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攪拌機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新型攪拌機。
背景技術:
攪拌機是把水泥、砂石骨料和水混合并拌制成混凝土混合料的機械。由于混凝土容易固結的特性,在對混凝土進行攪拌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攪拌,而且還要著重的關注混凝土的固結,特別是對于特種工程所使用的混凝土,需要嚴格控制攪拌機內部的水分含量和溫度,任何參數的變化都會嚴重導致攪拌機內部混凝土固結性能發(fā)生改變。在混凝土的實際防固結控制,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根據攪拌機內部的實際情況來調整噴水,在噴水的同時還需要控制溫度,過多或者過少的水分都會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固結性能,為了使得混凝土保持最佳的性能,還需要進一步控制攪拌機內部的溫度。
現有技術中,一般分為自落式攪拌機、強制式攪拌機及連續(xù)式混凝土攪拌機等。這類攪拌機主要采用的都是單一電機進行驅動攪拌的,通過內部的攪拌棒的攪拌作用使得混凝土成分包括水泥和砂石等均勻混合在一起。然而在實際的情況中,不能簡單采用攪拌方法去防止高效混凝土的固結,隨著攪拌時間的延長,混凝土內部水分揮發(fā)嚴重,而且由于不斷的攪拌,物料之間的攪拌溫度不斷提高,進一步加強水分揮發(fā),使得混凝土固結程度進一步加強。
如申請?zhí)柗謩e為201510530675.1和201510567450.3公布的一種混凝土攪拌機,均是通過設置進水裝置和進料裝置定時定量向攪拌箱內部放料和水,提高工作效率和準確性,進一步的提高混凝土的產品產量。然而在這類技術方案只能適用于常規(guī)的混凝土攪拌,對于特種混凝土的攪拌則不能適應,這是由于特種混凝土在攪拌過程中需要嚴格的控制進水量和攪拌溫度,任何一種因素的偏離都會導致混凝土的混合效果降低,甚至不能夠滿足實際的生產需求,與此同時,為了加強混凝土的攪拌混合效率,一般是有一個地方集中攪拌再由攪拌車運輸,而在這個運輸的過程中也是需要嚴格控制混凝土的進水量和溫度,而這些都是目前的攪拌機難以有效控制實現的。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方案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新型攪拌機,可以有效解決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新型攪拌機,包括筒體、聯動軸、攪拌驅動裝置、濕度控制器和溫度控制器,所述筒體呈橢圓球狀,且在筒體底部和側面分別設有放料球閥和進料口,且在進料口上固定安裝有進料斗,所述聯動軸穿過筒體且固定安裝在筒體頂部,在筒體頂部固定安裝有懸板,所述懸板以聯動軸的軸線為對稱軸對稱分布在筒體內部的頂端,兩個懸板遠離聯動軸的一端設置有頂進螺栓,所述頂進螺栓從筒體外側將懸板與筒體進行固定,且在懸板遠離聯動軸的一端設置有懸條,且懸條沿筒體的內壁設置,所述濕度控制器和溫度控制器組合形成整體性結構固定安裝在懸條上,所述筒體的頂部設置攪拌驅動裝置;所述聯動軸包括外延展臂、內聯臂和聯動盤組成,外延展臂和內聯臂固定連接于聯動盤,所述攪拌驅動裝置包括公轉電機、乳化電機以及減速電機,所公轉電機和乳化電機均通過傳動軸分別設在減速機側面和頂部,所述聯動盤也通過傳動軸與減速機連接;所述筒體外表面外固定安裝有保溫層,所述保溫層和筒體外表面之間還設有隔離層。
具體地,所述聯動盤上還設有轉盤,所述轉盤的內徑大于聯動盤外徑,所述轉盤通過固定桿固定在筒體內壁,所述固定桿的數量三組,且三組固定桿之間互成120°均勻分布在轉盤外側,所述轉盤和聯動軸之間還設有遮蔽罩。
進一步地,所述濕度控制器包括濕度傳感器pic濕度調配器、濕度設定器,所述濕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懸條內側,pic濕度調配器固定安裝在懸條外側,所述懸條的內側設置有進水管道,所述進水管道內均設有電磁開關,所述pic濕度調配器分別與濕度傳感器、電磁開關連接,溫度設定器通過溫度數據線與pic濕度調配器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進水管道設在相鄰濕度傳感器之間,且進水管道與相鄰濕度傳感器之間的距離均相等,
再進一步地,所述溫度控制器包括溫度傳感器、pic溫度調配器、單向雙控開關、溫度設定器,所述溫度傳感器固定安裝在懸條內側,pic溫度調配器固定安裝在懸條外側,懸條的內側設置有散熱冷凝管道,所述散熱冷凝管道設在相鄰溫度傳感器之間,相鄰的散熱冷凝管道之間還設有電加熱板,所述電加熱板和散熱冷凝管道之間均通過單向雙控開關連接,所述pic溫度調配器分別與單向雙控開關、溫度設定器連接,所述溫度傳感器通過溫度數據線與pic溫度調配器連接。
再進一步地,所述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外表面上均固定安裝有測量平臺,所述測量平臺的擴展面積大于溫度傳感器和濕度傳感器,且測量平臺分別安裝在進水管道下方。
進一步地,所述保溫層由聚苯乙烯泡沫制成,且在保溫層內部設有若干個大小不等均勻分布的空氣孔。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筒體內部加設的濕度控制器和溫度控制器,分別用于實時檢測筒體內部的濕度和溫度,進而通過pic控制器的與設定值直接的對比來調整進水時刻和進水量以及調整溫度變化,適當的進行加濕和控溫,從而達到自動控制筒體內部的濕度和溫度,配合使用著乳化和無死角的攪拌從而達到高性能的防固結能力,克服傳統(tǒng)攪拌驅動裝置定時定量進行供水,且無法控溫和實時調整的缺陷,從而提高了攪拌驅動裝置的適用面和功能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轉盤連接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保溫層連接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濕度控制器系統(tǒng)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溫度控制器系統(tǒng)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發(fā)明濕度控制器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溫度控制器結構示意圖;
圖中:1-筒體;2-聯動軸;3-攪拌驅動裝置;4-濕度控制器;5-溫度控制器;6-放料球閥;7-進料口;8-進料斗;9-保溫層;10-隔離層;11-懸板;12-懸條;13-測量平臺;14-頂進螺栓;
201-外延展臂;202-內聯臂;203-聯動盤;204-折角擋板;205-外軸;206-扭矩臂;207-螺旋槳葉;208-乳化頭;214-內層攪拌葉;215-轉盤;216-固定桿;217-遮蔽罩;218-齒化輪;
301-公轉電機;302-乳化電機;303-減速機;304-傳動軸;305-軸管;306-萬向節(jié);
401-濕度傳感器;402-pic濕度調配器;403-進水管道;405-電磁開關;406-濕度設定器;
501-溫度傳感器;502-pic溫度調配器;503-散熱冷凝管道;505-電加熱板;506-單向雙控開關;507-溫度設定器;901-空氣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
如圖1至圖7所示,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新型攪拌機,包括筒體1、聯動軸2、攪拌驅動裝置3、濕度控制器4和溫度控制器5,所述筒體1呈橢圓球狀,且在筒體1底部和側面分別設有放料球閥6和進料口7,且在進料口7上固定安裝有進料斗8,所述聯動軸2穿過筒體1且固定安裝在筒體1頂部,在筒體1頂部還固定安裝有懸板11,所述懸板11以聯動軸2的縱軸方向為對稱軸對稱分布,且在懸板11中間獨立分離,所述懸板11兩端還設有頂進螺栓14,懸板11橫向固定在筒體1內部頂端,懸板11的兩端設置有懸條12,懸條12縱向固定在筒體1內部,所述濕度控制器4和溫度控制器5組合形成整體性結構,固定安裝在懸條12上。
如圖3所示,在筒體1外表面外固定安裝有保溫層9,所述保溫層9和筒體1外表面之間還設有隔離層10,隔離層10的作用在于形成空氣層,眾所周知,保溫材料之所以能夠形成良好的保溫能力,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內部形成空氣夾層從而達到保溫的目的,所述保溫層9由聚苯乙烯泡沫制成,本身就具有良好的保溫能力,熱導系數低于0.2,是良好的保溫材料,所述保溫層9由注塑工藝制成且在保溫層9內部設有若干個大小不等均勻分布的空氣孔901,所述空氣孔901的粒徑范圍為0.2-1.5cm,在保溫層9內部就形成眾多不均勻的空氣孔901,從而在保溫層9內部也形成良好的空氣夾層,結合內側的隔離層10具有雙重良好的保溫效果,從而為筒體1提供良好的保溫能力,而不均等的空氣孔901內部形成不同的空氣含量,通過孔隙和吼孔道的速敏效應達到空氣不流通的目的,從而完成良好的保溫效果。
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聯動軸2由外延展臂201、內聯臂202和聯動盤203組成,所述外延展臂201數量為兩個,且內聯臂202設在外延展臂201之間,在外延展臂201內側均固定安裝有折角擋板204,所述外軸205外表面上還固定安裝有內層攪拌葉214,所述內層攪拌葉214設在螺旋槳葉207和折角擋板204之間,且以螺旋槳葉207和折角擋板204為間隔相間分布,所述內層攪拌葉214以螺旋上升狀分布在外軸205四周,且以外軸205為對稱中心分布;所述聯動盤203上還設有轉盤215,所述轉盤215的內徑略大于聯動盤203外徑,所述轉盤215通過固定桿216固定在筒體1內壁,所述固定桿216的數量三組,且三組固定桿216之間互成120°均勻分布在轉盤215外側,所述轉盤215和聯動軸2之間還設有遮蔽罩217;形成無死角的方向攪拌過程,形成充分的攪拌空間,而且在齒輪傳動部分通過加強遮蔽作用,防止混凝土中的砂水混合物混入內部形成卡殼,影響整體的使用壽命。
所述攪拌驅動裝置3包括公轉電機301和乳化電機302,所述公轉電機301和乳化電機302均連接有減速機303,且公轉電機301和乳化電機302分別設在減速機303側面和頂部,所述公轉電機301通過傳動軸304與減速機303連接,所述聯動盤203也通過傳動軸304與減速機303連接,所述傳動軸304由若干組軸管305組成,且相鄰軸管305之間通過萬向節(jié)306連接。所述減速機303為雙軸獨立變速的減速機,分別對公轉電機301和乳化電機302進行變速處理,公轉電機301通過變速后驅動與它對應的減速機303軸來實現對接達到驅動相應轉動軸的目的,而乳化電機302則通過變速后驅動與它對應的聯動軸2進行內部差速旋轉攪拌乳化。
如圖4和圖6所示,所述濕度控制器4包括濕度傳感器401、pic濕度調配器402和進水管道403,所述濕度傳感器401固定安裝在懸條12內側,且濕度傳感器401呈散點狀均勻分布,所述pic濕度調配器402固定安裝在懸條12外側,且兩者之間通過懸條12隔離開,所述pic濕度調配器402均通過濕度數據線與若干組濕度傳感器401連接,并接收濕度傳感信號,所述進水管道403設在相鄰濕度傳感器401之間,且進水管道403與相鄰濕度傳感器401之間的距離均相等,所述進水管道403內均設有電磁開關405,所述電磁開關405均與pic濕度調配器402直接連接;所述pic濕度調配器402分別連接有濕度傳感器401和濕度設定器406,所述pic濕度調配器402根據濕度傳感器401實測的濕度數據和濕度設定器406設定的濕度數據差值將判斷信號傳輸至電磁開關405,通過電磁開關405的通斷來決定進水管道403的進水時刻和進水量。
在乳化部分中,主要是通過乳化作用將內部的液狀物質經過泡沫化形成泡沫,用于提高內部的孔隙度和滲透率,便于水分在混凝土內部的流通,形成更好的輸導體系,進而防止由于部分區(qū)域缺乏水分而導致的混凝土固結,而又有部分地方由于水分過多導致的混凝土的“和稀泥”,特別的是,防止由于局部的水分分布不均勻而導致濕度傳感器401的檢測效果失準,而導致pic濕度調配器402判斷失誤而錯誤的添加水分或者減少水分的添加,從而導致混凝土泥漿得不到準確定量水分而導致的質量下降甚至固結無效。
如圖5和圖7所示,所述溫度控制器5包括溫度傳感器501、pic溫度調配器502和散熱冷凝管道503,所述溫度傳感器501固定安裝在懸條12內側,且溫度傳感器501呈散點狀均勻分布在濕度傳感器401之間,所述pic溫度調配器502固定安裝在懸條12外側,且兩者之間通過懸條12隔離開,所述pic溫度調配器502均通過溫度數據線與若干組溫度傳感器501連接,并接收溫度傳感信號,所述散熱冷凝管道503設在相鄰溫度傳感器501之間,且散熱冷凝管道503與相鄰溫度傳感器501之間的距離均相等,在相鄰的散熱冷凝管道503之間還設有電加熱板505,所述電加熱板505和散熱冷凝管道503之間均通過單向雙控開關506連接,所述單向雙控開關506與pic溫度調配器502直接連接;所述pic溫度調配器502分別連接有溫度傳感器501和溫度設定器507,所述pic溫度調配器502根據溫度傳感器501實測的溫度數據和溫度設定器507設定的溫度數據差值將判斷信號傳輸至單向雙控開關506,所述單向雙控開關506分別與電加熱板505和散熱冷凝管道503連接,且根據判斷信號決定開啟方向以進行加熱或者降溫。
進一步地,所述溫度傳感器501和濕度傳感器401外表面上均固定安裝有測量平臺13,所述測量平臺13的擴展面積略大于溫度傳感器501和濕度傳感器401,且測量平臺13分別安裝在進水管道403下方,通過每次的噴水沖洗作用將濕度傳感器401和溫度傳感器501上的水泥漿沖洗干凈,以為下一次的傳感數據測量做好準備,進一步的,本發(fā)明充分利用了pic濕度調配器和pic溫度調配器控制的滯后性,為了保持信號傳輸的穩(wěn)定性和統(tǒng)一性,往往會在實際的數據處理過程有一個延遲,延遲過程的具體時間將可以根據實際的需求來進行調整,而這個過程是完全能夠避開水流沖洗溫度溫度傳感器401和濕度傳感器501這個過程上的沖洗延遲,不影響實際的沖洗效果。
本發(fā)明的主要特點在于,本發(fā)明通過在筒體內部加設的濕度控制器和溫度控制器,分別用于實時檢測筒體內部的濕度和溫度,進而通過pic控制器與設定值直接的對比來調整進水時刻和進水量以及調整溫度變化,適當的進行加濕和控溫,從而達到自動控制筒體內部的濕度和溫度,配合使用乳化和無死角的攪拌從而達到高性能的防固結能力,克服傳統(tǒng)攪拌驅動裝置定時定量進行供水,且無法控溫和實時調整的缺陷,從而提高了攪拌驅動裝置的適用面和功能性。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本發(fā)明。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發(fā)明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