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布粘接裝置制造方法

文檔序號:1678425閱讀:195來源:國知局
布粘接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粘接上布與下布的布粘接裝置。布粘接裝置包括底座部、搬運機構、噴嘴、噴嘴支撐機構、引導構件。搬運機構一邊對配置于底座部且彼此相對的上布和下布進行按壓,一邊在搬運方向上進行搬運。噴嘴在延伸方向上延伸,且在搬運機構的搬運方向上游側將粘接劑排出到配置于底座部的上布與下布之間。延伸方向與搬運方向交叉。噴嘴支撐機構對噴嘴的延伸方向一端側進行支撐。引導構件具有載置部。載置部配置于底座部的上表面的上側,且配置于在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至少與噴嘴相對的位置。上布以離開底座部的上表面的方式載置于載置部。
【專利說明】布粘接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布粘接裝置,其一邊對布進行搬運一邊將粘接劑涂布于布,以使布與布粘接。

【背景技術】
[0002]布粘接裝置利用粘接劑粘接布。布粘接裝置包括搬運機構和噴嘴。搬運機構一邊按壓布一邊進行搬運。噴嘴將粘接劑涂布于相對的布與布之間。搬運機構一邊按壓布一邊進行搬運,布與布被粘接。由于粘接的布沒使用縫線,因此布上不會產生凹凸。日本專利特許公開2010年第275655號公報中記載的布粘接裝置將噴嘴配置于上布與下布之間。噴嘴將粘接劑涂布于下布。
[0003]噴嘴將粘接劑涂布于下布時,上布配置于噴嘴的上表面。此時,上布有時會從噴嘴的上表面滑落。因此,上布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有可能無法在所期望的位置粘接上布與下布。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粘接上布與下布的布粘接裝置。
[0005]技術方案I的布粘接裝置包括底座部、搬運機構、噴嘴、噴嘴支撐機構。搬運機構一邊在按壓位置對配置于上述底座部且彼此相對的上布和下布進行按壓,一邊在搬運方向上進行搬運。噴嘴在延伸方向上延伸,且在上述搬運機構的搬運方向上游側將粘接劑排出到配置于上述底座部的上述上布與上述下布之間。延伸方向與上述搬運方向交叉。噴嘴支撐機構對上述噴嘴的延伸方向一端側進行支撐。布粘接裝置包括引導構件。引導構件具有載置部。載置部配置于上述底座部上表面的上側,且配置于在上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至少與上述噴嘴相對的位置,將上述上布載置成離開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布粘接裝置能避免上布從噴嘴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布粘接裝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
[0006]在技術方案2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載置部呈板狀。上述載置部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處于上述噴嘴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由于載置部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處于噴嘴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因此,上布與下布的粘接預定部分不易從噴嘴朝載置部側滑落。布粘接裝置能避免上布從噴嘴的上表面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因此,布粘接裝置能使上布與下布的粘接位置不易偏移。
[0007]在技術方案3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載置部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比上述按壓位置靠上述噴嘴一側。布粘接裝置的載置部不會與搬運機構干涉。搬運機構能一邊對上布和下布進行按壓,一邊相對于噴嘴在搬運方向上對上布和下布進行搬運。
[0008]在技術方案4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載置部在搬運方向上的長度與上述噴嘴在搬運方向上的長度相同。上述載置部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與上述噴嘴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相同。布粘接裝置能減小載置部的大小,且能使上布不易從噴嘴或載置部滑落。
[0009]在技術方案5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載置部的上述噴嘴側的下端部離開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與載置部不離開底座部的情況相比,操作者能容易地將下布配置于底座部上。
[0010]在技術方案6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載置部的上述噴嘴側的下端部離開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距離小于上述噴嘴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即便上布朝噴嘴側滑落,也不易進入載置部的下側。因此,操作者能容易地將上布載置到載置部上。
[0011]在技術方案7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載置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處于上述噴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以上。上述載置部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處于上述噴嘴的上表面距上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的I倍以上、1.5倍以下。與載置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小于噴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的情況相比,上布與下布的粘接預定部分不易從噴嘴或載置部滑落。由于載置部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處于噴嘴的上表面距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的I倍以上、1.5倍以下,因此能縮小噴嘴與載置部的高度差。所以,上布不易從噴嘴或載置部滑落。布粘接裝置能避免上布從噴嘴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
[0012]在技術方案8、9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引導構件還包括調節(jié)部。調節(jié)部對上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與上述載置部的距離進行調節(jié)。布粘接裝置在安裝了延伸方向上的長度不同的噴嘴時,能與安裝著的噴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相配合地調節(jié)噴嘴和載置部的距離。布粘接裝置在安裝了延伸方向上的長度彼此不同的噴嘴時,也能在底座部的上側且在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側至少與噴嘴相對的位置對上布進行支撐。
[0013]在技術方案10、11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引導構件還包括下布導向部。下布導向部配置于上述載置部的搬運方向上游側,且對上述下布進行引導。上述下布導向部在其一部分位于上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的狀態(tài)下,對上述下布進行引導。布粘接裝置能將要涂布粘接劑的下布的緣部的位置控制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布粘接裝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
[0014]在技術方案12、13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引導構件還包括軸部。軸部將上述下布導向部支撐成能轉動。上述下布導向部能以上述軸部為中心進行轉動,從而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進行切換。第一姿勢是上述下布導向部的一部分位于上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的姿勢。第二姿勢是上述下布導向部從上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退避的姿勢。操作者例如在切換噴嘴的位置時,通過將下布導向部切換到第二姿勢,能防止噴嘴與下布導向部干涉。
[0015]在技術方案14?17的布粘接裝置中,上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能調節(jié)上述下布導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布粘接裝置能調節(jié)要涂布粘接劑的下布的緣部的位置。布粘接裝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布粘接裝置I的立體圖。
[0017]圖2是噴嘴51附近的立體圖。
[0018]圖3是下搬運部90周邊的右視圖。
[0019]圖4是噴嘴支撐機構41的立體圖。
[0020]圖5是表示圖4所示的噴嘴51和噴嘴支撐部43的1_1線向視方向截面、螺釘511、512的正面的圖。
[0021]圖6是噴嘴支撐機構41、皮帶20、噴嘴51、引導構件70的主視圖。
[0022]圖7是噴嘴支撐機構41、引導構件70、上布C2、下布Cl的立體圖。
[0023]圖8是第二實施方式的噴嘴51附近的放大立體圖。
[0024]圖9是噴嘴支撐機構41、皮帶20、噴嘴51、引導構件170的主視圖。
[0025]圖10是下布導向機構80處于第一姿勢時的噴嘴51附近的立體圖。
[0026]圖11是下布導向機構80附近的主視圖。
[0027]圖12是下布導向機構80處于第二姿勢時的噴嘴51附近的立體圖。
[0028]圖13是第三實施方式的噴嘴51附近的立體圖。
[0029]圖14是噴嘴支撐機構41、皮帶20、噴嘴51、引導構件270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進行說明。在以下的說明中,使用圖中箭頭所表示的上下、左右、前后。布粘接裝置I能一邊在搬運方向C上搬運上布和下布,一邊對它們進行粘接。搬運方向C是從布粘接裝置I的前側朝向后側的方向。布粘接裝置I的前側是搬運方向C的上游側,布粘接裝置I的后側是搬運方向C的下游側。
[0031]如圖1?圖3所示,布粘接裝置I包括底座部2、立柱部3、機臂部4。底座部2呈大致長方體狀。底座部2固定于工作臺(未圖示)。立柱部3從底座部2右端朝上方延伸。機臂部4與立柱部3上端連接,并朝立柱部3左側面的左方突出。
[0032]底座部2在其內部設有下搬運部90。上布和下布配置于底座部2,且彼此相對。下搬運部90和上搬運滾筒17協(xié)同動作,一邊對上布和下布進行按壓,一邊在搬運方向C上進行搬運。底座部2是支撐立柱部3的基座。立柱部3支撐機臂部4。機臂部4從左側后方依次包括梁部6、貯存室21、泵殼體26。機臂部4在其內部包括各種馬達等(未圖示)。
[0033]梁部6包括主體部7、彈簧支撐部8、柱部9。主體部7呈大致板狀,其從機臂部4左側后端部朝左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彈簧支撐部8呈大致板狀,其從主體部7左端部朝前方沿水平方向延伸。柱部9以與水平面大致成45度的角度從主體部7朝斜前下方延伸。柱部9下端部與底座部2相離。主體部7在彈簧支撐部8的右側包括氣缸18。氣缸18對擺動部30的位置進行切換。彈簧支撐部8在其前端部具有孔(未圖示),軸部12的上端部插入孔中。彈簧支撐部8將軸部12支撐成能上下移動。軸部12貫穿彈簧11。柱部9在其下端部左側具有軸(未圖示)。軸沿左右方向延伸。柱部9通過軸對滾筒保持部13的后端部14進行支撐。滾筒保持部13使前端部15以軸為擺動中心在上下方向上擺動。滾筒保持部13的前端部15將上搬運滾筒17支撐成能旋轉。上搬運滾筒17呈大致圓柱狀,其位于噴嘴51后方附近。滾筒保持部13在其前方上表面具有軸支撐部16。軸支撐部16支撐軸部12。彈簧11設于彈簧支撐部8與軸部12的下端部之間。彈簧11朝下方對軸部12施力,藉此朝下方對滾筒保持部13的前端部15施力。
[0034]貯存室21呈大致長方體狀。貯存室21設于機臂部4左側且設于梁部6的主體部7前方部分,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貯存室21包括貯存室主體22、蓋部23、蓋軸部24。貯存室主體22呈上部開口的有底筒狀。蓋部23覆蓋貯存室主體22的上部開口。貯存室主體22在其上端部左側具有蓋軸部24。蓋軸部24將蓋部23支撐成能開閉。貯存室21將粘接劑(未圖示)貯存在貯存室主體22的內部。貯存室21根據(jù)需要將所貯存的粘接劑朝噴嘴51供給。泵殼體26固定在機臂部4的左側面,且固定在貯存室21前方。泵殼體26包括第一泵殼體27和第二泵殼體28。第一泵殼體27在其內部包括齒輪泵(未圖示)。齒輪泵將適量的粘接劑高精度地朝噴嘴51供給。第二泵殼體28從第一泵殼體27左下端面朝下方延伸。第二泵殼體28在其左側包括軸部(未圖示)。軸部與擺動部30上端部右側連接,并將擺動部30支撐成能擺動。擺動部30包括第一擺動部31、第二擺動部32、驅動傳遞部33。第一擺動部31從第二泵殼體28左側面朝左方延伸,并朝下方彎曲地延伸。第二擺動部32與第一擺動部31的下方前表面連接。第二擺動部32朝左方延伸,并朝下方彎曲地延伸。驅動傳遞部33設于擺動部30上端。驅動傳遞部33對氣缸18的可動部19的前端部予以支撐。通過氣缸18的可動部19前后移動,擺動部30以第二泵殼體28左側的軸部為中心在前后方向上擺動。噴嘴支撐機構41可裝拆地設于第二擺動部32下端面。噴嘴支撐機構41的下端部與底座部2相離。擺動部30在其內部包括流路(未圖示)。流路使齒輪泵所供給的粘接劑(未圖示)從泵殼體26朝向噴嘴支撐機構41流動。
[0035]如圖3所示,下搬運部90包括第一帶輪91、第二帶輪92、第三帶輪93、支撐臂160、皮帶20和彈簧166。第一帶輪91位于上搬運滾筒17下方,且位于噴嘴51斜后下方。第二帶輪92位于第一帶輪91前方,且位于噴嘴51斜前下方。第三帶輪93位于第二帶輪92的斜前下方。支撐臂160上部將第一帶輪91、第二帶輪92、第三帶輪93支撐成能旋轉。皮帶20張設于第一帶輪91、第二帶輪92、第三帶輪93。底座部2在其上表面且位于上搬運滾筒17和噴嘴51下方的區(qū)域設有孔5 (參照圖1)。皮帶20的一部分從孔5略微突出到底座部2上方(參照圖2)。隨著馬達(未圖示)的驅動,第一帶輪91朝從右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通過第一帶輪91朝從右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旋轉,皮帶20的從孔5突出的部分朝從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旋轉。隨著皮帶20的旋轉,上搬運滾筒17朝從右側面觀察時的逆時針方向旋轉。上搬運滾筒17和皮帶20 —邊在按壓位置98按壓上布和下布,一邊在搬運方向C上對它們進行搬運。支撐臂160包括支撐部163和臂部162。支撐部163設于支撐臂160上側。支撐部163將轉軸161支撐成能旋轉。轉軸161是第一帶輪91的轉軸。臂部162從支撐部163朝下方延伸。臂部162在其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包括彈簧安裝部165??蚣?4設于底座部2內部,并包括彈簧安裝部95。彈簧166的一端與彈簧安裝部165連接,另一端與彈簧安裝部95連接。彈簧166始終對支撐臂160朝以轉軸161為中心、從右側面觀察時的順時針方向施力。即彈簧166將皮帶20朝噴嘴51 (參照圖2)的方向施力。
[0036]參照圖2、圖4?圖7對噴嘴支撐機構41、噴嘴51、上布導向機構60進行說明。噴嘴支撐機構41對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一端側進行支撐。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一端側為噴嘴51的左端側。如圖4所示,噴嘴支撐機構41包括基體部42、噴嘴支撐部43。基體部42為俯視呈大致長方形的板狀?;w部42具有孔421、422、流路口 423、槽部424???21、422俯視設于基體部42的相對的兩個頂點附近???21、422沿上下方向貫穿基體部42。第二擺動部32 (參照圖1)在其下表面設有螺釘孔(未圖示)。第二擺動部32的螺釘孔與孔421、422相對應。操作者通過使孔421、422與第二擺動部32的螺釘孔對位,將螺釘(未圖示)插入孔421、422并旋緊到第二擺動部32的螺釘孔中,能將噴嘴支撐機構41固定于第二擺動部32的下表面。流路口 423俯視呈大致圓形,其在基體部42的中心開口。流路435(參照圖5)設于噴嘴支撐部43內。流路口 423與流路435 (參照圖5)的一端側連接。粘接劑(未圖示)在擺動部30 (參照圖1)內的流路(未圖示)中流動,然后流入流路口 423,并朝流路435流動。槽部424圍住流路口 423的周圍。O形環(huán)(未圖示)嵌入槽部424,以防止粘接劑從擺動部30與基體部42的間隙中漏出。
[0037]噴嘴支撐部43呈大致長方體狀。噴嘴支撐部43從基體部42的下端面朝斜后下方延伸。噴嘴支撐部43在其右方下端部對噴嘴51的左端部進行支撐。流路435(參照圖5)的一端側與基體部42的流路口 423(參照圖4)連接。如圖5所示,流路435的另一端側與噴嘴51內的流路52連接。
[0038]噴嘴51呈桿狀,其從噴嘴支撐部43的下端部且從右側面朝右方沿水平方向延伸。噴嘴51的下表面為扁平。上布和下布配置于底座部2,且彼此相對。噴嘴51位于上布與下布之間。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延伸,且在相對于按壓位置98(參照圖3)靠搬運方向C的上游側的位置將粘接劑(未圖示)排出到上布與下布之間。本實施方式的延伸方向B與搬運方向C正交。噴嘴51的下表面與底座部2 (參照圖1)的上表面相離。噴嘴51的上表面為水平面。
[0039]如圖5所示,噴嘴51在其內部包括流路52。粘接劑(未圖示)在流路52中流動。流路52在延伸方向B上延伸,且貫穿噴嘴51。噴嘴51在其左右方向兩端具有開口 54、55。開口 54、55與流路52連接。螺釘511、512分別從外側旋入噴嘴51的開口 54、55,從而堵住開口 54、55。操作者將螺釘511、512從開口 54、55拆下,從而打開流路52。因此,操作者能對流路52進行清洗,將附著于流路52的內壁的粘接劑除去。
[0040]流路52的左方上端與噴嘴支撐部43的流路435連接。流路52在其下表面設有多個排出口 53。多個排出口 53在延伸方向B上排成一直線。多個排出口 53分別沿上下方向延伸。多個排出口 53的下端部將噴嘴51的下表面貫穿。粘接劑(未圖示)流入基體部42的流路口 423,并經由流路435流入流路52。噴嘴51將流入流路52的粘接劑從排出口53排出,以涂布于下布。
[0041]噴嘴51能更換成具有與圖5所示的排出口 53不同的排出口的噴嘴,以能改變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l (參照圖6)。此時,操作者將噴嘴支撐機構41和噴嘴51從第二擺動部32的下表面拆下,以更換為其它的噴嘴。
[0042]如圖4所示,上布導向機構60被螺釘622固定于噴嘴支撐部43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上布導向機構60是俯視呈L字形的板狀,其位于噴嘴51的左側上方。上布導向機構60將在噴嘴51的上表面上移動的上布朝搬運方向C下游側引導。上布導向機構60包括固定部61、導向部62。固定部61在噴嘴支撐部43的前表面的上下方向大致中央沿左右方向延伸。導向部62從固定部61的右端部朝后方延伸。導向部62的下端與噴嘴51的上表面接觸。固定部61設有長孔611。長孔611在左右方向上較長,其貫穿固定部61。長孔611的短徑比螺釘622的軸部的直徑稍大,但比螺釘622的頭部的直徑小。噴嘴支撐部43在其前表面設有螺釘孔(未圖示)。操作者通過使長孔611與噴嘴支撐部43的螺釘孔對位,將螺釘622插入長孔611并旋入螺釘孔,能將上布導向機構60固定于噴嘴支撐部43。導向部62的右側面在搬運上布時與上布的左側緣部接觸。因此,導向部62限制上布朝與搬運方向C交叉的方向移動,且將上布朝搬運方向C的下游側引導。操作者通過松開螺釘622,能使上布導向機構6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因此,上布導向機構60能調節(jié)與下布的右側部分重疊的上布左側部分的左右方向長度。
[0043]參照圖2、圖3、圖6對引導構件70進行說明。引導構件70包括引導部71、調節(jié)部72。引導部71配置于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側,且配置于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上布載置于引導部71的上表面。引導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為H4。因此,上布以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方式載置于引導部71的上表面。引導部71呈左右方向較長的矩形板狀,其為與噴嘴51大致相同的形狀。
[0044]如圖2、圖3所示,引導部7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2與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I相同。引導部71的搬運方向C下游側的端部56比按壓位置98還靠噴嘴51 —偵U。引導部71在搬運方向C上的位置與噴嘴51的位置相同。具體而言,引導部71在搬運方向C上的中心線與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中心線位于相同的線M上。
[0045]如圖6所示,引導部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2處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l以上。在第一實施方式中,長度W2為長度Wl的1.5倍以上。引導部71的下表面在延伸方向B上靠噴嘴51 —側的位置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第一實施方式的引導部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距離H3。從皮帶20的上表面到噴嘴51的右端部側下表面為止的距離Dl與從皮帶20的上表面到引導部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為止的距離D2相同。引導部71的上表面為水平面。較為理想的是,引導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4為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若高度H4處于高度Hl以上,則上布不易從噴嘴51的上表面朝引導部71—側滑落。在高度H4處于高度Hl以上的情況下,引導部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離H3只要小于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即可。此時,即便上布朝噴嘴51側滑落,也不易進入引導部71的下側。如圖6所示,高度H4與高度Hl相等尤為理想。此時,上布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最不易變得不穩(wěn)定。
[0046]調節(jié)部72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2比高度H4低。引導部71的右端部朝向調節(jié)部72朝下方緩慢地傾斜。調節(jié)部72對引導部71的右端部進行支撐。如圖2所示,調節(jié)部72俯視呈矩形,其具有長孔73、螺釘74、75。長孔73是處于調節(jié)部72的中央部的、左右方向較長且沿上下方向貫穿的孔。長孔7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具有臺階部。長孔73的短徑和長徑在臺階部的下方變小。臺階部下方的長孔73的短徑比螺釘74、75的軸部的直徑稍大,但比螺釘74、75的頭部的直徑小。臺階部上方的長孔73的短徑比螺釘74、75的頭部的直徑大。將螺釘74、75插入長孔73并旋入底座部2的螺釘孔(未圖示),從而能對引導構件70進行定位。操作者通過松開螺釘74、75,能使引導構件7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如上所述,噴嘴51能更換為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l不同的噴嘴。調節(jié)部72能將延伸方向B上噴嘴51與引導部71之間的距離調節(jié)到上布不撓曲的范圍內的距離。較為理想的是,延伸方向B上噴嘴51與引導部71之間的距離較短。操作者在更換噴嘴時,也能調節(jié)延伸方向B上噴嘴51與引導部71之間的距離。
[0047]參照圖7對使上布C2與下布Cl粘接的方法進行說明。操作者將下布Cl載置于底座部2的上表面。操作者將上布C2載置于噴嘴51的上表面和引導部71的上表面。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位于噴嘴51的下方附近。此時,若將對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進行引導的導向板安裝于底座部的上表面,則定位作業(yè)變得容易。上布C2的左側緣部C4與上布導向機構60的導向部62接觸。上布C2的左側部分與下布Cl的右側部分重疊。
[0048]通過使上搬運滾筒17和皮帶20 (參照圖1)驅動,布粘接裝置I (參照圖1)將上布C2和下布Cl朝搬運方向C搬運。操作者以上布C2不彎曲的程度將上布C2的左側緣部C4按壓于導向部62。上布導向機構60限制上布C2朝與搬運方向C交叉的方向移動,且將上布C2朝搬運方向C引導。
[0049]下布Cl的右側部分的一部分配置在皮帶20與噴嘴51之間。噴嘴51將粘接劑(未圖示)排出到位于噴嘴51下方的下布Cl的右側部分。上搬運滾筒17和皮帶20 —邊從上下夾住并按壓涂布有粘接劑的下布Cl的右側部分和上布C2的左側部分,一邊進行搬運。布粘接裝置I對上布C2和下布Cl進行粘接。
[0050]底座部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底座部。噴嘴5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噴嘴。噴嘴支撐機構4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噴嘴支撐機構。布粘接裝置I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布粘接裝置。下搬運部90和上搬運滾筒17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搬運機構。引導部7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載置部。引導構件7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引導構件。具有長孔73、螺釘74、75的調節(jié)部7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調節(jié)部。
[0051]引導構件70的引導部71能在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側且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對上布進行支撐。布粘接裝置I能避免上布從噴嘴51滑落而造成上布的左側緣部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因此,布粘接裝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
[0052]引導部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處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以上。與引導部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小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的情況相比,上布不易從噴嘴51或引導部71朝延伸方向B滑落。與引導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4沒有處于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的情況相比,噴嘴51和引導部71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差較小。與高度H4沒有處于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的情況相比,上布不易從噴嘴51或引導部71滑落。布粘接裝置I能避免上布的緣部從噴嘴51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在本實施方式中,高度H4處于高度Hl以上,且引導部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離H3小于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因此,即便上布朝噴嘴51側滑落,也不易進入引導部71的下側。所以,操作者能容易地將上布載置于引導部71上。
[0053]引導部71的搬運方向C下游側的端部56至少比按壓位置98還靠噴嘴51 —側。因此,引導部71不會與上搬運滾筒17干涉。上搬運滾筒17和下搬運部90能一邊對上布和下布進行按壓,一邊在搬運方向C上進行搬運。引導部7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2與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I相同。引導部71在搬運方向C上的位置與噴嘴51的位置相同。噴嘴51的上表面與引導部71的上表面在延伸方向B上大致連續(xù)。上布在噴嘴51的上表面位置和引導部71的上表面位置處,距底座部2上表面的高度相同。引導部71將上布配置于與噴嘴51配置上布的位置在高度上和搬運方向C上相同的位置。布粘接裝置I能減小引導部71的大小,且不易使上布從噴嘴51或引導部71滑落。
[0054]布粘接裝置I在安裝了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不同的噴嘴51時,能與安裝著的噴嘴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相配合地調節(jié)噴嘴51和引導部71的距離。布粘接裝置I在安裝了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不同的噴嘴51時,也能在底座部2的上側且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對上布進行支撐。
[0055]引導部71在延伸方向B上靠噴嘴51 —側的位置離開底座部2。與引導部71不離開底座部2的情況相比,操作者能容易地將下布配置于底座部2上。
[0056]下面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進行說明。第二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在引導構件170的結構上不同,其它結構彼此相同。省略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的說明,對第二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的引導構件170進行說明。
[0057]如圖8所示,引導構件170包括引導部171、調節(jié)部172、下布導向機構80。引導部171、調節(jié)部172的結構與引導部71、調節(jié)部72的結構大致相同。引導部171配置于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側,且配置于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上布載置于引導部171的上表面。引導部1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為H14。因此,上布以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方式載置于引導部171的上表面。引導部171形成為左右方向較長的矩形板狀。
[0058]引導部17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12與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I相同。引導部171在搬運方向C上的中心線與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中心線位于相同的線M上。如圖9所示,引導部17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12處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l以上。引導部1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距離H13。引導部171的上表面為水平面。引導部1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14與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相等。引導部1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14只要為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即可。若高度H14處于高度Hl以上,則上布不易從噴嘴51的上表面朝引導部171—側滑落。在高度H14處于高度Hl以上的情況下,引導部1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離H13只要小于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即可。此時,即便上布朝噴嘴51側滑落,也不易進入引導部171的下側。如圖9所示,高度H14與高度Hl相等尤為理想。此時,上布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最不易變得不穩(wěn)定。
[0059]如圖8所示,調節(jié)部172對引導部171的右端部進行支撐。調節(jié)部172俯視呈矩形,其具有長孔173、螺釘174、175。長孔173是處于調節(jié)部172的中央部的、左右方向上較長且沿上下方向貫穿的孔。長孔17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具有臺階部。長孔173的短徑和長徑在臺階部的下方變小。臺階部下方的長孔173的短徑比螺釘174、175的軸部的直徑稍大,但比螺釘174、175的頭部的直徑小。臺階部上方的長孔173的短徑比螺釘174、175的頭部的直徑大。將螺釘174、175插入長孔173并旋入底座部2的螺釘孔(未圖示),從而能對引導構件170進行定位。操作者通過松開螺釘174、175,能使引導構件17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調節(jié)部172能調節(jié)延伸方向B上噴嘴51與引導部171的距離。如圖9所示,調節(jié)部172距底座部2的高度H12比引導部171距底座部2的高度H14低。引導部171的右端部朝向調節(jié)部172朝下方緩慢地傾斜。引導部171的前表面部在左右方向上具有兩個螺釘孔(未圖示)。
[0060]如圖10所示,下布導向機構80配置于引導構件170的搬運方向C的上游側,其朝噴嘴51的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側的下部延伸,以對下布進行引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側為噴嘴51的右端側。下布導向機構80設于引導部171的左前部。下布導向機構80包括調節(jié)部82、支撐部85、86、第一導向部87、第二導向部88。調節(jié)部82形成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板狀。調節(jié)部82在其中央部設有長孔81。長孔81沿左右方向延伸,且沿前后方向貫穿。螺釘83、84插入長孔81,并旋入引導部171右前部的螺釘孔(未圖示),從而將下布導向機構80定位于引導部171的左前部。操作者通過松開螺釘83、84,能使下布導向機構8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通過使下布導向機構8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布粘接裝置I能調節(jié)要涂布粘接劑的下布的右側緣部的位置。因此,布粘接裝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調節(jié)部82與支撐部85連接。支撐部85將支撐部86支撐成能以軸89為中心進行旋轉。軸89從支撐部85的上表面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穿過支撐部86的右端部。支撐部86在支撐部85的上方且在引導部171的前方沿左右方向延伸。支撐部86的左端部朝前方彎曲。
[0061]如圖10、圖11所示,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從支撐部86的與軸89側相反一側的左端部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導向部87呈桿狀。第二導向部88形成為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俯視呈大致長方形的板狀。第一導向部87及第二導向部88能與支撐部86 —起以軸89為中心進行轉動,從而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進行切換。第一姿勢是第一導向部87的一部分和第二導向部88的一部分位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側的下部的姿勢。第二姿勢是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離開噴嘴51的姿勢。如圖10所示,第一姿勢是從軸89朝向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的方向E變得與延伸方向B平行的姿勢。操作者在使用下布導向機構80時,使下布導向機構80處于第一姿勢。操作者在使用下布導向機構80時是指例如對上布的緣部和下布的緣部進行粘接時。
[0062]如圖10、圖11所示,當下布導向機構80處于第一姿勢時,第一導向部87的一部分和第二導向部88的一部分位于在比噴嘴51的排出口 53 (參照圖5)靠搬運方向C上游側與噴嘴51的下表面的一部分相對的位置,且位于排出口 53附近。第二導向部88上表面的高度與噴嘴51的和第二導向部88相對的部分的下表面的高度大致相同。第二導向部88從下側支撐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并將下布Cl朝排出口 53引導。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與支撐部86的左側面抵接。第一導向部87的最下端位于噴嘴51的下表面的上側。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配置于第一導向部87與第二導向部88之間,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對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進行引導,以不會阻礙搬運。由于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配置于第一導向部87與第二導向部88之間,所以,在布粘接裝置I對下布Cl進行搬運時,下布Cl的右側緣部C3不會翹起。因此,布粘接裝置I能更穩(wěn)定地將粘接劑涂布于下布Cl的右側部分。
[0063]如圖12所示,第二姿勢是從軸89朝向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的方向E與延伸方向B正交的姿勢。在更換噴嘴51時,或在將噴嘴支撐機構41安裝于第二擺動部32的下端面的狀態(tài)下使擺動部30沿前后方向擺動時,操作者使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處于第二姿勢。操作者通過將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切換到第二姿勢,能防止噴嘴51與第一導向部87、第二導向部88干涉。
[0064]引導部17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載置部。引導構件17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引導構件。具有長孔173、螺釘174、175的調節(jié)部17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調節(jié)部。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相當于本發(fā)明的下布導向部。軸89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軸部。調節(jié)部8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
[0065]第二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包括下布導向機構80。布粘接裝置I能將要涂布粘接劑(未圖示)的下布的右側緣部的位置控制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因此,布粘接裝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下布導向機構80具有調節(jié)部82。布粘接裝置I能調節(jié)要涂布粘接劑的下布的右側緣部的位置。因此,布粘接裝置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下布導向機構80的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能以軸89為中心轉動,從而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進行切換。第一姿勢是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配置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側(右側)的下部的姿勢。第二姿勢是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離開噴嘴51的姿勢。因此,操作者在例如切換噴嘴51的位置或種類時,通過將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切換到第二姿勢,能防止噴嘴51與第一導向部87、第二導向部88干涉。布粘接裝置I能調節(jié)要涂布粘接劑的下布的右側緣部的位置。因此,布粘接裝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
[0066]下面對第三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進行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在引導構件270的結構上不同,其它結構彼此相同。省略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結構的說明,對第三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的引導構件270進行說明。
[0067]如圖13所示,引導構件270包括引導部271、調節(jié)部272。引導部271配置于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側,且配置于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上布載置于引導部271的上表面。引導部2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為H24。因此,上布以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方式載置于引導部271的上表面。引導部271呈矩形板狀,其具有水平延伸的面。
[0068]引導部27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22比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LI長。引導部271設于包含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位置在內的范圍。引導部271的前端部位于噴嘴51的前側,其延伸到底座部2的前端部附近。引導部271的后端部與噴嘴51的后端部在搬運方向C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0069]如圖13、圖14所示,引導部271的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22處于噴嘴51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l以上。引導部271的比噴嘴51靠搬運方向C上游側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W23比長度W22長。引導部271的右端與調節(jié)部272的右端位于相同的位置。引導部271的下表面在延伸方向B上靠噴嘴51 —側的位置離開底座部2。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引導部2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距離H23。從皮帶20的上表面到噴嘴51的右端部側下表面為止的距離Dl與從皮帶20的上表面到引導部2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為止的距離D22相同。引導部271的上表面為水平面。引導部2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24與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相等。引導部2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24只要為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的I倍以上、1.5倍以下即可。若高度H24處于高度Hl以上,則上布不易從噴嘴51的上表面朝引導部271—側滑落。在高度H24處于高度Hl以上的情況下,引導部271的左端部側下表面離開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距離H23只要小于噴嘴5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Hl即可。此時,即便上布朝噴嘴51側滑落,也不易進入引導部271的下側。如圖14所示,高度H24與高度Hl相等尤為理想。此時,上布的位置在延伸方向B上最不易變得不穩(wěn)定。
[0070]調節(jié)部272對引導部271的右端部進行支撐。調節(jié)部272俯視呈矩形,其具有長孔273、螺釘274、275。長孔273是處于調節(jié)部272的中央部的、左右方向上較長且沿上下方向貫穿的孔。長孔273在其上下方向中央部具有臺階部。長孔273的短徑和長徑在臺階部的下方變小。臺階部下方的長孔273的短徑比螺釘274、275的軸部的直徑稍大,但比螺釘274、275的頭部的直徑小。臺階部上方的長孔273的短徑比螺釘274、275的頭部的直徑大。將螺釘274、275插入長孔273并旋入底座部2的螺釘孔(未圖示),從而能對引導構件270進行定位。操作者通過松開螺釘274、275,能使引導構件270在左右方向上移動。如上所述,噴嘴51能更換為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LI不同的噴嘴。操作者在更換噴嘴時,也能調節(jié)延伸方向B上噴嘴與引導部271之間的距離。
[0071]引導部271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載置部。引導構件27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引導構件。具有長孔273、螺釘274、275的調節(jié)部27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調節(jié)部。
[0072]在第三實施方式的布粘接裝置I中,引導構件270的引導部271能在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側且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對上布進行支撐。布粘接裝置I能避免上布的緣部從噴嘴51滑落而造成上布的位置變得不穩(wěn)定。因此,布粘接裝置I能在所期望的位置將上布與下布粘接。
[0073]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可進行各種變形。布粘接裝置I也可包括皮帶,以代替上搬運滾筒17。皮帶可以與皮帶20—起從上下夾住并按壓上布和下布,且與皮帶20 一起旋轉來對上布和下布進行搬運。
[0074]噴嘴51的形狀、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排出口 53的形狀、配置、數(shù)量等結構可以適當改變。噴嘴支撐機構41的形狀等結構也可適當改變。
[0075]引導部71、171、271只要能在底座部2上表面的上側且在噴嘴51的右端部側至少與噴嘴51相對的位置,對上布進行支撐即可。引導部71、171、271的形狀、大小等結構可以適當改變。例如,引導部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只需考慮噴嘴51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上布的材質、上布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等進行合適的設定即可。引導部71的上表面距底座部2的上表面的高度只需考慮達到上布不會從噴嘴51或引導部71滑落的高度進行設定即可。引導部71、171、271的搬運方向C下游側的端部只要是比按壓位置98靠搬運方向C上游側、不會妨礙上布的搬運的位置即可。引導部71、171、27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只需考慮噴嘴51在搬運方向C上的長度、上布的材質、引導部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等進行合適的設定即可。引導部71在搬運方向C上的位置只需考慮噴嘴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按壓位置98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上布的材質等進行合適的設定即可。引導部71、171的右端部也可不朝向調節(jié)部72、172朝下方緩慢地傾斜。
[0076]引導構件70可設置螺釘孔,以代替長孔73,不能調節(jié)延伸方向B上噴嘴51與引導部71的距離亦可。此時,布粘接裝置I可將與能安裝于布粘接裝置的多個噴嘴在延伸方向B上的長度相對應的多個引導構件擇一安裝于底座部2。引導構件70也可設置多個螺釘孔,以代替長孔73。操作者也可改變供螺釘74、75穿過的螺釘孔,以調節(jié)延伸方向B上噴嘴51與引導部71的距離。引導部在延伸方向B上與噴嘴51相對的一側也可不離開底座部2。
[0077]下布導向機構80也可不設置軸89。此時,下布導向機構80可利用調節(jié)部82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切換。操作者可松開螺釘83、84,使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朝右側移動,以使它們從噴嘴51的延伸方向B上的另一端側的下部退避。下布導向機構80不能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切換亦可。下布導向機構80不能調節(jié)第一導向部87和第二導向部88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亦可。
【權利要求】
1.一種布粘接裝置(1),包括: 底座部⑵; 搬運機構(17、90),該搬運機構一邊在按壓位置(98)對配置于所述底座部且彼此相對的上布和下布進行按壓,一邊在搬運方向上進行搬運; 噴嘴(51),該噴嘴在與所述搬運方向交叉的延伸方向上延伸,且在所述搬運機構的搬運方向上游側將粘接劑排出到配置于所述底座部的所述上布與所述下布之間;以及噴嘴支撐機構(41),該噴嘴支撐機構對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一端側進行支撐, 其特征在于, 所述布粘接裝置還包括引導構件(70、170、270),該引導構件具有載置部(71、171、271),該載置部配置于所述底座部上表面的上側,且配置于在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至少與所述噴嘴相對的位置,將所述上布載置成離開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 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置部呈板狀, 所述載置部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處于所述噴嘴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以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置部的搬運方向下游側的端部比所述按壓位置靠所述噴嘴一側。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置部在搬運方向上的長度與所述噴嘴在搬運方向上的長度相同, 所述載置部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與所述噴嘴在搬運方向上的位置相同。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置部的所述噴嘴側的下端部離開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置部的所述噴嘴側的下端部離開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距離小于所述噴嘴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置部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處于所述噴嘴在延伸方向上的長度以上, 所述載置部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處于所述噴嘴的上表面距所述底座部的上表面的高度的I倍以上、1.5倍以下。
8.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調節(jié)部(72、172、272),該調節(jié)部對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與所述載置部的距離進行調節(jié)。
9.如權利要求4~7中任一項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調節(jié)部,該調節(jié)部對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部與所述載置部的距離進行調節(jié)。
10.如權利要求4~7中任一項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下布導向部(87、88),該下布導向部配置于所述載置部的搬運方向上游側,且對所述下布進行引導, 所述下布導向部在其一部分位于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的狀態(tài)下,對所述下布進行引導。
11.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下布導向部,該下布導向部配置于所述載置部的搬運方向上游偵牝且對所述下布進行引導, 所述下布導向部在其一部分位于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的狀態(tài)下,對所述下布進行引導。
12.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將所述下布導向部支撐成能轉動的軸部(89), 所述下布導向部能以所述軸部為中心進行轉動,從而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進行切換,其中,所述第一姿勢是所述下布導向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的姿勢,所述第二姿勢是所述下布導向部從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退避的姿勢。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將所述下布導向部支撐成能轉動的軸部, 所述下布導向部能以所述軸部為中心進行轉動,從而在第一姿勢與第二姿勢之間進行切換,其中,所述第一姿勢是所述下布導向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的姿勢,所述第二姿勢是所述下布導向部從所述噴嘴的延伸方向另一端側的下部退避的姿勢。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82),該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能調節(jié)所述下布導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15.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該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能調節(jié)所述下布導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16.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該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能調節(jié)所述下布導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17.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布粘接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導構件還包括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該導向位置調節(jié)部能調節(jié)所述下布導向部在延伸方向上的位置。
【文檔編號】D06H5/00GK104068550SQ201410069741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2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3月28日
【發(fā)明者】皆川裕一朗, 梅田和俊, 巖越弘恭, 根本祥光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