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成年人黄色一级片,日本香港三级亚洲三级,黄色成人小视频,国产青草视频,国产一区二区久久精品,91在线免费公开视频,成年轻人网站色直接看

一種以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當形成管狀產(chǎn)品例如襪子制品或類似物...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663289閱讀:165來源:國知局
一種以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當形成管狀產(chǎn)品例如襪子制品或類似物 ...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了一種以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當形成管狀制品例如襪子制品或類似物完成時準備該制品以便自動拾取的方法和實施這種方法的雙針筒圓型織機。本方法包括至少下列步驟:-第一步驟,所述第一步驟包括在下部針筒(4)內(nèi)輸送或保持所有的針(8),制品的針織的最后形成的一排圈配合在所述針(8)的上頭部(9a)中,在下部針筒(4)內(nèi)向下張緊制品;-第二步驟,所述第二步驟包括移動所有的針(8)到集圈組織位置;-第三步驟,所述第三步驟包括向上推制品與針(8)配合的部分;-第四步驟,所述第四步驟包括使沉降片(33)從制品脫開,使得所述制品由于向上的推進力移動使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在針(8)的上頭部(9a)中;-第五步驟,所述第五步驟包括將針(8)提升到漏針位置,保持制品向上推,以便保持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在針(8)的上頭部(9a)中。
【專利說明】一種以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當形成管狀產(chǎn)品例如襪子制品或類似物完成時準備該制品以便自動拾取的方法和實施該方法的雙針筒圓型織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為了當雙針筒圓型織機上當管狀制品的成形完成時以至少一次喂紗或落紗準備該制品以便自動拾取的方法,其中管狀產(chǎn)品諸如是襪子制品或類似物件,并且本發(fā)明還涉及實施這種方法的雙針筒圓型織機。同一 申請人:的W02009/112346公開了在圓型針織機或類似物上管狀針織物件的生產(chǎn)循環(huán)結(jié)束時,用于實施在其軸向端閉合的方法和裝置。
[0002]該方法主要包括在制成品生產(chǎn)結(jié)束時,通過拾取裝置從該機器的針移走該制成品,并將該制成品傳遞至側(cè)向地布置于該機器的針筒的區(qū)域,在該區(qū)域中設(shè)有操縱裝置和縫制頭,該操縱裝置從拾取裝置接收制成品且彼此并排布置該制成品的待閉合的軸向端的兩個的襪片,該縫制頭接合這兩個襪片,由此閉合該制成品的軸向端。
[0003]在所述國際專利申請W02009/112347主題下公開的拾取裝置包括環(huán)形本體,該環(huán)形本體圍繞單針筒圓型襪類針織機的針筒的上端同軸定位并在徑向槽內(nèi)支承拾取件,該拾取件可以在指令下徑向移動,并可通過其指向該環(huán)形本體的軸線的端部配合機器的針的針桿(在針舌(tab)下方),從而在該拾取件被向下推到針舌下方時,所述端部(其形狀像具有向上的末端的鉤子)中接收由所述針形成的該制成品的針織的最后環(huán)。拾取裝置隨后的向上運動導致在針頭上的針舌閉合以及制成品從機器的針脫開。
[0004]為了借助上面所述的國際專利申請文件中公開類型的拾取裝置實施從織機的針上拾取制品,織機的針必須提升到“漏針”位置,最后形成的一排針織部必須保持在針的頭部而不通過針的針舌的下方。
[0005]上述的拾取裝置理論上可被用來如下實施從雙針筒圓型織機的物品的拾取,即,通過布置物品在下部針筒內(nèi)和把針織的最后一排的織圈帶入布置在下部針筒里的針的上頭部,并簡便得提升,從而在上部針筒已經(jīng)從下部針筒移開之后使拾取件與在這些針的上部針舌的下面與它們的針桿配合。
[0006]為了實施自動閉合襪子尖,拾取裝置在單針筒圓型織襪機的應(yīng)用中還沒有暴露問題,而其在雙針筒圓型織襪機的應(yīng)用被發(fā)現(xiàn)較多問題,主要因為以下難點,即難以將帶有下部針筒中設(shè)置的針的上頭部中形成的針織的最后一排圈的制品正確布置在漏針位置,以允許簡單和精確與如上所述的拾取裝置的拾取件件聯(lián)接。
[0007]實際上,在雙針筒圓型織襪機中,存在有通常是彎曲的沉降片,該沉降片與制品與針一同提升到漏針位置形成對照,為了確保防止針織最后一排的圈通過布置在下部針筒的針的上部針舌的下方。
[0008]與單針筒圓型織襪機不同,雙針筒圓型織襪機的沉降片借助固定在支承元件的致動凸輪被致動,該支承元件布置在下部針筒內(nèi),并且對于繞下部針筒的軸線作旋轉(zhuǎn)運動而言,支承元件與織機的支承結(jié)構(gòu)是成為一體的。這種致動凸輪限定在脫圈沉降片(為了方便在下面也稱為沉降片)的踵部接合的路徑,由于隨著下部針筒繞其軸線相對于支承結(jié)構(gòu)并由于相對于致動凸輪的運動而引起的沉降片轉(zhuǎn)動,該路徑形成為可引起每個脫圈沉降片的尖頭朝向和遠離下部針筒的軸線的循環(huán)運動,從而在針織形成時與相鄰的針協(xié)作。由沉降片的致動凸輪限定的路徑是為了引起沉降片的尖頭在織機的每次喂紗或落紗時遠離下部針筒的軸線的移動以及引起沉降片的尖頭在下部針筒繞其自身軸線轉(zhuǎn)動的剩余部分時朝向下部針筒的軸線的移動。因為這個原因,制品的最后一排針織形成完成時,除了在織機的每個喂紗或落紗的區(qū)域,沉降片與最后一排針織接合。為了移動織機的針到漏針位置,并保持或移動形成在針的上頭部的針織的最后一排圈,沉降片與生產(chǎn)的制品的最后一排針織的主要部分的接合可防止制品與織機的針一同提升。
[0009]本發(fā)明的目標是提供了一種以至少一次喂紗或落紗(脫針)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在形成管狀制品例如襪子制品或類似物完成時準備該制品以便自動拾取的方法和實施這種方法的雙針筒圓型織機,雙針筒圓型織機用于實施這個方法,其能夠解決上面所述問題。
[0010]在這個目標內(nèi),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可以使用的方法和機器,為了實施從織機已經(jīng)生產(chǎn)的物品的自動移除和輸送其到實施閉合所述物品的軸向端的站,帶有拾取元件的拾取裝置與在針的上部針舌下的針的鐵桿配合,尤其是在W02009/112346和W02009/112347下所公開的類型。
[0011]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標是提供一種方法和機器,使得以非常精確的方式在生產(chǎn)完成時執(zhí)行從織機拾取物品成為可能。
[0012]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標是提出一種方法和機器,使得在生產(chǎn)完成時執(zhí)行從織機拾取物品而不會過分得降低織機的生產(chǎn)潛能成為可能。
[0013]這個目標和這些以及其他目的在下面會變得更加明顯,該目標和這些以及其它目的通過以下方法達成,該方法以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通過在管狀制品例如襪類物品或類似物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形成結(jié)束時準備該制品以便自動拾取,其中,該方法至少包括以下的步驟:
[0014]一第一步驟,第一步驟包括在下部針筒內(nèi)輸送或保持所有的針,制品的針織的最后形成的一排圈配合在針的上頭部中,并在下部針筒內(nèi)向下張緊制品;
[0015]一第二步驟,第二步驟包括移動所有的針到集圈組織位置;
[0016]一第三步驟,第三步驟包括向上推制品與針配合的部分;
[0017]一第四步驟,第四步驟包括使沉降片從制品脫開,使得所述制品由于向上的推進力移動以使針織的最后一排的圈在針的上頭部中;
[0018]一第五步驟,第五步驟包括將針提升到漏針位置,保持制品向上推,以便保持針織的最后一排的圈在針的上頭部中。
[0019]根據(jù)本發(fā)明方法通過使用雙針筒圓型織襪機實施,該織襪機包括支承結(jié)構(gòu),該支承結(jié)構(gòu)轉(zhuǎn)動支承繞其豎直定向的自身軸線轉(zhuǎn)動的下部針筒和上部針筒,并且上部針筒同軸定位在上部針筒的上方;多個軸向槽限定在所述下部針筒的側(cè)面上和所述上部針筒的側(cè)面上;當所述上部針筒同軸布置在所述下部針筒的上方時,下部針筒的軸向槽中的每一個與上部針筒的軸向槽對齊,并容納可根據(jù)指令實施從所述下部針筒到所述上部針筒或者反之的平移運動的針;所述下部針筒的軸向槽的每一個容納用于當針布置在下部針筒內(nèi)時致動相應(yīng)的針的致動元件,所述上部針筒的軸向槽中的每一個容納用于當針布置在上部針筒內(nèi)致動相應(yīng)的針的致動元件;凸輪圍繞所述下部針筒和所述上部針筒(5)設(shè)置用于針的致動,這些凸輪能夠與布置在所述下部針筒和所述上部針筒的軸向槽的針的致動元件配合;脫圈沉降片容納在所述下部針筒內(nèi),使得其尖頭位于兩個鄰接的軸向軸之間,使得沉降片的尖頭移向下部針筒的軸線和從下部針筒的軸線移離;凸輪被設(shè)置用于致動脫圈沉降片,脫圈沉降片限定了至少一個路徑,隨著下部針筒相對脫圈沉降片的致動凸輪的旋轉(zhuǎn),脫圈沉降片的踵部遵循所述路徑,路徑的輪廓限定為提供脫圈沉降片的尖頭朝向或遠離下部針筒的軸線的運動;其特征在于,脫圈沉降片的所述致動凸輪被支承使得其可借助所述支承結(jié)構(gòu)繞所述下部針筒的軸線轉(zhuǎn)動,裝置設(shè)置用于致動用于致動脫圈沉降片的所述凸輪,該裝置可致動可致動提供脫圈沉降片的所述致動凸輪相對于下部針筒和所述支承結(jié)構(gòu)繞所述下部針筒的軸線轉(zhuǎn)過預設(shè)范圍的角度。
[0020]從本發(fā)明的方法和實施該方法的織機的一較佳的但非排它性的實施例的描述中,借助附圖中的非限制性例子來示例,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特征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加顯而易見,在附圖中:
[0021]圖1是用于執(zhí)行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的織機的示意剖視圖,該剖視圖是沿著通過下部針筒的軸線和布置在下部針筒上方并同軸的上部針筒的軸線垂直平面所剖??;
[0022]圖2是圖1的細節(jié)的放大圖;
[0023]圖3是圖1的另一細節(jié)的放大圖;
[0024]圖4是圖1的進一步細節(jié)的放大圖;
[0025]圖5-17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實施時織機致動的示意圖,參考下部針筒靠近織機的喂紗或落紗的部分,并帶有平坦延長的一組針的致動凸輪。
[0026]圖18是執(zhí)行根據(jù)本發(fā)明方法的第四步驟的變化形式的示意圖,示出方式與圖5-17的類似。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參考圖1到4,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方法的織機總地用參考標記I標識,該織機包括以已知的方式設(shè)置的支承結(jié)構(gòu)2,其具有用于擱置在地面上的基腳2a并轉(zhuǎn)動支承繞自身豎直定向的軸線3轉(zhuǎn)動的下部針筒4,并且還包括上部針筒5,該上部針筒布置在下部針筒上方并與下部針筒4同軸布置。
[0028]多個軸向槽6、7以已知的方式限定在下部針筒4的側(cè)面上和上部針筒5的側(cè)面上。當上部針筒5同軸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上方時,下部針筒4的每一個軸向槽6與相對應(yīng)的上部針筒5的軸向槽7對齊,并容納可根據(jù)指令實施從下部針筒4到上部針筒5或者反之的平移運動的針8。針8以已知的方式設(shè)有具有鉤狀形狀的上頭部9a,當針8在下部針筒4內(nèi)時,針8通過上頭部可取線并形成針織,并且針8還設(shè)有具有鉤形形狀的下頭部9b,當針8在上部針筒5內(nèi)時,針8通過下頭部9可取線并形成針織。針8的每個頭部9a,9b設(shè)置有針舌10a,10b,針舌樞軸連接到針8的針桿并可相對于針8的針桿繞著其自身的樞軸軸線運動,為了打開或關(guān)閉相對應(yīng)的頭部9a,9b。
[0029]下部針筒4的每一個軸向槽6容納用于當針8布置在下部針筒4中時致動相對應(yīng)的針8的元件11。在相同的方式下,上部針筒5的每一個軸向槽7容納用于在針8布置在上部針筒5中時致動相應(yīng)的針8的元件12。
[0030]針8的致動元件11, 12被用于致動針的凸輪致動,該凸輪分別圍繞上部針筒5和下部針筒4布置,并限定了可被用于致動針8的元件11,12的踵部配合的路徑,從而可致動致動元件11,12,并轉(zhuǎn)而又致動針8。用于致動針8的元件11,12以已知的方式包括傳送板17,18,也稱為滑動件。
[0031]更具體地,在下部針筒4的每個軸向槽內(nèi),針的致動元件包括滑動件17,該滑動件靠近其上端設(shè)有鉤,該鉤用于與針8的上頭部9b接合并帶動在下部針筒4內(nèi)的針8,并且用于隨著沿相對應(yīng)的軸向槽6的往復運動而致動針,從而在織機送紗或落紗處取線或者饋送線,由此形成針織?;瑒蛹?7沿其延伸部設(shè)有至少一個踵部17a,該踵部17a從相應(yīng)的軸向槽6徑向突出,并與由用于致動滑動件17的凸輪13限定的路徑配合,凸輪面對下部針筒4的側(cè)面并與織機的支承結(jié)構(gòu)2連接。
[0032]以類似的方式,在每個上部針筒5的軸向槽7中,設(shè)有滑動件18,該滑動件18在指向下部針筒4的下端附近設(shè)有鉤,該鉤用于配合針8的上頭部9a并帶動其進入上部針筒5內(nèi),并且用于沿軸向槽7致動針8,這樣,針可在織機送紗或落紗處取線或線饋送到針,從而形成針織?;瑒蛹?8沿著其延伸部還設(shè)從相對應(yīng)的軸向槽7徑向突出的至少一個踵部18a,該踵部與由用于致動滑動件18的凸輪14限定的路徑配合,凸輪14面對下部針筒5的側(cè)面并與織機的支承結(jié)構(gòu)2連接。
[0033]在所示實施例中,針8的致動元件11,12,至少關(guān)于布置在下部針筒4內(nèi)的針8的致動元件11,可以是同一 申請人:的申請W02007/113649中所示的類型。在下部針筒4內(nèi)的每一個致動元件11中包括連接元件19,連接元件19在其指向下部針筒4的外部一側(cè)上設(shè)有可移動踵部19a。連接元件19可在下部針筒4的徑向平面上擺動,用于使可移動踵部19a從工作位置轉(zhuǎn)通向非工作位置或反之亦然,在該工作位置中,可移動踵部19a從下部針筒4的相應(yīng)軸向槽6徑向突出,從而配合用于致動連接元件19的相應(yīng)的凸輪15,這些凸輪面向針筒4的側(cè)面,并且限定了在工作位置中、隨著下部針筒4被致動繞其軸線3相對連接元件19的致動凸輪15的轉(zhuǎn)動可移動踵部19a所能遵循的路徑,而在該非工作位置中,可移動踵部19a被包含在下部針筒4的軸向槽6中,從而不配合用于致動連接元件19的凸輪15。此夕卜,用于致動針8的每個元件11包括選擇器20,該選擇器具有在連接元件19和下部針筒4的徑向槽6的底部之間突出的部分,其中該部分可被容納在織機運行過程中連接元件19可能占據(jù)的任意位置。為了致動連接元件19的可移動踵部19a從上述的非工作位置過渡到工作位置,選擇器20可在下部針筒4的徑向平面上擺動。
[0034]每個連接元件19與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同一軸向槽6的滑動件17的下端部連接。
[0035]布置在上部針筒5用于致動針8的元件12可被按與下部針筒4內(nèi)的用于致動針8的元件11相同的方式設(shè)置并致動,如圖1-4里所示。在圖4中,布置在上部針筒5的連接元件用參照標記21標識,相應(yīng)的致動凸輪用參照標記16,選擇器用參照標記22標識。
[0036]為了更好得理解用于致動針8的元件11、12以及它們的操作,可以參照W02007/113649,該文獻視作為以參照的形式被包括在此文中。
[0037]如圖5-17所示,布置在下部針筒4中的用于致動滑動件17的凸輪13包括凸輪組,又被稱作針織形成凸輪,其布置在織機的送紗或落紗處。如在已知類型的織機中,該凸輪組包括:中心三角件23、第一脫圈凸輪24、第二脫圈凸輪25、第一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6以及第二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7,當下部針筒4在一個方向或向前的方向轉(zhuǎn)動時操作,如圖5-17中的箭頭30所示,第一脫圈凸輪24操作,第二脫圈凸輪25相對于中心三角件23與第一脫圈凸輪24對稱布置,并在下部針筒4在相反的方向或反回方向轉(zhuǎn)動時操作,當下部針筒4在一個方向或者向前的方向30轉(zhuǎn)動時第一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6操作,第二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7相對于中心三角件23與第一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6對稱放置,并當下部針筒4在相反的方向或反回的方向轉(zhuǎn)動時操作。
[0038]布置在下部針筒4內(nèi)的用于致動滑動件17的凸輪13還包括布置在沿著下部針筒4的向前方向30的第一脫圈凸輪24的下游的第一提升凸輪28和布置在靠近第二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7的第二提升凸輪29。
[0039]中心三角件23第一脫圈凸輪24、第二脫圈凸輪25第一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6、第二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7、第一提升凸輪28和第二提升凸輪29可按指令朝向或遠離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動,使得干涉或不干涉滑動件17的踵部17a。
[0040]為了允許襪類的趾端和踵部的傳統(tǒng)編織,如已知類型的織機,大概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一半處的滑動件17設(shè)置有長踵部,布置在下部針筒4剩余部分的滑動件17設(shè)置有短踵部。至少上述的一些凸輪可在兩個工作位置可移動靠近下部針筒4,分別與下部針筒4的軸線33相互隔開成直角:第一工作位置,相對下部針筒4的側(cè)面隔開,使得只干涉設(shè)有長踵部的滑動件的踵部,和第二工作位置,比第一工作位置較靠近下部針筒4的側(cè)面,使得同時干涉設(shè)置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的踵部和設(shè)置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的踵部。
[0041]沉降片環(huán)31布置在下部針筒4內(nèi),靠近其上端,并且其中內(nèi)有多個弧形槽32。每個槽布置在兩個相鄰的軸向槽6之間。脫圈沉降片33(以下簡稱為沉降片)被容納在每一個弧形槽32內(nèi)并在其上端設(shè)有尖頭(beak) 33b,借助脫圈沉降片33在相對應(yīng)的弧形槽32內(nèi)滑動,該尖頭可朝向或遠離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動。更具體地,每個沉降片33的尖端33b布置在限定在下部針筒4的側(cè)面的軸向槽6的上端,并指向下部針筒4的軸線3。每個沉降片33在其延伸部的中間區(qū)域具有踵部33a,該踵部33a從相對應(yīng)的弧形槽32突出并配合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限定的路徑,而凸輪34固定到同軸布置在下部針筒4內(nèi)靠近其上端的環(huán)狀支承元件35。
[0042]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限定的路徑成形為,由于沉降片33 —體地隨下部針筒5相對于織機的支承元件2繞其軸線3的旋轉(zhuǎn)運動而作旋轉(zhuǎn)運動,使沉降片33可沿著相對應(yīng)的弧形槽32作往復運動。具體地說,這樣成形的路徑是為了,在制品成形的過程中引起沉降片33的尖頭33b遠離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運動,這一運動跨過織機的每個喂紗或落紗的第一脫圈凸輪24,并且在下部針筒4繞其自身軸線3的轉(zhuǎn)動的剩余部分引起沉降片33的尖頭33b朝向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運動。
[0043]借助在相對應(yīng)的弧形槽32的每個沉降片33的往復運動,在物品成形過程中,每個沉降片33的尖頭33b移動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配合布置在兩個相鄰針8之間的編織區(qū)域,并抵靠針8的針桿拉緊由針8形成的針織的圈,為了在織機的喂紗取得饋送的線,這些針被提升到脫圈的位置。在脫圈的位置,針8被提升到這樣一個高度,在該高度選前由沉降片33抵靠針的針桿保持的前次形成的針織的圈位于針8的上部針舌IOa的下方。接著,沉降片33的尖頭33b從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開,同時針8在下部針筒4的相對應(yīng)的軸向槽內(nèi)下落,形成針織新的環(huán)并脫圈,例如,松開前面形成的針織環(huán)所以被針織的新的針織環(huán)。
[0044]支承元件35固定在套管36的上端,同軸容納在下部針筒4內(nèi)。套管36被支承在下部針筒4內(nèi),使得其可繞其自身軸線轉(zhuǎn)動,該軸線是與下部針筒4的軸線3重合的,并且其下部端從下部針筒4的下部端突出。
[0045]適宜地,致動裝置37設(shè)置用于將凸輪34轉(zhuǎn)過預設(shè)角,用于使沉降片33相對于下部針筒4和支承結(jié)構(gòu)2圍繞下部針筒4的軸線3致動。致動裝置37包括與支承結(jié)構(gòu)2關(guān)聯(lián)并與套管36連接的致動器38。
[0046]致動器38可根據(jù)要求由電動機組成,優(yōu)選地為步進電機,電動機借助其輸出軸連接到小齒輪39,小齒輪39與同軸固定在套管36的下端的齒輪40嚙合。借助構(gòu)成致動器38的電電機的致動,可以使套管36轉(zhuǎn)過任意角度范圍,甚至是完整的轉(zhuǎn)動,從而引起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的轉(zhuǎn)動。
[0047]替代地,致動器38可由流體操作缸組成,其活塞的桿與嚙合到齒輪40的齒條固定,而齒輪40則同軸固定在套管36的下端。在這個情況下,借助流體操作缸的致動,可以使套管36轉(zhuǎn)過任意角度范圍,甚至是完整的轉(zhuǎn)動,從而引起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的轉(zhuǎn)動。
[0048]適宜地,裝置81設(shè)置用于在織機制造物品的正常操作中阻止管套36的轉(zhuǎn)動。
[0049]阻擋裝置81包括流體操作缸82,該流體操作缸借助其本體與支承結(jié)構(gòu)2連接并借助其活塞的桿與銷連接,該銷可與限定在環(huán)狀元件83中的槽口配合,該環(huán)狀元件同軸固定到從下部針筒4向下突出的管套36的一部分。實踐中,流體操作缸82的致動阻止了套管36可能的轉(zhuǎn)動,因此,在物件的生產(chǎn)循環(huán)中使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在預設(shè)角度位置被阻擋。
[0050]下部針筒4由支承元件2支承,使得其借助成對軸承41圍繞其豎直定向的軸線3轉(zhuǎn)動。
[0051]繞下部針筒4的軸線3可轉(zhuǎn)動地共同連接到下部針筒4的推壓件和吸入管42同軸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內(nèi)部。推壓件和吸入管42可與吸入管道連接,為了簡便沒有示出,并適于從與配合到針8的軸向端部相反的軸向端開始接收制品。
[0052]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下端從下部針筒4的下端突出,該推壓件和吸入管42在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外部的下端部分被支承,從而借助一對支承43的插置,推壓件和吸入管42能夠通過擋塊44繞自身軸線轉(zhuǎn)動。擋塊44借助螺桿和螺母類型的聯(lián)接件45聯(lián)接到螺桿87,該螺桿87平行于下部針筒4的軸線3定向,并且固定到電動機46的輸出軸,電動機例如為步進電機。
[0053]在這個方式下,通過致動電電機46,推壓件和吸入管42相對于下部針筒4沿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動。
[0054]相對于下部針筒4的長度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長度為,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布置靠近下部針筒4的上端,例如,靠近織機的針8的工作區(qū)域。借助推壓件和吸入管42相對下部針筒4的軸向運動,可以完全在下部管4內(nèi)移動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或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移動而從下部針筒4的下部端向上突出,從而向上推制品,以下將作更詳細的描述。
[0055]上部針筒5通過臂47借助一對軸承48被支承,從而使其可繞著豎直定位的自身軸線轉(zhuǎn)動。臂47又借助一對軸承59由固定到支承結(jié)構(gòu)2的柱58支承,使得其可繞著與下部針筒4的軸線3平行且隔開的軸線49轉(zhuǎn)動。臂47可按指令繞軸線49轉(zhuǎn)動,使得可將上部針筒5移動到下部針筒4的上方與其同軸的位置或移動到與下部針筒4側(cè)向隔開的位置。上部針筒5借助第一鏈輪50運動連接下部針筒4,該第一鏈輪同軸固定在上部針筒5并借助第一齒形帶51連接第二鏈輪52,該第二鏈輪與平行于下部針筒4的軸線3布置的連接軸53的上端鍵合。第三鏈輪54鍵合在連接軸53的下端并借助第二齒形帶55與第四鏈輪56連接,該第四鏈輪同軸固定在下部針筒4。
[0056]優(yōu)選地,連接軸53構(gòu)成織機的主電電機57的軸,該軸側(cè)向于下部針筒4布置在柱58中,而柱58借助臂47支承上部針筒5,如同一 申請人:的申請W02012/072296中所公開的那樣。
[0057]在上部針筒5內(nèi),靠近其下端設(shè)有制品阻擋件60,該阻擋件60可與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配合。阻擋件60為塞狀并固定在桿61的下端,該桿61同軸布置在上部針筒5內(nèi)并在其上端連接流體操作缸62的活塞的桿,該操作缸與上部針筒5的上端連接。借助流體操作缸62的致動,當上部針筒5同軸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上方時,產(chǎn)生桿61沿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動以及由此產(chǎn)生的阻擋件60的移動,從而引起其與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的配合或從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的脫離。
[0058]張緊管63圍繞桿61和阻擋件60同軸布置在下部針筒4內(nèi),并在其上端固定以內(nèi)部套管64,該套管能夠部分在引導管65內(nèi)滑動,該引導管65同軸布置到上部針筒5上和與下部針筒5的上端固定成一體。內(nèi)部套管64通過穿過至少一個通過引導管65的側(cè)向表面的軸向槽與外部套管66連接,它們之間設(shè)有軸承67,這樣,內(nèi)部套管64與張緊管63 —起可與上部針筒5共同轉(zhuǎn)動,而外部套管66不受該轉(zhuǎn)動影響。外部套管66與流體操作缸68的桿連接,該操作缸借助其本體固定到與支承上部針筒5的臂47固定的支承元件。流體操作缸68的致動引起外部套管66、內(nèi)部套管64和張緊管63沿著上部針筒5的軸線的滑動。此外,流體操作缸68的桿與齒形帶70連接,該齒形帶70互連兩個具有水平且互相平行的軸線的鏈輪71,72。鏈輪72連接到編碼器73,通過該編碼器73能夠連續(xù)地、高精度地檢測張緊管63沿著上部針筒5的軸線的運動。
[0059]在實踐中,在制品成形開始時,首先產(chǎn)生的物品軸向端部被吸入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并通過阻擋件60抵靠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而相對于推壓件和吸入管42被阻擋。在物品成形的過程中,張緊管63逐步下降使其下端配合制品從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延伸到形成制品的織機的針8的一部分。張緊管63的下降保證了制品在其形成過程中保持張緊,這種張緊也可借助由編碼器73實施的檢測張緊管63的下降來控制。
[0060]上述織機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實施的操作將參照附圖5-17更詳細地描述,附圖5 -17示出了織機與下部針筒4相關(guān)的一部分,其中示出了用于致動連接元件19的凸輪15和用于致動布置在下部針筒4的軸向槽6中的滑動件17的凸輪13。凸輪組被平坦地延長,并且它們的示意限制在靠近用于在生產(chǎn)循環(huán)結(jié)束時為了從織機上移除該制品而對該制品作準備的喂紗或落紗的織機區(qū)域。致動針8的成套元件,即選擇器20、連接元件19和滑動件17,以及針8都已經(jīng)以虛線的方式示出,相對于它們關(guān)于凸輪組的實際位置沿它們的軸轉(zhuǎn)過90度。
[0061]為了簡化描述,用于致動連接元件19的凸輪組總地用參考標記15標識,而用于致動滑動件17的凸輪組總地用參考標記13標識。
[0062]圖5到17也示出了由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限定的路徑78,并且引起了沉降片33的尖頭33b遠離下部針筒4的軸線3運動的那一部分路徑78用參考標記78a標識。[0063]在這些附圖中,由針8形成的針織的最后一排被較粗的線示出和并由參考標記80標識。
[0064]根據(jù)下部針筒4繞其自身軸線3的轉(zhuǎn)動的前進方向30,在被考慮的送紗或落紗的附近,設(shè)有兩個選擇區(qū)域75和76,它們分別布置在所被考慮喂紗的上游和下游。致動器布置在選擇區(qū)域75和76,并被致動以便借助選擇器20的擺動而使預設(shè)的連接元件19以已知的方式從非工作位置通向工作位置。
[0065]下部針筒4相對于凸輪組的轉(zhuǎn)動的方向在圖5-17中用箭頭30標識。
[0066]表述“漏針位置”表示的位置是指針8的上部針舌IOa位于針織形成平面或脫圈平面的上方時針8布置所在位置,在圖5-17用參考標記77表示,該平面是由沉降片33限定的平面,針8獲取的線在該平面上,而同時針8下降到下部針筒4內(nèi)以形成針織的新的圈。當針8到達該位置時,其上頭部9a處于可接收到在織機的喂紗或落紗處饋送的一根或多根線的水平上。在針8的這個位置中,如果沉降片33在制品制造過程中與制品發(fā)生配合,針織最后形成的圈將會下降到針8的上部針舌IOa下方的針8的桿上。
[0067]表述“集圈組織位置”表示針8上升的位置,但是上升程度比漏針位置小些。在集圈組織位置,完全打開的上部針舌IOa的自由端被布置在針織形成平面或脫圈平面77的下方。當針8到達該位置,其上頭部9a處于能夠取得在織機的喂紗或落紗處饋送的一根或多根線的水平上,但是針織最后形成的力度不下降到針8的上部針舌IOa的下方。
[0068]表述“浮線組織位置”表示針8的上頭部9a下降到針織形成平面或脫圈平面77下方的位置。
[0069]在方法的第一個步驟里,在針織最后一排的形成或者制品的最后幾排針織之前,由于之前的工作要求已被傳送到上部針筒5內(nèi)的織機的針8返回到下部針筒4內(nèi),使得在制品針織的最后一排或者幾排的實施過程中,織機的所有針都布置在下部針筒4中,并將它們形成的最后一排針織的圈接合在針8的上頭部9a內(nèi)。
[0070]如果,由于之前工作的要求,張緊管63已經(jīng)下降到下部針筒4中為了拉緊被阻擋的制品,制品的第一形成軸向端部位于阻擋件60和推壓件和吸入管42之間,可實施以過程,即,將阻擋件60從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上端脫離,并且逐漸向上回撤張緊管63直到其完全從下部針筒4的上端抽出來,同時,上端位于下部針筒4的上端的推壓件和吸入管42連接到吸入管道,從而逐漸把物品拉入其中和保持適當?shù)叵蛳聫埦o。
[0071]在本方法的第二個步驟中,在針8借助于第一提升凸輪28已經(jīng)在被考慮的喂紗處收線以形成針織80的最后一排圈之后,所有針都被帶到集圈組織位置中。
[0072]更具體地,如圖5所示,在針織80的最后一排形成的過程中,第一提升凸輪28從第二工作位置開始進入到第一工作位置,在第二工作位置,第一提升凸輪同時與設(shè)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和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干涉,在第一工作位置該提升凸輪只與設(shè)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干涉。隨著與第一提升凸輪28接合,設(shè)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因此被提升,在針8取得了線并形成了針織的最后一排圈之后將它們接合的針8帶到集圈組織位置,同時設(shè)有短踵部的、沒有被第一提升凸輪28接合的滑動件17下降,使它們接合的針8下降到浮線組織位置。
[0073]接著,第一提升凸輪28進入非工作位置,不干涉設(shè)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和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而第二提升凸輪29和第一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6首先進入第一工作位置(圖6),從而只干涉設(shè)置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接著進入非工作位置(圖7),從而甚至不干涉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在這種方式下,所有的針8都被帶到浮線組織位置。
[0074]在浮線組織位置中,針8的上頭部9a在針織形成平面77下方,因此也在沉降片33的尖頭33b的下方,沉降片33的尖頭33b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靠近織機的一個或多個喂紗布置的那些沉降片33除外。
[0075]在這一點,針筒4,5的轉(zhuǎn)動停止,并且上部針筒5被移離下部針筒4,從而釋放其上端。上部針筒5優(yōu)選地通過臂47繞軸線49的轉(zhuǎn)動而移離,使上部針筒5相對下部針筒4側(cè)向布置。
[0076]接著,下部針筒4繞其軸線3的轉(zhuǎn)動運動的致動重新開始,其目的在于完成第二個步驟,即,在把所有針8帶回集圈組織位置。將針8從浮線組織位置轉(zhuǎn)向集圈組織位置分兩個階段實施,這是為了避免折斷滑動件的踵部。更具體地,當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經(jīng)過第一提升凸輪28時,第一提升凸輪28從非工作位置移動到第一工作位置,使得該凸輪不干涉短踵部,而是與設(shè)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配合以提升這些滑動件,從而將相應(yīng)的針8帶到集圈組織位置。接著,第一提升凸輪28從第一工作位置移動到第二工作位置,使得也與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配合,這些滑動件也被提升,使相應(yīng)的針8通到集圈組織位置(圖8和9)。在這個步驟中,脫圈凸輪24、25、中心三角件23和第二脫線水平提升凸輪27被帶到非工作位置使得不干涉滑動件(圖9)。
[0077]在這一點上,所有針8在集圈組織位置中(圖10)。在這個位置,由針8形成的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在每個針8的上部針舌IOa處,不在針舌下方的針8的桿上通過。
[0078]在這個方法的第三個步驟中,下部針筒4的轉(zhuǎn)動停止,并且借助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提升直到其上端在下部針筒4的上端的上方,與針8配合的那部分制品被向上推。需要注意的是,推壓件和吸入管42施加在制品上的向上推力不足以移動針8的上頭部9b中形成的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所有的圈,這是因為如上所述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大部分被尖頭33b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沉降片33配合。
[0079]在本方法的第四個步驟中,沉降片33與制品脫開,這樣,由于向上推力,制品移動,其針織80的其最后一排的圈移動到針8的上頭部9a內(nèi)(圖11)。沉降片33從制品的脫開由通過致動致動器38實施,從而用于引起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相對于下部針筒4繞下部針筒4的軸線3轉(zhuǎn)動,而下部針筒4是靜止的。由于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的轉(zhuǎn)動,之前尖頭33b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沉降片33首先使它們的尖頭33b從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開,與制品的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脫離,然后使其尖頭33b再次接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之前尖頭33b與下部針筒4的軸線3隔開的那些沉降片首先使其尖頭33b接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然后又次移開。
[0080]在推壓件和吸入管42在制品上施加向上張緊力的情況下,沉降片33的尖頭33b從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開的運動實現(xiàn)了那些還沒能夠脫離的沉降片33從制品脫離,把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全部帶入針8的上頭部9a。
[0081]類似于圖5-17的圖18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的第四步驟的實施的變型,通過將用于致動限定路徑78的一部分78a的沉降片33的一部分凸輪34布置在第一提升凸輪28處,這可引起沉降片33離開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運動,這樣也可實現(xiàn)沉降片33從針織80的最后形成的一排脫開。更加具體地,替代施加在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基本上360度的轉(zhuǎn)動,凸輪34的轉(zhuǎn)動通過限定角度范圍實施,使得在針織的形成過程中跨過第一脫圈凸輪24的那部分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被帶到第一提升凸輪28處。
[0082]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的實施的變型,方法的第二步驟,第三步驟和第四步驟,代替如上所述相繼得實施,也可基本上同時實施,或至少第二步驟和第四步驟可在第三個步驟之后實施。本質(zhì)上,路徑78的部分78b布置在第一提升凸輪28處是下部針筒4相對于凸輪34繞下部針筒4自身軸線3的轉(zhuǎn)動的結(jié)果,這將引起沉降片33從制品脫離,而針8被提升到集圈組織位置并且物品通過推壓件和吸入管42的作用被向上推。在這種方式下,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從沉降片33脫開并進入相對應(yīng)的針8的上頭部9a。需要注意的是,在本方法的實施的這一變形中,沉降片33脫離制品實施的同時,下部針筒4繞其自身軸線。
[0083]在方法的第五個步驟中,執(zhí)行針提升到漏針位置,同時保持制品借助推壓件和吸入管42向上推,使得保持針織80的最后形成排的圈保持在針8的上頭部9a內(nèi)。
[0084]第五個步驟通過將第二提升凸輪29和第一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6進入第一工作位置而實施,這時,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在這些凸輪處經(jīng)過,這樣凸輪29,26與設(shè)置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配合,但不干涉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接著,當設(shè)置有長踵部的滑動件17在凸輪29、26處經(jīng)過時,這些凸輪29,26被帶入第二工作位置,從而在那些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將過這些凸輪時凸輪也配合這些設(shè)有短踵部的滑動件17 (圖12和13)。
[0085]接著,第二脫圈凸輪25、中心三角件23、第一脫圈凸輪24和第二漏針平面提升凸輪27也被帶入第二工作位置(圖14)。
[0086]這種方式下,所有針8都在漏針位置,由于由推壓件和吸入管42施加在物品的向上推動力,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環(huán)布置在針8的上頭部9a中(圖15)。在這一點,下部針筒4繞其自身軸線3的轉(zhuǎn)動停止,制品已準備好借助設(shè)置有拾取元件的拾取裝置從針8拾取,該拾取裝置可在上部針舌IOa下方與針8的桿配合,例如在W02009/112346和W02009/112347中所公開那些類型的拾取裝置。
[0087]一旦拾取制品的操作完畢,借助布置在第一選擇區(qū)域75的致動器,選擇器20被致動使得連接元件19帶入工作位置,從而通過凸輪15配合連接元件19的的踵部19a,凸輪15滑動件17的下降,直到滑動件17的踵部17a配合中心三角件23并接著配合第一脫圈凸輪24,使針8返回浮線組織位置(圖16和17)。
[0088]在實踐中,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方法和用于實施該方法織機完全達到了既定目標,這是因為它們使得在生產(chǎn)循環(huán)結(jié)束時借助設(shè)置有拾取元件的拾取裝置實施物品的自動拾取成為可以,該拾取裝置可在針的上部針舌的下方與針的針桿配合,特別地是在W02009/112346和W02009/112347中所公開那種類型的拾取裝置。
[0089]該方法和由此構(gòu)想到的用于實施該方法的織機可進行多種修改和改動,所有這些都落入所附權(quán)利要求書的范圍內(nèi)。所有細節(jié)還可用其它技術(shù)同等元素來代替。
[0090]實際上,所用的材料以及尺寸可根據(jù)要求和現(xiàn)有技術(shù)狀態(tài)而為任意的。
[0091]本申請要求意大利專利申請第MI2011A001683號的優(yōu)先權(quán),本文援引其內(nèi)容作為參考。
[0092]在任何權(quán)利要求中所提到的技術(shù)特征后都跟有附圖標記,包含這些附圖標記僅僅是為了增加權(quán)利要求書的可理解性,因此這些附圖標記對于借助這些附圖標記識別的每個元件的解釋并沒有任何限制作用。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以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在雙針筒圓型織機上當形成管狀制品例如襪子物件或類似物完成時準備所述制品以便自動拾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下述步驟: 一第一步驟,所述第一步驟包括將所有的針(8)輸送到或保持在下部針筒(4)內(nèi),制品的針織的最后形成的一排圈配合在所述針(8)的上頭部(9a)中,在下部針筒(4)內(nèi)向下張緊制品; 一第二步驟,所述第二步驟包括移動所有的針(8)到集圈組織位置; 一第三步驟,所述第三步驟包括向上推制品與針(8)配合的部分; 一第四步驟,所述第四步驟包括使沉降片(33)從制品脫開,使得所述制品由于向上的推進力移動使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在針(8)的上頭部(9a)中; 一第五步驟,所述第五步驟包括將針(8)提升到漏針位置,保持制品向上推,以便保持針織(80)的最后一排的圈在針(8)的上頭部(9a)中。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步驟之后和第二步驟之前,所述方法包括下述中間步驟: 一第一中間步驟,所述第一中間步驟包括移動所有的針(8)到浮線組織位置,所述針的上頭部(9a)在由沉降片(33)限定的脫圈平面(77)下方;除了位于靠近所述織機的至少一個喂紗或落紗處的沉降片(33)之外,所述沉降片(33)的尖頭(33b)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 ;0} 一第二中間步驟,所述第二中間步驟包括把上部針筒(5)相對于下部針筒(4)側(cè)向移開。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步驟,所述第二步驟,所述第三步驟和所述第四步驟相繼實施。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四步驟的實施中,下部針筒(4)是靜止的,通過相對于下部針筒(4)轉(zhuǎn)動沉降片(33)的致動凸輪(34),以便引起之前移動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沉降片(33)的尖頭(33b)從下部針筒(4)的軸線(3)相繼的間隔,然后接著使同樣這些沉降片(33)的尖頭(33b)再次靠近下部針筒(4)的軸線(3)。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步驟,所述第三步驟和所述第四步驟基本上同時實施。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步驟在所述第二步驟和所述第四步驟之前實施,所述第二步驟和所述第四步驟基本上同時實施。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步驟通過將沉降片(33)的致動凸輪(34)轉(zhuǎn)過預設(shè)范圍的角度來實施,提供了沉降片(33)的尖頭(33b)相對下部針筒(4)的軸線(3)隔開的一部分所述沉降片(33)的所述致動凸輪(34)被布置到提供了所述針(8)從浮線組織位置到集圈組織位置的過渡的一部分所述針(8)的致動凸輪(15)。
8.一種用于實施根據(jù)之前一個或多個權(quán)利要求所述方法的雙針筒圓型襪類針織機(I),包括支承結(jié)構(gòu)(2),所述支承結(jié)構(gòu)轉(zhuǎn)動支承繞其豎直定向的自身軸線(3)的下部針筒(4),上部針筒(5)同軸定位在下部針筒(4)的上方;多個軸向槽出、7),所述軸向槽限定在所述下部針筒(4)的側(cè)表面和所述上部針筒(5)的側(cè)表面上;當所述上部針筒(5)同軸布置在所述下部針筒(4)的上方時,下部針筒(4)的軸向槽(6)中的每一個與相對應(yīng)的所述上部針筒(5)的軸向槽(7)對齊,并容納根據(jù)指令實施從所述下部針筒(4)到所述上部針筒(5)或者反之的平移運動的針(8);所述下部針筒(4)的軸向槽(6)的每一個容納用于當針布置在下部針筒內(nèi)時致動相應(yīng)的針(8)的致動元件(11),并且所述上部針筒(5)的軸向槽(7)中的每一個容納用于當針布置在上部針筒內(nèi)時致動相應(yīng)的針(8)的致動元件(12);凸輪(13、14、15、16)圍繞所述下部針筒⑷和所述上部針筒(5)設(shè)置用于針⑶的致動,所述凸輪能夠與布置在所述下部針筒(4)和所述上部針筒(5)的軸向槽出,7)的針(8)的所述致動元件(11,12)配合;沉降片(33)容納在所述下部針筒(4)內(nèi),使得其尖頭(33b)位于兩個鄰接的軸向槽(6)之間,使得沉降片的尖頭(33b)移向下部針筒(4)的軸線(3)和從下部針筒(4)的軸線(3)移離;凸輪(34)被設(shè)置用于致動沉降片(33),沉降片限定了至少一個路徑(78),隨著下部針筒(4)相對沉降片(33)的致動凸輪(34)的旋轉(zhuǎn),沉降片(33)的踵部(33a)遵循所述路徑,所述路徑的輪廓限定為提供沉降片(33)的尖頭(33b)朝向或遠離下部針筒(4)的軸線(3)的運動;其特征在于,沉降片(33)的所述致動凸輪(34)被支承使得其可借助所述支承結(jié)構(gòu)(2)繞所述下部針筒(4)的軸線(3)轉(zhuǎn)動,裝置(37)設(shè)置用于致動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所述凸輪(34),并且所述裝置可致動提供沉降片(33)的所述致動凸輪(34)相對于下部針筒(4)和所述支承結(jié)構(gòu)(2)繞所述下部針筒的軸線(3)通過預設(shè)范圍的角度的轉(zhuǎn)動。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用于致動沉降片(33)的凸輪(34)連接套管(36),所述套管同軸布置在下部針筒(4)內(nèi);所述套管(36)借助于所述下部針筒(6)可轉(zhuǎn)動的支承以繞其自身軸線轉(zhuǎn)動,并且從所述下部針筒(4)的下部端突出;所示致動裝置(37)包括與所述支承結(jié)構(gòu)(2)關(guān)聯(lián)并與所述套管(36)連接的致動器(38)。
10.根據(jù)前面的權(quán)利要求中的一個或多個所述的針織機(I),其特征在于,推壓件和張緊管(42)同軸布置在所述下部針筒(4)內(nèi),能夠與吸入裝置連接并適于從制品的與針(8)配合的端部相反的軸向端部開始接收制品;所述推壓件和張緊管(42)與下部針筒(4)共同地繞下部針筒(4)的軸線 (3)轉(zhuǎn)動,并可相對于所述下部針筒(4)軸向移動以向上推與所述針(8)配合的所述制品的軸向端。
【文檔編號】D04B9/10GK103946432SQ201280056849
【公開日】2014年7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2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9月19日
【發(fā)明者】E·羅納地, T·羅納地, F·羅納地 申請人:羅納地股份公司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