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的漏水現(xiàn)象,提高水池的抗?jié)B漏性能。
[0022]參見圖3的受力結構分析,原來水池結構中,左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左端的連接部位,以及右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右端的連接部位,即圖1中的a、b點處,原來是在厚底板與薄池壁的結合部位,呈直角,存在應力集中的問題;本發(fā)明的設計改進后形成的厚底板與過渡增厚水池壁結合,a、b應力集中點在結構設計上分解為t l、t 2、t 3點,其均處于加厚部位,分解水池底部抗水壓剪力以及水壓應力集中的強度。
[0023](3)另外,本發(fā)明還對左豎向水池墻體和右豎向水池墻體使用的鋼筋結構做相應改進:為確保水壓力的分解,這個位置的鋼筋布置要隨結構設計改進而改變彎曲形狀相匹配,鋼筋的形狀分別與左豎向水池墻體和右豎向水池墻體內(nèi)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由豎向段和第一傾斜段、第二傾斜段和第三傾斜段依次連接構成,與左豎向水池墻體和右豎向水池墻體內(nèi)表面的形狀相同,或基本相同,兩者相對應;這樣鋼筋在水池底部位的側(cè)壓力則得到充分的改善與混凝土水池底部結構的設計相適應。
[0024]混凝土結構水池預防滲漏的設計方法,其目的是改善混凝土結構水池的底部水壓應力集中點,同時分解水池底部水壓剪力以及水壓應力集中的強度,保證混凝土結構水池具備防滲漏。
[0025]該發(fā)明主要改進了傳統(tǒng)的混凝土結構水池通常的直角設計,由于水池里的水在混凝土水池,其會造成在水池底板邊沿線a、b、點滲漏水的問題。混凝土結構水池施工縫滲漏,水池底板邊沿線a、b、點滲漏水,是混凝土結構水池質(zhì)量控制的難點和重點?,F(xiàn)發(fā)明的一種混凝土結構水池預防滲漏的設計方法,不但可完善解決混凝土結構水池底部相應的滲漏問題,還可作為后續(xù)納入相關的施工技術措施,以及充實現(xiàn)行建筑設計的通用防水規(guī)范。
[0026]參見圖2、3、4所示,本發(fā)明的混凝土結構水池,包括左豎向水池墻體1、右豎向水池墻體2和橫向底墻體3,左豎向水池墻體1、右豎向水池墻體2和橫向底墻體3通常是混凝土結構,左豎向水池墻體1、右豎向水池墻體2和橫向底墻體3之間的內(nèi)腔形成水池4 ;本發(fā)明的改進,左豎向水池墻體I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左端的連接部位,設計為向內(nèi)腔傾斜的過渡連接結構,由兩段、三段或三段以上的線段過渡連接,即第一過渡段11、第二過渡段12和第三過渡段13構成,左豎向水池墻體I的下端與第一過渡段11的一端連接,第一過渡段11的另一端與第二過渡段12的一端連接,第二過渡段12的另一端與第三過渡段13的一端連接,第三過渡段13的另一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一端(左端)連接。第一過渡段11、第二過渡段12和第三過渡段13依次連接,在微觀下是兩段、三段或以上的線段,從宏觀上看,可以是弧線,即左豎向水池墻體I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左端的連接部位,采用圓弧過渡連接,也是過渡連接。
[0027]右豎向水池墻體2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右端的連接部位,設計為向內(nèi)腔傾斜的過渡連接結構,由三段或以上的線段過渡連接,即第四過渡段14、第五過渡段15和第六過渡段16構成,右豎向水池墻體2的下端與第四過渡段14的一端連接,第四過渡段14的另一端與第五過渡段15的一端連接,第五過渡段15的另一端與第六過渡段16的一端連接,第六過渡段16的另一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一端(右端)連接;這樣,左豎向水池墻體I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左端的連接部位,以及右豎向水池墻體2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3的右端的連接部位,都不是直角,而是過渡連接,能夠有效防止該連接部位因直角而形成的漏水現(xiàn)象,提高水池的抗?jié)B漏性能。
[0028]為了更進一步提高抗?jié)B漏性能,對應較高的水池,左豎向水池墻體I和右豎向水池墻體2通常采用兩次澆筑,第一次澆筑與第二次澆筑的混凝土之間,形成施工縫,該施工縫距離水池底(橫向底墻體3的表面)的高度為h ;左豎向水池墻體1、右豎向水池墻體2距離水池底(橫向底墻體3的表面)1.5h的高度位置開始,進行加厚處理,其外側(cè)面為向外傾斜的斜線段21和豎直段22構成,使水池從1.5h的高度位置開始,左豎向水池墻體1、右豎向水池墻體2的厚度增加,能防止施工縫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滲漏。從1.5h的高度位置開始,外側(cè)面往下,首先是一端斜線段21,再是一段豎直段22,左豎向水池墻體1、右豎向水池墻體2的厚度增大。
[0029]為了配合左豎向水池墻體I和右豎向水池墻體2,左豎向水池墻體I和右豎向水池墻體2內(nèi)的鋼筋6的形狀相應改變,鋼筋6的形狀分別與左豎向水池墻體I和右豎向水池墻體2內(nèi)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由豎向段61和第一傾斜段62、第二傾斜段63和第三傾斜段64依次連接構成,與左豎向水池墻體I和右豎向水池墻體2內(nèi)表面的形狀相同,或基本相同。
[0030]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混凝土結構水池預防滲漏的設計方法,所述水池包括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和橫向底墻體,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分別連接在橫向底墻體的左右兩端,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與橫向底墻體之間的內(nèi)腔形成水池,其特征在于: (I)在橫向底墻體不增厚的基礎上,h是施工縫預留高度,在第一次、第二次兩次澆筑混凝土之間形成施工縫,在橫向底墻體的表面向上1.5h高度開始,對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進行增厚,增加1.5h高度以下部位的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厚度,防止施工縫在長期的使用中形成滲漏; (2 )在左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左端的連接部位,設計為向內(nèi)腔傾斜的過渡連接結構,由兩段、三段或三段以上的線段過渡連接; 右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右端的連接部位,設計為向內(nèi)腔傾斜的過渡連接結構,由兩段、三段或三段以上的線段過渡連接; (3 )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使用的鋼筋的改進:鋼筋的形狀分別與左豎向水池墻體和右豎向水池墻體內(nèi)表面的形狀相對應,由豎向段和第一傾斜段、第二傾斜段和第三傾斜段依次連接構成。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凝土結構水池預防滲漏的設計方法方法,其特征在于: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距離橫向底墻體的上表面1.5h的高度位置開始,向下進行加厚處理,其外側(cè)面為向外傾斜的斜線段和豎直段構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混凝土結構水池預防滲漏的設計方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線段為三段,左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第一過渡段的一端連接,第一過渡段的另一端與第二過渡段的一端連接,第二過渡段的另一端與第三過渡段的一端連接,第三過渡段的另一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左端連接; 右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第四過渡段的一端連接,第四過渡段的另一端與第五過渡段的一端連接,第五過渡段的另一端與第六過渡段的一端連接,第六過渡段的另一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右端連接。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混凝土結構水池預防滲漏的設計方法,所述水池包括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和橫向底墻體,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分別連接在橫向底墻體的左右兩端,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與橫向底墻體之間的內(nèi)腔形成水池,在橫向底墻體的表面向上1.5h高度開始,對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進行增厚;在左豎向水池墻體、右豎向水池墻體的下端與橫向底墻體的左端、右端的連接部位,設計為向內(nèi)腔傾斜的過渡連接結構,由兩段或以上的線段過渡連接;鋼筋的形狀分別與左、右豎向水池墻體內(nèi)表面的形狀相對應。本發(fā)明將傳統(tǒng)的直角,改為過渡連接,避免應力集中,防止?jié)B漏;對施工縫以下的部位增厚,防止施工縫滲漏。
【IPC分類】E04H7-18
【公開號】CN104763206
【申請?zhí)枴緾N201510129736
【發(fā)明人】陳國民
【申請人】中冶建工集團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7月8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