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傾式壓力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力鍋,尤其是一種適合多人群同時用餐的大型壓力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壓力鍋多為小型的適于一般家庭用的壓力鍋,供給人數(shù)有限,即便 一些較大點的壓力鍋也多為固定式,不能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制作出大量的食物,如做出 大量的米飯、粥、湯、燉肉、蒸包子等,不能保證較多數(shù)量的人群同時用餐,因而影響工作效 率和生活。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較大型的可傾式壓 力鍋,以保證加熱速度快,并在較短的時間內制作出大量的食物,保證較多數(shù)量的人群同時用餐。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技術方案的基本構思是一種可傾式壓力 鍋,包括有鍋體內膽、加熱套、鍋蓋和鍋體外罩組成的壓力鍋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鍋體 的兩側部設有向外延伸的傾動軸,該傾動軸上設有支撐架,支撐架上設有傾動機構。所述壓力鍋體兩側部的傾動軸在同一軸線上。所述壓力鍋體,其傾動角度α的范圍為0 120°。所述支撐架為框架結構,并由不銹鋼角鋼和不銹鋼板外包焊接構成。所述傾動機構,包括固定在傾動軸上的傾動大齒輪,設在支撐架上與傾動大齒輪 相嚙合的雙聯(lián)傳動齒輪和電機,該電機輸出有主動齒輪并與雙聯(lián)齒輪相嚙合。所述壓力鍋體的上方設有防爆鋼罩組件。所述支撐架上還設有電控模塊及與其電連接的傾動按鈕和控制旋鈕。 所述加熱套設在壓力鍋體的周邊和底部并與電控模塊相電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由于在鍋體上設有傾動軸,該傾動軸也是承重軸,并通 過支撐架支撐,因此可采用大容量45L或以上壓力鍋,鍋體內膽便可容納較多的水和食物, 以保證加熱速度快,并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制作出大量的食物,一次性燒水35升用時不超 過45分鐘,一次性將15Kg生米煮熟時間不超過45分鐘,可保證較多數(shù)量的人群同時用餐。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傾動機構,使壓力鍋成為可傾式結構,由電機帶動減速齒 輪,通過傾動大齒輪將動力傳遞給壓力鍋體的傾動軸,從而使壓力鍋體翻轉,從而便可方便 地將鍋中的食物倒出,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可避免人為傾倒,防止發(fā)生燙傷或砸傷。本實用新型由于在壓力鍋體上方設有防爆鋼梁組件,便可更加保證使用安全可罪。本實用新型由于在壓力鍋的周邊和底部設置加熱套,因而導熱快,熱效率高,加熱 速度快,設備斷電后,還可利用其余熱繼續(xù)為鍋體加熱,達到節(jié)約能耗的目的。[0017]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件,由于均采用不銹鋼制作,便可保證在廚房等濕熱環(huán)境中的 防腐防銹蝕。本實用新型的構成由于采用了框架和齒輪傳動,具有結構簡單,安裝維修方便的 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出進一步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設在支撐架上的傾動機構剖視放大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傾動狀態(tài)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包括壓力鍋鍋體1,該壓 力鍋體1,鍋體內膽13,加熱套16,鍋蓋15和鍋體外罩14組成其主要特征是所述壓力鍋 體1的兩側部設有向外延伸的傾動軸2.該傾動軸2上設有支撐架3,支撐架3上設有傾動 機構。所述壓力鍋體1兩側部設的傾動軸2在同一軸線上,該傾動軸2也是承重軸,依靠 支撐架3支撐,從而承受鍋體和食物的全部重量。如圖4所示,是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傾動狀態(tài),其傾動角度α的范圍為 0 120°。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支撐架3為框架結構,并由不銹鋼角鋼和不銹鋼板外 包焊接構成。該支撐架3不但是可傾式壓力鍋的主要支撐骨架,而且所有的元器件均安裝 在框架結構上。由于該框架結構由不銹鋼角鋼和不銹鋼板外包焊接構成,便可保證在廚房 等濕熱環(huán)境中的防腐防銹。如圖1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所述傾動機構4,圖1中僅用虛線 表示,圖3對其剖視放大可以清楚地看出,該傾動機構4設置在支撐架3上,包括固定在傾 動軸2上的傾動大齒輪5,設在支撐架3上與傾動大齒輪5相嚙合的雙聯(lián)傳動齒輪6和電 機7,電機7輸出有主動齒輪6'并與雙聯(lián)傳動齒輪相嚙合。從圖3中可清楚地看出,該傾 動機構的電機輸出的主動齒輪6 ‘與雙聯(lián)傳動齒輪6的大齒輪部相嚙合,雙聯(lián)傳動齒輪6的 小齒輪部與傾動大齒輪5相嚙合而形成減速傳動,從而實現(xiàn)壓力鍋體的整體旋轉,方便食 物的倒出,可避免人為傾倒,防止燙傷或砸傷。該傾動機構4在支撐架3上的支撐組件,如 支撐軸及其軸承因為是公知技術,在圖中未詳細示出。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所述壓力鍋體1的上方設有防爆 鋼梁組件8。除壓力鍋本身的泄壓閥12保證安全外,所設防爆鋼梁組件8在鍋蓋15的上面 作為保護件,便可更加保證使用安全可靠。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所述支撐架3上還設有電控模塊9及與其 電連接(未示出)的傾動按鈕10和控制旋鈕11。電控模塊9的結構及其電源線因為公知 技術,圖中未詳細示出。該電控模塊9可進行自動控制,定時開機,定是關機,預設計加熱程序和設計食物加工菜單,可用USB接口編寫輸出菜單及維修指令,解決煮大量米飯、粥、燉 肉、做湯、蒸包子等食物的制作問題。該電控模塊9,通過傾動按鈕10控制壓力鍋體1的前后傾動翻轉,通過控制旋鈕 11控制壓力鍋的加熱溫度和時間。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所述加熱套16設在壓力鍋體1的周邊和 底部,增加了鍋體的受熱面積,使鍋體在最短的時間內升溫,縮短了燒水/煮飯的時間。本 實施例所述加熱套16是安裝在鍋體外罩14內,通電后,加熱套16放熱,通過加熱套16把 熱量傳遞給壓力鍋體1,使鍋體內膽13迅速升溫,導熱快,熱效率高,設備斷電后還可利用 加熱套存儲的熱量繼續(xù)為鍋體加熱,達到節(jié)約能源的目的。工作原理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采用鍋灶一體化設計,利用電加熱,通過加熱套16把 熱量傳導至鍋體內膽13,設備斷電后,利用加熱套存儲的熱量可繼續(xù)為鍋體內膽13加熱, 達到節(jié)約能耗的目的。該可傾式壓力鍋采用鍋體周邊和鍋底同時加熱的方式,增加了鍋體 的受熱面積,使鍋體在最短的時間內升溫,縮短了燒水和煮飯的時間。壓力鍋的可傾式設計 是由電機帶動減速齒輪,通過齒輪將動力傳遞給鍋體的傾動軸2,從而使壓力鍋翻轉,倒出 鍋中的食物更加方便,避免人為傾倒費時費力。該可傾式壓力鍋通過電控模塊9、傾動按鈕10和控制旋鈕11實施自動控制,定 時開機,定時關機,預設計加熱程序和食物加工菜單,可用USB接口編寫輸出菜單和維修指 令,解決煮大量米飯、粥、燉肉、做湯、蒸包子等食物制作問題。本實用新型可傾式壓力鍋的工作流程通電預熱一〉加水加米一〉加蓋,旋緊鍋蓋和防暴鋼梁組件一〉煮飯/燒水一〉安 全閥排氣泄壓一〉取下防暴鋼梁和鍋蓋一〉轉動傾動按鈕傾倒食物/水。使用該可傾式壓力鍋時注意事項a.鍋體加熱過程中,請勿觸摸鍋體外罩;b.安全閥排氣泄壓過程中,請勿接近排氣口 ;c.旋轉傾動按鈕傾倒熱水或食物時應小心慢速。上述可傾式壓力鍋的工作效率較高,一次性燒水35升用時不超過45分鐘,一次性 將15Kg生米煮熟時間不超過45分鐘,可有效地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制作出大量的食物,保 證較多數(shù)量的人群同時用餐。
權利要求1.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包括有鍋體內膽(13)、加熱套(16)、鍋蓋(15)和鍋體外罩(14) 組成的壓力鍋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鍋體(1)的兩側部設有向外延伸的傾動軸(2), 該傾動軸( 上設有支撐架(3),支撐架C3)上設有傾動機構G)。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鍋體(1)兩側部 設的傾動軸( 在同一軸線上。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鍋體(1),其傾動 角度α的范圍為0 120°。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3)為框架結 構,并由不銹鋼角鋼焊接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傾動機構G),包括固 定在傾動軸( 上的傾動大齒輪(5),設在支撐架( 上與傾動大齒輪( 相嚙合的雙聯(lián)傳 動齒輪(6)和電機(7),該電機(7)輸出有主動齒輪(6')并與雙聯(lián)傳動齒輪相嚙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壓力鍋體(1)的上方 設有防爆鋼罩組件(8)。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架C3)上還設有 電控模塊(9)及與電連接的傾動按鈕(10)和控制旋鈕(11)。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體(1 設在壓力 鍋體⑴的周邊和底部并與電控模塊(9)相電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傾式壓力鍋,包括由鍋體內膽、加熱套、鍋蓋和鍋體外罩組成的壓力鍋體,主要特征是所述壓力鍋體的兩側部設有向外延伸的傾動軸并在同一軸線上。該傾動軸上設有支撐架,用以支撐壓力鍋體及其食品的全部重量,所有元器件均安裝在該支撐架的框架結構上,該支撐架上設有傾動機構,通過電機旋轉帶動傳動齒輪和傾動軸的旋轉,從而實現(xiàn)壓力鍋體的整體旋轉,方便食物的倒出,因此可采用大容量45L或以上壓力鍋,鍋體內膽可容納較多的水和食物,保證在較短的時間內制作出大量的食物,保證較多數(shù)量的人群同時用餐。
文檔編號A47J27/08GK201870431SQ201020189059
公開日2011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3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13日
發(fā)明者趙亦軍 申請人:趙亦軍