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升降桌椅的高度調整裝置的制作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一類支承裝置,其高度可以改變,用于安裝在各種桌椅(包括操作臺和凳)上構成可升降桌椅。
桌椅的高度(至少桌椅的相對高度)應當與人體尺度相適應。長期使用高度不合適的桌椅不但容易疲勞,而且會造成不良體態(tài),對于少年兒童眼睛和骨格的正常發(fā)育尤為不利。目前已經(jīng)有一些種類的可升降椅正在使用,實用的可升降桌還不常見,供少年兒童學習用的可升降課桌坐椅尤為少見。已知一類可升降桌椅的支承裝置可以調整為若干個特定的高度;已知另一類支承裝置有可以改變有效長度的支桿,一般用于較高檔的坐椅。
本發(fā)明涉及的支承裝置的特征在于它是桿件系統(tǒng),支桿是支腿或是支腿和撐桿,它們的長度是固定不變的,上端連接在被支承物下面,支腿是傾斜的,下端支于地面,撐桿的下端連接在支腿上,被支承物、支腿和撐桿之間的連接都通過軸來實現(xiàn)。
本發(fā)明的任務是在上述支承裝置中提出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方便地連續(xù)改變支腿傾角的解決方案,基本思路是將裝置中的軸區(qū)分為固定軸和移動軸,進一步的任務是合理地設計移動軸的結構,使其能夠方便地移動和可靠地鎖定在適當位置。
上述任務是這樣實現(xiàn)的每一個移動軸(4a~4d)都由一根軸(9)與一個滑動器和至少一個緊鎖器組合在一起構成,在一個完整的支承裝置中,可以不包含固定軸,但包含有至少兩個移動軸,移動軸是安裝在兩根支腿(1a)或支腿(1a)與撐桿(2a)之間,或是安裝在支桿(1b、2b)與被支承物之間,或是同時安裝在上述兩個部位。
固定軸(3a~3c)即固定鉸,它連接的兩個物體只能有相對角位移不能有相對線位移。移動軸(4a~4d)即可動鉸,它連接的兩個物體可以有相對角位移也可以有相對線位移。為使移動軸能夠方便地移動,設計了套箍型、滑道型和調索型三種調整裝置。
套箍型裝置的特征在于連接兩根支腿(1a)或支腿(1a)與撐桿(2a)的軸是移動軸(4a、4b),滑動器是套在支腿(1a)上的裝有緊鎖器的套箍(10a、10b)。
滑道型裝置的特征在于連接支腿(1b)或撐桿(2b)與被支承物的軸是移動軸(4c),滑動器是裝在被支承物下面的滑道,安裝在支桿(1b、2b)上端并與滑道聯(lián)系在一起的軸(9)是緊鎖器的一部分。
調索型裝置是對滑道型裝置的進一步改進,它除具有滑道型裝置的全部特征外還有下述特征滑道中部裝有索線調節(jié)器(6),支桿(1b、2b)的上端裝有滾輪(17),支腿(1b、1c)的下端也裝有滾輪,承受拉力的索線(21)將滾輪和索線調節(jié)器聯(lián)系起來。調索型裝置的緊索器是雙重的,第一緊鎖器與滑道型裝置相同,牽著滾輪(17)的索線(21)是第二緊鎖器。正常使用狀態(tài)下,兩個緊鎖器都可以獨立實現(xiàn)移動軸位置的緊鎖;裝置搬動時,索線不再起緊鎖作用,這時只依靠第一緊鎖器實現(xiàn)緊鎖。
本發(fā)明的特點在于它僅涉及支承裝置,為桌椅的外觀設計留有充分的余地,當一個桌椅設計師在他設計的桌椅中配上這些支承裝置時,這些桌椅就成為可升降桌椅,增強了適應范圍和市場競爭能力。這種支承裝置尤其適宜安裝在各種桌上構成可升降桌。套箍型裝置的優(yōu)點在于簡單、經(jīng)濟,能改變被支承面的坡度,可用于餐桌、課桌、閱覽桌、會議桌及各種椅凳。調索型裝置的優(yōu)點在于調整方便,可用于各種較高檔次的抽屜桌和操作臺,它的索線調節(jié)器還可以用于其它用途的索線長度調節(jié)中。滑道型裝置要比調索型裝置經(jīng)濟些,可用于餐桌、課桌、閱覽桌和抽屜桌。三種類型的裝置可以互相組合。
實施例將結合附圖的說明給出。
附圖1、2是套箍型裝置的兩個實施例。
附圖3、4是滑道型裝置的兩個實施例。
附圖5、6是調索型裝置的兩個實施例。
附圖7~11是移動軸(4a~4d)的實施例。
附圖12、13、14分別是索線調節(jié)器的一個實施例-調節(jié)盒的正視圖和兩個剖面圖。
附圖1、2所示的單純的套箍型裝置中,支腿(1a)和撐桿(2a)的上端用固定軸(3a)裝在被支承物下面,連接兩個支腿(1a)或支腿(1a)與撐桿(2a)的是移動軸(4a、4b),它的滑動器是套在支腿(1a)上的裝有緊鎖器的套箍,圖中沒有示出移動軸的結構,它們繪在附圖7、8中。(5)是連桿,它連接兩側的支腿,保持它們的側向穩(wěn)定。
附圖3、4所示的單純的滑道型裝置中,支腿(1b)和撐桿(2b)的上端用移動軸(4c)與被支承物連接,滑動器是裝在被支承物下面的滑道,緊鎖器將支桿(1b、2b)上端與滑道聯(lián)系在一起。圖中沒有示出移動軸的結構,它們繪在附圖9、10中。支腿(1c)的上端是固定軸(3a),連接撐桿(2b)下端與支腿(1c)的是固定軸(3c),(5)是連桿,在附圖3中它的端部兼作固定軸(3b)。
附圖5、6所示的單純的調索型裝置與附圖3、4的不同之處在于支腿(1b、1c)下端裝有滾輪以及滑道長度方向的中部裝有能調整索線長度的調節(jié)盒(6),在附圖6中,調節(jié)盒成為被支承物的一部分。調索型裝置的移動軸(4d)中滑動器與滑道型裝置相似,其緊鎖器是雙重的,圖中沒有示出移動軸的結構,它們繪在附圖10、11中。
在附圖3~6中,將固定軸(3b、3c)分別換成移動軸(4a、4b),就成為套箍型、滑道型和調索型三種裝置互相組合的實施例,這些組合能擴大裝置高度的調整范圍。
附圖7是移動軸(1a)的斷面圖。套箍(10a)是滑動器,它的形狀要根據(jù)支腿斷面設計,它能沿支腿(1a)移動。軸(9)是整體的,或如圖所示由軸體(9a)和軸帽(9b)組成,它安裝在套箍上的孔洞中,其較粗的兩端沉在套箍上的凹槽中,以此將一對套箍連系在一起。套箍之間可設墊圈(8)以使兩個套箍能靈活地相對轉動。緊鎖器由螺栓(11)和螺母(12)組成,它們與套箍之間可設置墊板(7)。
附圖8是移動軸(4b)的斷面圖。套箍(10b)是滑動器,它與軸架(13)用鉚釘(15)固定在一起,撐桿(2a)的下端用軸(9)連接在軸架上,連桿(5)端部墩粗置于套箍中,墊圈(8)、墊板(7)以及作為緊鎖器的螺栓(11)和螺母(12)等與附圖7相同。這里與附圖2有一點差別,在附圖2中連桿不是接在套箍上的,那樣套箍的結構還可以更簡單些,繪出這個差別是為了說明將連桿端頭接在套箍上是可行的。
附圖7、8中的套箍(10a、10b)加工非常方便,它們可以用金屬板經(jīng)一次沖壓后窩制成形,它開有至少一對孔洞和凹槽,并有一個開口,緊鎖器設在開口處,它使套箍成為可以收緊和放松的。
附圖9~11中繪出了移動軸(4c)和(4d),它們之間沒有原則差別附圖9是移動軸(4c),將滾輪(17)裝在軸(9)上可以使它移動更加方便,就成了附圖10,為了使它調整方便再裝上一只滑輪(24)用來過渡索線(21),就成了附圖11中的移動軸(4d),附圖10可以看作是裝有滾輪(17)的移動軸(4c),也可以看作是取消了減力索(21a)因而沒有裝滑輪(24)的移動軸(4d),這時,調節(jié)索(21b)的端頭可以直接固定在支桿(1b、2b)上。這些圖中,滑動器是開有長孔的導板(16)(它也可以是導槽、導桿、導軌等),長孔即是滑道,緊鎖器要與滑動器相適應,這里,它是由穿在滑道中并兼作為軸(9)的螺桿(11)和螺母(12)組成,(8)是墊圈,移動軸(4d)中索線(21)形成第二緊鎖器,這時螺母(12)平時可放松,裝置需要搬動時擰緊以避免索線松弛。附圖11中,支桿(1b、2b)上端開有缺口,缺口中安放用來過渡索線(21)的滑輪(24),軸(19)將滑輪和固定卡(18)固定在桿端,固定卡用鉚釘(15)與軸座(13)固定在一起。附圖11、12中滾輪(17)的軸(9)的固定方式稍有差異,在附圖10中它裝在支桿(1b、2b)上端的缺口中,在附圖11中它裝在固定在支桿(1b、2b)上端的軸座(13)上。
附圖12、13、14描述了調節(jié)盒的結構。索線(21)的不同部位區(qū)別為減力索(21a)和調節(jié)索(21b),它們在與滾輪有連系的滑輪(24)處互相過渡。減力索不是必需的,當裝置承重較小、調節(jié)方便時可以取消。調節(jié)索索端固定在繩盤(52)上。齒桿限位凸輪(39)上有兩個與軸心距離不同的平面,可用阿基米德螺線過渡。調節(jié)盒(6)由共軸(50)的一只大齒輪(51)和一只繩盤(52),共軸(40)的一只手輪(49)、一只小齒輪(41)和一只棘輪(48),共軸(30)的一只狀態(tài)控制鈕(31)、一只制動凸輪(38)和一只齒桿限位凸輪(39)以及一只外殼(60)、一只齒桿(37)、一對制動桿(36)、兩只彈簧(34、35)和至少一只與軸(20)裝在一起的滑輪(23)組成。軸30、40、50互相平行,軸20與上述各軸平行或成一小角度,外殼(60)是它們的公共支座,小齒輪與大齒輪嚙合,齒桿松出時與棘輪嚙合,制動桿收緊時與軸(40)握合,彈簧(34和35)分別抵在齒桿和制動桿上,制動凸輪(38)和齒桿限位凸輪(39)分別抵在制動桿(36)和齒桿(37)的后端,齒桿和制動桿分別裝在固定在外殼上的各自的軸(32)和(33)上。
調節(jié)盒可以實現(xiàn)兩種狀態(tài),通過手輪(49)和狀態(tài)控制鈕(31)操作。在一種狀態(tài)下,制動凸輪(38)放松制動桿(36),彈簧(34)將它頂離手輪軸(40)解脫制動,齒桿限位凸輪(39)上距軸心較近的平面將齒桿(37)松開,彈簧(35)將它頂出與棘輪(48)嚙合以防止棘輪倒轉,這時順鐘向轉動手輪(49),小齒輪(41)帶動大齒輪(51)做逆鐘向轉動,與大齒輪共軸的繩盤(52)將來自左右兩個方向的調節(jié)索分別逆鐘向和順鐘向繞起來,使其經(jīng)滑輪(23)轉向后對稱地收進。在另一種狀態(tài)下,齒桿控制凸輪(39)上距軸心較遠的平面將齒桿(37)頂出,解脫棘輪(48),同時制動凸輪(38)握緊制動桿(36)對手輪軸(40)制動,兩側索線(21)可以依靠自身張力產(chǎn)生的扭矩或輔以倒轉手輪(49)而對稱地松出。待被支承物降到預期的高度時,將狀態(tài)控制鈕扳向上升即可止動。
權利要求
1.一種可升降桌椅的支承裝置,該裝置是桿件系統(tǒng),支桿是支腿或是支腿和撐桿,它們的上端連接在被支承物下面,支腿是傾斜的,其下端支于地面,撐桿的下端連接在支腿上,被支承物、支腿和撐桿之間的連接都通過軸來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a.支腿(1a~1c)和撐桿(2a、2b)的長度是固定不變的;b.連接被支承物、支腿(1a~1c)和撐桿(2a、2b)的軸是固定軸(3a~3c)或是移動軸(4a~4d),每一個移動軸都由一根軸(9)與一個滑動器和至少一個緊鎖器組合在一起構成;c.在一個完整的支承裝置中,可以不包含固定軸,但包含有至少兩個移動軸,它們安裝在兩根支腿(1a)或支腿(1a)與撐桿(2a)之間,或是安裝在支桿(1b、2b)與被支承物之間,或是同時安裝在上述兩個部位。
2.索線調節(jié)器,特別是手動的索線調節(jié)器,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它由共軸(50)的一只大齒輪(51)和一只繩盤(52),共軸(40)的一只手輪(49)、一只小齒輪(41)和一只棘輪(48),共軸(30)的一只狀態(tài)控制鈕(31)、一只制動凸輪(38)和一只齒桿限位凸輪(39)以及一只外殼(60)、一只齒桿(37)、一對制動桿(36)、兩只彈簧(34、35)和至少一只與軸(20)裝在一起的滑輪(23)組成。軸30、40、50互相平行,軸20與上述各軸平行或成一小角度,外殼(60)是它們的公共支座,小齒輪與大齒輪嚙合,齒桿松出時與棘輪嚙合,制動桿收緊時與軸(40)握合,彈簧(34和35)分別抵在齒桿和制動桿上,制動凸輪(38)和齒桿限位凸輪(39)分別抵在制動桿(36)和齒桿(37)的后端,齒桿和制動桿分別裝在固定在外殼上的各自的軸(32)和(33)上。
3.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兩根支腿(1a)或支腿(1a)與撐桿(2a)的軸是移動軸(4a、4b),滑動器是套在支腿(1a)上的裝有緊鎖裝置的套箍(10a、10b)。
4.如權利要求
1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連接支桿(1b、2b)與被支承物的軸是移動軸(4c、4d),滑動器是裝在被支承物下面的滑道,安裝在支桿(1b、2b)上端并與滑道聯(lián)系在一起的軸(9)是緊鎖器的一部分。
5.如權利要求
4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滑道中部裝有索線調節(jié)器(6),支桿(1b、2b)上端裝有滾輪(17),支腿(1b、1c)的下端也裝有滾輪,承受拉力的索線(21)將滾輪和索線調節(jié)器聯(lián)系起來,它構成第二緊鎖器。
6.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移動軸(4a)中,軸(9)是整體的或是由軸體(9a)和軸帽(9b)組成,它安裝在套箍(10a)上的孔洞中,其較粗的兩端沉在套箍上的凹槽中,緊鎖器由螺栓(11)和螺母(12)組成。
7.如權利要求
3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移動軸(4b)中,套箍(10b)與軸架(13)用鉚釘(15)固定在一起,撐桿(2a)的下端用軸(9)連接在軸架上,緊鎖器由螺栓(11)和螺母(12)組成。
8.如權利要求
3、6、7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套箍(10a、10b)上開有至少一對孔洞和凹槽,并有一個開口,緊鎖器設在開口處。
9.如權利要求
3、4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移動軸(4c、4d)中滑動器是開有長孔的導板(16),長孔即是滑道,緊鎖器是由穿在滑道中并兼作為軸(9)的螺桿(11)和螺母(12)組成。
10.如權利要求
4、5所述的支承裝置,其特征在于滾輪(17)的軸(9)是裝在支桿(1b、2b)上端的缺口中或是裝在固定在支桿(1b、2b)上端的軸座(13)上。
專利摘要
本發(fā)明在有不變長度的傾斜支腿的支承裝置中,提出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方便地連續(xù)改變支腿傾角的技術方案,其基本思路是將裝置中使用的軸區(qū)分為固定軸和移動軸,每一個移動軸都由一根軸與一個滑動器和至少一個緊鎖器組合在一起構成,在一個完整的支承裝置中包含有至少兩個移動軸。為使移動軸能夠方便地移動,設計了套箍型、滑道型和調索型三種調整裝置。在套箍型裝置中是以連接兩個支桿的軸作為移動軸,在滑道型裝置和調索型裝置中是將連接支腿或撐桿與被支承物的軸作為移動軸。
文檔編號A47B9/12GK87104722SQ87104722
公開日1988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1987年7月14日
發(fā)明者張紀 申請人:張紀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