時先鋪設防滲膜包裹即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結實道路的優(yōu)選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結實道路中所采用的雨水儲存模塊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一種結實道路中所采用的雨水儲存模塊的優(yōu)選結構示意圖;
其中,1-面層,2-透水盲管,3-排水格柵,4-基層,5-市政排污管,6-雨水棄流過濾裝置,7-隔斷層,8-過濾層,9-土工布,10-雨水儲存模塊,11-地基層,12-雨水利用裝置,13-主體,14-第一通孔,15-第二通孔,16-第三通孔,17-滲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和具體的介紹,以使更好的理解本發(fā)明,但是下述實施例并不限制本發(fā)明范圍。
本方面實施例首先提供一種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
(1)采用常規(guī)路基壓實方法,將路地基壓實平整,并鋪墊黃沙層整平;
(2)在黃沙層上將雨水儲存模塊按照道路長寬整體有序地鋪設;
(3)在雨水儲存模塊上方鋪設土工布;
(4)然后在土工布上豎直設置盲管,盲管頂端與預設道路齊平;
(5)最后依次在土工布上鋪設道路基層、面層,壓實。
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本實施例的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中,所述步驟(1)中黃沙層鋪墊的厚度為3-5cm。所述步驟(2)中雨水儲存模塊采用超強承壓的pp雨水收集模快長,其規(guī)格為1200mmx500mmx500mm,具有上下對穿3個300mm通道,具有縱向對穿3個300mm通道,具有橫向1個300mm通道,周圍有規(guī)整的方型或長方型網(wǎng)格。所述步驟(2)中雨水儲存模塊錯位鋪設,并且在雨水儲存模塊整體底部及其四周包覆有防滲膜,通過防滲膜的設置,可完全將收集于雨水儲存模塊內雨水進行儲存,避免伸入地下,可完全應用于雨水利用裝置,提高雨水利用率。
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本實施例的結實道路的施工工藝中,所述步驟(4)盲管上端設有防止堵塞的安全蓋,當步驟(5)將道路壓實到符合要求時,打開盲管上端的安全蓋。
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采用所述施工工藝的結實道路,包括自上而下依次鋪設的面層1、基層4、隔離層7、過濾層8、土工布9和雨水儲存模塊10;其中,所述水泥路面面層1、水泥路面基層4、混凝土層7和過濾層8內縱向埋設有透水盲管2,所述透水盲管2的頂端與所述面層1的表面齊平,所述透水盲管2的底端位于所述過濾層8內;所述面層1通過透水盲管2與過濾層8連通,用于將路面雨水依次通過透水盲管2、過濾層8、土工布9儲存于雨水儲存模塊10內,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連通雨水利用裝置12,用于對存儲于雨水儲存模塊10內的雨水進行循環(huán)利用。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面層1為水泥路面層;所述基層4為水泥路面基層;所述隔離層7為混凝土層,形成重載水泥道路。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所述面層1為瀝青路面層;所述基層4為瀝青路面基層;所述隔離層7為瀝青層,形成輕載瀝青道路。
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在該結實道路中,所述水泥路面面層1兩側設有排水格柵3,所述排水格柵3與市政排污管5連通,用于將面層1上的雨水橫向通過市政排污管5進行排放處理,避免雨水量較大的情況下透水盲管2排水量不足,造成導致路面積水的問題,通過排水格柵3和透水盲管2的雙重排水作用,可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雨水分流,避免路面積水。
此外,于上述技術方案的基礎上,該結實道路還包括與市政排污管5連通的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所述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與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連通,以將由排水格柵3收集的雨水經(jīng)棄流過濾后存儲于所述雨水儲存模塊10內,雨水儲存模塊10與雨水利用裝置8連通,用于對存儲于雨水儲存模塊10內的雨水進行循環(huán)利用。
作為為本實施例的一個優(yōu)選技術方案,在該結實道路中,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的進水口與市政排污管5的上部連通;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的出水口與雨水儲存模塊10連通,用于將多余的雨水通過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棄流、過濾為清水儲存在雨水儲存模塊10內;以及雨水棄流過濾裝置6的排污口與市政排污管5的底部連通,用于將棄流、過濾的污水回流至市政排污管5進行排放處理。
作為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水泥路面面層和水泥路面基層采用孔隙率大于10%的透水水泥鋪就而成;優(yōu)選孔隙率15%-20%的透水水泥鋪就而成,使得水泥路面面層上路面的雨水可滲透到水泥路面基層,水泥路面基層的孔隙率較大于水泥路面面層的孔隙率,埋設于水泥路面基層內的透水盲管2管壁上均布有若干透水孔(圖中未示出),水泥路面基層內的雨水同樣可通過透水盲管2穿過混凝土層滲透到過濾層8,繼而滲透到雨水儲存模塊6內,但其滲透量相對較小。水泥路面面層的厚度為30-50mm,優(yōu)選為35-40mm;水泥路面基層的厚度為40-70mm,優(yōu)選為50-60mm;混凝土層的厚度為60-80mm,優(yōu)選為65-70mm;過濾層8的厚度為80-200mm,優(yōu)選為135-16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個優(yōu)選實施例,所述瀝青路面面層、瀝青路面基層均采用孔隙率大于15%的透水瀝青鋪就而成;瀝青路面面層優(yōu)選為孔隙率20%-30%的彩色透水瀝青鋪就而成,使得瀝青路面面層1路面的雨水可滲透到瀝青路面基層內,且瀝青路面基層的孔隙率較大于瀝青路面面層的孔隙率,瀝青路面基層內的雨水同樣可通過瀝青層滲透到過濾層8內,但其滲透量較小。此外,埋設于瀝青路面基層4內的透水盲管2管壁上均布有若干透水孔(圖中未示出),瀝青路面基層4內的雨水同樣可通過透水盲管2穿過瀝青層滲透到過濾層8,繼而滲透到雨水儲存模塊6內,進一步的加快路面積水的排放。瀝青路面面層的厚度為30-50mm,優(yōu)選為35-40mm;瀝青路面基層的厚度為40-70mm,優(yōu)選為50-60mm;瀝青層的厚度為60-80mm,優(yōu)選為65-70mm;過濾層8的厚度為80-200mm,優(yōu)選為135-160mm。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個優(yōu)選技術方案,在該結實道路中,過濾層8為鵝卵石過濾層;雨水儲存模塊10底部鋪設有地基層11,地基層11為黃沙和水泥墊層,使得雨水儲存模塊10內的雨水一部分可直接透過地基層11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或者,在雨水儲存模塊6與地基層7之間鋪設有防滲膜(圖中未示出),以將雨水儲存模塊10內的雨水完全通過雨水利用裝置12進行循環(huán)利用,如可通過雨水利用裝置12反饋于地表,用于道路清洗,綠化灌溉等,起到調節(jié)濕度、降低溫度等作用。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個優(yōu)選技術方案,在該結實道路中,雨水儲存模塊10由若干個相互連通的儲存單元交錯排列組成,儲存單元材質采用高抗沖改性聚丙烯原料,優(yōu)選地,所采用的儲存單元的體積為(1000-1200)mm×900mm×(500-600)mm,儲存單元的體積的有效儲水量為0.2-0.5m3。
具體地,如圖2所示,儲存單元具有長方形的主體13,其中,沿其長度方向,主體13上均布有相互連通的滲水孔17;在均布有滲水孔17的主體13上,沿且其寬度方向上,在主體13上開設有3個并排設置且前后貫通的第一通孔14;在均布有滲水孔17的主體13上,沿且其高度方向上,在主體13上開設有3個并排設置且上下貫通的第二通孔15;以及在均布有滲水孔17的主體13上,沿且其長度方向上,在主體13上開設有1個左右貫通的第三通孔16;且,滲水孔17的直徑遠遠小于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以及第三通孔16的直徑。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個優(yōu)選技術方案,如圖3所示,為保證本發(fā)明結實道路具有足夠的強度和抗壓性能的基礎上,最大可能的提高雨水儲存模塊10的使用壽命以及儲存容量,完全實現(xiàn)將道路或(公路)變成海綿公路(道路)的目的,發(fā)明人對儲存單元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優(yōu)化改進,并經(jīng)強度、抗壓性能以及儲存容量測試驗證后,結果表明在儲存單元中第一通孔14的直徑大于第二通孔15的直徑,以及第二通孔15的直徑大于第三通孔16,可有效平衡儲存單元的強度、抗壓性能以及儲存容量,提高儲存單元的綜合性能,延長儲存單元的使用壽命。優(yōu)選地,以本發(fā)明儲存單元的體積為1200mmx500mmx500mm為例,如圖3所示,沿其長度方向上(即500mmx500mm面)的第三通孔16的直徑為120mm;沿且其高度方向上(即1200mmx500mm面)的第二通孔15的直徑為150mm;沿且其高度方向上(即1200mmx500mm面)的第一通孔14的直徑為300mm。
當遇到強對流天氣,降雨量一般在每小時50mm以上時,本發(fā)明的結實道路雨水收集利用系統(tǒng),能夠同時通過排水格柵3和市政排污管5或透水盲管2將雨水進行雙向分流處理、并分別儲存在雨水儲存模塊10內,避免了市政排污管5排水飽和的情況下導致的路面積水問題。此外,采用本發(fā)明的結實道路具有完整的雨水收集利用系統(tǒng),具有使用壽命長,儲水量大、排水效果好等優(yōu)點,避免的普通水泥路面或瀝青路面在使用一段周期時因路面積水嚴重需進行重新更換的問題,節(jié)省了人力和在物力,符合現(xiàn)有海綿城市的發(fā)展要求。
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詳細描述,但其只是作為范例,本發(fā)明并不限制于以上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任何對本發(fā)明進行的等同修改和替代也都在本發(fā)明的范疇之中。因此,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下所作的均等變換和修改,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