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架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用于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機架裝置(2),其包括: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以及支撐元件(16),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之間,所述支撐元件經(jīng)配置以固定到所述上部器具的下側(c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6),其經(jīng)配置而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8),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經(jīng)配置而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專利說明】機架裝置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機架裝置,涉及一種第一上部銷售器具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布置,且涉及一種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方法。
【背景技術(shù)】
[0002]有貨物在上面呈現(xiàn)并銷售的不同類型的銷售器具是已知的,例如具有前部入口的銷售器具,通常稱為銷售柜;以及具有頂部入口的銷售器具,通常稱為銷售島柜。這些銷售器具通常用于零售業(yè)和批發(fā)業(yè)中。
[0003]有時,這些銷售器具必須在不同位置之間移動,例如在超市重建或銷售器具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位置的情況下。明確地說,當銷售器具的原始包裝材料已經(jīng)銷毀且不再存在時,這些銷售器具的運輸是昂貴且低效的。
【發(fā)明內(nèi)容】
[0004]因此,改進銷售器具的運輸效率同時使成本保持較低將是有益的。
[0005]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包括一種用于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機架裝置,其包括: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以及支撐元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之間,所述支撐元件經(jīng)配置以固定到所述上部器具的下側(c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經(jīng)配置而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經(jīng)配置而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其進一步包括用于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的裝置。
[0006]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進一步包括一種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布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機架裝置分別包括: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第二負載分配元件;支撐元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之間;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支撐元件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支撐元件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所述第一和第二機架裝置分別包括用于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的裝置。
[0007]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進一步包括一種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提升到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方;通過以下步驟,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將包括支撐元件以及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第一機架裝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與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之間:將所述支撐元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將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一端的位置中;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另一端的位置中;以及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使得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安全地定位在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方;以及通過以下步驟,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將包括支撐元件以及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第二機架裝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與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之間:將所述支撐元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將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一端的位置中;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另一端的位置中;以及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所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所述方向上,使得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安全地定位在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方。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下文參考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方案,其中:
圖1展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處于未組裝狀態(tài)的機架裝置的示意性透視圖;以及圖2展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案的借助對應于圖1的機架裝置的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布置的示意性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09]術(shù)語“銷售器具”將理解為包括任何類型的銷售器具,明確地說,具有前部入口的銷售器具、具有頂部入口的銷售器具、具有或不具有門的銷售器具等。
[0010]另外,術(shù)語“銷售器具”意在包括冷凍類型的銷售器具,不管冷凍是如何作用的,例如至少包括蒸氣壓縮循環(huán)的膨脹裝置和蒸發(fā)器的冷凍銷售器具,或包括如Peltier元件等熱電冷卻元件的冷凍銷售器具。
[0011]當然,冷凍銷售器具在運輸期間不冷凍,因此術(shù)語“冷凍”將被理解為其能夠在到達目的地時且準備好操作時(特別是在相應地連接時)提供冷凍。
[0012]通常,除適當?shù)睦鋮s元件之外,冷凍銷售器具還特別包括:在蒸氣壓縮循環(huán)類型的冷凍銷售器具的情況下,至少膨脹裝置和蒸發(fā)器以及對應的冷凍導管;或在熱電冷卻型冷凍銷售器具的情況下,熱電冷卻元件;適當?shù)慕^緣裝置,例如絕緣壁、絕緣底部等,且這些冷凍銷售器具具有相當高的重量。
[0013]本發(fā)明不限于冷凍銷售器具,而是還包括非冷凍類型的銷售器具。然而,冷凍銷售器具歸因于其使得常規(guī)運輸較困難且低效的較高重量,特別適合借助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機架裝置將一者放置到另一者上。
[0014]在圖1和2的左下角,描繪坐標軸x、y和z。在以下描述中,將相對于軸X來理解術(shù)語“寬度”、“前部”和“后部”,將相對于軸z來理解術(shù)語“高度”、“上”和“下”,且將相對于軸y來理解術(shù)語“長度”、“左”和“右”。
[0015]圖1展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案的處于未組裝狀態(tài)的機架裝置2的示意性透視圖。
[0016]圖1的機架裝置2從右到左包含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支撐元件16以及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
[0017]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從底部到頂部包含下部接觸部分6和臂部分8,臂部分8包括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以及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下部接觸部分6具有下部接觸表面,其形狀經(jīng)設計以遵循下部銷售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圖1中未展示),并倚靠下部銷售器具的此第一側(cè)部分。在圖1的實施方案中,下部接觸部分6的下部接觸表面與軸X與I所成的平面形成一角度。
[0018]在本實施方案中,下部接觸表面具有大體矩形形狀,其寬度與臂部分8的寬度相比較大,且具有抓在下部器具的對應第一側(cè)部分(圖1中未展示)周圍的彎曲下端。
[0019]下部接觸部分6的下部接觸表面的尺寸足以將貨物負載分配到下部銷售器具的充足負載承受區(qū)域上,且足以將機架裝置2保持在穩(wěn)定位置,并避免在前后方向上傾斜。
[0020]在圖1的實施方案中,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包含:下部傾斜部分,其主要方向與其附接到的下部接觸部分6的下部接觸表面的部分正交;以及較長的直立部分,其大體上在上部z方向上延伸。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的下端在對應于其寬度的中部的位置處且在其左上端部分處附接到下部接觸部分6。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具有使得下部銷售器具的上端與上部銷售器具的底部之間的充足距離得以確保的高度(見圖2)。
[0021]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的下端緊密地連接到下部接觸部分6,例如其可焊接在一起。作為替代,下部接觸部分6可包含或形成具有下部接觸表面的可互換零件,以及所述可互換零件可安裝到其上的緊固零件,使得個別下部接觸部分零件可依據(jù)下部銷售器具的類型且特別是依據(jù)其側(cè)部分(下部接觸部分零件既定倚靠所述側(cè)部分)的形狀來安裝。
[0022]在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的上端處,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附接并在向左方向上延伸。此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至少在其中部到端部分具備水平通孔14,其穿過此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從后到前延伸。
[0023]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和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緊緊地連接在一起,例如其可焊接在一起。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10在穿過軸X與y所成的平面截取的截面中的輪廓以及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在穿過軸X與z所成的平面截取的截面中的輪廓具有空心矩形的形式,以便減少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重量。
[0024]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大體上對應于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第一個例外是其布置在相對于軸X與Z所成的鏡像平面成鏡像的位置中,且定位在支撐元件16的左側(cè),第二個例外是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30的上端和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32的左端并非緊緊地連接到彼此,而是通過鉸鏈36可移動地連接到彼此,以便允許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30和下部接觸部分26關(guān)于大體上位于X方向上的鉸鏈36的樞轉(zhuǎn)軸的樞轉(zhuǎn)移動,且第三例外是另外提供張緊螺釘38,其第一端附接到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30的內(nèi)側(cè),且其第二端附接到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32的下側(cè)。
[0025]明確地說,張緊螺釘38的第一端附接到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30的內(nèi)側(cè)的上部區(qū),且張緊螺釘38的第二端定位成與鉸鏈36顯著間隔開。張緊螺釘38可為任何種類,且其允許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30和下部接觸部分26的移動,在嚴格意義上,所述移動為沿圓弧圍繞鉸鏈36的移動,圓弧的最里和最外位置由張緊螺釘38界定。
[0026]通過將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和32滑入支撐元件16的主體18中,下部接觸部分6和26可大致進入對應于下部銷售器具的相對側(cè)部分的所需位置中。下部接觸部分6和26的所需位置彼此間隔開所需距離,所述距離大體上對應于下部接觸部分6既定倚靠的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與下部接觸部分26既定倚靠的下部器具的相對第二側(cè)部分之間的距離。
[0027]由于大體上直立的臂部分零件30和下部接觸部分26實際上在0°周圍的大體上較窄的角范圍內(nèi)移動,相對于z軸所見,可通過轉(zhuǎn)動張緊螺釘38來大體上在左右方向上移動下部接觸部分36,且因此將其移動到朝向和遠離相對下部接觸部分6的方向上。
[0028]支撐元件16具有主體18,其具有條形狀,所述條形狀具有空心矩形的橫截面,如在軸X與Z所成的平面內(nèi)所見。
[0029]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支撐元件16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在圖1中定位成使得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的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和32與支撐元件16的主體18在對應于y軸的方向上對準。
[0030]支撐元件16的主體18的內(nèi)輪廓對應于或稍大于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和32的外輪廓,使得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和32可從右側(cè)和左側(cè)滑入支撐元件16的主體18中,且僅具有最小空隙。
[0031 ] 支撐元件16在其左側(cè)端和右側(cè)端附近包含水平通孔22,其在前后X方向上延伸穿過其主體18。這些水平通孔22布置成使得在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和32滑入主體18中到適當位置的情況下,其可與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和32的對應通孔14和34對準,且可安裝任何緊固裝置,如銷、螺釘、螺母等,以延伸穿過對準的通孔22和14,以便將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與支撐元件16緊緊地緊固在一起。
[0032]支撐元件16進一步具備支耳或托架20,其在圖1的非限制實施方案中,布置在主體18的前部面和后部面處,使得其上側(cè)與支撐元件16的主體18的上表面對準。通過從下部推動適當螺釘穿過此些支耳或托架20,使得其上端(明確地說其螺紋)在向上方向上突出,上部銷售器具可緊緊地固定到支撐元件16,且因此固定到整個機架裝置2。
[0033]圖2展示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方案的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58和第二機架裝置60將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放置到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上的布置40的示意性透視圖。
[0034]在圖2的非限制實施方案中,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和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具有相同類型、形狀和尺寸。第一機架裝置58和第二機架裝置60對應于如相對于圖1所闡釋的機架裝置2。
[0035]冷凍銷售器具42和50相應地包含:大體上矩形的主體44、52,其由絕緣壁環(huán)繞;大體上矩形的下底部機器零件48、56,其由外尺寸稍小于主體44、52的外尺寸的壁環(huán)繞;主體44、52的上端處的環(huán)繞框架46、54,所述環(huán)繞框架46、54相對于主體44、52的壁的外表面,在側(cè)向方向上向外突出,且所述環(huán)繞框架46、54具有對應于機架裝置58、60的下部接觸部分6和26的下部接觸表面的形狀,以及具有相對于環(huán)繞框架46、54向內(nèi)定位的傾斜透明壁的上緣。
[0036]底部機器零件48、56包含適當?shù)睦鋮s元件,如上文所述。在底部機器零件48、56的底部,提供用于移動相應冷凍銷售器具42、50的棍。
[0037]冷凍銷售器具42和50為頂部入口類型,其通常被稱為冷凍銷售島柜。冷凍銷售器具42、50的在冷凍銷售器具42和50的操作下冷凍的貨物展示空間可被看清楚。
[0038]盡管圖2的銷售器具42和50形成為具有頂部入口且不具有門的冷凍銷售島柜,但將理解,如圖所示,如上文所述的任何其它銷售器具可安裝在一起,以形成第一上部銷售器具借助于第一和第二機架裝置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布置。
[0039]如在圖2中可見,第一機架裝置58定位在冷凍銷售器具42、50的第一寬度位置處,所述第一寬度位置大致對應于冷凍銷售器具42、50的整個寬度的三分之一的位置,且同樣地,第二機架裝置60布置在大致對應于冷凍銷售器具42和50的整個寬度的三分之二的第二寬度位置處。
[0040]當將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放置到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上時,首先將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提升到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上方。這可通過任何適當提升裝置(明確地說,通過叉車)來進行。
[0041]接著,將機架裝置58、60布置在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與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之間的第一和(相應地)第二寬度位置處。
[0042]對于機架裝置58、60來說,程序是相同的,且為簡潔起見,僅相對于第一機架裝置58來闡釋所述程序。
[0043]首先,例如借助于螺釘將支撐元件16固定到第一上部器具42的下側(cè)。接著,將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從右側(cè)滑入支撐元件16中,到達下部接觸部分6倚靠下部器具50的第一側(cè)部分的位置。此第一側(cè)部分在圖2的透視圖中被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擋住。
[0044]同樣地,從左側(cè)將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滑入支撐元件16中,到達下部接觸部分26倚靠下部器具50的第二側(cè)部分的位置。在圖2中,可看清楚與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
[0045]隨后,通過穿過通孔14、22、34移動的銷、螺釘?shù)葘⒈鄄糠?、28(明確地說,第一負載分配元件4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24的大體上水平的臂部分零件12、32)固定成倚靠支撐元件16。
[0046]接著,最終調(diào)整張緊螺釘38 (其可在圖2中看到),使得機架裝置58緊緊地安裝在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的相對側(cè)部分之間。
[0047]重復此程序,或此程序與第二機架裝置60并行進行。
[0048]最后,將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安全地定位在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上方。
[0049]在如上文所述的程序期間,可特別通過叉車將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保持在提升位置,使得第一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的負載不會或至少不會完全擱置在第二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上。
[0050]在已相應地布置和調(diào)整機架裝置58、60之后,可移除提升裝置,明確地說,叉車,使得上部冷凍銷售器具42的負載完全擱置在下部冷凍銷售器具50上的機架裝置58和60上。
[0051]通過示例性實施方案,如上文所述,可將銷售器具且明確地說冷凍銷售器具的一者放置在另一者之上,而無需包裝。
[0052]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借助于卡車或集裝箱來運輸銷售器具,明確地說,冷凍銷售器具,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示例性實施方案,如上文所述,可裝載到卡車或集裝箱中的銷售器具的數(shù)目加倍,這顯著降低了運輸成本,且確保了此類銷售器具的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運輸。因此,提供銷售器具(明確地說,冷凍銷售器具)的高效且具成本效益的雙層裝運概念。
[0053]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機架裝置具有出奇簡單的構(gòu)造,且可以較低成本來制造。使運輸效率加倍所涉及的成本較低,機架裝置可反復多次使用,且可容易定制以與不同類型的銷售器具匹配。
[0054]通過將負載分配元件滑入支撐元件中到達個別位置以獲得其下部接觸部分之間的所需距離,可將不同寬度的銷售器具的一者放到另一者上。
[0055]通過互換下部接觸部分,可容易且快速地改變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機架裝置,以適合下部銷售器具的側(cè)部分的任何形狀。
[0056]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具有用于僅在如本文所述的機架裝置的負載分配元件的一者處將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的裝置就已足夠。然而,提供用于在機架裝置的兩個負載分配元件處調(diào)整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的此類裝置也是可能的。
[0057]可容易地執(zhí)行根據(jù)本發(fā)明示例性實施方案的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方法,唯一需要的是常規(guī)的提升裝置,如叉車。
[0058]下部器具的機架裝置的下部接觸部分所依靠的側(cè)部分當然必須具有足夠的穩(wěn)定性和剛性,以便承載放于其上的銷售器具的負載,然而,如發(fā)明人已發(fā)現(xiàn),這是絕大多數(shù)銷售器具,尤其是冷凍銷售器具的情況。
[0059]負載分配元件和支撐元件應由具有足夠強度和硬度的材料(例如金屬)制成。下部接觸部分的下部接觸表面可具備阻尼材料,如毛氈或橡膠,以便保護下部銷售器具的側(cè)部分的表面免于刮傷或損壞。
[0060]支撐元件也可稱為支撐件,且負載分配元件也可稱為控制臺。包括用于調(diào)整的裝置的負載分配元件可稱為可調(diào)整可移除控制臺,且不具有用于調(diào)整的裝置的另一負載分配元件可稱為可移除控制臺。下部接觸部分也可稱為固接套。可將支撐件固定到上部器具的底部,其中可將控制臺從兩側(cè)固定到支撐件中。在一側(cè)上,存在可調(diào)整可移除控制臺,其有助于確保恰當?shù)墓潭?。在另一?cè)上,存在可移除控制臺??刂婆_的端部處的固接套可設計成遵循下部銷售器具的主體的構(gòu)造的任何形狀。
[0061] 雖然已參考示例性實施方案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本領(lǐng)域的技術(shù)人員將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各種改變,且均等物可代替本發(fā)明的元件。另外,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基本范圍的情況下,可作出修改以使特定情形或材料適應本發(fā)明的教示。因此,本發(fā)明不旨在限于所公開的特定實施方案,而是本發(fā)明將包括屬于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的范圍的所有實施方案。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用于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機架裝置,其包括: 第一負載分配元件; 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以及 支撐元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之間,所述支撐元件經(jīng)配置以固定到所述上部器具的下側(cè); 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經(jīng)配置以依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經(jīng)配置以依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所述機架裝置進一步包括用于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的裝置。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至少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支撐元件側(cè)零件具有具外輪廓的桿狀橫截面,其中所述支撐元件至少部分為中空,內(nèi)輪廓大體上對應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的外輪廓,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滑入所述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撐元件中。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機架裝置,其進一步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緊固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裝置。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所述緊固裝置形成為延伸穿過所述支撐元件中所提供的孔且滑入所述第 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支撐元件側(cè)零件中的銷、螺釘或螺母。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所述支撐元件包含具備孔的支耳或托架,以便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所述下側(cè)。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分別包含連接到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第一大體上直立的零件,以及其主方向大體上對應于所述支撐元件的主方向的第二零件。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在包括所述用于調(diào)整其下部接觸部分的裝置的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所述臂部分的所述第一大體上直立的零件和所述第二零件借助于鉸鏈連接,使得所述大體上直立的零件和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可關(guān)于所述負載分配元件而樞轉(zhuǎn)。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所述用于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所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所述方向上的裝置形成為張緊螺釘,其一端附接到所述臂部分的所述第一大體上直立的零件的內(nèi)側(cè),且另一端附接到其下部接觸部分將被上緊的所述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第二零件的下側(cè)。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具有下部接觸表面,其輪廓對應于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具有下部接觸表面,其輪廓對應于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所述第二側(cè)部分的外表面。
1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是可互換的,以便適合不同類型的下部器具。
1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機架裝置,其中在所述支撐元件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所位于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測得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寬度比所述支撐元件的寬度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寬度寬,以便提供足夠尺寸的接觸表面。
12.—種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布置, 所述第一和第二機架裝置分別包括: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第二負載分配元件;支撐元件,其布置在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之間; 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支撐元件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 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支撐元件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 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包括:下部接觸部分,其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以及臂部分,其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 所述第一和第二機架裝置分別包括用于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的裝置。
1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布置,其中至少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具有具外輪廓的桿狀橫截面,其中所述支撐元件至少部分為中空,內(nèi)輪廓大體上對應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的外輪廓,且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滑入所述至少部分中空的支撐元件中。
1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所述的布置,其進一步包括用于將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支撐元件側(cè)零件緊固到所述支撐元件的緊固裝置。
1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所述的布置,其中所述緊固裝置形成為延伸穿過所述支撐元件中所提供的孔且滑入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支撐元件側(cè)零件中的銷、螺釘或螺母。
1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布置,其中所述支撐元件包含具備孔的支耳或托架,以便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所述下側(cè)。
1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分別包含連接到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第一大體上直立的零件,以及其主方向大體上對應于所述支撐元件的主方向的第二零件。
1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7所述的布置,其中在包括所述用于調(diào)整其下部接觸部分的裝置的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所述臂部分的所述第一大體上直立的零件和所述第二零件借助于鉸鏈連接,使得所述大體上直立的零件和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可關(guān)于所述負載分配元件而樞轉(zhuǎn)。
1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8所述的布置,其中所述用于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所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所述方向上的裝置形成為張緊螺釘,其一端附接到所述臂部分的所述第一大體上直立的零件的內(nèi)側(cè),且另一端附接到其下部接觸部分將被上緊的所述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所述第二零件的下側(cè)。
20.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布置,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具有下部接觸表面,其輪廓對應于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的外表面,且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具有下部接觸表面,其輪廓對應于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所述第二側(cè)部分的外表面。
21.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布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是可互換的,以便適合不同類型的下部器具。
2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2所述的布置,其中在所述支撐元件以及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所 位于的平面正交的方向上測得的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寬度比所述支撐元件的寬度和/或所述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臂部分的寬度寬,以便提供足夠尺寸的接觸表面。
23.一種借助于第一機架裝置和第二機架裝置將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放置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將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提升到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方; 通過以下步驟,在所述器具的第一寬度位置處,將包括支撐元件以及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第一機架裝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與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之間:將所述支撐元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將所述第一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一端的位置中;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另一端的位置中;以及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方向上,使得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安全地定位在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方;以及 通過以下步驟,在所述器具的第二寬度位置處,將包括支撐元件以及第一和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第二機架裝置布置在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與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之間:將所述支撐元件固定到所述第一器具的下側(cè);將所述第二機架裝置的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第一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一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一端的位置中;將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緊固在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下部接觸部分倚靠所述下部器具的與所述下部器具的所述第一側(cè)部分相對的第二側(cè)部分且其中所述第二負載分配元件的從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延伸到所述支撐元件的臂部分固定在所述支撐元件的另一端的位置中;以及將所述負載分配元件中的一者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大體上調(diào)整到所述另一負載分配元件的所述下部接觸部分的所述方向上,使得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安全地定位在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方。
2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布置步驟期間,使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保持在提升位置中,使得其負載至少不會完全擱置在所述第二下部銷售器具上,且其中在所述布置步驟之后 ,不再提升所述第一上部銷售器具。
【文檔編號】A47B87/02GK103826500SQ201280047665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Z.切爾努斯, C.格約佐, A.彼得 申請人:開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