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針織紗的固定方法,其在使用橫機編織針織物時將針織紗固定在鉤掛于針床的基礎線圈列。
背景技術:
在具有橫格花紋等的針織物中,在針織物的編織中途進行針織紗的切換。在該針織紗切換的部分,有向由切換前的針織紗編織成的針織物部導入切換后的針織紗的入紗(糸入れ)部、及從由切換前的針織紗編織成的針織物部的終端引出該針織紗的出紗(糸出し)部,需要在這些入紗部及出紗部避免針織紗脫散。本申請人提出過使橫機進行該防脫散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針織紗的防脫散方法)(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在專利文獻1記載的固定方法中,首先,使給紗口從基礎線圈列鉤掛于針床的狀態(tài)開始移動,對鉤掛于針床的基礎線圈列的特定線圈進行挑半目(割増やし,分針移圈)而形成第一新線圈。并且,對于第一新線圈形成第二新線圈,使第一新線圈的兩沉降弧相對于上述特定線圈的一方的沉降弧交叉,由此將針織紗纏繞于特定線圈而固定。
【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17352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專利文獻1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中,必須多次進行給紗口的回踢(蹴り返し),在該回踢的間歇也必須多次進行線圈的移圈。因此,在一個針織物存在多個針織紗的固定部位的情況下,完成針織物之前的時間較長。近年來,伴隨著消費者的需求的多樣化而要求迅速的針織物的供給,因此要求開發(fā)能夠高效地將針織紗固定于基礎線圈列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而創(chuàng)立,其目的之一是提供能夠高效地將針織紗固定于基礎線圈列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
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是使用具備前后相對的一方的針床和另一方的針床的橫機,從基礎線圈列鉤掛于一方的針床的狀態(tài)開始向針床供給針織紗,將所述針織紗固定于所述基礎線圈列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包括以下的工序。
[工序i]…使用所述針織紗,對于作為所述基礎線圈列的一部分且在編織寬度方向上相鄰的一對特定線圈連續(xù)編織一對系留線圈(留め編目),并且在位于所述特定線圈的附近的空針形成增圈。
[工序ii]…使兩固定線圈重疊而形成重疊線圈,并且使所述增圈向填補在形成所述重疊線圈的過程中在所述基礎線圈列形成的孔的位置移圈。
[工序iii]…編織包含與所述重疊線圈和所述增圈在縱行方向上接續(xù)的固定線圈的新的基礎線圈列。
在此處,上述增圈用于填補在形成重疊線圈的過程中在基礎線圈列形成的孔,因此不會在從特定線圈過于離開的位置形成。增圈的形成位置優(yōu)選避免在編織寬度方向上從特定線圈離開3個線圈以上,考慮針織紗的粗細、橫機的種類、針織物的形成狀態(tài)等而由本領域技術人員適宜決定即可。
作為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舉出如下方式:所述一對系留線圈中,一方為背面線圈,另一方為正面線圈。
作為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舉出如下方式:所述增圈通過對所述一對特定線圈中的任一個進行挑半目而形成。在此處,挑半目是指使鉤掛于織針x的線圈p向與織針x相對的織針y移圈,并且在織針x形成被從線圈p引出的新線圈q的編織動作(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第2604653號公報等)。該情況下,移圈到織針y的線圈p成為增圈。
作為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舉出如下方式:在所述基礎線圈列的編織寬度方向的不同的多個固定部位將所述針織紗固定。該情況下,對于所述固定部位的全部,在同一個編織階段進行所述工序i包括的全部的編織動作,并且對于所述固定部位的全部,在同一個編織階段分別進行所述工序ii包括的各編織動作。所述工序i的編織動作是所述一對固定線圈的編織和所述增圈的編織。另外,所述工序ii的編織動作是用于形成所述重疊線圈的移圈、和所述增圈的移圈。
作為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的一方式,可舉出如下方式:對構成所述基礎線圈列的基礎針織紗、或所述針織紗中的任一個使用收縮紗。作為收縮紗,可舉出熱收縮紗、彈性紗等。
【發(fā)明效果】
在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中,僅通過編織一對系留線圈,使兩固定線圈重疊,在該重疊線圈編織新的線圈,就能夠將針織紗牢固地固定于基礎線圈列,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編織效率優(yōu)異。另外,在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中,在針織紗的固定時能夠利用增圈填補由于形成重疊線圈而形成的孔,能夠抑制在針織物開出孔的情況。
通過編織正面線圈的系留線圈和背面線圈的系留線圈,與兩系留線圈僅為正面線圈或僅為背面線圈的情況相比,能夠使連接兩系留線圈的連接紗的長度較長,能夠抑制在工序ii中使系留線圈移圈而形成重疊線圈時的斷紗。另外,如后述的實施方式的圖2所示,在兩系留線圈變形而針織紗纏繞于基礎線圈列的過程中,如果連接兩系留線圈的連接紗較長,則兩系留線圈容易變形,針織紗容易纏繞于基礎線圈列。
通過在增圈的形成中使用挑半目,與系留線圈的編織同時地形成增圈,因此能夠提高針織物的編織效率。
在一個基礎線圈列存在多個針織紗的固定部位的情況下,在現(xiàn)有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中,必須先處理一個固定部位再依次進行其他的固定部位的處理。相對于此,在本發(fā)明的針織物的固定方法中,能夠一次性進行全部的固定部位的處理。因此,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與現(xiàn)有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相比,能夠顯著高效地將針織紗固定于基礎線圈列。
通過使基礎針織紗或固定于基礎線圈列的針織紗為收縮紗,能夠編織迄今為止還沒有的立體針織物。例如,如果利用收縮紗構成基礎線圈列,則如圖4(a)所示,能夠編織具有成為絨毛狀的針織紗的針織物。如果在進行嵌花編織時利用收縮紗構成嵌花線材,則如圖4(b)所示,能夠編織成為縐紋狀的立體針織物。
附圖說明
圖1是實施方式1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的編織工序圖。
圖2使表示通過實施方式1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而固定的針織紗的狀態(tài)的線圈圖。
圖3中,(a)是表示由嵌花線材形成花紋后的針織物的照片的圖,(b)是表示形成起毛狀的嵌花線材后的針織物的照片的圖。
圖4中,(a)是表示形成絨毛狀的嵌花線材后的針織物的照片的圖,(b)是表示成為縐紋狀的立體針織物的照片的圖。
【標號說明】
fd下部前針床fu上部前針床
bd下部后針床bu上部后針床
10、11基礎線圈列
1、2特定線圈3、4固定線圈5增圈
7重疊線圈8、9固定線圈
80、90給紗口
y8基礎針織紗y9嵌花線材(針織紗)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作為在針織物形成花紋的手段之一,已知如下的嵌花編織:將構成針織物的基礎線圈列的線圈分配到前后的針床,向該分配后的線圈之間插通與構成基礎線圈列的基礎針織紗不同的針織紗(嵌花線材)(例如日本特開2007-277738號公報)。嵌花編織中,嵌花線材由向基礎線圈列的表面露出的露出部來形成花紋。但是,在針織套衫等筒狀針織物中,難以通過嵌花編織來形成花紋。這是因為,嵌花線材僅向基礎線圈列的線圈之間插通,因此,若嵌花線材的某一處在一個部位斷開,則擔心嵌花線材連鎖性地從基礎線圈列脫離。為了解決這種問題,可以將上述露出部的兩端單獨地固定于基礎線圈列,但通過現(xiàn)有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進行多個露出部的固定需要巨大的時間。因此,通過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來進行嵌花線材的露出部的固定,由此能實現(xiàn)該露出部的固定的高效化。以下,基于圖1的編織工序圖說明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的一例。
本實施方式中,使用4針床橫機,其具備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彼此相對的下部前針床(以下記為fd)和下部后針床(以下記為bd)、及設于這些fd和bd的上方且以與下部的針床相同的間距排列設置有多個織針的上部前針床(以下記為fu)和上部后針床(以下記為bu)。橫機中,能夠在前后的針床間進行線圈的移圈,并且橫機所具備的bd、bu能夠左右橫移。
圖1的左欄的“s+數(shù)字”表示編織工序的編號,右欄表示各編織工序中的針床的編織狀態(tài)。右欄的大寫字母表示織針的位置,箭頭表示移圈的方向。五角形的標記表示供給基礎針織紗y8的給紗口80、及供給嵌花線材y9的給紗口90。
s1中,從筒狀針織物的前側針織物部和后側針織物部分別鉤掛于fd的織針a~l和bd的織針a~l的狀態(tài)開始,使供給基礎針織紗y8的給紗口80向紙面右側移動,編織基礎線圈列10(后側針織物部)?;A線圈列10中的bd的織針c、d(i、j)的線圈是本發(fā)明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中的特定線圈1、2,在編織寬度方向上相鄰。
s2中,使給紗口80向左方向移動,將前側針織物部編織1段(1個線圈橫列)的量,并且使bd的織針c、f、g、h、i、l的線圈向fu的織針c、f、g、h、i、l移圈。該線圈的移圈是用于將嵌花線材y9(參照s3)配置、固定于基礎線圈列10的準備。使特定線圈1移圈是為了在特定線圈1的縱行方向編織背面線圈(參照s3的系留線圈3)的緣故。如果使系留線圈3成為正面線圈,則不需要特定線圈1的移圈。
s3中,使供給嵌花線材y9的給紗口90向右方向移動,在fu的織針c(i)編織系留線圈3,并且利用bd的織針d(j)進行挑半目(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工序i)。通過利用bd的織針d(j)進行挑半目,成為在s2中鉤掛于bd的織針d(j)的特定線圈2向fu的織針d(j)移圈,并且從特定線圈2引出的新的線圈即系留線圈4鉤掛于bd的織針d(j)的狀態(tài)。系留線圈3、4為通過給紗口90的一次移動而連續(xù)編織的一對線圈,系留線圈3和系留線圈4經(jīng)由沉降弧而直接連接。另外,通過挑半目而移圈到fu的特定線圈2作為增圈5而在后工序中使用。即,該s3中,對于多個固定部位的全部,在同一個編織階段中進行一對系留線圈3、4的編織和增圈5的編織。
在此處,也能夠對特定線圈1進行挑半目而形成增圈5。另外,增圈5也可以是在空針形成的掛圈。例如,可舉出在與s2的特定線圈2相對的fu的織針d(j)、其相鄰的織針e(k)形成掛圈(增圈5)的情況。或者,可舉出在與s2的特定線圈1相對的bd的織針c(i)、fu的織針b(bd的織針h)等形成掛圈(增圈)5的情況。
s4中,在同一個編織階段中,使鉤掛于fu的織針d(j)的增圈5向bd的織針c(i)移圈(工序ii的一部分)。該移圈是為了填補在后面的s5中伴隨重疊線圈7的形成而基礎線圈列10的編織寬度方向的線圈數(shù)減少由此在基礎線圈列10形成的孔而進行的操作。即,在該s4中,使增圈5向在s1中鉤掛有特定線圈1、2的bd的織針c、d(i、j)中的、在形成重疊線圈7的過程中成為空針的bd的織針c(i)移圈。
s5中,在同一個編織階段中,使在s3中形成于fu的織針c(i)的系留線圈3、和通過挑半目在bd的織針d(j)形成的系留線圈4重疊,在bd的織針d(j)形成重疊線圈7(工序ii的一部分)。
s6中,使fu的織針f、g、h、l的線圈向bd的織針f、g、h、l移圈。通過該s6,成為向基礎線圈列10的線圈之間插通有嵌花線材y9的狀態(tài)。
s7中,使給紗口80向右方向移動,在bd的織針a~l編織新的基礎線圈列1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工序iii)。該基礎線圈列11包含與s6中的重疊線圈7和增圈5在縱行方向上接續(xù)的固定線圈8、9,通過該基礎線圈列11,將配置于基礎線圈列10的嵌花線材y9固定。
在以上說明的編織工序中,如s3所示在同一個編織階段中進行嵌花線材y9的二個固定部位處的系留線圈3、4和增圈5的形成。另外,如s4所示,在同一個編織階段中進行兩固定部位處的增圈5的移圈,并且,如s5所示,在同一個編織階段進行用于形成兩固定部位處的重疊線圈7的系留線圈3的移圈。因此,根據(jù)上述編織構成,與在各固定部位依次進行針織紗的固定的現(xiàn)有技術相比,能夠高效地進行嵌花線材y9向基礎線圈列10的固定。
在s7以后,在鉤掛于fd的前側針織物部配置嵌花線材y9的情況下,將fd視為本發(fā)明中的一方的針床,使用fd和bu進行與s1~s7同樣的編織即可。另外,在將嵌花線材y9配置、固定于基礎線圈列11的情況下,將基礎線圈列11視作s1的基礎線圈列10,進行s2~s6即可。
接著,基于圖2的線圈圖說明通過進行上述編織工序而將嵌花線材y9牢固地固定于基礎線圈列10的機理。圖2的線圈圖是從筒的外側觀察圖1的s7的鉤掛于bd的后側針織物部的線圈圖,從圖2(a)到(d)表示后側針織物部中的線圈的時間推移的變化。
如果從圖2(a)所示的狀態(tài)開始將嵌花線材y9向左右牽拉,則如圖2(b)、(c)所示,系留線圈3、4變形為成為一個。系留線圈3、4成為重疊后的重疊線圈7,通過與該重疊線圈7接續(xù)的固定線圈8而被固定,因此系留線圈3、4不能成為一個,嵌花線材y9卷繞于固定線圈8的根部(沉降弧的位置)。另外,伴隨系留線圈3、4的變形,特定線圈1向接近固定線圈8的方向變形,嵌花線材y9固定于基礎線圈列10。
另外,如圖2(d)所示,增圈5配置于將基礎線圈列10的孔填補的位置,通過該增圈5抑制在針織物空出孔的情況。
如果利用上述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則能夠編織具有例如圖3(a)所示的嵌花花紋的針織套衫等針織物。形成圖3(a)的花紋的白色部分是嵌花線材向針織物的正面?zhèn)嚷冻龅穆冻霾?橫穿圖1的s6中的bd的織針e~i的部分等)。如果將各露出部的兩端部通過上述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牢固地固定,則即使一個露出部斷開,也不會對其他露出部造成影響,避免嵌花線材被從基礎線圈列引出。因此,能夠提供使用嵌花線材形成多種多樣的花紋的筒狀針織物。
如果是將嵌花線材的露出部單獨地固定的構成,則也能夠強行將露出部切斷。其結果是,如圖3(b)所示,能夠得到嵌花線材(參照白色部分)成為起毛狀的針織物。露出部的兩端部牢固地固定于基礎線圈列,因此即使將露出部切斷,嵌花線材也不會從基礎線圈列脫離,正因為如此而能夠制作這種針織物。
另外,如果利用熱收縮紗編織基礎線圈列并且使嵌花線材為非熱收縮紗,對完成的針織物進行熱處理,則在基礎線圈列收縮時,未收縮的嵌花線材呈絨毛狀突出。其結果是,如圖4(a)所示,能夠制作露出部(參照彎曲的黑色部分)呈絨毛狀的針織物。
另外,如果利用非熱收縮紗編織基礎線圈列并且使嵌花線材為熱收縮紗,對完成的針織物進行熱處理,則在嵌花線材收縮時,基礎線圈列被嵌花線材牽拉。其結果是,如圖4(b)所示,能夠制作形成有縐紋狀的凹凸的立體針織物。
<變形例>
也可以不像實施方式1那樣向基礎線圈列10的前后的線圈之間插通針織紗y9,而是使針織紗y9沿著基礎線圈列10的一面?zhèn)?、或另一面?zhèn)?,將該針織紗y9固定于基礎線圈列10中的多個固定部位。例如,如果在圖1的s2中不進行織針f、g、h、l的線圈的移圈,而進行與s3~s5同樣的編織將針織紗y9固定,則該針織紗y9整體配置于筒狀針織物的內(nèi)側。如果使針織紗y9為難以伸長的針織紗,則成為通過針織紗y9能抑制編織寬度方向的伸長的筒狀針織物。
<實施方式2>
實施方式1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也能夠利用于入紗、出紗時的針織紗的防脫散。例如在編織橫格花紋的針織套衫的情況下,在利用第一針織紗編織的針織物部的縱行方向上接續(xù),利用與第一針織紗不同的顏色的第二針織紗編織其他針織物部。此時,進行第一針織紗的出紗和第二針織紗的入紗。如果在這些針織紗的余端部的固定中利用實施方式1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則能夠牢固地將余端部固定。除此以外,實施方式1的針織紗的固定方法也能夠利用于嵌花花紋的針織紗的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