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電加熱壺。
面市的電熱壺壺體內設有圓盤式管狀電加熱器,并與壺體壁連接,壺體外壁面上設有電源插接座,電加熱器內的電熱絲兩端分別與電源插接座的正負極相接。插接電源后,電加熱器發(fā)熱,將壺內的水加熱。水在升溫過程中,壺內上下部位的水,因其溫差而進行上下自然循環(huán),直至達到沸點。壺體上有注水口及其口蓋和出水嘴。由于該類電熱壺在加熱水的過程中,壺體內上下部位的水是因其溫差而自然循環(huán)的,因此,加熱所需時間較長。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本電熱壺在加熱水的過程中,可強制壺體內的水流經熱量集中的高熱區(qū)進行快速地上下循環(huán)而加熱,從而縮短加熱時間,并有節(jié)能的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有壺體,壺體包括用于注水口的口蓋,壺體上有出水嘴,壺體外壁面上設置電源插接座;壺體內設置電加熱器,該電加熱器由含有封閉型內腔的器體和設在該封閉型內腔內的電熱絲構成,電熱絲的兩端分別與設在壺體外壁面的電源插接座正負極相接;電加熱器器體與壺體壁連接的連接端設置微型水泵;所述的封閉型內腔內設置加熱水管,加熱水管的兩端分別與電加熱器器體的兩端部壁連接,使位于封閉型內腔的加熱水管固定并定位,并滿足與位于該內腔的電熱絲不接觸,其中與器體一端壁連接的管端管口與壺體內腔下部相通,與器體另一端壁連接的管端管口則與設在該端的微型水泵一泵口相接,微型水泵的另一泵口與壺體內腔上部相通或者是朝向壺體內腔上部;電加熱器由連接架與壺體壁連接;壺體外壁面設置用于驅動微型水泵的微型電動機,該微型電動機設在電加熱器與壺體相連接的相應部位。用于加熱水時,接通電源,電加熱器的電熱絲發(fā)熱,使電加熱器器體內的封閉型內腔形成熱量集中的高溫加熱區(qū),即加熱水管的高熱傳導區(qū),對加熱水管內的或流經加熱水管的水進行快速有效地加熱,微型水泵運行時,將加熱水管內已加熱的水快速送至壺體內腔上部,而壺體內的低溫水隨即由加熱水管位于壺體下部的管口進入加熱水管內而進行加熱,微型水泵的連續(xù)運行,強制位于壺體下部的相對低溫水連續(xù)而快速地流經加熱水管,實現(xiàn)強制循環(huán)、快速加熱,直到沸點。
本實用新型的特點是,由于其電加熱器由含有封閉型內腔的器體和設在封閉型內腔的電熱絲構成,通電后,使封閉型內腔即形成熱量集中的高熱傳導區(qū),可快速而有效地將加熱水管內的水加熱,通過設置的微型水泵作用,可強制加熱水管內已加熱的水流向壺體上部,同時使壺體下部的低溫水快速進入加熱水管而被加熱,強制壺體內上下部位的水循環(huán),并被快速加熱,可有效地縮短加熱時間;通過縮短加熱時間,可減少加熱過程中的熱損失,而具有節(jié)能效果。
圖1為實施例1的結構剖視主視圖;圖2為實施例2的結構剖視主視圖;圖3為實施例3的結構剖視主視圖。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壺體1包括用于封蓋注水口的口蓋2,壺體上有出水嘴3,當為輕便型時,壺體上可設置提手4;本例中,設在壺體內的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5與壺體頂壁連接而固定,電加熱器的器體6內設置封閉型內腔7,本例的電熱絲8沿封閉型內腔壁成螺旋狀設置,在滿足相應的電功率情況下,螺旋狀結構形式可減小電加熱器的體積,并有利于形成高熱傳導區(qū),為便于電熱絲的可靠定位和裝配方便,設置電熱絲固定網9,此外,電熱絲8也可直接固定在封閉型內腔的腔壁上,電熱絲兩端穿經器體6的端壁由連接導線分別與設在壺體外壁面的電源插接座15正負極相接,穿經器體壁部位應滿足密封要求,穿經壺體內腔的電熱絲連接導線應滿足耐溫、防水要求。電源插接座15位于電加熱器與壺體相連接的相應位置。位于封閉型內腔7內的加熱水管10管段設置成螺旋狀結構,以足夠使流經加熱水管的水被加熱,本例中,加熱水管兩端分別與器體6的兩端部的端壁連接,即加熱水管下端與器體6下端壁連接,加熱水管下端管口與壺體內腔下部相通,加熱水管上端與器體6上端壁連接,上端管口與設在器體上端的微型水泵11的一泵口相接,本例微型水泵的另一泵口即出水口與壺體內腔上部相通,加熱水管的下管口與位于上方的微型水泵出水泵口構成加熱水管的循環(huán)通道,在微型水泵工作時,即強制壺體內的水流經加熱水管進行上下快速循環(huán)。微型電動機12設在壺體頂壁上,通過傳動軸13驅動微型水泵11,為避免壺體被傳熱時的溫度對微型電動機產生影響,微型電動機通過隔熱座14與壺體連接,微型電動機電源線路可與電源插接座15正負極相接,即可同時將電熱絲和微型電動機的電源接通或斷開。
在實施例1中,電加熱器器體6由耐熱內層和起密封作用的金屬外層構成,本例的耐熱內層為石棉層,耐熱內層和金屬外層按筒體、上下端蓋分別制作,裝配過程是,將耐熱內層筒體插于金屬外層套筒,將電熱絲成螺旋狀纏繞于固定網9外壁面上,并相對固定后插入耐熱內層筒體內,再將加熱水管裝入耐熱內層筒體內,然后封蓋耐熱內層兩端蓋,最后封蓋金屬外層端蓋,并將其與金屬外層筒體焊接并滿足密封,同時引出加熱水管兩管端,并與金屬外層端蓋焊接而密封,引出電熱絲兩端接連接導線,并設置用于該連接導線的護套管16,護套管下端與金屬外層連接并密封,上端與壺體壁連接;為減少熱損失,壺體1的外壁面上設置保溫套17;壺體頂壁可設置沸點蜂鳴器。經對實施例樣機的試測,在同等電功率情況下,加熱相同量的同等溫度水,較現(xiàn)有技術可縮短加熱時間約40%左右。
實施例2。結構見圖2,本例與例1不同的是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5與口蓋2連接,微型電動機12相應地裝在口蓋上,電源插接座也裝在口蓋上。此種結構時,揭開口蓋,電加熱器則隨之取出,其他同例1。
實施例3。結構見圖3,本例的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5連接在壺體側壁的中下部,微型電動機12和電源插接座15設在電加熱器與壺體相連接的相應的部位;此例中,裝于電加熱器與壺體壁連接端的微型水泵11的泵口即出水口朝向壺體內腔上部,以泵口向上抽出的水柱滿足壺體內的水形成上下快速循環(huán);此外,位于器體封閉型內腔7內的加熱水管10的管段為多根直管式組合結構,即加熱水管10除為前述的螺旋狀結構外,還可為多根直管式組合等結構,前述例1、例2的加熱水管也可為多根直管式組合結構,如圖3所示位置的加熱水管的左端則與器體6的端部下側壁連接,管口朝下,位于壺體內腔下部。本例中,傳動軸13穿經壺體壁部處用密封套18密封,防止泄漏。其他同例1。
權利要求1.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有壺體,壺體包括用于封蓋注水口的口蓋,壺體上有出水嘴,壺體外壁面有電源插接座,其特征是1)設在壺體內的電加熱器由含有封閉型內腔的器體和設在封閉型內腔的電熱絲構成,所述的電熱絲兩端分別與設在壺體外壁面的所述電源插接座正負極相接,所述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與壺體壁連接,與壺體壁連接的電加熱器器體端設有微型水泵,2)所述電加熱器器體內的封閉型內腔內設有加熱水管,加熱水管兩端分別與所述器體的兩端部壁連接,其中與器體一端壁連接的加熱水管管口與壺體內腔下部相通,與器體另一端壁連接的加熱水管管口則與設在該端的微型水泵一泵口相接,微型水泵的另一泵口與壺體內腔上部相通或者是朝向壺體內腔上部,3)所述的壺體外壁面設有用于驅動微型水泵的微型電動機,該微型電動機設在電加熱器與壺體相連接的相應部位。
2.接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設在封閉型內腔(7)內的電熱絲(8)沿該內腔成螺旋狀設置,并設有電熱絲固定網(9),所述的電加熱器器體(6)由耐熱內層和起密封作用的金屬外層構成,設在壺體外壁面的所述電源插接座(15)位于電加熱器與壺體相連接的相應位置。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微型電動機(12)通過隔熱座(14)與壺體連接,經傳動軸(13)驅動所述的微型水泵(11),設有用于電熱絲連接導線的護套管(16),該護套管下端與電加熱器器體的金屬外層連接,上端與壺體壁連接。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位于封閉型內腔(7)內的加熱水管(10)管段為螺旋狀結構。
5.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位于封閉型內腔(7)內的加熱水管(10)管段為多根直管式組合結構。
6.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壺體外壁面設有保溫套(17)。
7.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所述的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5)與壺體頂壁連接,裝于電加熱器器體上端的微型水泵(11)泵口即出水口則與壺體內腔上部相通。
8.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所述的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5)與壺體口蓋連接,裝于電加熱器器體上端的微型水泵(11)泵口即出水口則與壺體內腔上部相通。
9.按照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其特征是所述的電加熱器通過連接架(5)與壺體側壁中下部連接,裝于電加熱器與壺體壁連接端的微型水泵(11)泵口即出水口朝向壺體內腔上部。
專利摘要電動式高效節(jié)能電熱壺。壺體上有電源插接座15,壺體內的電加熱器由有封閉型內腔7的器體6和設在該內腔的電熱絲8構成,加熱水管10兩端分別與器體兩端部壁連接,其一管口與器體端部的微型水泵11一泵口相接,微型水泵的另一泵口和加熱水管另一管口分別與壺體內腔相通,壺體上設有用于驅動微型水泵的微型電動機12。接通電源,封閉型內腔形成高熱區(qū),微型水泵作用,強制壺內的水快速流經加熱水管進行循環(huán)加熱,具有加熱時間短、節(jié)能的效果。
文檔編號A47J27/21GK2340320SQ9823001
公開日1999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1998年1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1月8日
發(fā)明者張正鳳 申請人:張正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