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涉及零件的耐磨性與潤滑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片梭織機的定中心導軌靈活性差、不耐磨,零件的使用壽命短,零件的維修次數(shù)多及更換時間短,在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卡住運動零件的現(xiàn)象,降低織布的產(chǎn)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解決了零件靈活性差、不耐磨的問題,提高了使用壽命和機器的產(chǎn)能。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設有平行設置的主滑軌和副滑軌;所述底座的下表面設有噴油區(qū);所述噴油區(qū)呈凹槽狀;所述底座的同一側(cè)壁上設有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和第三進油孔;所述第一進油孔、第二進油孔和第三進油孔分別穿過底座延伸至噴油區(qū);所述噴油區(qū)內(nèi)設第一潤滑通道、第二潤滑通道和第三潤滑通道;所述第一進油孔與第一潤滑通道連通,第二進油孔與第二潤滑通道連通,第三進油孔與第三潤滑通道連通;所述第一潤滑通道為L型通道;所述第二潤滑通道為爪型通道;所述第三潤滑通道為長條通道;所述第一潤滑通道的中部和端部設有直通道,中部的直通道與副滑軌配合,端部的直通道與主滑軌配合;所述第二潤滑通道的外部頂端設有與主滑軌配合的直通道;所述第三潤滑通道的一端設有與副滑軌配合的直通道,另一端設有與主滑軌配合的斜通道;所述直通道和斜通道均通過噴油孔向主滑軌或副滑軌噴油。
優(yōu)選的,所述噴油孔的直徑為0.5㎝。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主滑軌和副滑軌均采用氮碳共滲熱處理工藝制成。
優(yōu)選的,所述底座上表面設有固定定位孔。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三潤滑通道一端的直通道側(cè)壁上設有傾斜40°~50°且朝向底座上表面的噴油孔。
優(yōu)選的,所述斜通道與底座呈傾斜設置,朝向底座的上表面,角度為20°~30°。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潤滑通道設置在噴油區(qū)的左側(cè),且L型長邊和噴油區(qū)與主滑軌和副滑軌垂直設置的側(cè)壁平行,短邊向內(nèi)設置;所述第三潤滑通道與第一潤滑通道平行設置在噴油區(qū)右側(cè);所述第二潤滑通道設置在第一潤滑通道和第三潤滑通道之間。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方案的一種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通過在底座上設置帶噴油孔的主滑軌和副滑軌,運動件在運動至噴油區(qū)的有效范圍內(nèi)即可進行噴油潤滑,主滑軌表面上部、中部、下部均分布有噴油孔,副滑軌上表面設噴油孔以及側(cè)壁上設噴油孔,通過主滑軌上的噴油孔均勻潤滑,以及副滑軌上表面和側(cè)壁的噴油孔潤滑側(cè)壁,大大的增加了潤滑的面積,充分使本實用新型與配合使用的投梭滑塊的摩擦系數(shù)大大的降低,同時,底座、主滑軌和副滑軌由于表面采用氮碳共滲熱處理工藝制成,硬度大大地提高,大大提高了該導軌的耐磨性,使用壽命能夠在以前的基礎上延長半年以上。
附圖說明
下面結(jié)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的正視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的后視圖;
附圖4為附圖3中A-A向剖視放大圖;
其中:1、底座;2、主滑軌;21、副滑軌;3、第一進油孔;4、第二進油孔;5、第三進油孔;6、噴油區(qū);7、第一潤滑通道;8、第二潤滑通道;9、第三潤滑通道;10、直通道;11、斜通道;12、噴油孔;13、固定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jié)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如附圖1-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片梭織機用定中心潤滑導軌,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表面設有固定定位孔13,使用時用來起到固定和定位底座1的作用;所述底座1的上表面設有平行設置的主滑軌2和副滑軌21;所述底座1的下表面設有噴油區(qū)6;所述噴油區(qū)6呈凹槽狀;所述底座1、主滑軌2和副滑軌21采用氮碳共滲熱處理工藝制成;所述底座1的同一側(cè)壁上設有第一進油孔3、第二進油孔4和第三進油孔5;所述第一進油孔3、第二進油孔4和第三進油孔5分別穿過底座1延伸至噴油區(qū)6;所述噴油區(qū)6內(nèi)設第一潤滑通道7、第二潤滑通道8和第三潤滑通道9;所述第一進油孔3與第一潤滑通道7連通,第二進油孔4與第二潤滑通道8連通,第三進油孔5與第三潤滑通道9連通;所述第一潤滑通道7為L型通道,所述第一潤滑通道7設置在噴油區(qū)6的左側(cè),且L型長邊與噴油區(qū)6的與主滑軌2和副滑軌21垂直設置的側(cè)壁平行,短邊向內(nèi)設置;所述第三潤滑通道9為長條通道,且設置在噴油區(qū)6右側(cè),所述第三潤滑通道9與第一潤滑通道7平行設置;所述第二潤滑通道8為爪型通道,所述第二潤滑通道8設置在第一潤滑通道7和第三潤滑通道9之間;所述第一潤滑通道7的中部和端部設有直通道10,中部的直通道10與副滑軌21配合,端部的直通道1與主滑軌2配合;所述第二潤滑通道8的外部頂端設有與主滑軌2配合的直通道10;所述第三潤滑通道9的一端設有與副滑軌21配合的直通道10,另一端設有與主滑軌2配合的斜通道11;所述直通道10和斜通道11均通過噴油孔12向主滑軌2或副滑軌21噴油,所述噴油孔12的直徑為0.5㎝,使?jié)櫥偷膰娚湟造F狀的形狀附著在運動件上面;所述第三潤滑通道9一端的直通道10側(cè)壁上設有傾斜40°~50°且朝向底座1的上表面的噴油孔12;所述斜通道11與底座1呈傾斜設置,朝向底座1的上表面,角度為20°~30°。
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導軌的潤滑效果,將第三潤滑通道9一端的直通道10側(cè)壁上設置為傾斜45°且朝向底座1的上表面的噴油孔12,斜通道11與底座1呈傾斜設置,朝向底座1的上表面,角度為25°。
使用時,將底座1通過固定定位孔13與配合的平臺固定,通過在底座1上設置帶噴油孔12的主滑軌2和副滑軌21,運動件在運動至噴油區(qū)6的有效范圍內(nèi)時,第一進油孔3、第二進油孔4和第三進油孔5一起輸入潤滑油,潤滑油通過第一潤滑通道7、第二潤滑通道8和第三潤滑通道9進入各自的直通道10和斜通道11內(nèi),主滑軌2表面上部、中部、下部一共分布有5個噴油孔12,副滑軌21上表面設2個噴油孔12以及側(cè)壁上設1個噴油孔12,通過主滑軌2上的5個噴油孔12均勻潤滑,副滑軌21上表面2個噴油孔12潤滑和側(cè)壁上的1個噴油孔12潤滑主滑軌2和副滑軌21的側(cè)壁,大大的增加了潤滑的面積,充分使本實用新型與配合使用的投梭滑塊的摩擦系數(shù)大大的降低,同時,底座1、主滑軌2和副滑軌21由于表面采用氮碳共滲熱處理工藝制成,硬度大大地提高,大大提高了該導軌的耐磨性,使用壽命能夠在以前的基礎上延長半年以上。
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應用范例,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構(gòu)成任何限制。凡采用等同變換或者等效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權(quán)利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