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固定配件部分的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將配件部分固定在包括至少兩個彼此對置的 壁部的型材上的裝置。
背景技術:
如果配件例如門和窗的把手、剪形件、上門關閉件、帶在包括兩 個彼此對置的壁部的型材、例如空腔型材上的固定不應材料結(jié)合地進 行,為了進行固定,通常使用固定元件例如自攻螺釘、鉚釘、銷子等, 這些固定元件從固定側(cè)穿過配件部分地接合到型材的固定壁部中。
在此不利的是,該固定不適合于吸收大的力,因為所述固定元件 僅僅與一型材壁部接合。特別是在例如應用在窗或門結(jié)構中的、壁厚 薄的空腔型材中存在這樣的危險,即承受保持和操作力的型材壁部發(fā) 生彎曲,使得被固定的配件部分失調(diào)。如果配件部分是用于折頁鉸接 安裝翼扇例如窗或門的帶,則失調(diào)導致在翼扇和框架之間的間隙尺寸 的不期望的非均勻化或者甚至導致翼扇卡住。此外,型材壁部的彎曲 還會導致上述固定元件的不希望的松動。
如果必需將較大的力導入空心型材中,例如在翼扇強烈受載或者 較重時的情況那樣,則現(xiàn)在將加強元件例如固定板推入到型材中,這 些固定元件此時加強型材的固定壁部。如果應用固定板,則這些固定 板可以包括螺紋孔(如果它們具有足夠的厚度),固定螺釘便旋入這些 螺紋孔內(nèi)以裝配配件部分,這些固定螺釘穿過設置在型材的固定壁部 中相應的部位的孔。
這樣的布置結(jié)構雖然適合于顯著加強空腔型材的固定壁部,使其 也適合于承受較大的保持力,但不利的是,元件如固定板必須非常困 難地推入型材中(通常從開放的端部)并精確地定位。由DE30 45 372A1已知一種帶固定結(jié)構,其中為加強空腔型材而 將一裝備有用于旋入螺紋套筒的螺紋的固定板推入該空腔型材中。除 了具有兩個彼此對置的壁部的空心型材外,在DE 30 45 372A1中使用 的型材還包括一個通過絕緣連板與空腔型材連接的第二空腔型材,一 穿過第一空腔型材的兩個壁部的螺紋套筒伸入到該第二空腔型材的內(nèi) 部。
由DE201 00 623 U1已知另 一種用于將配件部分固定在空心型材 上的裝置。該裝置具有一能插入到一設置在空腔型材的固定壁部中的 孔內(nèi)的襯套,該襯套在它的面向配件部分的端部上包括一能擴張的、 特別是具有徑向縫隙的區(qū)域。在安裝配件部分時襯套的擴張使保持或 操作力被導入到空腔型材的固定壁部的較大的面中。
在由DE 201 00 623 Ul已知的適合于將更大的保持和操作力傳遞 到空心型材中的裝置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形式中,襯套構成為兩件式的。 襯套的第一部件便通過上述擴張與固定壁部共同作用,另一部件在外 部穿透空腔型材的相對的壁部并與第一部件擰緊,從而將保持和操作 力導入到兩個型材壁部中。
雖然借助于上述第二個、由DE 201 00 623 Ul已知的實施形式可 以將很大的保持和操作力導入到空腔型材中,而為此不需要困難地將 加強元件例如固定板接合到空腔型材中,但不利的是,該裝置要求在 空腔型材的與固定壁部相對的壁部中加工出孔,這根據(jù)型材布置形式 的不同由于缺乏可接近性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
但即使能夠加工出孔時,不利的是,由于從外側(cè)可見的襯套部件 而不利地影響由型材產(chǎn)生的視覺印象。此外,可接近性使得易于未經(jīng) 許可地松動帶結(jié)構,由此減小了防止入室盜竊安全性。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設計一種用于將配件部分固定在包括至少兩 個彼此對置的壁部的型材上的裝置,使其能以簡單的方式裝配并且與 開頭所述的將配件部分簡單的擰緊或鉚接在型材的固定壁部中相比允許導入較大的保持和操作力。
所述目的通過在權利要求l中給出的發(fā)明來實現(xiàn)。
出人意料地已經(jīng)證明,用包括這樣的固定元件的裝置可以將大的 保持和操作力導入到包括兩個彼此對置的壁部的型材、例如空腔型材 中,從而在很多應用場合中保證將配件部分可靠地固定在型材上,其 中所述固定元件在裝配狀態(tài)下穿過所述兩個壁部之一(通常為固定壁 部)并與另一壁部共同作用,而不穿過該另一壁部。例如已經(jīng)證明, 特別是當配件部分是用于折頁鉸接地將翼扇固定在框架上的帶時,該 帶面狀地貼合在由固定元件穿過的壁部一裝配壁部上,借助于按照本 發(fā)明的裝置確保帶部件以及由此翼扇可靠的固定,即使在多次操作翼 扇時這種固定也可以防止由于裝配壁部的彎曲引起的配件部分的失調(diào) 或者甚至松動。
"與另 一壁部共同作用"可理解成任何確保通過固定元件將力導 入到所述壁部中的形式。為此,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固定元件的在插 入方向上前端部、即背離配件部分的端部設計成,使它力鎖合地與另 一壁部共同作用。如果該另一壁部設計成平的,例如在箱體型材中的 情況那樣,則固定元件的前端部在最簡單的情況下具有平的端側(cè),該 端側(cè)在裝配狀態(tài)下至少接近貼靠在該壁部的指向內(nèi)部的面上。
"至少接近"是指例如可能通過制造誤差產(chǎn)生的小的距離是可容 許的,并且,只要在裝配壁部的小的、仍能容許的彎曲的情況下確保 所述端側(cè)貼靠在另一壁部上并仍將保持和操作力導入到該壁部中,則 所述小的距離屬于本發(fā)明的范圍。
為了提高能借助于固定元件導入到另 一壁部中的力,特別優(yōu)選按 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這樣的實施形式,在該實施形式中固定元件的前端 部構成為,使得在裝入時在固定元件和另 一壁部之間進行力鎖合的面 增大。
在結(jié)構上可以例如這樣來使該面增大,即固定元件從它的前端部 起在它的長度的一部分上被縱向開縫,使得能實現(xiàn)擴張以及因而實現(xiàn) 該前端部的擴張。在將固定元件裝入型材中時例如可這樣自動地引起擴張,即固定 元件具有過長度,該過長度大于兩個壁部的彼此面向的側(cè)面的距離, 從而由于該過長度在裝入固定元件時使縱向開縫的部分擴張。固定元 件的在縱向縫隙之間形成的舌片便自動地相對于固定元件的中軸線向 外移動,由此在較大的面上將力導入型材的另一壁部中。
如果設有這樣的擴張元件,該擴張元件在裝入固定元件時通過支 承在另一型材壁部中而進入開縫的部分中并由此引起擴張,則可以是 擴張過程易于進行。擴張元件例如是具有圓錐面的芯軸,舌片在擴張 過程中在該圓錐面上滑動。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另一變型中,固定元件的前端部由一能繞 橫向于裝入方向定向的軸線擺動的支承件形成,以便擴大能將力導入 另一壁部中的面。
支承件優(yōu)選設計成使它能夠在與裝入方向?qū)R的、增大固定元件 的總長度的裝入位置和橫向于裝入方向延伸的、減小固定元件的總長 度的支承位置之間擺動。沿裝入方向定位地,固定元件此時能亳無問 題地通過設置在裝配壁部中的孔裝入型材中。此后支承件便繞擺動軸
當一如特別優(yōu)選的那樣一支承件的在裝入位置中在前的面設計成 彎曲的或傾斜的時,擺動過程便在裝入固定元件時自動進行,因為在 該面觸碰到所述另 一壁部上時產(chǎn)生橫向力分量,該橫向力分量使支承 件繞擺動軸線擺動。
當固定元件的在裝入方向上的前端部設計成使它形鎖合地與另一 壁部共同作用時,則可以進一步增大能夠利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導入
型材中的保持和操作力。
這里所指的形鎖合例如可以,如優(yōu)選的那樣,借助于設置在固定 元件的前端部上的突出部來實現(xiàn),該突出部進入所述另一壁部的材料 中。
該突出部特別優(yōu)選地設置在固定元件的一扁平端側(cè)上,該端側(cè)還 支承在所述另一壁部上,以形成附加的力鎖合。此外,為了實現(xiàn)附加的形鎖合,例如在具有能擺動地支承的支承 件的實施形式中有利的是,支承件的在支承位置中與所述另一壁部共 同作用的面具有形成表面結(jié)構(形成凸凹結(jié)構)的表面。"形成表面結(jié) 構"是指設有(多個)從一基本面突出的、能進入壁部材料中的區(qū)域, 例如尖峰或齒。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另一變型中,為增大可導入型材中的保持 和操作力,固定元件的前端部設計成,使它材料結(jié)合地與所述另一壁 部共同作用。
這種措施在結(jié)構上可以例如這樣來實現(xiàn),即在固定元件中設有一 容積,可流動的材料安置在該容積內(nèi),在裝入固定元件之后該材料到 達固定元件的前端部和所述另一壁部之間并且必要時通過硬化改善機 械聯(lián)接。
為了在將固定元件裝入型材中時使可流動的材料自動到達前端部 和所述另一壁部之間,固定元件可以特別優(yōu)選地包括一前面的部分和 一后面的部分,其中這兩個部分設計成使它們能夠相對于彼此移動以 減小固定元件的總長度以及同時減小所述容積。在裝入之前使固定元 件具有過長度,并用可流動的材料至少部分地填充空腔。當在裝入固 定元件時前端部與所述另一壁部貼合時,兩個部分就相對彼此移動。 通過由此引起的容積減小自動地將可流動的材料擠出。
為了由可流動的材料覆蓋前端部的盡可能大的部分,相當特別優(yōu) 選的是,設有一從前面的部分的前端部起通入容積中的通道,可流動 的材料便通過該通道流出。
當為了實現(xiàn)可移動性所述兩個部分可伸縮地共同作用時,則可以 特別簡單地制造該固定元件。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固定元件的前端部材料結(jié)合地與另一壁 部連接的變型中,當在裝入固定元件之后通過可流動的材料在這兩個 能相對彼此移動的部分之間實現(xiàn)材料結(jié)合的連接時,可以進一步增大 可通過該裝置導入到型材中的保持和操作力。這以簡單的方式例如這 樣來實現(xiàn),即,在裝入固定元件之前將可流動的、在裝入后硬化的材料送入所述容積中。在裝入之后仍位于所述容積中的材料便致使固定 元件的兩個部分相對彼此固定,由此引起對型材附加的加強。
與固定元件的前端部與所述另一壁部共同作用的方式(可能是力 鎖合、形鎖合或材料結(jié)合)無關,有利的是,固定元件設計成長度可 調(diào)的。 一方面,由于長度可調(diào)性能補償制造誤差,另一方面可以將同 樣的固定元件用于不同的空腔型材,這些空腔型材的不同之處在于裝 配壁部與相對的壁部的距離。
長度可調(diào)性例如這樣來實現(xiàn),即固定元件包括兩個部分,這兩個 部分通過在裝入方向上延伸的螺紋相接合并具有允許這兩個部分旋轉(zhuǎn) 以改變長度的作用元件。根據(jù)作用元件的定位不同,可以在裝入之前 將固定元件調(diào)節(jié)到所希望的長度,或者如果作用元件優(yōu)選在將固定元 件裝入型材中之后仍是可接近的,則可以在裝入固定元件之后調(diào)節(jié)它。
在另 一長度可調(diào)的變型中,固定元件具有兩個嵌入彼此中的部分,
長度。在該實施形i中,首先將固定元^調(diào)節(jié)成過長度,然后將它裝 入型材中,其中,在克服該力鎖合或彈性的形鎖合的情況下自動地調(diào) 節(jié)為正確的長度。"彈性的形鎖合"可理解成,在一個或兩個部分的區(qū) 域彈性變形的情況下可以進行長度改變,例如當在調(diào)節(jié)期間在彼此之 上滑動的部分配設有嵌入彼此之中的輪廓時,便是這樣的情況。
為了在固定元件的長度可調(diào)性的情況下也防止該固定元件的長度 在導入大的保持或操作力時自動改變,特別優(yōu)選的是,設有能將兩個 部分固定在所希望的相對位置中的元件。
所述元件在結(jié)構上例如可這樣來實現(xiàn),即嵌入另一部分中的那個 部分設計成可擴張的,其中擴張便在裝入固定元件之后進行,以鎖定 該固定元件的總長度。
替代或者附加于固定元件的長度可調(diào)性,該固定元件也可設計成, 使其總長度在克服彈簧力的情況下能夠減小。由于該措施便使固定元 件的前端部始終在由彈簧力確定的壓力下貼靠在所述另一壁部上。由 此能補償小的制造誤差,而沒有明顯的貼靠力損失,并由此實現(xiàn)固定元件特別可靠的坐靠。
完全特別優(yōu)選的是,固定元件具有旋轉(zhuǎn)對稱的外殼面,因為該固 定元件能以特別簡單的方式調(diào)節(jié)并能裝入裝配壁部中的、也能例如在 建筑工地通過鉆孔產(chǎn)生的圓形孔中。"旋轉(zhuǎn)對稱"特別是可以理解成至 少部分地具有圓柱形外殼面的固定元件。
在該具有旋轉(zhuǎn)對稱的外殼面的固定元件的第一變型中,該固定元 件具有外螺紋。該外螺紋可以這樣構成為自攻螺紋,使得它在裝入固 定元件時與固定壁部中的孔的邊緣接合。
在該具有外螺紋的固定元件的第一變型中,在固定元件中設有內(nèi) 螺紋,并且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具有一帶有互補的外螺紋的固定螺釘。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該變型中,首先將固定元件裝入型材中。配件 部分的裝配便借助于該固定螺釘進行,該固定螺釘穿過在配件部分中 的適當?shù)刂瞥龊痛_定尺寸的孔旋入內(nèi)螺紋中。
為了能借助于固定螺釘立刻使配件部分定位, 一種特別優(yōu)選的裝 置的固定螺釘具有外圓錐面,該圓錐面對中地嵌入配件部分的孔中。
為了便于旋入具有外螺紋的固定元件,優(yōu)選設有用于旋轉(zhuǎn)工具作 用的作用面。
如果內(nèi)螺紋特別優(yōu)選地設置在固定元件的一盲孔中,則所述作用 面優(yōu)選位于盲孔的端部上。例如,盲孔的端部為此構成為內(nèi)六角,市 場上常見的六角扳手能插入到該內(nèi)六角中。
在帶有具有外螺紋的固定元件的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另一優(yōu)選變
型中,在固定元件上設有一突出于外螺紋的頭部。通過將固定元件通 過配件部分中的適當?shù)卦O置和確定尺寸的孔旋入型材中來對配件部分 進行固定。當在固定元件的頭部上設有用于旋轉(zhuǎn)工具作用的作用元件 時,則可以簡單地進行旋入力的導入。所述作用元件可以是在中央在 所述頭部中加工出的內(nèi)六角。
此外特別優(yōu)選的是,所述頭部具有對中地嵌入配件部分的孔中的 圓錐面,因為固定原件此時立刻承擔配件部分在型材上的定位功能。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另一變型中,代替外螺紋,固定元件包括卡鎖元件,所述卡鎖元件在固定元件的裝配狀態(tài)下與被穿過的型材壁 部一裝配壁部共同作用。
卡鎖元件可包括至少一個卡鎖凸起,該卡鎖凸起在裝配狀態(tài)下從 后面作用在被穿過的型材壁部的內(nèi)表面上。因為按照本發(fā)明固定元件 的前端部與所述另一壁部共同作用,通過所述從后面的作用已經(jīng)確保 了將固定元件可靠地固定在型材中。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該變型中還特別優(yōu)選的是,固定元件具有 內(nèi)螺紋和帶有互補的外螺紋的固定螺釘。也通過首先將裝置的該變型 的固定元件裝入型材中并接著借助于固定螺釘旋緊配件部分來對配件 部分進行固定。
在附圖中示出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實施例。圖中 圖1示意地以透視分解圖示出帶有示意示出的空腔型材和配件部 分的第一實施例;
圖2以圖1中的視圖II示出處于組裝的狀態(tài)下的同一實施例; 圖3以圖2中的視圖III也示出同一實施例; 圖4以;故大圖示出圖3中的細部X4;
圖5以與圖l相對應的圖示示出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二實施例, 其中沒有示出配件部分和固定螺釘;
圖6以圖5中的視圖VI示出同一實施例;
圖7以與圖6相對應的圖示示出第三實施例;
圖8以與圖6相對應的圖示示出第四實施例;
圖9以與圖6相對應的圖示示出第五實施例;
圖10a)至c)沿空腔型材的縱向觀察以局部剖視圖示出第六實施 例的固定元件的裝入過程的不同階段;
圖lla )和b )以局部剖視圖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七實施例的 固定元件的裝入過程的不同階段;
圖12a)和b)局部剖開地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八實施例的固定元件的裝入過程的不同階段;
圖13a)和b)局部剖開地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九實施例的固 定元件的裝入過程的不同階段;
圖14局部剖開地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十實施例的固定元件;
圖15以;故大圖示出圖14中的局部X15;
圖16局部剖開地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十一實施例的固定元
件;
圖17a )和b )局部剖開地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十二實施例的 固定元件的安裝過程的不同階段;
圖18局部剖開地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 十三實施例的固定元件;
圖19以-故大圖示出圖18中的細部X19;
圖20以與圖l相對應的分解圖示出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十四實 施例;
圖21示出圖20中的視圖XXI,以及
圖22a )和b )沿空腔型材的縱向示出第十五實施例的固定元件的 安裝過程的不同階段。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在圖1至4中示出的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一實施例1包括一固 定元件2和一固定螺釘3。該裝置用于將作為帶葉示出的配件部分4 固定在一空腔型材5上??涨恍筒?的面向配件部分4的壁部稱為第 一壁部或者也稱為裝配壁部6。它具有兩個開口,這兩個開口的直徑 與相應一個旋轉(zhuǎn)對稱的、即部分圓柱形的固定元件2的外徑相匹配。
固定元件的在通過箭頭P示出的裝入方向上在前的前端部8由一 平的端面9形成。在與前端部8相對的端部區(qū)域上,固定元件2具有 外螺紋10,該外螺紋朝向后端部由一徑向突出的周向凸臺11限定。 固定元件2的長度L確定成,使得當周向凸臺11與裝配壁部6的外 側(cè)貼靠,端面9貼靠在與裝配壁部6對置的另一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特別是如圖2和圖3所示(其中在圖2中被遮蓋的線用虛線示出, 而在圖3中左側(cè)的固定元件以縱剖視圖示出),固定元件2在它的上端 部區(qū)域內(nèi)具有內(nèi)螺紋13。該內(nèi)螺紋在一盲孔14中形成,在該盲孔的 在裝入方向上在前的端部上形成一內(nèi)六角15,以構成用于放置旋轉(zhuǎn)工 具的裝配面。
借助于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該實施例這樣對配件部分進行固定, 即首先將一固定元件2通過空心型材的裝配壁部6中的每個開口 7導 入,該固定元件為便于導入而具有直徑比前部和后部區(qū)域小的圓柱形 縱向段16,并借助于在圖中未示出的旋轉(zhuǎn)工具旋入該固定元件以使外 螺紋10與裝配壁部6接合,直到周向凸臺11貼靠在裝配壁部6上, 而端面9貼靠在所述另一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通過使固定元件貼靠在所 述另 一壁部12上,將通過配件部分4作用在型材5上的保持和操作力 不僅導入裝配壁部中,而且也導入所述另一壁部12中。為了通過改進 機械聯(lián)接還能提高到所述另 一壁部12中的力導入,特別是如圖4所示, 在端面9上可設有一突出部17,該突出部在裝入固定元件時進入另一 壁部12的材料中并因而引起在固定元件2和壁部12之間的形鎖合。
在所有對于裝配配件部分必需的固定元件2完全裝入之后,借助 于固定螺釘3裝配配件部分4,這些固定螺釘分別具有設計成與內(nèi)螺 紋13互補的外螺紋18。固定螺釘3在螺紋和頭部19之間的過渡部中 具有圓錐面20,該圓錐面與設置在配件部分中的互補的圓錐面21 (見 圖2)共同作用并與此對配件部分進行定位。
此外,當設置在配件部分4中的通孔22的面向裝配壁部6的區(qū)域 設計成精確配合的時,固定元件2的周向凸臺ll可起對中的作用。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在圖5和6中示出的第二實施例23中,其 中僅示出固定元件24并示意示出空腔型材5,與參見其余部分說明的 固定元件2不同,該固定元件24包括兩個部分25、 26。帶有外螺紋 10的部分25在其沿裝入方向在前面的區(qū)域內(nèi)具有內(nèi)螺紋27。形成前 端部8的另一部分26包括與內(nèi)螺紋27接合的外螺紋28。外螺紋的在 裝入方向上的后端部上設有一內(nèi)六角29,用于嵌入在圖中未示出的旋轉(zhuǎn)工具,借助于該旋轉(zhuǎn)工具能使部分26相對于部分27旋轉(zhuǎn)并且由此 可以改變固定元件24的總長度L。由于該長度可調(diào)性,固定元件24 能與壁部6和12的不同距離相匹配并且能補償制造誤差。
優(yōu)選這樣將固定元件24裝入空腔型材5中,即以減小的長度在外 螺紋10與裝配壁部6接合的情況下將固定元件旋入,直到周向凸臺 11貼靠在裝配壁部6上。接著通過設置在部分25中的縱向孔30借助 于適當?shù)男D(zhuǎn)工具使部分26沿長度增大的方向旋轉(zhuǎn),直到端面9貼靠 在所述另一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當然,在端面9上也能設有一在圖中未 示出的突出部,以實現(xiàn)形鎖合。
然后接著的對配件部分的固定如根據(jù)圖1所述的實施例那樣進行。
在按僅(局部剖開地)示出處于裝入空心型材5中的狀態(tài)下的固 定元件31的圖7的第三實施例中,由于固定元件31也包括兩個部分 32、 33,從而實現(xiàn)了總長度L的可調(diào)性。包括端面9的部分33具有 一圓柱形突出部34,該突出部伸入到部分32中的孔35內(nèi)。突出部34 和孔35設計成,使得在孔壁部和突出部的外殼面之間存在摩擦鎖合, 從而僅在克服由該摩擦鎖合引起的力的情況下能實現(xiàn)在兩部分32和 33之間的相對移動。
為了能實現(xiàn)該摩擦鎖合,突出部34的外殼面設有滾花結(jié)構,如通 過在圖4中的黑色圖示所示。
以這樣的方式將該實施形式的固定元件31裝入空腔型材15中, 即首先將固定元件31調(diào)節(jié)成過長度,使得在周向凸臺ll貼靠在裝配 壁部上之前,端面9貼靠在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摩擦鎖合通過適當?shù)倪x 擇滾花這樣來選擇,使得在旋入固定元件31時突出部34進一步移動 到孔中,而空腔型材5的壁部12不會出現(xiàn)明顯的塑性變形。
配件部分的裝配在完全裝入固定元件31后以參照圖1至4所述的 方式進行。
對于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四實施例,在圖8中(局部剖開地) 示出固定元件36。與根據(jù)圖1至4所示的實施例不同,固定元件36的前端部8由開縫的區(qū)域37形成。在所示的實施例中,設有四個錯開 了 90。的縱縫隙38。仍未裝入空心型材5中的固定元件36的總長度這 樣選擇,使得在周向凸臺11與裝配壁部6貼靠之前,在縱縫隙38之 間形成的舌片40的自由端部39接觸壁部12的內(nèi)側(cè)。在旋入固定元件 36時,如由圖8可見,舌片40向外彎曲,使得將支承力傳遞到空腔 型材5的壁部12中的面增大。
舌片40的剛度選擇成,使它在裝入固定元件36時發(fā)生變形,而 在此時壁部12不會明顯變形。
最后,配件部分的裝配也如在根據(jù)圖1至4中所示的實施例那樣 進行。
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五實施例也具有縱向開縫的區(qū)域42,其中 在圖9中也僅示出處于裝入空心型材5的狀態(tài)下的固定元件41。為了 引起在圖中不可見的縫隙之間形成的舌片43的擴張過程,設有一帶有 錐面46的、在裝入之前突出于舌片43的自由端部44的芯軸45,該 芯軸在裝入固定元件41時支承在壁部12上地移動到舌片43之間并引 起擴張過程。相對于根據(jù)圖8示出的、在其它方面起相同作用的的實 施例,該實施例的優(yōu)點在于,擴張過程有控制地進行并且固定元件41 貼靠在壁部12上所在的面通過芯軸45增大。芯軸45也可以在其貼靠 在壁部12上的端面47上具有一在圖中未示出的突出部,該突出部便 附加地實現(xiàn)與壁部12的形鎖合的連接。
現(xiàn)在應根據(jù)圖10a)至c)說明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六實施例。 在該圖中示出處于裝入空腔型材5中的不同階段的該裝置的固定元件 48。
如在前述的、第四和第五實施例中那樣,設有允許增大前端部8 在壁部12上的貼靠面的元件。為此,固定元件48具有一支承件49, 該支承件能在與裝入方向?qū)R的、在圖10a)中示出的、增大固定元 件的總長度LO的裝入位置和橫向于裝入方向延伸的、在圖10c)中示 出的、將總長度減小到固定元件的長度L的支承位置之間繞一垂直于 固定元件48的縱向延展延伸的軸線A擺動。為了在裝入固定元件48時自動地引起支承件49的擺動運動,支承件49的在裝入過程期間在 前的側(cè)面50設計成彎曲的,使得在側(cè)面50觸碰到壁部12上時產(chǎn)生一 力矩,該力矩引起繞軸線A的擺動運動。該過程在圖10b)中示出。
為了增強支承件49以及由此固定元件48與壁部12的共同作用, 支承件48的形成前端部8的面51具有形成表面結(jié)構的表面例如齒部 52,該表面根據(jù)壓力的不同至少增大支承件49和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之間 的摩擦鎖合或者甚至引起形鎖合。
配件部分的裝配在完全裝入固定元件48之后以根據(jù)圖1至4所述 的方式進行。
現(xiàn)在應根據(jù)圖lla)和b)說明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七實施例。 在該實施例中,固定元件53設計成一體式的。它具有盲孔54,該盲 孔從外螺紋10大致在固定元件53的長度L的四分之三上延伸。 一通 道56從盲孔54的底部55 —直延伸到固定元件的前端部8。在通道56 中設有在圖中示意示出的可流動的材料57。如圖llb)所示,該材料 通過旋入固定螺釘3被至少部分地從通道56中壓出并這樣到達前端部 8和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之間,以l更例如通過石更化在固定元件53和壁部12 之間引起材料結(jié)合的連接。作為可流動的材料原則上可考慮采用所有 能夠可流動地從通道56輸出并適合于構成材料結(jié)合的材料。特別是在 空氣中的氧的作用下硬化的材料適合于此。也可以設想使用多組分材 料,其中可以設想在將材料裝入通道36中之前使各組分相互混合或者 這樣設置各組分,即在裝入固定螺釘3時進行混合。
現(xiàn)在應根據(jù)圖12a)和b)說明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另一實施例, 在該裝置中在現(xiàn)在用58表示的固定元件的前端部58之間實現(xiàn)材料結(jié) 合的連接。固定元件58與圖7中的固定元件31類似地設計成兩件式 的。包括螺紋10的部分59包括一從其在裝入方向上在前的端部60 加工出的盲孔61,將可流動的材料57安置在該盲孔中。前面的部分 63的圓柱形突出部62從端部60在盲孔61的沒有被可流動的材料57 覆蓋的長度上伸入到盲孔61中。前端部8由形成在突出部62上的頭 部64形成。如圖12b)所示, 一通道65延伸通過突出部62和頭部64。此夕卜, 在頭部64上還設有一從前端部8起延伸的橫向縫隙66。
在裝入固定元件58之前確定盲孔61的用材料57的填充高度,使 得在周向凸臺11接觸裝配壁部6之前,前端部8貼靠在壁部12的內(nèi) 側(cè)上。在通過旋轉(zhuǎn)螺紋10將固定元件58進一步裝入裝配壁部6中時, 也與盲孔61形成摩擦鎖合的突出部62進一步向盲孔61中移動。通過 減小由可流動的材料57填充的容積V,將可流動的材料57通過通道 56和縫隙66壓出,并由此使其到達頭部64和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之間。 由此可例如通過可流動的材料的硬化來實現(xiàn)材料結(jié)合。最后,可以這 樣確定材料的量,即在固定元件58的完全裝入的、在圖12b)中示出 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容積中還留下硬化材料的殘余,使得固定元件被固 定,以防止兩個部分59和60的進一步的合攏移動。
與其未示出的配件部分的裝配也以根據(jù)圖l至4所述的方式進行。
現(xiàn)在應根據(jù)圖13a)和b)解釋第九實施例的作用方式。該實施例 的固定元件67基本上對應于才艮據(jù)圖5和6所述的固定元件,因而參見 對此的描述。不同之處在于,在前端部8和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之間設有材 料,該材料在將前端部8壓到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時引起材料結(jié)合的連接。 為此,如根據(jù)圖5和6所述的那樣,在將其裝入空腔型材5中之后這 樣轉(zhuǎn)動固定元件的兩個部分25和26,使得在壓緊引起材料鎖合的材 料57的情況下將由前端部形成的端面9壓到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
為了實現(xiàn)長度可調(diào)性,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在圖14和15中示出 的另一實施形式的固定元件68也具有兩個部分69、 70。在裝入方向 上觀察前面的部分70具有一個從面向裝配壁部8的端部出發(fā)在其長度 的約四分之三上延伸的環(huán)形間隙71,該部分70的前端部8構成貼靠 在壁部12上的端側(cè)9。部分70的管狀突出部72伸入到該環(huán)形間隙71 中。為了實現(xiàn)長度可調(diào)性,也保證在突出部72和環(huán)形間隙71的壁部 之間的摩擦鎖合,更確切地說以這樣的方式,即突出部72的外周和該 環(huán)形間隙71的面向該外周的壁部包括相互接合的齒部73、 74。這樣 實現(xiàn)來長度調(diào)節(jié),即外部的、向外限定環(huán)形間隙71的壁部75設計成,使它在超過一確定的推力或壓力時在固定元件的縱向延伸方向上彈性 彎曲至齒部脫離接合的程度。
固定元件68裝入到空腔型材5中也在調(diào)節(jié)到過長度的情況下進 行。通過在前端面9觸碰到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之后使突出部72進一步 向環(huán)形間隙71中移動,可以自動地進行長度匹配。齒部73和74設計 成,使得推入必需的力沒有大到使壁部12由此明顯變形的程度。
配件部分的安裝也以根據(jù)圖1至4所述的方式進行。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第十一實施例中,局部剖開的在圖16中可 見的固定元件76也設計成兩件式的。包括螺紋10的部分77從其面向 壁部12的端部出發(fā)具有盲孔78。第二部分80的突出部79活塞狀地 伸入到該盲孔中并經(jīng)由一螺旋彈簧82支承在盲孔的底部81上。端面 9因此始終在通過螺旋彈簧82的彈性常數(shù)規(guī)定的力的作用下支承在壁 部12上。以通過突出部79在盲孔78中的可能的行程規(guī)定的程度補償 尺寸差別和制造誤差。
配件部分的固定也以根據(jù)圖l至4所述的方式進行。
在圖18和19中示出的第十二實施例基本上與按圖14和15的實 施例相當,因此應參見該實施例的說明。但如圖18所示,固定元件 84的上部分83不包括外螺紋10,而包括一平行于周向凸臺11環(huán)繞的、 在縱向上至少隔開裝配壁部8的厚度的卡鎖凸起85。因此,該實施形 式具有這樣的優(yōu)點,即不需要旋入固定元件84,而是可通過敲入來裝 配該固定元件。所以也可省去在盲孔86的端部上示出的內(nèi)六角87。
在圖17a)和b)中示出基本上與按圖18和19的實施例相當?shù)牡?十三實施例。該實施例的固定元件88也包括兩個以根據(jù)圖14和15 所述的方式嵌入彼此之中的部分89、卯,其中已省去在突出部上和在 環(huán)形腔內(nèi)的齒部。
取而代之,在具有用于固定螺釘3的內(nèi)螺紋13的盲孔14之間朝 向前端部8穿透鉆孔。通孔91用于可移動地接納螺栓92。
此外,向內(nèi)限定環(huán)形腔71的突出部93包括與孔91齊平的另一孔 94。該孔的直徑確定成,使得螺栓92的壓入致使突出部93擴張。如根據(jù)圖17a)和b)所示,螺栓92的長度確定成,使得在旋入 固定螺釘3時為了固定配件部分由固定螺釘3的在前的端部將螺栓92 推入孔94中。由于該措施,在固定配件部分時自動使兩個部分89、 90相對彼此鎖定,由此進一步改善了能借助于固定元件88得到的固 定的質(zhì)量。
前述實施例的不同之處例如在于用于長度可調(diào)性或為前端部8與 壁部12的共同作用而設置的措施。但本發(fā)明決不限于所述的措施組 合。這些組合僅是純示例性的說明。其他的組合也是可設想的并包括 在本發(fā)明之內(nèi)。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根據(jù)圖20和21示出的實施例95中,該裝 置不再包括單獨的固定螺釘3。而是固定元件96同時用于裝配配件部 分4。為此,固定元件96也具有一直延伸到固定元件的前端部8的外 螺紋97。固定元件96的與前端部8相對的端部通過具有圓錐面99的 頭部98形成。要指出的是,外螺紋97不必一直形成到前端部8處。 也可以設想具有較短的螺紋區(qū)域的實施形式,所述螺紋區(qū)域確保螺紋 接合到空腔型材5的裝配壁部6中。
如圖21所示,這樣來確定固定元件96的長度L1,即其前端部8 在完全旋入的、固定配件部分的狀態(tài)下貼靠在壁部12的內(nèi)側(cè)上。
在按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該實施形式中,配件部分4的固定這樣進 行,即首先對配件部分4定位,接著旋入必要的固定元件。
在圖22a)和b)中示出與根據(jù)圖20和21的裝置基本上相當?shù)陌?照本發(fā)明的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唯一的區(qū)別在于,從固定元件100的 前端部加工出一容積101,該容積用于接納可流動的材料57,該材料 在將固定元件100完全裝入到空腔型材5中之后在壁部12和固定元件 101的前端部8之間實現(xiàn)材料結(jié)合。
需明確指出的是,根據(jù)實施例1至13所述的、用于長度可調(diào)性和 用于改善前端部8與壁部12的共同作用的措施也可應用在按照本發(fā)明 的裝置的根據(jù)圖20至22所述的實施例中。附圖標記列表 1實施例
2固定元件 3固定螺釘 4配件部分 5空腔型材 6裝配壁部 7開口 8端部 9端面 IO外螺紋 11周向凸臺 12壁部 13內(nèi)螺紋 14盲孔 15內(nèi)六角 16縱向段 17突出部 18外螺紋 19頭部 20圓錐面 21圓錐面 22通孔 23第二實施例 24固定元件 25部分 26部分 27內(nèi)螺紋 28外螺紋29內(nèi)六角 30縱向孔 31固定元件 32部分 33部分 34突出部 35孔
36固定元件
37開縫的區(qū)域
38縱向縫隙
39端部
40舌片
41固定元件
42區(qū)域
43舌片
44端部
45芯軸
46錐面
47端面
48固定元件
49支承件
50側(cè)面
51側(cè)面
52齒部
53固定元件
54盲孔
55底部
56通道
57材料58固定元件 59部分 60部分
61盲孔
62突出部
63部分
64頭部
65通道
66縫隙
67固定元件
68固定元件
69部分
70部分
71環(huán)形間隙
72突出部
73齒部
74齒部
75壁部
76固定元件
77部分
78盲孔
79突出部
80部分
81底部
82螺旋彈簧
83部分
84固定元件
85卡鎖凸起
86盲孔87內(nèi)六角 88固定元件 89部件 90部分 91孑L 92螺栓 93突出部 94孑L 95實施例 96固定元件 97外螺紋 98頭部 99圓錐面 100固定元件 101容積 A軸線 L長度 LO長度 Ll長度 P箭頭 V容積。
權利要求
1.用于將配件部分(4)固定在包括至少兩個彼此對置的壁部(8、12)的型材(5)上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固定元件(2,24,31,36,41,48,53,58,67,68,76,84,88,96,100),該固定元件在裝配狀態(tài)下穿過所述兩個壁部中的一個壁部(8)并與另一壁部(12)共同作用,而穿過該壁部。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2, 24, 31, 36, 41, 48, 53, 58, 67, 68, 76, 84, 88, 96, 100)的在裝入 方向上的前端部(8 )設計成,使得該端部力鎖合地與所述另 一壁部(12 ) 共同作用。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2, 24, 31, 36, 41, 48, 53, 58, 67, 68, 76, 84, 88, 96, 100)的前端部(8 )具有扁平的端側(cè)(9 ),所述端側(cè)至少接近貼靠在所述另 一壁部(12 ) 上。
4. 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36, 41, 48)的前端部(8)構成為,使得在裝入時在固定元件(36, 41, 48)和所述另一壁部(12)之間進行力鎖合的面增大。
5.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36, 41) 從其前端部(8)其在其長度的一部分上縱向開縫。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36, 41) 具有過長度,該過長度大于兩個壁部(8, 12)的面向彼此的側(cè)面的距 離,從而該過長度在裝入固定元件(36, 41)時使縱向開縫的部分擴 張。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擴張元件 (45),該擴張元件在裝入固定元件(41)時進入被開縫的部分中并引起擴張。
8. 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48)的 前端部由一能夠繞橫向于裝入方向定向的擺動軸線(A)擺動的支承件(49)形成。
9. 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9) 能在一與裝入方向?qū)R的、增大固定元件(48)的總長度的裝入位置 和一橫向于裝入方向延伸的、減小固定元件(48)的總長度的支承位 置之間擺動。
10. 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件(49) 的在裝入位置中在前的面(50)構成為彎曲的或傾斜的。
11.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 定元件(53, 58, 67, 100)的在裝入方向上的前端部(8)設計成, 使其形鎖合地與所述另一壁部(12)共同作用。
12. 根據(jù)權利要求1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2) 的前端部(8)包括至少一個進入所述另一壁部(12)的材料中的突出 部(17)。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突出部(17) 設置在固定元件(2)的一扁平的端側(cè)(9)上,該端側(cè)支承在所述另 一壁部(12)上。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1和9或IO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支承 件(49)的在支承位置中與所述另一壁部(12)共同作用的側(cè)面(51) 具有結(jié)構化的表面。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 定元件(53, 58, 67, 100)的在裝入方向上的前端部(8)設計成, 使它材料結(jié)合地與另一壁部(12)共同作用。
16. 根據(jù)權利要求1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元件(53, 58, 100)中設有一容積,可流動的材料安置在該容積內(nèi),在裝入固定 元件(53, 67, 100)之后所述材料到達該固定元件的前端部(8)和 所述另一壁部(12)之間并且必要時在硬化的情況下引起材料結(jié)合。
17. 根據(jù)權利要求16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58) 包括一前面的部分(59 )和一后面的部分(63 ),其中這兩個部分(59, 63)構成為,使得它們能夠相對于彼此移動以減小固定元件(58)的總長度以及同時減小容積(v)。
18.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一從前面的 部分(63)的前端部(8)通入容積(V)中的通道(65)。
19. 根據(jù)權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 部分(59, 63)可伸縮地共同作用。
20. 根據(jù)權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實現(xiàn)材料結(jié)合;i^接。' - 、 '' "、
21.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 定元件(24, 31, 58, 67, 68, 76, 84, 88) i殳計成長度可調(diào)的。
22. 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24, 67)包括兩個部分(25, 26),這兩個部分通過在裝入方向上延伸的螺 紋相接合并具有允許這兩個部分(25, 26)旋轉(zhuǎn)以改變長度的作用元 件。
23. 根據(jù)權利要求2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31, 58, 68, 76, 84, 88)包括兩個嵌入彼此中的部分(32, 33; 59, 63; 69, 70; 77, 80; 89, 90),這兩個部分在克服力鎖合或彈性的形鎖合 的情況下能夠沿改變長度的方向相對彼此移動。
24. 根據(jù)權利要求23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設有能夠?qū)⑺?兩個部分固定在所希望的相對位置中的元件。
25. 根據(jù)權利要求2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嵌入的部分(93) 設計成可擴張的。
26. 根據(jù)權利要求2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為了擴張,設有 一能夠在裝入固定元件(88)之后裝入的螺栓(92)。
27.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6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 定元件(76)設計成,使得其總長度在克服彈簧力的情況下能減小。
28.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7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 定元件(2, 24, 31, 36, 41, 48, 53, 58, 67, 68, 76, 84, 88, 96, 100)具有旋轉(zhuǎn)對稱的外殼面。
29. 根據(jù)權利要求2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2, 24, 31, 36, 41, 48, 53, 58, 67, 68, 76, 96, 100 )具有外螺紋(10, 97)。
30. 根據(jù)權利要求2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元件中設 有內(nèi)螺紋(13)和具有互補的外螺紋(18)的固定螺釘(3)。
31. 根據(jù)權利要求30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定螺釘(3) 具有外圓錐面(20 ),該外圓錐面對中地嵌入配件部分(4 )的通孔(22 ) 中。
32. 根據(jù)權利要求30或3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元 件(2, 24, 31, 36, 41, 48, 53, 58, 67, 68, 76, 96, 100)上設 有用于旋轉(zhuǎn)工具作用的作用面。
33. 根據(jù)權利要求3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內(nèi)螺紋(13)設 置在一盲孔(14)中并且作用面設置在該盲孔(14)的端部上。
34. 根據(jù)權利要求29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元件(96, 100)上設有一突出于外螺紋(97)的頭部(98)。
35. 根據(jù)權利要求34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頭部(98)上 設有用于旋轉(zhuǎn)工具作用的作用元件。
36. 根據(jù)權利要求35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頭部(98) 具有對中地嵌入配件部分的孔(22)中的圓錐面(99)。
37.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28中任一項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固 定元件(84, 88)包括與被穿過的型材壁部(8)共同作用的卡鎖元件(85 )。
38. 根據(jù)權利要求37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鎖元件(85 ) 包括至少一個卡鎖凸起,該卡鎖凸起在裝配狀態(tài)下從后面作用在被穿 過的型材壁部(8)的內(nèi)表面上。
39. 根據(jù)權利要求37或38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在固定元 件(2, 24, 31, 36, 41, 48, 53, 58, 67, 68, 76, 84, 88)中設有 內(nèi)螺紋(13)和帶有互補的外螺紋(18)的固定螺釘(3)。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將配件部分(4)固定在包括至少兩個彼此對置的壁部(8、12)的型材(5)上的裝置,包括固定元件(2,24,31,36,41,48,53,58,67,68,76,84,88,96,100),該固定元件在裝配狀態(tài)下穿過所述兩個壁部之一(8)并與另一壁部(12)共同作用,而不穿過該壁部。
文檔編號E05D5/02GK101617097SQ200780050560
公開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29日
發(fā)明者I·施泰因費爾德, J·伯格爾-珀特, R·克萊門茨, T·赫格洛茨, W·庫德拉 申請人:哈恩兩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